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三农”问题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1、二元结构理论是揭示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对立及其运动过程的一种理论

2、传统农业的特点:

▪劳动力剩余;

▪资本短缺;

▪技术停滞;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自给自足,农民逆风险的经营目标;

▪生产规模小、不平等的土地制度。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核心:影响要素的自然流动,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农村落后于城市,阻碍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都城市发展必须的要素,农村的落后使这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不利于城市工业规模的扩大。

▪2、农村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大量的新增人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口素质也很难提高,农村人口长期保持剩余状态,这阻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

3、农村较低素质的人口即使流入城市,也不能适应现城市现代工业生产的

需要而从事工业生产,在城市中,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

4、农村的城市不协调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农

村的落后的贫困,常常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第二节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原因

▪经济底子薄弱;处于英美的封锁中;要求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1953年开始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导致了三方面的问题:

▪ 1.就业问题

▪ 2.粮食/副食品的供应问题

▪ 3.住宅问题

▪(二)制度原因

▪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

▪具体的制度:

▪1、户籍制度——职业及生存空间固定化。户籍制度的形成以1958年元月【户口登记条例】为象征,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以法律形式认可、肯定和维护工农城乡差别:

▪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3、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

第二节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

▪“三农”问题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总称,人口大国“三农”

问题更具特殊性:

▪农业——基础产业

产品、市场、要素、外汇经济贡献;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生态、文化传承功能。

农村——最广阔的地域

▪特点:

▪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农村中的血缘关系及观念强;

▪总体发展水平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

▪农民——最庞大的群体、最贫困的阶层

▪什么是眼下的“三农问题”及其性质?就是城乡产业、收入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

▪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

▪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

▪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

▪可见,“三农问题”表面上是“农字号”问题,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凝固。

▪“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

▪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温家宝: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表现: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缺少与社会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

▪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中的市场竞争,农产品质量不适应消费需求,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效益偏低。

▪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生态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

改善。

▪二、“三农”问题具体表现

▪(一)农业发展中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落后;

▪2、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低;

▪3、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

▪4、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5、农业比较利益低。

⏹(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三)农民问题的主要表现

▪1、城乡收入差距大;

▪2、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大;

▪3、农民权益、生存保障问题。

三、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措施

▪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十六大总结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的重大思路▪(一)促进农民减负、增收

▪1、减负

▪1)农村税费改革

▪①取消乡统筹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进行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②取消屠宰税;

▪③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④调整农业税政策,农业税按计税面积常年产量、规定税率和计税价格依法征收,面积以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确定;

▪⑤调整农业特产税;

▪⑥改革农村提留使用办法。

▪2)、取消农业税

▪2、增加农民收入

▪1)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2)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农外收入

----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

▪ ----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小城镇

▪----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3)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行农业补贴。

▪(1)生产补贴类强农惠农政策

▪粮食直补

▪农资综合补贴

▪良种补贴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2)生活保障类强农惠农政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