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

合集下载

浅谈路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

浅谈路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
多的农村 剩余 劳动力 . 同样 的道 理 ,由于 农村 的剩余 劳动力 的减 少会带 来农村
业 部 门存在 的 明显的 失业 情况 。还有 在完 全消 化农 业部 门的数 量庞大 的富 裕
劳动力之 前 ,中国的现 代工 业部 门的薪水 在这儿 年已经 有 了非 常明显 的提高 。 这 些年 中 国的农 村部 门的 劳动青 和城 市部门 的劳动 者的 实际收 入 不是像 路易
笔 拳 { 耀 移
l ■
浅谈路 易斯的 “ 二元经济理论’在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 ’
林 寿
( 海 东 软 信 息 技 术 学 院 广 东 佛 山 5 8 2 ) 南 2 2 5
[ 摘 要】 买加的 经济 学家路 易 斯提 出的二 元 经济理 论被 认 为是发 展 中国家 工业 发展 战略 的基 本理论 . 牙 他认 为 农村 富余劳 动力 在 工业化 的过程 中向工 业
部 门的转 移 中会逐步 消 灭的 . 且亚 洲四小 龙 的成功 也证 明 了其理 论 的有 效性 . 而 本文 在 总结其 理论 的同 时从 中国的 实际 情况 出发 , 出路 易斯理 论 的局限性 并 指 提 出中 国在 发展工 业 的过 程 中的些 建议 .
[ 键词】 元经济 理论 富余 劳动 力 发展 中国家 户籍 关 二 【 中图分类 引F [ 文献 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0 9 9 4 (0 8 2 ( )一 2 4 0 l 0 — l x 2 0 )1 b 0 0. l 一
劳动生 产率的 提高 , 会带 来收 入的增 加 . 这就 是路易 斯的 ¨元经济 理论 的精髓 . I
他认为通 过农 村农业 部门 的富余劳 动力 的转移 而带来 资源配 置的 合理化 , 同时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矛盾 (2)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缓慢、反复的原因 (3)1.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 (3)2. 城乡分离的制度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3. 城乡分割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4. 改革开放后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延续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4)三、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途径 (4)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4)2.繁荣农村经济 (4)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加强对城市的劳务渗透 (5)4.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5)注释 (5)参考文献 (5)文献综述 (6)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概述 (6)2、结构转型、人口转换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 (6)3、结论 (7)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矛盾分析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以增长为导向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但结构调整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关键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关解决途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矛盾引言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指城乡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

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长期性问题无不植根于二元经济这一基本特征。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第八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八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意义: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农 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提供工业部 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它还为工业部门 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 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 需求,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受到阻碍。
Qa et L N 1
(二)乔根森模型
刘易斯模型的第三种形态假定: (1)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2)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都与外部 世界有贸易往来。 这样,资本主义部门可以通过从外部世界 进口来免受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停滞之累。但 因此产生过多的进口会使增长放慢速度,或 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刘易斯于1979年发表了“再论二元经济”, 讨论了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等问题。 刘易斯指出,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通过四种 方式或途径使传统部门受益,而每一种方式 也可能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资本市场二元性的表现是: 利率在有组织的资本市场上和在无组织的资 本市场上有很大差别。利率差别一部分是由 借贷的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所决定的。此外, 对不同程度风险的保险溢价(insurance premium)也是一个因素。无组织资本市场利 率较高。
劳动市场的二元性。现代部门工资较高, 传统部门的收入比较低。劳动力市场的这 种二元性来源于劳动力的不同性质。 政府行政和财政机构的二元性。政府总部 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中间层次机构才能与村 落里的小规模经济单位建立联系。
第四种途径是两个部门之间的贸易。如果 现代部门必需品部分依赖于传统部门,那 么,现代部门的扩张就依赖于传统部门的 类似扩张,否则,贸易条件就会不利于现 代部门。然而,传统部门生产力的上升对 现代部门的影响也可能是反方向的。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首先,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能因要素分配 份额的变化而突然中止。由于最低工资法、 政府干预或工会活动,也可能由于生存部 门生产率提高,实际工资可能忽然上升而 不是保持不变。

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

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

低生存水平 是不可能的 。马尔萨斯 仅仅强 调人类 行为受
动 物本 能所 驱动的一面 , 忽视 了资本积 累 、 技术进 步和制 度创新等经 济增 长决定 性 因素 的作 用 , 理论严 格来 讲 其 还不是一种 经济 增 长理 论 。李嘉 图在《 政治 经济 学及 赋 税原理》 11) (87 中揭示 自然资源禀赋对经 济增长 的制约作 用: 由于农业 生产 无法 摆脱 报酬递 减规律 , 各等级 土地 在 面积固定 的条 件下 , 口增 长会 导 致粮食 价 格上 升与 工 人

体 化进程 中农村 土地承包 经营权 流转 问题 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项 目号 :9F 23 ) 司法部一般项 目“ ( 0 S B0 6 、 城乡一体 化进程 中农村集 体土
地征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项 目号 : S B 06 、 ( 0 F 23 ) 中国博 士后 科学基金 面上项 目(094 11 )教 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基金规 划项 目 9 200 604 、 “ 中国农 地法律变迁过程中农 民土地权 利保 障的实证研究 ”项 目 : J7o 3 ) ( 号 0 A 9 1 资助 。 8 6
点, 从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经 营两个层面入手 , 二元经济结构转型 的内在机制 。 构建
关 键 词 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化 城 乡一体 化
二元经 济结构转型是发展 中国家在工 业化 与城市 化 过程 中的一 项重 要任 务 , 接决定 着 工业 化与 城市 化 的 直
子的天性使 人 口按 指数 率繁 衍 , 而粮 食生 产受 固定 自然 资源禀赋特别是土地 的制约 只能按算 术级数 增长 。由于
成败 。如何实现城 乡经 济社会 一体 化发展成 为 近年来学 术界与决策者关 注的主题 。综 观 国内现有关 于城 乡一体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

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

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

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

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

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

日本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

“三农”问题和如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情况与我国类似,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

本文从劳动力的流动角度分析日本现代工业部门扩张和二元转换的关系,以及如何顺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日本成功的经验。

这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探讨的问题。

我国农业部门比重较大且落后,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目前我国处于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民收入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发展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工业和农业发展以及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二元经济的国家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经济中心逐渐由传统的农业部门移向现代工业部门,形成一元经济。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两部门之间的劳动力的流动逐渐促进现代工业部门的就业和产出来衡量。

在对劳动力的配置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明显;农业劳动力比重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不明显甚至完全消失。

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二元经济的转换。

其中日本以小农户为主的农业家庭经济与中国的农业国情极为相似。

日本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全国总人口约为1.2亿,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46km2。

因而研究其工业化过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现实背景:二元经济结构与我国“三农”问题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非资本主义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现象。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论文,在经济学界第一次对二元经济的内涵以及基本特征进行系统性的表述。

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体系不可忽视。

二元经济指的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异,这种差异在中国特别明显。

本文将探讨二元经济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农业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制约,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

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农村则相对滞后,这就形成了二元经济体系。

二、二元经济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1. 不平衡的资源配置由于城市对资源的吸引力,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这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例如农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

2. 人口流动与农业劳动力不足二元经济体系推动了大量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这也使得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升的难度增加。

3. 农产品价格波动城市需求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给农民的收益带来了不确定性。

这种价格波动对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三、解决二元经济问题的措施1. 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源投入,提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使农村地区享有更好的资源配置。

2.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市获得更好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 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市场机制完善农产品的收购、储备和销售机制,减少价格波动对农民收益的影响。

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农村产业,打破二元经济的限制。

四、结论二元经济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困扰,但通过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市场机制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小规模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这种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有突出的矛盾,也是导致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分析和政策措施一、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特点1,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城乡分化结构变得更加严重。

我国的很多城市实行的主要经济体制是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农村耕地及商业用地的使用率,粮食的价格虽有上升但增幅不明显,农民进城务工的较多,但工资低。

两个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具体提出建立有利于渐进改变城市和农村各项差距差距的制度。

减小甚至消灭城乡二元体制的变革,从此被首次纳入国家议程的范围。

2,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亮点如下:(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2,27在1949年到1978年为1:2.56和1:3.31。

在近几年,虽然差距幅度缩小,但差距正在扩大。

收入-消费的理论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占据了领先优势,从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被拉得更大。

(2)在农村和城市相比较下,社会各项差距明显。

主要体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医疗制度差距,二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社会救济与保障差距是最大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社会差距。

(3)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差距太大。

长时间专注于投资城市,对农村地区几乎很少有建设性的投入,对农民的财政补贴更是微不足道,财政偏向导致的农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滞后。

3,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难以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曾经对国家的建设有积极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渐较小,在某些方面依旧如前:首先,严格的户证管理制度继续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二元结构的存在。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4、政策建议方面,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机 构数量和信贷规模,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应考虑政策因素对城乡经济金 融二元结构的影响,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城乡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理论关系与实证分析的探讨,认为城 乡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确实存在,且主要原因是金融资源分配不均。同时,这种二 元结构会进一步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提高 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和信贷规模,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此外,还应考虑政 策因素对城乡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的影响,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措施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政府 应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确保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顺利推进。总之,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 结构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尤其是政府的积极引导 和规范管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城乡教育一定能够实现真正的均衡发展。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导致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 的分配不均。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现象,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城乡经济金融二元结 构理论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次演示将首先对城乡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理论进行 综述,然后介绍研究方法,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结论。
文献综述
城乡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理论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和金融方面存在的差 异和分割。该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博伊思提出,他认为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 是由于金融资源的分配不均所致。此后,众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并支 持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以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其次,政府也积极推动城市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例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教育资 源的整合和优化,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示范性学校;政府还加强了对城市家庭的 教育指导和服务,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帮助。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详解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详解
如曲D资就2图本线业D2, 家即随(K当雇劳 着2),资佣动 工它本的需 业与从劳求部劳K动曲门1动增量线扩供为加也张给O到相而L曲K2应增。2线时地加OW,L从了2S劳相>D,O1动交D增L1的于(1加K,边G1的)表,际外数明决移生量劳定到产为动了率
L1L2。
这O明L资时2G本,W家总,的产归利品于润资为或本O剩L的余2G份增D额加2,为了其W。中GD归2。于劳WG动D的2>份W额FD为1,表
的体制基础在于土地集体所有制。 农村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经济实力不仅已经
大大超过了农业,而且也已经在很多部门超过了城 市工业的份额。它的体制特征主要表现为所有制形 式多样,非集体化倾向明显,经营活动以市场为导 向。 城市部门主要是指城市工业部门,它的体制特点主要 表现为国家对这一部门具有比较直接的所有权。
从长期看,工业部门的总产出和人均收入能够持续增长。
第九页,共56页。
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产业部门的传统与现代并 存,还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各个 方面。
但是,产业部门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二元 结构的核心内容。
第十页,共56页。
二、工资水平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 产,他们得到的收入可以看作工资。
第八页,共56页。
工业部门
现代部门是以现代化的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资本 和劳动力作为主要投入要素。
工业部门的规模和总产出可以不断扩张,不像农业那 样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工业部门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而且技术进步的速 度较快。
生产的组织形式是现代化的企业;工人受企业主 的雇佣,得到工资;企业主得到利润,并把利润 用于再投资,从而扩大生产规模。
舒尔茨借助一个“自然实验”反驳了刘易斯的观点。但是,森在1967年指出,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在国外,最先完整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刘易斯()。 他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名的刘易斯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认为由于工、农业 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能否最终被完全破除关键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模型。 该模型认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 段,实行"平衡增长",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原则把有限的可投资资金合理配置在两个部门使之相协调,就能够 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我国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 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 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 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01 定义
03 经济应用
目录
02 经济特点 04 对中国的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 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由英国经济学家 刘易斯提出。
经济特点
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2.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 3.尽管工资率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5.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9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9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 差的办法,从农村积累了巨额的资金。从1952年-1990 年, 国家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从农业中提 取的经济剩余在6990亿元。在工业化初期采取这种办 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27页,共34页。
第二个“剪刀差”:“农业圈地”剪刀差。
中国的土地政策规定,农村的土地不能进入一级市场,建 设开发区和开发房地产的用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然后 才能进入一级市场。由于征用价格低,转手高价出售给开 发商,因而形成了第二个剪刀差。这个剪刀差比第一个剪 刀差大的多,积累资金更多。各地政府把圈地作为第二财 政收入的来源。搞了开发区、房地产,又是各级政府的 “政绩”,因而圈地风屡禁不止。但是对农民来说,则失 去了土地,有的变成为“三无”农民,再加上野蛮拆迁, 引发了许多群体上访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 响。
1、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2、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
3、城乡经济是两个独立的经济板块
4、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扩大 5.城乡工业化的二元结构。
6.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二元结构。
7.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结构。
第25页,共34页。
城乡分割的危害
1、城市化滞后 2、加剧了国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累率。 工资增长率与资本积累率成正比。由于工业扩张总是伴随 着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率的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 不断上升的。 而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与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的差异 是保持一定的,因此,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是上升 的。
第20页,共34页。
乔根森模型的评议:
1)意义: 首先,更强调了农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 其次,否定了工资既定的假设,使模型更接近现实。 2)缺陷: 首先,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中没有资本,而资本是农业 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其次,过于强调供给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需求因素的作用; 第三,忽视了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意义;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现实状况的剖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现实状况的剖析

个经济体 的经济发展初期 ,全部人 口都
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制度因素的约束 ,使 得所 有农业人 I均享有用平 均农产 品表示 : 1 的制度工资。随着工业部门的出现 ,工业 部 门可 以参照农业制度工资水平 吸收农业
人 口进 入 工 业 部 门 ,只要 工 业 部 门的 工 资 不低于制度工资。 在 这 种 条 件 下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可 分 为
些方面 不符合发 展 中国家的现实情 况。
( ) 尔 茨的 二 元 经 济 转 变理论 三 舒
15 年 , 94 刘易斯提 出了典型的二元经 济理论模式 ,为发展 中国家 由传统经济 向
现 代 经 济 转 变提 供 了理 论 基 础 。他 的理 论
美国经济学教授费景汉和古斯塔夫 ・
现 代 工业 社 会城 乡二 元 经 济 成立得到学界广泛质疑 ,二元经济理论模 结 构 理 论
型假设被认 为与发展 中国家的现 实不符。
换 模 型
定争议 ,无限劳动供给的假定前提 是否
( )刘 易斯 的二 元 结 构 转 换 理论 一
( )拉 尼 斯 一 费景 汉 的 二 元 经 济转 二
济转换模 型比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 型进 步 的地方 在于提 出了通 过农 业劳动 生产 率的提高增 加农业剩余 和劳动边 际产品 , 从而缩短 商业化点 的到来 时间 , 推动二元
经 济 结 构 的 转 变 。但 是 , 模 型 仍 存 在 一 该
关键词 :城 乡二 元结 构
经济
社 会
美国经济学教授舒 尔茨 ( 9 7) 1 8 特别 对传统农业进行了详尽 的分析 。他认 为传
统 农 业 贫 穷 的 根本 原 因在 于 ,传 统 农 业 中

第9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9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的 二元经济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刘易斯模型 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印象中国
夜上海
气派的“首善之都”
高楼林立的深圳
破败的山村房屋
残破的乡村小学(一)
残破的乡村小学(二)
现代化的工业
落后的农耕
第一节
刘易斯模型
一、刘易斯以前的二元结构理论 二、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三、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第四,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 于再投资的剩余。但就业并不一定随之增加。
第二节 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二、乔根森模型 三、迈因特模型 四、小结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费景汉-拉尼斯:刘易斯没有重视农业在工业 增长中的作用,也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提 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
劳动力无限供给:如果资本家欲以现行工资 招收更多的劳动力,争求职业者会大大超过需求, 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有无限 弹性。 (想要多少有多少)
2. 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
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资 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 一部分。一般情况下,资本的使用是由雇佣劳 动力的资本家控制的,生产的目的是利润。 非资本主义部门,或称生存部门,是不使用 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这个部门的很大一部 分是自我雇佣的,如传统农业的小家庭耕作等等。
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 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
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 的企业并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 并存。
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 是中国的根本国情。其特色表现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我国解决农业问题的启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我国解决农业问题的启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我国解决农业问题的启示作者:代基余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1期[摘要]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规律,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曾经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根据,分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保护角度提出了一些发展农业经济、缩小二元差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农业问题市场经济作者简介:代基余(1974-),山东东明县人,上海大学社科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一、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两个部门,现代部门依靠自身的高额利润和资本积累,从传统部门获得劳动剩余并取得不断发展。

现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不断通过对传统农业的影响,促使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并最终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现代化。

由此可见,按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大致可分为两步实现:第一步,首先是“现代的”部门即工业部门的现代化,第二步,“传统的”部门即农业部门的现代化,尔后最终实现工农业部门的一元化和国民经济整体的现代化。

需要强调提出的是刘易斯对经济现代化过程的这种描述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前提之下的。

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固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其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描述的发展轨迹进行的。

建国初,我国工业力量薄弱,工业固定资产仅有100多亿元,工业年净产值也仅有45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12.6%。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至1970年,工农业净产值之比已由1949年的15.5∶84.5变为50.5∶49.5,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向半工业化社会的转变。

曹义胜: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曹义胜: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曹义胜摘要:通过对国内外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理论研究,探讨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走“一元化道路”的最好选择。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从户籍、土地、区划调整、公共配套诸方面协调并进,需从人类发展的大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角度去探讨和研究适合我们自己国情实际的城镇化新路径,不是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需要解决农民和土地间的关系、城镇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化农业和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注重小城镇发展和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政府治国理念和职能转变、效率和公平等六大问题。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引言二元经济是指采用先进技术的现代部门与采用落后技术的传统部门的并存。

它是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近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

二元经济结构是西方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之后经济学家费景汉、拉尼斯、乔根森等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我国学者也根据中国的国情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

国内外关于二元化经济结构理论的探讨与分析对当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述1、阿瑟•刘易斯的观点。

阿瑟•刘易斯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

传统部门落后,但比重较大;现代部门先进,但比重较小。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

”[1]他认为这两个部门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别,农业是“维持生计”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绝大部分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城乡一体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延续

城乡一体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延续
步转移到工业部 门。在 四个二元 经济结构理论 经典
模式 中 , 刘易斯研究 了无 限劳动供 给条 件下农 业 劳
动力的转移 问题 , 拉尼斯 一费景汉 研究 了工、 农 两部 门平衡增长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转 移问题 , 乔根森研 究 了农业剩余产生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问题 , 托 达罗研究 了考虑城 乡预期收入差异情况下农业劳动 力 的转移问题 。劳动力转移也是 城乡一体化理 论最
容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从产业角度将发展 中国家经
济系统分为 资本 主义与非 资本 主义部 门 , 消 除两部
存 在 以现代化方法生产 的资本主义部 门和以传统生
产方 式为基础 的农 业部 门。他指 出 , 农业 部 门 中存 在的大量边 际劳动生产率 为零 的劳动力是导致 发展
门之 间差异 主要途径是将农业部 门的剩余 劳动 力逐
段性 目标 。实现城 乡一体 化后 , 不再有 城 乡居 民之
分, 所有公 民平等分享人类发展成果 。因此 , 城乡一
衡 发展造成发展 中国家落后 于发达 国家 , 而解决 的 措施 是两个部 门向一个部 门的转化 。城乡一体化继 承了二元经济结构理 论的研 究方法 , 将结构 分析 作
为其最主要 的研 究方 法。 把发 展 中国家分 为城 市
在农村 、 从事农业 , 大量农业 富余 人 口的存 在是导致
城乡出现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 也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
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 步 ,
生产 出更多的农 业剩余 。托达罗与 哈里斯 针对 日益 严重 的城市失业问题提 出大力发展农村的政策主张 ,
① 赵树枫 、 陈光庭 、 张强 : 《 北 京郊 区城市化探索》 , 首都师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三农”问题▪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1、二元结构理论是揭示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对立及其运动过程的一种理论2、传统农业的特点:▪劳动力剩余;▪资本短缺;▪技术停滞;▪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给自足,农民逆风险的经营目标;▪生产规模小、不平等的土地制度。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核心:影响要素的自然流动,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农村落后于城市,阻碍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都城市发展必须的要素,农村的落后使这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不利于城市工业规模的扩大。

▪2、农村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大量的新增人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口素质也很难提高,农村人口长期保持剩余状态,这阻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

3、农村较低素质的人口即使流入城市,也不能适应现城市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从事工业生产,在城市中,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

4、农村的城市不协调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农村的落后的贫困,常常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第二节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一)历史原因▪经济底子薄弱;处于英美的封锁中;要求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1953年开始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导致了三方面的问题:▪ 1.就业问题▪ 2.粮食/副食品的供应问题▪ 3.住宅问题▪(二)制度原因▪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具体的制度:▪1、户籍制度——职业及生存空间固定化。

户籍制度的形成以1958年元月【户口登记条例】为象征,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以法律形式认可、肯定和维护工农城乡差别:▪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3、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

第二节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三农”问题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总称,人口大国“三农”问题更具特殊性:▪农业——基础产业产品、市场、要素、外汇经济贡献;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生态、文化传承功能。

农村——最广阔的地域▪特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农村中的血缘关系及观念强;▪总体发展水平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

▪农民——最庞大的群体、最贫困的阶层▪什么是眼下的“三农问题”及其性质?就是城乡产业、收入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

▪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

▪可见,“三农问题”表面上是“农字号”问题,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凝固。

▪“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

▪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温家宝: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表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缺少与社会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

▪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中的市场竞争,农产品质量不适应消费需求,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效益偏低。

▪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生态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二、“三农”问题具体表现▪▪(一)农业发展中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落后;▪2、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低;▪3、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4、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问题;▪5、农业比较利益低。

⏹(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农民问题的主要表现▪1、城乡收入差距大;▪2、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大;▪3、农民权益、生存保障问题。

三、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措施▪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十六大总结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的重大思路▪(一)促进农民减负、增收▪1、减负▪1)农村税费改革▪①取消乡统筹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进行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②取消屠宰税;▪③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④调整农业税政策,农业税按计税面积常年产量、规定税率和计税价格依法征收,面积以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确定;▪⑤调整农业特产税;▪⑥改革农村提留使用办法。

▪2)、取消农业税▪2、增加农民收入▪1)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2)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农外收入----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 ----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小城镇▪----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3)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行农业补贴。

▪(1)生产补贴类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2)生活保障类强农惠农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家电下乡政策▪汽车下乡补贴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3)能力建设类强农惠农政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农民科技培训政策▪(4)基础设施改善类强农惠农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支持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政策▪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支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3、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4、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促使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发展▪改善农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第二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第一节合作经济产生与发展▪二、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制理论▪(一)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1.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济单元的个体经济;▪ 2.经济规模狭小,生产手段落后,生产力水平低;▪ 3.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 4.是一种二重性的经济成分;▪ 5.具有不稳定性。

▪(二)对小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佳方法是办合作社▪(三)合作化原则和办法▪ 1.自愿互利,典型示范。

▪ 2.逐步过渡。

▪ 3.国家援助。

▪ 4.物质利益原则。

▪(四)以流通领域的合作为基础,促进生产合作▪(五)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建设▪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发展的客观原因▪ 1.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2.农业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需要;▪ 3.是克服农产品易腐性和农业资产专用性的需要;▪ 4.小规模农户寻求规模经济的需要。

▪▪第二节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二、我国合作化的教训▪ 1.调整生产关系,没有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大搞所有制上的“穷过渡”和“一刀切”;▪ 2.违背自愿互利原则,强迫农民入社;▪ 3.经营管理体制背离农业的特点和合作经济的性质(按劳分配、等价交换)。

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1978-)▪1、特征:▪农地产权结构:两权分离▪农村基本组织形式:农户▪分配形式:上缴国家及集体外,为农户所有第三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成因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为系统,引导分散的农户由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能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特点的制约▪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影响(二)能有效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克服小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问题(三)能有效促进农业国际竞争力▪绿色壁垒或技术壁垒▪农业标准化与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品牌(四)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四、农业产业化的特点1.区域化布局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资源要素配置,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营。

2 .专业化生产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做到每个环节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3.一体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使外部经济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不仅从总体上提高农业效益,而且使参与一体化的农户能够分享产业链的增值。

4.企业化管理用管理工商业的方法来管理农业,加强成本核算,产品质量控制,实现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

5.社会化服务通过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服务。

▪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三、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 1.重点龙头企业稳步发展2.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升3.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壮大4.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5.外向型农业快速增长6.产业化带农惠农促增收效益明显(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1.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环境▪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中央多次强调,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中央10个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都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了明确的要求,这将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重大政策机遇。

▪ 2.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点任务,明确了产业、税收、土地、投资等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

▪ 3.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全面展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发挥我省农业在区位、资源、产业、技术和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活畜及畜产品、蔬菜、花卉、热带水果和野生菌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农业吸收外资和“走出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外向型农业的开放范围、辐射面更宽更广。

▪ 4.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专门的领导协调机构,安排了扶持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专项资金,并先后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系列政策,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必须紧紧围绕“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四轮驱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