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思维和想象(圣才出品)
【精品】XX大学《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想象与教学习题附参考答案
第五章思维、想象与教学一、名词解释1.思维:2.想象:3.创造性思维:二、选择题1.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屋顶是湿的,地面也是湿的,于是便推想到“昨夜下雨了”。
这个过程属于()A记忆B思维C感知D想象2.地质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地区40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以此推断“世界屋脊”在远古时代是一片汪洋大海。
这体现的是思维的()A批判性B敏捷性C间接性D概括性3.常言所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指思维具有()A批判性B敏捷性C间接性D概括性4.两三岁的幼儿总喜欢用手触摸、摆弄事物来探究一切,这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5.小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各种教具和学具,说明小学生主要以()为主。
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6.聋哑人依靠手势进行交流,这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7.画家画画以前,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很多风景或者图片,然后开始构思创作,这属于()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8.警察根据犯罪现场留下的蛛丝马迹,梳理案件发生的脉络,这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9.学生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规则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这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10.某工程师在头脑中反复构思楼房的各种设计方案的过程,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11.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学而后知不足”,让同学们思考其中的道理,这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12.修摩托车的师傅一边拆卸,一边思考哪里出了问题,这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13.在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中不包括A.功能固定性B. 动机强度C. 知觉情境D. 运气成分14.耶克斯-多德森研究发现,最佳动机水平与课题难度之间呈()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没有必然联系D以上都不是15.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16.我们平时说的“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17.我们平时说的“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18.我们平时说的“思路鲜明、条理清晰、推理严密”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19.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立即给与正确回答,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20.“知其表而不知其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说的是思维品质的()A深刻性和广泛性B独立性和批判性C敏捷性和灵活性D逻辑性三、填空题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或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可将思维分为:、、2.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和3.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将思维分为:和4.思维的形式有:、和四、判断()1.聚合思维所解决的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15章青少年心理与教育1.学习本章之后,请你谈谈为什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教学必须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答: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是个体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从生命全程来看,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不同,只有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点,才能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发展。
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发展是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核心。
这一时期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是思维逐步符号化,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了解了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促进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
(2)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展较快,而心理发展相对平稳,这种生理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常常会使个体面临一系列心理危机。
了解这一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全面认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3)青少年时期的生理成熟往往会给青少年带来成人感,从而使青少年要求独立的意愿增强,而家长此时仍将青少年视为一个小孩子,青少年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与家长对青少年发展的认识滞后之间就形成了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了解了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家长重新审视自己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事事包办代替到给予适当的自由,从而改善紧张的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的个性、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4)青少年时期是成长发育的高峰,是心理、生理发育的加速期,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甚至犯罪的高发时期。
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的了解对于青少年社会问题发生的预防以及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只有了解了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才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2.你能将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跟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情况加以对比并作出说明吗?答: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这是向青年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章节题库-思维和想象(圣才出品)
第6章思维和想象一、单项选择题1.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形象,这是()。
[统考2007研]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幻想【答案】B【解析】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A项,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B项,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C项,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D项,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根据题意,本题正确答案是B。
2.想象是()。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三级]A.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B.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C.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D.人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答案】A【解析】BC项描述的是思维。
D项指的是意识。
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种类是()。
A.形象思维B.分析思维C.动作思维D.直觉思维【答案】C【解析】A项,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B项,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D项,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4.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和作文教学中的“一事多写”的思维类型是()。
A.聚合思维B.分析思维C.发散思维D.直觉思维【答案】C【解析】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5.理论工作者根据现成的文献资料归纳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种思维类型是()。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11章 思 维)【圣才出品】
第11章思维一、概念题1.思维答:思维(thinking)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大脑在解决问题时的高级认知过程。
在心理学中,是指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语词、命题、记忆、概念、信念的内隐的认知操作或心智操作。
这种心智操作既可以从正在思考着的个体的口头报告中推论出来,也可以从正在思考着的个体解决问题的行为中推论出来。
之所以把思维称为高级认知过程,是因为它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这样低级的认知过程。
这是认知心理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认知过程所采用的分类。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高级过程并非必然是发生在所谓的低级过程之后的:知觉的结果会成为思维的基础,而思维也会渗透知觉之中。
把思维称为高级认知加工的提法是指相对于感知觉、记忆而言的另一种更为复杂的认知加工。
2.分析答:分析(analysis)是指把复杂问题的整体分解成为可处理的元素。
与“综合”相对,人的基本思维过程之一。
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或分出事物的个别特性的过程。
分析事物的组成和属性往往是了解事物的开始。
一般有过滤式分析和综合式分析两种形式。
过滤式分析是对问题的条件与要求进行粗浅的分析和试探性的解决,逐步排除各种无效的尝试。
综合式分析是把问题的条件与要求综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的思维活动中主要的分析形式。
分析是在人的全部知识经验的指导下有意识地进行的。
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分析能力就越强。
与综合一起构成同一思维过程中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综合答:综合(synthesis)是指把各个元素集中在一起,进而组合成为有用的东西。
与“分析”相对,思维过程的一种。
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的联系和关系综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智力操作。
有助于整体性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一般有联想式综合和创造性综合两种形式。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感觉和知觉(圣才出品)
第4章感觉和知觉1.什么是感觉、知觉?两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答:(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2)联系与区别知觉和感觉都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都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
知觉的产生要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反映形式。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知觉包含着对事物个别属性、个别成分之间相互关系意义的理解;②知觉是通过不同分析器的机能活动产生的。
在知觉的成分中,除了包括感觉外,还包含思维、言语活动等。
这是知觉具有综合性的表现。
2.感觉、知觉是怎样分类的?举例说明某一类感觉或知觉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答:(1)分类①感觉的分类依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即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a.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
这类感觉反映的是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它们的感受器都位于身体的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其中,视觉和听觉在人的生活中最为重要。
b.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发生变化所引起的。
这类感觉反映的是人们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状态及其变化的特征。
它们的感觉器位于内脏器官或体内的组织里。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②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及其清晰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等。
a.精确知觉精确知觉是指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清晰的反映。
精确知觉可以在对物和对人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即对物的知觉(物体知觉)和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
依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活动,可以把对物的知觉分为单纯知觉和复杂知觉。
对人的知觉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和表现。
它可以分为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b.模糊知觉事物或现象在脑中形成的映象不清晰,这时产生的知觉就是模糊知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7章 思 维)【圣才出品】
D.直观性
【答案】B
【解析】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
取出来,加以概括。
4.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答案】D 【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 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5.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 这是思维的( )。
A.深刻性 B.独立性
2 / 36
圣才电子书
C.灵活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批判性
【答案】B
【解析】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具有独创性的
10.在头脑中提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舍弃非共同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 A.分析 B.比较 C.抽象 D.概括 【答案】C 【解析】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比较是指把各种 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 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 )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D 【解析】 (1)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 的信息,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2)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圣才出品)
第15章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1.什么是健康的心理与不健康的心理?答:(1)健康的心理①含义:健康的心理是指在生理机能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与其年龄特征相适应,没有异常、缺陷或疾病表现的状态。
②标准: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与人合著的《变态心理学》一书中,列举的正常人的十条健康心理标准,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引用。
这十条标准是:a.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b.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价;c.生活目标切合实际;d.不脱离现实环境;e.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f.善于从经验中学习;g.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h.能适度地发泄情绪与控制情绪;i.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j.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2)不健康的心理①含义:不健康的心理是指学生可能在思想上、情绪上和行为上产生与社会生活习惯不相符合或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
他们对客观事物往往有某些夸张或过度的心理反应,有的还表现为对外界适应的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②少年期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的表现:a.嫉妒;b.多疑;c.压抑感;d.骄傲与自卑;e.撒谎;f.攻击性;g.无端恐惧;h.强迫癖与强迫症。
2.怎样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应当遵循哪些原则?答:(1)心理咨询的形式①直接咨询直接咨询是咨询人员与咨询对象面对面接触而开展咨询活动的形式。
这种形式又可以分为个别咨询、集体咨询和门诊咨询三种。
a.个别咨询是由一个咨询人员对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单独地解答、劝导与帮助的形式。
b.集体咨询是根据咨询对象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将咨询对象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由咨询人员解释他们存在的共同问题的一种形式。
c.门诊咨询是在医院或咨询机构按照门诊的办法进行的咨询形式。
门诊咨询是最普遍的心理咨询形式。
门诊咨询有综合性咨询和专门性咨询两种。
②间接咨询间接咨询是借助于某种媒介而开展的咨询活动形式。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学习策略的掌握与创造力的培养)【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9章学习策略的掌握与创造力的培养1.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你认为教学中应该主要抓什么?答:自学能力主要是指由自己来学习知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该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1)对待自学的态度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自学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自觉性的加强,即了解并体会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就,以及由此而产生学习自信心、责任心及主动性的不断加强。
这样才能为自学能力的培养奠定态度的基础。
(2)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SQ3R法预习功课,在讲课时可以用程序学习法或计算机学习法,并在课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学辅导学习法温习功课等。
2.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你认为运用哪种学习策略效果显著?为什么?答:(1)学习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心制作策略、组织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四类。
复述策略是指运用言语重复所需要保持的学习材料或是在选择的基础上保留部分重复的内容。
精心制作策略的训练是指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学习者将心理表象形成一个个联系两项或多项的句子,或是将新信息与语义概念、图式综合起来。
组织策略的训练是指将学习材料进行一定的归类组合,其目的在于便于学习和掌握。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训练是指自我参与并控制学习过程。
(2)不同的学习策略对学习不同的内容有不同作用,不能简单地评价其效果。
对学习者来说,这四种策略都是必须掌握的,因此,这些策略的训练极为重要。
比如复述策略对背诵课文有显著效果,精心制作策略对记忆单词有显著效果,组织策略对理解概念有显著效果,自我调节策略对学习运动技能有显著效果。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①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联的。
好奇心、求知欲不仅是激起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品质,而且也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心理学与教育)【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1章心理学与教育1.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对心理学有哪些新的印象,得到什么启发?答:(1)通过本章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新印象包括:①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虽然,最初心理学仅是属于哲学家研究哲学命题的副产物,但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以客观的研究方法——实验法为基础的实证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正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②心理学是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科学。
a.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即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损伤与各种心理疾病的关系,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
心理学还研究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的行为,如知觉和问题解决,这些成果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b.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人的语言能力就不能发展起来,人也不能获得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即使是人的感觉和知觉,如敏锐的观察力和音乐听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或团体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处在中间的位置,因而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学既研究正常心理也研究变态心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类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家既包括维护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也包括研究人类基本认知过程的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动物心理的比较心理学家,研究群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学家等等。
④心理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
目前的心理学学派林立,对于同一心理现象,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这种情况说明,心理学目前还没有形成共同的理论框架,因此,心理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态度与情感)【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10章态度与情感1.态度究竟指什么?学过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和因素之后,你觉得最受启发而有帮助的是哪几点?答:(1)定义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2)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①外部刺激:传达者、沟通、情境②目标靶目标靶指传达者试图通过沟通信息说服其改变态度的对象,每个个体原先已有的态度和人格特质,都将影响个人对信息内容接受的程度。
同一种信息由于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
③中介过程(intervening processes)中介过程是指目标靶在外部刺激与个人内在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态度的改变过程。
④结果结果指被说服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
传达者的目的是使某人或听众改变态度,同时态度中所包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也必须改变。
(3)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所涉及的因素①信息源:可信度(credibility)、喜欢的程度和参照群体;②沟通过程:传播信息的差异、恐惧的唤起、传播信息的内容与组织;③目标靶:承诺或信奉(commitment)、预防注射、人格因素④环境:大众传播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总是以一定的环境或情境(environment or situation)为背景(4)我认为最受启发而有帮助的有以下几点:①激起个体的行为与认知的矛盾是使个体改变的行为一个重要机制。
②传播者本身的一些特性,影响着其所传播的信息。
如果传播者本身的可信度较高,则其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也较高。
另外,传播者与其传播的信息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是该信息可信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人们认为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会损害传播者本身的利益,则这一信息的可信度对人们较高。
③态度改变的过程是传播者(信息源)与目标靶(接受者)之间复杂作用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④态度的改变包括态度的认知、态度的情感、态度的行为倾向等成分的改变。
由于态度形成后,具有一定的抗变性,因此,态度的改变应是态度几个成分共同的、协调的改变。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情感(圣才出品)
第7章情感1.什么是情绪、情感与情操?答:(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主观体验;(2)情绪,特别是原始情绪,通常是有机体在维持生存的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人的情绪受社会性所制约;同时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并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3)情操是比较复杂的、理智的、高尚的情感。
它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
它与生理需要没有直接联系,也不同时发生显著的身体变化。
情操是构成人的品德的重要因素,并因个人修养程度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差异。
2.情感与认知有什么关系?答: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
(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正所谓“有所知,才有所感”。
(2)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过程为基础,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积极的、良好的情感能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保持识记的牢固性,加强想象与思维的生动性和创造性。
反之,消极的、不良的情感会影响认识的积极性,降低记忆和思维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
3.什么是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为什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答:(1)含义:①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②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美或丑的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肯定或否定、愉快或不愉快、喜爱或厌恶的态度体验;③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它是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热爱真理等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的原因:①道德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按照道德准则的要求,正确地去衡量周围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
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自觉地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②人们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尚,使人有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使人朝气蓬勃,积极从事劳动、工作和学习;③理智感对人的认识活动的深化、思维任务的解决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第六章思维与想象教学要求: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在行为上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思维与想象概述一、思维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比较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
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
(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三)思维的分类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所依据的中阶物分)(1)直观动作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2)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1)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1)直接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思维与想象)【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7章思维与想象1.试以自己形成某一科学概念为例,剖析一下思维的过程,并指出它区别于感知觉的主要特点。
答:(1)概念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舍弃了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性,并据此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就形成了该类事物的概念。
人在形成概念中不仅积极主动地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而且还运用了一种策略,即“赢则再干,败则转换”的策略。
(2)在形成“气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先读它的概念,即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然后分析概括心理活动是指什么,即分析思考想象等大脑活动;再分析、抽象动力特性是指什么,即活动的强度和速度。
最后把它跟其他概念作比较,比如性格,分析它跟性格的不同,检验一些心理活动的是否属于气质,提取出气质概念的本质特征,区分它的非本质特征,最终形成气质的概念。
在这里,分析概括和抽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3)思维区别于感知觉的主要特点①感觉(sensation)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perception)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②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
③人们首先在感知觉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性联系;接着就可以依据它们,通过推理,对不在眼前的或感知觉无法直接把握的事物进行间接的、更为深入的认识。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7章思维)【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7章思维)【圣才出品】第7章思维1.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答:(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的特征①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②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答:(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
感觉、知觉是直接接受外界的刺激输入,并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初级的加工。
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而思维则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
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所以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答:(1)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像表象。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①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表象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第15章青少年心理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为()。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三级]A.关注自己的外貌B.关注自己的人格C.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D.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反复萦绕于心【答案】C【解析】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自我中心倾向已逐渐减弱,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点的认识也越来越客观。
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及人格特征、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均属于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小学阶段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A.感知动作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B.表象水平、形象水平、抽象水平C.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D.直观形象水平、具体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答案】C3.青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A.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B.越来越外向C.情感波动越来越大D.越来越成熟【答案】D【解析】在青年期,人格总体变化不大,但随着年龄增长,青年人的人格表现得越来越成熟。
4.青少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A.7、8岁至11、12岁B.11、12岁至17、18岁C.15、16岁至17、18岁D.51、52岁至55、56岁【答案】B【解析】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包括两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即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约12、13岁至15、16岁;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阶段),约15、16岁至18、19岁。
5.“明星崇拜”现象,与()有关。
A.思维的全面性B.思维的批判性C.思维的片面性D.思维的创造性【答案】C【解析】思维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
二、多项选择题1.青春期的情绪变化特点包括()。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三级]A.容易抑郁B.容易焦虑C.不能自我控制情绪的波动D.青春期躁动【答案】CD2.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包括()。
思维和想象练习题
思维和想象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思维2、发散思维3、辐合思维4、定势5、创造性思维6、灵感7、想象8、无意想象9、有意想象10、再造想象11、创造想象二、填空题: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反映。
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和()。
是人的()认识,是认识的()。
2、人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和()。
3、概括并根据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三种类型()、()和()。
4、依据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称为()。
5、抽象思维是以()、()、()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对事物()和()理解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1、在抽象思维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是()成年人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在()的指导下进行的。
2、发散思维是指问题有多种答案,朝着()的方向,去探索()的正确答案,其主要特点是()和()。
8、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和()。
9、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和()。
10、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的关系。
11、创造性思维活动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2)();(3)();(4)()。
12、马克思曾发现儿童对“伟大的”和“巨大的”这两个词总是搞不清。
当他们读到伟大人物时,总是报把这些人画得很大,这反映儿童的思维属()。
13、考试时的思维活动主要是()14、已学过的东西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称为()。
15、形象思维中的“细胞”:是();抽象思维中的“细胞”是()。
二、填空题:1、想象的指人脑()。
2、想象的基本材料来自()。
3、想象中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各种成份的形象的()。
通过想象,在人脑中产生的新形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视,而是对()。
4、有意想象分为()和()两种类型。
5、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相应的新形象过程叫()。
6、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二是()。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科学的心理观(圣才出品)
第2章科学的心理观1.用实例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答: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
大约距今一千五百万年以前,从类人猿分化为人类之后,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进了脑的发展。
人脑在结构上是极为复杂和精密的,在机能上是极为灵敏的。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以高度发展的人脑为物质基础的。
具体事例有:(1)清代医生王清任在1830年提出“脑髓说”,他明确地指出感觉器官和大脑中枢神经的联系。
他认为两目、两耳和鼻子都“通脑”,“所见”“所听之声”“所闻香臭,皆归于脑”。
到了19世纪,脑是心理的器官,更由大量的生理解剖的实验得到证明。
(2)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解剖了一个患失语症患者的大脑,发现在他的左脑半球下额回的一个部位的神经细胞遭到损坏,证明了脑的这个部位与人的语言表达有关。
这个部位被人们称做“布洛卡区”。
如果人脑的枕叶受到损坏,就会成为盲人。
顶叶下部跟枕叶邻近的部位受到损坏,阅读就发生困难。
无脑畸形儿生下来没有正常的脑髓,因此不能思维,只有饥、渴等感觉,以维持生存。
在这方面,裂脑人也是一个较明显的实例。
大脑左半球控制人们的右半身,而右半球控制左半身。
大脑左半球控制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数字运算、思考分析、抽象与逻辑的能力,而右半球在空间关系、音乐、艺术等方面有重要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进入任何一个半球的刺激与信息经过两半球间的胼胝体而传递到另外一个半球,因而整个大脑的功能是统一的。
如果因患病而胼胝体被切开,左右两个半球便不能相互联系,结果,在他的右视野出现的刺激,他能用言语作出回答,因为刺激进入到具有言语回答能力的左半球。
而当刺激物在左视野出现时,情况便不是这样了,因为右半球是不管说话的。
以上科学事实足以说明,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如何理解心理的实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答: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记忆(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这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提出的一种方法。具体 做法是:先让学生学习一些材料,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让他们重新学习这些材料,然后比较 先后两次学习所用时间(次数)的相差数值,以节省的时间(或次数)多少为指标来衡量记 忆的效果。
3/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记忆有哪些过程?各个记忆过程有什么特点与规律? 答: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1)识记 识记是指通过反复感知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根据识记时 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的不同,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意识记)。 ①无意识记 含义: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必经过任何努力,也没有运用任何专门的方法 所进行的识记。 特点:无意识记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一些知识和经验不可能具有完 整性和系统性。 ②有意识记 含义: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并在必要时经过一定的努 力所进行的识记。根据材料的性质以及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人们通常采用机械的与意义的两 种办法进行有意识记。 特点: a.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重复地感知材料,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b.意义识记的效果不论在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或速度方面都优于机械识记。 (2)保持 保持是指识记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 ①保持过程的信息储存系统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保持过程有三种信息储存系统:瞬时储存系统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词,通过理解才能更好地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逻辑记忆是在其他记忆类型的基础上形 成的,是人类所独有的;
③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比其他类型的记忆保持的时间要长久得多。情绪记忆是人的道德 感、美感和理智感发展的基础,它也可以作为联想有关事物的起点;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的概述1、通过检查日光灯零件散障并作修理的思维种类是(D)思维。
A.具体形象B.抽象C.语词逻辑D.动作2、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的(B)的反映。
A.深刻B.间接C.抽象D.综合3、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4、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5、沿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称为(发散式思维)6、(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7、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8、聚合式思维: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9、发散式思维: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10、常规思维: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1、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程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为(A)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2、(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3、抽象: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4、分类:分类是在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5、简述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
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有三种水平:1、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2、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3、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以上三种水平的综合,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第三节概念的形成于掌握1、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D)A.综合B.抽象C.概括D.概念2、所有科学概念,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各种定理和法则,都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A)反映。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课后习题第1编总论第1章心理学与教育1.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对心理学有哪些新的印象,得到什么启发?答:(1)通过本章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新印象包括:①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虽然,最初心理学仅是属于哲学家研究哲学命题的副产物,但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以客观的研究方法——实验法为基础的实证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正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②心理学是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科学。
a.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即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损伤与各种心理疾病的关系,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
心理学还研究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的行为,如知觉和问题解决,这些成果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b.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人的语言能力就不能发展起来,人也不能获得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即使是人的感觉和知觉,如敏锐的观察力和音乐听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或团体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处在中间的位置,因而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学既研究正常心理也研究变态心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类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家既包括维护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也包括研究人类基本认知过程的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动物心理的比较心理学家,研究群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学家等等。
④心理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
目前的心理学学派林立,对于同一心理现象,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这种情况说明,心理学目前还没有形成共同的理论框架,因此,心理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思维和想象
1.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区别于感知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2)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的高级形式,它区别于感知觉的两个主要特点是间接性与概括性。
虽然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但它的反映内容和形式都与感知不同。
①就反映的形式看,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推理、判断间接地去反映客观事物,而感知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②就反映的内容看,思维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及其必然的联系和关系,而感知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联系与关系。
所以思维区别于感知觉的两个主要特点是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思维与语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特征是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可见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
思维和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①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②语言是记载和巩固思维结果的工具。
(2)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①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②思维与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两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两者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③思维的内容是由概念组成的,而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词;
④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是相同的,而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语法结构不会完全相同。
3.不同的思维过程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各有什么作用?
答: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来实现的。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的思维过程。
通过分析,人们才能具体地认识某个事物,并使这种认识从事物的表面开始深入到事物的内部;
综合是在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属性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
综合使人们了解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各种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人们的认识更加全面与完整。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脑中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异同的思维过程。
比较不仅可以把该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有助于概念的形成与鉴别,还可以在不同类但具有相关特性的事物或现象中进行,这有助于确定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区别;
分类是在脑中依据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把它们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
分类可以揭示事物或现象的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以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脑中把同类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抽象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
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思维过程。
概括让人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过渡到一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在脑中把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原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使初级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更具体、更理性化的认识,并赋予这种理性化认识更真实、更可靠的特征;
系统化是在脑中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按一定顺序归入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系统化使知识经验形成有规则的网络和认知结构体系,使之不仅便于储存与记忆,而且便于提取和运用。
4.利用想象怎样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
答:想象的形象无论多么新奇,但构成想象的材料都是人们过去感知过的现实中存在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利用想象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有五种基本方式。
(1)拼合
拼合是把两种或几种事物的特征、性质合并,从而产生新的事物或新产品。
(2)联合
联合是把几种事物的已知功能进行独特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具有特殊结构与用途的完整的新事物。
(3)夸张
夸张是把事物的某一特点或某一部分突出出来,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特殊事物。
夸张有两种具体手法:
①扩大或增加原事物的某一特点或部分,如千手佛等;
②缩小或减少事物的某一特点或部分,如短腿神行太保。
(4)典型化
典型化是把某一类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提炼出来,然后集中到某一事物上,重新塑造出事物的新的形象。
文学、艺术、科技的新产品的创作普遍采用这种方式。
(5)猜想
先提出假设,然后再去证明它的存在方式就是猜想。
科学家常用这种方式去建构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事物。
5.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所遵循的逻辑依据有很大的区别。
在解决问题时,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非逻辑性
在创造性活动的关键阶段,具有非逻辑性特点的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
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包括直觉和灵感。
(2)发散性
发散性表现为当依据原有的事实、原理已经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预期目的时,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从而有效地去解决问题。
它是创造性思维最具特色的一个特点。
发散性包括四种因素:
①流畅性,即当按照常规去解决问题或认识世界遇到阻碍时,心智灵活顺畅,能迅速改变主意,表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观念和方法;
②变通性,即思考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的思路宽阔,方法多变,并能触类旁通、随机应
变,绝不墨守陈规;
③独特性,即在解决问题与认识世界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敢于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④精密性,即为了解决问题或认识世界,对事实和材料力求精确分析,周密思考。
6.以一个初中学生为例,分析其思维与想象的发展各有什么特点?
答:(1)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比较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比较能力是从小学高年级才逐步完善起来的。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不但能对具体事物的异同进行比较,而且也能对抽象事物的异同进行比较;不仅能就事物的明显差别作比较,也能就事物的细微差别作比较,并且能够遵循比较的规则。
②分类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对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分类,但不能正确说明分类的标准。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能对自己所理解的字词分类,但还不能进行多级的组合分类。
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类技能。
③概括能力的发展
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从具体形象的概括向形象抽象的概括过渡。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达到了初级的本质抽象概括的水平。
初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三种形式:
a.概括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事物的概念;
b.概括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本质特征;
c.概括学习上的活动。
(2)想象发展的特点
①想象的有意性增强
在目的明确的教学过程中,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产生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想象。
初中学生想象的有意性和主动性都大大增强。
初中学生的想象也比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
②想象的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多
小学生的想象往往是复制性的,想象的过程也具有实感性。
在初中学生的想象中,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多。
③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小学生的想象往往不符合实际。
初中学生的想象就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了。
初中学生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还表现在幻想方面。
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初中学生的幻想可以更多地体现时代的要求,
7.举例说明某一思维规律或想象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
答:让想象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利用想象深化知识
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想象的支持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材。
想象能使学生用形象的方式去改造旧的知识经验,使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更新。
(2)借助想象探求未知
学生的学习除了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外,教师还应当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探究与预见未知。
想象是探究与预见未知的向导。
(3)端正学生想象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