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PK国外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教育PK国外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而在最近的几年里,大量青年学子出国留学,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在我国各类留学出国人员中,自费留学人员长期占据总人数的90%,已成为留学群体的主要力量。随着国内经济增长,以及教育情况的大幅度改观,面对越来越多“海归”与国内大学生的同场竞技,在留学“火热”的今天,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会有个疑问:“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

中外教育对比:看法各不同

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大学成绩好、会学习,是不争的事实。但成绩好并不等于能力强,尤其是应付社会的能力。许多中国学生名校毕业后也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较于国内,海外学校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格特质的培养。如果学生在演讲、社交、体育和交友等方面有非常强的能力,进入国外的好大学就相对容易些。不少学校认为,一个学生有乐观心态,能说会道,善交朋友,乐于助人,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然会好,假如他的成绩不高,可能是老师的教学和引导有某些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如果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可以不看他的SAT(标准成绩考试)成绩。因此不少国外高中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增加学生进入名校的机会。

中国教育态度与国外教育态度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所以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是缺点,中国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国外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加上外国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大学是严进宽出,真正需要学习的四年大学生活,在中国却被白白浪费了。

资源优势:同样成绩,可赴国外读更好的大学

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相比国外少很多,在国外读取好大学也比在中国容易。若考不上一本,预计高考成绩在二本线左右的考生,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与其在国内读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可考虑选择出国升读世界排名远比国内211工程重点院校靠前的海外大学。

成绩在三本线左右的学生:应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院校,也可以选择专业性更强的院校。

分数线在专科线徘徊的考生:赴国外有机会读本科,如可报读英国、加拿大中等偏上学校的预科然后升本科;或报读注重职业教育和培养实践能力的院校。模式优势:更益发挥自主性

国外的教学模式更适合那些语言基础不错,性格开朗,且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都较强的学生。

学习能力不等同于学习成绩,中国学生不乏头脑灵活,爱说爱动,实际操作能力强者,也许平时学习不够刻苦,或学习积极性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一般,但其实这类学生尤其适合出国,因为国外教育强调学术开放、学习自主性,这种学习氛围将更能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这是因为国内教学内容一般比国外超前,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学生到了国外,可以拿到不错的成绩,再加上他们灵活、好奇心强的天性,能较好地适应外国的教育模式。加上没有“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制度,更提倡个性发挥、创新、探索、自由的主动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提出个人想法,学生可更自由地根据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自由选择自己的专业,客观而言更有利于个人成长。文化优势:了解不同文化开拓眼界

在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领先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到异域文化,明白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学会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毕业后很少会因无法与外籍同事沟通而苦恼。而且学生也能掌握和精通外语,语言不会成为与外国学生沟通的障碍。

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少显得有点窘破,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之下,改革也是一种必然,但如何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呢?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需要慎之又慎!今天我写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文章是想警醒国人,继续发挥中国上千年来最大的传统美德:学其精华、弃其糟粕;把西方好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方法引进来。希望咱们的改革能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今天我们从中西方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来综合比较,看看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

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

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