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与交换规律
奥赛1连锁与互换规律
生物奥赛培训之一:《连锁与互换规律》1910年摩尔根将果蝇白眼基因定位于X上后,又发现一些伴性遗传基因,证明X上确有许多基因(人有23对染色体和十万个基因)。
提出问题:(1)同一染色体上众多基因如何排列?(2)遗传传递有何规律?经研究得到结论:(1)基因论(2)连锁交换规律第一节基因的连锁与交换一、连锁遗传现象(一)连锁遗传现象发现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花颜色紫色P对红色p显性,花粉粒形状长形L对圆形l显性。
F2分离比不符合9:3:3:1,亲组合类型较多,重组合类型偏少。
原为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这说明来自同一亲本的基因,有较多的在一起传递的可能。
但贝特森和潘耐特未能提出科学的解释。
摩尔根认为应从F1产生配子数找原因,4种配子数目不等,亲组合类型多,重组类型少。
(二)摩尔根的实验果蝇翅长短,复眼颜色:长翅Vg,残翅vg,红色复眼Pr,紫色复眼pr。
1、相引组与相斥组的概念:(1)相引组:两个显性在一起,两个隐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
(2)相斥组:一个显性一个隐性和一个隐性一个显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
2、相引组、相斥组的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实验:3、解释相引组杂交:红眼雄果蝇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测交后代1:1,红眼雌果蝇产生四种配子,但亲组型配子Vg Pr和vgpr多,而重组型配子Vg pr和vgPr少。
同理可解释相斥组杂交结果。
果蝇翅的长短和眼的颜色是两对相对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或相连性,把这种现象叫连锁。
把这两对相对性状叫连锁性状。
控制连锁性状的基因叫连锁基因,连锁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连锁基因之间能够发生交换的连锁叫不完全连锁(雌果蝇),不能发生交换的连锁叫完全连锁(雄果蝇、雌家蚕)。
目前人们经过研究发现仅有两种动物雄果蝇和雌蚕属于完全连锁,不发生交换。
连锁与交换规律
%
5.96
44.04
44.04
5.96
5、为什么?
“相引‛和‚相斥‛理论及其缺陷
1) 相引:两个显性基因一起进入配子的倾大于随机比例的 这种情况称为‚相引‛,如实验一中的P与L
2) 相斥: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一起进入配子占较 大比例的倾向称为‚相斥‛,如试验中P-l及p-L
3) 结构和功能、你相信一个遗传现象有两种解释?可惜, 离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很近了!(
2、单交换与双交换
双交换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 1)如果两次同时发生的交换互不干扰,按乘法定理, 双交换值=单交换值I单交换值II。表明双交换值小于 任何一个单交换值。 • 2) 双交换的结果,三个基因中,位于中间的这个基因 位臵发生变动,而两边两个基因位臵不变。 • A-C的交换值=A-B的交换值 + B-C的交换值=A-C重组 值+2双交换值
此时遗传学发展的进程
1) 1910年,Morgan的性连锁遗传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提供支持 2) 1916年,Bridges证实了Morgan的性连锁遗传,并于 1932年证明果蝇性别决定规律 此时‚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被普遍接受,此时该学说含以: 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传递规律是染色体行为决定的 →多个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线性排 列 1) 等位基因——Mendel分离规律 2) 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自由组合 3) 同一染色体上基因——连锁与交换 4) 基因全部在染色体上?——连锁群、染色体数目相对应 5) 染色体上基因间的空间关系——连锁图→线性排列→仅 一个DNA分子
三点测验
玉米三对基因三点测验的结果
C、Sh、Wx遗传关系
4.36cM+22.07cM>24.52cM ?
连锁与互换规律
第五章连锁与互换规律1910年摩尔根将果蝇白眼基因定位于X上后,又发现一些伴性遗传基因,证明X上确有许多基因(人有23对染色体和十万个基因)。
提出问题:(1)同一染色体上众多基因如何排列(2)遗传传递有何规律经研究得到结论:(1)基因论(2)连锁交换规律第一节基因的连锁与交换一、连锁遗传现象(一)连锁遗传现象发现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分离比不符花颜色紫色P对红色p显性,花粉粒形状长形L对圆形l显性。
F2合9:3:3:1,亲组合类型较多,重组合类型偏少。
原为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这说明来自同2一亲本的基因,有较多的在一起传递的可能。
但贝特森和潘耐特未能提出科学的产生配子数找原因,4种配子数目不等,亲组合类型多,解释。
摩尔根认为应从F1重组类型少。
(二)摩尔根的实验果蝇翅的长短,复眼的颜色长翅Vg,残翅vg,红色复眼Pr,紫色复眼pr解释相引组杂交红眼雄果蝇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测交后代1:1,红眼雌果蝇产生四种配子,但亲组型配子Vg Pr和vg pr多,而重组型配子Vg pr和vgPr少。
同理可解释相斥组杂交结果。
果蝇翅的长短和眼的颜色是两对相对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或相连性,把这种现象叫连锁。
把这两对相对性状叫连锁性状。
控制连锁性状的基因叫连锁基因,连锁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连锁基因之间能够发生交换的连锁叫不完全连锁(雌果蝇),不能发生交换的连锁叫完全连锁(雄果蝇、雌家蚕)。
目前人们经过研究发现仅有两种动物雄果蝇和雌蚕属于完全连锁,不发生交换。
相引组:两个显性在一起,两个隐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
相斥组:一个显性一个隐性和一个隐性一个显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
(三)连锁的细胞学基础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随染色体一起遗传——完全连锁,又能按一定比例发生交换而重组——不完全连锁。
摩尔根定律
摩尔根--连锁与互换定律摩尔根--连锁与互换定律托马斯·亨特·摩尔根1866年出生于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他的叔叔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联邦军的著名将领,在美国南方声誉很高,因此摩尔根一家在当地也颇受左邻右舍敬重。
不过摩尔根在他的一生中很少提到那位名声显赫的叔叔,这一方面是因为叔叔并没有给他的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帮助,摩尔根的父亲在内战后受南方战败的影响,一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改善家境;另一方面摩尔根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觉得上辈人的辉煌与他没多少关系,他很小就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例如捕蝴蝶、偷鸟蛋和往家里捡化石和矿物标本等等。
在他父亲和母亲的家族中,出过富商、军人、外交官、律师,摩尔根以前的家谱中惟独没有科学家。
借用现在的遗传学术语,摩尔根可以算是家中的“突变”产物。
1886年,摩尔根在肯塔基州立学院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秀,他被选为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致告别词。
在获得理学学位后,摩尔根有点烦恼,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到社会上去做什么。
他似乎天生不喜欢经商,因此决定还是留在学校中继续读书,这一次他进入了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院。
他应该庆幸自己偶然的选择,因为这所大学以学术自由而著称,尤其重要的是,霍普金斯大学十分重视生物学。
摩尔根受大学中学术气氛的影响很深,例如他一辈子都不相信价格昂贵的设备,而相信脚踏实地的作风更为重要;摩尔根几乎终生在实践着大学里“一切通过实验”的原则。
在霍普金斯大学读书和留校任教的岁月里,摩尔根始终保持着对生物学界进展的高度关注。
当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被重新发现后,不断有遗传学的新消息传到摩尔根的耳朵里。
摩尔根一开始对孟德尔的学说和染色体理论表示怀疑。
他提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生物的性别肯定是由基因控制的。
那么,决定性别的基因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不论怎样回答,都会面对一个难以收拾的局面,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的两性个体比例是1:1,而不论性别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都不会得出这样的比例。
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
黑身残翅
(bbvv)
测交 后代
(BbVv) 42% (bbvv)42% (Bbvv) 8%
雌 果 蝇 的 连 锁 和 交 换 遗 传
(bbVv) 8%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p
配 子
B b V v 灰身长翅(父本)
b b x v v 黑身残翅(母本) b v
b b v v 黑身残翅
未交换精子 精原细胞数 精子数 Ab 80个未交换 80*4=320 20个交换 100 20*4=80 400
160
交换精子 AB ab
Ab
160
20
180
20
180 2A % A% A/2%
20
20
20
20
精原细胞的交换值为20% 交换值为10%
一种交换配子为5%
基因连锁和互换规律在实践上的应用 1、如果不利的性状和有利的性状连锁在一起,那
B V
b v
子 代
B b V v 灰身长翅
雄 果 蝇 的 连 锁 遗 传 解 释
1
:
1
基因连锁和交换的原因
灰身长翅果蝇的灰身基因和长翅基因位 于 同一染色体 上,以 ( B V )表示。 黑身残翅果蝇的黑身基因和残翅基因位 于 同一染色体 上,以 ( b v )表示。 经过杂交,F1是灰身长翅,其基因型是 B V ( )。 这样的雄果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 个基因(B和V、b和v) 不分离 ,而是连 在一起随着生殖细胞传递下去。
• 美国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同事用果 蝇做实验材料,进行了大量的遗传学研究, 终于解开了人们心中的疑团,这不仅证实 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正确性,并且丰富 发展了关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的遗传 理论,提出了遗传的第三个规律----基因的 连锁互换规律
遗传学第3章连锁交换定律
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连锁交换定律的实质 第二节 重组率及其测定 第三节 基因定位 第四节 连锁和交换定律的意义
2
背景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后,生物界广 泛重视,进行了大量试验。
其中有些属于两对性状的遗传结果不符合自由组 合定律→ 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提出连锁遗传定律→ 创立基因论→认为基因成直线排 列在染色体上,进一步发展为细胞遗传学。
20
在全部孢母细胞中,各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在C与Sh基因间 不可能全部都发生交换,故重组率<50%;
例如玉米F1的100个孢母细胞中,交换发生在Cc和Shsh相 连区段之内的有7个,则重组率为3.5 %。 亲本组合=((193+193)/400)×100%=96.5% 重新组合=((7+7)/400)×100%=3.5%
14
三、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一)完全连锁 (complete linkage)
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不能发生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F1只产生两 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 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15
(a)F1代自交,F2代表现 1:2:1的分离比 ;
(b)F1代的测交,测交后 代表现1:1的分离比
例如第一节中的香豌豆资料:
F2有4种表现型 F1有4种配子 设各配子的比例为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PL Pl pL pl
a
b cd
F2组合为
(aPL bPl cpL dpl)2
♣ 其中F2中纯合双隐性ppll个体数即为d2;
组成F2表现型ppll的F1配子必然是pl,其频率d 。
26
已知香豌豆ppll个体数为1338株(相引组); ∴ 表现型比率= d2 =1338/6952×100%=19.2%。
连锁与互换定律
重组率与 遗传距离的关系
(1)可用重组率来度量基因间的相对距离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
1%重组率=1cM/1m.u.
(2)连锁基因间重组率反映基因间的连锁强度和相对距离; (3)人为地把染色体的最左端某一基因定为0.0位置,其他基因的
位置通过重组率的大小来确定。
1、两点三次定位法
内切酶解开两个亲代 DNA分子中每一条单链(裂解)
被置换的片段与其配对段互换, 同源染色体完整的互补段作碱基配对
第三节 基因定位和连锁图 一、基因定位 (gene location/localization)
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排列次序。
广义的基因定位有三个层次:
染色体定位(单体、缺体、三体定位法) 染色体臂定位(端体分析法) 连锁分析(linkage analysis)/染色体作图
(3) CrF/CrF × crf/crf
↓ CrF/crf × crf/crf ↓
重组率 = 29.5%
根据基因间的遗传距离确定基因间的排列次 序并作连锁遗传图谱:
I—F基因 I—Cr基因 17.0分摩 12.5分摩
Cr—F基因 29.5分摩 29.5 12.5 Cr I 17.0
F
2、三点一次定位法
ICrf/icrf icrF/icrf
85 82
基因型
实际得数
比例
重组发生在 I—Cr Cr—F I—F
ICrF/icrf icrf/icrf IcrF/icrf iCrf/icrf ICrf/icrf icrF/icrf
合 计
361 332 59 12.50% 64 85 17.00% 82 983 12.50% 29.50% 17.00% √ √ √ √
连锁互换定律
例如:3.6%即可称为3.6个遗传单位。
• 遗传单位值愈大,两基因间距离愈远,愈易交换。
精选完整ppt课件
30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精选完整ppt课件
31
一 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基因在染色体上各有其一定的位置
确定基因的
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间的距离和顺序
符合系数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干扰严重符合系数常变动于0符合系数等于1时无干扰两个单交换独立发生符合系数等于0时表示完全干扰即一点发生交换后其邻近一点就不交换46通过连续多次二点或三点测验可以确定位于同一染色体基因的位置和距离可绘成连锁遗传图一种生物连锁群数目与染色体对数一致如
第三章 连锁与互换定律
多,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有限 必有许多
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引起连锁遗传。
♣ 连锁:若干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而发生连系
遗传的现象。
♣ 完全连锁: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不能发生非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F1只产生两种亲型
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精选完整ppt课件
17
精选完整ppt课件
∴ 表现型比率= d2 =1338/6952×100%=19.2%。
F1 pl 配子频率=
d2 = 0.44 即44%
亲本型配子(pl – PL)的频率相等,均为44%;
重组型配子(Pl – pL)的频率各为(50–44)% =6%
∴ F1形成的四种配子比例为
44PL∶6pl∶6pL∶44pl 或0.44∶0.06∶0.06∶0.44
现重组类型,且重组率很接近,其重组型配子是如
第六章 连锁与交换规律参考答案
第六章连锁与交换规律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答: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减分形成4个子细胞中,交换型的子细胞占50%。
卵母细胞(或大孢子母细胞)减分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哪一个形成卵子是随机的。
因此,发生交换的母细胞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形成交换型卵子的概率为50%。
由于哪一个卵母细胞发生交换与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哪一个形成卵子是两个独立事件,根据乘法定理,所有的卵母细胞产生的交换型卵子的概率等于发生交换的卵母细胞的概率乘以形成交换型卵子的概率。
所以交换型卵子的百分率等于发生交换的卵母细胞百分率的50%,即一半。
2.答:笔记3.答:可以根据两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杂交后代中的表型进行判断。
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系个体进行杂交,F1均表现显性性状。
①对F1进行测交,测交后代若只有两种类型,说明两个基因是完全连锁遗传。
且测交后代的表型为亲本类型,若测交后代有四种表型,除亲组合外还有两种重组合类型,说明发生了基因重组,首先观察后代四种表型是否呈1:1:1:1的比例,与之相差大的可直接判定为不完全连锁遗传,差异小的用χ2检验检测,测交后代呈1:1:1:1的比例,则可以判定两基因为独立遗传,不呈1:1:1:1比例则可判定两基因为不完全连锁遗传。
②F1自交产生F2,若F2有两种(相引组)或三种(相斥组)表型,且呈3:1或1:2:1的比例。
可判定两基因为完全连锁遗传。
若F2有4种表型χ2检验测得符合9:3:3:1的比例,则判定为独立遗传;若不符合9:3:3:1的比例,则判定两基因为不完全连锁遗传。
4.答:两点测验缺点,①工作量大,需3次杂交和3次测交。
②准确性差。
连锁基因间相对距超过5个图距单位时可形成双交换,但从表型上不能表现,使测得的交换率偏小。
③多次杂交与测交的环境不一致,容易产生误差。
三点测验的优点:①省工省时,只需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
②可以判明双交换的存在,测得的交换率更加准确。
③基因之间的交换率在同一环境下测得的,避免了环境条件差异造成的误差。
基因的连锁与交换规律
基因之间发生四次交换(偶数次交换),没产生重组配子, 为无效交换。
为什么10.8+9.5≠19.9?
基因排列顺序c
s
e
d(c-s)= 10.8图单位;d(e-s)= 9.5图单位; d(c-e)= 20.3图单位
22
凹陷、非糯、有色
饱满、糯性、无色
23
根据F1的染色体基因型有三种可能性:
sh
+
+
Ft 个 体 数 638
21379 21096
672
比 例 (% ) 1.5
4 8 .8
4 8 .2
1 .5
2、自交法 对难以去雄不能杂交,可采用自交法
(1)平方根法 (2)乘积比例法
13
三、交换的细胞学基础
1913年斯特恩(Stern)在果蝇、麦克林托克在玉米中找到 证据(玉米种子颜色有色C,无色c,种质非糯性Wx,糯性 wx,位于第九染色体上特殊品系,一端带有一个染色结,一 端附加了由第八染色体易位而带来的片段)。
1 个体小,繁殖快,一次产生大 量后代。
2 具有一定形状、数目的染色体 有7条染色体,形态功能行为 似高等生物,可进行有性生殖 。
3 单倍体占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菌丝、分生孢 子、子囊孢子为单倍体,性状 在单倍体表型,直接反应基因 型。
4 后代即为子囊孢子,一次减分 则可产生子囊孢子,且按顺序 排列在同一子囊中。
淀粉粒:
非糯性(Wx)对糯性(wx)为显性.
(1).(CCShSh×ccshsh)F1 × ccshsh
(2).(wxwxShSh×WxWxshsh)F1×
wxwxshsh
(3).(wxwxCC×WxWxcc)F1 ×
遗传的基本规律(三)—连锁遗传
30
• 重组值反映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 位置。根据重组值确定不同基因在染 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排列顺序的过程 称为基因定位(gene mapping)
31
• 依据基因之间的 交换值(或重组值) 确定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绘制出来的简单线性示意图称为染色 体图(chromosome map)又称基因连 锁图(linkage map)或遗传图(genetic map)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距离的 的数量单位称为图距(map distance)。 后人为了纪念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 根(Morgan),将一个图距单位定义 为“厘摩”(centimorgan,cM)。
个连锁基因的重组(recombination)。
15
图 配 对 的 同 源 染 色 体 上 的 交 叉
16
这个学说的核心:
• 交叉是交换的结果,而不是交换的原因,也就是说遗传学上的交换发生在细胞学上的 交叉出现之前。如果交换发生在两个特定的所研究的基因之间,则出现染色体内重组 (intrachromosomal recombination)形成的交换产物。若交换发生在所研究的基因之外, 则得不到特定基因的染色体内重组的产物。
• 测交试验的结果表明: a和b基因间的实际双交换值为0.09%,低于理论双交换值,这是由于a-c间或c-b间一 旦发生一次交换后就会影响另一个区域交换的发生,使双交换的频率下降。
• 这种现象称为干扰(interference),或干涉: 一个交换发生后,它往往会影响其邻近交换的发生。其结果是使实际双交换值不 等于理论双交换值。
a (b) c 2125 非重 + (+) + 2207 组
a (+) c 273 重组 + (b) + 265
第六章 连锁与交换规律
第六章连锁与交换规律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伴同遗传的现象。
连锁基因: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它们随整个染色体一起向后代传递。
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共同组成一个连锁群。
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为该生物染色体的对数。
完全连锁: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非姊妹染色单体相应片段的交换而产生重组合型配子的现象。
交换率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两个特定基因座位之间,同源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换的频率即交换率。
相引组:杂交的双亲中一个亲本具有两种显性性状,另一亲本具有其隐性性状的杂交组合。
如:AABB×aabb相斥组:杂交的双亲中一个亲本具有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另一个亲本具有相对的隐性性状和显性性状的杂交组合。
如:AAbb×aaBB基因定位基因定位是根据基因之间的交换率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和排列顺序的过程。
三点测验是以3个基因为观测单位,通过1次杂交和1次测交,同时观察3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1次分析得出结果,从而确定3个基因的排列顺序和相对距离的方法。
若基因之间的交换互不影响,理论双交换值应为中央的基因分别与两端的基因之间的交换率的乘积,但基因发生交换的时候,一个部位的交换会影响另一个部位的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干涉,干涉的发生使得实际双交换率小于理论双交换率。
习题一、问答题1.高等动植物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为什么说交换型卵子的百分率是发生交换的卵母细胞百分率的一半?2.连锁遗传中,重组合类型小于50%的原因是什么?3.怎样确定两个基因是否是连锁遗传?4.两点测验的缺点是什么,三点测验的优点是什么?5.影响交换率的因素是什么?6.怎样理解连锁群的数目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7.绘制连锁图应注意哪些问题?☆8.试述经典遗传学是如何证明“基因是在染色体上”。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后来,摩尔根等发现连锁分二类: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1.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2.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一)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只有亲本组合类型的配子。
完全连锁在生物界很少见,只在雄果蝇(XY)和雌家蚕(ZW)中发现(注意雌雄连锁不同)。
霍尔丹定律:凡是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的个体。
遗传学课件04-第四章连锁与交换
1978年,C.Tease和G.H.Jones 姊妹染色单体分染技术证实
2. 交换与重组的关系
1931年Harriet Creighton & Babara McClintock
报道了交换和遗传重组间关系的实验数据
Wx
C
玉米9chr端部有染色结
wx
c
C-胚乳有色 c-无色
Wx-蜡质 wx-粉质
对不溶质(f)显性。某种离肉溶质桃与粘肉不溶质桃 杂交产生下列后代:
离肉不溶质 92 离肉溶质 7
粘肉溶质 81 粘肉不溶质 8
问 ① m与f 是否连锁? ②亲本的基因型 如何? ③若连锁,重组率是多少?
答 ① 连锁 ② Mf/mF×mf/mf ③ RF=(7+8) /188=8%
四. 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为纪念T.H.Morgan,一个图距单位也称作一个厘 摩(centimorgan,cM)
1. 两点测验 (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杂交和测交(或自交)确定基因连锁否 据重组率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和距离
例如
番茄紫色果和茎杆有毛的F1(PpHh)测交结果:
紫色、有毛(P_H_)
350
红色、无毛(pphh)
实际比理论 多
紫花、长花粉×红花、圆花粉
PPLL
↓
ppll
紫花、长花粉
↓自交
紫、圆 红、长 红、圆
P_ll
ppL_ ppll
390
393
1338
1303.5 1303.5
少
少
434.5
多
总数 6952 6952
组合二: P
F1
紫花、圆花粉×红花、长花粉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F 1雌果蝇(灰身长翅)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绝大多数的初级卵母细胞中连锁基因不发生互换,即为连锁遗传,所以减数分裂时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亲本类型配子:BV :bv=1:1(多数)。
少数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连锁基因发生互换,则会产生四种配子为:BV :bv :Bv :bV=1:1:1:1(少数)。
注意:其中有50%是亲本类型配子,50%是重组类型配子。
所以把上述两种情况相加,F 1雌果蝇共产生四种配子:BV :bv :Bv :bV=多:多:少:少。
如把初级卵母细胞总数看成100,假设不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为68个(68%),则产生的卵细胞为BV 和bv 各34个。
发生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为32个(32%),则产生的卵细胞为BV 、bv 、Bv 、bV 各8个。
两种情况相加,F 1产生的卵细胞为BV :42%、bv :42%、Bv :8%、Bv :8%。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F 1灰身长翅(雌)与黑身残翅(雄)测交后产生的后代的种类及比例: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42%:42%:8%:8%。
学生根据此图也比较容易理解交换值的含义及公式在应用中的变化。
交换值= F 1重组型配子数/ F 1总配子数×100%=测交后代中的重组型数/测交后代总数×100% =1/2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的百分比以此图为例,F 1雌果蝇的初级卵母细胞有32%发生了互换,则连锁基因间的交换值为16%(8%+8%)。
(如果其它生物的精母细胞发生了互换,与卵母细胞同理)练习1:在100个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中,有50 的细胞的染色体发生了一次互换,在所形成的配子中,换型的百分率占 ( C )A 、5%B 、15%C 、25%D 、35%解析:根据上述公式,重组配子(换型)率为发生互换的精母细胞百分比的一半,即50%÷2=25% 练习2:基因型为 的精原细胞120个,其中若有30 个在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发生了交换,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能产生亲本基因型和重组基因型的精子数目依次是 ( B )测交配子测交后代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黑身长翅 灰身长翅黑身残翅F 1♀ ♂ (多数)42% 42%8% 8%×图二A B a bA 、480、480、60、60、B 、210、210、30、30、C 、90、90、30、30、D 、240、240、60、60解析:30个精原细胞发生了互换,产生四种精子为:BV :30、bv :30、Bv :30、bV :30。
基础四 连锁遗传(连锁与交换)规律
二、利用性状的相关性提高育种的选择效果 连锁遗传的性状有时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其 相关性进行后代选择,会大大提高选择的效果。例 如小麦抗感锈病基因与抗黑穗病基因是紧密连锁的 ,只要选择选择抗锈病的优良单株,也就同时选得 了抗黑穗病的植株,从而一举两得。
模块四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一、性别决定 动物和植物都有性别差异,特别是高等动物,雌雄之 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且雌、雄个体比例接近1:1。 高等植物中既有雌雄异株的,也有雌雄同株或同花的 。动物中绝大部分都是雌雄异体的,那么,性别是如 何决定的呢?动植物的雌雄性别与遗传变异有密切联 系。决定雌雄性别的机制有多种,其中以性染色体决 定性别最为普遍。
百分率。 计算公式 交换值(%)=重组型的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二 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要用交换值公式估算交换值,首先要知道重组型 配子数,测定重组型的配子数的方法有两种: (一)测交法。主要用于异花授粉作物(如玉米)。 即用F1与隐性纯合体交配,然后将重组型的植株数除 以总数即得。
图4-4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
模块三 连锁遗传的应用
一、提高育种工作的预见性 杂交育种是新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杂交育种利用 的就是基因重组,但在实际育种工作中,有些基因 控制的性状常表现连锁遗传,这就要看交换值,如 果交换值大,重组型出现的机会就大,选育出优良 重组新品种的几率就大,反之,成功的机会就小。 因此,在杂交育种时一定要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弄 清楚有关性质是独立遗传还是连锁遗传,如果是连 锁遗传,就要考虑其连锁强度,并合理确定后代群 体的大小。
(二)动物的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方式有以下四种: l.XY型 也叫雄异配型(雄杂型)。 这一类型在生物界较为普遍。属于这一类的有哺乳动 物,多数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雌雄异株植物。 以X和Y代表性染色体的两条异形染色体,以A表示常 染色体。例如,果蝇共有4对染色体(Zn=8),其中一对 为性染色体,三对为常染色体(3AA)。雄性个体的染色 体组成为3AA十XY;雌性个体的染色体组成为3AA十XY 。果蝇的X染色体较小,为棒形;Y染色体较大为j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后来,摩尔根等发现连锁分二类: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1.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2.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一)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只有亲本组合类型的配子。
完全连锁在生物界很少见,只在雄果蝇(XY)和雌家蚕(ZW)中发现(注意雌雄连锁不同)。
霍尔丹定律:凡是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的个体。
例如:果蝇的体色、翅膀的遗传P 灰身残翅 BBvv♂×bbVV♀黑身长翅F1 灰身长翅 BbVv ♂× bbvv黑身残翅bbVv BbvvF2 黑身长翅灰身残翅(亲本类型)因为F1 BbVv♂在形成配子时,只形成了bV和Bv两种配子,即bV完全连锁, Bv 也完全连锁。
果蝇的体色、和眼睛颜色遗传:P 灰身紫眼 b+b+prpr × bbpr+pr+ 黑身红眼↓F1 b+bpr+pr × (bbprpr黑身紫眼测交)↓测交后代灰身紫眼b+bprpr:bbpr+pr黑身红眼拟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的、控制同一形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二)不完全连锁: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除有亲型配子外,还有少数重组型配子产生。
(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例如:果蝇体色、翅膀的遗传:P bbVV×BBvv F1 BbVv♀× bbvv♂黑长灰残♀F2 ♂ Bv bV BV bvbv Bbvv bbVv BbVv bbvv0.42 0.42 0.08 0.08香豌豆花色、花粉粒形状遗传:P 紫花、长花粉粒× 红花、圆花粉粒PPLL ↓ ppllF紫花、长花粉粒 PpLl1↓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F2P_L_ P_ll ppL_ ppll实际个体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按9:3:3:1推算的理论数 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从上图看出,F2代也出现四种表现型,但二种新组合的表现型比理论推算少得多,即象亲本组合的实际数偏多,而重新组合的实际数偏少。
P 紫花、圆花粉粒× 红花、长花粉粒PPll ↓ ppLL紫花、长花粉粒F1PpLl↓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F2P_L_ P_ll ppL_ ppll实际个体数 226 95 97 1 419按9:3:3:1推算的理论数235.8 78.5 78.5 26.2 419这二个试验的结果都不能用独立分配规律来解释。
亲组合:亲代原有的组合。
重组合:亲代没有的组合。
二、交叉与交换的关系1、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配对时,偶尔在相应的位置发生断裂,然后错接,造成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互换,这个过程叫交换或重组2、每发生一次有效交换,形成1个交叉,将产生两条重组染色体,两条非重组染色体(亲染色体),含有重组染色体的配子叫重组合配子,含有非重组染色体的配子叫亲组合配子。
三、交换值及其测定(一)重组值(交换值)的概念12、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的百分率是重组合配子百分率的2倍。
因此如果交换值为4%,则表明有8%的性母细胞发生了交换。
3、重组值的范围0—50%之间,重组值越大,基因之间连锁的程度越小。
(二)重组值(Rf)的测定1、测交法:用于异花授粉植物是易进行。
测交后代(Ft)的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直接反映被测个体(如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即算公式:重组值= 交换型的个体数 *100%测交后代个体总数赫钦森(C. B. Hutchinson, 1922)玉米色粒遗传的测交试验:籽粒颜色:有色(C)、无色(c);籽粒饱满程度:饱满(Sh)、凹陷(sh)相引组(相):杂交的双亲是显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相连锁,隐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想相连锁的杂交组合。
相斥(组)相: 杂交的双亲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相连锁,另一个是相对应的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相连锁的杂交组合。
C-Sh 相引相的重组值为3.6%;C-Sh 相斥相的重组值为3.0%。
相引相测交试验与相斥相测交试验结果分析:(1)F1产生的四种类型配子比例不等于1:1:1:1;(2)亲本型配子比例高于50%,重组型配子比例低于50%;(3)亲本型配子数基本相等,重组型配子数也基本相等。
根据实验计算的重组值(Rf )是估算值,其标准误差Se 的计算公式是: Se=nRf Rf )1(- n :是总配子数或测交个体总数。
相引组:Se=8368)036.01(036.0-=±? 2、自交法:适用于自花授粉的植物。
(1)平方根法:不同的杂交组合计算方法不同相引组:AB/AB ×ab/ab 相斥组:Ab/Ab ×aB/aBF1基因型: AB/ ab Ab/ aBF2表型4种: A-B-; A-bb ; aaB-; aabbF2后代数量: a 1 a 2 a 3 a 4在相引组中,AB 和ab 配子是亲型配子,且AB=ab 的频率=q.Aabb 个体的频率x=q 2=43214a a a a a +++, q=x =43214a a a a a +++ 亲型配子的总频率=AB+ab=2q=2x =243214a a a a a +++=2个体总数双隐性个体数2F 重组配子的频率(重组值)=1-2q=1-2x =1-243214a a a a a +++=1-个体总数双隐性个体数2F在相斥组中,AB 和ab 配子是重组型配子。
其总频率(重组值)=2q=2x =243214a a a a a +++=2个体总数双隐性个体数2F 例如:香豌豆花色和花粉粒的遗传(相引组)P 紫长 × 红圆(PPLL) ? (ppll )F 紫长(PpLl )? ?F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P_L_ P_ll ppL_ ppll 总数观察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频率: 0.69 0.06 0.06 0.19=xP_L 之间的重组值=1-2x =1-219.0=12.8%(2)乘积比例法先用公式求出乘积比例x 值,然后查乘积比例法估算重组率表,从而得到重组值,读数是小数。
X 代表的意义与前边一样。
相引组X=4132a a a a =亲型个体数乘积重组型个体数乘积 相斥组X=3241a a a a =亲型个体数乘积重组型个体数乘积一、基因定位的概念根据重组值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基因之间的距离的方法。
二、基因定位的方法(一)两点测交(两点试验):以两对基因为基本单位,来进行杂交和测交,计算交换值,求得基因间的距离进行基因定位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例如:测定玉米第9号染色体上的CShWx(cshwx)这三对基因的次序和位置,用两点测交就要分别进行三个试验,每个试验都要进行1次杂交和1次测交。
C —有色,Sh 饱满,Wx 非糯性。
CShWx 三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他们之间的位置,可根据交换值去掉百分号%的数值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单位用厘摩(cM )或图距单位。
根据重组值C-Sh=3.6 cM ;Wx-Sh=20 cM ,三个基因之间的顺序2种情况:但是又根据Wx-C=22 cM 可确定是第一种情况。
22cM 和23.6cM 之间的差异由于实际试验与理论值之间的机误造成的。
该方法的缺点:当基因之间的距离超过5个单位时,往往会因发生双交换而造成不准确;工作繁琐。
(二)三点测验以三对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一次杂交和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优点:省时省工,精确简便,测试背景一致,严格可靠。
无论单交换还是双交换都能测出。
单交换: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分别发生单个交换,3对中仅一对交换。
双交换: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基因之间,同时发生了两次单交换,实质上是在两个位点上发生了交换,结果只有中间的一对等位基因交换了位置,另外两对基因仍处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呈连锁状态。
例如:+ + + Ⅰ + Sh Wx Ⅱ + Sh +C Sh Wx C + + C + Wx1、三点测验后代6种表型:例如:果蝇三个突变基因ec —棘眼;sc —稀刚毛;cv —翅无横脉,都位于X 染色体上。
P :ec + +/ ec + +×+sccv/ Y6种:6种表型 实得数 Wx —Sh 重组值20%C —Wx 重组值22%C —Sh 重组值3.6%ec-sc 之间的重组值为:62+88/1980=7.6%ec-cv 之间的重组值为:89+103/1980=9.7%sc-cv 之间的重组值为:62+88+89+103/1980=17.3%2、三点测验后代8种表型:v bl 排列仅有三种可能: b v l ;v bl ;v lb 。
b v l Ⅰ b + + Ⅱ b + l+ + + + v l + v +v b l Ⅰ b + + Ⅱ b + l+ + + + v l + v +b l v Ⅰ b + + Ⅱ b + vec 9.7 cv Sc 7.6+ + + + l v + l +计算b -l 之间的重组值为:115+105+20+19/1020=25.4%;v - l 之间的重组值为:80+72+20+19/1020=18.7%。
二者相加结果是44.1即b-v 之间的交换值。
结论:三点试验中,交换值最大的重组值一定等于另外两个重组值之和减去2倍的双交换值——基因直线排列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