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RECOMMEND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1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同的追求: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
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也是实际的开拓者。
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 Q 型、祥林嫂型、“看客”型。
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
在他们身上无不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
鲜明的地域特色。
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找到了文化之根。
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 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明、风景传神。
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
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何谓“乡土文学”?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称呼,并立即为文学界所接受。
他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炫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乡土文学的作者。
……”“乡土”,即故乡。
鲁迅所举的这些作家的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里面,自然带着地方色彩。
但乡土文学不能仅局限于民俗的描写。
茅盾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只有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一定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①。
正如法国的文学思想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②“五四”新文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本质上是一场狂飙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提倡的“人的自觉”、“人的解放”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的心灵。
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蔡元培“劳工神圣”口号的倡导,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全新的认识和态度,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作家创作的中心引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黎民百姓,芸芸众生。
之后《新青年》、《晨报》等刊物相继发表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
在政治思想界的极力倡导下,“尊重劳工”、“关心农民”的思想风起云涌。
广大知识分子获得新的启发与感悟,这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潜在的影响。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作者:孙萌来源:《牡丹》2016年第24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作品中,乡土呈现出三类状态:以往充满魅力的家乡、实际中黑暗的家乡、意识中未来的家鄉。
在这三类相异状态下的乡土所引起的离愁别绪中,潜藏着乡土文人“得到伊甸园—遗失伊甸园—重返伊甸园”的思维,同时让乡土小说在表达方面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当代文学历史中,很少有其他的小说种类像乡土小说一般能够长盛不衰。
从鲁迅被冠以“乡土作家”之后,历代大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家都认为自己是乡土小说作家。
其写,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格调迥异,侧重点也呈现出差异性,然而他们却共同造就了乡土小说写作的黄金时代,为沉闷的文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笔者在下文中将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当新文学时期迈入第一个10年阶段,《中国新文学大系》就诞生了。
这是由各编纂人写成的导论,对10年的文学作品的特性进行阐述。
当中,作为当时的社会主流写作类型,乡土文学开始被界定与研究。
例如鲁迅,其是从自身的角色特点——远离家乡、侨居城市来进行写作的,其写就的乡土文学包括故乡的记忆、文章的情感格调、离乡的感受等。
此处,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乡土文学中的离愁别绪,已经不单纯是我国唐代诗句中所描绘的客居异地的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思念只是外出的人们因异乡与乡关的地理间距所引发的,而乡关这个概念是凝定的,缺少时间的波动,它由三类时态,即过去、现在、以后,以此来影响乡土文学创作。
因此,在乡土文学里,拥有三类相异时态的乡土描绘景象:一是过往的、目前已经消失的、让作者极为挂念的家乡;二是暗黑因素繁多、招人厌恶的家乡;三是期待中的新家乡,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执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这种以三类时态抒发思乡情怀的离愁别绪中,存在一个乡土的伊甸园—失乐园—重新拥有乐园的思辨思维。
其实,这是一种潜在的逻辑。
在发展期的乡土文学中,还要以心绪或感情作为引导,还没有升华到明朗的理智认知。
乡土中国的乡愁
乡土中国的乡愁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庞大的农村地区,这里是人们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处。
乡土中国的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是对家乡乡音、乡俗、乡情的怀念和思念。
乡愁,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
在乡土中国的乡愁中,人们怀念着自己小时候的家乡,怀念着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小村庄,怀念着那个温暖的家。
乡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亲人、朋友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乡愁是一种对乡音的怀念。
在乡土中国的农村地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口音。
无论是北方的河北话、东北话,还是南方的广东话、湖南话,都让人回想起家乡的味道。
乡音浓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听到家乡的乡音,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乡愁是一种对乡俗的怀念。
乡土中国的农村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乡俗文化。
在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这些乡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而在城市生活中,这些乡俗逐渐被遗忘,只有在乡愁中才能回味起那份独特的乡土文化。
乡愁是一种对乡情的怀念。
乡土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这种乡情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是城市生活中所缺少的。
在离开家乡之后,人们对这种乡情的思念和怀念就变成了乡土中国的乡愁。
乡愁不仅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乡土中国的怀念。
乡土中国的乡愁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乡愁也许会逐渐消失,但它对人们情感的深刻影响却永远存在。
乡愁是一种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它不仅代表着个体对家乡的思念,更代表着整个民族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乡愁让人们不忘本源,保持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乡土中国的乡愁,是一种珍贵的情感,是人们对家乡乡土文化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也连接着人们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珍惜乡愁,珍惜乡土中国,让乡愁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乡土情怀。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极其变异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极其变异摘要:I.引言- 介绍乡愁的概念- 简述乡愁在现代文学中的起源和发展II.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 20 世纪初,乡愁主题在文学中的出现- 代表作家及作品III.乡愁主题的变异- 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乡愁主题在文学中的变异- 不同作家的乡愁表现IV.乡愁主题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乡愁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乡愁主题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V.结论- 总结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展望乡愁主题在未来的发展正文:乡愁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它源于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在现代文学中,乡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作家都曾通过作品表达过对乡愁的感悟。
本文将探讨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愈发强烈。
这一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关注乡愁主题,并将其表现在作品中。
例如,鲁迅的《故乡》通过讲述一个人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随着社会历史背景的变迁,乡愁主题在文学中发生了变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愁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都有所不同。
在20 世纪中后期,乡愁主题在文学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许多作家都开始关注这一主题。
例如,贾平凹的《废都》通过描绘一座城市的变迁,表现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陈忠实的《白鹿原》则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展现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乡愁主题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文学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乡愁主题正是这一变迁的重要表现。
乡愁主题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感,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总之,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的创作心态和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述评
时期 , 国家经 济 凋 敝 , 人 民生 活 朝不 保 夕 , 并 且 是 在 五 四新 文化 运动 以后 形成 的 , 新 旧思 想交 替 , 思 想 动 荡 不安 。 因此 乡土小 说 中 , 大 多为悲 剧题 材 。 存 在 着
浓 厚 的悲剧 意蕴 。另 外 , 鲁 迅是 乡土 小说 的先行 者 , 他 创作 的的小 说 对 乡 土小 说 的形 成 有 重要 意 义 , 乡 土小 说作 家 大多受 鲁 迅影 响 。 因此作 品 中对 “ 国民性 “ 的反思 成 为作家 创作 作 品的 主题 。
的 课题 。 它 所创 造 的 小说 散 文 化 倾 向 也 为 小说 样 式 的发 展做 出 了不 可磨 灭 的贡 献 。
【 关键词 】 乡土小说 ; 2 0世 纪 2 O年代 ; 悲剧意识 【 中图分类号】 I 2 7 0 .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1 0 1 ( 2 0 1 5 ) 0 2 一 O 1 1 8 — 0 4
断 的联系 。无 疑 , 中 国是 一个 古老 的 国度 , 长期 的小
影 响下 , 农 村题材 小说 大量 进入 现实 主义 小说 中 。 对
今 后农 村题 材小 说有 重大影 响 。 其次, 乡 土小说 形成
农经 济模 式 , 山海 阻隔 的地理 环境 , 扎 根 于土地 的 文 化 民俗 , 不 断积 淀 的文化 , 使 乡土成 了中 国人心 中一
难以协调乡土情结与都市文明的矛盾长久的思维模式农村的生活经历早已固守在他们的心中正是情感的依恋与理智的对抗使乡土小说应运而生也使乡土小说表现出浓郁的悲剧与苍凉的氛围其中渗透着难以言说的苦闷抑郁伤感情调现代意识给知识分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农村与农民农民的价值与生存受到关注与肯定于是农民与农村这一题材成为小说的主角
《乡愁》浅析
《乡愁》浅析《乡愁》浅析《乡愁》中诗人表现了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这种一唱三叹的行文节奏和抒情手法让人折服。
以下是《乡愁》浅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时的社会主流写作类型, 乡土文学开始被界定与研究。 首先描述了故乡的情景,然而鲁迅没有承认自己创作 例如鲁迅,其是从自身的角色特点——远离家 乡、侨居城市来进行写作的,其写就的乡土文学包括 的文学是乡土文学。笔者揣度,鲁迅所写的作品中思 乡的离愁别绪还处于感受态势,不能囊括其思想。但
故乡的记忆、文章的情感格调、离乡的感受等。此处, 是, 其曾指出许钦文为其第一个短篇作品集起名为 《故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乡土文学中的离愁别绪,已经不 单纯是我国唐代诗句中所描绘的客居异地的对家乡的 思念,这种思念只是外出的人们因异乡与乡关的地理 间距所引发的,而乡关这个概念是凝定的,缺少时间 的波动,它由三类时态,即过去、现在、以后,以此 来影响乡土文学创作。因此,在乡土文学里,拥有三 类相异时态的乡土描绘景象:一是过往的、目前已经 乡》,并指出其作品隶属乡土文学范畴。根据这种想 法,当鲁迅自己的作品问世后(《故乡》),其实在 潜移默化中也变成了乡土文学作者。实际上,鲁迅以 乡土为阐述对象的小说,正是乡土文学的一种。鲁迅 自身,加上任职于《浅草》的废名、沈从文等,均为 二三十年代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 鲁迅的《故乡》,开头便阐述“我”超过二十
WEN YI TAN JIU 文 艺 探 究
·94·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孙 萌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作品中,乡土呈现出 三类状态:以往充满魅力的家乡、实际中黑暗的家乡、 意识中未来的家乡。在这三类相异状态下的乡土所引 起的离愁别绪中,潜藏着乡土文人“得到伊甸园—遗 失伊甸园—重返伊甸园”的思维,同时让乡土小说在 表达方面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当代文学历史中,很少有其他的小说种 类像乡土小说一般能够长盛不衰。从鲁迅被冠以“乡 土作家”之后,历代大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家都认 为自己是乡土小说作家。其写,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 格调迥异,侧重点也呈现出差异性,然而他们却共同 造就了乡土小说写作的黄金时代,为沉闷的文坛注入 了一针强心剂。笔者在下文中将浅谈 20 世纪二三十 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当新文学时期迈入第一个 10 年阶段,《中国新 文学大系》就诞生了。这是由各编纂人写成的导论, 对 10 年的文学作品的特性进行阐述。当中,作为当
大学选修中国近代、现代文学《乡愁》赏析-现代文学鉴赏作业
中华现代文化乡愁赏析论文摘要:乡愁,是中华文化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随着时代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隐约萦绕着一种愈益浓烈的被称为“文化乡愁”的历史焦虑情绪,其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
中华现代文化乡愁本质上导源于现代性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物理距离的终结,而中华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更使这种文化乡愁被赋予了悲壮性的使命。
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中华现代文化,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的当然选择。
论文关键词:中华文化乡愁一、文化乡愁析义乡愁意识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自然的心理机制和普遍性情绪体验。
在汉语里,“乡愁”一般是指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思恋情怀,当然这与中华长期的传统农业社会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学者王一川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乡愁在当下则“一般是指身在现代都市的人对于飘逝的往昔乡村生活的伤感或痛苦的回忆,这种回忆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浪漫愁绪”。
可见,乡愁是人们感时伤怀的一种情绪,是人们对于过去的一种含有情感的记忆与回望,它本身蕴涵着强烈的怀旧情绪。
乡愁、怀旧是潜藏于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思念情绪,一旦远离过去与故土,它便会或急或缓地涌流而出。
二、中华文化乡愁特性乡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亲友、乡亲、同胞的思念;第二层次是对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的怀念;第三层次也是最深层的,就是对作为安身立命根本之历史文化的深情眷恋。
前两个是其形下层面,后者则是其形上层面。
乡愁既是一个时空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首先,乡愁是心理学的概念,它是人类羁旅异域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其次,乡愁是个地理和距离概念,离故乡愈远乡愁愈浓重强烈。
还有,乡愁是个时间概念,乡愁的内容和对象往往是记忆中昨日的人与事。
乡愁还是个文化概念。
因为有时,“故乡”或故园不仅是狭义上的出生地或是籍贯地,更包括了广义的精神家园,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把这个说成是“文化乡愁”,并曾解释道:“台北我是最熟的——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在这里上学长大的——可是,我不认为台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
“乡愁”的美学——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
“乡愁”的美学——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卢建红【摘要】【摘要】长期以来,对乡土书写的研究主要立足启蒙视野,彰显写实意图,将注意力集中于作为文学题材、思潮和流派的“乡土文学”,对乡土书写的源头——“故乡”以及对“故乡”的叙述——“乡愁”反而缺乏深入探究。
“故乡”及其书写——“乡愁”既是中国现代性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性困境的表征。
立足现代性的危机视野,“故乡书写”就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精神归宿问题关联起来,成为进入中国现代性问题情境的另一路径及现代中国主体最重要的建构渠道之一,并与启蒙和革命构成张力性的对话。
经由回忆与想象、叙事与抒情、认同与归依,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书写已经形成一套丰富和复杂的美学机制和传统。
它将成为一直置身于现代性难题中的汉语写作的宝贵资源。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9【关键词】【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故乡书写乡愁美学一、现代性与“故乡”的发现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对“乡土文学”的描述主要着眼于作者的位置——背井离乡、处身都市(“侨寓”一词则点明这些人并不把都市当作自己的家),作品的题材——关于乡土和(隐现着的)情感——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则表明书写的对象是与自己切身关联的“故乡”,而非作为旅游对象的异国他乡。
① 《鲁迅全集》,第6卷,第2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的描述并没有区分乡愁之古今内涵的不同,也没有论及乡愁的表达对于作者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后来者将鲁迅对一种普遍性的写作现象的描述视为对乡土文学的定义,在鲁迅的描述中并不鲜明的启蒙理念和写实立场被进一步强化和强调,相关研究就主要着眼于题材(先是乡土,后是乡村、农村)、主题(从反映、批判现实到改变现实)和情感(从乡土情结到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及其作为文学思潮和流派的乡土文学的艺术特点② 关于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理解的变化,参见余荣虎《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文学作品中的乡愁
文学作品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对乡土归属感的强烈情感,它常常被文学作品所描写。
乡愁可以是对故乡的情感依恋,也可以是对逝去的时光的怀念。
在文学作品中,乡愁往往被描绘成一种对过去怀旧的情感,也被视为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一种损失。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乡愁,从乡愁被表现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中的深层意蕴。
一、乡愁的表现方式文学作品中的乡愁可以以多种方式被表现,比如靠物体、靠人物等不同的表现方式。
1.靠物体表现乡愁乡愁可以通过物体的形式,表达和描述出来。
比如儿时的游戏、童话、乡村风景、农作物、村庄建筑等。
物体常常是一种展示情感的载体。
在《红楼梦》中,双方桥、大观园、荣府等地都可以看作是贾宝玉的乡愁之所在,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些景致展示出了他对过去的向往和怀念。
2.靠人物表现乡愁乡愁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荷塘月色》中,主人公范熙敏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故乡和旧时生活充满怀念,通过和同乡的交流,范熙敏对乡村家庭之间相互扶持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
二、乡愁的深层意蕴在文学作品中,乡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化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当下的价值冲突。
在描写乡愁的同时,文学作品也必须要思考其中的深层意蕴。
1. 反映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的乡愁不仅仅是个体对自己的归属感,更是一个群体在文化变迁中的变化和演变。
比如,茅盾的《腰槽记》就描写了江南的农村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演变,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变化,田园诗般的美好生活逐渐消失。
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由乡愁引起的价值观念冲突也逐渐显现。
2. 反映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乡愁所反映的也是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历史乡愁等都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威胁,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念的变迁和社会体制的重组。
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中深刻描绘了山东青岛的剪纸家族,他们心系着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的传承。
然而,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却让这些人无法继续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浅谈乡土小说流摘要:乡土小说是19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写农村生活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些小说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关键词:产生、特征、批判性一、乡土小说流派的产生与基本特征乡土小说流派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文化相互交织。
西方工业文明慢慢渗入中国,沿海大都市渐渐兴起。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逐渐拉开。
与工业文明相对的农业文明逐渐受到作家的重视,对乡土的眷恋及对故乡落后的风貌的批判,成了乡土小说作家文学表达的主流方向。
这一流派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它的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人情,揭示并批判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批判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人身心的迫害。
小说注重展示地区的山川风貌及民风民俗,把人物的命运与乡土的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也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乡土小说的批判精神乡土小说中的批判精神无疑对当时的落后农村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当时大多数作家把写作对象由五四时期的新知识青年转为农村中的一些落后愚昧的小人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民思想的转变。
乡土小说的批判对象之一是落后的民风陋习,作家们对封建宗法文化下的落后现象感到悲痛,他们致力于揭露并批判这些残害身心的民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描绘农村生活的作品,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揭示了传统农村人民的劣根性。
乡土小说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风陋习的批判,《菊英的出嫁》描写的是农村中“冥婚”的陋俗,批判了当时农村的陈规陋习及人民的精神愚昧:菊英在八岁时便已死去,十年后,她的母亲还惦记着这个十八岁的女儿还没对象,甚至还为她物色了一个同样死去十年的对象,菊英娘请人说媒,合八字,置办嫁妆,雇佣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将所谓的婚礼办的有声有色。
中国文学的乡愁这个概念
中国文学的乡愁这个概念中国文学中的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情感体验,它体现了人们对故乡、家乡以及乡土文化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乡愁是人们对故乡情感的沉淀,是对家乡的情感的表达,是个人和集体记忆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乡愁在中国文学中的表达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如《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首诗描绘了故乡桃树盛开的美景,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之情。
《楚辞》中的《离骚》更是对故乡的情感的深刻表达,作者屈原以自己的离乡之痛来传递自己的使命追求和自己的深情厚谊。
在现代文学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乡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被广泛地表达和讨论。
首先,乡愁在现代文学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乡愁不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多地涵盖了对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怀念和思考。
比如鲁迅的小说《热风》中,通过对小农村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古老的乡愁情结。
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乡愁则成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这些作品中的乡愁既是对故乡的思念,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其次,乡愁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出了多样化的主题和形式。
乡愁不再仅仅是对农村的描述和思考,也可以展现为对城市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反思。
比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对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对比,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困境和人们对乡愁的追忆。
在张炜的小说《沧桑》中,则通过对大都市的描绘和对乡村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乡愁的思考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这些作品中的乡愁多样化的主题和形式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最后,乡愁在中国文学中也表现为对个人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乡愁可以是对个人成长和人生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比如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通过对一个农村出身的普通人许三观的成长经历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病苦叙事及其审美性
摘要:自从鲁迅开创了乡土小说后,王鲁彦、许杰、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等作家延续了鲁迅的乡土书写,共同支撑着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他们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土气息泥滋味”印记,在现代文明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带着“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情感,叙写着故乡人的苦难生活和病态思想。
乡土小说中展现的苦难生活是表象,作者真正的意图是指向病态的精神层面,揭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乡土小说;苦难生活;病态思想;悲剧审美品格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343(2019)05-0059-05The Narrative and Its Aesthetics of Rural Novels in the 1920sLI Jiaxin(School of Literature,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Abstract :Since Lu Xun created a local novel,the writers of the 1920s continued and developed Lu Xun's native writing,jointly supporting the local literature of the 1920s,such as Wang Luyan,Xu Jie,Xu Qinwen,Qian Xianai,Tai Jingnong and Peng Jiahuan etc.These authors have an indelible mark of "resture taste".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West-ern culture,they're sympathetic with sufferings and infuriated at indifference to describe the miserable life and morbid thoughts of their hometown people.The author actually aims to describe the pathological inner spirit and reveal the tragic fate of the little man while the suffering life in the local novels is merely the appearance.Key words :local novel;suffering life;illness thought;tragic aesthetic character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病苦叙事及其审美性李嘉欣(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作为一个新文学流派,乡土文学流派在五四之后的文坛上占据一角。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乡愁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乡愁意识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乡愁意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一主题涉及到作家对于家乡土地的情感认同、对于乡村生活的回忆与思考,以及对于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变迁的关注与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与乡愁意识的表现形式以及其所带来的文学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乡愁意识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鲁迅。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对于乡村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与愤懑。
鲁迅的作品中,乡土与乡愁意识常常与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思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于乡村社会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的不满与对于现代化的渴望。
而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乡愁意识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表达。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作家以乡村为背景,描写了农民的生活与命运。
这些作品中,乡土与乡愁意识常常与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与反思。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对于一个农民家庭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这种乡土与乡愁意识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乡土与乡愁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当代作家中,乡土与乡愁意识常常与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对于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与反思。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于一个乡村家族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莫言的作品中,乡土与乡愁意识常常与对于历史的关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对于历史记忆的思考与反思。
乡土与乡愁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对于乡村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对于乡村社会生活的描写,还有对于乡村人物命运的描写。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表达了作家对于乡土的情感认同与对于乡愁的思考。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乡土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算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四”时期,乡土文学也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绩。
但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尤其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白色恐怖加剧,使得乡土文学逐渐走向衰落。
此时,大多数作家都没有足够的生活基础去体验真实的农村生活,因而其作品在内容方面较为贫乏,并且大多缺乏深度。
有些作品甚至受到了社会思潮的影响,被当作革命的宣传工具。
从整个现代文学史来看,当时的乡土文学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作家对乡土文学的开拓以及他们创造出的小说样式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乡土文学的价值,更不能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
鲁迅和周作人等人开始写作小说的时候,农村生活仍处于封闭状态。
那时的“乡土小说”主要是指那些描绘下层民众悲惨生活、反映劳苦大众心声的小说。
在他们的笔下,大多数的农民并没有获得解放,他们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穷困潦倒,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直到抗战爆发,农村才出现了一丝曙光。
在进步文人的倡导下,中国的新文学才由封闭走向开放,此后乡土小说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变化。
鲁迅把关注的视角转移到农民身上,小说内容的关怀对象也由下层转向上层。
此外,在乡土小说中,还有一类反映农村青年男女爱情与婚姻的作品,鲁迅称之为“爱情小说”,如《伤逝》《弟兄》《颓败线的颤动》等,写了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如同样描写了城市青年男女间的悲剧爱情。
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热衷于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将新的精神注入到新文学当中,此时的新文学表现出强烈的启蒙精神,乡土小说自然不例外。
梁实秋是该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位乡土小说作家,代表作有《槐聚诗存》《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等。
他善于从寻常琐事中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主题,他主张写平凡的人物,写中国式的人情世态,主张对社会多一份爱心。
浅谈五四乡土小说
`浅谈五四乡土小说11汉语言文学(非师) 38号郑秋凤摘要:五四乡土小说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很多受鲁迅的影响,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这批五四小说作家们那种对故乡的爱恨交织,对乡村文化的“弃父”与眷恋,乡情乡愁与理性国民批判的纠结,表现着“国民性批判”这一闪耀着现代意识光芒的主题。
关键词:弃父;国民性批判;故乡情结;爱恨交织一、五四乡土小说创作倾向及意图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外来经济侵略的影响下,已经濒临破产,广大农村和农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小说作家们对封建文化和乡村陋习进行了深刻描写。
就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而言,鲁迅在乡土小说模式开创过程中的意义是重大的。
鲁迅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弃父”倾向,以及对老中国儿女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对后期乡土小说的影响仍是及其深远的。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中提出了“国民性”的概念,“那种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感迫使他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文化层次上来审视他笔下的芸芸众生。
用冷峻尖刻的解剖刀去杀戮那一个个腐朽的魂灵。
从而剥开封建文化那层迷人的面纱”。
[2]的确,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思考与冷峻批判深深地影响了“五四”一代乡土小说作家。
曾经被热烈向往的“父亲”,很快成为人们不满甚至唾弃的对象。
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号的鼓动下,人们纷纷要求弃父,西方现代思想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支持。
郑振铎提出了“血和泪的文学”这一口号,他说:“我们现在需要血的文学和泪的文学似乎要比“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甚些吧:“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诚然有时候以天然美来来安慰我们被扰的灵魂和苦闷的心神。
然而在此到处是荆棘,是悲惨,是枪声炮影的世界,我们的被扰乱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神,恐非他们所能安慰得了的。
”[3]二、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的“故乡情结”“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大都是被生活驱逐到异地的流寓者,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作者”。
在《边城》中寻找的乡愁
在《边城》中寻找的乡愁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情感,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乡愁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而《边城》这部小说中,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乡愁的深深思考和诠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描写,来一起探索《边城》中寻找的乡愁。
首先,我们可以从小说的背景来了解这个乡愁的寻找。
《边城》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偏远的边疆城镇,这里人烟稀少,自然环境艰苦。
这个城镇虽然荒芜,但它却饱含了丰富的乡愁情怀。
二十年代的岁月中,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作者通过描写边城的人和事,寻找并表达出一种对故乡的乡愁情感。
接着,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感受乡愁的追寻。
小说中的女主角刘鸣凤,是一个在城市生活多年后又返回边城的女子。
她在城市里经历着种种磨难和挫折,但仍然对边城怀有深深的感情。
她回到边城,寻找的不仅仅是家人和童年的回忆,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寻求安宁的乡愁。
她在边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同时也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归属感。
此外,小说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也是乡愁寻找的重要方面。
边城这个偏远的城镇被大山和河流环抱,景色美丽而幽静。
在小说中,作者对边城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将美景与乡愁相互交织在一起。
这些山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乡愁情感,让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更加深刻。
另外,小说中的情节和事件也在无形中渲染了乡愁的氛围。
例如,小说中的双栖校场,是城镇上的一个酒楼。
在这里,人们聚集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乡愁。
通过这些小细节的描写,作者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最后,在小说的结尾,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刘鸣凤的离别,进一步突出了乡愁的主题。
刘鸣凤的离别,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告别,更是对边城的离别和对乡愁的诗意呈现。
通过离别的描写,作者凸显了乡愁的温情与忧伤,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乡愁的内涵与情感。
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丰富的描写和情节,寻找着乡愁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1601魏雪丽
乡土小说是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
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乡土小说的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人。
他早年的《故乡》,《社戏》、《祝福》、《孔乙己》都是取材于故乡,描绘了一副浙江水乡特色的风俗画面。
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的日益衰败的慨叹,也即是鲁迅所说的隐现的乡愁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乡土小说的作家的童年,少年时代大都是在故乡的农村和小市镇上度过的。
后来或为新思潮所鼓励,或为生活所逼迫从家乡漂泊到大城市去了。
但是喧嚣繁华的城市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反而心里愈加凄凉。
现代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故乡的山水,风俗,小人物的命运便常常成为他们书写的对象这些作家远离家乡多年,有一种思乡情。
由于厌恶城市环境的污浊,作家有意无意的美化故乡,将它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但是当作家踏上故土时看到的不是记忆中的故乡而是破败不堪、满目凄凉。
这便是他们悲愤,伤感、感到物是人非的辛酸,凄楚的情绪。
鲁迅先生的《故乡》最明显。
故乡萧条了,家庭破败了,熟悉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了,这一切都不是记忆中的故乡,梦中的故乡破灭了。
正是这种深沉的人生感叹,使《故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其他的乡土小说作家延续了《故乡》的主题。
如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中的主人公离家十年,终于在一个凄清的夜晚回到故乡。
故乡的一切都变了,父母双亡,家人离散,仆人也由壮小伙变得老态龙钟,庭院更是荒凉了,触景生情,主人公不由得悲声大哭。
后来大多数乡土小说家都直接或间接受鲁迅的影响走上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乡土小说家们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故乡人民的深重苦难。
这些人物大多是小人物的悲剧,是一个十分悲惨而又司空见惯的悲剧。
如许钦文的《疯妇》中的双喜妻勤快温存,同出外做工的丈夫感情很好,可就是的不到婆婆的欢心。
婆婆长期对她施加精神虐待,终于使她绷得过紧而断裂了。
她疯了,不久就死了。
这表面只是婆媳关系,实质上是封建家长制度的迫害而造成的悲剧。
这些事例在乡土作家的心中,是一种苦闷的宣泄。
他们终究不是城市中人,只能是一个城市的边缘人。
然而,他们的路在何方,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他们写的对象都不是健全的人,都是有缺陷的人物,而正是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才
能说农村中的病态之重。
但是,这些病痛,谁来医治了?作家们心中充满了矛盾,充满了痛苦,这正是一种乡愁啊?作家们创作中十分重视环境的描写,努力做到将故乡的风光气氛与人物的心灵,气质交融起来,形成一幅幅具有社会生活内涵的风俗人情画。
这些画面也许是凄美的,也都是耐人咀嚼的。
他们在创作中呐喊,呼唤文明,寻找精神中的家园,寻找自己的归宿,自己的位置。
他们在寻思。
在徘徊。
在创作中呐喊?
这些作家大多写农村的衰败,回荡其中的是漂泊异地的游子乡愁,是一种无路可走的悲哀。
他的作品更多关心的是民众的苦难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格外忧愤。
这苦闷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
五四处于退潮期,路在和方?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种苦闷下,在生活的挤压下,被故乡抛出的寄居在城市的农村青年,农村生活的见闻使他们常常带着愤懑和乡愁来描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发泄压抑在心底的抑郁和痛楚。
这些作品注重对乡土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录写。
那充盈于作品中的乡土情韵和泥土气息,使人无法怀疑其真实性。
“乡土文学”作家不仅追求“真”,而且追求“深”。
他们试图在对乡情乡音的精细描绘中展示真诚的乡思乡愁,进而在对乡思下乡愁的展示中透露出自己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的忧患。
因此,“乡土文学”作家虽然所写的地域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悲剧品格。
总的说来,乡土小说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文学意义。
他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更广阔的农村中去描写现实生活,让作家更多的关心下层劳动人民。
乡土小说在题材上相对集中,艺术风格相似,文学色调和文学氛围相通,具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
乡土小说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
同时,乡土小说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表现了'关注人生,关心弱者'的心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