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cd56b631126edb6e1a104c.png)
些?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 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 样的感受去读。
6.指导朗读。
产生怎样的情感?
5.自由读第三、四句,理解诗句。
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再在全班汇
报。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自
己的真情实感。
四、背诵古诗,对 比阅读(用时:7 分 钟)
1.整体回顾《山行》《赠刘景文》《夜 书所见》。 2.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说一说: 这三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从 哪里看出来的?分别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
6.想象诗中美景,练习有感情地朗 读古诗,体会山中景色迷人,以及 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齐读诗题,口头给“赠”组词。认 读“刘”。
1.重点理解“石径、斜、坐、红于、 霜叶、白云生处”这些字词的意 思。
2.理解古诗意思时,不要求学生 逐字逐词翻译,要注意通过诗句 来想象当时的画面,说一说自己 看到的景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一、理解诗题,认 识诗人(用时:3 分 钟)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1.认识“径、斜”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 13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3 首古诗,默写《山行》。
1.板书诗题——赠刘景文,学习 “赠把 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赛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流利。
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径”和 “斜”的。 4.结合书下注释、看插图来理解古 诗,说一说读懂了哪一句诗,如果 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出来与同学 们进行交流。 5.看图,交流想象山中秋景,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8b20c787c24028905fc309.png)
1.组长组织小组自学活动,先选择一首诗,再圈出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到注释中查找答案,最后将整首诗的大意说清楚。
2.小组代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并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
1.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大胆交流,并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学会合作学习。
2.总结学生的背诵情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古诗的热情。
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并结合预习明确是哪三首古诗。
1.自由选择学过的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以更加饱满的态度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之中。
3.齐读古诗题目:《暮江吟》《题西林壁》 《雪梅》。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指名背诵或者小组内背诵,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积极评价学生的积累行为,激发学生继续积累古诗的热情。
3.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才会完美。
4.完成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意:梅花开放时,如果没有雪,则显示不出梅的神采韵致。雪虽有了,若没有诗,更会使人平庸世俗。梅花开在傍晚的积雪中,咏梅的诗恰正作成,梅和雪,共同构成了最完整的美。
【素材积累】
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道理。
2.感知三首古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设计。(学生)
课时安排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古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古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c7ae77ed630b1c59eeb582.png)
《古诗三首》导学案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题临安邸》、《示儿》。
(重点)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知识链接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进士,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
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出塞》被尊称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自主学习1.比一比,再组词。
秦( ) 邸( ) 熏( ) 汴( ) 杭( )泰( ) 抵( ) 墨( ) 咔( ) 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一般而言,七言诗是2、2、3的节奏,即“××/××/×××”。
)合作探究一、学习《出塞》体会唐代的军旅生活。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以下字音:还(huán) 将(jiàng) 教(jiào)2.查阅注释,理解诗意。
(温馨提示:关,边关。
还,回家。
首句时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理解为“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3.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同一明月下的战士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4.后两句诗表示了对飞将军的怀念,其言外之意是什么?二、学习《示儿》感受诗人深厚赤诚的爱国之情。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3eac9ab71ed9ad51f11df269.png)
(6)组织学生交流: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色有哪些? (7)引导学生为诗配画或做美文积累卡。
(8)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1.同桌互读古诗,尝试标出停顿。
2.学生组内交流。
3.学生思考、交流,学习古诗《绝句》。
(1)描写的是春天。
(2)能感受到春天的词: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春风、花草、泥融、燕子、暖。
1.学生读谜语,根据谜面猜出谜底:燕子。
2.学生看图片,介绍燕子。
3.学生读课题,在积极的思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1.猜谜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以轻松的形式开始新课的学习。
2.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对燕子的了解,为了解课文中的内容做准备。3.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清楚表达、有序表达。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16分钟)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2.布置作业:朗读两首古诗,读出韵律感。
1.学生针对老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学生在课后朗读古诗,提高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教师点明本课学习内容:三衢道中。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注意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1)同桌认读生字,互相指正。
(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句子的朗读情况,巩固字音。
部编版五上12《古诗三首》 导学案
![部编版五上12《古诗三首》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72c4dbec3a87c24028c4db.png)
⒊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⒋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2.积累背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题解,了解背景
2.交流作者的资料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己亥杂诗
2.题解:
“己亥”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3.(1)交流书写要点。
(2)每个字仿写两个。
(3)交流评价。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读好古诗。
2.指导学生自学生字,然后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指导读准“祭”的音。
《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529d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3.png)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导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
2. 难点: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导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2)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解读诗歌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分析《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
(2)邀请几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其他同学欣赏并评价。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三首》的形式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体验古代诗歌创作的乐趣。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明确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朗诵等环节,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或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古诗三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2d4f7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9.png)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导学案,这是我们学
习古诗词的基础。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下课题:古诗三首导
学案(第一课时)。
2.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学过哪些古诗词?它们是哪朝哪代
的诗人创作的?这些古诗词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古诗三首
1.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古诗,然后跟读一遍,注意发音
和语调。
2. 老师朗读完毕后,请同学们自己默写这首诗,然后请一位同
学站起来朗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不会读的
音节,可以举手请教。
3. 接下来,老师会逐句解析这首诗的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讲。
4. 分析完毕后,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和意境。
5.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三、课堂小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请同学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今后的
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请同学们课后复习今天学到的内容,准备下一课时的学习和
讨论。
3. 最后,请同学们将今天学到的古诗默写在作业本上,巩固记忆。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88d18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d.png)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探究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和文化内涵。
3. 能读懂并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义,感受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话题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古诗三首》,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之前学过的古诗,有了解过李白、王之涣这些古代文人吗?2. 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能读懂并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义,能感受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二、呈现新课(25分钟)1. 学习活动一:分析诗名(5分钟)通过学生猜测的方式,预测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诗名是《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绝句》。
2. 学习活动二:诗歌背景知识了解(10分钟)了解诗人的背景知识和写作背景。
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杨万里第二首:《登鹳雀楼》——王之涣第三首:《绝句》——杜牧3. 学习活动三:理解诗歌意义(10分钟)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感受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第一首:《望庐山瀑布》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找出诗中的自然景物和诗人的感悟,体会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首:《登鹳雀楼》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第三首:《绝句》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找出诗中的感慨和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习活动一:诗歌创作要求学生在课后,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小诗,表达自己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2. 学习活动二:背诵诗歌选取其中一首诗,要求学生背诵和朗读出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魅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通过分析诗名、了解诗人背景知识和理解诗歌意义,来探究这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能读懂并理解这些古诗的意义,感受到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五、课后作业1. 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背诵其中一首古诗,并准备在下节课朗读出来。
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217de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9.png)
《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 难点:领悟古诗的意境,学习古诗的表达技巧。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我会读。
()()()()()浪淘沙九曲天涯莺啼酒旗2. 我会写。
huáng hé wàn lǐ shā rú qū组词:()()()()()()()3. 重点字讲解。
淘:是()结构,偏旁是()。
可以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淘”的右半部分“匋”要写得紧凑,撇和竖弯钩要舒展。
涯:是()结构,偏旁是()。
可以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涯”的右半部分“厂”要写得稍扁,“圭”的两个“土”字大小一致。
4. 多音字。
()曲()5. 解词义。
浪淘沙:;天涯:;二、合作探究1. 了解课文背景。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了解古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通读古诗,理清脉络。
(1)每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3. 思考:(1)每首古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古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句诗中“等闲”是什么意思?诗人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景色的?5. 分析每首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特色。
三、展示交流1. 各小组依次推举发言人汇报小组成果。
(1)朗诵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3bb23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3.png)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初读课文突破字词1.读古诗,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和下列词语。
耘田供耕织稚子玻璃陂寒漪2.初读课文,选出正确的字音或字形。
涟漪(yī qí) 玉磬( xīng qìng) 银钲( zhēng bǐng)(昼尽)夜知(晓浇) 耕(籽耘)3.认真读古诗,借助课文插图和注解,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绩麻:__________傍:__________稚子:________________陂:_________漪:______________腔:__________信口:__________4.“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两句诗中,“玻璃”指的是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二、再读课文体会感悟1.读一读,选一选。
(1)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中,描写儿童模仿大人干农活的诗句是( )A.昼出耕田夜继麻,村庄儿女各当家B.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这两句诗写的是儿童模仿大人( )A.学种瓜B.学耕织2.再读课文,我知道:(1)《稚子弄冰》一诗中,出现了哪些乐器名?请你选一选( )。
A.银钲B.玉磬C.古等(2)《村晚》一诗中,放牛的孩子在做什么?把相关诗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查阅资料我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查阅资料:(1)范成大,字至能,晚号________。
_______名臣、文学家。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2)杨万里,字廷秀,号_______。
________著名诗人,与_____、尤袤、________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四、我的疑问通过预习,你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下面写一写吧。
《古诗三首》导学案
![《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c4966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1.png)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对古诗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2)品味古诗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1)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和含蓄的表达。
(2)对比三首古诗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批注法:在阅读古诗时,对重点词句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比较法:对比三首古诗,分析它们在内容、形式和情感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传达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纠正读音。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自主理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完善对诗意的理解。
3、全班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
(四)体会情感1、思考每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3、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体会。
(五)分析写作手法1、观察三首古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叙事等来表达情感的?(六)拓展延伸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成一篇短文。
2、收集其他与这三首古诗主题相关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七)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三首古诗?2、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古诗的诗意和情感?3、对于古诗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八)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
![五年级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abb97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3.png)
好的,以下是您需要的五年级古诗三首导学案的内容:一、《登鹳雀楼》1.作者:王之涣2.创作背景:唐代,王之涣任官太原太守时,登上鹳雀楼,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3.诗歌结构:全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4.诗歌内容:描写了登高远望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
5.重点词语解释:- 鹳雀楼:古代建筑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境内。
- 白日依山尽:形容太阳落山时的景象。
- 黄河入海流:形容黄河奔腾而过,最终汇入大海。
6.诗歌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7.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理解等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1.作者:白居易2.创作背景:唐代,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时,游览了当地的草原,写下此诗。
3.诗歌结构: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4.诗歌内容:描写了草原上的景色和自己离别时的感受。
5.重点词语解释:- 古原草:指古代草原上的草木。
- 离离: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一岁一枯荣:形容草木生长周期的特点。
6.诗歌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7.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理解等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
三、《静夜思》1.作者:李白2.创作背景:唐代,李白在长安做官期间,夜晚独自思念故乡而写下此诗。
3.诗歌结构:全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4.诗歌内容:描写了夜晚时分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景。
5.重点词语解释:- 床前明月光:形容夜晚明月的明亮。
- 疑是地上霜:形容月光照耀下的地面像是覆盖了一层霜雪。
6.诗歌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7.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理解等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c8350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0.png)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课型:阅读课班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掌握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悯农》的韵律和意境。
2. 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并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思。
3. 培养学生对于古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悯农》。
2. 学生能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思。
2.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调和节奏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和教具,包括《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录音机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1.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如“你知道古诗是什么吗?”“古诗常用的语言形式有哪些?”2. 通过显示课件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并列出古诗常用的语言形式,例如:“平仄相间,句句押韵”、“律诗有律,五言七言”,并附上一些相关的例子。
讲授:1. 分段解读《登鹳雀楼》:(1)首先,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景象和情感。
(2)然后,通过解读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并分析古诗中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3)最后,教师再次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古诗的音节和韵律。
2. 分段解读《静夜思》:(1)首先,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然后,通过解读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并分析古诗中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3)最后,教师再次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古诗的音节和韵律。
3. 分段解读《悯农》:(1)首先,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然后,通过解读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并分析古诗中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3)最后,教师再次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古诗的音节和韵律。
巩固:1. 利用课件或课后习题,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内容和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要求句句押韵、平仄相间,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016c3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d.png)
三、品读探究,感受特点(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情节的曲折。
(1)感受生活之美:找到描写牛郎和织女生活美满的句子。
(2)了解王母娘娘的迫害:找一找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之后是怎样做的。
(3)感受鹊桥相会的凄美动人,想象那一天的情景。 2.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找一找这个故事中的不可思议之处。
3.感受民间故事包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体会劳动人民的情感。
1.(1)自由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生活美满的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牛郎和织女美满的生活场景。
(2)快速浏览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王母娘娘做法的语句,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故事中王母娘娘这个人物的特点。
(心狠手辣、自私无情)
12《古诗三首》导学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俭、皇”等10个生字。
2.能够运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快速默读,通过快速默读,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
3.初步感受民间故事情节曲折、具有传奇色彩的特点。
4.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快速默读,了解故事的结局。
1.小组交流可以画哪些情节,每个人负责不同部分的连环画,用语言表述会画哪些内容,会配什么文字。小组合作完成整个故事。
2.小组里的每个成员展示自己打算画的内容和所配的文字。
3.了解民间故事带来的影响,热爱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1.可以联系上一篇课文,在连环画中展示重要的故事情节,每个情节可以用 小标题的形式展现。
2.展现《牛郎织女》在民 间的流传、影响时,如果 学生有了解的,可以请学生来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c873a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8.png)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的导学案,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背景和意义;•掌握古诗的常见修辞手法;•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导学活动活动一:前置知识请学生们回忆一下在课堂上学过的古诗,比如《举头望明月》《咏鹅》等,让他们自己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在旁边引导和补充。
活动二:学习任务本次课程将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江雪》《登鹳雀楼》《闻一多·龙湖雪》。
请学生们思考一下,这三首诗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自主预习这三首古诗,把自己的理解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活动三:合作探究•请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预习笔记,两人一组,交流彼此理解的不同点和互相补充的内容。
•请几组同学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让其他孩子听取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进行补充和修改。
活动四:个人思考请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思考以下问题:•《江雪》诗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是如何理解的?•《登鹳雀楼》诗描绘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画卷?•《闻一多·龙湖雪》这首诗的词意是什么?它想要表达什么?活动五:展示作品请让几名学生来台展示自己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孩子可以对其进行提问和点评。
三、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将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后的内容和个人思考记录在笔记本上。
2.背诵《江雪》一首。
四、学情分析本次课程着重让学生通过合作和个人思考,深入理解古诗三首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有些孩子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而有些孩子容易理解错误,需要及时进行批评和指导。
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背诵《江雪》一首,这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2b215ff524ccbff0218429.png)
(4)读词语。
颠簸 簸箕 簸箩 簸谷簸动
3.指名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古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2)读一读卡片上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注意字音:“浪淘风簸”中“簸”的读音为bǒ;“南朝”中“朝”的读音为cháo。
2.介绍作者。
3.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 释,理解词语及前四行诗句的意思。
4.交流对词语及后两句诗的理解。集体订正。
一、学习《江南春》。
1.自由诵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练写生字“莺”。
(3)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2.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前两句——晴景、写今(1)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3)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绿叶红花相互映衬的景象。
4.后两句——雨景、怀古。
(1)大江东去,南朝统治已经灭亡,只剩下这些寺庙在烟雨中。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
18《古诗三首》导学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
4.诵读古诗,学习诗中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说说《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会写“榆、畔”等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能借助注释说出“诗、词”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4、能想象诗词描绘的意境,能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熟读三首古诗词。
2、了解作者生平。
3、能借助注释说说诗词句子的大概意思。
泊船:绿:欲:复恐:故园4、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
【展示互动】1、读拼音,写词语。
luò yáng yú guān hé pàn wén zhàng( )( )( )( )2、给下面诗词中加点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打“、/”。
(1)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
(2)钟山只隔数(shǔ shù)重(chóng zhòng)山。
(3)明月何时照我还(hu6n№I)。
(4)欲作家书意万重(chóng zhòng)。
(5)复恐匆匆说小尽(jìn jǐn).3、给带点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并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可怜:①怜悯;②不值得一提;③可爱(1)他袋里的钱少得可怜。
( )(2)对狼这样的坏东西,我们不能可怜它。
(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泊船瓜洲》1、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2、读一二句诗,画出京口、瓜洲、钟山、长江的地理图,想想作者身处何处?家乡在哪里?3、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体会“绿”字之妙。
(1)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2)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秋思》1、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②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感受到一派萧瑟冷清的景象,为什么?③古人说,家书抵万金。
假如你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两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的?⑤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2、《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
而《秋思》却是借___抒情。
长相思1、理解词意,想象意境,体会感情A、读了“山一程,水一程”你仿佛看到亲人怎样的送别情境?“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读了“身向榆关那畔行”思考:作者奉命身向何处?读了此句,你仿佛看见作者一路在怎样行走?3、说说“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是什么意思?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达标测评】1、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2、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3、快乐阅读。
.家乡的桥家乡的桥是我梦中的桥。
家乡村边有一条河,曲曲弯弯,河中架一弯石桥,弓样的小桥横跨两岸。
每天,不管是鸡鸣晓月,日丽中天,还是月光泻地,小桥都印下串串足迹,洒落串串汗珠。
那是乡亲在追求多彩的希望,在兑现美好的遐想。
弯弯小桥,不时荡过轻吟低唱,不时露出舒心笑容。
因而,我幼小的心灵,曾将心声献给小桥:你是一弯银色的新月,给人间普照光辉;你是一把闪亮的镰刀,收割着欢笑的花果;你是一根晃悠悠的扁担,挑起了彩色的明天!哦,小桥走进我的梦中。
我在漂泊他乡的岁月,心中总涌动着故乡的河水,梦中总看到弓样的小桥。
当我访南疆探北国,眼帘闯进座座雄伟的长桥时,我的梦变得丰满了,增添了赤橙黄绿青蓝紫。
弯弯的小桥,是我梦中的桥吗?三十多年过去,我戴着满头霜花回到故乡,第一紧要的便是去看望小桥。
啊!小桥呢?小桥躲起来了?河中一道长虹,沿着朝霞熠熠闪光。
哦,雄浑的大桥敞开胸怀,汽车的呼啸、摩托的笛音、自行车的叮铃,合奏着交响进行曲;南来的钢筋、花布,北往的柑橙、家禽,绘出交流欢乐图……满桥豪笑满桥歌啊!蜕变的桥,传递了家乡进步的消息,透露了家乡富裕的声音。
时代的春风,美好的追求,我蓦地记起儿时唱给小桥的歌,哦,明艳艳的太阳照耀了,芳香甜蜜的花果捧来了,五彩斑斓的月拉开了!我心中涌动的河水,激荡起甜美的浪花。
我仰望一碧蓝天,心底轻声呼喊:家乡的桥呀,我梦中的桥!1、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通过来表达,所以作者在文章首尾都说:。
2、幼年时,作者曾把小桥比喻、、、。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选这三种事物来比喻,它们同小桥有什么联系?3、文中有许都优美的词语,请抄下来。
4、三十年后,作者回到家乡,发现小桥已经消失了,他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6《梅花魂》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和秉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4、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颇、玷、秉、飕、眷”5个生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能正确认读、书写“魂、缕、幽、葬、愁、腮、甚、绸”14个生字,并能给它们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2、在课文中找出“读诗常落泪()、珍惜墨梅图()、不能回国哭()、赠送墨梅画()、再送血梅绢()”五个小故事所在的自然段,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然后给课文分段。
3、认真读读这五个故事,看看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4、搜集描写梅花的诗、词。
这些诗句赞美了梅花的什么精神?【展示互动】1、读拼音,写词语。
Yōu fāng shuāi lǎo shǒu juàn sāi biān líng xún( ) ()()()()2、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颇负盛名( )①担负②失败③遭受④依仗⑤享有(2)、能书善画( )①善良②友好③擅氏④容易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又……又……不管……都不仅……而且虽然……但是无论……总要(1)( )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 )腊月天气,也毕竟是凉飕飕的。
(2)一个中国人,( )在怎样的境遇里,( )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3)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 )害怕( )奇怪。
(4)他们( )受到多少磨难,从来( )是顶天立地。
(5)这手绢上绣的( )是花,( )是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4、本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在作者的记忆力,外祖父是一个爱梅花的人,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
2、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句话给我们解开了谜团?3、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2)说说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4、课文除了写外祖父挚爱梅花外,还写了外祖父几次哭了,请找出来读一读。
5、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达标测评】1、句子万花筒。
( 1)外公训斥妈妈:“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转述句:(2)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陈述句:2、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 )( 2)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4 )一枝回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 )3、给下面一段话填空,然后完成问题。
这梅花,是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愈是,花开得愈,愈,她是,,几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不管受到,从来都是,从来不,他们就像这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1)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请“‖”划分。
(2)这三层的意思是:A:B: C:(3)这段话不但是外祖父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也是他心灵的。
(4)你读了这段话,是否想起哪些人像梅花的秉性的?请介绍一下:2、快乐阅读。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填适当的量词。
一( )邮票一( )船票一( )坟墓一( )海峡2、这首诗是按顺序写的,即、、、————。
3、“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的是,“我”奇怪的是。
4、细读诗歌后填空。
(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2)诗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因为。
(3)作者小时候对乡愁的具体对象是。
(4)在诗中最后一段中,诗人为什么说海峡是“浅浅”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
7《桂花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读课文,圈出文中“箩、杭”,画出生字所在的新词,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口头组词;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感情:“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展示互动】1、正确选读音,看谁选得准。
(正确的打“”)( l)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jiéjiě)。
(2)开花时,仔细在树丛(chóng cóng)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3)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jūju),没有不浸(jìn qìn)在…(4)尤其(qíqī)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2、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盛开——寻找——(2)反义词:新鲜——盛开——3、词填空。
(1)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 )。
(欣赏观赏) (2)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 )。
(姿态姿势)4、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读一读,看看句中哪些词语最能反映桂花的香味很浓郁。
2、怎样读才能把桂花浓郁的芬芳弥漫开来?3、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还有什么?4、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5 、想象: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啊!读了这首“摇花乐”,你仿佛看到,仿佛闻到,仿佛听到,仿佛品尝到仿佛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