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与并提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与并提的区别:

“互文”与“并提”都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互文者,即上下文互相省略,而其意义又互备或互用。俞秘在《古书疑义举例》中称为“互见义‟…、“互义”.并将这种语言现象列为“参互以见义”一类。互文的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

《春》——文本解读

朱自清的散文《春》已然是熟识不过了,可当我再次拿起文本进行教学前,回想自己以前的阅读,对于这篇文章只留下一个模糊的映象:一片生机、繁荣的春色。可能是自己喜爱春天的缘故吧,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总能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精神抖擞。再次读到《春》这篇文章时我似乎沐浴在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春色中,对于朱自清喜爱春天,描绘春天的情趣何在,我却不曾推敲、细嚼。

文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者殷殷地期盼春天的来到,我不由地质问:是什么让作者如此急切的期待着春天?是这如诗如画的春景?是这勃勃喷发的生机?还是新生的一种希望?走进文本,驻足在字里行间不免有了惊喜的发现。作者一一向我们铺展了五幅情趣盎然的春色图: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春天的人们。

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春草从土里钻出来,喷发着绿色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的孩子们更是喜爱这片草地,软绵绵的,喜爱春天的馈赠。春花在作者的笔下就像人似的舒展花姿绽放花容也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了。那繁华的花丛里满眼都是明艳的色彩,其中有了蜜蜂的加入,这样的盛会就更有生趣了。

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笔的描写着春花的万紫千红、花香浓郁,但花丛中蜂飞蝶舞的妙笔与“踏花归来铁蹄香”的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那轻柔的触觉足够让人沉醉在温柔乡里。风里带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和各种花的香还混着青草味儿。这一触、一嗅之后再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春风的乐章,清风流水成了音乐的主旋律,鸟儿婉转的叫声以及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声此起彼伏地应和着,风声、笛声、鸟儿的鸣叫声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了一曲大自然的春天的乐章。无形无影最难描写的春风,在作者的笔下借助了风中的景物刺激了读者的触觉、嗅觉、听觉极其丰富的使读者感受到了春风的存在。

再看那绵绵的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在这安静、祥和的春雨图中同时又蕴藏着树叶和小草蓬勃的生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不也在播撒着生机和希望吗?

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济南的冬天:

重点知识点拨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来到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点明地点,节令。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难点解析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不堪迫害投湖自尽了。他的死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因为他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提名,几乎就要成为现实的关键时刻,他被迫害致死。而诺贝尔奖章程规定,死者不能获奖,于是中国又一次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宝贵机会。(另一次是沈从文,也是因为去世的原因,没有最后获得领奖的机会。)

这篇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在北中国的冬天”这一修饰语也十分重要,因为温晴的天气是许多地方都有的。而“在北中国的冬天”中隐含了“理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这一段四句话,三组对比。第一句用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的没有大风对比。作者不直接说“北平几乎天天刮大风”,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样既使得语言生动,显得情真意切,同时也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大风,这真是奇迹了。”第二句用伦敦冬天的多雾和济南冬天的天空晴朗无云对比。作者也是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写的,为了避免用语重复,作者把“奇迹”换成了“怪事”,其中自然也隐含着“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真是怪事了”的意思。第三、四句就进入天气的对比了,作者用热带的毒日、十分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温晴。正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是“怪事”,它“温晴”,所以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应该的意思。

“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