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与并提的区别
互文和并提的例子
互文和并提的例子标题:互文和并提的例子引言概述:互文和并提是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互文指的是通过分析多个文档之间的关系,来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和效果。
而并提则是指从多个文档中提取相关信息,以生成更全面和准确的结果。
本文将通过五个大点详细阐述互文和并提的概念和应用,并总结其重要性和优势。
正文内容:1. 互文的概念和应用1.1 文档关联性分析- 通过分析文档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 可以利用这些关联性来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和效果。
1.2 链接分析- 通过分析文档之间的链接关系,可以确定文档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 可以利用这些链接关系来排序搜索结果,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2. 互文的优势和挑战2.1 优势- 互文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搜索结果。
- 可以帮助用户更快地找到所需信息。
2.2 挑战- 互文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 需要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和链接关系。
3. 并提的概念和应用3.1 实体识别和链接- 并提可以识别文档中的实体,并将其链接到相关的知识库。
- 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实体的相关信息。
3.2 关系抽取- 并提可以从多个文档中抽取实体之间的关系。
- 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实体之间的联系。
4. 并提的优势和挑战4.1 优势- 并提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 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4.2 挑战- 并提需要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和语义关系。
- 需要解决语义歧义和上下文理解的问题。
5. 互文和并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5.1 重要性- 互文和并提可以提高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效果。
- 可以帮助用户更快地找到所需信息,并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结果。
5.2 应用领域- 互文和并提在搜索引擎、智能助手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 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高的信息获取效率。
总结:互文和并提作为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概念,通过分析文档之间的关系和从多个文档中提取相关信息,可以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和效果。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修辞
譬喻│写作时,运用联想力,找出与所要描写的对象有类似特点的人,事,物来比喻说明,这叫做譬喻修辞法并提: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夸饰语句中特别夸张铺陈,明显超过客观事实,以予人深刻印象。
《偏义复合: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
两个意义相关相类的词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偏义现象叫做“连类而及”。
委婉:它是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
这种委婉用语是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选择语言文字的结果,通过有意偏离常规形成各种修辞格,或者通过违背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意,这样便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实现独特的修辞意义,产生独特的语言效果。
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第一套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第一套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__________的《庄子集解》和___________的《庄子集释》。
3、《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
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
互文与并提的区分
互文与并提的区分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互文见义与并提分承互文见义与并提分承是两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古典文学中重要的修辞之一,须要予以注意。
一、互文见义互文见义简称互文。
"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贾公彦《仪礼注疏》)即把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解释时要参互起来讲。
从语法角度,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多句互文和重章互文5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1.短语互文。
①山清水秀→山水清秀(明白是互文,就不会把"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②南征北战→南北征战③手忙脚乱→手脚忙乱④奇山异水→奇异山水⑤去国怀乡→去怀国乡(去国去乡,怀国怀乡)⑥朝歌夜弦(《阿房宫赋》)→朝夜歌弦(朝歌弦,夜弦歌:日日夜夜唱歌弹琴)⑦泉香而酒冽→泉香冽,酒冽香(泉水和酒都很清香)人仰马翻、南来北往、红男绿女、东拼西凑等都是互文。
2.单句互文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秦"、"汉"互文,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烟"、"月"互文,意为:烟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客"互文,意为: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
④水村山郭酒旗风"水"、"山"互文,意为:水边山脚的村庄和城郭。
⑤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促织》)官贪吏虐→官吏贪虐(当官的和差役们都贪婪暴虐)3.偶句互文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壮士"、"将军"互文,意为:(一些)壮士、将军百战死,(一些)壮士、将军十年归。
并提和互文
并提并提,又名合说,合叙或分承。
是指在形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两套或两套以上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遣词造句中,把本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
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
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产生误解。
一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并提),两个谓语在后并列(分承)。
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
值得注意的是,合叙里的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在分别搭配时,一般是第一个词语与第三个词语搭配,第二个词语与第四个词语搭配。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4)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
(《汉书.魏豹传》)例(4),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
”因此,要正确理解合叙,还得参证于史实和仔细审查文意。
如何辨识并提: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汉书·景帝纪》)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
(《汉书·魏豹传》)可以用公式表示:Aa+Bb——AB+ab使用并提的句子中,一般是第一个词语和第三个词语搭配,第二个词语和第四个词语搭配。
但也有例外。
如: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
例(4),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
”因此,要正确理解合叙,还得参证于史实和仔细审查文意。
并提的作用:修辞效果,句子紧凑(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
),文辞简练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身亡。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
一套 非并提
× 二套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凰栖老碧梧枝。
文言修辞
八、其他的修辞句
1.偏义复词,即在叙述某一人或事物时,连带提及另 偏义复词,即在叙述某一人或事物时, 偏义复词 一人或事物。这另一人或事物在文中不表意, 一人或事物。这另一人或事物在文中不表意,翻译时 不译, 礼记·学记 学记》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不译,如《礼记 学记》中“君子知至学之难易”一 句的“ 属由“ 连及,不译。 句的“易”属由“难”连及,不译。 2.同义复词,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义或近义的词连用 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 到一起,使用相当于一个词。翻译时取其中一个即可, 到一起,使用相当于一个词。翻译时取其中一个即可, 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及罪至罔加, 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 自裁”一句, 引决” 自裁”属同义连用, 自裁”一句,“引决”与“自裁”属同义连用,只译 其中一个。 其中一个。
文言修辞句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复习
古人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人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常使用一 些辞格,让语言变得或生动形象,或委婉曲折, 些辞格,让语言变得或生动形象,或委婉曲折, 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叙事、议论风格。对此, 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叙事、议论风格。对此, 我们在翻译时不可不察。 我们在翻译时不可不察。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 意的辞格有借喻、借代、用典、委婉、变文、 意的辞格有借喻、借代、用典、委婉、变文、 互文、并提等,下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互文、并提等,下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如贾宜的《过秦论》中的“有席卷天下, 如贾宜的《过秦论》中的“有席卷天下,包举 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 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 句中四个动宾短语的意义相同, 句中四个动宾短语的意义相同,即“统一天 只需翻译其中一句就可以了。 下”,只需翻译其中一句就可以了。 又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又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 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史记·陈涉世 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 陈涉世 一句中的“伐无道,诛暴秦” 家》)一句中的“伐无道,诛暴秦”, ”“诛 表达的是一个意义,两句合译, “伐”“诛”表达的是一个意义,两句合译, 选译一个词就可以了。 选译一个词就可以了。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A.明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C.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三、代称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2.代称的分类A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乘坚驱良逐狡兔。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B.用泛称代特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并提和互文就像是两个相反的过程2
并提和互文就像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并提就是把两层意思糅合进一个句子,而互文则是把一个意思拆分成两个句子(或者分两次说出来)。
从理解层面上说,使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句子都不能直接从字面意思来解释,否则就说不通了。
先来看并提,举例说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亭午”就是正午,“夜分”就是半夜,“曦月”就是日月。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月亮。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现代汉语里面也保留着这种手法。
我们的理解必然是“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而不会是“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月亮;如果不是半夜,就也不看见太阳月亮。
”这就是所谓的“并提”。
至于互文,举个经典例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
我们只能理解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些战死,有些凯旋。
”而不能理解为“将军们都身经百战而死,回来的都是那些壮士们。
”
互文的情况比并提要复杂,理解起来也更为困难。
不过总的说来,就是前后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复习思考题一、词语解释1.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
句读就是断句.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2.倒置:又叫“颠倒”或“错综",是一种修辞方式,指不按正常的句式,着意造成词序的颠倒。
例如:“谢公最小偏怜女”(元稹《遣悲怀》)是“谢公偏怜最小女”的倒置。
3.并提:也称“合叙”.是把两件或两件以上本可以分别叙述的事情并列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达,是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为“夫种无一罪,身死;蠡无一罪,身亡.”的并提。
4.互文:指的是在上下相对应的两个词语或句子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下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这样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为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 5.引用:行文中援引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和历史故事,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引用。
根据援引的内容,引用可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三类。
例如:因为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自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则危,重耳在外则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引用春秋时晋国申生、重耳的历史故事来启发刘表的长子刘琦.6.代称:代程又称“借代”,是不直接称某一事物的固定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中内在联系的词语来代作称谓。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南亩。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平民的服饰“布衣”指代平民.7.委婉:委婉就是不直言其事,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避忌讳、避粗俗、避冒犯和交际辞令等四种。
古代汉语修辞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乐府《上山采蘼芜》) • E以官、地代人 •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世说新语》) •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
• • • • • • • • • • • • •
• 夸饰(夸张) 定义:指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对某方面的特点 加以扩大或缩小。 1、数量的夸大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2、状貌的夸大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力拔山兮气盖世。 3、 情势的夸张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 修辞方式,理解时,必须还是按照两个语句的搭配 关系来分别承接,又叫“分承”。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耳目聪明。
练习: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脭醲肥厚。
4、风霜高洁。
5、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7、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委婉
叫做“委婉”。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 等。”又“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又“中国美 谦屈,而西人多发舒。” A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 玄成传》) B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 后》) C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 李斯列传》) D交际辞令 今治水兵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 • • •
古汉语修辞方式
24
七、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 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 平仄、押韵的需要, 一种特殊的意境, 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和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倒置
25
倒置-举例 原 文 正 常 语 序
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 怒于室,色于市。 楚 之谓也。 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香稻啄余鹦鹉粒,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碧梧栖老凤凰枝。
19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不积, 不博。
《荀子·天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 《赤壁赋》 之而成色。
并提-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 ﹏ ﹏ ﹏ ﹏ 的方针 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 ﹏ ﹏ ﹏ 的方针。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
为了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形 象、生动,更富于表现力,作者往往 努力运用各种表达手段和表现方法, 对文字词句进行修饰。这就是所谓 “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介绍 八种最常用的修辞格。
2
一、引用 “引用”可以分为三类:引文、引事、引 言。 1 引文 所谓引文,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上的文字,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文的对象,除了 《诗》、《书》、《礼》、《易》、《春秋》 等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子书、集书。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文言文翻译五种易错类型
文言文翻译五种易错类型作者:夏熔亮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0年第04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翻译文言句时,容易出错的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互文。
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种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两个以上)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这种句式,翻译时要注意识别,该分则分,该合则合。
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正确翻译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正确翻译是: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嶂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正确翻译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5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正确翻译是:(悍吏们)到处吵嚷,到处骚扰。
二、并提。
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
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并提。
遇到这类句子,应当先调整顺序,再进行翻译。
如: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此句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正确翻译是: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此句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正确翻译是: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3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此句应理解为“风高霜洁”。
正确翻译为:天高气爽,霜露洁白。
三、借代。
例释“并提”与“互文”
例释“并提”与“互文”作者:刘恒友来源:《青苹果》2013年第08期《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意思是不知旬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不,通…否‟)”同学们不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翻译。
如果教材能对该句涉及的并提修辞方法稍加说明的话,同学们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并提”,本作“并提分承”,又叫“合叙”“分承”,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放在一起叙述,也就是把相同的句子成分放在一起,使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
杨树达在《汉文文言修辞学》一书中解释说,“分叙则文繁”,“合言之较有变化,免于板滞”。
但在理解时,要从文意人手,将原句“一分为二”,分别找出其前后对应的句子。
例如“句渎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或师焉”与“句读之不知”对应,“或不焉”则与“惑之不解”对应。
这样,就容易理解文中的注释了。
“并提”句式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面叫“并提”,后面叫“分承”;形式主要有两种:一、并提与分承顺序一致分承部分与并提部分的顺序完全一致,即并提的顺序如果是AB,分承的顺序也是AB。
1.并提与分承之间不停顿。
例如:“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罚臧否”实际上是“陟臧罚否”,意思是说:皇宫中的近臣,相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两处的官吏,奖善罚恶,不应该有什么差别。
2.并提与分承之间有停顿。
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等同于“渔于江,侣鱼虾;樵于渚,友麋鹿”。
二、并提与分承顺序不一致并提与分承的顺序不一致,就是说,如果并提的顺序是AB,那么分承的顺序则是BA。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句中,“利”,说的是“兵”,“坚”,说的是“革”,实际是说“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
又如《五人墓碑记》中“赠谥美显”,分开来说,就是“赠显谥美”。
自三峡七百里中修辞手法
自三峡七百里中修辞手法
《三峡》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和夸张。
比喻让事物更形象、更具体,拟人把事物人物化,使事物增加人的感情,更加形象化、更加生动,夸张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互文和并提的修辞手法。
互文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交错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
并提又叫合叙,即并起来提,合起来叙。
把本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达上却仍然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
其效果是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互文与并提的区分
互文与并提的区分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互文见义与并提分承互文见义与并提分承是两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古典文学中重要的修辞之一,须要予以注意。
一、互文见义互文见义简称互文。
"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贾公彦《仪礼注疏》)即把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解释时要参互起来讲。
从语法角度,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多句互文和重章互文5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1.短语互文。
①山清水秀→山水清秀(明白是互文,就不会把"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②南征北战→南北征战③手忙脚乱→手脚忙乱④奇山异水→奇异山水⑤去国怀乡→去怀国乡(去国去乡,怀国怀乡)⑥朝歌夜弦(《阿房宫赋》)→朝夜歌弦(朝歌弦,夜弦歌:日日夜夜唱歌弹琴)⑦泉香而酒冽→泉香冽,酒冽香(泉水和酒都很清香)人仰马翻、南来北往、红男绿女、东拼西凑等都是互文。
2.单句互文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秦"、"汉"互文,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烟"、"月"互文,意为:烟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客"互文,意为: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
④水村山郭酒旗风"水"、"山"互文,意为:水边山脚的村庄和城郭。
⑤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促织》)官贪吏虐→官吏贪虐(当官的和差役们都贪婪暴虐)3.偶句互文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壮士"、"将军"互文,意为:(一些)壮士、将军百战死,(一些)壮士、将军十年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与并提的区别:“互文”与“并提”都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互文者,即上下文互相省略,而其意义又互备或互用。
俞秘在《古书疑义举例》中称为“互见义‟…、“互义”.并将这种语言现象列为“参互以见义”一类。
互文的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春》——文本解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已然是熟识不过了,可当我再次拿起文本进行教学前,回想自己以前的阅读,对于这篇文章只留下一个模糊的映象:一片生机、繁荣的春色。
可能是自己喜爱春天的缘故吧,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总能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精神抖擞。
再次读到《春》这篇文章时我似乎沐浴在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春色中,对于朱自清喜爱春天,描绘春天的情趣何在,我却不曾推敲、细嚼。
文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者殷殷地期盼春天的来到,我不由地质问:是什么让作者如此急切的期待着春天?是这如诗如画的春景?是这勃勃喷发的生机?还是新生的一种希望?走进文本,驻足在字里行间不免有了惊喜的发现。
作者一一向我们铺展了五幅情趣盎然的春色图: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春天的人们。
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春草从土里钻出来,喷发着绿色的生命充满了活力。
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的孩子们更是喜爱这片草地,软绵绵的,喜爱春天的馈赠。
春花在作者的笔下就像人似的舒展花姿绽放花容也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了。
那繁华的花丛里满眼都是明艳的色彩,其中有了蜜蜂的加入,这样的盛会就更有生趣了。
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笔的描写着春花的万紫千红、花香浓郁,但花丛中蜂飞蝶舞的妙笔与“踏花归来铁蹄香”的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那轻柔的触觉足够让人沉醉在温柔乡里。
风里带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和各种花的香还混着青草味儿。
这一触、一嗅之后再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春风的乐章,清风流水成了音乐的主旋律,鸟儿婉转的叫声以及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声此起彼伏地应和着,风声、笛声、鸟儿的鸣叫声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了一曲大自然的春天的乐章。
无形无影最难描写的春风,在作者的笔下借助了风中的景物刺激了读者的触觉、嗅觉、听觉极其丰富的使读者感受到了春风的存在。
再看那绵绵的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在这安静、祥和的春雨图中同时又蕴藏着树叶和小草蓬勃的生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不也在播撒着生机和希望吗?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
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济南的冬天:重点知识点拨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来到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点明地点,节令。
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
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难点解析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不堪迫害投湖自尽了。
他的死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因为他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提名,几乎就要成为现实的关键时刻,他被迫害致死。
而诺贝尔奖章程规定,死者不能获奖,于是中国又一次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宝贵机会。
(另一次是沈从文,也是因为去世的原因,没有最后获得领奖的机会。
)这篇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
“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在北中国的冬天”这一修饰语也十分重要,因为温晴的天气是许多地方都有的。
而“在北中国的冬天”中隐含了“理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
这一段四句话,三组对比。
第一句用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的没有大风对比。
作者不直接说“北平几乎天天刮大风”,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样既使得语言生动,显得情真意切,同时也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大风,这真是奇迹了。
”第二句用伦敦冬天的多雾和济南冬天的天空晴朗无云对比。
作者也是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写的,为了避免用语重复,作者把“奇迹”换成了“怪事”,其中自然也隐含着“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真是怪事了”的意思。
第三、四句就进入天气的对比了,作者用热带的毒日、十分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温晴。
正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是“怪事”,它“温晴”,所以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
“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应该的意思。
“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
“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本段以下部分和第3、4段都是写山的,第5段是写水的。
“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暖和”紧扣了“温晴”。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紧接着写冬天的山景。
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
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一句中的“特别”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
“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
“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
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这一段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
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时不能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
这些描写又都是紧扣住“山”来写的:写表情紧承“小摇篮”而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心情则是总结上文。
“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
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
这一层的描写之中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上文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小”是由“温晴”决定的),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山上写矮松。
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画比例非常和谐。
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
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土)”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
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
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
“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
“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
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
随着天气的变冷,枯草就逐步失去了光泽。
由金黄变成了“暗黄”。
这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
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
“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
“看着看着”以下是联想,“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
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山腰着重写光和色。
“光”是写“快日落”时的阳光.“色”则写出了色彩的变化。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雷上,就露出点粉色。
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增添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