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8.14)

合集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11.29•【文号】•【施行日期】2015.11.2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如下决定。

一、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紧迫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

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

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

反贫困战略

反贫困战略

20世纪 贫困,“它意味着在物质、 50年代 保暖和衣着方面开支要少于 和60年 平均水平”; 代 医疗和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 20世纪 他们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 70年代 是“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 和80年 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 代 福利”;
贫困的根源不仅是人力资本 20世纪 的短缺,更重要的是消费水 90年代 平的不足;
争议
• 传统与宗教:保守的宗教人士,甚至警告妇女:如果加入格 莱珉(小额贷款银行)就将受到惩罚,死后不得以伊斯兰葬 礼安葬—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妇女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事。 • 世界银行:这些机构一致要求首先进行技能培训,而尤努斯 对这一点坚决反对。 他的观点是:所有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他称之 为“生存技能”,“穷人活着,这一事实就清楚地证明了他 们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来教,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去做这件事 了。所以,我们不去浪费时间教给新的技能,而是努力去最 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现有的技能。使穷人得到贷款,就是使他 们得以立即实践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纺织、脱粒、养牛、 拉人力车等。”
凸显治理结构和机制在反贫方面的作用,提 出超越经济行动的领域来治理贫困;
发达国家反贫困战略(美国)
战略及政策
1.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 制度 2.政府开展大规模的反贫困 运动 • 重视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 的开发和发展; • 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结 构性失业); • 加强对少数族裔贫困人口 的赋权;
“少数族裔是贫困人口的集中营:其中拉丁美洲裔的劳 动者中穷人比例最高,有20.6%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黑人人 口的贫困比例为24.3%,而亚裔和非拉美裔白人的贫困比例 分别为10.3%和8.2%”(《经济导刊》2007年) • 积极实施工作福利制度; 将社会救助的权力与参加工作的义务结合起来,“无责 任无权的行为(包括家庭、工作)作为领取福利的一 个条件”。 • 注重发挥社会慈善的反贫困作用; 美国富豪,他们“不愿通过纳税而将自己的财富交由政府 来支配,他们认为政府是低效率的,将财富交给它会造成浪 费乃至腐败”,他们更愿自己亲自或自己信得过的“社会精 英”和组织来管理和分配自己的财富来反贫。

202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202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202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引言:自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施全面的扶贫攻坚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最终实现全面脱贫,消除极端贫困。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数百万人成功脱贫,贫困率大幅下降。

然而,仍然有很多人处于贫困状态,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地区。

因此,202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继续加强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制定全面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为了实现全面脱贫,首先需要制定全面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准扶贫:制定精确的扶贫标准,并根据不同地区和人口特点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

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并避免贫困户的虚假脱贫。

2. 农村产业发展: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帮助他们发展出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3. 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鼓励发展非农业领域,促进农民工就业。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4.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电力、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

这样可以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资源调配和协作机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需要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为此,应建立完善的资源调配和协作机制。

这些机制应具备以下特点:1. 健全的机构体系:建立扶贫工作的统一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方面的资源能够有序配置。

2. 资金保障: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提高资金投入的效率和透明度。

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腐败和浪费。

3. 信息共享:建立起扶贫信息共享的平台,各部门之间应及时共享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协作机制:加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协作,发挥各方的优势,形成合力。

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扶贫攻坚的历程和意义

扶贫攻坚的历程和意义

扶贫攻坚的历程和意义1. 扶贫攻坚,那可是一场了不起的战斗啊!就像攀登一座高峰,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想想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难道我们不应该伸出援手吗?比如在一些偏远山区,孩子们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有,我们通过扶贫送去知识和希望,这意义多重大呀!2. 扶贫攻坚的历程,那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呀!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慢慢找到光明。

还记得那些贫困家庭为了生计发愁的样子吗?而现在通过扶贫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这不是很棒吗?像有的村子发展特色农业,让大家的钱包鼓起来了。

3. 扶贫攻坚,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呀!好比是给干涸的土地送去甘霖。

以前有的地方穷得让人揪心,现在呢,通过各种扶贫措施变得生机勃勃,这变化多让人惊喜啊!比如给贫困群众提供技能培训,让他们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

4. 扶贫攻坚的意义,那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啊!就像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

以前那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那么差,现在焕然一新,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像修好了路,让农产品能运出去卖个好价钱。

5. 扶贫攻坚啊,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如同一场拯救行动。

看到那些曾经贫困的人们脸上露出的笑容,难道你不觉得一切都值得吗?比如帮助贫困家庭改造危房,让他们有了安全的住所。

6. 扶贫攻坚的过程,那是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呀!好似在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想想以前那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现在孩子们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影响多深远啊!像建立新学校,让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7. 扶贫攻坚,是多么值得铭记的历程啊!仿佛是点亮黑暗的火炬。

以前有的地方穷得叮当响,现在有了产业支撑,变得富裕起来,这多神奇啊!比如发展乡村旅游,让村子热闹起来了。

8. 扶贫攻坚的意义重大极了呀!就像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前那些贫困群众生活艰难,现在日子越过越好,这不是很让人欣慰吗?像提供医疗救助,让他们不再为看病发愁。

9. 扶贫攻坚,真的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啊!如同春风吹过大地。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贫困人口一大多数人实现脱贫,农村贫困程度显著降低。

自中央政府提出这一目标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脱贫攻坚工作。

中央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对贫困地区来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资源保障。

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了详细的脱贫攻坚方案和指导意见,落实了相应的专项资金,加大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力度。

同时,中央政府还积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脱贫工作,把扶贫任务分解到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军队、社会力量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全社会的参与和合力。

其次,中国政府实施了精准扶贫措施。

通过实施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精准保障和精准监管等一系列措施,确保扶贫政策真正惠及到贫困人口。

精准识别主要是通过建立贫困线标准,确保贫困人口的准确识别,同时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扶贫措施。

精准脱贫主要是通过贫困户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推动他们脱贫致富。

精准保障是确保贫困人口获得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保障,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

精准监管则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扶贫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再次,中国政府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口粮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为贫困地区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加快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同时,中国政府还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和市场活力。

最后,中国政府注重监督和评估工作。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中国政府建立了健全的统计和评估机制,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贫困问题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政府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

为此,我国坚决打好了三大攻坚战,也就是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役。

一、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我国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数以亿计的人摆脱了贫困,并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

然而,仍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他们成为我们攻坚战的主要对象。

为了帮助他们脱贫,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

首先,我们注重精准扶贫。

通过贫困线、贫困标准的制定、地方政府的精准识别,我们能够更好的定位和帮助真正贫困的人口。

同时,我们通过建立健全扶贫数据系统,开展定点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方式,以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其次,我们重视发展产业。

通过发展农业、教育、医疗等产业,我们能够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同时,我们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最后,我们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农村低保制度,并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和教育保障,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贫困人口的基本权益。

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益事业,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防治是维护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我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带来了以环境污染为代表的许多问题,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污染防治的措施。

首先,我们坚决控制大气污染。

通过减少工业排放、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我们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大气环境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其次,我们注重水资源保护。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贫困,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这一伟大战役的胜利,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意味着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曾经,贫困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吃不饱、穿不暖,孩子们上不起学,生病得不到医治。

而如今,通过精准的扶贫政策,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道路通了,水电有了,网络覆盖了。

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蓬勃发展。

教育扶贫让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医疗扶贫让贫困群众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贫困群众过上了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有力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贫困地区往往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通过脱贫攻坚,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贫困地区汇聚,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

同时,贫困群众收入的增加,也扩大了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外,脱贫攻坚还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往往伴随着社会问题的产生,如犯罪率上升、治安状况恶化等。

脱贫攻坚让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生活有了保障,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同时,扶贫过程中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贫困群众在脱贫过程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升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文化方面,脱贫攻坚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活曾经相对匮乏,人们的精神世界较为空虚。

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人类反贫困斗争的“中国故事”

人类反贫困斗争的“中国故事”

人类反贫困斗争的“中国故事”作者:何志文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1年第04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特别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

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意义极其重大。

从纵向看,千百年来困扰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今天终于得到历史性解决,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横向看,中国告别绝对贫困和区域整体贫困,具有世界意義。

现在全世界还有13亿人口没有摆脱贫困。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样本”和“中国智慧”。

这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新中国是建立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

为了摆脱贫困,党和政府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连续几十年、几代人的接力奋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到上个世纪末,6亿多中国人逐步摆脱贫困,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进入初步小康社会。

21世纪,中国人民开始了从初步小康到全面小康迈进的征程。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

中国人民的脱贫事业加速发展。

21世纪前十来年,又有1亿人口脱贫。

到党的十八大,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还剩下将近1亿,都是特困户,是脱贫工作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脱贫进入攻坚阶段。

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慎重承诺,确保2020年底,全面完成脱贫任务,让中国告别绝对贫困。

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总书记亲自挂帅,下了极大的功夫。

总书记在陕北插队7年,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同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心连心。

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

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

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6年第8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诸多原因,贫困问题一直存在并困扰着中国的发展。

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加速世界减贫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扶贫开发工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年)1978年,按我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 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从1978 年到1985 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 亿减少到1.25亿,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 万。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自1986 年起,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2023决战脱贫攻坚观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

2023决战脱贫攻坚观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

2023决战脱贫攻坚观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2023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重要年份,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

在这一年,我有幸参与了脱贫攻坚工作,亲眼目睹了中国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深受感动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次决战脱贫攻坚的观后感、心得和体会。

首先,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深深触动了我。

脱贫攻坚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民生福祉的重大任务,也是一场硬仗。

中国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做出了决心和承诺。

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形成了决战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国人民谋幸福。

其次,决战脱贫攻坚的科学策略令我佩服。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策略和措施。

例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程度的情况,采取精准扶贫措施,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这些科学策略的实施,使得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决战脱贫攻坚的人民力量令我钦佩。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是主力军、先锋队。

他们勤劳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到各项扶贫工作中。

我亲眼目睹了许多农民群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贫困走向富裕。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帮助,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生活。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让我深受鼓舞和敬佩。

最后,决战脱贫攻坚的经验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不仅让我了解到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让我认识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我意识到,消除贫困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因此,我决心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决战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的斗争,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历史性任务。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我国在扶贫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地带领数以亿计的人摆脱了贫困。

然而,依然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脱贫攻坚战仍然任重道远。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一、强化精准扶贫,确保惠及每一个贫困人口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策略。

要做到精准扶贫,各级政府需要通过精确的贫困线标准,精准地识别出贫困人口。

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贫困人口,制定符合实际的帮扶计划,提供针对性的扶持措施,确保真正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身上。

二、加强就业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就业是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政府应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鼓励更多的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还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

三、改善教育条件,打破贫困人口的教育壁垒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

为了打破贫困人口的教育壁垒,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同时,还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保障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四、加强社会保障,提供全面的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确保每一个贫困人口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此外,还需要积极开展社会扶贫行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形成合力。

五、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强大的合力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保证。

要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和党的工作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机制,确保党的政策措施能够落地生根。

同时,还需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行为,确保扶贫资金和项目能够真正惠及贫困人口。

总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新闻工作者发扬“三牛精神”的思考

新闻工作者发扬“三牛精神”的思考

新闻工作者发扬“三牛精神”的思考作者:刘雅丽来源:《求知》2021年第05期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

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

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继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之后,再次提出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开创新局。

牢记殷殷嘱托,承担光荣使命的广大新闻工作者更要大力发扬“三牛精神”,把牛劲牛力融入新闻实践中,以“奋蹄”姿态书写新答卷,作出新贡献,通过创作更多生动鲜活的作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为民所呼争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发扬“三牛精神”首先要发扬孺子牛精神,坚持人民至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

1.为民服务是新闻人的工作方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

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舆论工作贯彻党的宗旨的充分体现。

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闻工作必然也要心系群众、无私奉献,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新闻工作者必然也要通过新闻实践为人民谋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动力。

历史早已验证,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我们的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

迈步新时代,人民依然是新闻事业的最大底气。

争当为民服务孺子牛,新闻事业就不会偏离方向,就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2.为民服务是新闻人的价值取向。

人民是新闻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新闻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新闻的一千零一夜

新闻的一千零一夜

新闻的一千零一夜作者:魏静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1期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新闻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

怎样让人有兴趣看完一则新闻,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越来越多的新闻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表述。

新闻故事化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有效方式。

受众在新闻故事中感知世界,在新闻故事中思考和感悟人生。

構建场景、运用节奏的变化、把握分寸感,这三点是讲好新闻故事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分析在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她用一夜一个故事,赢得国王的不杀,拯救了自己和众多女子的生命。

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也像是《一千零一夜》,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赢得受众的不弃,吸引人们兴致盎然地看下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洪流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新闻如同在讲述真实的故事,新闻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被记者们大量采用。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为什么故事化的新闻受到如此重视?怎样写好新闻故事?一、新闻故事化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效方式在当前喧嚣复杂的网络时代,信息的来源渠道之多是空前的。

有传统媒体,还有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朋友圈、抖音等。

多种新媒体的存在,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无比快速,新闻的获得变得空前地容易,新闻的数量也空前地众多。

弹指间,世界上就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同时,各种媒体上也涌现出浩如烟海的新闻。

大量的媒体和大量的新闻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使得人们的兴趣成碎片化分布,注意力经常发生转移,兴致倏忽而来,倏忽而去。

在这样的社会里,怎样让人有兴趣看完一则新闻,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条新闻发布后的命运,是无人关注,还是扫一眼标题就被放弃?是吸引住受众让他们看完,还是看完后还想讨论、想关注事件后续的进展?受众喜欢的是好看的新闻,不喜欢工作总结式、会议报道性的新闻。

那些严肃刻板、面目可憎的新闻,那些抽象枯燥、索然无味的腔调,通常会被人弃如敝履。

脱贫攻坚大决战

脱贫攻坚大决战

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文/本刊编辑部脱贫攻坚大决战2020年12月6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承办的“大决战——河南省脱贫攻坚优秀摄影作品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凌,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济超,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周春艳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在对抗贫困中取得了举世瞩目、也为全球所公认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九大对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整体部署。

三年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已经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

这是社会制度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062020年12期07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通往目标的道路可能迂回曲折,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未脱离这一本质。

社会主义制度对公平的强调和执着追求,能够在发挥经济效率的同时,照顾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每一个人最终都能分享改革与发展的红利,这是现存其他一切制度都无法做到的。

这是坚强领导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定初心,100年来从未动摇。

她的执政基础是超越阶级、超越党派的,因此她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领导着中国人民一步步向着目标迈进。

这是共同奋斗的结果。

“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始终真诚地相信这一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同样始终真诚地相信她能带领人民摆脱历史治乱循环,不断地通向更美好的生活,从而珍惜光阴,不懈奋斗。

中国反贫困斗争

中国反贫困斗争

中国反贫困斗争
文湘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1994(000)011
【摘要】中国反贫困斗争文湘按国际反贫困经验,当贫困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10%以下时,就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

中国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

当今中国大陆农村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年纯收入达1500—2000元,而中西部地区人均才300—...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文湘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人类反贫困斗争的“中国故事” [J], 何志文
2.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胜利的思想密钥 [J], 王广义
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斗争的历史进程及经验 [J], 左鹏;李少军
4.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斗争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 [J], 方凤玲
5.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斗争的基本经验 [J], 刘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决战2020:拒绝贫困》:中国发起脱贫总攻

《决战2020:拒绝贫困》:中国发起脱贫总攻

《决战2020:拒绝贫困》:中国发起脱贫总攻
王家华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河北)》
【年(卷),期】2016(000)023
【摘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一批简称"产业脱贫",是指立足贫困地区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就地脱贫。

产业脱贫是脱贫的首选路径,也是主要手段。

脱贫致富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只能是空喊口号。

【总页数】1页(P58-58)
【作者】王家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相约2020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致全省干部群众的—封信 [J], 孙志刚
2.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J], 共鸣
3.云南:发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 [J],
4.相约2020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致全省干部群众的一封信 [J], 孙志刚
5.聚焦"五大战役"发起全面总攻坚决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J], 黄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14日 01 版2017年6月,瑞士日内瓦。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庄严登上发言席,代表全球140多个国家,就共同努力消除贫困发表联合声明。

这是全球与贫困斗争的历史上,中国人刻下的一座里程碑。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这是党带领人民用短短30多年让7亿多人脱贫,并将在未来3年让4000多万群众走出绝对贫困的伟大决战。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未来1000余日,决战进入倒计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镌刻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的时代画卷。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就不能安之若素山西吕梁,中国最贫瘠的土地之一。

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13个县(区、市)中还有10个尚未脱贫。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晋绥抗日根据地在此创立。

穿越时空八十载,几位当年参加对敌斗争的老战士清晰见证,从反侵略、大生产、闹土改,到如今的脱贫攻坚,党带领人民谋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他们中间。

此时,中国反贫困斗争决战鏖战正酣,脱贫攻坚进入重点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阶段。

吕梁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了一个心愿——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在这里,他发出坚强有力的动员令——“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

”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贫困如影随形:多灾多难、饿殍遍地的记录不胜枚举。

尤其是西方列强的欺辱、难以计数的赔款,让中国戴上更为沉重的苦难枷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与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相伴,摆脱贫困落后,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铭记于心的使命、扛在肩头的责任。

从土地革命、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不仅历史性铲除了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制度根源,更不断创新思想和方略,带领中华民族向着千年小康梦想奋勇进发。

不忘初心,风雨兼程。

近百年的历史坐标下,中国反贫困斗争使人民生活天翻地覆。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

此时,中国反贫困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

2012年,中国这一比例为10.2%。

非常之阶段,需要非常之谋划、非常之举措。

4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去得最多的是贫困地区,牵挂最多的是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他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

4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最嘹亮的号角吹响,最艰难的冲锋开始。

江西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村干部制作好脱贫攻坚作战图,牢牢钉在墙上。

贵州乌蒙山,迤那镇五星村,扶贫工作队完成一笔一画绘制的扶贫作战图,小心揣进怀中。

相隔千里,两份作战图上,描绘的是不同的山川与村庄,勾画的却是一个个同样醒目的红色标注:那里代表贫困。

一张巨大的决战图,已迅速在中国大地铺开——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这是跨越中国中西部广阔版图的主战场;“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责任书,这是指挥高度统一的大会战;19.5万名第一书记驻村,77.5万名干部帮扶,这是不拔穷根绝不撤退的突击队;……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上的各层“链条”全面转动。

每年脱贫约1000万人,意味着每月脱贫要达到近100万人,每分钟脱贫约20人,这是一场进入读秒时间的决战。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

只有真正了解有着广阔疆域、苦难历史的中国,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反贫困斗争的艰巨。

一些贫困村、贫困户连找到都很困难——贵州武陵山区腹地,一口刀村,村民田桂花家。

远远望去,仿佛挂在尖刀的刀背上。

举目皆是山,遍地都是石。

即使是巴掌大的石缝间,也被栽下一棵玉米苗。

家门口的1.5亩水田,是田桂花所在高毛组唯一一块水田,34户村民轮流耕种。

石头缝里求生存。

村民们世代辛劳,世代贫苦。

一些贫困千年未解甚至被认为无解——甘肃定西,千沟万壑,旱渴荒凉。

“陇中苦瘠甲天下”,10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的那声叹息至今仍回荡在历史的长空。

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给出的仍是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

相比于自然条件,另一种贫困则集中于最难改变的思想观念领域——云南滇西边陲山区,苦聪人寨子。

上世纪50年代,解放军从原始森林中找到这个拉祜族支系时,苦聪人一下子从刀耕火种、衣不遮体的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千年一瞬的巨变下,苦聪人转变观念仍在路上。

直到2014年,这里没人好好读过书,绝大多数不会说汉语,全村6岁至14岁的26个儿童全部失学。

“让娃读书吧!”帮扶干部黄素媛挨家挨户动员。

“娃还要砍草喂猪哩。

”村民们难为所动。

黄素媛给村民们送来一台台34英寸彩电,条件是收了电视的家长得让孩子去上学。

终于,村里开始有了第一批学生,老师从教他们洗脸、洗脚开始。

孩子们一点点开始汲取知识,家长们也越来越主动送孩子上学……从历史中走来的决战,唯有以创造历史的坚毅才能攻坚,唯有以继承历史的奉献乃至牺牲才能打赢。

柴生芳,甘肃定西临洮县原县长。

2014年8月15日,在连续工作超过17个小时后,45岁的他和衣睡在办公室里,再也没有醒来。

身上的被子只盖了一角,一旁的萝卜只咬了一口。

这个戴着眼镜、本可一路顺风进高校、当教授的海归博士,怀揣一颗赤子之心,最终选择用生命为“苦瘠天下”的家乡亲人奔出一条脱贫之路。

在临洮的3年里,柴生芳转如陀螺:323个行政村他走遍281个,写下29本工作日记;偏远贫困的苟家山村,到县城来回需颠簸数小时,他去过11次;临洮县贫困人口,从他来时的11万人,减少为不到5万人。

柴生芳走了。

苟家山村村民从几十公里外赶来,与万人一同上街,为他送上最后一程。

“县长来我家11次,连一口水也没喝过……”一位村民痛哭流涕。

李和林,四川南充市大林镇李家坝村原村支书。

查出胃癌晚期后,依然与死神竞速般高强度工作,家里除了一台21英寸的老式彩电,一贫如洗,英年52;姜仕坤,贵州晴隆县原县委书记。

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立下“只要县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脱贫,我就不能休息”的誓言,但常年高负荷工作,却最终让这个硬汉倒下,年仅46;蒋富安,四川美姑县四峨吉村原第一书记,劳累猝死,告别26岁的青春。

送别时,村民泪流满面:“你不是说好今后有了娃,也要送到村里幼儿园么?”……2013至2016年间,120多名共产党员牺牲在反贫困斗争的决战场上,用生命与付出铺就百姓致富路。

乌江滚滚,在武陵山中逶迤蜿蜒。

峡谷间,一艘艘小船正浮于江面,逆流而上。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一口刀村的村民们带着被条、猪油、斗篷……彻底搬离这座困住他们的大山;六盘山下,定西在这场艰苦的鏖战中,“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走出了一条造血式扶贫新路;吕梁山深处,一座座新村迎来易地扶贫搬迁的新主人,告别深山沟的乡亲们带着希望开始建设他们的新生活。

……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竭尽拼劲、韧劲和闯劲,以伟大的决战标注民族精神的新高度有一种精神叫“不屈”,推开甘肃定西扶贫开发纪念馆的大门,它扑面而来。

定西,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三成。

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黄土和山坡上踟蹰的放羊人,是人们最深的记忆。

风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出人们脸上的皱纹沟壑一样深。

难道这里的土地只能生长贫穷?定西人不信!干旱缺水,定西人就发明“水窖抗旱法”,截至目前,定西已挖了30多万眼水窖;降雨少,小麦不行,就摸索种土豆,成了全国土豆三大主产区之一;冰雹多,地上庄稼常遭灾,就种根茎类药材,发展成全国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交易的重要基地。

有一种信念叫“不甘”,它鼓舞着人们铆足一股劲改天换地。

贵州省织金县核桃寨地处群山深处,无路,背篓伴随这里每一个人的人生。

娃娃在背篓里长大,又继续背着背篓起早摸黑在大山里讨生活。

一条布满脚印的山中小道,当地人走起路来大都是身子向山壁一侧倾斜,脊背微拱,一手扶着土石树木,一手反背在后,托着背篓,抬头望向前方——这个姿势仿佛成了历史的定格。

背篓太小,装得下几口人的生计,却装不下一家人的幸福。

山里的好东西运不出去,山外的好日子也背不进来。

村民好不容易喂大的猪,准备赶到山下卖个好价钱,常常还没等赶出山,猪便累死在半路。

老人对年轻人经常说的就是“有本事就出去别回来”。

村里出去的年轻人还是回来了。

2011年春节,一个叫杨文学的青年揣着在贵阳用背篓挣下的13万元,回来装修新房。

酒菜摆好,杨文学招呼大伙儿坐下来“摆龙门阵”:“从小当‘背篓’,背了10多年,还是这么穷!”“外面的路这么好,什么时候咱这也能有路?”“难!怕是这辈子等不到了。

”……你一言,我一语,几杯米酒下肚,愁云笼罩心头。

杨文学“腾”地站了起来:“不修房了,钱拿来修路,谁愿一起干?”“干,再苦再难也要刨出一条路来!”饭桌上的人先是一愣,然后异口同声。

无路难,开路更难。

热火朝天地干了两个月,毛路还没见影儿,没钱了。

寨子里22名年轻人凑在一起喝了顿酒,第二天背上背篓再次出发“闯贵阳”,发誓“背条大路回故乡”。

杨文学们背篓筹钱时,“背篓哥修路”的故事在十里八乡传开来。

人们被这些年轻人的梦想深深感动着:有捐钱的,有捐砂石的,寨子里越来越多在外地打工的人回来出工出力……一千多个日夜,抹平了最后一块水泥,一条紧贴悬崖、跨越河谷、穿寨入户的两公里连寨路竣工了。

一通百通,核桃寨的“小康路”越来越宽。

通路两年多来,寨子里盖了30栋新房。

当年当“背篓”的年轻人放下背篓回来搞起了养殖和特色种植,产业已成规模。

脱贫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人就有多拼。

杨文学们“背”出一条路的脱贫故事,在千里之外的定西、井冈山、秦巴山区,在全国每一个贫困角落上演着,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正不断在人们的脚下伸向远方——30多年前,定西顶着脱贫的巨大问号;30多年后,定西人把这个问号变成了巨大的惊叹号: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37万人,贫困面从78%下降到1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当初的105元提高到2016年的5854元。

90年前,井冈山的乡亲们手捧着分田地后收获的玉米,唱着《十送红军》送亲人;90年后,井冈山全市4000多贫困户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快顶不住时,就躲在屋里哭一场,哭完后,继续干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