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共上)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产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共上)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产生

历史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 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 式,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3.两者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信史朝代:
商朝因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成为信史。是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提示:
2.商朝的兴衰:历史概念: 甲骨文
①神权色彩浓厚;
①建立:约公元前1刻60在0年龟,甲商、汤兽灭骨夏上,的建文立字商。朝单。字约②三神千权以与上王,权是结合;
②迁都于殷: 商见朝到的的都最城早多的次成迁熟移汉,字后,来也定是于东殷亚,已③知商最王早对的外文服字的控制力有限。
合作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谈一谈早期的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材料一 下面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材料二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 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 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考点2:从部落到国家
(二)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 1.建立: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 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3)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 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3.生产关系的变化: 1.根本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2.表现: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们,女子地位下降; 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产生了国家。 4.灭亡:夏桀暴政,商汤灭夏

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
4.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会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变化。
5.最后,我会介绍夏商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就,如甲骨文、青铜器、礼乐制度等,并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我会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互动方式,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我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来评估。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了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个性化指导。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历史图片:展示史前文化遗址、甲骨文、青铜器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视频资料:播放与夏商周时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3.互动软件:利用互动软件设计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丰富教学形式,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教学难点: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过程的理解,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此外,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法、情境创设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和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2.新石器时代:据今1万年前,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发展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多元一体,中原核心3.距今7000-5000年(1)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彩绘陶器,以粟为主(山西临潼姜寨文化聚落)(2)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3)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4.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红山文化5.原始社会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1)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晚期,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五帝之首黄帝,与炎帝组成炎黄联盟,后世称为华夏始祖。

尧舜禹禅让制2.约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国家夏朝。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里头遗址。

三、商和西周1.商朝(1)约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多次迁都定于殷,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和青铜器。

(2)商王下设尹和各类事务官;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3)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西周(1)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京(2)分封制与宗法制(3)前841年,周厉王引发“国人暴动”;前771年,犬戎族灭亡西周3.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

(2)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社会形态概念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考占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生产工具:打制石器2.文化遗存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生产生活方式: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鞋居生活,学会用火。

4.社会组织阶段: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生产力十分低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1.生产工具:磨制石蹈2.文化遗存代表:3.生产生活方式: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4.社会组织阶段:2系氏族社会(特征: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部落联盟:私直制已经产生;战争不断)重点总结一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分布一文明的特点:1.沿河而居'地处大河冲积平原;(大河文明)2.“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多元逐渐走向一体;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干核心);(散一聚)3.源远流长;(悠久,早,持续)4.文明的原生性特点(原生性,四大文明古国)(三)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联盟(一般认为,五帝包括:黄帝、颛顼(ZhUdnxU)、帝辔(kU)、光、舜)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0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生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0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生版)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目标导航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唯物史观: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原理,分析所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上把握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演变历程。

3.史料实证:将文化遗存、考古遗迹、出土文物及文献记载等引入教学,用史实说话,培养实证意识。

4.家国情怀:认识早期国家治理的探索在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厚植家国情怀知识精讲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1)含义: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及代表遗址。

(3)生产生活:打制石器、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使用火。

【微点拨】使用火的意义(1)可以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2)促进了原始手工业、制陶业的发展。

(3)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起)(1)含义:新时期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时期时代。

(2)早期: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定居。

(3)中期:(距今约70005000年)母系氏族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粟;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②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4)晚期:(距今约5000年)父系氏族,私有制、阶级分化①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黑陶;(传说中的“五帝时期”)②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微点拨】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特点(1)地域分布:分布更广。

(2)社会组织: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和早期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知识梳理】一、文明起源:石器时代时代分期石器时代: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旧石器时代(百万年前人猿揖别)新石器时代(一万年前农业革命)新石器晚期(五千年前阶级分化)主要遗址元谋人北京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主要概况粟彩绘陶器水稻养蚕缫丝黑陶玉器;祭坛神庙分布范围黄河长江流域为主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长江下游生产生活打制石器;渔猎采集学会用火;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磨制石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走向定居生产力继续发展,农业占主导,私有制出现组织晚期进入母系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公社——部落阶级分化,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二、文明形成:从部落到国家古史传说时代(部落时代)三皇神话色彩浓厚五帝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尧舜时期⑴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⑵禅让制①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②特点:“选贤任能”③这是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龙山文化时代(初始国家)时代特征⑴万邦时代:邦国林立⑵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⑶阶层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三、文明的发展: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时空观念】建立概况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夏朝⑴时间:BC2070——BC1600⑵都城:阳城⑶灭亡:商汤伐桀⑷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⑴世袭制代替禅让制⑵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下有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⑶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它地方间接统治商朝⑴时间:BC1600——BC1046⑵都城:亳、殷⑶灭亡:商汤伐桀⑷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⑵中央:设尹、各类事务官⑶地方: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要点知识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要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异姓诸侯②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商鞅变法内容:(1)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复习资料】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复习资料】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300万年至1万年左右。

(2)特征:使用打制石器。

(3)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①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②北京人:距今约70万一-20 万年。

③生活概况:都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人们共同劳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划重点从教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地域极为广泛,从东北辽河流城到广东珠江流域,从西藏到台湾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说明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有多元发展的趋势,这奠定了中华文明宏伟博大的基础。

◆拓展12.新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万年。

(2)特点:使用打磨结合的石器,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①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典型代表是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

姜寨聚落遗址是一个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

其突出特点是有明确的规划,姜寨聚落遗址大体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部分。

其西以临河为屏障,东、南、北三面为人工挖修的防护沟,东边围沟与公墓地分开。

制陶区集中在河边以便取水,墓葬区则在壕沟外以利卫生。

聚落内的房子分为五组,每组均由十多座中小房子和一座大房子环列组成,门均朝着中心广场。

②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

③河姆渡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

居民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④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代表器物是黑陶。

⑤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面的良清文化,新石器时代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景坛和神庙。

3.原始社会服(1)重始人群: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考古学上属于阳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2)母系氏族社会:用石器时代照期的社会用制形式,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力低下,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氏族是指以血绩关系为组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3)父系氏族社会:出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形成较大的那落甚至那落联盟,那落中的权费阶层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人阶级社会的门楼”。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高中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高中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中国古人类1. 石器时代的中国文化遗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分布流域社会形态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1万年前——5000年前)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前——4000年前)文化遗存北京人:(-70万至20万年)(中上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 龙山文化 黑陶 黄河流域(下游)大汶口文化元谋人:(-170万年) 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技术良渚文化 玉器 长江下游红山文化(玉器)辽河上游生产方式 渔猎、采集 穴居、迁涉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陶、定居 农业、手工业、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剩余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与对立→国家初始形态(三皇五帝;万邦时代) 生产关系共同劳动、共享成果2. 文化遗址分布特点:(1)分布广泛 (2) 多元一体(3)中原核心(黄河中游,华夏族)※ (近代)外国或少数民族:夷或蕃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原因和过程: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与对立→国家 △三皇五帝传说:父系社会晚期的部落首领(“禅让制”——首领产生方式)(一)夏朝(-2070— -1600)父子相传;兄终弟及1.夏朝的国家管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公天下→家天下”) (1)中央机构:王、相、卿、士(2)地方行政管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二)商朝(又称为“殷朝”,-1600年—— -1046年)1.商朝的国家管理:周朝多元:多地起源、各具特色 一体:共同之处、相互交流夏朝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中央行政管理:王、相、卿、士(2)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侯、伯(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商王是盟主)内服(中央):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地方):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2.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甲骨文:成熟文字+文献)(2)商王对外服(地方)的控制力有限(中央集权末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知识点古老而璀璨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它渊源流长,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个时候,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渐进入部落社会,并开始农业生产,以种植谷物为主要经济活动。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村落,村落之间开始有了交流和合作。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发展出一种符号文字,用于记录和交流信息。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那个时候的文字还非常简单,并且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够识读和书写。

此外,中华文明的起源还与华夏族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一个部落,它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以农业为生。

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华夏族逐渐发展出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逐渐由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发展。

而这一时期的早期国家,主要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首先是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创立者是禹。

据史书记载,夏朝的国君都是姓夏氏,因此夏朝也被称为夏氏王朝。

夏朝时期,国家政权开始崛起,并在黄河流域扩大其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次是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它在夏朝灭亡后登上历史舞台。

商朝最著名的特点是商代青铜文化的兴起,青铜器成为商朝统治者的象征,并被广泛应用于礼仪、祭祀和战争。

在政治方面,商朝实行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是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周朝的国君采取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工商”四等级的社会阶层划分,实行封建制度,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

此外,周朝对于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学说、道家思想等都在这个时期得以形成和发展。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一.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遍及南北东西;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①早期:(猿人)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

②中期:(早期智人/古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③晚期:(现代人)山顶洞人、资阳人、麒麟山人、柳江人(3)生产工具:砾石、木棍(4)掌握技术:打制石器、渔猎采集、使用水(取暖、防御、饮食、照明)(5)生活方式:群居生活(6)社会阶段: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中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5万年——距今约1万年(2)生产工具:石片石器、细石器(3)掌握技术:打制、磨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4)生活时代:群居生活(5)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3.新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多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①早期:A.距今一万年左右: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B.距今约七八千年左右: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山东北辛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东北兴隆洼遗址②中期:(距今约七千至五千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姜寨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③晚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坪文化(3)生产工具:石斧、石锄、石铲、石磨盘、木耒(4)掌握技术:磨制石器(仰韶彩陶、龙山黑陶)、原始农业(河姆渡南稻、半坡北粟)、养蚕缫丝(河姆渡文化)、家畜饲养(猪、狗、牛、羊、鸡、马)、捕鱼狩猎、使用人工火(钻木取火)(5)生活方式: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祭坛与神庙(6)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形成部落联盟)➢原始社会阶段图➢文明演进图➢“三皇五帝”与“万邦时代”1、三皇五帝:(1)内容:①三皇:伏羲(羲皇)、燧人(燧皇)、神农(农皇);②五帝: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2)史实:①炎黄联盟、华夏始祖;②尧舜禅让、天下为公;③最高权力机关为四岳十二牧;④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刀耕火种、集体农耕;2、万邦时代:(1)特征: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层分化明显;(2)考古:陶寺遗址——宫殿、礼器、祭祀、阶层,国家初始二.奴隶社会1.夏朝(很有可能是二里头遗址)(1)政治:①建立:BC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定都阳城、安邑。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夏、商、西周阶段特征政治:形成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

突出特征为:①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②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③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④等级严格。

经济:①青铜时代,生产工具为金石并用,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适应了较低的生产力水平;②工商食官。

文化:①从夏商到西周,鬼神崇拜相对淡化,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文思想;②学在官府,贵族通过教授礼乐维护等级秩序。

二、从原始社会到传说中的夏朝距今约1万年以前约7000—5000年前距今约5000年人类文化遗存元谋人、北京人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生产力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采集渔猎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并发展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穴(巢)居;迁徙筑屋;定居,村落形成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平等、无私产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打制到磨制)(原始农业产生并发展)社会关系变化(母系到父系)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①源远流长;②多源性、本土性;③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推动力;④呈现出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方向;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工具改进生产力进步→ 原始农业产生与发展→ 产品出现剩余→私有制逐渐产生→ 阶级分化→ 国家逐渐产生三、商周时期的政治(一)西周三大政治制度:分封制(权力分配)、宗法制(权力继承)、礼乐制(权力认同)1、分封制评价:积极:①周王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①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华夏国家认同;①打破夏商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消极: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2、宗法制评价:对当时:①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特权;①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现实意义: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利于强化民族、家国认同;3、礼乐制(周礼):礼泛指典章、礼仪等,用来区别宗法远近和等级;乐指舞蹈和歌咏等,使各等级上下和同;4、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①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①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①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①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总结--高一上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总结--高一上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政治——夏朝(一)继承方式: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中央机构:1、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2、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三)地方:1、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2、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一、政治——商朝(一)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二)国家管理: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一、政治——西周(一)分封制:1、目的: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对象:同姓诸侯、先王之后、异姓功臣、姻亲3、分封内容:王畿以外广大地区上的土地和人民4、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5、诸侯权利: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6、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奴隶7、制度特点:分封对象的多元性;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8、作用:积极:①巩固了王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②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③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消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二)宗法制:1、含义: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2、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二者具有相对性;③族权与政权相结合;(三)礼乐制: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乐是配合礼所进行的乐舞。

→礼乐制度的目的是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对权力的认同。

→周礼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综合探究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②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③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第一单元重点知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第一单元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代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1.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①星罗棋布,分布广泛②大多在黄河、长河流域(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1.2.新石器时代代表文化遗址分布有何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趋势3.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二、从部落到国家(一)神话传说在关于伟大人物们的传说中,事实和神话传说的混合,证明着带有怪异性虚构的传奇却具有历史事实的基础。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二)万邦时代(三)早期国家的诞生三、早期国家的发展(一)国家建立1.夏朝(1)国家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2)国家管理:①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传贤:公天下传子:家天下根本原因:生产力进步,私有制的出现②中央设主管机构与职官③聚族而居3.商朝(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2)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度(3)商朝政治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4.西周(1)政权演变①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②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③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2)国家管理①分封制:分封对象:王族(主要)、功臣、先代贵族分封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分封内容:(1)诸候权利:获得土地(使用权)、人民;行政权、财权、兵权、世袭权;可实行再分封(2)诸侯义务:服从王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分封的影响:(积极)(1)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疆域,加强统治(2)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民族交融,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埋下分裂割据隐患分封的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封国自治,宗族色彩②宗法制:含义: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确定亲疏远近关系,以分配权力、财产的一种制度。

目的:(1)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特点:以父系血缘维系;同政治关系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影响:(1)保障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2)保障分封制的推行(3)是中国宗法观念的源头,促进忠孝观念的形成(4)容易导致男尊女卑、等级观念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互为表里:①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②宗法制是分封制在血缘上的纽带(2)相辅相成①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②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③礼乐制: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对统治阶级的日常的政治、社会生活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体系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体系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体系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石器时代的社会概况这些地区往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新石器时代各地文明相互渗透,逐渐走向了多元一体的道路。

2.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关系变化的表现。

二、从部落到国家走向整体的客观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尧、舜、禹分属不同部族,有关他们之间权力转让的传说,反映了当时部族联盟的出现,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三、商和西周1.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接的控制是较为适宜的治理方式。

2.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与宗法制相辅相成,形成家国同构的独特形态。

商周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是宗法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井田制是根本的经济制度,井田制的兴衰决定着宗法分封制的发展趋势。

探究点(一)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国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史论先知中华文明的特点(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2)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百花齐放,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

(3)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明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

(4)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探究点(二)经济发展、文明曙光——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史论形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开始出现,为私有制的产生打开了大门。

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并且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不再杀死战俘,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从而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阶级产生了。

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劳动工具的材质)
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
器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
新石器时代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时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代 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目的: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嫡 天子 承长 制子

诸侯
卿大夫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大宗 (宗主)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庶人 小宗 (大宗)
宗法制
《吕氏春秋》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 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 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 别则宗族乱。”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2)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 燧人氏——钻木取火(天皇)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
兆纹附近。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地皇)
的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古 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
人 原始人群 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朝。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
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
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 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社会分化加大,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3)文化遗址的启示——中华文明即将产生
4.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1)区系文明的骤变:
距今4500-4000年,北方文明区系的红山文化、东南文明区系的良渚文化逐渐衰弱,只剩下中原文明区系的龙山文化继续在比较高的程度发展。

(2)古史传说的记载:三皇五帝和夏朝的传说
(3)早期国家的推测:
①三皇神话色彩浓厚;
②五帝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
③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
④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

5.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
①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②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
①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②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③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井田制度,石器锄耕;
②青铜器物,丰富灿烂;
③养蚕缫丝,丝织发达。

◎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
①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③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
2.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
(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
(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