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它将彻底地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抓好我国的教育,以培养更能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人才。在这次改革浪潮中,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我国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由于培训力度不够、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多方面原因,课程改革仍未真正落到实处,我作为一位不发达地区的乡村教师,对此深有感触,最近听了不少数学课,发现一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依然在用老旧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这将导致落后地区继续落后的恶性循环。尤其是数学课,如果继续以老旧的方式进行教学,那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教师必须刻不容缓地努力改变现状。在此,笔者在数学教学方面有几点心得供大家分享。

一、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以往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把前人总结的现成知识以结论的形式教给学生,而对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够重视。这样教是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的。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但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探索规律、抽象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好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首要的,但是我们不能把知识简单地灌到学生的脑子里,更要使他们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应该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如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各种计算公式,而要引导他们探索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

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在实践操作中,学具的使用尤为重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角色、转变观念、改革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如果以“做数学”代替“说数学”,情形会迥然不同,就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因为“做数学”更加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

二、将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教师应该把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数学教学还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就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三、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各年级是螺旋上升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到了高年级的学习,老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同时,也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以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容易灵活地掌握知识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过去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这样一来,不但扼杀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对学生以后智力的发展也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允许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多种解法,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思维定势会严重地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只有突破定势,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可不按常规的步骤去解答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灵活运用,大胆尝试,选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四、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是对认知的再认知,是对感悟的再体验。学生在教

师创设的情境中活动、体验,有所发现,完成了再创造的过程,但这过程往往更多的是凭直觉。让学生冷静下来之后,对自己的判断、发现、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反思体验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例题后,应该让学生总结思考的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辩证的水平,对一些似是而非、易于混淆的问题才不致于简单地作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

五、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总之,广大数学教师们再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应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跟上世界的步伐,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让教育迈上新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