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章《世界古代史》马工程

合集下载

01 《世界现代史》 马工程.ppt

01 《世界现代史》 马工程.ppt
二次代表大会秘密进行,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分歧,宣告了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列宁主义诞生和俄国 1905 年革命
1904 年日俄战争中沙皇军队接连失败,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各地罢工运动风起云涌
布尔什维克党于 1905 年 4 月在伦敦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 指出无产阶级应积极领导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通过武装起 义推翻沙皇政府, 实现工农民主专政, 然后适时将其转变为社 会主义革命
合一的极权专制,密切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1889 年, 伊斯坦布尔军医学校的学生秘密结社, 成立了 “ 统一
与进步委员会”(欧洲人称其为 “ 青年土耳其党”) 1906 年后, 青年土耳其党主要在军队中发展,进行武装起义,获
得成功 青年党人在取得胜利后, 推行泛突厥主义, 即大土耳其主义, 激起
了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反抗
中国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 1840 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加深民族危机 ✓ 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发生冲突不断,治外法权 ✓ 德国侵入山东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在山东、 直隶等地迅速兴起 1900 年 6 月八国联军入侵, 1901 年签订丧权辱国的
第一章 进入 20 世纪的世界
第一章 进入 20 世纪的世界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第三节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与列宁主义的诞生 第四节 亚洲的觉醒和拉丁美洲的社会变革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社会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
原因: ✓ 卡扎尔王朝统治的伊朗已经沦为半殖民地 ✓ 外国资本压力下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 人民处境更为艰难 ✓ 国王挥霍 ✓ 为数众多的伊朗学生和工人在俄国求学、 做工,重大影响

导论与引言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导论与引言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最初的国家、奴隶制经济和上古文化
• 最初的国家都是从氏族组织发展而来的。但它又是对氏族制度的重大超越与否 定。国家不像氏族那样把血缘关系作为联结居民的纽带,而是“按地区来划分 它的国民”,“并允许公民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实现他们的公共权利和义务”。 国家内部还设立了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已经不再直接就是自己组织为武 装力量的居民了。这个特殊的公共权力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分裂为阶 级以后,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不可能了。”在人类的历史上,国家 的形成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世界古代史》 上册引言
• 世界上古史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 世界上古史的发展阶段 • 最初的国家、奴隶制经济与上古文化 • 世界上古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世界上古史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 在我国,世界上古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两个阶段,即原始 社会和奴隶社会,时间为300万年前至公元476年,属人类文明发展巨 流中的源头。
《世界古代史》导论
• 世界古代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发 展规律
• 如何学好世界古代史
一、世界古代史的研究 对象及其发展规律
• (一)人类的起源和原始氏族制社会 • (二)奴隶占有制社会 • (三)封建社会
(一)人类的起源和原始氏族社会
• 世界上人类的起源和社会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 发展的必然结果。
希腊-罗马
西亚
中国
埃及
印度
古代亚欧大陆诸文明的地理分布
18
世界上古史的发展阶段
• 原始社会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 血缘家族是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其存在时间很长,大约相
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 氏族公社是血缘家族发展的结果。氏族公社先后分为母系与父系两个

第七章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第七章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1个无产者队
石头
最后一个王“高傲者”塔克文施暴政,被驱逐出境。 公元前510年,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 历史阶段——罗马共和国时期。
第二节 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一、共和国的建立
设立两名执政官,作为共和国最高权力的代表,具有同僚协议、权力制衡和 任期短暂等特点。
王政时代的元老院保留下来,成为共和国的核心机构。 森都里亚大会,带有典型的贵族性质,为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二、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斗争原因: 1、平民被排斥于国家政
治生活之外,不能与贵族分 享国家权力,不能进入元老 院。
2、平民无权参与公有土 地的分配和使用。
3、平民被沦为债务奴役 的深渊。
4、习惯法的解释权和司 法审判权掌握在贵族手中。
第一,国家机构逐渐完善。 第二,平民的经济地位得到一定的改善。 第三,奴隶制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第五,平民争得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权力,打破了贵
族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加强了共和政制中的民主
因素。
三、征服意大利半岛与“分而治之”
通过维爱战争(约前477-396) 控制意大利北部。
通过萨莫奈战争(约前343-290) 控制意大利中部。
通过塔林顿战争(约前280-275) 控制意大利南部。
四、 征服地中海区域与行省统治
优利亚·克劳狄王朝 (14-68)
弗拉维王朝(69-96) 安敦尼王朝(96-192)
三、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图拉真柱
哈德良城墙 图拉真柱
一、三世纪危机
1、奴隶制危机,隶农迅速增多。
“大农庄的生产者分为两种:不带枷锁的隶农和戴枷 锁的奴隶”——科鲁美拉 2、政局不稳,内讧频仍。 3、人民起义与蛮族入侵。

03第三章《博物馆学概论》马工程.ppt

03第三章《博物馆学概论》马工程.ppt
(二)20年代末至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博物馆
我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现代博物馆格局初步形成。
(三)全面抗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博物馆
整体停滞状态下的局部发展
第四节 当代中国博物馆
• 一、新中国博物馆的初步发展
(一)改造与整顿时期的博物馆
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严禁文物非法出口;全国范围的抢救性文 物征集运动;建立地志性博物馆。
• 四、现代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1.欧洲地区:出现一批现代博物 馆;专门博物馆进一步发展。 2.北美地区:发展与变革 3.其他地区:开始兴起
1.欧洲地区:新类型,新理念, 新方法,地方博物馆,社会主义 博物馆。
2.北美地区:现代博物馆框架。
3.其他地区:乡土博物馆,殖民 势力控制,国家博物馆。
(一)兴起
(二)初步发展时期的博物馆
1956年,“三性二务”;1958年,“三大馆”建设
(三)挫折与停滞时期的博物馆
整体停滞状态下的局部发展
•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博物馆
(一)博物馆数量增长 (二)博物馆发展多样化 (三)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 (四)博物馆管理日益规范化 (五)博物馆协会活动积极展开
• 三、港澳台地区的博物馆
第五节 当代博物馆的新发展
一、博物馆的社会使命感上升 二、新型博物馆的出现
(一)生态博物馆; (二)社区博物馆; (三)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
三、博物馆走向市场 四、新兴科技在博物馆广泛应用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古代收藏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 • 2.试述博物馆去殖民化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 • 3.应当怎样评价发展中国家向文物占有国追索的要求? • 4.试述现代博物馆观念的传播及其路径。 • 5.试述现代博物馆在中国的引入及其影响。 • 6.结合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对博物馆 “三性二

第十四章 东欧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第十四章 东欧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 古罗斯的文学和史学互相渗透、互相依存。12世纪初在基辅 彼彻拉洞窟修道院、由涅斯托尔修士编成的《往年纪事》, 是关于罗斯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将古罗斯的历史与 东欧斯拉夫人的历史联结起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2世 纪完成的《伊戈尔远征记》描写1185年北诺夫哥罗德公伊戈 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率领罗斯军队远征波洛伏齐人的经过, 歌颂伊戈尔公及其军队的英勇战斗精神,但由于封建割据时 期政治上的分裂,以致远征最终遭到失败的故事。这是一部 充满罗斯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史诗。
第一节 东斯拉夫人与基辅罗斯
• 一、东斯拉夫人 • 二、古罗斯建国
第一节 东斯拉夫人与基辅罗斯
• 一、东斯拉夫人 东斯拉夫人广泛分布于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德
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等广阔土地上。据古罗斯第一部编年史 《往年纪事》的记载,东斯拉夫人共有30多个部落,其中 以基辅为中心的波良人(波里安人)和以诺夫哥罗德为中 心的斯洛文人最为先进。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普在《哥 特战记》中曾提到,6世纪的东斯拉夫人仍处于原始社会 氏族民主制阶段。他说:安特人(即东斯拉夫人)“不是 由一人统治的,历来就过着民主生活,因而与其幸福攸关 的一切事情,不论好坏,都要提交人民讨论。”但是此时 为了防御入侵的敌人,东斯拉夫人也可以组织本地区各部 落联合作战。据拜占庭的历史家梅南德尔说,安特人一个 著名领袖美扎米尔,联合了相当大一部分安特人,因而使 阿瓦尔人感到恐惧。但这个时期的部落联合还不是经常性 的组织,往往在战争时期临时组织起来,战争结束就自行 解体。
• 【10至12世纪波兰文化】 波兰在966年接受西方基督教之后,它的文字和文学都在罗
马教会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但早期的神学书籍和文学资料全用
拉丁文书写,波兰人的文化教育亦为教会所垄断。寺院和教会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 开垦荒地 • 实施屯田 • 积谷备荒 • 减轻赋税
一、水利措施
(一)防洪治河 • 在历史上防洪治河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尽管 五个阶段所有现象及工程手段错综交叉,但 还是有主有次。五个阶段分别是避洪、限洪 、防洪、调洪和用洪。
水利措施(续1)
(二)农田水利的发展 • 秦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地权关系及其变动(续1)
1. 土地国有制
• 国家通过部分土地所有权的让渡,来实现成本更为 低廉的收益。而承接这部分土地所有权的人便成为 事实上的土地所有者,在这样的框架下,土地私有 制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与广义上的国家土地 所有制相对应的是狭义的土地国有制,即政府通过 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土地经营活动,并借以影响农 业经济的发展,我们称为官营土地。
,因而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主要都偏重于黄河流域, 特别是关中平原。
水利措施(续2)
•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诸流域的 农田水利建设较为突出。
• 汉武帝时期从洛水上 游开渠引水灌溉
水利措施(续3)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利建设总体来看有所发展, 南方的发展好于北方。到唐宋时期,我国的经济 重心转向江南,水利建设也随着转向长江流域, 特别是江南地区。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 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 “沟洫农业”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 时代。
•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以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为主要标志。
•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以南方 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为主要标志。 •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 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袁世硕、陈文新
13 世界古代史(第二版)
朱寰、杨共乐、晏绍祥
1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
郑永廷、刘书林、沈壮海
15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第二 版)
王树荫、李斌雄、邱圣宏
16 中国革命史
王顺生、王炳林、陈 述
17 经济法学(第二版)
张守文
18 国际公法学(第二版)
曾令良、周忠海
19 国际经济法学(第二版)
18 世界现代史
19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21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22 社会学概论 23 法理学
许崇德、韩大元、李林
万俊人、焦国成、王泽应
顾海良、程恩富、柳欣
林岗、洪银兴、雎国余
张海鹏、杨胜群、郑师渠
程中原、吴敏先、陈述、柳建 辉
于沛、胡德坤、李世安、徐蓝 、孟庆龙
邢贲思、梅荣政、张雷声、艾 四林
序号
书名
作者
1 《西方经济学》习题与解答
吴汉洪
2 《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
文建东
3 西方经济学(精编本)(第二版)
4 史学概论文献与资料选编
外国文学作品选(上) 5
外国文学作品选(下)
本书编写组 张岂之、于沛、瞿林东、陈春 声、张越 聂珍钊、苏晖
聂珍钊、苏晖
6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
童庆炳
7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8
54.00 40.50 46.00 54.50 54.00 57.20 51.10 49.20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9 2017
978-7-04-050099-8 978-7-04-050101-8 978-7-04-046895-3

第3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第3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2.2 庄园的农民和劳动
农奴劳役的天数:通常是每周 三天,“周工”;
经常性的“周工”和农忙时的 “献工”;
农奴还须向庄园提供各种各样 的生活用品,须使用农场主的 垄断性生产设施,如磨坊,并 缴纳使用费用;
官长与农奴,封建英国,约1310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农奴”词条
对农奴制的反抗
• 农奴制是一个世袭制度,如果一个自由人和一个女农奴 结婚,他将丧失自由,自由租户如果占有一块不自由的 租地满一年零一天,他也将丧失自由。战争、犯罪等其 他途径也可能使人丧失自由而沦为农奴。
3.1 工商业与城市复兴
兴起城市的类型
① 为满足地方市场需要而生产的中小 城市;
② 主要生产和经营某种产品的城市, 受国际贸易影响很大,比如佛罗伦 萨
③ 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业城市,靠 经营中介贸易起家,如威尼斯、汉 堡等
公元1000年的意大利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中世纪的意大利”词条
3.2 行会制度的演变
② 拓殖运动开展之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刺激了庄园 主消费的多样化和对货币财富的追求。在许多场合, 他们愿意出卖土地和解放农奴,借以换取劳役或固定 租税。
第三节 工商业与城市发展
3.1 工商业与城市的复兴 3.2 行会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3.3 现代经营方式的起源
3.1 工商业与城市复兴
中世纪初期,欧洲的经济生活以农村为主,工商业和城市基 本上处于蛰伏状态。随着战乱的结束和经济的逐渐恢复,从 11世纪起,商品交换重新出现,并刺激了手工业的复兴。
• 此次调查类主要目的是清 查英格兰各地人口和财产 情况,以便征税。调查时 估价员的审核是决定性的, 书上说的“谁拥有财富, 或者财富值多少”,就是 法律。根据调查结果,英 格兰约有150万人口,其 中90%以上是农民。

第四章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第四章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古代印度文明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种姓制度把 人类社会最丑恶的不平等用一种天生的种姓出身固定 下来,永世不得更改。后来,这一现象竟愈演愈烈, 生生地造出一个极为下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阶层。种姓制度及其种姓歧视观念的长期存在,成为 印度社会矛盾危机的渊源,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 文明的辉煌。
刹帝利
第二等级,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
吠舍
第三等级,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即养活整个社会的 工农劳动群众
首陀罗
第四等级,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失去政治、法律 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
一、列国综览 二、百家争鸣 三、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摩揭陀国遗址
(一)十六大国
(二)社会变化
婆罗迷字母
《摩柯婆罗多》汉译本
(一)文字与文学
《罗摩衍那》壁画
《佛本生经》缅甸版手稿
(二)建筑与艺术
“窣堵波”
库特布塔公园中保存的孔雀 王朝石柱
(二)建筑与艺术
印 度 佛 教 石 窟
(一)天文与数学
• 古印度人通过研究日月的运行,制定历法。
• 古代印度人将1年定为12个月,每月定为30日,每年 360日,所余差额用增置闰月的方法来弥补。
城镇遗址
哈拉巴城;摩亨佐·达罗
文字
象形;几何图案与符号
文明的来源——未解之谜
(二)哈拉巴文化的衰落问题
学界假说
外族入侵说: 公元前1750年前后,一批外族人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在 激烈的对抗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自然灾害说: 自然灾害加剧了人民苦难,阶级矛盾日趋激烈,人民起 义频繁,给外敌入侵造成可乘之机,内外因互相影响, 从而导致印度河文明的彻底灭亡。
(前4千纪-前5世纪) 作者:周巩固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典散文再一次焕发光彩。 ▪ 唐传奇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成熟 ▪ 中唐以后出现了文人词 ▪ 此外,唐代出现了变文这一新的文体。
三、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 不仅是前代艺术经验充分累积后的大繁荣,又为中国文学的 未来发展开拓出新的疆域。
思考题:
▪ 1.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 2.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如何? ▪ 3.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唐代有哪些影响?
三、开明与开放的国策
▪ 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政策。相较前代帝王, 夷夏之防的观念非常淡薄,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唐代统治者一视华夷的心态,当与他们的出身有关。李氏为 鲜卑化的汉人,唐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之母纥陵氏、皇后 长孙氏,都是鲜卑族人。
四、唐诗的对外传播
▪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 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其二)
四、张若虚的诗歌兴象
▪ 张若虚,扬州人,生平不详,曾官兖州兵曹,中宗神龙 (705—707)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 士”。
▪ 从诗歌史的角度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总结升华了 同类题材的旧传统,开辟了意境圆融、兴象玲珑、情韵深厚 的新的境界,预示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 一方面肯定了文学移易风俗、化成天下的功能;一方面批判 了南朝浮艳的文风,主张合南北之长,使文学达成“文质斌 斌,尽善尽美”(《隋书•文学传序》)的境界。
二、《五经正义》
▪ 高宗永徽四年(653),正式颁布《五经正义》以为明经考试 的依据。《五经正义》是中国学术史上经学统一时代的标志。
▪ 不过,唐初并未将儒教定为一尊,而是同时给予道教、佛教 等其他宗教和思想极大的活动空间。因此,编定《五经正 义》,主要目的在整合文化,而不是政治统治上的考虑。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名单文学类专业《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专业《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专业《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专业《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专业《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资本论》与当代经济等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学、民法.分论、民法.总论、民法(分则)、民法(上)、民法(上)、民法(总论)、民法(总则)、民法(总则篇)、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分论)、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下)(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学分论、民法总则、民法学总论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学、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诉讼学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学、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与劳动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社会保障法、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刑法(分则)、刑法(总论)、刑法(总则)、刑法分论、刑法分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总论、刑法总则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资源环境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等艺术学类专业《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古代戏曲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学、中外美术概论、艺术学导论、艺术学、艺术学概论、艺术学基本问题研讨、艺术学基础、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学理论入门、艺术学原理、艺术导论、艺术导论与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导论、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与实验、艺术导学等教育学类专业《中国教育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名家及其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史、教育思想专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萃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外教育家思想、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思想评述、中外教育思想择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简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研究等。

第十五章 蒙古帝国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第十五章 蒙古帝国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 【第一次西征】
1218年,成吉思汗遣勇将哲别率精骑二万,一举击破宿敌乃 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所控制的西域契丹国家西辽,杀死屈出 律。从此,蒙古国家与中亚新兴大国花剌子模开始相峙。花剌 子模原为塞尔柱突厥人的一个行省,后独立称国。13世纪初, 据有北界阿姆河上游、南临波斯湾、东起印度河、西抵两河流 域的广大地区,一时称盛。1219年,花剌子模讹答剌守将劫杀 蒙古商队和使臣,致使两国关系骤然交恶,成吉思汗乘机起兵, 兴师问罪。他亲率大军20万,分成四路,攻入花剌子模。花剌 子模民风骠悍,又有雄兵40万,但在战略上犯了分兵驻地守城 的错误,无法集中御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失去讹答 剌、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等重镇,蒙军赢得了战略优势。花剌子 模国王穆罕默德全然失去昔日英勇,夺路西逃,死于里海一个 小岛上。王子扎兰丁率众抵抗,虽有数次小胜,但终不敌蒙军, 最后被迫单骑涉阿姆河,亡命天涯,不知所终。1220年花剌子 模王国灭亡。
• 成吉思汗首先打破古老的血缘关系,摈弃传统的 部落、氏族单位,对所有臣民进行户口登记,将 其按照十户、百户、千户的结构纳入军政、军民 合一的组织框架中。
• 成吉思汗还强化国家司法机构,设置了断事官— —达鲁花赤。初始,断事官只负责审理民事、刑 事诉讼案件,后则发展为兼管人户、财赋的重任。 成吉思汗还对传统的蒙古习惯法进行整理,数次 召集大会,颁布“扎撒”(意为军令、法度), 并将各类“扎撒”和大汗的“训言”用维吾尔文
不断与相邻的伊儿汗国争夺阿塞拜疆等地,经常 以大军征讨不驯服的俄罗斯王公。1341年,乌 兹别克汗死后。国内矛盾激化,内讧不已。尤其
是在日渐强大的莫斯科公国和中亚新兴的帖木儿 帝国的打击下,国势日趋衰落。15世纪时,金帐 汗国分裂成喀山、克里米亚、阿斯特拉罕、西伯 利亚等汗国。

第六章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第六章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二、克里特-迈锡尼文 明
(一)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岛地理
克里特历史概况:从 文明起源到被迈锡尼 人征服
克诺索斯 宫廷与壁画
(二) 迈锡尼文明 青铜时代的希腊大陆 迈锡尼文明的兴起 线形文字B所反映的迈
锡尼社会 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爱琴文明的遗产
(一)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的背景
荷马时代:公元前9-8世纪,尤其是公元前 8世纪。
(二)荷马时代的社会
农业的主导地位,牲口只是富有的象征。
社会财富分布:农民为主体,贵族并不富 贵。
(三)荷马时代的原始城邦
巴赛列斯看似显赫,实则政治、军事 和经济地位都比较脆弱。
长老会地位重要。
人民大会经常召开,是动员舆论的工 具。
希腊化时代的诗歌:特奥克利图斯和卡利 马库斯
(四)历史学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修昔底德:雅典人,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大战, 与希罗多德的比较
色诺芬:多产作家,主要为《希腊史》和《远 征记》等。
波里比阿:《通史》,罗马的崛起与地中海历 史的整体性
(五)建筑与艺术 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的王宫与城堡 古风时代的神庙:科西拉和西西
(前2千纪-前2世纪) 作者:晏绍祥
(一)地理
与今天有重要区别,古 典时代,希腊人生活在 东起叙利亚、西到西班 牙、北及南俄草原、南 到埃及和北非的广大地 区。尽管如此,希腊人 都把巴尔干半岛南部作 为自己的家乡。宽泛点 说,是爱琴海周边地区 及其岛屿。
(二)居民
新石器时代已经有居民,而且创 造过光辉的文化
(一)希波战争
波斯的兴起和征服:居鲁士到大 流士

第五章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第五章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形态和轨迹的深入研 究和探讨,必将有利于丰富和推动对世界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文学
(一)古代中国科学的起源
战国时期司南
(二)秦汉时代的科学
(三)魏晋时期的科学
(一)经学
董仲舒及其著作
(二)史学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史上较早产生且独立起源的四大文明之一,也是古代文明中
唯一没有中断或消亡、绵延至今的文明。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文明 是独立起源的文明,但并不排除周边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一)农业生产条件的优越性和早熟性
(二)黄河流域文明的相对封闭性和兼容并包性
苏秉琦
(三)黄河流域文明的持续性和连续性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
一、夏商周时代概况
二、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 形成
(一)夏史(前21-前16世纪)概说
(二)商史(前16-前11世纪)概说
(三)西周史(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概说
【居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在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作为 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也是在历史上不断吸纳和融合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基础上而逐步 形成的。
一、黄河流域文明的产生 二、黄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一)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二)最早的人类遗迹
(三)农业的兴起
西亚:小麦、大麦
(四)东周史(前770-前221年)概说
(一)三代的政治体制
(二)春秋战国的转型
●经 济: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
●行政权力:宗法世袭→专职官僚 ●社会关系:世袭→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纳克神庙中图特摩斯三世的战争 年鉴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新王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统治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 • 王权的神化加剧。在维护和确立
王权的神性上,国王的王衔具有 重大意义。国王成为活着的神。 国王开始采用“法老”的尊称以 此神化王权。 • 中央政府管理权限的削减。从图 特摩斯三世开始,维吉尔职务被 一分为二,分管上下埃及,分别 向国王负责。新设“库什总督” 与“阿蒙神第一先知”两个重要 职务。
• 古王国的衰落和赫拉克里奥坡里王朝的统治。
(一)中王国时期(前2009—前1650年)
• 第十一王朝末期的内战和第十二王朝初期的统治。 • 第十二王朝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贵族势力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强化。 • 社会经济生活:中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青铜
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建筑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出现 了大型神庙建筑群。埃及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更加频繁,加强了对努 比亚的控制。新的社会阶层—涅捷斯逐渐形成。 • 中王国的衰落和希克索斯王朝的统治。
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加上两河 流域苏美尔文字的影响,在涅伽大 文化二期时期埃及文字发展出来, 进而形成了埃及象形文字体系。
王权与国家紧密相连。 城市的产生。 两河文明在埃及国家形成过程中 的影响。 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在涅伽大 文化二期,国家首先在上埃及形 成。
埃及统一国家产生于公元前 3000年左右,由第一王朝的第一 位国王完成。关于埃及国家的统 一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美尼斯 以武力统一上下埃及,主要依据 为纳尔迈调色板。目前,“和平 渐进轮”比较流行,并得到大多 数学者的认可。该理论认为,同 一国家的出现是小规模的渐进的 文化融合的结果,即涅伽达文化 向北扩展是同一国家出现的前 提,而绝非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 对另一个政治势力的征服。
(三)早王朝时期(约前3000—前2686年)
• 早王朝时期也称古风时代,包括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早王朝是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雏形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本确立,神话 王权和君权思想基本形成。
• 早王朝时期中央政府中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由国王直接控制的“王之 屋”,最高官员是财政大臣,地方政府组织为诺姆。
(一)中王国时期(前2009—前1650年)
阿瓦利斯发现的带有米诺斯艺术风格 的壁画
一、帝国的创立
二、新王国时期的政治经 济状况
三、阿玛纳时代和埃赫那 吞改革
四、新王国的衰落
(一)驱逐希克索斯人的战争
阿赫摩斯一世
卡摩斯第二块石碑
(二)图特摩斯三世的战争和帝国的创立
图特摩斯三世
• 社会经济生活: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国王是全国土地的所 有者,他通过赏赐把土地分配给官员和神庙。尼罗河定期泛滥所带 来的肥沃土壤和有利的气候条件为埃及的农业发展提够了保障。手 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孟菲斯成为全国的手工业中心。此时的贸易 形式以物物交换为主。
• 金字塔的建造:金字塔的建造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强 化。
前王朝时期,上埃及的对外贸易频繁,来自东方的孔雀石和南方的 树脂已经成为埃及人的主要贸易品。而涅伽大文化也直接促使了第一 王朝的产生。
(一)前王朝时期(约前5300—约前3000年)
涅伽大文化二期时期的陶罐
女性雕像(3500-3400 BC)
(二) 埃及国家的形成
前王朝时期,埃及由旧石器时代 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并且发展了铜 石并用的文化,埃及从原始社会过 渡到阶级剥削社会。
(前6千纪-前1世纪) 作者:郭丹彤
引言 第一节: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全盛时期的埃及 第三节:晚期埃及 第四节:古代埃及文化 本章小结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中海东南岸,属于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东部和西部广布沙漠,东 北通过西奈半岛与西亚毗邻,北临地中海,南 则以第一瀑布为界与努比亚分割开来。境内有 尼罗河穿流而过,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带来 了大量的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矿物质,从而在 尼罗河谷地带形成极宜耕种的肥沃土壤。因此 埃及也被誉为“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人 则称自己的土地为凯迈特,意为“黑土地”。 在行政上,古代埃及共包含有42个州(诺姆)。 以孟菲斯为界,被分为河谷地带的上埃及和三 角洲地区的下埃及。在埃及人看来只有河谷地 区和三角洲地区即上下埃及才是埃及的土地
塞提一世墓中所描绘的埃及人形象,从 左至右分别为利比亚人努比亚人亚洲人
和埃及人
一、埃及国家的形成 二、埃及国家的发展
纳尔迈调色板正面
(一)前王朝时期(约前5300—约前3000年)
旧石器时代(约前700000—约前7000年)的埃及人主要居住在上埃 及临近河谷的沙漠地区,使用粗糙的燧石工具,过着以狩猎为生的游 牧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埃及人则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居民】史前埃及人有着修 长的头颅和椭圆形的脸颊,他 们的头发为黑色且弯曲。后来, 小亚细亚居民和塞姆人融合而 形成的巴勒斯坦地区居民移民 到埃及,他们与土著埃及人融 合后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古代 埃及人。在人种上,古代埃及 人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他 们属于地中海人种,肤色呈褐 色,并且由北向南逐渐加深。 古代埃及语言是在亚洲塞姆语 和非洲哈姆语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属于亚非语系,即原来的 闪含语系。
大约在公元前5300年,前王朝文化在两个区域同时发展起来。一个 是以三角洲西部边缘地区为中心的下埃及文化,主要包括法尤姆 A 文 化、迈瑞姆达文化、奥马瑞文化和马阿迪文化等几个发展阶段。另一 个是以尼罗河谷地为中心的上埃及文化,包括塔斯亚文化-巴达里文 化、涅伽大文化一期或阿姆拉特文化、涅伽大文化二期或格泽文化和 涅伽大文化三期或零王朝等发展阶段。
• 第二王朝国王派瑞布森统治时期,埃及国家分裂,但在哈塞海姆威 统治后期,埃及又重新统一。因此,早王朝时期的埃及并不是一个 成熟的专制主义统治国家。
• 早王朝为古王国的出பைடு நூலகம்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一)古王国时期(前2686—前2125年)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古王国时期也称古典时代,包括第三至第 八王朝。古王国是古代埃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期。这一时 期,神化王权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组织机构趋于完善, 地方行政组织基本形成。埃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制度最终确立 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