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2443(2000 04-0368-0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
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
摘要:着重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水平的地域结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我国今后城市化过程中应汲取的启示.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启示中图分类号:F291. 1文献标识码:A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其水平而言,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的估计,1999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75. 9%,发展中国家仅为39. 5%.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可谓“后来居上” . 1970~199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率高达3. 84%,而发达国家仅为1. 08%.既表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良后果.如:、住房短缺、失业率上升,深入研究发展中,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引导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先导的“西方模式”并非完全相符,也就是说,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是同步进行的.政治, “ . ,、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不少国家并未达到预想的战略目标.工业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城市自身劳动力的增长和乡村涌入的劳动力的双重就业需求,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如:法国从1856~1870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29%上升到30%,同期城市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12%.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反,20世纪70年代中期,菲律宾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仅占全部经济活动人口的15%,城市人口比重已达34%;巴西的城市化速度更快,当第二产业的人口比重为20%时,城市人口比重已猛增到6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并不都是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也就是在粮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和农业从业人数没有绝对减少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急于实现工业化,政府采取“城市偏向”政策,有的甚至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致使农业衰败、乡村凋零.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大批劳动力仍被束缚在耕地上.在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也在增长,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外推力并不是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导致的劳动力剩余,而是人口的过快增长与耕地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国家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所造成的“人无地种、地无人种”等因素所致.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问
题.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一组动态因素,是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变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主导因素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城市化是在二次大战后,是在政治上获得独立、民族经济亟待发展、人口高速增长以及发达国家已进入了基本城市化阶段的宏观背景下起步的,因此,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自然有别于起步于产业革命时期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之一,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二次大战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民族经济亟待发展,多采取了工业化优先的发展战略.以进口替代为目标,工业化速度明显加快,这无疑对城市化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与那种以工业化为城市化
注:①除日本,下同.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是对数曲线关系[4],并非严格的对应比例关系,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吻合,不过这些情况并不影响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少数国家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1996年,巴西为86%、哥伦比亚73%、阿根廷88%.特大城市的迅速扩展是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的重要特色.墨西哥城1990年人口为2020万,占全国人口的25%.从1950年的295万上升到1990年的2020万,年均增长率为4. 9%.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利马、圣地亚哥、圣菲波哥大的
收稿日期:1999-09-08
作者简介:焦华富(1962- ,安徽黄山市人,副教授,博士.
第23卷4期2000年12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 23No. 4Dec . 2000
既然城市工业发展并不需要来自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外推力也并非源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什么仍有大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呢?其动力便是巨大的城乡差别所造成的“势能” .这种差别表现在城乡之间在政府政策、生活水平、交通设施、服务条件、情报信息、就业及期望收入等方面.相比之下,城市的各项指标都优于乡村,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这种差别越大.强烈的城乡差别,造成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失衡,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和渴望,导致他们大量涌入城市,甚至不惜以弃耕抛荒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并非是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他们,也不完全是由于乡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剩余了他们,而是为了追求较好的生存条件和享受城市文明.
人口增长率也很高,均跨入了特大城市的行列.由于人口不断向少数特大城市的集聚,造成首位城市的规模大,首位度高. 1990年利马的首位度为10. 2;布宜诺斯艾利斯为10. 1.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14. 3%上升到1993年的29. 1%,43年间仅提高了14. 8个百分点,同期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 9%,低于非洲5. 3%的速度.由于亚洲人口基数大,城市人口总数占全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的63%.因此,亚洲城市化发展对世界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2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
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
经济的发展;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则促进城市更加繁荣.
本吻合(见表1 . ,城市化水平与表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分布
地区
1981年1993年
城市人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百分比
人均GNP城市人口
百分比
人均GNP
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
29. 856034. 0870亚洲① 25. 742229. 1766非洲26. 655030. 0600拉丁美洲61. 0158071. 02360资料来源:美国人口咨询局《1981年人口统计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