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精)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启迪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启迪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启迪叶裕民①内容摘要:世界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逐步推进。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重心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城市化弱质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知识经济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与日本城市规模结构相比较,中国市镇比重太低,中国的城市化过度依赖于小城镇,造成严重的城市短缺;德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经验是政府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住宅问题、就业问题、疾病问题和教育问题,通过建立规范的社会制度促进德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平稳发展。
关键词:世界城市化日本城市规模结构德国城市政府职能启迪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及特征世界城市化起步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时代向城市化时代的转变。
到20世纪末,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46%。
纵观世界城市化历程,呈现出如下特征:(一)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在1800年时,世界城镇人口比重才仅仅为5.1%,1850年也仅为6.3%。
此后,随着进入工业化国家的增多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1900年全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为13.3%,1950年为29%,2000年为47.2%(图1)。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速度正在不断加快:1800-185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每年平均增长0.024个百分点,1851-1900年该速度增加到0.14个百分点,1900-1950年为0.31个百分点,1951-2000年50年平均增长速度是每年增长0.36个百分点。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
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3.7%,其中发达国家达到82.3%,发展中国家将达到49.3%②。
从整体上看,21世纪上半期全世界将发展成为城市社会。
①叶裕民,女,1962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从事经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三十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三十二)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近年来,石家庄市随着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夏季城市内涝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015年10月,石家庄市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如图左所示),石家庄市一些道路在机非隔离带和便道绿地建设中采用开口路缘石(如图右所示),并将其建设成下沉式绿地(即绿地比周围的路面要低),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石家庄市夏季易遭受城市内涝威胁的原因。
(2)列举城市内涝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分析道路建设中采用“开口路缘石+下沉式绿地”模式对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
答案:(1)石家庄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市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起伏小),排水速度慢;城区面积扩大,不透水铺装面积(或不透水铺装道路和混凝土建筑覆盖面积)增加,自然调蓄空间缩减(或降低了雨水的下渗量和截留量),暴雨来临时,积水汇流速度加快,(城市排水管网不发达,排水速度慢),因此容易出现城市内涝。
(2)道路积水,交通瘫痪,影响出行;房屋被淹,屋内财物被泡,造成财产损失;城市电缆、光纤等地下管线因积水受到浸泡,容易造成电力、供水、通信出现故障,导致大面积停电、停水和通信中断等问题。
(3)通过采用开口路缘石,方便快速将路面雨水引入绿地,减轻路面积水;下沉式绿地可汇入雨水并短期存储,减轻市政管网排水压力,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解析:本题目以石家庄市城市内涝为背景材料,考查城市内涝的原因、城市内涝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城市内涝往往是因降水较多,地表径流过多导致的涝灾;石家庄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过于集中,且多暴雨;位于华北平原,市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起伏小,排水速度慢;作为省会城市城区面积扩大,水泥地面多,不透水铺装面积(或不透水铺装道路和混凝土建筑覆盖面积)增加,下渗较少,自然调蓄空间缩减,降低了雨水的下渗量和截留量,地表径流多;暴雨来临时,积水汇流速度加快,径流量大,城市排水管网不发达,排水速度慢,因此容易出现城市内涝。
【精品论文】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比较与启示
经济评论 2002年第1期ECONOM I C REV I E W No 11 2002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比较与启示Ξ成德宁 摘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在本国工业增长、农业进步的基础上推进的,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环境也比当前的发展中国家宽松得多。
相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在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发展的地位,城镇往往是宗主国控制殖民地的行政中心,成为输出原材料、输入宗主国制成品的“飞地”。
由于发展中国家自主的工业化迟迟未能启动,农业发展停滞,大批农村人口被“推向”城市,出现“城市病”和“过度城市化”现象。
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关键要处理好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城镇体系内规模和层次、城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镇化模式 工业化 农业发展 比较研究 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一种自我循环演进和增强的机制:一方面,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内生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城镇化可以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分工发展,从而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因此,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以及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上的差异,城镇化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果也很不一样。
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总体上是比较协调的,是一种同步型城镇化。
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往往出现城镇人口过快膨胀、失业问题严重、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城乡差别扩大等问题,以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其过快的城镇化一直表示担忧。
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效果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与城镇化的模式是分不开的。
因此,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对于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镇化的农业基础比较农业发展水平是决定城镇化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城市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速度更是惊人。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未来几十年内,预计有超过一半的全球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之中,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将更高。
与此同时,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度探讨,分析其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城市化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从农村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农村,导致了大规模的城镇化。
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市场的变化以及社会变迁等。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体现出快速、非均衡和缺乏规划三个基本特点。
在一些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贫民窟和社会问题。
然而,传统上的农村与城市二元结构也因此被打破,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城市化带来的机遇经济增长城市是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其集聚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带动了消费需求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就业机会。
此外,城市化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人才积聚,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环境治理等方面。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政府往往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新建道路、桥梁、机场以及公园等,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吸引更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和创业。
社会服务改善在城市中,各类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相对集中且完备,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政府不断加大对这些重要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从而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
人力资本提升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
这使得农村人口能够通过再教育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找到更高收入、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论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论中国城市化的特征【摘要】城市化是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表现。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城市化特征。
借鉴发达国家的优良经验,面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城市化,简单说来,是指农村的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城市集聚和转移的过程。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同时,城市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形式等也在不断地向农村扩散的一个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农村与城市双向互动的过程。
1.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典型的城市化模式:英国的城市与农村变革同步推进模式;德国的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模式;前苏联的政府主导模式。
首先,英国模式。
英国的城市化过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动力代替了原来的畜力和自然力,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英国的城市经济的发展,首先从轻纺工业开始,进而发展重工业。
轻纺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城市劳动力又十分稀缺。
于是,通过圈地运动等一系列措施,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
并且,英国并不存在诸如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的限制,因此,在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据数据表明,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由20%增加到51%,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
其次,德国模式。
德国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城市化模式,是由历史、自然地理、政府政策等众多因素决定的。
德国的大城市较少,以中小城市居多,并且各城市群分布均匀,城市圈实力雄厚,例如莱茵—鲁尔城市圈等。
历史上,德国曾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最终德国实现了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逐渐地,德国形成了以原邦国首府为中心的城市圈,且其中的大中小城市均具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和投资决策权。
世界城市化进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城市化进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解决我国未来50年近5亿乡村人口的“进城”问题的有益途径。
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市化发展又加速的背景下,研究世界城市化,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城市化城市病集中化分散化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总体特征1.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特征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来看,城市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
呈现出慢-快-慢的过程。
即呈现慢-快-慢的过程,对于城市化速度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这种变化轨迹,现在研究城市化的学者一般都称之为“S”型曲线。
最早提出“S”型曲线理论的是美国学者、地理学家诺瑟姆。
他在书中把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运动轨迹形象地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但他没有具体提出这条曲线的数学模型。
清华大学焦秀琦在1987 年对“S”型曲线理论进行了数学模型推导,描绘出了城市化发展的“S 曲线形状图。
图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注:Y-代表城市化水平,t-代表时间。
资料来源:《城市规划》,1987年第2期,P35。
我们通过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指标分析,也可以看出“S”型曲线是有现实依据的。
如下表所示,无论是城市化的水平还是城市化进程年平均增速都表明,世界城市化进程经历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缓慢阶段后,进入了1920年~2000年的加速推进时期,年平均增速也达到了0.3%以上,而进入21世纪,则会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再次进入慢速发展时期。
表1 世界城市化进程资料来源: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P30表2 近250年世界城市化进程平均增速资料来源: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P30对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S”型曲线规律,在西欧、北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最为充分。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人 口向大城市集中 ,表现为大城 市的数量越来越多 , 大 城市 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 如果以 1 0 0万人 【 _ = l 规模作 为大城市
的最 低 标 准 , 那 么, 这 样 的 大 城 市 在发 展 中 国家 增 长 得 很 快 ,
教训 , 对我国的城镇化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发展 中国家 的城市化起步 较晚 ,但近些 年发展速度 很 快 。自 1 9世纪始 , 伴随着工业化的广泛展开 , 欧美 国家 的城 市化开始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 到1 9 0 0年 , 英 国的城市化 水平 已提 高到 6 7 . 6 %, 但 当时的世界城市化水平大约也就是
摘
要: 当前 , 中国城 镇 化 进 入 快速 发 展 阶 段 , 中国政 府 也提 出将城 镇 化 作 为 经 济 增 长 的 重要 动 力 。 但是 , 对城 镇
化过程 中可能会 出现的诸 多 负面问题应该足够重视 。很 多发展 中国家的城 市化 率很 高, 但城 市发展 中的问题 丛生甚 至积重难返。 中国应该汲取教 训 , 避免 陷入 同样 的困境 , 使我 国的城镇化健 康发展。因此, 总结发展 中国家城镇化 中出 现 的主要 问题 , 并针对 中国的情 况提 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城市 中, 发展 中 国家 至 少应 占其 中的 2 5个 。 在大 城 市 人 口大 量 增 长 的 同 时 , 个 别 城 市 的人 口在 一
所未有 的水平 。 世界城市人 口在 2 0世纪 , 特别是该世纪的下 半 叶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是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 的大发展 。 在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 1 2 %上升到 3 2 %,
经济研究导刊
EC ONOMI C RE S E ARC H GU I DE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精)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
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
摘要:着重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水平的地域结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我国今后城市化过程中应汲取的启示.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启示中图分类号:F291. 1文献标识码:A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其水平而言,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的估计,1999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75. 9%,发展中国家仅为39. 5%.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可谓“后来居上” . 1970~199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率高达3. 84%,而发达国家仅为1. 08%.既表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良后果.如:、住房短缺、失业率上升,深入研究发展中,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引导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几点启示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城市化水平还
较低,1998年为30. 4%,不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城镇人口总数已达3. 79亿,这是我国今后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总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教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4. 1发展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坚实基础.部分发展中国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结果使城市人口急剧上升,粮食和农副产品供应紧张,从而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必须稳定农业生产,加大对农业的经济、技术、人才投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出水平,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4. 2避免特大城市的恶性膨胀我国多年来一直采取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发展方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特点和理论创新
真正实现由农村人口向城市居民的质变——市民化。
农民工在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属于真正的实质性城市化,故称为实质城市化阶段。
如果把市民化看作是一个过程,还可以把中国国情条件下的城市化过程简单划分为集中化和市民化两个阶段。
总体来讲,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基本仍处于集中化阶段。
大量的农村人口目前正在、未来一段时间也仍将源源不断地向城市集中,处于集中城市化阶段;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先期迁居城市的农民工则已进入市民化阶段,但由于现有户籍制度的制约,都还没有转变为城市居民,实现完全城市化。
也就是说,从集中城市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已获得很大发展,但若以市民化标准衡量,则中国的城市化实质上却进展不大。
“运动型”城市化的“误区”在正常情况下,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城市化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生产要素空间配置的效率化过程、集聚经济的创出过程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
在这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伴随着向城市的迁移,不仅自身将发生深刻变化,而且还将引发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转变和提升,因而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重要标志。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制度设计,却在一定程度上拒绝和制约城市化。
例如,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府就出台了户籍制度,以此把城乡分割对立起来,把全体国民划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两大人口集团,并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此后,又以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进一步附加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若干身份性福利于城市人口集团,逐步建立起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制度(或体制),由此构成了阻挡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制度性屏障。
城市化不能自发、顺利地发展,只能依赖政府文件的号召来推动,这难免违背城市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使城市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政府推一推、城市化动一动的“大跃进”、“运动型”城市化。
就城市化人口的归宿即农村人口城市化迁移的目的地——城市而言,规模有大有小,功能各不相同。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doc.doc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内经有以下特点:1.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一是不同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二是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2.城市化模式为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进程可分成四种模式,即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都是同步城市化。
逆城市化也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则主要是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3.在城市布局方面,发达国家大多形成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之间分工协作,经济联系密切。
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一个或几个主要的中心城市在人口、生产和服务部门的分布方面中显著优势,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主要表现为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瑞士,但该国1993年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4%,高于瑞士的60%,过度城市化的问题突出。
而城市化验室滞后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人口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1950-1980的30年间,墨西哥城人口由于不足300万增加到1500万。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加之发展中国家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滞后,造成了环境恶化、失业严重、犯罪率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口过分集中于大城市还导致经济布局的高度集中,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如2001年仅阿概廷首都的工业产值就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
3.城市化速度过快。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速度过快,欧洲城市人口由占总人口的40%提高到60%经历了50年,拉丁美洲实现相同水平的跨越仅用了25年。
高一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下图为“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图中②为石油化工区,③为电子工业区(附近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④为水泥厂。
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①处最有可能形成区,其外围主要是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市区的工厂纷纷向外搬迁,其主要目的是①;②。
(4分)(2)②③④中工业布局明显不合理的是,理由是。
(3分)(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①;②;③。
(3分)【答案】(1)商业住宅降低土地成本保护城市环境(2)④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位于城市河流上游,也会造成水污染。
(3)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社会问题严重(每个要点1分)【解析】(1)①处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形成商业区。
①处外围靠近商业区,面积广大,是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模式,应是住宅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相比市区地价低,工厂向外搬迁可降低土地成本,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2)图示城市盛行风向为东南风,④为水泥厂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方向,污染城市大气;又在城市河流的上游,污染城市水源,不合理。
(3)城市化主要是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土地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绿地减少;工业和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社会问题严重,失业率增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
【考点】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化影响。
2.下图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A、B两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早或晚),水平_______(高或低),目前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________(快或慢)。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国际城市化的经验
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
形成合理城镇体系
主导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治理的法制化和透明化
锐普PPT论坛chinakui转载:
(1)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
•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以蒸汽机 和铁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工业向城市大规模集中。
• 1947年,颁布《城乡规划法》,奠定了英国现代规划体系 的基础。中央政府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发挥显著的主导作用 。
日本
• 日本政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干预作用,根 据人多地少和资源匮乏的国情,以较小的社会和环境代价获 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
• 从20世纪50-70年代,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工业高速增长, 带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 岗位,城市化水平从1950年的37.3%迅速上升到1975年的 75.9%,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
(2)形成合理城镇体系
• (大城市化和城市群的地位将会更 加突出;中小城市(镇)占有重要 地位) • 首先,形成合理城镇体系。以德国 和日本为例。
德国
• 据统计,2004年德国城市化率达到88%,位居世界前列。城市 分布形成了“多中心”格局,共有11个大都市圈,分布在全国 各地,聚集着4430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 • 德国的中小型城市星罗棋布,数量多且分布均匀。全国大中小 城市580多个,其中百万人以上城市只有3个,而人口在2万-20 万左右的城市却占了60%左右。全国8200多万人口,1/3左右居 住在2000-2万人规模的小城镇里。
3.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特征
3.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特征
• 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规模看
• 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城市化初期规模小、数 量少;中期阶段城市规模大、数量多;后期阶段城市规模 又逐渐向小型化、多数量发展的过程,即城市的规模和数 量发展呈现出小、少-大、多-小、多的运动规律。对城 市化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规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规模和数 量的发展所呈现出的这种小、少-大、多-小、多的趋势 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PPT课件
.
25
.
26
.
11
6.中小城镇在城镇总人口构成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市镇升级密切相关
•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建制镇设置 标准有了很大的变化,城镇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内涵, 全面推行了撤乡建镇,撤县设市和“镇管村”、“市带县”等 体制,一大批中小城镇迅速成长起来。中小城镇的大发 展促使我国城市等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数量上 看中小城镇已占全国城镇总数的绝大多数,从人口结构 上看,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比重有所降低,而中 小城镇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有很大提高。
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
1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快速发 展阶段,与以前的30年相比,城市化的动力 机制、总体特征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2
1.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 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城市人口数量也很 大,即我国城市化规模也很大。尤其是在1996年,我国 城市化率突破30%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明 显加快。
城镇人口数 (万人)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城镇人口比重 (%)
52.60% 53.73% 54.77% 56.10%
.
5
.
6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展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特征及意义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特征及意义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加速度增长。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李延军李海燕彭展①(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城市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1世纪面临着加速城市化的重任。
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韩国、巴西、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并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21世纪是全球城市化的世纪。
纵观世界各国100多年的发展,始于英国十八世纪中期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城市化不仅是20世纪发展的主题之一,而且也是21世纪发展中国家仍然要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尤为急迫和严峻。
如何借鉴和吸收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 城市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曾在他的《现代经济增长》中所提到的,伴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过渡,即工业化过程,城市和乡村间的人口发生变化,即城市化过程②。
众多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都印证了这一观点,如最先完成城市化的英国,伴随着工业革命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了城市化水平相应的提高。
由此可见,城市化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从比较静态的角度看,我国属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从动态趋势来看,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①作者简介:李延军、李海燕、彭展,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②西蒙·库兹涅兹,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城市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即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从而缩小城乡的差距。
在我国解放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国际城镇化进程对中 国的启示
国际城镇化进程对中国的启示《国际城镇化进程对中国的启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国际城镇化进程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以美国为例,其城镇化的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市场化和自由化。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转移推动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发展。
先是农业的机械化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后制造业的兴起带动了一批工业城市的崛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城市的功能和形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启示我们,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升级,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城镇化,同时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仅仅是人口的聚集,更要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欧洲国家的城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非常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的建设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文化保护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中小城镇的发展十分均衡,避免了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减少了“大城市病”的出现。
这提醒我们,中国在城镇化规划中要强化统筹规划,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发展大城市,也要重视中小城镇的建设,形成多层次、多中心的城镇体系,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日本的城镇化进程则展现出了政府主导的特点。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口的有序流动。
同时,高度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这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政府在城镇化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再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反面的教训。
例如,一些拉美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无法获得稳定的就业,导致城市贫民窟的出现,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这警示我们,中国必须要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避免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而忽视了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保障。
城市与环境之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与环境之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背景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聚居的过程,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增加的现象。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2.1 农业转变阶段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开始吸引农民进城务工。
2.2 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带动城市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2.3 消费社会阶段城市功能不断扩展,文化、教育、服务业等发展壮大,城市化进程逐渐趋于稳定。
3. 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具有以下特点:3.1 人口聚集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聚集现象。
3.2 城市扩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界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不断增大。
3.3 城市功能多样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不断丰富,涵盖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各个领域。
3.4 城市环境变化城市化对城市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质问题、垃圾处理等变得更加突出。
4.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自然资源消耗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自然资源消耗加剧。
4.2 环境污染城市化带来了工业化和交通业的发展,加剧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4.3 生态破坏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开发、建设等活动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
5. 城市化对环境的管理与调控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管理与调控措施:5.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力度。
5.2 推动绿色发展鼓励城市建设绿色绿色基础设施,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的发展。
5.3 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体系。
6. 结语城市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显得密切。
合理引导城市化过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城市化的程度是评价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日渐加快,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经济和工业化程度没有跟上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加速城市化的重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来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前言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二战过后,随着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其速度远超发达国家。
例如,美国城市化率从40%提高到75%经历了90多年的时间,同样的城市化率的提高韩国和巴西分别用了20年和30年的时间。
从195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城市化人口比重增幅为42.7%,而发展中国家却高达141.3%,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强劲势头。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除少数的拉美国家之外,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城市发展不合理等。
二战结束初期,我国由于长期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国内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尽管二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在速度上远超发达国家,但其实质上还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有以下特点:1.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一是不同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三大发展中地区来看,城市化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拉美,非洲和亚洲,而且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亚洲和非洲。
浅谈我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与特征的认识
浅谈我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与特征的认识浅谈我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与特征的认识摘要:城市化是所有现代文明国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自工业革命使得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铺开以来,世界各国都经历着一场城市的变革。
城市化的程度不仅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也可以衡量国家和地区内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被迅速推进,我国城市布局和结构也日趋合理,并显示出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城市化特征。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迅速周期特征经济改革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化的程度不仅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也可以衡量国家和地区内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
城市化是所有现代文明国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自工业革命使得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铺开以来,世界各国都经历着一场城市的变革。
每个国家的每一场城市化变革具有其特有的进程和特点,我国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被迅速推进,我国城市布局和结构也日趋合理,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显示着其重要性,城市建设快速更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也得到了质的改善。
国家统计局2009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1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城市已由建国初期的10个发展到了2008年的122个,全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62%。
东部沿海地区密集的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我国城市居住条件较之前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从建国初期的4.3平米增加到了23平米;全国已有污水处理厂900余座,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为71.6%,城市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迄今为止,国内外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普遍的指标就是城市人口比重,统称为城市化率。
这实际上是一个纯人口学指标,这一指标并不是说对衡量城市化水平没有意义,但是至少并不能全面地体现城市化水平。
虽然城市人口比重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城市化水平高,但是很显然的城市人口比重低,确实也不能表明城市化水平高,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是很低的,城市人口高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或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是对数曲线关系[4],并非严格的对应比例关系,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吻合,不过这些情况并不影响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少数国家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1996年,巴西为86%、哥伦比亚73%、阿根廷88%.特大城市的迅速扩展是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的重要特色.墨西哥城1990年人口为2020万,占全国人口的25%.从1950年的295万上升到1990年的2020万,年均增长率为4. 9%.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利马、圣地亚哥、圣菲波哥大的
先导的“西方模式”并非完全相符,也就是说,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是同步进行的.政治, “ . ,、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不少国家并未达到预想的战略目标.工业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城市自身劳动力的增长和乡村涌入的劳动力的双重就业需求,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如:法国从1856~1870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29%上升到30%,同期城市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12%.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反,20世纪70年代中期,菲律宾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仅占全部经济活动人口的15%,城市人口比重已达34%;巴西的城市化速度更快,当第二产业的人口比重为20%时,城市人口比重已猛增到6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并不都是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也就是在粮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和农业从业人数没有绝对减少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急于实现工业化,政府采取“城市偏向”政策,有的甚至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致使农业衰败、乡村凋零.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大批劳动力仍被束缚在耕地上.在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也在增长,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外推力并不是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导致的劳动力剩余,而是人口的过快增长与耕地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国家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所造成的“人无地种、地无人种”等因素所致.
文章编号:1001-2443(2000 04-03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
摘要:着重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水平的地域结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我国今后城市化过程中应汲取的启示.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启示中图分类号:F291. 1文献标识码:A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其水平而言,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的估计,1999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75. 9%,发展中国家仅为39. 5%.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可谓“后来居上” . 1970~199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率高达3. 84%,而发达国家仅为1. 08%.既表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良后果.如:、住房短缺、失业率上升,深入研究发展中,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引导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收稿日期:1999-09-08
作者简介:焦华富(1962- ,安徽黄山市人,副教授,博士.
第23卷4期2000年12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 23No. 4Dec . 2000
既然城市工业发展并不需要来自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外推力也并非源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什么仍有大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呢?其动力便是巨大的城乡差别所造成的“势能” .这种差别表现在城乡之间在政府政策、生活水平、交通设施、服务条件、情报信息、就业及期望收入等方面.相比之下,城市的各项指标都优于乡村,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这种差别越大.强烈的城乡差别,造成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失衡,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和渴望,导致他们大量涌入城市,甚至不惜以弃耕抛荒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并非是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他们,也不完全是由于乡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剩余了他们,而是为了追求较好的生存条件和享受城市文明.
人口增长率也很高,均跨入了特大城市的行列.由于人口不断向少数特大城市的集聚,造成首位城市的规模大,首位度高. 1990年利马的首位度为10. 2;布宜诺斯艾利斯为10. 1.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14. 3%上升到1993年的29. 1%,43年间仅提高了14. 8个百分点,同期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 9%,低于非洲5. 3%的速度.由于亚洲人口基数大,城市人口总数占全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的63%.因此,亚洲城市化发展对世界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2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
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
经济的发展;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则促进城市更加繁荣.
本吻合(见表1 . ,城市化水平与表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分布
地区
1981年1993年
城市人口
百分比
人均GNP城市人口
百分比
人均GNP
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
29. 856034. 0870亚洲① 25. 742229. 1766非洲26. 655030. 0600拉丁美洲61. 0158071. 02360资料来源:美国人口咨询局《1981年人口统计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4年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问
题.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一组动态因素,是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变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主导因素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城市化是在二次大战后,是在政治上获得独立、民族经济亟待发展、人口高速增长以及发达国家已进入了基本城市化阶段的宏观背景下起步的,因此,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自然有别于起步于产业革命时期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之一,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二次大战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民族经济亟待发展,多采取了工业化优先的发展战略.以进口替代为目标,工业化速度明显加快,这无疑对城市化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与那种以工业化为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