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_1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认识与思考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具体问题?如何认识,怎样才能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地有效开展好选修课,实现其真正的课程价值?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深刻的思考,并付诸实践。
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程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一是,课程量大,课时不够。
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各选修模块教学都是36个学时,但就实际情况看,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开设一门选修课是不大切合实际的。
况且每一个选修模块都有其独立的课程内容。
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加以巩固消化。
二是,备课量大,教师负担比较重。
对于老师来说,选修课程的内容是全新的,不是抓住一本教参、两本资料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重新学习,熟悉教材,开发教材,积累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等。
总之,备课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
这给教师备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是,长期学习一门选修课,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问题。
选修课某种程度上,是把必修的一个专题章节的内容拓展开来,变成一门完整的课程。
于是教学中就不得不面对学生长时间学习一门功课带来的厌倦、懈怠和疲软。
山珍海味虽好,可是天天吃,也难免会倒胃口;《史记》很好,读一两篇学生兴味盎然,可作为课程来学就会遇到新的矛盾和困难。
四是,难易度的把握和怎样评价的问题。
教师最大的困惑是进入选修课后对学科难易度的感觉丧失了。
教浅了,怕学生吃不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科评价的风险增大;教深了,怕学生吃不了,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成本,最终也无法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这种对学科教学难易的失控与未来这门选修课评价方式的不确定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教师对选修课教学的焦虑,导致教学中求深求难、逐点过关等应试倾向,从而背离了选修课的课程目标。
选修课程的问题出在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变味”成必选课,加之许多老师在认识上过于理想化或过于实际,导致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着思想上和做法上的误区。
他们认为选修课就是语文的第二课堂,教学上要么采取大学选修课的模式,要么把选修课当成复习课,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一、选修课开设理念与现实的差别相甚,导致当前选修课“失意”(失去意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概念、功能定位等均作出了阐述。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教师应该认真做好选修课的介绍。
要协助学生理解在若干选修课中哪一门或哪几门最适合自己,使学生学会准确行使选课的自主权。
学生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趋向等方面的特点,教师要协助学生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取舍。
这些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却与当前的教学现实不吻合。
这里的不吻合主要表达在以下两个“不统一”。
一是选修课与高中教学背景及其所产生的勃学行为不统一。
当前,在学校教学行为中出现凡考则教、不考不教、为考而教的局面决定了进修课不“选修”,选修课开设全由高考说了算,而不是由课标、课程计划来决定。
基于此,很多地方和学校便根据高考方案出台相对应的所谓“统一选修”和“指定选修”等对策,甚至由地市乃至省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发文,统一“指导”选修课开设相关选修模块,有些连教科书也统一指定。
这种“大一统”的指定选修不就是必修吗?这与当初“先学后考,考基于教与学”的课改评价与考试愿望是完全相违背的。
这样的道修课,其意义何在? 。
二是选修课与当前教学环境也就是与当前教学资源不够、师资水平难以配套、教学管理跟不上等客观原因所导致的教学效果不统一。
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开设选修课,没有条件也硬着头皮上,结果打乱了学校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也影响了课程管理。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思考陈昭平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学期一本语文书的大一统教学方式,对新课程选修内容、组织形式到评价方式都不太适应。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概念、原理,记住老师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探求学问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研究语言或文学文化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结合本人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
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
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例如,在学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就要通过自己的“教”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
教师通过必修课这些方面的讲解和分析可以为学生今后在选修课中自主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获得均衡的发展。
在学习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用以面代点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代诗人的诗歌、同一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等来重点突破对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
如引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以及陆游的《书愤》等诗歌,都是为了教学生学会如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近年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一直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语文选修课作为学生课程学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进行浅析和反思。
一、课程内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设置应该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
目前,部分选修课程注重过多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而忽略于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考试教育理念下,老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授考试内容,以应试教育为出发点,追求分数和表面成绩。
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所以,我们有必要将选修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要增加新的元素在内,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教师队伍理念转变,需要强有力的保障,对于教师队伍的结构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工作者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他们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要求,要加强教师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营造教学互动的热闹课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次,需要督促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身心健康。
在面对学生成长取向和生理精神的困惑时,要引导学生。
这不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益,而且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和完善有很强的支持和借鉴意义。
三、教学方法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大多采用授课、讨论等形式,缺少实践训练,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大有好处。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利于学生的知识调用和运用。
咨询服务、应试训练等,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综合能力训练。
而这些方法可以有选择性的融合进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制度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制度也是目前急需改进的方向之一。
目前的评价体系过于渴求分数和成绩,而过度关注了成绩的好坏。
因此,建立一套更好的、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来说至关重要。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一点思考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一点思考【摘要】这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其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操作性、都渴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标志性的意义,被认为进入了“课程体系全面现代化的时期”,标志着中国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面现代化的阶段。
但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这样评价:改革内涵赋予多,课程设计借鉴多,行政管理声势大,方案推行挑战大,教育行为影响小,课改实施力度小。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红头文件将选修课变成了“第二必修课”,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能否让选修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次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思考一、问题的提出(一)选修课很好,但现已变成“第二必修”课《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此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其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操作性、都渴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标志性的意义,被认为进入了“课程体系全面现代化的时期”,标志着中国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面现代化的阶段。
但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这样评价:改革内涵赋予多,课程设计借鉴多,行政管理声势大,方案推行挑战大,教育行为影响小,课改实施力度小。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不应“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笔者认为,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教学目标和训练内容方面有重叠的现象是很正常的,但是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即知识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有所区别的。
选修课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理念。
一、新课标理念下语文选修课的特点选修课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从现有的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来看,它就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选修课的开设应遵循多样性原则,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因而,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灵活性。
它的灵活性在于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选修课,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及能力,灵活地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
明确选修课的这些特点,对于上好选修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选修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文体”原则。
选修课程涉及的文体不同,学生的阅读目标就有了差异,教学方法自然有别。
中学生的文体意识不是很强,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首先要坚持“文体”原则。
如“诗歌与散文”的阅读重在品读意象和意境;“小说与戏剧”重在解读人物形象;“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文化论著研读”则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
2.坚持“文本”原则。
语文选修文本是“纲”,是教学的“样本”,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文本“边缘化”。
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教师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不能把选修课上成“一朵飘在天上的云”。
脱离文本,语文选修课就会失去“语文味”,那它就不是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思考论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思考论文引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文学、修辞、写作等多个方面。
选修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选修课是否真正起到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和兴趣的促进?选修课应该具有哪些属性,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成长?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选修课的现状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文学欣赏、修辞技巧、创意写作等多个方面。
同时,为了满足多样性发展的需求,选修课的内容也逐渐增多,未来还将继续扩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修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对学生的回报率不高,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收获的不匹配。
这是因为目前的选修课部分内容过于繁琐,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
其次,选修课中的内容与实用性欠佳,未来的人生和工作中难以发挥作用。
最后,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过多的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操作的配合,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选修课的改进为了让高中语文选修课更好的推动学生的成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简化选修课内容选修课的内容要以简单易懂为前提。
可以将大量的理论讲解和实例演示分开,讲解中增加实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同时提高选修课实用性。
选修课的内容可以以创意、实践为主,注重反应学生兴趣和能力的热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出勤率。
增强选修课的实用性选修课的内容应当符合未来社会和工作的发展趋势,注重实用性与适用性。
选修课应当多角度切入,同时在特定领域中开发创新的课程。
教学方式改进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操作环节。
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策略性,使学生在自我建构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路。
切入学校现实需求选修课应该重视学校现实需求。
学校课程目标和选修课内容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选修课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并能针对学校现实需求调整课程。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反思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改进。
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不足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设置较为单一、传统。
大多数选修课程还停留在文学经典的阅读与分析层面,忽视了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
这使得许多学生对选修课程缺乏兴趣,难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增加一些当代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内容。
例如,可以设置关于新闻报道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新闻事件、辨别信息真伪,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
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和文化著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缺乏多样化和创新性。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厌倦感,影响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引入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形式多样的学习材料,如图文并茂的课件、电子书籍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以传统的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全面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容易让学生只追求答题技巧,而忽视对语言表达、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引入一些综合能力评价的方法,如口头表达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同时,在评价中也要注重发现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敢于表达和冒险。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师资队伍的水平密切相关。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几点思考
标前提下,满足个 性 发 展 需 求,支 持 自 主 发 展 的 目 标. 也 就 是说,理论上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按个人喜 好 和 兴 趣 取 向 来 选 择.但,一方面,面对众多选项,高中生 大 多 缺 少 独 立 判 断 的 能力;另一方面,面对 高 考 的 客 观 需 求 和 教 师 辅 导 的 可 操 作 性需求,教师和学校通常会代替学 生 选 择. 这 样,在 选 修 上, 学生其实基本丧 失 了 选 择 权. 那,对 学 生 的 自 主 性、个 性 的 发展 能 发 挥 多 大 的 作 用 呢? 是 牺 牲 个 性 还 是 牺 牲 成 绩? ———这其实也 不 能 说 是 教 师 的 “独 裁 ”,而 是 在 时 间 紧 迫、目标确定(短期高考目标)、师资紧 缺 等 各 方 面 因 素 下,无 奈 ,也 可 能 是 最 佳 的 “选 择 ”.
关 键 词 :高 中 ;语 文 ;选 修 ;思 考
选修课程的出现,使高中语文的 课 程 安 排、内 容 选 择、形 式方法、理念策略等方面发生了一系 列 深 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变 化. 特 别 是 素质教育和高考期 待 双 重 作 用 下,选 修 课 程 更 加 显 性,其 在 语文教学中 的 地 位 从 价 值 意 义 上 说,不 仅 是 与 必 修 课 程 的 “分量”平分秋色,而且对学生的发展在 某 些 方 向 上 更 具 有 关 键 性 的 、决 定 性 的 作 用 .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思考-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总要求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思考: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总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因此语文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选修课程,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既要关注学科教学又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为此,语文教育的着眼点首先就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其次,师生主体意识增强。
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在选课的自主性方面,教师主体意识表现在参与课程开发方面。
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在教法上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几个误区:1、选修课上成了高三复习或知识点归纳课。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博弈,放弃了教育应有的方向,只剩下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标……”“但求好分数,考上好大学’成了师生的共识”。
新课标实施以来,选修课一开设,就成了一些老师的“猎物”,他们迅速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教材同步的“学案”。
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把一篇篇古代散文变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各种特殊句式”的大汇总;学习《语言的运用》,各种语言应用类习题卷纷至沓来……2、选修课上成了大学专题讲座。
选修教材的每一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本次课改的选修部分分设了五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文化论著研读》。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似乎理解了选修课设置的目的,也侧重了特长的发展内容的深化,不过,却采用了大学授课的方式。
在课堂上,大量地讲解文学鉴赏理论,无休止地补充文学史知识,高中语文选修成了专业文学赏鉴理论课,成了文学史课。
3、选修课依旧是满堂灌和一言堂。
有些教师教授选修课时,积极发挥教师个人特长,课堂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目中无人”看不见学生“昏昏欲睡”“表情麻木”“目光呆滞”。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开展的一点看法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开展的一点看法莱芜市第五中学刘增泉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的相关话题,我感到非常荣幸,下面我就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开展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关于选修课程1、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选修课的安排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认真考虑学生的要求和实际水平。
选修课不能成为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付考试的辅导课。
”二、选修课开展的必要性1.选修课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学习要求,让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必修课是要完成共性的任务,选修课则是要完成个性的任务。
2.选修课可以弥补教师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必须不断加强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为众多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养的自由空间。
研究表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教师应该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二是教师必须参加应有的业务技能培训;三是任课教师要参与相关本校课程的研究:四是任课教师应加强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
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能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
比如,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制定教学选修课的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内存。
3.选修课中包含的人文性与文化知识是统一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以往,必修课上教师往往很难把握好这一点。
现在,选修课则可以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式的反思
开悟 。” 他们都提倡范本教育 , 看重“ 学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 在学 习和研 究中 的价值 , 强调 对学习 对象无差别的模仿 ,倡导那种更加质朴 、 本真 的学 习方式对人潜移默化 的作用 。
的, 像师傅带徒 弟一样地 “ 做数学 ” , 引导
学生在做 中学 , 把 教师 的学 习思 维 、 处 事 态度 、数学精神等 自然流露于学生面前 ; 可 以是 导生制 , 促 成互助学 习小组 , 广泛 地开展共同学习 , 让学习的“ 小窍门” 不知 不觉地在彼此之 间交换和传播 ; 可 以让学 生来 当小老师 ,减少教与学之间的落 差 , 使教 、 学一体 , 激发学生争 当范本的欲望 , 同时又期盼着从范本中发现 问题 ; 可以通
识, 就 是 跟一 个 又 一 个 的 范 本 照 面 , 照 面
规范 , 等等。
.
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 , 教 师
一
人》 《 美学基础知识 》等课就适合用讲授 。
遵循多样性原则 , 既要 注 重 基 础 性 , 又 要 关 注 学 生 学 习 的选 择 性 和 差 异 性 。 因而 ,
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 ,或成 了专题 讲 座, 教师在教学中盲 目迁移 , 拓展过深 , 教 师教得 辛苦 , 学生学得痛苦 。 《 普通高中语
文课程标准( 实验 ) 》 “ 实施 建议 ” 指出 , “ 选
选 修课作为语 文课程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必然体现语 文课程 的工具 性与人文
性, 从 现有 的五 个 系 列 的 选 修课 程 ( 即“ 诗
歌 与散文 ” “ 小说 与戏剧 ” “ 新 闻与传记 ” “ 语言文字应用” “ 文化论著研读” )来看 , 它就很好地体 现了 ] 二 具性 与人 文性 的结 合 。课程标准 明确规定选修课 的开设应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思考一.高中语文选修课选修哪些模块才是科学的?按照新课标的精神,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应该致力于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一言以蔽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但是,就我省上学年高二语文开设的选修课而言,我觉得更像是“选修模块的必修课”,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而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选修功能体现得极不充分。
就拿我市开设的选修课来说,上学期开设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下学期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两门,今年高三上学期将开设《语言文字应用》。
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现代诗歌散文对应“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
尽管说高考考查的能力点体现的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面,但若从学生未来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话,还是存在着一定漏洞的!比如: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选修模块中,第一、四模块各选修两种,第五模块选一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三两个模块则完全放弃。
很显然,不该集中的过于集中,不该舍弃的断然舍弃!这样一来,将来想在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领域有所建树的同学,在高中学段,不说能力,单是知识,就已形成了很大的缺陷;尤其令人郁闷的是,这样一来不说将来发展了,单是应付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就已显得捉襟见肘。
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分必考(必做,对应必修)和选考(选做,对应选修),而选考部分又分“文学类”“实用类”两种文本的阅读。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特征是“虚”,而实用类作品特征是“实”。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思考论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思考论文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开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
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
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根底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地开展。
1、有效整合教材。
现行的选修教材大多以专题为板块来编写。
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为“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两个专题。
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有效地整合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其形成一些新的专题,便于学生探究和学习。
2、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像苏轼、李白、杜甫、李清照等作家的作品屡次出现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
为了帮助学生对某位作家或者某类作品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可以将选修课和必修课联系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选修课和必修课作品的处理方式与教学的深度、难度必须区别对待,否那么二者就等同了,选修课开设也失去应有的意义。
3、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为了表达新课改选修课程的设置理念,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甚至在教学中鼓励、指导学生重新建构一些学习专题。
如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可以在教材的6个单元之外允许学生建构与古代诗文有关的宋诗专题、唐宋散文专题等,激发学生学习选修课的信心和热情。
4、适度拓展,有效探究。
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拓展既可以是向内的掘进,使选修课程获得生命的灵气,又可以是向外的扩张,使选修课程变得血肉饱满,甚至可以横向扩展或旁枝逸出,与其他学科链接,与其他文本比较,与现实生活接轨。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新课标”还指出,**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积极开发潜在的课程**.当前,高中阶段课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基础教育纲要》精神,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适应高中教育的趋势,适应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运而生。
选课制起源于18 世纪末的德国,其最初宗旨是让学生自由选修课程。
1909 年,洛厄尔继任校长后,采用限定选课制代替自由选课制.到20 世纪初,选课制与学分制在得到普遍推行,但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选修课程做了种种限制。
在我国,选课制起步较晚。
上世纪前半叶,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纷纷传入,选课制在当时的一些高等学府也逐渐兴起。
然而真正快速成熟起来,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治和经济的,我国事业蓬勃.在大学阶段,选修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选修课程的设置、实施和管理也日趋成熟,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其它教育阶段开展和实施选修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高中阶段,语文开设选修课程是一个尝试创新之举,因为,首先它在观念上突破了传统思维的范畴,把语文从课本、课堂、学校中部分地剥离出来,把语文置于自然、、人性的大背景之下,让语文真正地回到了生活当中。
其次,它突破了传统的课堂结构,这里的课堂、教室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的功能不仅是师传生受的场所,更是师生、生生互动互学的交流平台。
教师也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而是从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融为一个整体,其角色具有多元色彩,是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参与者;是施教者、引导者,也是学习者,地位上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的教材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与教学相关的一切事件、人物,包括历史的、现实的,都是生动的教本,图书馆、阅览室乃至整个人类传统文化宝库都成了语文教学活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新课标”还指出,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
当前,高中阶段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精神,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运而生。
选课制起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其最初宗旨是让学生自由选修课程。
1909年,洛厄尔继任哈佛大学校长后,采用限定选课制代替自由选课制。
到20世纪初,选课制与学分制在美国得到普遍推行,但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选修课程做了种种限制。
在我国,选课制起步较晚。
上世纪前半叶,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纷纷传入,选课制在当时的一些高等学府也逐渐兴起。
然而真正快速发展成熟起来,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大学阶段,选修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选修课程的设置、实施和管
理也日趋成熟,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其它教育阶段开展和实施选修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高中阶段,语文开设选修课程是一个尝试创新之举,因为,首先它在观念上突破了传统思维的范畴,把语文从课本、课堂、学校中部分地剥离出来,把语文置于自然、社会、人性的大背景之下,让语文真正地回到了生活当中。
其次,它突破了传统的课堂结构,这里的课堂、教室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的功能不仅是师传生受的场所,更是师生、生生互动互学的交流平台。
教师也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而是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融为一个整体,其角色具有多元色彩,是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参与者;是施教者、引导者,也是学习者,地位上与学生是平等的。
学生的教材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与教学相关的一切事件、人物,包括历史的、现实的,都是生动的教本,图书馆、阅览室乃至整个人类传统文化宝库都成了语文教学活的教材。
比之于传统的语文教学,选修课程的开设,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使语文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枯燥转向丰富多彩。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为目的,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才个性以及道德品性的培养。
选修课程的开设,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了适合自己的表现途径,成功的体验不再局限于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
这些成功的体验让他们认识到了自身的潜力与价值,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习语文固然需要接受语文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但是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
的语文实践活动,就会变得苍白古板,面目可憎。
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而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