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
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 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 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 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 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 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
25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抢答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 愿的句子是:实__是__欲__界__之__仙__都__。__自__康__乐__以__ _来__,__未__复__有__能__与__其__奇__者__。__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
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 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__飞__戾__天__者__,__望__峰__息__心__; _经_纶__世__务__者__,__窥__谷__忘__反__。_______
了解诗歌形式: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 “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 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 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
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两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春望
破:残破,破败。
国都,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 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 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 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 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 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8张PPT)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军中所吹 的号角
长城一带,这里 泛指北方边境
即胭脂,这里指战 场上的血迹
凝聚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在深秋的季节中,遍地响起了军 号声;夜色中,胭脂般鲜红的凝结在 塞上的大地,呈现出一片紫色。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 成黑云压城和夸张的手法。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局势的危急。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 来描写战争的?
•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 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 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 悲壮。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 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 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 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 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 态突现出来。
4.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 用?
• 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 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 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 国情怀。
1.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 三幅画面?
白天,严阵以待; 黄昏,战事激烈; 夜里,奇袭敌营。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③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 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张手法,渲染敌军兵 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 阵以待的情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课件 (共19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课件 (共19张PPT)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准字音
结庐lú 车马喧xuān 地自偏piān 东篱lí 日夕佳jiā 欲yù辨biàn
在人境jìng 何能尔ěr 采菊jú 悠yōu然 相与还huán 已忘wàng言
拓展练习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
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 “独善其身”。
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 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探究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 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 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①景物描写; ②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③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 “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 吧。
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饮 渊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导入新课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 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 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欢”“既醉 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大约作 于晋安帝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 表作。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 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 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学习目标
1、复习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分析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4、背诵、默写古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 (23页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 (23页PPT)
二读:悟诗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5课《诗词五首— 赤壁》 课件 (23页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5课《诗词五首— 赤壁》 课件 (23页PPT)
温馨提示: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 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 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 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 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 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 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 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 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 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 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 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 此抒发心头之感。
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
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
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
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
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
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家名片: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
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 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 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 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 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 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 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 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 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此起彼伏,产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 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 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 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 翻,狼狈逃窜。
诗作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前两句是叙事,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 为下文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如果不是东 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 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 命运,以小见大。
小结:
(一)、结构: ①②句写兴感之由
③④句议论感慨 (二)、特点:借物咏叹 (三)、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李清照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历城人பைடு நூலகம்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 期,以“靖康之变”为界 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 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 张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漱玉词》传世。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4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41张ppt)

概括主题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 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 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 、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长 于乐府,大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 、讽刺。
这首诗用奇异的色彩组成,黑云、甲光、 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 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 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 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 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 激烈的爱国感情。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 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 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 决心。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
名句。
精读细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诗人由飞鸟悟出 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起来,却已忘了怎样 表达。
主旨句,充分体现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 世俗的高尚品德。
课堂小结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杂草丛 生。
精读细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几个月不断,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 金。

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此乃景物描写。鸟飞倦了 ,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 自然怀抱。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 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 真”。
3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 黑暗,隐居农村。
4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 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 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 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19
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
20
诗歌写了哪些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首联:山河、草木(对比)。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拟人)。 颈联:烽火、家书(夸张)。尾联:白头短、不胜簪(对偶)。
21
你认为首联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 人触目惊心。 “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令 人满目凄然。
22
分小组讨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中,“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1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15张PPT)

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4、“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 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
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 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名句赏析
重点词语
⑥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⑦磨洗:磨光洗净。 ⑧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⑨ 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 君;小乔嫁给周瑜。
翻译诗句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分析诗句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感慨咏叹。
感情: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 要有侥幸心理。
阅读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
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
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
3.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 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 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 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教师: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 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 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小结
朗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33张PPT)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33张PPT)

面对沦陷的山河,思念久别无音讯的家人,一位 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 昔日那长长的白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 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 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问题探究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做简要赏析。
刻画了一位苍老的诗人,面对春城破败景象, 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感时恨别,老泪纵横, 白发稀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展现出诗人悲 凉愁苦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 情。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望 盼
所感 所盼 所思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饱含感慨 感时 借景抒情 【翘首望景】 恨别
忧国
心系亲人 充满离情
思家
【低头沉思】
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 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望”字有哪些含义?
望见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 “望”字的含义: 1、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败,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2、诗人心中的盼望: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 3、希望战火平息,国家安定。
所望之景:山河、城、草 木。
画面: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杂草丛生, 树木苍苍,组成一幅沦陷长安城破败荒凉的画面。
2 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既点明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破”字用得好。“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24
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 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鸟鸣,感 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 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 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 白发稀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个忧 国忧民,念家悲己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5课诗词五首(93页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5课诗词五首(93页PPT)
部编版八 年级语 文上课 件:第2 5课诗 词五首( 93页PP T)
部编版八 年级语 文上课 件:第2 5课诗 词五首( 93页PP T)
东边的篱笆。
也指代菊圃。
即庐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 下随手摘几朵菊花, 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 了美丽的南山。
部编版八 年级语 文上课 件:第2 5课诗 词五首( 93页PP T)
部编版八 年级语 文上课 件:第2 5课诗 词五首( 93页PP T)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
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 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 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部编版八 年级语 文上课 件:第2 5课诗 词五首( 93页PP T)
古 四言古诗(出现最早的是《诗经》, 体 另一代表是曹操诗) 诗
五言古诗 (成熟于汉代,简称五古)
七言古诗 (成熟于唐代,简称七古)
杂言诗(可归入七言古诗) 《登幽州台歌》
小令 (五十八字以内)
词 中调 (五十九字至九十字)
(又称“诗余
“长短句”) 长调 (九十一字以上)
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部编版八 年级语 文上课 件:第2 5课诗 词五首( 93页PP T)
部编版八 年级语 文上课 件:第2 5课诗 词五首( 93页PP T)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部编版八 年级语 文上课 件:第2 5课诗 词五首( 93页PP T)
部编版八 年级语 文上课 件:第2 5课诗 词五首( 93页PP T)
饮酒(其五)
诗意:我把草
陶渊明
屋建在人多聚
建造房舍。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0张PPT)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 ‘真意’在此,‘忘言’ 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 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 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 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 干。” ——王 风香 中死
菊,花中隐逸者也 淡雅,高洁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一 句中的“悠然” 一词写出了诗人 怎样的心境? “见”字能否改 为“望”字?为 什么?
炼字
“见采”菊,东出篱现下、,看悠见然之见义南。山“。见””因表采现菊的而是见山,
“见” 一境种与无意意会识,的此行句为最,有写妙出处在。采近菊岁时俗南本山皆无作意“望南
中山映”入,眼则帘此的一状篇态神,气写都出索了然诗矣人。看(到苏南轼山)美 景时的随意与悠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望” 和惬意。而“望”字带有主观性,是一种有
意去观赏的动作,没有“见”字的效果好。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你觉得陶渊明从自然界当中领悟了哪些道理?
物我两忘
得意忘言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写陶渊明归隐田园的 隐逸生活,展现了一位淡泊名 利、安贫乐道、悠然闲适的隐 者形象,表达了他归隐田园的 安适与自得。
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洒脱不羁、 率性自然的人!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接着咱们进一步去了解陶渊明的诗——《饮酒》
隐逸 之宗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自 称五柳先生。开创山水田园派,和山水诗 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陶渊明
学习目标
一、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初步把握诗人形象 二、通过抓取意象、描绘画面的方式赏析诗歌 三、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体会诗人的隐逸之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97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97张PPT)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为「诗圣」。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 三别”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描写细小 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 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 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 风格。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 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 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 ,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真意”是指:包括自然情趣和 人生真谛。人应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追求生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只要心境旷远,保留一 颗远离俗世的心,就不 会受到世俗的干扰。
写景名句
揭示主旨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 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乐府曲名。
雁门太守行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李贺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共15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共152张PPT)

“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 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 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借日 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未及 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叙事写景,从听 觉和视觉描写,极力渲染战 场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 激烈残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 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 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 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谨记:
1)情景交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采菊”是俯,“见南山” 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 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 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 什么真意呢?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 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 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 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 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 (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 (共28张PPT)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理解诗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结庐:建造房舍, (2)人境: 喧嚣扰攘的尘世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自问自答,答句颇 富哲理性。这里所说的“心远”,是指住在乡村。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具体描写南山景象。 诗人从自然景色领略到人生与自然之理。
C.诗末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真意是从自然景物中领悟 到人生与自然之理。诗人认为,山间景物中含有人生的真正 意义。
D.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淳 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 爱。
的 助 手 和 后 备军。 我 是 一 名 即 将小学 毕业的 六年级 学生,在 小学这 最后一 段时间 内,我有机会能够申请
加 入 中 国 共 产主义 青年团 ,我感到 非常荣 幸和骄 傲。 中 国 共 产 主 义青年 团是坚 决拥护 中国共 产党的 纲领、 以马克 思列宁 主义、 毛泽东 思 想 和 邓 小 平理论 为行动 指南,解 放思想 ,实事求 是,团 结全国 各族青 年,为把 我国建 设 成 富 强 、 民主、 文明的 社会主 义现代 化国家 ,为最终 实现共 产主义 的社会 制度而 奋 斗 的 。 中 国共产 主义青 年团带 领青年 在经济 建设中 发挥生 力军和 突击队 作用,充 分 调 动 和 发 挥青年 的积极 性和创 造性,组 织青年 参加改 革开放 和建立 社会主 义市场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7张PPT)

叹息,
通“漫”,
回答 慨叹
空,徒然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译文参考: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 长啊,又慨叹天色已到黄昏,时间 不早。学作诗,即使我能写出惊人 的诗句,却是徒然无用。
简析: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 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如飞蓬般
高飞 轻快的船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7张 PPT)课 件PPT 部编版 课件统 编版课 件优质 课课件 免费课 件PPT
布,所以,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
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
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里跨云
雾,渡天河,直上天宫,向天帝陈述自
己对现实生活不满的苦闷,然后乘风破
浪到仙山上去。全篇气势豪迈,显示出 这位女词人风格的另一面。
读诗韵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
3.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7张PPT)课件PPT部编版课件统编版课件优质课课件免费课件PPT
运用比喻和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 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 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 自在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仙境 神山象征理想、自由、光明、幸福。梦想 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 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 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 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路长” “日暮”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 理想难以实现.也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56张PPT)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56张PPT)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悠然”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 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 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
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区 分了两种意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什 么是“有我之境”呢?他举例说,“泪眼 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 将作者的忧愁投射落花等景物上,这就属 于“有我之境”,又比如“可堪孤馆闭春 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中“孤”字将作者 的孤独投射在斜阳等景物上,也属于“有 我之境”。
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
用?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
自然地引起
未销,自将
后文对历史
磨洗认前朝。 的咏叹。
东风不与周
郎便,铜雀
春深锁二乔。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东风不与周郎便”这里使用 了什么典故?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安史之乱(755-763)
杜甫写下“三吏”“三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安史之乱中杜甫一家的颠沛流离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痴女饥 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 声愈嗔。……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野果充糇 粮,卑枝成屋椽。”(《彭衙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首句即佳。这几句语言浑厚,却道出了 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诗歌分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 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 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诗歌分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乐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 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 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深谷。
诗歌赏析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 “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 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 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 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
“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 意”的所在。
诗歌赏析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 “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 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 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 然的会意与亲近,到达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域。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 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 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 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 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 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 (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 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 (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 (共23张PPT)

对子交流
1.对子间互相听读古诗,读 准字音,读出节奏。 2.对子合作,译读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句子
赏析角度:修辞手法、炼字角度、思想感情、
角声满天秋色里,在塞这上秋泥色 土里 犹号 如角 胭声 脂响 凝彻 成天 ,空 夜, 色 塞上燕脂凝夜紫。中浓艳的如紫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叙事写景,从听 觉和视觉描写,极力渲染战 场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 激烈残酷。
“角声满天”写出战斗 的激烈;“满”勾画出战争 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 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 明交战时间之长。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 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 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
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欲誓死报国的 豪情壮志,点明主旨。
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 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 “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 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 怨于不顾,仍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 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此联浸透着诗人的 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 惜为国事献身。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 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 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 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 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 侧面) • 尾联: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用典,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临:动词,抵达。 2.声不起:声音不响。这里指鼓声低沉。
译:红旗不展,驰援部队悄悄抵达 易水边,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 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2.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 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 节,人称靖节先生,自 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 家。他开创了山水田园 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背景材料
《饮酒》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 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本诗是第五首, 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 之后,采菊东篱,遥望南山,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此诗凭着浅显的语言、精妙的结构、高远的意境、 深刻的哲理,成为中国诗史上广为人知的名篇之一。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 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 鄙视官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高 洁人格。
写作特色
写景、抒情和说理相交融,意境深远。 本诗写景句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抒情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说理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阐明 了诗人隐居的情境。三者融为一体,烘托出一种物我 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背景材料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天宝十四年 (755),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至德元载(756)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 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八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 料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一个月后,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译:敌军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 (守城将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 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 闪闪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1.角:军中号角。 2.燕脂:胭脂,色深红。
译: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背景材料
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是对 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东吴统帅周瑜,是 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 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 名抒发感慨。
走进课文
赤壁
Hale Waihona Puke 杜牧折戟①沉沙铁未销,自将②磨洗认前朝。
⑥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 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译: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 积沙中还没有销蚀,拿来 磨光洗净还能辨认出是前 朝遗物。
铜东 雀风 春不 深与 锁周 二郎 乔便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尔:如此,这样。 2.偏:僻静。
译:请问您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思想超脱,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觉得 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东篱:东边的篱笆,这里代指东 边篱笆旁的菊圃。
2.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这里形 容不经意的样子。 译:在东边篱笆旁的菊里采摘菊花, 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到了南山。
2.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见闻感受?从什么 角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 闻,写家事。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 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3.颈联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因为它能 引起人的共鸣。请你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上 “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感情波澜 起伏,动人心魄。“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 抵万 金”,极言家书难得。在那年代,道出了人人 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5.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 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 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 “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 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 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 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 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 消极的一面。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 人,唐代诗人,有“诗鬼” 之称。其诗作善于熔铸辞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 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唐 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 篌引》等。著有《昌谷集》。
走进课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山气:山间的云气。 2.日夕:傍晚 3.相与:相伴。 译: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秀丽, 飞鸟相伴成群地归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辨:分辨。 2.忘言:不知怎样表达。
译:这里包含着真切的情趣,想要 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问题探究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 马喧”呢?
整体感知
在人境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 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 射出来。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 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 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 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 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 之心的人生态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 “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 指什么?
走进课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 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 ,实在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 气氛。同时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 悲惨景象,读后让人触景伤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走进课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结庐:建造房舍。 2.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译:盖间房屋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 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 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 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 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 为“望”?为什么?
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 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 意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4.从尾联来看,字面上并没有说忧伤,实际上却把忧 国伤时之情写得更强烈。试作简要分析。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 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 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 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 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 象跃然纸上。
第25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学习目标
1.识记陶渊明、杜甫、李清照等诗(词)人的相关 文学常识,掌握诗词中的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这五 首诗词。(重点)
2.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解答古诗词炼字题的技巧。 (难点)
3.体会诗(词)人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 界。(重点)
第一首
作者简介
写作特色
1.色彩浓重,画面鲜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黄色、胭脂色、紫
色等,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 的画面。诗人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 地显示了它们的层次性。他还把性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事物 糅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
2.奇诡而又妥帖。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
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出 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又显得十分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帖,则倍感 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意境。
第四首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齐名, 世称“小李杜”。其抒情小诗立意高远,清俊流丽; 时政之作简洁明快,感慨深沉。杜牧尤擅七绝,在 晚唐成就颇高。其散文以《阿房宫赋》名世,状物 抒情,骈散兼用,自有特色。著有《樊川文集》。
译: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 高举宝剑,甘愿为君王战死沙场。
问题探究
本诗通过哪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