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中学生学习心理之认知过程

合集下载

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分析

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分析

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分析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学习并非简单的事情,它涉及许多认知心理过程。

本文将对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我们学习效果的影响。

一、感知过程感知是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通过感知我们能够接收外界的信息,并对其作出反应。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于学习材料的认知基础。

比如,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我们通过听觉感知到新单词的发音,通过视觉感知到书写形式,从而建立起对这门语言的初步认知。

二、注意力过程注意力是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能力。

注意力的分配对学习的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关键的学习内容,以便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信息。

然而,由于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干扰因素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记忆过程记忆是学习的核心环节,它涉及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我们通过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中,以便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应用。

记忆过程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阶段。

在短期记忆阶段,我们能够暂时存储和加工少量信息,但是如果不加以巩固和复习,这些信息很快就会消失。

而在长期记忆阶段,信息会被稳定地储存在大脑中,以供我们长期使用。

通过反复巩固和重复练习,我们能够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四、理解与推理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理解是指我们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和解释,使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关联,并形成新的意义。

推理则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推理规则,通过推测、归纳和演绎等方式,从而能够从零散的信息中构建出新的知识和思维模式。

理解和推理是学习过程中高级认知能力的体现,它们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问题解决过程学习不仅包括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还包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进程(一)

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进程(一)

第一章认知进程一、单项选择题1.( )是一切知识和体会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A.感觉B.直觉C.知觉D.思维2.个体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

A.不同感受性B.不同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3.方才能够引发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

A.阈限B.绝对感受阈限C.不同阈限D.相对阈限4.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历时,感受性会发生转变,这一现象称为( )。

A.感觉对照B.感觉后效C.感觉适应D.联觉5.若是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旁的白墙,那么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

A.正后象B.负后象C.视觉适应D.感觉对照6.“月明星稀”是感觉的( )现象。

A.适应B.对照C.后象D.错觉7.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

这种现象属于( )。

A.感觉B.知觉C.直觉D.联觉8.(2021年真题)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感觉很冷,满身不舒畅,这种感觉现象是( )。

A.适应B.对照C.联觉D.综合9.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10.在喧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若是你与朋友谈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声覆盖,但你仍是能明白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 )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明白得性11.学生阅读时常利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明白得性12.注意的两种最大体的特性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13.(2020年真题)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念书。

这是( )。

A.选择性注意B.分派性注意C.无心注意D.成心注意14.(2021年真题)王教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窗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

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一)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一)

第一章认知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A.感觉B.直觉C.知觉D.思维2.个体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B.绝对感受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4.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B.感觉后效C.感觉适应D.联觉5.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A.正后象B.负后象C.视觉适应D.感觉对比6.“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错觉7.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

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B.知觉C.直觉D.联觉8.(2014年真题)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9.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10.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声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13.(2011年真题)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读书。

这是()。

A.选择性注意B.分配性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4.(2012年真题)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

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B.有意识记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5.(2013年真题)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广度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转移16.杨柳被教室窗外小鸟吸引,不能专心听讲,属于()。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下3.再认和再现再认和再现是记忆过程的后一个环节,从信息加工观点看,它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再认、再现直接反映出记忆的效果。

(1)再认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识别它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这种现象叫再认。

例如,我们能一眼认出久别重逢的挚友。

再认受识记保持的巩固程度的影响,也受当前客观对象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的影响。

识记、保持愈巩固,再认愈容易;相似性程度愈高,再认愈容易。

(2)再现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这种现象叫做再现,也叫回忆。

例如,阔别多年的亲人,只要有人提及他们,我们就会想到他们的音容笑貌。

根据再现有无预定目的,可以将再现分为无意再现和有意再现。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再现,叫无意再现,如“睹物思人”;有一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自觉发生的重现,叫有意重现,如“冥思苦想”。

根据再现是否需要中介性联想,又可将有意再现分为直接再现和间接再现。

直接再现是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过去的经验,如一位数问的加减乘除的结果在脑中的再现,就属于直接再现;间接再现是指通过中介性联想方能唤起过去的经验,例如“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就是间接再现。

一般而言,再认比再现容易。

能再现的需能再认,可以再认的却未需能再现。

平时考试中,选择题和单纯填空题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单纯填空题的难度明显高于选择题。

(三)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1.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1)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充分理解材料是发展意义识记的需要条件。

对于有关材料要在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编写提纲、列表格和图示来识记。

对于相关的材料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寻找出异同点来识记,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类,然后分别采用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和重点记忆法进行识记。

这样可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2)应正确组织学生复习,锻炼记忆能力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上)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上)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上)一、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然而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我们一切知识的初来源。

我们正是依靠感觉把客观事物精确地分解为个别属性,并对其细微差别做出精细的鉴别。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反映形式,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

例如,听一首歌曲,我们除了反映它的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这些个别属性外,还反映这些属性之间在时间延续、空间定位和运动节奏变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关系,从而组合成为曲调和旋律稳定、完整的一首歌曲,这就是知觉。

所以,知觉和感觉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质。

我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越丰富,获得的信息越多,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和知觉是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可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通过它可了解事物的意义,因而其反映的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面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第三,从生理基础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在多种分析器的参与下,通过反映事物多种属性并整合后才形成知觉。

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或知觉。

2022下教资--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

2022下教资--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 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四、记忆四、记忆【单选】(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主要类型【单选】1.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形象记忆感知过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记忆逻辑记忆概念、公式、原理、规律等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情绪、情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练一练(2019 下)林菁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

这表明他的哪种记忆好?( )A. 形象记忆B. 情绪记忆C. 逻辑记忆D. 动作记忆四、记忆(二)记忆的主要类型瞬时记忆(感觉记忆)0.25~1秒容量较大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分钟左右7±2个组块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很大/无限注意复述【单选、辨析】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划分:四、记忆(二)记忆的主要类型【单选】0304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外显记忆内隐记忆记忆过程意识参与程度【单选】练一练1.(2015 下)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

这种记忆现象是( )。

A. 瞬时记忆B. 短时记忆C. 长时记忆D. 内隐记忆2.(2017 下)【辨析题】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梳理总结四、记忆【单选】(三)记忆过程01 02 03开端,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第二个环节,知识经验在人脑的巩固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不在眼前在眼前四、记忆【单选、简答】(四)遗忘——1.原因干扰抑制说——相互干扰 动机说——情绪、压抑痕迹衰退说——不复习 提取失败说——缺线索同化说 ——认知结构简化A BCDE 前摄抑制:前→后,干扰倒摄抑制:后→前,干扰早上的学习不受______抑制晚上的学习不受______抑制中午的学习受到______抑制示范一下简述遗忘的原因。

心理过程_精品文档

心理过程_精品文档

第二章 心理过程
三、意志过程
意志概述 意志过程 意志的品质
第三节 意志过程
意志概述 概念 定义: 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
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 的的心理过程。(人类特有,人类意识能 动性的表现) ★意志的特征: 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 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你看到了一對情侶或是一個骷顱頭?
數數看有幾個黑點! :o)
這些水平線都是平行的嗎? 或是彼此之間是有角度的呢?
這隻大象有幾隻腳?
你看到有三個臉了嗎?
你是看到了一張臉,或是一個愛斯基摩人呢?
你看到了一位樂器演奏家或是一位女孩的臉呢?
你看到的是一個老人的臉? 或是一對情侶在接吻呢?
一、认知过程——记忆
一、认知过程——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
反映。 特征: 概括性 间接性 种类p61
一、认知过程——思维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和综合 比较 抽象与概括 具体化与系统化
一、认知过程——思维
(三)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问题: 现有知识经验难以直接解决或应对
18 43
10
5
4
9 42
6
21
5
20 59
4
31
6
23 49
3
20
7
3
25
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 问题 • 利用如图所示
的材料, 将蜡 烛象壁灯一样 立在墙上。
问 题 答 案
动机
耶基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 题效率的关系
一、认知过程——思维
预见 补充 代替 调节

心理学认知过程范文

心理学认知过程范文

心理学认知过程范文认知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以及语言。

感知是指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注意和直接感觉。

感知过程包括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刺激、输入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解释,最终产生主观体验。

感知过程受到个体的经验、文化、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不同人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感知结果。

注意是指人类对特定信息的选择性处理。

人类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时,需要有选择性地关注一些目标,将其他干扰性信息排除在外。

注意力的分配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外界强制性的。

注意过程可以通过提高对特定信息的关注和降低对其他信息的注意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信息。

记忆是指人类对信息的存储和检索能力。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编码、存储和检索。

编码是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表征的过程,存储是将编码的信息保留在长期记忆中的过程,检索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并加以使用的过程。

记忆过程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注意、情境和情绪等。

思维和解决问题是人类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逻辑思考的过程。

思维可以是概念形成、推理、判断和决策等方面的活动。

解决问题是通过分析和合成信息,从现有问题到目标状态之间找到适当的策略和步骤。

语言是人类沟通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

语言认知过程包括理解语言(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和使用语言(口语表达和书写表达)两个方面。

语言认知过程涉及到词汇理解、句法结构、语义理解、语用理解等因素。

总的来说,心理学认知过程研究了人类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思维的基础。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优化教育和学习环境,并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一、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科学。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重要方面:感知、注意和记忆。

二、感知过程感知是人类获取环境中信息的过程,从而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感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信息传导到大脑和对刺激做出认知反应等步骤。

1.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人类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每个感觉器官都能接收特定的刺激,如眼睛接收光线、耳朵接收声音等。

2.感觉信息传导到大脑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后,会通过神经传递感觉信息到大脑中的感觉皮层。

大脑中的感觉皮层对不同的感官输入进行处理和解码,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世界。

3.认知反应感知过程中的最后一步是认知反应。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解读和理解,从而使个体能够对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三、注意过程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注意过程主要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持久注意等不同形式的注意力。

1.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众多感觉信息中选择并集中注意力于某些特定的刺激。

个体根据自身的兴趣、任务需求或目标来决定注意的方向和对象。

2.分配注意分配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多个刺激之间进行切换和分配。

个体能够在两个或多个任务之间快速地切换注意力,以适应不同的认知需求。

3.持久注意持久注意是指在感知过程中,个体能够长时间保持对某个刺激的集中注意力。

这种注意力的延续可以使个体更好地处理复杂的认知任务。

四、记忆过程记忆是指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和经验的存储、再现和使用。

记忆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输入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到工作记忆和工作记忆到长时记忆等阶段。

1.感知输入到短时记忆感知信息首先进入个体的短时记忆,也称作工作记忆。

在短时记忆阶段,个体可以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存储和处理。

2.短时记忆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经过个体的注意和加工,就会进入工作记忆。

中学生学习心理之认识过程

中学生学习心理之认识过程

概念
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性:人对适宜刺激的感 觉能力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 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觉察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性感觉阈限:刚能引起 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域限:能够引 起一定时间感觉的 刺激量
差别性感觉阈限:引起同类 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感觉测量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组织好每一堂课 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锻炼自己的有意注意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生注 意力的培 养
注重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爱好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认识过程
记忆
概念:
PART1
2020
中学生学习心理
演讲人 2020-08-25
目录
01. 认识过程 03. 学习动机 05. 学习策略 07. 问题解决
02. 学习与学习理论 04. 学习迁移 06. 知识与技能
01 认 PART ONE



认识过程
1
感觉
2
知觉
2
3
注意
4
记忆
5
思维
6
想象
认识过程
感觉
概念
感觉测量
感觉特性
记忆规律 在教学中 运用
根据识记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依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力
认识过程
壹 概念
贰 思维的种类
思维
叁 思维过程的基本形式
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 接的概括的反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1)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认知过程83)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认知过程83)

注意
一、注意的界定与分类
–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类型 •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注意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 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 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新异的刺激物等; » 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 绪状态
•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也需作意志努力的注 意 –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 » 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 » 培养间接兴趣 » 合理组织活动 • 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 分析思维:
• 是遵循逻辑规律,经推导而得出结论
•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 辐合思维:
•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 发散思维:
• 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 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 常规思维:
• 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 创造思维:
•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
2.感觉适应 • 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 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 网络成瘾对于图片的感觉 • 灾难事件后我们的恐惧感受 • 明适应、暗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 感觉对比:酸—甜;甜—酸;灰纸 放在黑和白纸上 • 如何提高幸福的感觉 – 增强挫折感受
• 二、经验与知觉
• 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 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知觉理论 • 布鲁纳和格雷戈里——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 知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刺激 形成假设、期望或图式,再将现实刺激与 记忆信息相结合的一种再造
– 在大草原上,突然看到天空有一个飞翔的物体, 你会认为是什么? » 飞鹰-塑料袋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

第一章认知过程感觉★★★一、定义:感觉是指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分类外部感觉: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按来源分内部感觉:由身体内部刺激引起。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一)感受性:1、定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低,感受性就低。

感受性的高低可以拿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加以度量。

2、分类:①绝对感受性②差别感受性(二)感觉阈限:1、定义: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

2、分类:①绝对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②差别感受阈限(又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n.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三)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成反比。

五、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1、定义: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光适应: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受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3、暗适应: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二)感觉后像12、正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同3、负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三)感觉对比1、定义: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2、同时对比: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明处更亮暗处更暗(马赫带现象)(四)联觉1、定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五)感觉的相互补偿1、感觉的互补就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如盲人失去视觉后,听觉会增强知觉一、知觉的定义1、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2)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全章)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全章)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想、思维和语言。

一、感觉1、概念: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类型:远距离感觉(听觉和视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来自身体内部)3、感受器:有些感受器聚集在一起形成专门器官(眼睛、耳朵);有些遍布人体。

接收器把接受的物理化学能量转换成神经冲动。

适宜刺激。

4、感觉的特性:感受性: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成为感觉阀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

绝对感觉阀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差别感觉阀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感受性的变化:1、感觉的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2、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相继对比);3、感受性与训练: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人们的感受性的提高。

二、知觉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特性:选择性(要突出知觉对象,淡化背景);整体性;理解性(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用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恒常性(知觉条件发生变化,知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

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3、错觉:三、注意1、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选择和集中。

2、种类:无意注意:产生的客观条件: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绝对新异性、相对新异性)。

产生的主观条件: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3、人的知识经验。

当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是,无意注意最容易发生。

有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4、培养间接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了重要的教育方式。

自主学习时,学生扮演着主动者的角色,自行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

然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非轻松的事情,它涉及到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

首先,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动机和集中注意力。

当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他们会更有动力去探索知识,并保持专注。

例如,一个学生可能制定了学习英语的目标,他会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背单词、看英文电影等,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其次,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具备自我监测和反思的能力。

自我监测是指学生能够观察和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

学生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进度、做测试等方式来监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时,他们需要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进行调整。

反思是学生认识自己的重要手段,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学习时的困难和错误,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发现自己在解答应用题时总是出错,他可以反思自己在理解题意和运用解题方法时出了什么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此外,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学习者应该具备自控意识,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分散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学习者也应该能够自我激励,增强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当学生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他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遇到了很多的考试和压力,他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并鼓励自己保持坚持,不轻易放弃。

最后,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和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怀有质疑的心态,主动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二)知觉
1、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3、知觉的规律(知觉的特性)(理解) (1)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事物的个 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4、遗忘的原因(遗忘理论)(掌握) (1)消退理论 (2)干扰理论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比较
倒摄抑制
学习经济学 学习心理学 经济学测验 前摄抑制
学习心理学 学习经济学 经济学测验
2020年8月8日星期六
PSYCHOLOGY
38
5、影响遗忘的因素(掌握) (1)时间因素 (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程度 (3)识记材料的性质 (4)识记材料的数量 (5)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6)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7)识记者的态度
作用。
(5)注意克服材料之间的干扰。 (6)采用其他精加工和组织策略进行复习。 4、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思考和练习:
四、思维与问题解决
(一)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特征:
1、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2、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
医生看病
信息加工论的观点
输入与编码 存储 提取
2020年8月8日星期六
PSYCHOLOGY
28
(二)种类 1、按记忆内容分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按记忆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分 感觉(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
2020年8月8日星期六
PSYCHOLOGY
30
三种记忆的比较
种类
时间
特点
感觉记忆 0.25~2秒 容量相当大,具
(瞬时记忆)
有形象性
短时记忆 5秒~2分钟 容量7+2组块
长时记忆
时间无限
容量无限,心理 活动的知识基础
2020年8月8日星期六
PSYCHOLOGY
31
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刺激
维持复述
精细复述
注意
SM
STM
LTM
(1)定义: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 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从一个活动转到 另一个活动上 。
(2)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
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②新对象的特点。 ③主体的认识程度、年龄、意志等。
思考和练习
三、记忆
(一)定义 过去经即为遗忘) 再认或回忆
格式塔学派关于知觉整体性的规律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相似律 接近律 连续律 简洁律 完型(封闭)
(2)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到所有
的物体或物体的所有属性,只能感到到少数物 体或物体的部分属性。
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试图对知觉对象进行 理解,并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
提取
遗忘
2020年8月8日星期六
遗忘
PSYCHOLOGY
遗忘
32
3、按记忆是否有意识参与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三)遗忘 1、定义 记忆的内容不能回忆或提取有困难。
2、分类 不完全遗忘 完全遗忘 暂时性遗忘 永久性遗忘
3、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 后慢(掌握)
相反状态: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的起伏
3、注意的分配 (1)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练
的,其余都达到了熟练程度。 (2)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联
系。
4、注意的转移
(优选)中学生学习心 理之认知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1、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
关键词:直接作用 感觉器官 客观事物个别属性
2、分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2020年8月8日星期六
PSYCHOLOGY
3
3、感觉的规律 (1)感觉后效 当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印象会暂
留一段 时间,此为感觉后效。
视觉后像有正负两类
(2)感觉适应 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感受性变
化。
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嗅觉适应 味觉适应
(3)感觉对比 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
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大小恒常性 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
思考和练习:
二、注意
(一)定义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 集中性
(二)种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系列位置效应
回1 忆0.9 正确0.8 率0.7
0.6 0.5 0.4 0.3 0.2 0.1
0
2020年8月8日星期六
PSYCHOLOGY
Recall Rate
项目顺序
40
(四)运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运用)
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 2、进行组块化编码 3、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和分散复习 (2)合理安排复习内容:部分复习和整体复习 (3)学习程度的安排:适当过度学习 (4)采用多种复习形式,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协调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掌握)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1)也叫做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
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一对象或 活动上。
(二)种类 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的是日常经验还是科 学知识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
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4、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