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教案-第四章溶液-4学时
医用化学教案

《医用化学》教案李美芳《医用化学》辅导课(一)第一章溶液本章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分散系掌握什么叫分散系、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分散系的分类。
了解分子分散系。
2.溶液的浓度重点掌握几种常用的浓度表示方法(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间的换算及溶液的稀释。
3.溶液的渗透压掌握渗透、半透膜、渗透压等概念,重点掌握渗透压定律及其计算;渗透浓度,掌握渗透浓度的计算及等渗、高渗和低渗溶液的概念。
了解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4.溶胶了解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和电学性质、溶胶的结构、溶胶的稳定因素和聚沉。
本章重难点教学内容1.物质的量浓度B的物质的量浓度是指B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
通常我们所说的溶液浓度就是指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用符号表示,即式中为物质的量,SI单位为mol;V为混合物的体积,对溶液而言,就是溶液的体积,常用的非SI单位为L,故浓度的常用单位为。
根据SI规定,使用物质的量单位“mol”是,要注明物质的基本单元。
而溶液的浓度单位是由基本单位“mol”推导得到的,所以在使用浓度单位时也必须注明所表示物质的基本单元。
例如:与的两种溶液,它们浓度数值虽然相同,但是,它们所表示1L溶液中所含的质量是不同的,分别为15.8g与3.16g。
2.物质B的质量浓度物质B的质量浓度为物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总体积。
B的质量浓度为式中,为B的质量浓度,单位和密度单位相同,常用或等,V为溶液的体积,常用单位为L或mL,为B的质量,常用单位为kg或g。
3.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的关系根据质量浓度定义4.溶液的稀释在稀释时,溶液的体积由变到,但溶质的物质的量并不改变,他们的关系为:5.渗透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或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应用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可以测定溶质的分子量。
或综合练习1.计算下列几种常用试剂的物质的量浓度。
(1)浓盐酸含HCl的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9。
(word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教案学案

溶液一、概念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在理解溶液概念时,应注意:(1)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3)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
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二.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要点诠释】①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②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0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
③S0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03、CaO,而是H2SO4、Ca(OH)2。
④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
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 mL 酒精和100 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 。
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要点诠释】①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 不是二者溶解时只有放热过程,而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试管内液体温度上升;同样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 温度降低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 温度基本不变是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等。
②酸、碱、盐等物质溶于水时,以离子形式扩散;蔗糖、酒精等有机物溶于水时,一般以分子形式扩散。
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详情)

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详情)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用基础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医用基础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医学专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溶液与胶体1.溶液的组成表示法2.溶液的渗透压3.胶体与胶体颗粒的大小和稳定性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焓变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速率方程3.化学平衡和影响平衡的因素4.分配定律和混合物的分离第三章电解质与离子平衡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3.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酸碱性4.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第四章生物分子的结构与性质1.生物分子的一般性质和分类2.生物分子的结构基础(如蛋白质、核酸、糖类等)3.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4.生物分子在医学中的应用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性质和分类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如官能团、碳骨架等)3.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如取代、加成、消去等)4.有机化合物在医学中的应用第六章化学与医学的关系与应用1.医用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领域(如药物合成、生物分子分析等)2.化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分析化学和医学检验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成分的学科,而医学检验则是医学领域中用于诊断、治疗和监测的重要手段。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知识: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物质的组成、元素分析、有机分析、定量分析、仪器分析等。
2.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样品的采集、前处理、分析测试和结果报告等。
3.医学检验应用:介绍医学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血液分析、尿液分析、生化分析、免疫分析等。
4.质量控制:介绍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质量控制计划、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设置、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
《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医用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医用化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无机及有机化学,涵盖了医学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医学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两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无机化学部分:1.溶液和胶体溶液2.电解质溶液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5.配位化合物有机化学部分:1.烃的性质和命名2.醇和酚的性质和命名3.醛和酮的性质和命名4.酸和碱的性质和命名5.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和命名6.脂类和氨基酸的性质和命名7.蛋白质的性质和命名8.核酸的性质和命名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
学生需要具备数学、物理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教师采用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五、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法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和实验操作等环节。
平时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报告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无机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
评估标准包括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
医药化学基础教学大纲医药化学基础教学大纲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9.1.1溶液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评估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提出的观点和想法的合理性,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情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液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溶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溶液制备实验,如配制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或者观察不同溶质的溶解过程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将学生分组,每组配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溶液的概念时,学生可能对溶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难以理解。在溶液的制备方法方面,学生可能对如何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感到困难。此外,在溶液浓度的计算方面,学生可能对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和单位换算存在疑问。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应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直观的图像和图表,以及互动式的讨论和练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等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烧杯、试管等实验仪器,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医用化学-溶液

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形态
正常
0.9% NaCl溶液
皱缩
1.5% NaCl溶液
肿胀破裂
0.5% NaCl溶液
•大量静脉输液,用等渗溶液 •治疗脑水肿病人,用高渗溶液,如50%葡萄糖、
20%甘露醇注射液
2、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
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计算单位: mol/L或mmol/L 或表示为: 毫渗量浓度 mOsm/L(现少用)
关于溶液渗透压的几点理解
1. 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浓 度成正比
–即渗透压与溶液中溶质的数目成正比,而与溶 质的本性无关
–不论溶质微粒是小分子或大分子,只要溶液中 溶质粒子的数目相等,则渗透压就相同
Na+和Cl-的摩尔浓度
0.9g
58.5g/mol 0.0154mol 0.154mol/L
100ml
01.010Lml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压力
溶溶液溶液液(浓) 水水水(稀) 半半透半透膜透膜膜
一、渗透现象*
将两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用半透膜隔开, 可看到水会从稀溶液自动地透过半透膜进入浓 溶液的现象。
1、质量-体积百分浓度 2、摩尔浓度 3、当量浓度(目前已很少用)
一、质量-体积百分浓度*
1、定义:指100m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 公式表示:
溶质的质量(mg) ×100%
溶液的体积(ml) 3、单位:g%、g/dl、mg%、mg/dl、
μg%等
例:某高热病员24hr内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 水一瓶,10%葡萄糖溶液两瓶,试计算总共给病员 补充了多少克氯化钠及葡萄糖?( 每瓶溶液500ml )
分散相
• 溶液 = 溶质 +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医用化学学习教案

医用化学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医用化学教材的第四章“血液与循环”。
具体内容包含:血液的组成、血型的分类以及血液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
2. 学生能够掌握ABO血型的分类及特点。
3. 学生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血液的组成,血型的分类,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和作用,血型的交叉配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血液组成模型,血液循环图。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医院输血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血液和血型的兴趣。
2. 教材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组成,血型的分类,以及血液循环的路线。
详细讲解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ABO血型和Rh血型的特点。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血型的交叉配血原则,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以实际病例为例,讲解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反应。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实验手册上的相关练习,如绘制血液循环图,判断血型等。
6.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血液的组成;血型的分类;血液循环路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血液的组成,并说明各部分的功能。
(2)绘制血液循环图,并标注主要器官。
(3)简述ABO血型的分类及特点。
2. 答案:(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2)血液循环图见板书设计。
(3)ABO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A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两种凝集素都没有,O型人的血清中两种凝集素都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反应,加深学生对血液和血型的认识。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3. 学会使用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进行溶液的配制和稀释。
4. 能够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 溶液的特点及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3. 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溶液的质量分数计算。
2. 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过程中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点,介绍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3. 实验演示:演示如何使用量筒、烧杯等仪器配制溶液,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5. 溶液的稀释:讲解溶液稀释的方法和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溶液的稀释操作。
6.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液的概念、特点及配制、稀释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溶液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溶液概念、组成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溶液配制和稀释方法的掌握程度。
3. 结合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溶液质量分数计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疗、洗涤、农业等方面的应用。
2. 探讨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八、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实践操作。
医用化学第四章课件

二、水的自递平衡
为简便起见,通常用 H+ 代表水合氢离子,即
Kw [H ][OH ]
式中, Kw 称为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常数,又称水 的离子积。在一定温度下,水的离子积是个常数。
三、共轭酸碱对的 Ka 和 Kb 关系
酸的解离平衡常数 Ka 与其共轭碱的解离 平衡常数 Kb之间有确定的对应关系。
共轭酸的酸性越强,则其共轭碱的碱性越 弱;共轭酸的酸性越弱,则其共轭碱的碱性越 强。
0.20 mol/L 为宜
五、缓冲溶液的配制
03
应用亨德森-哈塞尔巴赫方程计算出所需
共轭酸与共轭碱的量。
六、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体液是一种很好的缓冲溶液, 它具有比较稳定的 pH 范围,超出 这个范围,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将 会发生异常。
六、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血液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种体液,正 常 人 体 血 液 的 pH 值 一 般 维 持 在 7.35 ~ 7.45。如果人体血液的 pH 值高于7.45,则 机体会发生碱中毒;如果人体血液的 pH 值 低于7.35,则机体会发生酸中毒。
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是因为缓冲溶液 中既含有抗酸成分,又含有抗碱成分,而且两 种成分之间存在解离平衡并产生同离子效应。 通常把这两种成分称为缓冲对或缓冲系。
二、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当在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时, Ac- 和外来的 H+ 结合生成 HAc,消耗了外来的 H+ ,使溶液中 Hac 的浓度略有升高,Ac的浓度略有降低,但 H+ 的浓度没有明显改变,所以溶液的 pH 值几乎不变。抗酸的离子方程式为
第三节
缓冲溶液
• 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 • 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 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 •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 •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gkh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gkh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溶液的组成和特点”,详细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了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溶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浓度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食盐水、糖水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2. 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介绍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溶液浓度计算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溶液浓度计算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溶液制备和浓度测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溶液的概念2. 溶液的组成及其特点3. 溶液的制备方法4. 溶液浓度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溶液的浓度。
例题1:已知某溶液中含有5g食盐,密度为1.2g/cm³,体积为10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5%。
例题2:某溶液中含有10g糖,密度为1.0g/cm³,体积为20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5%。
2. 题目:某溶液中含有8g食盐,密度为1.0g/cm³,体积为15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6.7%。
《医用化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八)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6学时 )
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轨道,电子云,四个量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
3.有效核电荷数
4.元素周期律
5.化学元素与人体健作用力( 4学时 )
二选教材:
参考书目:《无机化学》 天津大学 1992.2(第二版)
《分析化学》 武汉大学 1993.9(第二版)
6.考核形式:考试(闭卷)
7.教学环境:课堂,实验室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使有关生物,医学类学生在化学有关领域打下广泛和深入的基础。有利于后继各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时,能合理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现代价键理论
2.共价键类型
3.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应用
4.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物质性质的影响
重点: 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分子间作用力
(十)配位化合物( 6学时 )
1.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配离子的离解平衡及其有关计算
3.螯合物
4.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
5.配合滴定法
重点: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配合平衡及其有关计算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课
程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课
程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一)绪论( 2学时 )
1.本课程教学目的,进度简解
2.物质的量,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
3.元素的氧化物
化学溶液教案

第三章溶液有多媒体略第三章溶液第一节分散系一、基本概念化学上常把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部分物质或空间称为体系。
体系中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显界面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只含有一个相的体系称为单相体系(均相体系),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称为多相体系(非均相体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细小颗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相或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做分散介质或分散剂。
根据颗粒大小分为三种:二、分散系分类(一)粗分散系粗分散系悬浊液例如:中药的汤剂、化学中的沉淀体系、泥浆水……乳浊液例如:化妆品中的霜类、蜜类等,洗面奶……粒子直径大于100nm。
包括悬浊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如泥浆水)和乳浊液(分散质为小液滴,如油混入水)。
特点为分散相颗粒是大量分子的聚集体,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属于非均相体系,不均匀,不透明,稳定性差,放置一段时间会发生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分离。
(二)胶体分散系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简称胶体。
胶体溶胶例如:Fe(OH)3溶胶……高分子溶液例如:众多的胶水、蛋白质溶液、血浆……当固体分散相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称为胶体溶液,简称溶胶。
分散相粒子称为胶粒,由小分子、原子和离子聚集而成。
属于非均相体系,有一定稳定和透明性,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以单个高分子为分散相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是一种均匀、透明、稳定的均相体系。
可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
(三)分子或离子分散系直径小于1nm,通常称为真溶液,简称溶液。
分散相粒子是单个的分子或者离子,是均匀、透明、稳定的均相体系,能通过滤纸和半透膜。
溶液可分为液态溶液(如生理盐水)、气态溶液(如混合气体)和固态溶液(如合金)。
无特别说明一般指液态溶液。
在溶液中,分散相称为溶质,分散介质称为溶剂。
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指的都是水溶液。
问:空气、胶水、水泥沙浆、食盐水、合金、0.1molL-1HCl等是什么分散系?答:空气是溶胶,胶水是高分子溶液,水泥沙浆是悬浊液,后面三个是溶液。
《医用化学》教学大纲

【教材】
理论教材:《医学化学》第六版,陈常兴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实验教材:《医用化学实验教程》 于秋泓 杨晓萍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参考书】
《医学化学》第五版,谢吉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基础化学》第七版,魏祖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有机化学》第七版,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章 配位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了解配位平衡简单计算。 3.了解影响配位离子稳定的因素。 4.了解什么是螯合物和螯合滴定。 5.了解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
[授课时数] 2 [授课内容] 第一节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一、配合物的定义 二、配合物的组成 三、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节 配位平衡 一、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一)溶液 pH 值的影响 (二)配位平衡与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三)配位平衡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三节 螯合物和螯合滴定 一、螯合物和螯合效应 二、螯合滴定 (一)EDTA 的结构和配位的特点 (二)溶液 pH 值的控制 (三)滴定终点的判断 (四)应用示例——含金属离子药物中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第四节 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化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陈常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六、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
理论课及实习课学时分配表( 三年 制)
章节
理论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分配 实习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2Biblioteka 第二章溶液5
2
3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
7
4
3
第四章
配位化合物
2
2
第五章
电极电势
4
4
第六章
医用化学基础2到5章(DOC)

第二章溶液一、教学要求:1、了解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生活中溶液的运用;3、溶液的渗透压;4、血液的渗透压;二、教学内容:1、什么叫溶液;2、容的性质有那些及特征;3、什么叫溶液的渗透压;4、人体血液的渗透压是多少;5、渗透压在医学上对人体的作用;6、溶液浓度的计算;7、溶液的简单配置;8、本章小结;9、自我检测;三、教学课时;2课时。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3.两种溶液互溶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1]。
4.两种溶液互溶时,若其中一种是水,一般将水称为溶剂。
5.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通常把液体叫溶剂。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继续被溶解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可以继续被溶解的溶液。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1.固体及少量液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通常为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溶解某物质的最大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其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体积数。
也常用“g/100g溶剂”作单位(自然也可用体积)。
3.特别注意:溶解度的单位是克(或者是克/100克溶剂)而不是没有单位。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或称溶解平衡)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和溶解性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来表示。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医用化学教案-第四章溶液-4学时

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溶液1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研讨课口习题课口复习课口其他口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3.使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4.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教学方法、手段:板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新课导入:10分钟: 新[复习巩固]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二、讲授新课:课导入A节溶液的浓度10分钟: 体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一)体积分数溶质B的体积VB与溶液的体积V之比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用小积分数B表小。
10分钟: 质(一)质里分数溶质B的质量mB除以溶液的质量m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用④B表示。
量分数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三)质量浓度溶质B 的质量mB 除以溶液的体积 V 称为物质B 的质量浓度,用符号 rB 表示。
_____〉0B= CB *M B(四)物质的量浓度1 . 1mol 物质质量1mol 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 对分子质量相等。
[讨论]为什么1mol 任何物质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分析1相对原子质量是以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
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6。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跟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1mol 碳原子与1mol 氧原子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都约为 ,所以1摩尔碳原子 质量跟1摩尔氧原子质量之比也应该是 12: 16。
医用化学教案

重 难
点 点
辅助手段: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一、水的电离(15min) 1、水是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H2O = H+ + OH – 实验测得:在 22 度时,纯水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 浓度各等于 1.010-7
2、水的离子积:在一定温度下,水中氢离子和氢氧根 离子的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 简称水的离子积。水的离子积常数 KW =[H+ ] [OH -]= 1.010-14 二、溶液的酸碱性(55min) (一)中性溶液:[H+]= [OH-]= 1.010-7mol/L 酸性溶液:[H+]> 1.010-7mol/L > [OH -] 碱性溶液:[OH -]> 1.010-7mol/L >[H+]
弱酸、弱碱和少数盐。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电离方程式 用双向箭头表示。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50min) (一)电离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电离成离 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 电离过程
教学进程 (含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学时分配、 板书设计)
就达到了电离平衡状态,称为电离平衡。电离平衡是一 种动态平衡。 (二)电离平衡的移动 电离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改变,电 离平衡就会被打破,变成一种不平衡状态,经过一段时 间, 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这种由于条件的改变, 弱电解质由原来的电离平衡达到新的电离平衡的过程 叫电离平衡的移动。 小结:1、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的区别,会写电离方 程式。 2、 了解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 条件改变, 平衡移动。教学后记 Nhomakorabea第二章 溶液
主 要 参考资料
《医用化学》 (第二版) ,刘承蔚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的概念、符号、公式及相 关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学时 2
一、新课导入:
[复习巩固] 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设问] 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
[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溶液的浓度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一)体积分数
溶质B的体积VB与溶液的体积V之比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用φB表示。
(二)质量分数
溶质B的质量mB除以溶液的质量m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用ωB表示。
(三)质量浓度
溶质B的质量mB除以溶液的体积V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用符号rB表示。
(四)物质的量浓度
1.1mol物质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讨论]为什么1mol任何物质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
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跟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1mol碳原子与1mol氧原子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都约为,所以1摩尔碳原子质量跟1摩尔氧原子质量之比也应该是12:16。
1mol碳原子质量是12g,那么1mol 氧原子质量就是16g,同理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因此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电子质量微小,可忽略不计,所以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式量。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符号M。
(2)单位:g/mol或kg/mol。
(3)数值:等于物质或粒子的式量。
课堂练习例题3、4
3.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B物质的量nB除以溶液的体积V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为B 的浓度,用符号cB表示。
课堂练习5、6
二、溶液的配置、稀释和混合
(一)溶液的配置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讲解]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
为此,在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我们常用下面的式子来进行有关计算:
[板书] c(浓)·V(浓)=c(稀)·V(稀)
例5、配制250mL 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解:设配制250 mL(V1)·1 mol·L-1(c1)HCl溶液,需要12 mol·L-1(c2)HCl 溶液的体积为V2
c1·V1=c2·V2
V2= =0.021 L=21 mL
答:配制250mL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 HCl溶液21mL。
[小结] 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二)溶液的稀释和混合
第7课学时 2
T——绝对温度,K。
值得注意的是,从形式上看,溶液的渗透压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十分相似,但两种压力(π和p)产生的原因和测定方法完全不同。
渗透压(π)只有在半透膜两侧分别存在溶液和溶剂(或两边浓度不同的溶液)时才能表现出来。
关于渗透现象的原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
但生命的存在与渗透平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渗透现象很早就引起生物学家的注意。
动植物由无数细胞所组成的,细胞膜均具有奥妙的半透膜功能。
细胞膜是一种很容易透水而几乎不能透过溶解于细胞液中的物质的薄膜。
例如,若将红血球放进纯水,在显微镜下将会看到水穿过细胞壁而使细胞慢慢肿胀,直至最后胀裂;若将细胞放入浓糖水溶液时,水就向相反方向运动,细胞因此渐渐的萎缩、干瘪。
又如,人们在游泳池或河水中游泳时,睁开眼睛,很快就会感到疼痛,这是因为眼睛组织的细胞由于渗透而扩张所引起的;而在海水中游泳,却没有不适之感,这是因为海水的浓度很接近眼睛组织的细胞液浓度。
正是因为海水和淡水的渗透压不同,海水鱼和淡水鱼才不能交换生活环境,否则,将会引起鱼体细胞的肿胀或萎缩而使其难以生存。
除细胞膜外,人体组织内许多膜,如红血球的膜、毛细管壁等也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因而人体的体液如血液、细胞液和组织液等也具有一定的渗透压。
因此对人体静脉输液或注射时,必须使用与人体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等渗溶液,如临床常用的是0.9%生理食盐水及5%葡萄糖溶液。
否则由于渗透将会引起红血球肿胀或萎缩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由于同样的道理,渗透压与植物也是休戚相关的。
浸入糖溶液或盐溶液的花卉,将因渗透压的作用而脱水枯萎,若再将它插入纯水,花卉将因水重返细胞又会像原有那样的鲜艳美丽。
二、渗透压与溶液温度、浓度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稀溶液的渗透压是相当大的。
例如25℃时,0.1mol·L-1溶液的渗透压为:
π=cRT=0.1×8.314×298=248(kPa)
这相当于约25米高水柱的压力,可见渗透压是十分可观的。
一般植物细胞液的渗透压大约可达 2000 kPa。
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推动力,自然界才有高达几十米甚至百余米的参天大树。
实际工作中常用渗透压法和沸点升高法及凝固点下降法来测定物质的相对
分子质量。
由于直接测定渗透压相当困难,因此对一般不挥发的非电解质的测定,常用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法。
但对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因为其相对分子质量很大,所以配成溶液的浓度很小,这时用渗透压法有其独特的优点。
例2-3 将血红素1.00 g溶于适量水中,配成100 cm3溶液,此溶液的渗透压为0.366 kPa(20℃时)。
求:(1)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2)血红素的相对分子质量;(3)此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值。
解:(1)由(2-7)式
(2)设血红素的摩尔质量为M,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