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经济学看二战历史转折点_陈秋月

合集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与产业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与产业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与产业调整第一章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危害最深远的一次战争,波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各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经济和产业调整。

本文将着重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相关的调整策略。

第二章战争经济调整的国家实践2.1 英国在战争初期,英国面临着来自纳粹德国的强大军事威胁。

为了迅速增强战斗力,英国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加大对军工企业的支持和补贴。

同时,英国开始对军需物资进行严格的配给,实行优先供应政策,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2.2 美国美国在二战初期并未直接参战,但意识到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冲击。

为了增强实力,美国政府大规模增加军事开支,并通过实施军事工业优先计划,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军工产业。

此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加大对战争财政的控制和调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和平经济到战时经济的转型。

2.3 苏联苏联是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德军入侵后,苏联军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迅速调整国家产业结构,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转移工业基地、加强对战场的物资补给、实施计划经济等。

苏联的战争经济调整策略使得他们能够在战争中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并最终取得胜利。

第三章战争经济与产业调整的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通过战争经济和产业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它们快速转变为战时经济,大规模生产军事装备和物资,满足战争需求,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战争经济和产业调整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它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战争中的生产需求迫使各个国家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军事科技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国家经济和产业的进步。

另一方面,战争经济和产业调整也对战后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国在战争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为战后的经济恢复和重建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各国将军事工业转向民用领域,促进了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章世界大战的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和产业调整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

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

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是整个战争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这场全球冲突中,各个国家都在力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削弱对手,争夺资源和市场,以增强自身的实力。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从不同角度分析各国的经济策略和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资源争夺与封锁战二战期间,资源的争夺成为各国争夺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轴心国在战争初期就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政策,试图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获得所需的资源。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盟军逐渐实施了封锁战略,削弱了轴心国的资源供应。

封锁战使得轴心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限制了他们的军事行动能力。

二、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在二战期间,各个国家都不得不调整其经济体制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例如,美国实行了战时经济体制,将其工业生产转向军事需求,大量生产军火和军事装备。

这种转变使得美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其后期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战争对战争结果的影响经济战争对战争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国家在战争中的地位。

例如,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拥有庞大经济实力的国家,最终成为战争的胜利者。

其次,经济战争也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封锁战略的实施使得轴心国的经济崩溃,最终导致他们在战争中失败。

最后,经济战争也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后,美国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领导者,而欧洲和亚洲的经济则遭受了巨大的破坏,需要长时间的恢复。

四、经济战争的教训与启示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教训与启示。

首先,经济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经济强大的国家在战争中更有可能取得胜利。

其次,经济战争需要全面考虑,不仅要注重资源争夺,还要注重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战争后的恢复。

最后,经济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辅助手段,而是一种独立的战争形式,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

总结: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对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资源争夺与封锁战使得各国的经济陷入困境,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一些国家取得了战争胜利。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与产业发展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与产业发展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与产业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主要参战国之一,在战争经济和产业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尽管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但中国通过积极应对战争的挑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成就。

1. 抗战初期的困境与经济动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日本侵略军的迅速进攻导致中国大片领土受到威胁,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然而,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动员政策,调动全国资源,提振经济。

其一,中国加强了对内需的调控。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例如实施减税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战争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中国积极出口物资以获得外汇。

由于战争期间全球范围的军火需求增加,中国加大了对军火和战争物资的生产,并通过出口这些物资获取外汇储备。

2. 战争经济的提升和产业布局调整随着战争的进展,中国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战争经济水平,并调整了产业布局以适应战争需求。

首先,中国在军工产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军工企业的支持和投资,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产水平和质量。

这些努力使得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军工基础的国家。

其次,中国调整了民用产业的布局。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中国减少了对一些战争无关的产业的投资,并将更多资源和资金用于战争相关的行业,如军工、农业等。

这种调整有助于提高对战争经济的支持能力。

3. 对战争经济的总结与反思战争的结束并没有意味着中国的战争经济发展结束,相反,中国对战争经济的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在战后,中国政府对战争经济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将这些经验教训应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例如,中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措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战争期间形成的紧急调运、组织管理等经验,对中国军队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经验提高了中国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一场战争,不仅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更使人类历史彻底转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一、政治方面的转折点1. 国际关系重新定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格局主要由列强之间的殖民势力和争夺控制。

然而,战争后大量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同时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崛起。

战后国际体系重新定义,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合作取代了以国家势力为中心的体系。

这标志着国际关系的根本性转变。

2. 联合国的成立作为战后世界的一次重要领导实践,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其目标是维护全球和平。

联合国的诞生意味着各国之间更多的合作和谈判,以通过国际组织解决纷争,避免战争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3. 战后国家形势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都要进行国家形势的重建工作。

日本和德国这两个战败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走上了和平与民主的道路。

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其他国家也开始进行国家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和改进社会制度。

这种国家形势重建为战后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经济方面的转折点1. 增强工业实力战争的推动促使各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大幅增强。

特别是美国和苏联,二战后成为全球最强大的两个工业国家。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而苏联则在军事和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使得经济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为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奠定了基础。

2.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大幅增加。

例如,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欧洲国家得以重建经济,这为日后的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契机。

此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兴起,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 实现战后经济繁荣战后世界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经济繁荣。

战争之后,众多国家都面临着重建国家经济的压力,因此加强了对工业的投资和发展。

同时,科技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与胜利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与胜利

标题: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与胜利一、引言在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场战争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一,给全球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但是,战争也有它的转折点,也有人类的勇气和智慧使得战争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正义的一方发展。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与胜利。

二、转折点:中途岛战役中途岛战役是二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它标志着战争形势的转变。

在此之前,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占据了优势,他们占领了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

然而,中途岛战役的胜利使美国重新获得了制海权,这对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至关重要。

这场战役中,盟军飞行员们的勇敢和聪明才智,使得他们能够成功地策划并执行了这次突袭行动,这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步。

三、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它对于苏联和盟军来说都是一场重要的胜利。

在此之前,德国在东线战场上占据了优势,他们的快速推进使得苏联在许多地方都处于不利地位。

然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联重新获得了信心,也鼓舞了全国的士气。

这场战役中,苏联士兵的坚韧和勇气,以及领导者的聪明才智,使得他们能够成功地反击并击败了德国军队。

这也标志着德国在东线战场的战略失败,为苏联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类的勇气和智慧。

我们不仅要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更要理解那些在战争中表现出英勇和智慧的人们。

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抵抗,保卫了家园和国家。

这不仅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人类精神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战争对于人类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经济秩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面貌。

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以和平、合作、发展的态度来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更要让他们明白和平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和平意识和国际观念。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

1939年9月1日,德国人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短短的一段话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也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决战概括了进去。

日本、德国、意大利国家的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波及了整个世界,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称之为同盟国与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组成的法西斯轴心国将全世界分为了决战双方进行两军对垒将全世界人民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这场在双方投入兵力、武器、战场范围、作战样式、造成损失、产生的影响的方面创造了历史之最的战争蔓延到了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涉及了40个国家的国土,有56个国家参战可谓是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一下这场大战究竟是如何打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使得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美国、英国、法国的经济一直在危机和萧条中苦苦挣扎。

而德国和日本则选择了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把本国的经济转向了军事化轨道,使得经济迅速恢复,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在恢复之后又变本加厉地对外扩张与侵略。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争夺。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根据多方资料重点地对德国在二战前后以及战时的经济状况做一个概述与分析。

首先,我们从战前的德国国民经济与生存状况来看。

一战之后协约国施加的凡尔赛合约让德国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类似于清末的庚子合约,凡尔赛的赔款并没有全部支付(出于好奇查询得知此赔款于2010年10月3日才支付完毕),有一些成为了其他列强对德的债务和经济支援,比如说美国在1923年-1928年期间给了德国约价值200亿马克的贷款,协助战后的德国工业复兴。

二战的转折点

二战的转折点

二战的转折点介绍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破坏力的战争之一。

它在世界各地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然而,在整个战争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二战的转折点,包括战役的重要转折、科技的进步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

关键转折点1.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成功地挫败了德国纳粹军队的攻势,这是自德国入侵苏联以来的首次胜利。

苏联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东线战场的态势,也振奋了苏联人民对战争的斗志。

这场战役使德国军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迫使他们转入战略防御。

2. 中途岛海战(1942)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场战斗中,美国海军成功地摧毁了日本海军的四艘航空母舰,并重创了他们的舰队。

这场胜利使得美国夺得了在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扭转了战争的势头,并成为进攻日本本土的基础。

3.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译(1941-1942)德国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是二战期间使用的一种加密设备。

然而,由于英国的计算机专家亚伯特·图灵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他们成功地破译了德国军队的代码。

这个突破使得盟军能够获取德国军队的重要情报,有效地干扰德国的军事行动。

科技的进步除了关键转折点的战役,科技的进步也对二战的转折产生了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科技进步:1. 原子弹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是二战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美国在1945年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核弹。

这一举动迫使日本投降,结束了太平洋战争。

2. 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发展二战中,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发展使得空中战争变得更加重要。

德国的“闪电战”和英国的“暴风雨战术”展示了战斗机在战争中的威力。

同时,轰炸机的出现也使得对敌方领土进行大规模的空袭成为可能。

3. 坦克的改进坦克技术的发展也对二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都是战争中威力强大的装备。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与社会动荡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与社会动荡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与社会动荡在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席卷而来,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战争冲击。

这场战争不仅给军事战略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对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战争期间的战争经济和社会动荡,以及战后的影响。

一、战争经济的发展1.1 战争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在战争时期,军队的需求大大增加,战争装备、战略物资和人员配备都需要大量投入。

这种需求带动了军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繁荣。

例如,军火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造船业等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一些本来处于萧条状态的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1.2 资源调配与经济控制战争时期,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国家对资源的调配进行了集中管理和控制。

资源被优先用于军事需求,而一些平时繁荣的产业可能会被限制或关闭。

同时,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和指导,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措施。

二、社会动荡与战争影响2.1 劳动力的调动与动员战争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到战争生产和军事行动中。

因此,许多国家实施了动员制度,强制征召青壮年参加战争。

这样的动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组织结构,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短缺,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2.2 战争对民众生活的冲击战争对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

战争需要大量的资源供给,因此征收了大量的税收和物资,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同时,战争还带来了战争恐慌、人口流离失所和家庭破裂等深远的社会问题。

为了维持战争的需要,政府还可能实行战时管制措施,限制民众的言论、出行和交流自由,导致社会秩序动荡。

三、战后的影响与重建3.1 经济重建的挑战与机遇二战结束后,各国经济蒙受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战后的时期也给经济带来了一些机遇。

为了重建国家,许多国家对经济进行重组和革新,从而推动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

例如,通过战后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欧洲国家进行了经济援助,帮助它们重新恢复了经济实力。

二战的战争经济战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战的战争经济战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战的战争经济战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不仅给各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改变,而且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从资源调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世界贸易流通等方面进行论述。

1. 资源调配二战期间,各个参战国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而需要大量的资源,特别是战略物资。

这导致了全球资源的紧缺和重新调配。

例如,欧洲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供给几乎被中东地区垄断,而日本则对东南亚的石油资源有着强烈的需求。

为了获取资源,各国展开了殊死搏斗,对资源开发和掠夺产生了极大的需求。

这种资源调配的结果是,一些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如美国借此机会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而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则陷入了困境,资源供应短缺对其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2. 产业结构调整二战期间,各个国家为了满足战争所需,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军需工业、军火工业、军事装备制造成为了当时各国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美国为了满足军事需求,大规模建设军工工厂,并大量生产军用飞机、坦克、武器等军事装备,从而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同样,德国在二战期间也进行了军工产业的快速扩张,这为其经济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产业受到了冲击。

由于国家资源集中用于军需,其他行业如农业、制造业、纺织业等受到了限制和挤压。

这导致了一些国家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劳动力和生产能力得不到有效利用。

3. 世界贸易流通二战期间,世界贸易受到了严重干扰。

各个国家为了支持战争经济,实行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高了关税和壁垒,限制了一些商品的进口。

同时,战争也导致了海上贸易线路的遭到破坏和封锁,使得商品的流通受到了限制。

这种贸易受阻对全球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许多国家在战争期间缺乏了外汇,无法获取所需商品,导致供需失衡。

另一方面,战争当中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使得贸易合作受阻,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和资源调配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和资源调配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和资源调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全球战争。

中国作为主要参战国之一,在战争期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资源困难。

为了应对战争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战时经济和资源调配,以保证战争的进行和国家的生存。

本文将从军事工业、农业生产和外贸经济等方面探讨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和资源调配。

军事工业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之一,而实现军事工业的高效运作离不开资源和经济支持。

中国政府在战时加大了对军事工业的投入,并通过资源调配来保障其正常运转。

首先,在资源调配上,中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向军工企业提供资源的措施。

政府组织了资源调查,确定军工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并通过各种手段确保这些资源能够及时到达军工企业。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军工企业的管理,推行生产计划和配给制度,以保证军事工业的正常运营。

其次,政府积极组织了军工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提升。

在战时情况下,中国政府倾向于投资于军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以提高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

同时,政府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军工生产中来,以扩大军事工业的规模和覆盖范围。

军事工业是中国战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业生产同样也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中国政府在战时通过资源调配和政策引导,努力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资源调配上,政府积极调动了农村的劳动力和农田资源,确保农业生产能够持续进行。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通过向农民提供优先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农田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规模。

此外,政府还通过政策引导和农业合作社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

政府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到农业合作社中,通过集体经济的模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规模。

除了军事工业和农业生产外,外贸经济也是中国战时经济调配的重要方面。

中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外贸经济的正常进行。

初三历史世界两次大战的影响

初三历史世界两次大战的影响

初三历史世界两次大战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影响,并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影响1. 战争经济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战争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期间,各国都大量增加了军费开支,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扩张。

生产军需品和武器的需求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

2. 计划经济的兴起:为了有效管理战争经济,各国相继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措施。

政府通过统一调度和资源配置,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这种经济体制在战后很多国家继续实施,并成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模式。

3. 经济危机和重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破坏,许多国家陷入了经济危机。

然而,战后也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重建。

战后几十年间,各国通过扩大工业生产和重建基础设施,逐渐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政治影响1. 权力重心的转移: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欧洲的霸主地位逐渐减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

这种权力重心的转移导致了冷战时期的对立和竞争。

2. 国际组织的建立:为了避免类似战争重演,国际社会成立了许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北约等。

这些组织的成立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协商解决冲突,维护和平与稳定。

3. 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兴起:战争加剧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斗争意识,许多国家纷纷争取独立和自主权。

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

三、社会影响1. 人口变动:战争期间,大量人员被动员参战,导致许多家庭分离,产生了难以估计的人员伤亡。

战后,人口迁移现象普遍存在,难民问题成为世界的重要社会问题。

2. 意识形态的冲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泛滥,对世界造成了严重危害。

战后,民主和共产主义成为世界意识形态的两个主要对立面,冷战的持续推动了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

3. 科技进步的加速:战争促进了科技水平的飞跃。

战争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迅速,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科技进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场“转折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场“转折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场“转折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场“转折战”1941年12月8号,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

小日本跟美国开战,这不是开玩笑嘛!你的产钢量是人家的九分之一,石油产量是人家的二十五分之一,造船能力的差别是四百五十分之一,汽车是六百分之一,打仗就是打钢铁,打仗就是打钱,没钱的就是打不过有钱的,你穷得叮当响,你跟美国开战,你就不怕美国用业余时间打你,把你打回石器时代!战争规模一扩大就出现问题了,到了这个时候,世界主要大国,都跟法西斯兵戎相见了,包括美国!这个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珍珠港事件一爆发,全世界就两个没毛的最高兴,丘吉尔和蒋介石。

美国工业最发达,英国海外殖民地最广阔,苏联国土最辽阔、中国人口最多,这就叫资源,国土人口最多的国家,全部加入到了反法西斯的阵营当中,在这中情况下,1942年的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这么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就到了!纳粹即法西斯国家的丧钟即将敲响。

大战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转折阶段,时间是1942年6月————1943年9月,最先出现转折的也就是交战双方势力对比最悬殊的战场————太平洋战场,这个战争就迅速地扭转了,太平洋战争,美日之间爆发了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美国以一艘航母驱逐舰被击沉的代价,击沉了,日本四艘航母和一艘重巡洋舰,日本在航母上的上百架飞机,随航母沉没了,上千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阵亡,以后美国再打日本的话,海空军打仗,打日本飞机就跟打靶一样!你说都是菜鸟,新手上路请多关照,可是美国没人关照你呀!关键是美国的工业实力太难以想象。

中途岛海战使太平洋战争形式出现了转折,然后就是北非的阿拉曼战役,这是很浪漫的一场战役。

阿拉曼战役,这仗在欧洲或是在别的地方打,都有道理,可是没事你跑非洲打个什么劲,非洲战场还真不是德国人要开辟的,是他的盟友意大利人,浪漫的意大利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意大利人来开辟的。

意大利人特别有意思,希特勒打法国的时候,墨索里尼想要趁火打劫,对法宣战,18个齐装满员的意大利师,去攻打法国,还被6个残破不堪的法国师打得打败,墨索里尼很生气,我打不了法国,我打希腊!因为他占领了希腊的邻国,小小的阿尔巴尼亚!所以他从阿尔巴尼亚出兵百万去打希腊,墨索里尼还对外宣称这不是战争这是对外的演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场全球性战争,其影响深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转折。

本文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

一、政治影响1. 国际秩序的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旧有的国际秩序的崩溃。

在战争后期,盟军与轴心国之间的斗争决定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

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国际社会开始追求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2. 超级大国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

冷战的开始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势力的对抗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动力,东西方势力的对立一度将世界推向边缘。

二、经济影响1. 经济重建:战争摧毁了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工业和基础设施,但与此同时,战争也为经济重建提供了机会。

战后重建经济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这对于战后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大量的商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通。

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成为拉近各国关系的纽带。

三、社会影响1. 人口迁移: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找更安全的地方。

这造成了许多国家的人口结构混乱,人口迁移带来了社会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和挑战。

2. 科技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推动者。

战争期间,许多科技创新和发现应用于战争,并在战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例如,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引领了核能时代的到来。

四、文化影响1. 反战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与价值。

反战思潮在战后迅速兴起,和平主义和反暴力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信仰。

2. 比较文化:战后,人们对于各种文化的比较和研究也成为一种热门的潮流。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和尊重他国的文化。

二战全球大战的转折点与战略决策

二战全球大战的转折点与战略决策

二战全球大战的转折点与战略决策二战(1939-1945)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期间,各国边境大战、技术进步与军事战术的演化、战略决策的转变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为战争的转折点与战略决策提供了关键影响。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以及各国在战略决策方面所做出的关键决策。

一、战略转折点1. 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具转折性的战役之一。

此战发生在1942年至1943年间,德国纳粹集团军与苏联红军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成功阻止了德军向南推进的行动,挫败了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

这场战役不仅扭转了东线战场的局势,还为苏联取得了后续反攻的先机,标志着德军在东线的势力开始逐渐衰退。

2. 中途岛海战中途岛海战发生在1942年6月,是日本与美国海军之间的决定性战斗。

美国通过解读日本的电报情报,得知日本航空母舰将会在中途岛周边集结,因而派遣航空母舰编队前往突袭。

在这场战役中,美国航空母舰队破坏了日本航空母舰的实力,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中途岛海战标志着日本帝国的军事优势开始减弱,为盟军在太平洋地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3. 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1944年6月发生在法国的一场重要的盟军军事行动。

盟军成功登陆并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桥头堡,打破了希特勒纳粹德国对欧洲的控制。

盟军在诺曼底地区建立的桥头堡为后续的解放行动提供了战略基础,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失败。

诺曼底登陆也是战争的转折点之一,标志着盟军主动权在欧洲的转移。

二、战略决策1. 盟军的战略决策盟军在二战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其中包括制定全球战略、决定战役的规模与时间以及选择合适的军事战术等。

例如,盟军决定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战场,采取了以空袭和陆军合作的战略,最终成功地组织了诺曼底登陆和解放欧洲的行动。

这些战略决策的成功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德国的战略决策德国在二战中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其中有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战时期的战争经济学研究

二战时期的战争经济学研究

二战时期的战争经济学研究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且具有广泛影响的战争,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场战争中,战争经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争经济学是研究战争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调控经济资源来支持战争努力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二战时期战争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

二战爆发后,各个战争参与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

在此之前,经济学家们并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战争对经济的影响。

因此,二战成为了研究战争经济学的理想实验场。

战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包括资源配置、生产力提升、需求变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战争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资源配置是战争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战时期各国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战争所需的军事物资。

因此,他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配资源。

例如,一些国家推行了计划经济,以统一管理和配置资源。

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模式,如“战时生产”概念的引入。

这些措施都是战争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其次,生产力提升也是二战时期战争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战争期间,为了满足对军事物资的需求,各国纷纷采取了提高生产力的举措。

例如,通过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来加速军事物资的生产。

此外,协调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技术创新等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除了资源配置和生产力提升,战争经济学研究还关注需求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战争期间,军事需求的增长对民用品的需求产生了很大影响。

通过研究军事需求和民用需求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战期间经济的运行机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战争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战争经济学的研究还包括战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外贸政策等。

这些研究内容构成了战争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二战时期的战争经济学研究同时也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战争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战胜敌人。

在战争结束后,战争经济学的研究也为战后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战中的战争经济战时经济的崛起与崩溃

二战中的战争经济战时经济的崛起与崩溃

二战中的战争经济战时经济的崛起与崩溃二战中的战争经济:战时经济的崛起与崩溃二战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战争经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各国的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军需物资。

然而,随着战争的延续,战时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终导致崩溃。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战争经济的兴起和衰落。

一、战时经济的崛起二战爆发后,各国迅速转变为战时经济体制,以应对战争所带来的经济需求。

战时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工业生产的扩展。

为了满足战争的物资需求,生产力被迅速提升。

军需工厂被建立起来,为军队生产武器、弹药和其他军事装备。

在战时经济的崛起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如实施计划经济、调控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以确保物资能够及时供给。

同时,政府也通过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刺激经济增长,以支持战争。

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着战争经济的发展。

二、战时经济的崩溃虽然战时经济在一段时间内迅速崛起,但随着战争和时间的推移,它也面临许多不可避免的挑战。

资源短缺和供应链问题是战时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战争使得原材料供应变得困难,资源稀缺,这给战时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困难。

此外,战争还造成了运输线路和交通系统的破坏,进一步阻碍了物资的供应。

战争的长期持续也导致了生产力的衰减。

由于军事需求的巨大压力,很多工厂都将资源和人力转移到了军需生产上,导致民用生产减少,经济的多样性减弱。

这使得战争所带来的短期繁荣无法持续,最终导致战时经济的崩溃。

三、战时经济对各国的影响战时经济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各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战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减轻了大量失业的社会压力。

这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情况有所改善,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矛盾。

同时,由于战争所带来的物资需求,许多妇女也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为战争做出了贡献。

其次,战时经济对各国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史高中教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

历史高中教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

历史高中教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事对抗,并根据地理、政治和经济因素进行了多次战略转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转折:西线反攻、日本决策错误以及苏联东线反击。

一、西线反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纳粹德国凭借其闪电战的优势,在欧洲迅速占领了大片土地。

然而,由于德国对于交通线的不重视和忽视了英国航空力量的威胁,使得德军在遭遇英法联军顽强防守时陷入被动。

1940年5月至6月间,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回到英吉利海峡对岸,并拯救了将近34万名士兵。

此后,随着美国加入战争和苏德之间发生东线作战,反法西斯势力开始逐渐壮大。

1943年7月至8月,英美联军在北非发动了图克曼战役,并成功击败了德军迫使其投降。

接着,盟军于1944年发动了诺曼底登陆行动,成功建立起第二个前线。

这一系列的西线反攻不但挽救了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而且最终导致了纳粹政权的崩溃。

二、日本决策错误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是美国和其他盟国所面对的强大敌人。

然而,在这一战场上,日本的决策错误成为其战略转折的关键因素之一。

1941年12月,日本攻击珍珠港引发了美国对日宣战,从而将美国卷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日本没有及时利用红利并扩张势力范围。

相反,在进攻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时,随着时间推移,财力、物资和人力成为问题。

此外,在1942年6月至7月间,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击败了日本帝国海军主力舰队,并夺取该岛屿控制权。

这场重大战役使得日本丧失了进攻太平洋的能力,并削弱了其海上补给线。

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长期的岛屿跳跃战略逐渐迫近日本本土。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投掷原子弹对广岛和长崎进行了核打击,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核武器。

此举导致了日本政府决策错误,迫使他们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三、苏联东线反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东线尤为关键。

从孙子兵法看二战初期苏军的失利

从孙子兵法看二战初期苏军的失利

从孙子兵法看二战初期苏军的失利
陈秋月
【期刊名称】《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9)1
【摘要】二战初期,苏军在苏德战场上蒙受重大损失。

以中国古代《孙子兵法》所论述的原则简要地分析造成苏军失利的主客观原因,摈弃传统上非理性认识的因素,力求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

【总页数】5页(P187-191)
【关键词】孙子兵法;二战初期;苏军失利原因
【作者】陈秋月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12.54;E81
【相关文献】
1.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原因探讨 [J], 刘志明
2.评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多方原因 [J], 门怡
3.苏军二战初期失利原因新探——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而作 [J], 施茂铭
4.浅析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 [J], 牛文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4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4N o.4 2006年7月J OURNAL OF GU IZ HOU UN IVERS I TY(Socia l Sc i ences)Ju.l2006从战争经济学看二战历史转折点陈秋月(西华师范大学马列部,四川南充637002)摘要:我国的历史研究中,习惯上将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但从影响战局的最重要的因素)政治经济实力对比看,珍珠港事件更应当作为二战历史的转折点来看待。

关键词: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二战历史的转折点中图分类号:K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06)04-0059-05在我国的二战历史研究中,习惯上将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0[1]/斯大林格勒会战,,打破了希特勒灭亡苏联进而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成为卫国战争的根本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0[2],类似这样的观点在国内出版的各种涉及二战历史的书中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这主要缘于1942年10月12日延安的5解放日报6发表了一篇毛泽东的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6,该文认为斯大林格勒会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0[3]事过境迁,半个多世纪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归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说服力不强,这种观点容易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缩写成苏德战争史,而忽视了作为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它本身的特点。

列宁曾经说过:/现代战争中的经济组织具有决定意义,经济条件和组织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

0[4]考察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切战争和武装冲突都只不过是政治的继续,影响战争进程的因素虽然有战争的性质、将领的强弱、谋略的运筹帷幄等,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交战国的经济基础。

因为战争拼的就是经济基础,较量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赢得战争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掠夺战败国的经济利益。

所以,战争一旦离开了经济的因素,不仅打不起来,即使因其它原因而发生也不可能持续下去,现代战争尤为如此。

因此我们在认定作为一场世界范围大战拐点时,必须要考虑这一历史事件应该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一是该事件的发生足以改变世界范围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版图重组;二是由此而引起敌对两大阵营实力的对比,将影响战争的最终结局;三是事件是军事冲突战局的真正转折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研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不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因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两大阵营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世界范围政治格局改变。

它只改变了苏德战场双方的实力对比,扭转了苏德两军的作战态势。

可以说,毛泽东当年的论断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纵观二战的历史进程,真正称得上转折点的当属珍珠港而非斯大林格勒。

首先,美国的实力是世界各国最强的,其战与和的态度事关二战的全局。

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美英法三国的经济潜力约占当时世界经济潜力的56%,其中美国的实力尤为举足轻重,其化工工业规模世界第一,美国的生产的工业产品占西方国家总量48%(1939)1945美国的发电量是英国的5倍,煤炭产量是英国的2倍多,石油产量是英国的15倍,钢产量是英国的5.7倍,粮食产量是英国的9.2倍);而同期的德收稿日期:2006-03-05作者简介:陈秋月(1964-),女,四川武胜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列部副教授。

日意仅占世界经济潜力的20%;到1939年战争爆发时,美英法三国的煤炭产量是德日意的2倍,钢产量是德日意的1倍,发电量是德日意的1.2倍;而在整个1939)1945年期间美国的发电量是德日意三国的2.15倍,煤炭产量与德日意产量持平,石油及其制品的产量则是德日意三国的20倍,钢产量是德日意的2倍,粮食产量是三国总产量的2.37倍[5]。

不仅如此,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堪称世界一绝,在1941)1945年它共生产步枪1233万支,冲锋枪193万支,机枪261万挺,火炮迫击炮65万门,坦克10万辆,飞机19万架,同期的德日意只生产了步枪冲锋枪1088万支,机枪161万挺,火炮迫击炮57万门,坦克5万辆,飞机13.8万架。

1940年底,美陆军达146万人,有26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5个坦克师,拥有近9000架飞机, 12600门火炮迫击炮,1万辆汽车,海军有15艘战列舰,6艘航空母舰,37艘巡洋舰,168艘驱逐舰,113艘潜艇。

从1940年6月开始,美国暗中动员4000名科学家,投入20亿美元研制原子弹。

美军的技术装备扩张之快、水平之高,令当时的参战各国汗颜[6]。

这点连苏联也承认/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武装力量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陆海军中最强大的力量0[5]。

从这些直接影响到战争状态的数据来看,充分说明了美国的战争潜力无与伦比,谁把美国争取过去,谁就赢得了战争。

战争爆发后,在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的打击下,东欧的波兰很快就沦为第一个牺牲品;即使是号称世界军事大国、欧洲头号陆军强国的法国也未能幸免于难,不到一个月就战败投降;战争仅仅才开始一年,然而在东欧、北欧和西欧的上空几乎到处都飘扬着纳粹的旗帜。

1941年6月,德军/闪击0苏联,半年时间就消灭苏军400多万(直接俘获330万人),兵临莫斯科城下。

此时此刻,德国法西斯势力占领全欧洲仿佛只不过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反法西斯同盟国英国和苏联苦苦挣扎,难以为继。

战前的英军本来就只有5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3个防空旅,外加国民部队12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3个骑兵旅[5];敦刻尔克撤退使其仅剩下500门大炮,200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这点力量不要说与德国对垒,就是保卫英伦三岛都十分单薄。

1941年底的德国已经控制了三倍于本土面积的领土,成为拥军723万,有坦克6000辆、60000门大炮、10000余架飞机、217艘军舰的超级大国,其生产的机床和煤炭量均是苏联的1.5倍,在有色金属、电力、钢铁、水泥、机车方面的产量都比苏联多,铁路运输能力是苏联的一倍。

而苏联经济却遭遇了比军事更加惨重的损失,工业生产总值下降到战前48%,黑色及有色金属延压板、轴承(武器制造所必需)等生产完全停顿,在以后的整个战争时期其发电量都只有德国的一半,煤炭产量是德国的五分之一,钢铁产量是德国的三分之一[5],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援,苏德战场不会出现奇迹,苏军的溃败已成必然趋势。

形势逼迫斯大林考虑与德国单独媾和,不得不请保加利亚驻苏大使从中斡旋。

当欧洲上空到处弥漫着投降、战败的气氛,法西斯就要完成征服世界的关键一步时候。

1941年12月,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大本营珍珠港,使美军舰队几乎全部覆没,意外地将美国推入同盟国阵线,世界历史进程终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这就骤然使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出现根本变化,并带来世界战争格局的剧烈重组。

在整个二战中,全世界支出的军费总计11170亿美元,而美国就支出军费3100亿美元,约占三分之一;有1600万美国青年走上欧亚战场为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7]。

美国还以租借的形式向盟国提供资金援助436亿美元,战争物资8340万吨;日本的南进战略完全取代其北进战略后,迫使它从中朝及本土抽调11个师团40万人的兵力进攻东南亚,从而杜绝了日本再从中国东北进攻西伯利亚的可能,避免了苏军可能受到轴心国军队两面夹击的厄运,彻底改善了苏联的周边战略环境,为最后打败法西斯德国创造了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太平洋战场的开辟,很难想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会取得最后胜利。

/珍珠港事件一举,斯大林便无须再担忧会从东部受到袭击了,他几乎可将亚洲的全部兵力调去打德军0[8],/1942年夏,最高统帅部决定从远东再撤出一大批兵力,莫洛托夫告诉斯大林日本已陷入东南亚,斯大林立即给华西列夫斯基致电要求撤出远东10)12个师0[9]。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最大战争机器的美国的参战,意味着这将一举打乱轴心国既定的征服世界的战略部署,加剧德日意三国之间的猜疑和矛盾,迫使它们转而各自为战,为同盟国的各个击破,最后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美国的加入还使同盟国之间的向心力更增强了,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反法西斯盟国崩溃的积极作用。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致电其驻日大使,要求大使尽其一切力量促使日本人从背后迅速袭击苏联。

然而太平洋战争的发生,反倒是日本把德国逼到墙角,希特勒只好横下一条心,对美宣战。

但前景如何?不少德国高级将领对希特勒向往的千秋帝国越来越怀疑。

0[10]希特勒作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老兵,对美国加入一战后战局的随之而来转变,印象十分深刻。

为不给美国再次界入欧洲战场提供口实,1939年9月曾命令德国海军潜艇不准在大西洋袭击美国船只;他/在战争头两年,仍然尽力使美国不卷入战争,用尽一切手段,包括贿赂国会议员,津贴作家,支持孤立主义者,使美国在战争中不参加到德国的敌人方面,,0,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希特勒害怕美国,因为/他清楚地懂得,一次只能对付一个国家,这是他的战略迄今得到成功的秘诀。

对付美国的时候一定会到来,但只有在打败英国和苏联之后才能这样做。

0[10]虽然在太平洋战争形势的逼迫下,希特勒到德国国会发表了反美演讲,正式宣布对美开战,但私下却也无可奈何地对其亲信鲍曼说:反美战争是个悲剧,不合逻辑,也无现实基础[8]。

在他看来:按德国的预期行动,德日联合进攻苏联,苏联肯定难逃法国的厄运。

美国加入同盟国阵线,彻底改变了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

这当然要归功于日本对珍珠港的不宣而战。

自华盛顿立国以来就定下了不干预欧洲事务的孤立主义基本国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消耗美国军费350亿元,却未给其带来任何政治上的好处,美国借给英法的上百亿美元外债也无法收回,一战的结局使孤立主义再次主导美国政坛;罗斯福总统本人虽同情反法西斯盟国但也不得不于1939年9月5日签署/中立法案0,禁止向各交战国输出军火和战略物资。

随着欧洲战争日趋激烈,罗斯福应变形势修改了/中立法案0,给予反法西斯盟国现金购买军火和战略物资的优惠,但拒绝直接界入战争;在英伦三岛空战最激烈时,英国的外汇储备耗尽,仅剩二十多亿美元,无力继续购买军需物质。

丘吉尔通过做美国政界的工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允诺可以无偿向英国提供军火和战略物资,但美国政府拒绝参战仍然是其不可动摇的底线。

事隔一年,日本发动军事进攻,不仅在军事上摧毁了太平洋舰队,更从政治上摧毁了阻挡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孤立主义势力,扫除了罗斯福坚定不移反法西斯的最后障碍,/美国参战给了他战胜法西斯轴心国无穷的力量,在此之前丘吉尔的战胜法西斯的诺言只是一种信念的话,而现在就要变成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