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必要的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重点阐述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术语;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来源;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技术;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原则等的内容。
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 (01)第2节主要环境术语 (02)第3节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和治理技术 (09)第4节清洁生产 (19)第5节运作的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 (23)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名词或术语,它的含义和内容既丰富又随各种具体状况而不同。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2.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
2.2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次生环境问题通常又可分为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基本方面。
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
2.3生态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2.3.1生态资源破坏生态资源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明显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
2.3.2环境污染a.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颗粒物和SO2浓度急剧增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体水质恶化等现象。
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
废物管理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减少废物的产生、促进废物的回收和 处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废物管理,例如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推广 垃圾分类等。
未来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智能化环境管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环境管理将成为未来环境管理 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提高环 境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
制定和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建设政策
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遗迹。
企业环保实践案例
01
企业环保投资案例
02
企业绿色生产案例
企业为改善环境质量,进行大规模环 保投资,实施环保工程。
0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良
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以及不同代际之间的
03
公平性。
绿色发展
01
绿色发展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 型发展模式。
02
绿色发展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 态环境的修复。
环境监测与检测
定义
目的
方法
范围
环境监测与检测是对环境中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参数进行定期、 系统和持续的测量,以评估环境 质量、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系统健 康。
环境监测与检测旨在提供关于环 境状况和变化的信息,为决策者 提供科学依据,并验证环境法规 的执行情况。
环境监测与检测包括采样、实验 室分析和数据解读等步骤。
海洋环境管理
• 石油的污染
• 生活污水的排放
• 过度捕捞
生物的灭绝
• 3.海洋环境管理的内涵 海洋环境管理---是以海洋自然平衡和 持续利用为基本宗旨,运用法律制 度,经济政策与行政管理以及国际 合作等手段,维持和实现海洋环境 的良好状况,防止,减轻和控制海 洋环境破坏,所害或退化的管理活 动过程。
海洋环境管理的三个要点
海洋环境管理的一般概念
一、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 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 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 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地,城市和乡村等。 2.海洋环境—是指以人类生存与发展 为轴心,相对其存在并产生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海洋自然的和非自然的 全部要素的整体。
海洋环境管理遵循的原则: • 持续发展原则;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 则;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负担; • 环境有偿使用。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它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 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而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某一发展进程在时间上 的可连续性。 战略目标:主要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 之间和区域之间,待机之间的矛盾。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防污染管理(国 家海洋局)
一旦原油入海,采取措施机械回收,在技术上做不 到时,才能使用消油剂等化学方法。 海洋石油勘探中的管理:
①在渔业和其他敏感区采用气枪为震源、减小对环 境的伤害;②钻井必须使用无毒(水基)泥浆、钻屑尽量 回注地下,加强井控杜绝井喷事故。 海洋石油开发中的管理:
4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 意义: • (1)有偿使用海洋空间; • (2)有利于海洋环境无害或最大减少损害 的使用,维护海洋生态健康和自然景观; • (3)积累海洋环境保护的资金。
环境管理的概念
1、环境管理的概念: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2、什么是系统论:系统论是运用逻辑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
3、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关的委托,依据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的污染状况、治理状况以及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并向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交书面报告和建议的一种活动。
4、三同步,三统一方针:也叫同步发展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方针。
5、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6、生态需水:是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7、无过失责任制: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单位或个人,只是对其他单位或个人造成财产损失,即使主观没有故意或过失,也应该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一、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1、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①以浓度控制为基础,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②以末端控制为基础,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相结合;③以分散控制为基础,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相结合;④以区域治理为基础,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相结合。
2、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①加强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②加强资源规划和管理,促进资源保护;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加强江河源头生态建设,做好流域生态保护。
3、环境管理对策和措施:①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微观管理;②坚持以新带老,以项目管理促进污染治理;③坚持以点带面,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治理;④坚持以外促内,强化企业内部自主管理;⑤加强指导与服务,促进环境执法监督。
二、日本环境管理:1、日本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②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③无过失责任制;⑤公害纠纷处理制度。
环境管理概述
3.3 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环境管理的主体
环境管理的主体是指“谁来管理 ”和“管理谁”的问题。其广义的理 解,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或 相关方。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的 行为主体可以分为政府、企业和公众 三大类。在环境管理中,政府、企业 和公众都是环境管理的主体。
1、政府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 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和公 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 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政府是环境管理中的主导性 力量。
• Gives order and consistency for organizations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hrough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ssignment of responsibility and ongoing evaluation of practices, procedures and processes • Focuses on continual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1)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调查总结,经过 判断、推理,对未来的环境质量变化趋 势进行定性分析,称为定性预测技术。
(2)定量预测技术,根据大量的调查 和检测资料找出污染增长与环境质量 变化的相关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或可 用于定量预测的系数,运用电子计算 机技术进行预测分析。
(3)评价预测技术,用于环境保护措 施的环境经济评价,大型工程的环境 影响评价以及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 价等。
3.4 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
环境管理在解决各种环境问题 的过程中,不论是依靠事先的规划防 止这些问题的发生,还是出现问题以 后采取相应的对策,都需要运用科学 的方法,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 案。
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尤其是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对环境管理的理解仅停留在环境管理的微观层次上,把环境保护部门视为环境管理的主体,把环境污染源视为环境管理的对象,并没有从人的管理入手,没有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环境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根据学术界对环境管理的认识,可以把环境管理的概念概括如下:所谓环境管理是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化规则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环境问题继续加剧,人类对环境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研究结果表明,要全面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这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标。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人在管理活动中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环境管理实质上是要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是一个动态过程。
环境管理要适应科学技术规模的迅猛发展,及时调整管理对策和方法,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
第四,环境保护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管理需要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透过环境管理这一概念的变化反映出了人类对环境保护规律认识的深化程度。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因为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长期以来,环境管理中的一个误区就是将污染源作为管理对象,使环境管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环境管理应着力于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环境管理
第七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一、环境管理的含义环境管理就是以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战略为根本目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通过规划使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的允许极限。
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
在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发展是主要方面。
所以环境管理就是管理人类行为和资源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或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由这种意义上来讲,环境管理主要是管理人类事务的,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管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特点1 战略性;②综合性;③系统性;④可协调性;⑤广泛性(群众性);⑥实用性。
三、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范围分类1.资源环境管理主要内容: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等。
2.区域环境管理主要内容:城市环境管理;流域环境管理;地区环境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风沙区生态建设和管理等。
3.专业环境管理按行业划分,专业管理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管理,以及各行业、企业的环境管理。
按环境要素划分,专业管理包括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以及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草地湿地及沿海滩涂、地质等环境管理。
(2)按管理性质分类1.环境计划管理计划能促进和保证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管理,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任务是制定、执行、检查和调整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规划,使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环境质量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是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
为落实环境规划,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如调查、监测、评价、检查、交流、研究和污染防治等都属于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环境管理概述
技术上:则致力于研究开发治理污染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用于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炉、废弃物填埋场等。
理论研究:基础环境学开始形成。
机构上:全国性环境保护机构
措施上:规划、EIA
标志着环境管理逐步被人们重视并开始 发展起来。但这一阶段工作仍以控制工业环 境的污染为主。
第三阶段: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 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 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 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 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 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通过全面 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 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 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 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二、环境管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
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以前。 进入50年代以后,最初的单项治理阶段。 对环境问题主要是考虑污染的控制,同时利用各种手 段去限制排污。未提出环境管理的概念。
第二阶段: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 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公害”问题,即局部的污染问题 环境管理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 实质上只是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成 了治理污染的代名词。 表现在: 单 纯 治 理 颁 布 条 例 技 术 研 究
第四阶段: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 发展问题, 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1992年联台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宣言》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LCA 不同的领域里进行了探索 : -Life MIP -Multi
物业环境管理复习资料
物业环境管理复习资料一、概述物业环境管理是指对物业区域内的环境进行综合管理和维护,包括对公共区域、绿化、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本文将从物业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原则以及常见的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基本概念1. 物业环境管理:指对物业区域内的环境进行全面管理和维护的工作,包括公共区域的清洁、绿化的养护、设施设备的维修等。
2. 环境质量:指物业区域内的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绿化覆盖率等方面的指标。
3. 环境评估:对物业区域内的环境进行定期评估,以了解环境质量的状况,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三、目标1. 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对公共区域的清洁、绿化的养护等工作,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2. 保护自然环境:通过合理的绿化规划和环境管理措施,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3. 提升物业价值:物业环境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业的价值,通过优质的环境管理,提升物业的价值和竞争力。
四、原则1. 全面性原则:物业环境管理应该全面覆盖物业区域内的各个方面,包括公共区域、绿化、设施设备等。
2. 预防性原则:物业环境管理应该注重预防,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事故的发生。
3. 环保性原则:物业环境管理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持续性原则:物业环境管理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以保持良好的环境状况。
五、管理方法1. 清洁管理:包括对公共区域的定期清洁、垃圾分类处理等。
2. 绿化管理:包括对绿化带的养护、花草的种植和修剪等。
3. 设施设备管理:包括对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检查和更新等。
4. 安全管理:包括对物业区域内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和处理,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5. 环境评估:定期对物业区域的环境进行评估,了解环境质量的状况,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6. 居民参与: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物业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共同维护良好的环境。
六、案例分析以某小区为例,该小区实施了物业环境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环境管理知识点
名解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成本外部性:环境成本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义:在城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部门的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利用城市环境资源,通过经济、城市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综合平衡,达到三个效益的统一,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调控、保护和塑造,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总量控制的定义:在某个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工厂企业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许可证制度的定义:是指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想、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目活动。
限期治理制度:是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及特殊保护的区域内超标排污的已有设施,由有关管理机构依法命令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法律规定。
排污收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或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放污染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费用。
环境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是指因发生事故或其他突出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与破坏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的规定的总称。
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指即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
生命周期评价: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价的客观过程,它是通过对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废物排放进行辨识和量化来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评估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寻求改善环境影响的机会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机会。
简述4个环境管理基础的基本概念
简述4个环境管理基础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方法和体系,它着重于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基础的四个基本概念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环境绩效评估。
一、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EM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是指一个组织为有效地管理环境因素而建立、实施、运行、维护和持续改进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组织合理分析、评估和控制环境风险,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环境政策:是组织对环境目标和义务的宣言,用于为环境管理提供指导。
环境政策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易于理解、实际可行。
2.规划:通过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以及实施、运行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3.实施与运行:根据规划确定的环境管理要求,组织人员进行环境管理工作,并确保相关流程和程序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4.检查与纠正措施:通过监测、测量和评估环境绩效,及时发现和纠正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确保不断改进环境绩效。
5.管理评审: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定期的管理评审,以确保其持续有效性,并及时修订和更新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要素。
二、环境政策环境政策是指一个组织或国家针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制定的方针和目标,它是组织对环境的态度和对环境管理的导向。
环境政策应该基于科学、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并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环保的平衡。
环境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和合规:环境政策要求组织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律法规,不进行违法的环境行为,并定期检查、纠正和改进环境绩效。
2.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要求组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实现平衡,通过有效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环境管理绪论
B.环境污染
• 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生产技术落后造成的,而根本原因 是人类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的产物。如水域污染、 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
• 特点:污染物一经排放后,不会马上消失,存在时间较长。 C.公害 : • 公害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公众的生命、
健康、财产的安全和生活环境的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 • 属于恶性污染事件。 • 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伤亡人数较大。 • 列表显示
境法规,制定污染防治规划,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预防措施, 标志着环境管理逐步被人们重视并开始发展起来。
• 这—时期的工作对于减轻污染、缓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尖锐矛盾, 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说来,这—时期的 工作因为没有从杜绝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入手,因而并没能从根 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环境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必须注意以下 四个方面的问题。
– 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 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这是环境管理 的根本目标
• 表1-1 20世纪中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 表1-2 近20年来的重大公害事件
1.的形成与发展是同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过 程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环境管理概念的形 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萌芽前期和单项治理阶段)。
– 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前首相布伦 特兰夫人)的指导下,集中了世界最优秀的环境、发展等 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耗用900天时间,去世界各地实地考 察,写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明 确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既“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 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种尊重 “公平与共同利益”的观点,为环境管理的含义注入了新 的认识。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一)环境管理的含义1. 环境管理的提出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管理物质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物质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物质是指在环境管理活动中使用的各种物质,包括原材料、能源、废弃物处理剂、污染源控制剂等。
这些物质在环境管理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既可能是重要的资源,也可能是环境污染的源头。
环境管理物质的基本概念包括:
1. 原材料:指用于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材料,包括天然资源和人造材料。
在环境管理中,原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2. 能源:指用于产生动力或提供热能的物质,如石油、煤炭、天然气、太阳能等。
能源的使用与消耗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环境管理需要注重能源的节约与替代。
3. 废弃物处理剂:指用于处理废弃物的物质,包括垃圾处理剂、废水处理剂、废气处理剂等。
废弃物处理剂可用于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废气净化等环境管理过程。
4. 污染源控制剂:指用于控制污染源排放和减少污染物浓度的物质,如烟气脱硫剂、废水处理剂、危险废物处理剂等。
污染源控制剂在环境管理中起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环境管理物质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
键因素之一。
环境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物质的选择、使用、再利用和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物圈 的承载能力
不要只想尽先占有地球的有限资源,污染它的生命维持系 统,危害未来人类的幸福,甚至使其生存也受到威胁。 ★这次会议就上述内容概括出了三点带有启发性的见解; ○ 第一、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第二、既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过生物圈的 容许极限。 ○第三、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是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开放签署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 约 2013-6-10 》,这些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的可待续发展 7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实现人类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领域合作的 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2]世纪议程》要求 各国制订和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 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执行《21世 纪议程》,不但促使各个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还将是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生 态环境的新开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人们认识 到了要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必须重视和加强生 态环境管理,这次会议使生态环境管理这一概念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个新的广泛的概念,认 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要研究人类的社会活动
2013-6-10 2
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发展与 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生态环境管理的核心
带来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但只有在经济技术发展的基 础上才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管理的实质 在“人类一生态一环境”系统 中,人是主导的一方,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人类 的发展活动是主要方面。所以生态环境管理的实质是影 响人的行为(behavior),以求维护生态环境质量,保 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 生态环境管理概念的发展 ○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前, 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被看作一个由于工农业发展而带来 的污染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办法,主要是运用工 程技术措施去减少污染, 同时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 2013-6-10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所谓环境管理是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化规则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2.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质量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是一种以环境标准为依据,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5.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整体性观点;相关性观点;有序性观点;动态性观点)6.环境管理的一般程序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明确问题;鉴别分析可能采取的对策;制定规划(计划);执行规划(计划);调查评价及调整对策。
7.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环境管理的宣传教育手段。
(P9—图1-2)8.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4点:A.以总量控制为基础,实施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B.由末端控制过渡到全过程控制;C.以集中控制为主,实施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D.以区域治理为基础,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相结合。
9.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10.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11.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3.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14.环境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
15.环境保护法的特点:中国环境保护法,是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法律共同的特点——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法律规范。
此外,同其他法律部门相比较,中国环境保护法还具有以下几大特点:广泛性;综合性;科学性;世界共同性;社会公益性;某些规范的科学不确定性。
16.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为人民创造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符合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17.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协调发展原则,二是预防为主原则,三是环境责任原则(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四是公众参与原则。
这四条原则中,第一条原则是从战略的高度确定了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的准则;第二条强调环境保护的重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第三条是环境保护责任的负担原则;第四条原则解决的是环境保护力量源泉的问题。
18.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特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适用的对象上具有特定性;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规范的组成上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的完整性;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实施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9.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A.明确一国环境保护的对象或环境法的保护对象;B.宣布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对策和措施;C.建立环境管理机构,规定环境管理体制、组织管理措施及其职责权限;D.规定公民及其社会团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与义务;E.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F.规定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G.规定在环境法中使用的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规范。
2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21.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因人们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污染物或某种有害能量排入其中,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2.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23.环境噪声污染: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24.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指对规范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5.环境管理制度,老三项制度的作用: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一是体现了防御为主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二是基本保证了新建项目的合理选址、布局;三是对建设项目提出了超前的防治污染要求;四是强化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五是促进了中国环境科学、监测技术的发展);B.“三同时”制度的作用(一是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二是通过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协调发展;三是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对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C.排污收费制度的作用(一是挺高了企业的环境意识,促进了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而是开辟了一条可靠的污染治理资金渠道;三是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自身建设的发展,保证了环保事业稳定的资金渠道)。
26.环境管理制度,新五项制度的作用:新五项制度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新五项制度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推行五项制度,是强化环境管理的客观要求;推行五项制度,是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的重大改革;推行五项制度标志着中国的环境管理已跨入实行定量和优化管理的新阶段。
27.八项制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层次关系;包含关系;系统关系;网络关系。
28.老三项制度的局限性:一是强调了预防新污染源,而强调控制老污染源不够;二是强调了浓度标准,而强调控制流失总量不够;三是强调了单项、点源、分散控制,而强调综合、区域、集中控制不够;四是强调了定性管理,而强调定量管理不够;五是强调了全国一个标准,而强调因排污及环境实际情况制宜不够;六是强调了环境保护部门的积极性,而强调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不够,尤其是强调各级政府首长的环境保护职责不够。
29.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30.中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二级标准组成,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与方法标准三类;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二级。
31.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的意义和作用:A.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B.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C.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D.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与能耗;E.有助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预防;F.有利于降低环境事故风险。
32.环境监测按其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污染事故性监测;研究性监测。
33.按测定的介质对象分类: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固体污染监测及能量污染监测等。
34.按污染因素的性质分类:化学毒物监测、卫生(包括病原体、病毒、寄生虫、及霉菌素等污染)监测、热污染源监测、噪声和振动污染监测、光污染监测、电磁辐射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和富营养化监测等。
35.自然资源:按自然资源的特点分类:无限资源;有限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36.自然资源管理的特点:广泛性;紧迫性;艰巨性。
37.环境工程管理的要求:A.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照国际通行的先进标准,通过制定完善而系统的各种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等工作,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B.将环境保护的要求纳入到各个行业、地区的产品实际标准、设计规范中,使新产品、新装置、新工厂的设计、制造、建设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C.开展对工程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的环境影响评价,综合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工程技术路线的环境影响及其经济效益。
D.对环境工程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推荐防治污染的最佳可行技术,进行环境工程的优化决策。
E.对各种环境问题提出综合防治途径和对策。
38.水污染处理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大致可分为四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生物化学处理法。
39.环境容量:是在环境使用功能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受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0.总量控制的核心是将负荷分配到源。
41.乡镇工业污染的特点如下:A.环境污染迅速蔓延,局部地区污染严重;B.污染企业数量大,行业多,规模小,分布散;C.污染类型复杂;D.工业技术水平低,防治技术跟不上,恢复和改善环境困难。
42.加强农业环境法制建设要做到以下三点:A.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立法;B.加大环境执法力度;C.加强环境法制教育。
43.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程序: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项目的建设地点、项目的内容及规模、投资总额等→了解相关环保法规与政策及不宜建设的项目和禁止建设的地点→寻找有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写→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批复44.PDCA循环法(防治工业污染的一种有效的科学工作方法)的四个阶段: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
45.清洁生产的原则:A.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
B.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C.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率低、产污量大、污染重的工艺、设备。
D.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
E.强化企业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
F.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进化处理设备和“三废”综合利用的措施进行最终的处理和处置。
46.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47.下一层次规划是上一层次规划的条件和分解,并且是其有机的组成成分和实现的基础。
上下层次之间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因而在制定规划时,要上下联系,左右协调,综合平衡,实现整体上的优化。
48.环境规划的主要特点:综合性;整体性和地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
49.按环境要素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噪声环境功能区划。
50.区域和城市环境预测一般要求有三类: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理想型)预测和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性预测)。
51.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预测;环境污染预测。
/v_show/id_XMzMxNTMzMD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