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一、背景介绍京津冀城市群是指北京、天津、河北省内的一部分城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的核心城市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城市群自2014年被列为国家战略性发展规划之一,以推动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和重大规划,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为实现协同发展目标,需要制定有效的发展路径,同时应针对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开展具体的协同发展规划。

二、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现状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京津冀城市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紧邻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地理优势为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 气候和资源条件京津冀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区域内还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

这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

3. 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人口集聚、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紧密,但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也影响了协同发展。

4. 环境问题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特别是雾霾问题一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地区内存在的污染和生态问题,是限制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如何通过协同发展路径,促进区域内各城市的协同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1. 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规划和布局是协同发展的基础。

各城市的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合理的城市网络,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的交通联系十分紧密,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至关重要。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进步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中国北方经济进步的重要引擎。

作为中国政府提出的“两翼”的战略布局之一,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和协同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分析该区域的协同进步战略。

一、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1.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全球城市功能的集聚区随着京津冀城市群地理位置的奇特性,其内部的大中小城市结构生成了全球城市功能的集聚区。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全球影响力;天津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先进的物流和航运设施;河北、河南等周边省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为京津冀城市群提供劳动力支持。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全球城市功能的集聚区。

2.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集聚了浩繁高等院校、探究所和科技企业,具备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北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居全国之首,天津拥有浩繁的科技园区,河北省也进步起了一批创新企业。

京津冀城市群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形成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推动区域的经济进步。

3.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文化沟通的重要平台京津冀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国的文化重地。

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天津拥有奇特的港口文化,河北省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秦始皇陵等。

京津冀城市群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沟通,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进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进步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进步,起首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一个高效的交通网络。

可以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等方式提升交通的便利性。

同时,还可以加大公共交通的改善力度,提高交通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2. 推动旅游产业联动进步京津冀城市群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推动旅游产业的联动进步,实现互利共赢。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浩繁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天津有奇特的港口文化和海洋旅游资源;河北省则具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化和人口压力。

北京市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各种功能集中过于密集,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提升北京市的城市功能和品质,必须进行首都功能疏解,将部分非首都功能向外部转移。

首都功能疏解是指将北京市的一部分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人口疏散和城市功能协同。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可以有效缓解北京市的资源紧张和环境问题,同时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制定科学合理的疏解思路和对策,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当前北京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问题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一直承担着繁重的非首都功能,如政治、文化、教育等。

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首都功能过度集中已经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北京地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地区的用地、交通、能源等资源供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首都功能集中导致了北京市的发展不均衡,大城市效应凸显,城市病问题突出,如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污染等。

最重要的是,北京地区的非首都功能承载过多,已经影响了首都的核心功能发挥,影响了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合理有序地进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有效的疏解思路与对策,推进首都功能有效疏解,才能实现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首都功能疏解的必要性首都功能疏解的必要性是为了缓解北京市过度集中的人口、产业和资源,有效减轻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首都功能疏解可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将非首都功能转移到周边地区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背景下,需要探索出一种能够有效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非首都功能疏解,可以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进行。

可以选择一些非核心的、容易疏解的功能进行移动。

研究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等可以逐渐向京津冀其他城市迁移,以减轻北京的压力。

然后,可以逐渐疏解一些生产性的功能,将一些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等逐渐向外迁移。

再逐步疏解一些服务性的功能,如金融、文化娱乐等。

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来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土地等政策来吸引企业向外迁移。

可以给予迁移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土地补贴。

还可以对一些需要疏解的功能进行限制。

限制进京的重污染产业、高能耗产业等,以减轻北京的环境负担。

可以通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来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可以加快京津冀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打通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瓶颈。

还可以建设一些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等,方便人们的出行。

通过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使得京津冀区域内的各个城市更加便捷,降低企业迁移的成本,从而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还需要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统筹规划。

京津冀三地应该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环保治理等方面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通过规划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使得非首都功能疏解战略能够顺利推进。

还需要加强宣传推广,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迁移到京津冀其他城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迁移过程中可能面临招工难、人才引进等问题。

需要通过宣传推广,向企业传递迁移的好处,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需要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思路与对策。

可以采取分阶段、政策手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和加强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来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京津冀区域内的协同发展。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征研究——以北京为核心对比城市》范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征研究——以北京为核心对比城市》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征研究——以北京为核心对比城市》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其中,北京作为区域的核心城市,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特别是以北京为核心的对比城市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经济圈。

三、北京为核心的对比城市经济一体化特征1. 产业协同发展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金融资源。

而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在制造业、农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各城市之间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互相补充,互利共赢。

特别是在高科技、环保、金融等领域,三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形成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络,为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提供便利。

同时,城市之间的通讯网络也日益完善,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保障。

3. 政策支持与引导国家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如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

这些政策为区域内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推动三地经济协同发展。

四、以北京为核心的对比城市发展策略建议1. 加强产业协同创新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加强北京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与互补。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提升区域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提高交通设施的智能化和便捷化水平,提高人员和货物的流通效率。

3.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区域内企业和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涌入,这也导致了北京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

同时,北京还面临着交通、环境、住房等方面的压力,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制约北京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家开始提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在此背景下,北京进行非首都功能疏解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1. 什么是非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是指通过拆解北京原有的非政治、文化、教育等非核心功能,将其转移到周边地区。

这样有助于缓解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压力,同时也可为周边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 思路与对策(1)挖掘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潜力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分的发展潜力。

因此,通过协同发展,实现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升级近年来,北京已逐渐向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转型。

因此,对于北京而言,通过淘汰、转移一些低端企业、产业,促进举办更多的高端企业落地,推动工业升级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在推进工业升级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

(3)发展和完善北三县、张家口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因此,要想有效地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就必须加快全方位发展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改善公路、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宜居性等方面。

(4)推进重点区域产业的转移北京周边地区最具有潜力的是曹妃甸、廊坊、沧州等地,因此,要想实现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就必须重点关注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

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等手段,推动这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逐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走向这些新兴城市之中。

(5)加强环保工作随着企业的转移,也面临着环保问题,因此,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环保工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未来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未来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加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的核心位置,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和河北省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能够缓解北京城市问题,提升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实现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增强整体竞争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是中国政府通过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出发点。

这一战略的提出和推动,将为京津冀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为全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1.2 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协同发展可以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有效破解北京“大城市病”现象,减轻北京市的城市压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区域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全国的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对于区域内的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战略。

2. 正文2.1 建设历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提出了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环保治理等一系列措施。

随后,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各级政府开始密切协作,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2016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启动区分区合作机制,分别确定了政治联络、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通、环境保护等四大合作区域。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指中国政府在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人口密集地区之一。

为了协同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下面我们将深入理解这一战略的内涵和重要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什么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区域合作。

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着协同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动地区发展。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可以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机连接,使得整个地区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共建生态文明。

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共性的,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是什么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之一,而且三地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二是提高整体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使得整个地区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是改善区域环境。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四是促进人口流动。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人口流动,实现人口资源的有机转移和配置,使得人口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地区的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政府重点推进的一个重要战略,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改善区域环境、促进人口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下的北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下的北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下的北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北京的困惑与区域发展的困境当前北京市的产业体系已呈现工业化后期的发展特征,但空间拓展并没有显现出大规模的郊区化现象,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依然活跃,功能聚集依然显著。

这种困惑局面具体来讲体现以下几方面:一、中国入世以后,北京的国际化职能、新兴文化职能发展明显加快,但这些功能空间多在中心城区内庞大的首都职能和“驻京职能”空间板块基础上“见缝插针”,更加重了中心城区的拥挤效应。

二、科教、商务服务、总部经济等区域性职能和制造业布局向北不断延伸,与京津冀地区整体向海发展的势态相背离,从而影响北京区域辐射影响力的发挥。

三、北京依旧承担过多的区域性交通运输与物流集散职能,特别是众多国家级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向北京六环内汇聚,对城市功能的拓展产生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北京周边地区在对接北京功能发展方面也存在以下困境:一、北京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平台不健全,生活服务配套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滞后,致使北京的都市工业、物流产业扩散受阻。

二、房地产开发、科技研发服务和商务旅游活动等开始向周边区域扩散,但由于交通、电力能源等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投资规模与消费活动的进一步扩大。

二、“一体、共赢”的协作发展思路未来“区域一体、合作共赢”是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立足点。

北京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职能,破解单中心功能高度聚集的困境,需要在区域层面重组首都职能和国际化职能,实现创新引领区域发展、开放服务区域发展。

同时,北京周边区域要摆脱发展的困境,也需要加快构筑新的开放发展平台,进一步提升城镇的交通设施和产业承接能力,并与北京一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总的来看,未来北京应与周边区域在综合枢纽体系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同城化区域和合作共建区共建共享,重大跨区域生态功能区协同保护等方面寻求突破。

三、从区域谋划大北京发展新空间借鉴世界城市空间拓展与功能布局模式,从三个区域尺度上谋划北京空间发展。

首先,北京50公里范围内区域为首都功能拓展区,是北京国际化职能、首都服务职能发展的核心区域。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明确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推进协同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稳定、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其协同发展的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一)首都经济圈的核心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高效的城市间交通网络相连。

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

因此,其首要功能定位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承担着引领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任。

(二)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地区科研实力雄厚,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因此,该城市群应定位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京津冀城市群应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策略(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各自的城市特点和资源优势,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应着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天津应利用其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河北则应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制造业。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命脉。

京津冀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间交通网络,促进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

(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实现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地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三地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京津冀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意义及该战略的具体举措等方面展开介绍,旨在全面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

随着近几十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京津冀地区在交通、环境、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2014年,《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是为了疏解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也是为了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式,解决京津冀地区资源开发不均衡、环境保护不力、交通拥堵等问题,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共同发展。

1.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全国的资源枢纽和产业集聚地。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高效利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2. 深化区域一体化,构建全方位协同发展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构建全方位的协同发展体系。

通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流动等系列措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

3. 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城市协同发展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长期以来承载着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和城市病问题凸显。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可以有效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推动城市间的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有效提升首都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京津冀都市发展战略的构想()

京津冀都市发展战略的构想()

京津冀都市发展战略的构想()摘要:一、引言:背景介绍,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性二、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定位,规划产业布局1.北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2.天津: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3.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布局:合理分工,协同发展三、区域发展规划: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目标1.一核:北京,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2.双城:北京、天津,强化京津联动,实现同城化发展3.三轴:京津、京保石、京唐秦,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四、实践与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五、未来展望: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前景正文:京津冀都市发展战略的构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都市圈作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其发展战略备受关注。

京津冀都市圈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8个地市,形成了一个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9000万人的发展区域。

在这个庞大的发展圈内,各城市间的合作与竞争交织,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

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战略中,首要任务是明确城市定位,规划产业布局。

北京市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市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据此,北京逐步退出经济中心,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天津恢复北方经济中心,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发展骨架,旨在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其中,“一核”指的是北京,将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双城”则指的是北京和天津,强化京津联动,实现同城化发展;“三轴”则是指京津、京保石、京唐秦,这三条轴线将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

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发展规划中寻找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间产业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等,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共同协作,形成高效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在新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当前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而来。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制约了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为了集中资源、优化布局、改善环境、提高效益,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升级、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

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理论研究、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等工作,确保战略顺利落实。

要求各地方政府克服短视行为和地方利益,纵观全局、统筹规划,共同协商决策、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为了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工作之一。

京津冀地区各自具备着不同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比如北京是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港口城市,河北则是工业大省和农业重镇。

要推动各地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交易和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和交通枢纽,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的建设,打造成为连接京津冀各地的便捷通道和良好的城市群环境,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效益。

三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产业升级转型是促进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2020年是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规划的关键之年,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市,多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发展压力,城市交通、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问题亟需破解。

因此,北京市政府提出了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战略,通过将一些非重要的行政及公共服务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向周边地区迁移,缓解北京市的发展压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意义1、减轻北京发展压力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北京市政府“疏解燃眉之急”的重要措施。

首都是集中政治、文化、科技、企业总部、服务业等一系列非首都功能的地方,其中包括一些市场化服务、产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这些聚集于主城区的非首都功能部门人员密集、活动范围广,总量非常大,因此对城市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有巨大的压力。

非首都功能疏解将这些部门逐步迁移至周边地区,减轻北京市的发展压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之一。

非首都功能疏解不仅有助于缓解北京市的发展压力,也有助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方面,将一些行政及公共服务部门、企事业单位迁移至周边地区,可以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提升区域内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1、精准分析非首都功能首先需要精准分析非首都功能,把握大量非首都功能部门的规模、人员和空间占用等信息,确定哪些部门的迁移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此外,考虑新区规划、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对搬迁目标区域进行科学规划。

2、逐步推进搬迁非首都功能的迁移需要逐步完成,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入手,逐步按照时间表、步骤和内容推进。

对于区域功能的改变,需要全面评估,确定人员调整和岗位调整,确保搬迁过程中稳定性和有序性,同时要加大协调力度,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和协商。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北京市面临的非首都功能疏解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此,北京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并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规划。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据统计,北京市自建市以来,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中心城市,素有“中国之首”之称。

但随着城市人口、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北京市面临的非首都功能疏解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大量的非首都功能单位的进驻,加剧了北京市的交通、环境、住房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单位在北京市的用地、房产、劳动力等方面资源占用较多,也加大了北京市的承载压力。

为了解决非首都功能占用北京市资源的问题,北京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如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配合,将部分非首都功能单位迁至协同发展区域;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鼓励部分企业在北京市以外地区设立新厂区,同时也支持将人口密度大、产业比重高的地区进行疏解,转移部分人口和产业到协同发展区域等。

针对非首都功能疏解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完善协同发展区域规划,鼓励部分非首都功能单位迁移至协同发展区域,并加快协同发展区域的建设,提高其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吸引更多的非首都功能单位迁移至协同发展区域。

2、探索“四通一达”战略。

加大交通、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打通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之间的交通“瓶颈”,提高物流效率,实现多点联通。

3、加强土地管理。

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引导企业在北京市以外地区建新厂区,并加强对北京市内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限制非首都功能单位或部分人口向北京市内大规模聚集。

4、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等宜居宜业产业。

鼓励发展传统文化、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宜居宜业产业,构建以“生态宜居、特色宜业”为核心的产业空间布局。

在进行非首都功能疏解时,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以确保非首都功能单位的迁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协同发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综合实施方案优秀案例

北京市综合实施方案优秀案例

北京市综合实施方案优秀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北京市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发展压力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北京市政府积极推行综合实施方案,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深入探讨北京市综合实施方案的优秀案例,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度、广度兼具的了解。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北京市综合实施方案的重点之一,该方案旨在加强北京与邻近的天津市和河北省之间的城市合作与协调。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转移、改善环境质量等手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实现三地的互利共赢,促进地区经济的协同增长。

在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和保障。

优化交通网络,改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交通效率,减少通勤时间。

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力度,推动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创新创业引领北京市作为中国创新创业的中心,综合实施方案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的引领作用,提升北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创新创业,包括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加强科技金融支持、推进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等。

在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注重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鼓励创新企业和科技园区的合作与交流。

政府还加大对创新项目和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支持,以激励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涌向创新领域。

三、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综合实施方案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施生态修复和城市绿化等。

在实践中,北京市政府采取了有力的行动来治理大气污染。

通过减少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提高工业和发电企业的环保标准,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发展对于我国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以及如何通过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和共同繁荣。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功能:北京作为首都,具有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

天津和河北的部分城市则承担着区域政治中心的职责,为周边地区提供政治服务和支持。

2. 经济中心功能:北京、天津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能力。

而河北的多个城市则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

3. 文化中心功能: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如北京的故宫、天津的古文化街等。

各城市应发挥自身文化特色,共同构建区域文化中心。

三、协同发展战略1. 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加强京津冀地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快速联通。

2. 产业协同: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实现产业链的上下游衔接和互补。

3. 科技创新协同: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生态环境协同: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区域内的绿色发展。

5. 公共服务协同: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

四、实施路径1. 政策支持: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 规划引领:制定科学的规划,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3. 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 区域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 人才引进与培养:重视人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思路与对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提出并实施。

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减轻北京的发展压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下面将从环境保护、交通拥堵和产业转移三个方面,探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思路与对策。

环境保护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目标之一。

近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可以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和工厂迁出北京,转移到京津冀其他地区。

还可以通过限制机动车数量、推广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等措施来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水源、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交通拥堵是北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一是加快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频率,使更多的市民选择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

二是优化交通布局,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和道路交通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

三是推动“互联网+交通”的发展,引导人们使用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型交通方式,降低私家车出行需求。

产业转移是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手段之一。

北京作为国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产业结构。

为了实现产业分散和转移,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将一些非首都功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逐步转移到京津冀其他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打破人才流动的局限,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跨地区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具有重要意义。

要解决北京面临的交通拥堵、人口过剩等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通过环境保护、交通拥堵和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努力,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是指中国政府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规划。

该规划于2014年由国务院批准,旨在通过促进三地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实现协同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要通过优化空间布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强京津冀三地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

同时,规划还提出要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和效率;加强水资源调节和保护,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大环保力度,提高京津冀地区的环境质量。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实施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全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实现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该规划可以缓解北京地区的发展压力,加强地区间的互补性,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是我国政府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规划,旨在通过促进三地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北京过去的城市增长对首都的“二重属性”考虑不够,使得中心城区集聚了过多的城市功能,同时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张效率不高,并由此导致了“大城市病”。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应强调北京的均衡发展和带动作用。

通过分析北京的首都属性与城市属性的相互关系,厘清非首都功能的内涵,明确了城市效率和城市集聚的相互关系,北京的均衡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创新型经济体,同时还应注意通过构建区域协同综合体,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集群化竞争优势。

关键词:城市功能二重性;城市效率;均衡发展;带动作用;创新型经济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046-006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承担着政治地位赋予的特有城市功能,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在不同时期国家发展和首都建设的需要,使得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屡经调整,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北京城市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与人口集聚的双重不匹配导致了北京“大城市病”的出现。

2015年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四个中心”,北京不仅承担着作为政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首都功能,而且还被赋予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城市功能。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和京津冀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10~20年,北京既要实现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又必须利用经济与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现有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忽略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双重属性,这种研究视角不利于提出有助于北京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思路,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北京对周边区域的正向带动作用,从而最终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

因此,把握北京城市功能的“二重属性”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系对制定出科学的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演变历程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变化作出了多次调整,自1949年建国后,北京市累计完成了7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工作,如表1所示。

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北京正在进行第8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修订工作。

由表1可知,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历程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城市定位发生多次变化,在这7次城市总规划中,北京的城市定位多次发生变化,1958年前的发展规划所制定的工业中心在随后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不再出现,这表明北京有意在逐步淡化其城市的经济职能。

第二,城市空间布局由强调一个中心转变为多个中心,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北京所承受的压力也在逐渐变大,通过建设多个中心来均衡城市发展从而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是比较正确的调整。

第三,人口规模上限不断提高。

除了1958年城市规划将城市人口上限限定为350万外,其他规划的人口上限都在不断上升,然而实践证明这些规划的人口上限没有一个满足,规划期限内北京的实际人口规模都提前突破了上限,因此这要求最新一版的北京城市规划重视合理城市规模的问题,不仅需要制定出科学的人口规模控制范围,同时还应该结合疏散人口的政策思路。

(二)北京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国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断演变,城市规模增加速度超过城市结构增长的容纳水平,北京中心城区集聚过多城市功能,出现了城市增长速度变缓,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北京城市发展的双重过度集聚问题北京的城市发展存在双重的过度集聚问题,一方面,北京中心城区集聚了过多功能,北京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密度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海淀和朝阳四区,与周边区县发展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在整个京津冀区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经济密度还是在经济规模上,北京要高于津冀两地,以人口密度指标为例进行说明,见表2和表3。

可以看出,一方面北京市城市内部空间发展水平不均衡,北京的人口主要集聚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和石景山六区(统称“城六区”),其余各区人口空间容纳和经济提升均有较大利用空间;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从经济分布来看,河北省人口集聚水平只相当于平谷区的人口集聚程度。

2.北京市城区城市功能与产业空间分布错配发展由于北京市早前城市总体规划已对中心城区和郊县制定了城市职能和产业布局,除朝阳区中央商务区和南中轴商业文化中心外,中心城区主要承担了政治和文化中心,但实际的发展情况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承担了过多的城市功能属性,城市功能定位于产业空间分布实际呈现出错配发展态势,如表4所示。

以2014年北京市各城区的优势产业空间分布可以看出,东城区就业规模最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其次是金融业;西城区由于金融街的缘故,金融业的就业和经济规模均较大;周边郊区本是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但实际上就业与经济规模较大的却是制造业和工业,生态及旅游产业规模仍较小,例如延庆区等。

因此,北京城市内部产业布局与就业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误。

3.城市效率增长与空间扩张效率不合理匹配问题从2004版北京总规划可以看出,城市的空间布局中心逐步往东南移动,但是由于“路径依赖”,北京的经济增长核心仍在中心城区,虽然城市仍然向郊区蔓延,但土地利用的紧凑性仍较差,城市建设城市增长效率与人口、城市土地空间扩张呈现出不匹配的关系。

在城市蔓延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土地使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性。

2000年北京建成区规模约为490.11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底,建成区规模已经增长为1385.6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2.18%,城市空间增长速度过快,引起城市空间功能交叉重叠,城市生活和运行成本增加,“大城市病”显著。

为了更好说明这一问题,本文从空间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三方面来构造城市扩张系数测算北京的城市增长态势,如图1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增速的算法是按照当年数值与上年数值的比值来计算。

可以看出,在1994年到2014年期间,由于北京特有的地理区位限制,北边燕山山脉和西边太行山余脉限制了城市的空间蔓延方向,北京的城市空间的增速逐步下降,尽管北京人口规模增速近似保持不变,这意味着每年北京的城市常住人口仍稳步上升,但是北京的城市效率却逐步降低,外部集聚效应没有明显发挥,北京城市扩张模式呈现低效率。

二、过去北京城市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机理分析城市发展并不遵循单一的模式,而是与城市功能、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匹配息息相关。

导致北京城市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较多,但制约和影响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历史原因和阶段性特征,也有特定的发展动因和政策差异。

从造成北京城市发展问题产生的本质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对北京的城市功能具有的二重属性认识不够,或者在之前的北京发展战略制定时,对北京城市功能具有的首都属性与城市属性的内涵重视程度不够。

北京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首都一样,不仅承担着国家赋予的特殊首都属性,也承担着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属性,北京的城市发展既要实现政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首都属性要求,而且也应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居民就业。

首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首都城市的发展应该保证首都属性和城市属性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单纯追求城市发展的首都属性是不可取的,如果缺乏城市功能所提供的城市发展基本生活保障,首都功能必然不能持续发挥,世界上最初规划的单一行政功能的首都城市,由于人口集聚和历史原因,后大多采用了复合都市的首都圈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是韩国的世宗市、日本的东京市和美国的华盛顿市。

另外一方面,片面追求首都城市的城市属性也会导致首都城市的错位发展,甚至导致“内城化”问题的产生。

因此,城市功能二重属性应该辩证统一于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中。

因此,需要重点厘清北京所特有城市功能的内涵,即首都属性和城市属性。

北京的城市定位明确了“四个中心”,其中“政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是北京作为首都属性的城市功能含义,而“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则属于北京城市属性的范畴。

可以看出,北京的“四个城市定位”不仅包含着首都属性,也包括着非首都属性,如图2。

北京非首都功能是除“政治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之外,与北京的城市属性相矛盾冲突的那些功能定位,即北京的首都属性对北京城市属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或者现有北京城市功能中与首都功能存在矛盾并妨碍首都功能发挥的那些功能。

由于缺乏对北京城市功能二重属性的清晰认识,使得北京在过去的城市发展中没有按照首都属性与非首都属性来引导北京产业的空间布局,使得一些传统“三高”(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和“两多”(聚人多、占地多)以及非北京定位的一般性低附加值产业无序分布。

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布的错配发展造成了城市总规失控,城市功能交叉,导致职住分离产生,是北京现在“大城市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既要立足于城市功能定位,明确北京功能到底是什么,实现首都属性和城市属性的有效结合,也应考虑促进周边区域的发展。

由于对首都功能和城市功能的定位认识不足,北京城区呈现出多重集聚与错位发展,承担首都核心功能的东城区、西城区却过多地发挥了城市功能的作用,经济总量和增速远高于海淀区、朝阳区等城市功能拓展区。

另外,对周边区域发展的忽视,使得北京的城市增长效率整体偏低,可持续性不足。

因此,北京的发展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本质上是统一的,从提升京津冀不平等空间弥合、均衡城市效率城市集聚水平、区域协调机制等方面考虑,未来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需从以下几点逐步展开。

(一)疏解非首都功能,平衡区域发展节奏相比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内部的差异性更大,京津冀城市群呈现出“双中心,两端化”的空间形态,城市规模的“双极”――北京、天津与河北差距较大,河北省内的各地级市也是发展不均,石家庄和唐山市经济规模较大的两个地区,其余的城市规模等级较为分散。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评价标准就是缩小河北与北京、天津的差距,通过将北京、天津的部分产业分阶段转移至河北,优化或替代河北原有产业增长模式,进而达到快速增强河北的经济水平。

《协同纲要》指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

这对于北京自身的区域引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不仅要实现城市功能二重性带来的城市定位,而且还要能够带动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

在明确北京城市功能“二重属性”的基础上,意味着北京的城市发展应聚焦首都属性和北京定位,通过疏解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和聚人多、占地多的非首都属性和非北京定位的一般性低附加值产业,为重点发展创新性和高端产业腾出空间和资源。

2014年北京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gdp贡献比重约为77.95%,同期上升0.56%,第二产业21.31%,同期降低1.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