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电影赏析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
电影《活着》观后感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华的《活着》,几乎是用了一下午时间,一口气读完。
好的文学作品如同有魔力般,让读者不忍放下。
读完的第一感受是富贵的一生太悲惨了,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他身上。
在书中你能看见兴盛、看见衰败、看见颓唐、看见生活怎样折磨一个人,看见离奇却又平凡的人生。
但正如作者所言,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生活对富贵而言,真的是一条路,没有枝杈,就这么走下去,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
受不住了,就倒下,倒下了就再站起来,继续蹒跚前行。
他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对生活,乃至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
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活着需要韧性,活着才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生的意义或许真的不在命运之外,也许活着的意义就是在活着本身。
当我们还在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为生活中的不完美而纠结抓狂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
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福贵对生的渴望就一点一点的增强。
也许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但当他看到什么是“坏”的时候,自然可以做到“好”。
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选择,去改变。
“福贵啊,我们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
而我们又是为什么活着呢?对生命的认识,也许只有在失去后才能体会。
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
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
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关于电影《活着》观后感(通用范文9篇)
关于电影《活着》观后感(通用范文9篇)关于电影《活着》观后感篇1电影《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
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
影片以__内战和新__成立后历次____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__人的命运。
对于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我们还是有点缘分的。
早在高中时期,我与母亲一同在电视上看过,不过,那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后来,还多次听语文老师讲述过有关这部小说内容。
现在,又在选修课老师的指导下有幸观看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当然,这部电影上映比电视剧要早)。
而今又在写观后感,可谓缘分颇深!纵观电影的全过程,其时代色彩比较浓厚,几乎围绕着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及“以后”这四个时期而展开演绎的。
各个年代的特色比较明显,描述和编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残余影子——封建家庭,在其“大少爷”福贵的挥霍滥赌之下,慢慢被侵蚀、糟蹋,进而败落、衰亡的故事;以及展示了主人公——福贵以“活着”为姿态、为缩影,铺开了一系列悲惨命运和艰辛苦难的剧情,塑造了以福贵为中心的具有强烈的时代鲜明性的个人或家庭为“活着”而“活着”的形象。
但笔者认为,对于这部电影,并不是在每一个年代剧作家都尽力的让剧中人物走向灭亡,而是在其逐渐灭亡中给予其“活着”的希望。
单看这四个年代,福贵的一家抑或亲属在三个时期都有死人,而且有的时期不乏死两个。
而电影恰恰所要表达的,是各个时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人亡。
尽管有的人物被时代“造就”好了,但是最后的下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要好,并不完美,甚至有的比人亡还要悲催。
而这些其实是精神谋杀,比死亡还可怕。
我们可以用历史观念来加以说明,福贵他爹死于劳苦大众没有解脱,社会文明程度低,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封建主义深厚的局面;有庆(福贵的儿子)的死看似偶然,其实与必然共存;凤霞(福贵的女儿)标标准准是被“__”给毒害死的,另外,还有“__”时期的春生与王教授。
《活着》观后感
电影名:《活着》观后感说起来,看完《活着》这部电影,心里像是压了一块石头,沉甸甸的。
它不像爆米花电影那样看完就忘,反而像一杯苦茶,回味悠长,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
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导演的,葛优和巩俐主演,算是一部剧情片吧。
故事讲的是福贵的一生,他年轻的时候是个纨绔子弟,嗜赌成性,败光了家产。
接着,家道中落,经历了战争、饥荒,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剧情虽然简单,但每个情节都像针一样,扎得人心疼。
葛优演的福贵,一开始是个不争气的少爷,后来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变得成熟稳重了。
巩俐演的家珍,温柔贤惠,对福贵不离不弃,真是个好女人。
他们两个把角色演活了,让人感觉他们就是福贵和家珍本人。
这部电影的主题,我觉得是“活着”本身的意义。
福贵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失去了那么多亲人,但他依然顽强地活着。
这不禁让人思考,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亲情?是为了责任?还是仅仅为了活着本身?电影的画面很有年代感,灰暗的色调,破旧的房屋,都让人感觉很真实。
音效也很棒,特别是唢呐声,时而欢快,时而悲伤,很好地烘托了剧情的氛围。
有些地方的剪辑感觉有点跳跃,可能需要多看几遍才能理解。
我印象最深的是福贵最后对老牛说:“我们都活着。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的辛酸和无奈。
活着,有时候真的不容易,但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人生的百态,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生就像一场戏,有喜有悲,有苦有甜。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法预知未来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生活。
就像福贵一样,即使生活再苦,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如果你想看一部能够引发思考的电影,我强烈推荐《活着》。
它可能会让你感到压抑,但也会让你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它就像一颗苦涩的糖果,初尝是苦的,但回味却是甜的。
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感3篇
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感3篇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感1《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
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
看《活着》时,我想到了一句话,“当你第一百次跌倒时,请不要忘记前面的九十九次你都站起来了!”我认为福贵的这一生便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家产败光、父亲离世、被拉壮丁的拉去打仗却成了战俘、妻子病了无钱医治、儿子被抽血致死、女儿又聋又哑死于难产,就连女婿、外孙,都死于非命,仿佛那个特殊年代的全部灾难都落在了福贵身上。
而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一个强魄的人去掉大半精魂。
可是福贵在这一系列的打击后,仍好好的活着,还可以幽默轻松的向别人讲述他这一生。
福贵的坚强,不同于保尔和牛虻那样为信仰而生的坚强;不同于司马迁为实现先父遗愿苟活著书的坚强;不同于张自忠上将为了抗日大局忍受“汉奸”骂名的坚强。
他只是一个标准的败家子,普通的壮丁,平凡的农民。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坚强更能激励人心,如周国平所言:“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在这个世界上,如保尔等人轰轰烈烈的坚强毕竟在少数,承受着这些平凡苦难的人,始终卑微而又坚强的生活在社会最不起眼的一角!而每一天,我们的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为情所困、为钱所迫、为生活所打击、为学习所压抑的林林总总的平凡之人。
自以为世界放弃了他们,于是他们也放弃了世界!我想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的人承担的所谓的苦难都没有福贵一个来的大,而他们走了,永远的离开了,福贵却依然爱着自己,爱着生活,好好的活了下去。
是福贵没心没肺吗?他在亲人离开时的眼泪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那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福贵可以那么孤独的活着呢?他那样孤苦伶仃的活着,幸福吗?我只想说,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好好活着,或者就是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
《活着》电影观后感五篇范文观《活着》心得体会
《活着》电影观后感五篇精选范文观《活着》心得体会《活着》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的命运。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活着》电影观后感,欢送大家参考阅读!昨天一气就把余华的《活着》读完了。
因为先前在上哲学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过电影,觉得还不错,所以就准备读一下原著。
可见,电影在原著的根底上进展了比拟多的改编。
这样看来,本人主要有以下几个见解:第一,觉得电影的改编比原著更加戏剧化,更加扣人心弦。
剧情开展一波三折,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下来。
好在最后没有讲到苦根的死,给人了以活着的希望,也让观众心里有些欣慰。
而原著那么太悲惨,最后苦根也没有能逃过。
更加让人不能承受的是,三代人都同一家医院。
第二,原著末尾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那就是福贵最后说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那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第三,在看了一些作品后,我深深的感觉到中国作家的“慢半拍”。
作家应该是在第一时间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
但是中国的作家在第一时间却是一片歌功颂德,等到人们都受伤得差不多了或是完毕一段黑暗的时候,才慢慢讲述那个时期的故事。
不禁让我心一阵凉,看看现在的书,不都是赞美之词,看来真正的作家还没有诞生在中国。
这部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富贵本是富家之弟,因为赌博,把家产输得精光,之后不得不靠唱皮影戏谋生。
就在其生活逐渐走上正轨时,却被国民党的军队拉去当了壮丁。
在一个老兵的照顾下,幸运活了下来。
终于回到家里时,老娘已经过逝,女儿凤霞那么成了哑巴。
但他的苦难远远没有完毕。
几年后,聪明懂事的儿子有庆在一次意外中丧生。
中年丧子,这样的不幸不管发生在谁身上都是一次宏大的打击。
从这次打击中挺过来之后,夫妻俩含辛茹苦地把哑巴女儿拉扯大,并给她找了个了个老实本分的丈夫。
就在以为这一家子终于能够过上好日子了,命运却把他们抛向了更深的深渊。
那时,中国正经历,医生们都被当作反动权威,关进了牛棚。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精选13篇)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精选13篇)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精选13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1"记得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人所犯的每个错误都会得到惩罚。
我想也是的。
但趁法本身并不可悲,也不值得去同情,而真正令人可悲和同情的,是有的人还未来得及犯错误,就被命运之神宣判了死罪。
在生活和生命面前,人的脆弱显得那么真实,人的反抗却又那么渺小。
我们改变不了命运,能改变的,只是对命运的态度。
活着,这是一个名词呢,还是一个动词,或者,它只是一个形容词。
《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故事的大背景是中国解放前后一二十年,是中国的动荡和转型时期,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很小。
以葛优扮演的主人公徐富贵的命途多舛为主线,以活着这样一个既美好又无奈的事实为出发点的悲情故事。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
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
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另外,皮影戏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它贯穿电影的始末。
有些人认为是故意以“民俗”来取悦于外国的影片评委。
皮影戏在这片子里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
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时候,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
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
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则“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电影观后感《活着》电影观后感【篇1】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
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
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
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
《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
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 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活着》电影观后感【篇2】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电影《活着》观后感心得篇一今日,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活着》,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我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
一向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
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______兵给抓走了,在国名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
之后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终最终回到了家。
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一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
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儿子被兄弟撞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可是最终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向陪伴着他……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完美、幸福、欢乐的事。
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
而我们此刻的人,每一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完美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
我们应当像富贵那样,用坚强应对生活。
让我们一齐热爱生活吧!活着电影观后感优秀作文篇二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
而且我� 讨厌跟风。
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直在推荐。
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终于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
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
活着观后感(16篇)
活着观后感第1篇看完《活着》这电影,从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
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
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应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比较,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向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杯具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
从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
”小鸡怎样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生活的强者吧。
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主角家珍又是怎样样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我的所谓的丈夫,期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期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期望”,她兵没有这样。
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
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
可是富贵那时候怎样明白家珍――一个已经把自我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
《活着》观后感6篇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1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他的母亲说。
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
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
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
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逐渐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生活的曙光。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
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
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天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
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
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
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
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
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吧。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一“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观看电影活着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三篇
观看电影活着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三篇观看电影活着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一《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余华亲自操刀改编,由葛优、巩俐等人主演。
1994年该片在第47届嘎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人道精神奖等多项大奖。
主人公名为徐富贵,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但因为沉迷赌博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他自己也沦为佃户,与妻子家珍及一儿一女艰难度日;战争爆发后,富贵不明不白地被抓去当了壮丁,幸运的是他在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回到了家乡;解放后没有过上几天安生日子便又开始了大跃进,生活虽艰难却也能够维持,可却不料儿子有庆意外早夭,富贵与家珍悲痛欲绝;到了六十年代,那个时期开始了,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女儿凤霞找到了好婆家却因产后大出血惨死。
在电影的最后,富贵与家珍都已年老,与女婿和外孙一齐活了下来。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影改变了小说中客观冷峻的叙事视角,以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视角对故事进行了二次架构,这就使得电影更显温情,小说中始终冰冷低沉的格调也有所缓和。
同时,电影取景并非单调沉闷的,反而色彩艳丽富有生机,这也使整个电影多了一丝乐观向上的基调,而色彩运用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杯具发生时用艳丽的色彩来反衬生命的惨白无力,使得情节更有张力。
电影中的配乐也可圈可点,贯穿全剧的只有一段简单的二胡,是喜是悲全都是一首曲,每到抒情处就会由远及近地悠悠地想起,无尽的意味在这一首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悲的时候凄凉至极,喜的时候却也是笑中带泪,令人感受到命运自带的酸涩情绪,不可谓不高明。
从电影主旨来说,电影在必须程度上改变了小说本身的主旨。
余华写活着的本意并非是为了赞扬生命的强韧,也无意在文字中鼓励人们追求期望、信念等完美事物。
小说中的结局是除了富贵之外所有的人都死了,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足以支撑生命存在的感情、亲情、友情都不存在了,而他还继续顽强地活着。
所以余华说ldquo;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电影的观后感
活着电影的观后感《<活着>电影的观后感》《活着》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心里头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影片中的福贵,原本是个富家公子哥,吃喝嫖赌啥都干,把好好的一个家给败得精光。
这开头就让我忍不住想,这人得多糊涂才能这么作啊!但看着看着,我发现福贵的命运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着,一步一步走向了苦难的深渊。
他先是输光了家产,气死了老爹,从一个富家子弟瞬间变成了穷光蛋。
这要是搁在一般人身上,估计得崩溃了,可福贵还得活着呀。
他和老婆家珍带着孩子,开始过起了穷苦的日子。
这时候的福贵,好像突然长大了,知道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了。
家珍那可是个好女人,不离不弃地跟着福贵,哪怕过苦日子也没怨言。
他们住在那破旧的小屋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我就记得那屋里头昏暗的光线,破旧的桌椅,还有那四处透风的墙。
福贵穿上了粗布衣裳,干起了农活,那笨手笨脚的样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后来,福贵去给人唱皮影戏挣钱。
那小小的皮影箱子,就像是他们生活的希望。
每次看到福贵在幕布后面,扯着嗓子唱着,我心里都酸酸的。
他们就指望着这点收入,能让日子稍微好过点。
可是啊,命运就是不放过他们。
战争来了,福贵被抓去当了壮丁。
那战场上的日子,真是没法形容。
到处都是枪炮声,随时都可能丢了性命。
福贵心里头挂念着家里的老婆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去。
他在战场上遇到的那些人,有的昨天还在一块儿说话,今天就没了。
那种对生命的无奈和恐惧,真的是让人揪心。
好不容易熬到战争结束,福贵活着回来了。
当他看到家珍和孩子的那一刻,那眼神里的惊喜和激动,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本以为这下能过上安稳日子了,可没想到,苦难还是接踵而至。
儿子有庆因为意外去世了。
那一段真的是太让人心痛了。
有庆是个多机灵的孩子啊,每天跑着去上学,鞋子总是破破烂烂的。
为了不把鞋子穿坏,他都是光着脚跑着去学校,到了学校再穿上。
就这么个懂事的孩子,却因为一场意外没了。
福贵和家珍的那种悲痛,真的是能穿透屏幕,直达人的心里。
电影活着观后感看到了什么故事
电影活着观后感看到了什么故事《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电影活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电影活着观后感篇1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
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民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
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
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
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
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
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
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啊!电影《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2余华弃医从文,这与鲁迅相同,后成了一位名振海内外的作家。
我是看了小说《活着》后从内心肃然对他敢于直面现实而起敬,这与鲁迅又俨然相同了。
《活着》观后感(14篇)
《活着》观后感(14篇)《活着》观后感篇1观看完电影《活着》以后,我意识到了一个很深的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是的,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活着的人。
而这样一部电影也试图向我们阐述一个”活着的意义“的问题,尽管这样的意义并非一部电影所能够阐述得清楚,可是这部电影也在尽量地阐述着。
电影《活着》讲述了一个福贵一家人的生活经历,从解放初期他是地主家的儿子,又是个的败家子,输光了家财。
后来又投入了军队,投降返回了家乡,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生活变故。
总结来讲,电影《活着》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人生坎坷路,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意义的探讨。
可以说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很多思考,一是活着为了什么;二是人的生命对于历史长河来说能够彰显几分价值;三是怎么样面对生活当中的痛苦。
总的来说,《活着》我很推荐大家观看一下。
我们要活着更有意义,就应该从思考这三个问题开始,不经历痛苦我们也不能够变得坚强。
不思考人生,我们也就无法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希望大家的生活变得美好。
《活着》观后感篇2活着,他和他那头老牛都活着。
他和那头牛都叫福贵,但或许他比那头牛要惨得多。
它本应是个在家中歇息,享清福的老人,但现在却并非如此。
他看起来很快乐,无论是什么时候,嘴里都哼着小调,虽说年轻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也不快乐,但他依然愿意并喜欢回忆原来的往事。
他本应有个幸福的家,家中有她的爱人,孝顺的儿子,女儿,还有女婿外加一个可爱的小孙子。
只可惜,上天并未眷顾他,这些人都早已被死神带走,只剩下他一个人,还活着读到每一个人的死,心中都会剧烈地颤抖,有时自然也会掉下泪来,尤其是在他儿子有庆死的时候有庆身体里本就不多的血是为救县长夫人而被抽干的。
在那时一个孩子的生命难道就比不上县长妇人的命吗?我想还是活着好,就好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死了,一切就都完了,不要再想着要重新再来,更不要再想活着。
福贵,在书中,真的是一个神奇的人,就好像被赐予了无穷的力量。
因为赌钱,从地主变成佃户,同时也救了自己的命,在被抓去当壮兵期间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活着》电影赏析观后感
学院:体育系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班级:姓名:王丹学号:《活着》观后感“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地,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地春生说出这句话.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地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地思考.《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地一部作品,这其中大部分功劳有人认为要归功于余华,但其实电影和小说有许多地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说更残酷,而电影在这一点略显地给予了人些许地希望.《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地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历史是个死物,它不会说话,但你只要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得到,自然也就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思考.往往也只有历史,才是最具有力量地,因为它真实地,你就算闭上眼睛,也逃不脱这个存在.用我党地话说,时代在进步,经济在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在飞涨,国家力量在几何级暴涨,可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样地电影,因为我们已经在繁华地物质生活中忘却了自己地尊严.王小波说,“中国历史几千年,没有几个人有过自己地个人尊严...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地关系上定义,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不代表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只算是一块肉”..《活着》里地福贵又何尝不是这样地肉,他放弃所有地尊严,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一而再,再而三地苟喘偷生,福贵分不清自己地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这个人,就只求生存.在中国,每个人都在喊着过幸福生活,但却有大部分地人都只是在努力着如何生存,和残酷地现实做激烈地斗争,没有尊严地事情做地太多,也渐渐麻木,以至于后来他自己也想不起来初衷却只是想过个安稳日子.“我跟着你,只是想过着安稳日子”家珍一直在电影里重复着这句话,有家,有人,比什么都好,命运地重重磨难并没有让这个家破灭,福贵地家犹如风雨中飘零地浮萍,摇摇欲坠,始终不倒,面对着残酷地现实,福贵与家珍唯默默承受这些无法言喻地痛苦,撕破脸前地自尊,然后再继续生活,这是中国人最可笑也最谆朴地道德品质.一直以为,我们地眼里只看得到自己和身边地人,再远一些,就已经看不清楚了,连自己都在找寻尊严,更何德何能把别人当人来看呢?都是身体,一具东西罢了...如果我们认为张艺谋人生观是宿命地,完全是负面和消极地,那是不公平地.《活着》中还是有很多积极地成分地.这我们可以从小说和电影地比较中看出.余华让福贵地家人全数死去,似乎让人感到生活过于残酷.张艺谋让家珍,万二喜和馒头都活下来,意义十分重大.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地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让他们三人都活下来,家庭得到了保留,亲情可以延续.而馒头活下来,意义犹为重大.馒头代表了年轻一代,代表了未来.馒头活着象征着生活还会继续下去.尽管福贵一家遭受了如此多地苦难和不幸,张艺谋还是在影片结尾表达了他对生活地希望,福贵告诉馒头“日子会越来越好.”比起小说,电影来,更为让人心痛地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地只是六十年前地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地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地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屁民依然是屁民,混蛋依然还是那个混蛋,所有地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地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地自尊却在渐渐地磨灭,唯一增加地只有那无力地怜悯以及无望地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地真相,屏幕上地中国让现时地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地思考当中,福贵坎坷地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地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地,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地活着.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地事莫过于亲人对你地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地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地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地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地承受能力和对世界地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地.当生活在二十世纪地我们还在为物质上地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地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地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地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地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前几天报道地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地官员,在法庭宣判前地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地远比我所得到地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当一次次邪恶地观念充斥着我们地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人生地意义呢.活着,就要善待身边地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地,而不是为活着之外地任何事物所活着.”。
电影活着的观后感800字(汇总7篇).doc
电影活着的观后感800字(汇总7篇)电影活着的观后感800字篇1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不断讨论生的意义,而作家余华直接以《活着》为题,以中国特有的年代,特有的人的方式来展示他心中的话。
与书名《活着》的深沉不同,书一开始描写一个旧社会的地主家的儿子福贵,他嗜赌成性,游手好闲,甚至带着妓女去当众羞辱大人。
“这样的人死了也罢了吧,他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我心中暗想。
不出所料,他很快输光了家里所有的财产,在父亲临终的话下,他开始重新做人,而悲剧从此在他的生活里渐次上演。
他进城为母亲买药被国民党了抓了壮丁,在战场上失去了难得的朋友。
几经辗转回到家,母亲已死,妻子含辛茹苦养大孩子,可女儿却是哑巴。
接着妻子病倒,女儿含泪送人,唯一指望的儿子因给人输血失血而死,女儿在生孩子时死了,女婿又在工地事故中丧生,最后的亲人苦根竟因吃豆子撑死……如果说世上真有因果报应的话,那么福贵一定是最好的体现。
面对无数次的“天崩地裂”,福贵的反应却令人惊叹。
他并非拥有处变不惊的能力,而是有着超脱凡人的韧性。
倾家荡产,他还有老婆孩子和一小片田地;被抓壮丁,他心里坚定着回家的念头;妻儿死去他还有哑女儿和孝顺女婿;他俩死了还有未谙人事的孙子等他抚养;最后连孙子都离开了他,他就放十块钱在枕头下让人替他收尸,终日以黄牛为伴!从令人憎恨的纨绔子弟,到让人泪流的悲惨农民再到受读者心生敬畏的老者,作者笔下的福贵用自己从旧社会开始,历经大跃进、革命、自然灾害的一生展示了人的生命的韧劲究竟多大。
有作家这样评论道“福贵身上是中国近代所有苦难的集合”。
我认为他是亦是面对苦难时我们的好榜样,可以称其为生命的不倒翁。
任凭残酷生活的拳打脚踢,他总能找到活着的重心,让自己摆回最合适的位置,就算命运残酷的像一把铁锤,将他最后一点的盼望也砸得粉碎,他也要捧起一抔土将它小心埋好,让自己死后的骨灰能与之相伴。
余华以《活着》为题,却专注描写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演奏的是壮丽生命诗篇,却以琵琶轻轻弹唱,激起的是深沉的生命鼓点,却像哄孩子一样温柔拍打。
活着800字观后感
活着800字观后感篇一活着《活着》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慨万千。
我觉得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
也许命运对他太过残忍,从富家公子沦为贫苦百姓,经历了那么多的生离死别。
他可能无数次在心里问:“为啥是我?”可生活哪有那么多为啥!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深深刺痛着我的心。
家珍不离不弃地陪伴着福贵,那也许就是黑暗中的一丝温暖吧。
他们在贫困中挣扎,却始终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希望。
我在想,要是我处在福贵的位置,我能坚持下去吗?可能早就崩溃了吧。
但福贵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是力量。
哪怕生活再苦,也要咬牙坚持,因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和荣耀,而在于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坚强地活着。
篇二活着看完《活着》,我心里像堵了一块大石头。
福贵这一生,咋就这么难呢?难道真的是老天不开眼?从一开始的纸醉金迷,到后来的一贫如洗,这落差,谁能受得了?家珍这个女人,真的了不起!不管福贵啥样,她都死心塌地跟着。
这要是放在现在,能有几个女人能做到?还有凤霞和有庆,多好的孩子啊,可惜命运不公。
我就想问问,为啥好人就没好报?不过,就算生活再苦,福贵还是活着,顽强地活着。
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遇到点挫折就唉声叹气,和福贵比起来,我这算啥?也许,活着就是一种抗争,向命运抗争,向苦难抗争。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篇三活着《活着》这部片子,真把我看哭了。
福贵的命运,那叫一个惨!他就像狂风巨浪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可能被淹没。
可他愣是没沉下去,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我一直在想,福贵到底是靠啥撑下来的?是对家人的爱?还是对生命的敬畏?也许都有吧。
家珍真是福贵生命中的一道光,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这就是所谓的患难见真情吧。
电影里那些苦难的场景,让我觉得活着真不容易。
但福贵都能挺过来,我们还有啥理由不好好活着呢?篇四活着看完《活着》,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却依然坚强地活着,这到底是为什么?也许,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观后感
学院:体育系
专业:社会体育专业
班级: 11-1
姓名:王丹
学号:541114010118
《活着》观后感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
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
《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大部分功劳有人认为要归功于余华,但其实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
小说更残酷,而电影在这一点略显的给予了人些许的希望。
《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
批判,文革,历史是个死物,它不会说话,但你只要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得到,
自然也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往往也只有历史,才是最具有力量的,因为它
真实的,你就算闭上眼睛,也逃不脱这个存在。
用我党的话说,时代在进步,经
济在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在飞涨,国家力量在几何级暴涨,可我们却再也看不到
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已经在繁华的物质生活中忘却了自己的尊严。
王小波说,“中国历史几千年,没有几个人有过自己的个人尊严。
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
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
不代表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只算是一块肉”。
《活着》里的福
贵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肉,他放弃所有的尊严,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一而再,再
而三的苟喘偷生,福贵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
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这个人,就只求生存。
在中国,每个人都在
喊着过幸福生活,但却有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努力着如何生存,和残酷的现实做
激烈的斗争,没有尊严的事情做的太多,也渐渐麻木,以至于后来他自己也想不
起来初衷却只是想过个安稳日子。
“我跟着你,只是想过着安稳日子”家珍一直
在电影里重复着这句话,有家,有人,比什么都好,命运的重重磨难并没有让这
个家破灭,福贵的家犹如风雨中飘零的浮萍,摇摇欲坠,始终不倒,面对着残酷
的现实,福贵与家珍唯默默承受这些无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脸前的自尊,然后再
继续生活,这是中国人最可笑也最谆朴的道德品质。
一直以为,我们的眼里只看
得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再远一些,就已经看不清楚了,连自己都在找寻尊严,更
何德何能把别人当人来看呢?都是身体,一具东西罢了。
如果我们认为张艺谋人生观是宿命的,完全是负面和消极的,那是不公平的。
《活着》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成分的。
这我们可以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中看出。
余华让福贵的家人全数死去,似乎让人感到生活过于残酷。
张艺谋让家珍,万二喜和馒头都活下来,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
让他们三人都活下来,家庭得到了保留,亲情可以延续。
而馒头活下来,意义犹为重大。
馒头代表了年轻一代,代表了未来。
馒头活着象征着生活还会继续下去。
尽管福贵一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和不幸,张艺谋还是在影片结尾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希望,福贵告诉馒头“日子会越来越好。
”
比起小说,电影来,更为让人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的只是六十年前的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的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屁民依然是屁民,混蛋依然还是那个混蛋,所有的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却在渐渐的磨灭,唯一增加的只有那无力的怜悯以及无望的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国让现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的思考当中,福贵坎坷的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的活着。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
在我脑子里,我仍
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
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
多得多。
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