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的再定义_从一则网络谣言谈起(精)

合集下载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这些观点和见解往往会被大量的网民所传播和接受。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却成为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造成了言论的混乱和社会的不稳定。

本文将就网络谣言在自媒体时代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网络谣言,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网络上散布的假消息或不实言论。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这无疑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许多自媒体从业者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往往会故意夸大事实或者编造不实信息,这不仅扰乱了网络信息的秩序,更是对网民的负责任行为。

网络谣言的传播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许多网络谣言常常以极端的言辞和夸大的效果来吸引眼球,并且常常会涉及到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如疫情、政治、科技等,导致了人们对这些话题的误解和恐慌。

一些不实的疫情消息会造成大量的人们不理性的恐慌和囤积物资,进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又如,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便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假消息,使得事件的真相被混淆,社会上的舆论也被带偏。

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散布了虚假信息,而且还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网络谣言的传播也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个人来说,一旦被网络谣言所困扰,就极有可能会受到社会的唾弃和排斥,甚至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被网络谣言攻击,就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由于网络的特性,一旦网络谣言爆发,便会传播的迅速,迅速扩大到全社会,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被攻击的对象来说,身不为自由。

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对个人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和凝聚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针对网络谣言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危害,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和遏制。

有关谣言的研究报告

有关谣言的研究报告

有关谣言的研究报告谣言的研究报告引言:谣言是指广泛流传,没有明确证据支持的消息或传言。

它们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社交媒体等途径传播,对人们的信任、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本报告将对谣言进行研究,并呈现出谣言的定义、起源、传播方式、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内容。

一、谣言的定义:谣言是指在缺乏确凿证据支持的情况下,通过口耳相传、传媒等渠道传播的消息或信息。

它们通常具有吸引人的特点,以煽动、引起恐慌或误导为目的。

二、谣言的起源:1. 信息不完全或不准确:由于信息的获取有限或者传播媒体的偏见,造成消息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 人们的心理需求:个体对未知或不确定的事物产生焦虑和恐惧,往往会倾向于相信那些与自己期望一致的消息。

3. 社会环境:社会动荡、政治斗争、经济危机等环境下,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和传播。

三、谣言的传播方式:1. 口耳相传:人们通过口口相传传播信息,往往伴随着信息的扭曲和夸张。

2. 社交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谣言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3. 传统媒体:一些传统媒体在报道时未经事实核实,追求热点新闻,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四、谣言的影响:1. 社会秩序混乱:谣言会煽动恐慌和不安,引发民众群体性事件,扰乱社会秩序。

2. 损害个人和机构声誉:谣言往往对个人和机构造成信任危机,损害其声誉和正当利益。

3. 误导和误解:谣言可能导致公众对特定事物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4. 公共安全风险:对于公共安全和紧急情况,谣言的传播可能导致人们不当恐慌和混乱,增加应对风险的难度。

五、应对谣言的措施:1. 加强信息教育和媒体素养:公众应提高判断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主动辨别和抵制谣言。

2. 完善法律和监管机制:加强对谣言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互联网监管,规范传媒行为。

3. 加强事实核实和正面信息宣传:媒体和机构应加强事实核实,及时发布真实信息,缓解谣言带来的影响。

4. 协同合作: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应积极合作,共同应对谣言,提高整体的防范能力。

网络安全法 谣言

网络安全法 谣言

网络安全法谣言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秩序和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其目的是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管理。

其中,针对网络谣言的管理是网络安全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网络谣言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影响,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利益。

网络谣言可以引起社会恐慌,破坏互联网舆论环境,影响政府公信力和企业形象,还会给个人的名誉和隐私带来损害。

因此,制定网络安全法来规范网络谣言行为,并惩处违法者就显得非常必要。

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谣言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谣言的定义和界定: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不实消息、虚假信息或无根据的言论,其目的是获得不正当利益、制造社会恐慌或者损害他人名誉和隐私。

2.加强谣言的监测和查处:建立网络谣言监测与查处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控和把握。

相关机构应当定期发布网络谣言的监测报告,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严肃处理。

3.加强谣言信息源的管理:对于发布网络谣言的个人或组织,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明确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审查和管理,对发布谣言的平台进行处罚,并要求相关平台主动承担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

4.加强谣言信息的传播管理: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者,要依法进行惩罚。

明确对于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法律追究,并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

5.促进谣言的清除与澄清:对于网络谣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清除和澄清。

加强网络谣言的辟谣工作,及时公开真相,防止谣言继续传播。

6.加强网络谣言的宣传与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宣传与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网络素养和辨别能力,增强大众对谣言的警惕性。

开展网络谣言的宣传活动,加强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认识,促使公众自觉抵制和拒绝网络谣言的传播。

总之,网络谣言的传播严重威胁着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谣言进行管理和惩处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谣言申论范文:打击网络谣言 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谣言申论范文:打击网络谣言 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谣言申论范文: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的一种虚假、歪曲或无中生有的言论。

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谣言对公共舆论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危害。

为了净化网络环境,保障公共利益,打击网络谣言成为必要。

首先,网络谣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虚假言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通常比真实信息更快、更广,因此网络谣言常常煽动社会情绪,导致社会不安定。

例如,2018年广西一起自杀事件,就是由于一条不存在的“七天禁食令”而引发的。

其次,网络谣言严重损害了公共形象和个人利益。

虚假言论对个人、机构、企业等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

例如,2018年一则“八喜欠薪”谣言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严重影响了公司运营和工作岗位的稳定。

再次,网络谣言破坏了社会信任与和谐。

谣言的内容往往妖魔化某个群体或企业,使得各方不信任和猜疑。

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彼此合作、和谐发展。

为了打击网络谣言,需要全面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减少谣言的传播渠道,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启动行政审批程序。

具体而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需建立公民网络素养指引,旨在弘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在人们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帮助公众正确评估和对待网络信息。

其次,应对限制谣言的传播途径。

加强对虚假信息源头的取缔和定位,提高社会公众、政府监管部门和网络平台的意识与配合,合作打击网络谣言。

最后,应提出法律法规,并建立有效发现追踪与处置机制,既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又切实打击网络谣言。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

我们应该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拥有承担道德责任的自觉,不要乘机信口胡言,诋毁、抹黑别人。

打击网络谣言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支持整治网络环境,共同创造一个清晰正确的网络世界。

网络谣言的演讲稿

网络谣言的演讲稿

网络谣言的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网络谣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它们以其迅速传播、影响深远的特点,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认识和抵制网络谣言,保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散布的,经过编造、夸大、歪曲的信息,其目的在于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谣言往往以虚假的事实和不实的信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渠道,迅速扩散开来。

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网络谣言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传播。

其次,我们要认识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不仅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更会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网络谣言还可能导致社会恐慌、舆论混乱,甚至引发社会事件。

此外,网络谣言还可能对个人、企业和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因此,我们不能对网络谣言视而不见,而是要积极地应对和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呢?首先,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态度,不轻易相信和传播网络谣言。

在接收到一些信息后,我们要进行多方求证,通过权威渠道和可靠来源核实信息的真伪。

其次,我们要加强网络素养,提高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

我们要学会分辨信息的真伪,不被虚假信息所欺骗,做到见谣就揭、见假就辟。

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打击工作,向有关部门和平台举报网络谣言,共同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在抵制网络谣言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清朗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谣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我们要通过加强认识、提高素养、积极参与,共同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维护我们自己和社会的利益。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和谐!谢谢大家!。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成为了一个言论乱象的主要问题。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流传的一些不真实、不可靠或者没有证据支持的信息,通常用来传播不实的消息、散布恐慌或者抹黑他人。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广,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造成了信息不真实或者误导。

由于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一些自媒体主播或者网民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流量,不择手段地发布虚假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是没有依据的八卦传闻,也可能是经过片面修改或者捏造的事实。

这样的网络谣言会使得公众对所接收到的信息缺乏了解和判断力,误导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网络谣言破坏了社会的公信力。

网络谣言不仅使得公众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也破坏了媒体机构和个人的公信力。

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主播或者网民,为了吸引流量和提高点击率,发布虚假消息来获取关注。

这种行为会让公众对自媒体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并且对其他媒体报导的信息产生怀疑。

这样一来,公众对传媒的信仰和信任度将进一步降低,对媒体传递的信息也会形成麻木和冷漠。

网络谣言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和不稳定。

网络谣言往往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呈现,散布一些传言和恐怖故事,让公众感到恐惧和焦虑。

这种不实信息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导致群体性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

特别是在紧急事件发生时,网络谣言会加剧恐慌的程度,让人们无法正确应对紧急情况,造成更大的伤害。

为了解决网络谣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媒体机构和自媒体从业者应该加强自律,承担起传媒行业的社会责任。

他们应该注重查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发布信息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

法律法规也应该对网络谣言进行规范和打击,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制造和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

公众也需要提高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在接收到信息时,我们应该多方面获取、核实和对比信息源,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核实的信息。

社会应该加强网络素养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

演讲稿范文谣言

演讲稿范文谣言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谣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犹如病毒一般,无孔不入,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抵制谣言,共建和谐网络》。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谣言。

谣言是指未经证实、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

它往往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内容夸张等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那么,谣言为何如此猖獗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人类好奇心强: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谣言往往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使其乐于传播。

2. 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往往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导致谣言传播。

3. 情绪化传播:人们在面对谣言时,往往会被情绪所左右,盲目跟风传播,加剧了谣言的传播速度。

4. 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传播谣言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只图一时之快,不顾他人利益。

为了抵制谣言,共建和谐网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要学会辨别谣言,增强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2. 增强法律意识:我们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传播谣言的行为,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

3. 倡导正能量:我们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事实说话,引导舆论走向。

4. 加强网络监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管,严厉打击传播谣言的行为。

5. 培养社会责任感: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抵制传播谣言,为构建和谐网络贡献力量。

总之,抵制谣言,共建和谐网络,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而奋斗!谢谢。

谣言的议论文

谣言的议论文

谣言的议论文谣言的议论文引言:谣言是指通过口头传播或者媒体渠道传播的未经证实或凭空捏造的消息,往往具有虚假、夸张或者具有恶意目的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形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谣言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谣言进行深入的讨论。

论点1:谣言会引发恐慌和群体性事件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恐慌和群体性事件。

人们常常在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时,容易产生恐慌的情绪,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

例如,一些虚假的疫苗谣言可以导致大量人群拒绝接种疫苗,进而造成疫情的蔓延。

此外,谣言还可以引发人们的愤怒和仇恨情绪,进而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论点2:谣言会破坏社会的信任和稳定谣言的传播往往会破坏人们对于信息的信任,进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当人们无法辨别真假信息时,他们将失去对于政府、媒体等权威机构的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

此外,谣言往往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使得人们之间产生误解和敌意,进一步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论点3:谣言的传播需要加强管理和防范鉴于谣言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对谣言进行严格管理和防范。

首先,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执行,对于有恶意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

其次,政府和媒体应当加强对于信息的监管和把关,及时辟谣和传达真实信息。

此外,公众应当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不确凿的信息,从而减少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结论: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利益,我们有责任加强对谣言的管理和防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减少谣言的传播,维护公正、公平、科学的信息传播环境。

网络安全谣言心得

网络安全谣言心得

网络安全谣言心得网络安全是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网络安全谣言就是其中的一种存在。

网络安全谣言指的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关于网络安全的虚假信息或误导性言论。

这些谣言可能会误导大众,使得用户在面对网络安全问题时产生误解或采取错误的措施。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网络安全谣言的存在,积极参与网络安全教育,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素养。

在我个人的观察中,网络安全谣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网络安全谣言往往通过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内容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这些标题可能会使用一些夸张和恐怖的词汇,让人深信不疑。

其次,网络安全谣言往往缺乏可信的来源和相关的证据来支持其言论。

这使得用户很难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再次,网络安全谣言往往是针对某个热点事件或问题进行制造和传播的。

这些谣言利用了社会公众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和求证心理,通过传播谣言来满足用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网络安全谣言的存在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安全谣言使得用户在面对网络安全问题时产生恐慌和不信任的情绪。

这使得用户对网络不再信任,不敢主动使用网络,从而限制了网络的发展。

其次,网络安全谣言可能误导用户采取错误的网络安全措施,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财产遭受损失。

例如,一些谣言声称某种网络安全产品可以完全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财产,这使得用户轻信并购买了这种产品,结果却遭受了损失。

再次,网络安全谣言的传播也可能导致社会的恐慌和混乱。

当大量虚假信息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用户可能会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丧失对网络世界的信任。

面对网络安全谣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积极参与网络安全教育,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素养。

首先,我们应当养成自主判断的习惯。

当我们看到一条关于网络安全的信息时,不要轻信,要多方求证,通过查找可信的来源和证据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我们应当持续学习和更新网络安全知识。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网络安全知识,才能更好地识别和应对网络安全谣言。

网络时代的谣言和信息误导

网络时代的谣言和信息误导

网络时代的谣言和信息误导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时代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谣言和信息误导。

谣言和信息误导的产生已经导致了很多不良后果,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络时代的谣言和信息误导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谣言和信息误导的定义在网络时代,谣言和信息误导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不真实或误导性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是有意制造的谣言,也可能是因为传播渠道不严谨、信息来源不可靠等原因导致的误导性信息。

谣言和信息误导可能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

它们经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如社交媒体上的传闻、网络上的虚假新闻等。

谣言和信息误导的原因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然而,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也为谣言和信息误导提供了土壤。

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使得谣言和误导性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大量用户,而且这些用户可能会将其转发给更多人,进一步放大了谣言和误导性信息的影响。

匿名性和虚假身份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假身份也是谣言和信息误导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虚假身份进行信息传播。

这种匿名性和虚假身份使得制造和传播谣言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隐私安全的风险。

信息审核不严谨网络上的信息量庞大,很难对所有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

这种信息审核不严谨导致了大量的谣言和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机构或个人可能会故意制造谣言或传播误导信息,而其他用户则可能由于缺乏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而信以为真。

谣言和信息误导的影响谣言和信息误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社会影响谣言和信息误导的传播会导致社会的恐慌和不安。

一些谣言可能涉及公共安全或自然灾害等问题,如果被大量人信以为真,就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和混乱。

此外,谣言和信息误导也可能导致社会信任的破裂,使人们对信息来源和传媒产生怀疑。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网民有了更多的自由表达空间,但也孕育了许多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不仅扰乱社会秩序,而且会对个人名誉和社会安定造成伤害。

本文将就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重点剖析网络谣言的由来、影响和应对。

一、网络谣言的由来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由于传播途径便捷、信息高度透明化等特点,使一些没有可信度、真实性的信息,短时间得以快速传播,从而形成一种虚假信息的扩散现象。

网络谣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传播速度快。

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谣言得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传播。

2.用户共享转发。

网络谣言得以迅速扩散,一个目的是因为许多用户愿意参与分享和转发这些消息。

3.信息真假不易分辨。

网络谣言所传的信息模棱两可,容易会引发一些误解、心理波动、焦虑或恐慌等负面感受。

网络谣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行为,不仅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正常生态,而且还可能产生以下不良影响:1.误导公众。

网络谣言所传信息往往是没有经过核实和证实的,错误信息会误导公众的判断和选择。

2.损害个人名誉。

某些网络谣言的主要目标往往是某些公众人物,通过散布谣言来破坏对方的形象和名声。

3.引发社会恐慌。

有时某些网络谣言会通过阴谋论、煽动民愤等手段让公众形成一种恐慌情绪,引发社会混乱。

三、应对网络谣言面对网络谣言,我们需要采取真实科学的方式应对,具体措施可以是:1.提高信息素养。

加强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加强大众对于谣言判断的能力,提高其警惕性。

2.强化监管与处罚。

对于传播谣言的机构和个人,必须依法进行严格处罚,遏制谣言传播。

3.加强传媒自律。

传媒行业要加强对媒体道德准则的执行,进一步完善媒体自律机制,减少谣言传播。

4.倡导理性信息化。

倡导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树立科学、理性、文明意识,让大众形成自主清晰判断的意识。

总之,网络谣言是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我们需要提高公众宣传意识,增强自我判断能力,才能有效抵制网络谣言的存在。

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和处罚,在网络空间营造平安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网络谣言_精品文档

网络谣言_精品文档

网络谣言简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网络谣言指的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但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信息。

网络谣言往往以虚假的形式出现,通过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来迅速传播。

然而,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迅速接触到网络上的信息。

形成原因网络谣言的形成源于多种原因。

首先,虚假信息的发布者往往出于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考虑,有意制造和扩散谣言。

其次,公众对信息的渴望和好奇心也是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之一。

人们常常容易相信一些令人瞩目和惊人的虚假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符合他们的期望和偏见。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速度和广泛覆盖面也促进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危害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许多危害。

首先,网络谣言会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公众恐慌和混乱。

虚假的信息可能会引发社会事件,导致人们的恐慌情绪,进而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谣言对个人和组织的声誉造成了巨大损害。

一旦虚假信息被大量传播,很难恢复被侵犯的个人或组织的声誉。

此外,网络谣言还可能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导致人们基于虚假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防范网络谣言的措施为了防范网络谣言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依法追究发布虚假信息的责任。

此外,加强公众对网络谣言的教育和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

公众需要具备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网络谣言。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应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尽可能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此外,个人也应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会辨别真假信息。

在遇到可疑信息时,应该保持冷静,通过查证和对比多个信息源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误导他人。

个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也应谨慎对待其他人发布的信息,不随意转发和分享可疑信息。

结论网络谣言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高中作文800字

网络谣言高中作文800字

网络谣言高中作文800字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散布的,没有经过证实的,具有误导性、不实性的信息。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很容易引起大量网民的关注和传播,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网络谣言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旦被大量人接受,就会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比如,有些网络谣言会给一些企业或者个人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而对于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网络谣言而产生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因此,我们要警惕网络谣言,不轻易相信和传播网络谣言。

其次,我们要学会辨别网络谣言。

在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但是真相的查证却需要时间。

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网络谣言,不要盲目相信和传播。

首先,我们要多方求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事件的真相,不要轻易相信某一方面的言论。

其次,我们要学会理性思考,对于一些过于夸张或者不符合常理的信息,要保持怀疑态度,不轻易相信。

最后,我们要学会对网络谣言进行辟谣,如果我们发现了网络谣言,要及时向身边的人进行辟谣,避免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网络谣言的打击工作。

网络谣言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积极参与网络谣言的打击工作。

首先,我们要自觉抵制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不要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网络谣言的辟谣工作,向身边的人传递正确的信息,帮助他们辨别网络谣言。

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网络谣言的举报工作,如果发现了网络谣言,要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总之,网络谣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学会辨别网络谣言,并积极参与网络谣言的打击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网络谣言与信息真实性

社会网络谣言与信息真实性

社会网络谣言与信息真实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泛滥和虚假信息的蔓延。

社会网络谣言作为一种破坏社会秩序和信息真实性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社会网络谣言的定义、影响以及防范措施,以引起大家对信息真实性的警醒。

一、社会网络谣言的定义与类型社会网络谣言是指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

谣言的特点是缺乏事实支持和证据,但通过引发公众的恐慌、担忧或兴奋来吸引关注。

社会网络谣言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虚假事件、假的科学研究、伪造的专家评论等。

这些谣言通常以点击率和传播量为目的,通过炒作和故意制造争议来引起公众的关注。

二、社会网络谣言对信息真实性的影响社会网络谣言以其广泛传播和迅速扩散的特点,对信息真实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首先,谣言会导致公众对真实信息的混淆和怀疑。

当每天面对大量的虚假信息时,人们很难分辨真假,对真实信息的接受度也会降低。

其次,谣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安情绪。

谣言往往涉及到负面信息、假灾难等,这些信息会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谣言对公众的决策和行为产生了干扰。

虚假信息可能误导公众做出错误的选择,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三、应对社会网络谣言的措施为了维护信息真实性和净化网络环境,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社会网络谣言。

首先,建立严格的法律和规范性制度。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督和打击力度,对故意传播谣言者进行惩罚。

其次,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公众需要学会辨别虚假信息,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再次,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

网络平台可以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自动过滤和识别谣言,阻止其传播。

此外,建立起鉴别真伪信息的公正机构,为公众提供可信、可靠的信息来源。

四、个人防范社会网络谣言的建议除了行业和政府层面的措施,每个人也需要有自己的防范社会网络谣言的意识和方法。

首先,要保持怀疑的眼光。

浅谈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正稿)

浅谈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正稿)

浅谈网络谣言及其治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互联网络的广泛普及,人们交流、沟通高度便捷,超越时空,但是人们却目睹或经历了这样的一些事情,在商店疯狂抢购食盐,山西长蛆虫的柑橘,新疆艾滋病人滴血投毒等等。

后来事实证明,这些事件都是凭空编造的,是网络谣言,它的发生造成公众恐慌、社会混乱,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本文就此谈谈网络谣言,以加强人们对网络谣言的认识和打击。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络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政要等内容。

由于互联网络是开放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络中发布信息,表达观点,这就给造谣者提供了造谣平台,互联网络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传播极快,谣言一经置于网络,犹如一颗巨石投向平静的湖面,迅速在网民中传递,网民中有一类人,他们接收到谣言后,不分对错,将谣言加油加醋后再次传播,成为谣言推手,让谣言像一个雪球,在虚拟网络社会中越滚越大,这真是:真相还在穿鞋,谎言已经跑遍世界。

造谣者为什么要造谣呢?是博红颜一笑!还是无心插柳!还是利益驱动!更或是宣泄情绪!让我们梳理一下近年发生的几起典型造谣事件,或许会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谁也想不到这起核事故竟在中国引起了一场令人咋舌的抢盐风波。

经查,3月15日中午,一位网名为“渔翁”的网民在QQ群上发出消息:“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

”随后,该条消息被广泛转发。

3月16日,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抢购食盐的现象,产生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许多地区的食盐在一天之内被抢光,期间更有商家趁机抬价,盐市一片混乱。

3月17日中午,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强调,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希望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渐崛起并成为一个独特的媒体形式。

自媒体的特点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从业者,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博客、视频平台等发布信息,直接面对广大用户。

自媒体时代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言论乱象,其中之一就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

网络谣言由于其内容新奇、煽动性强且容易引起共鸣,常常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主要具有以下几点原因。

自媒体时代的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从业者。

相对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没有严格的资质门槛,任何人只需要一个账号就可以发布信息。

这导致了自媒体从业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一些缺乏客观判断力和专业知识的人。

这些人发布的信息往往缺乏可靠的来源和真实性证据,容易引发言论混乱。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审核机制不完善。

自媒体从业者通常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信息,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几乎可以实时发布和传播。

而传统媒体通常有一套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在发布之前会进行事实核实和编辑加工。

而自媒体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信息发布之后很难进行追溯和修正。

这导致了一些虚假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开来,对公众产生误导。

自媒体从业者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存在炒作和夸大事实的倾向。

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点击和转发,一些自媒体从业者会故意制造争议、夸大事实,以引起公众的兴趣和注意。

他们没有必要遵循传统媒体的伦理规范和新闻职业道德,往往对于真相不太关心,只关注于获得流量和关注度。

这种倾向导致了一些虚假信息的频繁传播,进一步加深了信息的混乱程度。

自媒体时代公众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自媒体时代,信息泛滥,公众很容易被信息冲击和误导。

一些人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鉴别能力较低,容易相信并传播虚假信息。

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公众没有足够时间和机会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容易轻信虚假信息。

这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针对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自媒体行业、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

关于怎样看待网络谣言的申论作文

关于怎样看待网络谣言的申论作文

关于怎样看待网络谣言的申论作文在这个信息如同潮水般汹涌的网络时代,我们就像在信息海洋里航行的小船,本想乘风破浪,却常常被网络谣言这股暗流搅得晕头转向。

网络谣言,就像是那长着丑陋面容却擅长伪装的小怪兽,在网络世界里肆意横行,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所以我们得好好审视一下这个让人头疼的家伙。

网络谣言,那真是“脑洞大开”的产物。

有时候仅仅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有些人就编造出一些离谱到家的谣言。

比如说,“吃榴莲喝牛奶会中毒”这种谣言,搞得好多人吃榴莲的时候都不敢碰牛奶了,这可让爱吃榴莲和牛奶的吃货们苦不堪言。

这些造谣者就像调皮捣蛋的小鬼,毫无根据就制造恐慌,完全不顾会给大家带来多大的麻烦。

他们以为网络是个可以随便开玩笑的地方,却不知道这玩笑背后可能伤害到很多人。

再说说那些为了利益编造的谣言吧。

商家为了竞争,可能会编造对手产品的谣言,什么“某品牌化妆品含有致癌物质”之类的。

这可就不只是开玩笑那么简单了,这是赤裸裸的不正当竞争啊。

消费者呢,被这些谣言搞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相信哪个品牌,而那些被造谣的企业也是有苦说不出,可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辟谣。

从社会影响来看,网络谣言就像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得吓人。

一条谣言可能在几分钟内就传遍大江南北。

它破坏了社会的信任体系,让人与人之间变得疑神疑鬼。

本来大家都应该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可谣言一来,大家看谁都像是谣言里说的那样,这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啊。

就像之前有谣言说某地要发生地震,结果搞得当地居民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回家睡觉,这多耽误事儿啊。

那我们该怎么对付这些网络谣言这个“小怪兽”呢?咱们自己得提高辨别能力。

可不能听风就是雨,看到什么消息都不假思索地相信。

要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多去查证消息来源,看看是权威机构发布的,还是某个不知名的小网站胡编乱造的。

要是遇到那种标题特别耸人听闻,内容又漏洞百出的消息,十有八九就是谣言。

然后呢,网络平台也得负起责任来。

关于谣言演讲稿范文

关于谣言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谣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如同病毒般迅速传播,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今天我将从谣言的定义、危害以及如何抵制谣言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让我们明确什么是谣言。

谣言是指未经证实、无中生有、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它可能是口头的,也可能是书面的,甚至可以是网络上的。

谣言的产生往往源于人们的好奇心、恐惧心理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其次,让我们看看谣言的危害。

谣言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破坏社会秩序: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导致人心惶惶,影响社会稳定。

比如,一些关于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谣言,可能会引发恐慌,造成社会动荡。

2. 损害个人名誉:谣言往往针对特定个体,对其名誉造成严重损害。

这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还可能使其在职场、生活中遭受不公平待遇。

3. 干扰正常工作:谣言的传播可能会使人们分心,影响工作效率。

在工作中,谣言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甚至导致团队分裂。

4. 损害媒体公信力:谣言的传播往往与媒体有关。

如果媒体不能及时、准确地报道事实,就会失去公众的信任,损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那么,如何抵制谣言呢?1. 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谣言。

2. 加强媒体监管:政府部门和媒体要加强对谣言的监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事实。

3. 增强法制意识:对于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 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我们要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传播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总之,谣言是社会公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抵制谣言,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浅析网络谣言

浅析网络谣言

浅析网络谣言网络谣言,顾名思义是在网上出现的不合实际,且胡编乱造、贬低他人名誉、有违社会公德、破坏社会良好秩序的言论。

由于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又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因此本论文将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原因、危害及其对策,对它进行浅析。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第一:网络谣言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

电脑的应用和高科技社会的到来,为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条件。

也就是说,当前,数字化的通讯技术通过电脑已和全球衔接,普及世界每个角落,而可以操作电脑的民众,据有关方面统计全世界不下15亿,就中国的网民至少也在3至5亿之间。

所以,在这样范围广、技术高、速度快的条件下,每个网民不但是接收网络谣言信息者,又是网络谣言信息的传播者。

第二:网络谣言控制难。

原因是多数网民爱猎奇,缺乏分辨谣言的真伪,对谣言又无鉴定意识;这是其一。

其二,不少网站玩忽职守,对发帖者和有关谣言审查不够或者不审查。

其三,国家对网络谣言散布的制约还缺乏强硬的政策和法律条文。

第三:谣言的接收和传播越来越依赖电脑。

电脑缺乏的以往,人们接收和传播谣言主要是靠嘴和传单,而电脑普及后,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来获取了。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网络谣言现象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是出于报复他人心理。

即发谣言者平时与他人有纠纷瓜葛,或某种矛盾,便通过网络谣言贬低或攻击对方;二是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炮制香艳丑态、花边新闻,编造一些所谓的“真实故事”乱发乱转;三是对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工作态度有成见,所以出于仇官心态,制造一些领导干部的“性丑闻”或脱离群众、贪污受贿的假新闻;四是不考虑社会安定大局,却出于个人私下爱好,故意胡编乱造一些让人恐惧或害怕的消息;五是听风就是雨,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增枝添叶,瞎编一通,然后风传。

例如:利用日本核泄漏风传“碘盐能防核辐射”,食盐被抢的断货就是很现实的例子。

我国法律规定谣言包括(3篇)

我国法律规定谣言包括(3篇)

第1篇一、引言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对谣言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详细解析我国法律规定中的谣言内容。

二、谣言的定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谣言是指未经证实、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

谣言具有以下特点:1. 虚假性:谣言传播的信息是虚假的,与事实不符。

2. 感染性:谣言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容易感染他人。

3. 传播性:谣言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如口头、网络、媒体等。

4. 危害性:谣言可能对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国家安全等造成严重影响。

三、我国法律规定谣言的类别1.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 编造、传播恐怖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编造、传播恐怖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 编造、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编造、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4. 编造、传播虚假广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六条,编造、传播虚假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5.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6.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4期2010年4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Vol.5No.4Apr. 2010谣言的再定义——从一则网络谣言谈起游[摘雅(漳州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福建漳州,363000)要]在传统的谣言观里,谣言是故意捏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假的信息。

这样的定义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必要从谣言的概念入手,重新探讨谣言的本质属性,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机制,从而形成新的谣言观。

[关键词]未经证实;大众传播;心理平衡;辟谣[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游雅(1981-),女,助教,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2008年注定是一个要被载入中国史册的年份。

从年初的雪灾,到3月份的西藏暴力事件、5月份的汶川地震、8月份的北京奥运会……这一系列事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世人瞩目,而它们却选择共同来书写2008年的不平凡。

在国人眼中,“8”是一个特别的符号。

2008年,互联网上一个关于“8”的谣言悄然流行:1.25雪灾1+2+5=8,3.14西藏事件3+1+4=8,5.12地震5+1+2=8,奥运会的日期是08.08.08。

为何在科学高度昌明的今天,这样的网络谣言仍然极具市场?真假,也无法把它从其他消息中辨别出来。

因此,谣言概念所做的价值判断,并不能作为一种科学认识的方法。

另外,必须承认: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

谣言是一种自发性的、扩张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在传播过程中,往往经过多个个体的连续复述。

当人们接收到某些信息时,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偏差,也可能是记忆的出入,容易造成对信息的歪曲认识和理解,然后再将歪曲认识的信息传递出去,这样信息会越传越走样。

因此“走样”的结果不一定全部出于“故意”。

从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看来,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三个特点:削平,即在信息的传播中,人们由于记忆的限制,经常只能记住信息的部分内容;磨尖,即信息在传播中传播者往往只留意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当他再传播这些信息时,常常也只强调其印象深刻或感兴趣的部分,其余部分往往被忽略;同化,即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接受谣言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识来理解谣言的内容,将符合自己认识的内容保留,将不符合自己认识的内容删除,而且经常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地发挥。

如此,谣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即使不是出于“故意捏造”,谣言仍然存在着失真的较大可能性。

第二,谣言能否进入大众传播?关于谣言的传播渠道,大部分学者把它归为私下的、人际的传播。

如张华葆认为:谣言是指对社会上已经发生或假想的一件事,经口耳相传,而又缺乏证据的解释或理论;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到: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定性。

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谣言其实从来不缺乏进入大众传媒的途径。

例如,“9・11”事件中,在死亡人数统计结果出来之前,CNN 及凤凰卫视都有过推测,甚至“有的主持人张口就说‘在这场袭击中至少5万人丧生’”,谣言开始满天飞,而最后统计出来的数据是2000多人。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

这种现象既和谣言本身的信息特性有关,又和媒介迅速传播的理念相联系。

诚然,人际间的口头传播是谣言传播的重要方式,但广播、报纸、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由于新闻来源和竞争等原因,对一些信息的确认常常存在时间差或误判。

因此,在谣言传播的渠道中,大众媒介传播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纳一、谣言的概念关于谣言,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界定。

在古代,“谣”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种意义上的“谣”具有民间性、自由性、随意性的特点;二是指没有根据的传说。

此后的“谣言”概念里,“谣”的第二层含义逐渐凸显。

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定义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这个定义影响甚广,导致大部分人对谣言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认为谣言一定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消息。

学者时蓉华甚至提出: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

然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对于谣言概念的界定多数使用了“未经证实”这个修饰语,对谣言的属性并未进行直接的价值判断。

如《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将“谣言”定义为:一种缺乏事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二、谣言的属性探讨中外学者关于谣言的看法中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谣言一定是虚假的吗?这个问题涉及具体的价值判断。

从前文所引用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故意捏造”、“没有事实根据”、“假”这几个语词是传统谣言观中的核心定位。

而这种依照传播者的目的、意图所做的界定,在一则消息的流传中很难体现出来,它常常是个人的主观推断,在得到确切的说法之前,人们无法断定谣言的—54—入探讨的范畴。

人来说,首先会加深他对谣言的印象,然后才会产生辟谣的效果。

而对于先前不知道谣言的人来说,首先是获悉谣言的内容,然后才接受辟谣的内容。

所以,辟谣本身是个艰巨而又两难的命题。

从信息处理理论角度分析,谣言的流传本身会加深它的印记,从而影响长期印象。

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如何把新的信息和原有经验连接起来进行判断。

其中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当人们接受一个新的信息时,这表明他会把这部分信息和认知结构中属于同一主题的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总体相关的结构。

当同一主题结构中某个信息被提到或唤醒时,其他的关联信息也会被唤醒。

这意味着,尽管谣言可能消失或被否定,它的“印象”仍会残留在记忆中并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当相关主题再次被思考时,谣言造成的这部分印象又会和其他相关信息一起,成为判断的依据——因此,谣言一旦波及,就很难消除。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谣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不断重复、相互传播的沟通方式。

1953年,国外学者克罗斯得出决定谣言产生的公式,R=I*a*c。

其中R=谣言rumor ,I=重要度impor-tance ,a=模糊度ambiguity ,c=听者的批判能力critical ,这具体体现在对其传播内容的信任程度上。

因此,在公众的心理素质不变的前提下,谣言的传播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人们心目中谣言的事件是重要的;二是人们关注的该重要事件信息模糊。

人们对事件越重视,信息越模糊,谣言的流量就越大,影响就越广。

如何辟谣?根据R=I*a*c,重要度是事件本身的,很难改变,一般只有在自然消失的过程中,传播者兴趣减退或出现否定性的客观事实后重要度才会更改;模糊度则是辟谣者可以大力为之的,传播失误造成的真空,很容易给谣言以可乘之机,所以辟谣时就应该尽快消除模糊度,使事件明朗化;至于听者的批判能力,除了仰仗听者自身的见仁见智之外,辟谣时还应大范围地采用大众传播媒介,这样既能促使多数知道谣言的人迅速知道辟谣的内容,又能增强受众对传播内容的信任程度,有助于提高听者的批判能力。

可问题在于,“谣言的力量之一是它的不断重复。

辟谣要想有效果,也得翻来覆去地说。

遗憾的是,辟谣由于必须严格遵循正式宣布的固定形式,不可能寄希望于让大众传播媒介反复传播。

人们看报和听广播就是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是反复读昨天,或更糟,几个星期前就已经宣布过的事。

”因此,对于谣言,大众应采取平常心的态度去对待,政府权威则要要信息明朗化,这样,谣言的杀伤力,才会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1]卡普费雷. 谣言[M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刘建明. 当代中国舆论形态[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1989.[3]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徐锦江. 流言导读[M ].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5]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M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社科院语言所.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6. [7]陈新汉. 哲学审视中的社会谣言[J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2004,33. [8]蔡静. 谣言背后的心理因素——从西方媒体涉藏报道谈起[J ]. 新闻记者,(6)2008.三、谣言的产生及传播机制(一)谣言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当社会事件或社会危机发生时,恐惧心理在事件经历者与事件相关者中漫溢开来,人们渴望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需要对事态发展的进程随时进行了解。

然而在传统的公共信息发布机制之下,如果政府不主动公开信息,公众就难以获得政府所控制的公共信息。

而现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后不能及时提供信息或者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人民的愿望,人们可以通过许多非正式的渠道寻找信息,这样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就不可避免。

(二)谣言的传播涉及心理平衡机制谣言从来不是“客观中立”的,它是具有强烈主观认识的双重属性的传播。

它在传播过程中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叙述层面,它主要由事实信息构成,传达的是事实、情景、关系;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层面是示意层面,它是事实信息背后暗含着的情感、意见,它创造了叙述的方式并左右着叙述内容的改变。

谣言之所以会产生,并在传播中出现内容的变形,正是源于这种潜在的心理作用。

在连续传播的过程中,“谣言”和“事实”之间的区别常常是主观选择过程的不同。

对事实的“选择性接受”、对意见的“选择性接受”,使谣言出现了种种变体,并使它在特定的心理氛围下具有极大的顽固性。

例如2008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其时间上的巧合性成了谣言的最好佐证。

民心惶惶之中,恐惧还是接二连三: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不久后,柑橘生虫的谣言让广大民众再一次心惊肉跳。

这类谣言的传播和巩固实际上涉及到了两大心理因素:解释框架和对信源信任度的问题。

从格式塔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来看,“态度的持有和改变,取决于人的认知在整体上是否一致。

人的认知结构倾向于保持一致,认知不一致就会导致某种解决如改变态度以达到一致”。

当人们需要对异常事件,比如一则不确定其可信度的信息进行判断时,如果符合自己已有的解释框架,则易于接受。

而如果有关事实真相的解释和自己已有的框架差距过大,就会出现认知的不协调。

而为了消除认知因素彼此矛盾而造成的不协调,其中一种选择就是降低不协调要素的重要性,即在相信谣言的状况下,降低“证据”的重要性。

以虫柑橘为例,除了事发地以外,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其他地区的柑橘也受虫灾,实际上大部分地区的柑橘都是绿色健康食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但是大部分民众还是选择相信谣言。

另一个相关因素是对信源的信任度。

为了批驳谣言,就必须提出证据,但证据的可信度直接来自信源的权威度。

中国政府过去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遮遮掩掩的态度,使民众趋于相信坊间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