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的一个二难推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逻辑的一个二难推理问题
——古希腊人曾用类似的问题破斥基督教,我们佛教该怎么办
枯竹先生问:
经上说祈祷观世音菩萨便可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现在假如有一对夫妻,他们共同想要一个孩子。丈夫喜欢儿子,由于知道妻子喜欢女儿,所以丈夫是祈祷观世音菩萨加持生女儿的,妻子喜欢女儿,但考虑到丈夫喜欢儿子,所以妻子是祈祷观世音菩萨加持生儿子的。由于中国现在是计划生育政策,所以一家也只能生一个,夫妻两人共同祈祷的内容是要一个且只要一个孩子。现在就出现矛盾了,由于丈夫和妻子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那他们的后代是男孩还是女孩呢?
妙莲法师答:
一、简略分析所提问题:
您所提的问题,从形式逻辑学的角度讲,是一个二难推理的问题,并且您提到古希腊人曾用类似的逻辑技巧对基督教进行破斥。面对这种情况,您想知道我们佛教当如何应对,是否也会遭到这种推理的破斥。您这种竭力维护佛教的发心与行为的确值得赞叹,在赞叹的同时,也可以告诉您:佛教的任何一种教义或者说经、续、论典的每一句、每一字都不可能被世间的任何一种学说、理论所破斥。也许个别如我一般的佛教徒,因为佛学知识浅薄,闻思修证的功德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不可能对方方面面的质疑难问、不解困惑给予圆满合理的问辨答复,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具有功德的佛教学人不能给予圆满的解决,更不能代表佛陀的智慧不圆满、佛教的教义有矛盾、相违等过失,这些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
古希腊人之所以用这样一个矛盾性的二难推理问题来破斥基督教,很有可能是因为基督教的教义中承许一个万能的造物主。古希腊人认为既然是万能,就应当对这样的一个矛盾给予协调统一,如果做不到,就不是万能,破斥的焦点很有可能就在于此。针对您所提问题的内容就是:只能有一个孩子,并且要同时满足丈夫祈祷生女儿、妻子祈祷生儿子的不同祈愿,如果仅有一个孩子又不能同时满足生男生女的两种不同祈愿,那就不是万能。当然,即使是面对这种难问,基督教的信徒凭借自己的智慧以及他们的教义,可能也会给予非常圆满的回辨与答复。而在此处,如果我们仅仅用一些逻辑辩论方式代表佛教与其它世间学说进行一番针锋相对的辩驳,可能没有太大的价值与必要,所以我们不妨仰仗诸佛菩萨恩赐于此世间的佛教教义、金刚法语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达到使我们回答双方彼此对佛法的认识程度都能有所提高的目的。
二、结合佛教教义回答分四:
1、以比喻说明:
在此我们不妨先讲一个假设性的故事来
作比喻:有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办了一座孤儿院,收养了很多孤儿,他自己就是孤儿院的院长。有一天来了一对夫妻要领养小孩,并且他们提出一个奇特的要求:只能领养一个孩子,但要同时满足丈夫想领养男孩、妻子想领养女儿的要求。如果对此不能给予满足,那孤儿院的院长就不能说是善良的人。请问,这位院长怎么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呢?再请问:如果提问题的您是那位院长,您又将如何呢?很显然,这对夫妻的不同要求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在名言世间,一个正常的孩子不可能既是男孩又是女孩,如果让他们领养两个孩子,又同时违背两个人的共同要求,因为他们要且只要一个孩子。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矛盾律指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这两个判断中必有一个是假的。从此也可以看出,两夫妻的要求中,必然有一个会落空,但却不能因此而否定院长的善良,因为这种要求已经失去了它的合理性。
2、比喻对应意义:
故事中的院长相当于您所提问题中的观世音菩萨;到孤儿院领养孩子的夫妻就是问题中同时向观世音菩萨祈祷加持的夫妻;故事中两夫妻要求只领养一个孩子,但要同时满足妻子要女孩、丈夫要男孩的愿望,指的就是问题中的两夫妻共同祈祷观世音菩萨要且只要一个孩子,但要同时满足妻子要儿子、丈夫要女儿的祈愿;故事中的院长不可能因为真诚善良就能够同时满足两夫妻这样的不同要求,因为在一个正常孩子的身心上,不可能同时具足男孩与女孩的双重法相,同样现在也可以告诉您: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也不可能因为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就可以违背名言观现世量的法性规律,而将两个完全相反的观念、体性以及事相积聚于同一事物上,并且又说这是正常、这是美好。如果赐于他们龙凤胎,又违背他们要且只要一个孩子的共同意愿,所以即使是在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面前,两夫妻的这种祈愿也不可能同时得以实现,这时就要理智的思维祈愿内容的合理性。
3、由意义引申出教义来作说明:
此时,也许有人会问:难道说仅仅因为观世音菩萨做不到,就说这种祈愿的内容不合理吗?或者有人会问:是否想以祈愿内容不合理为借口,而欲求逃避观世音菩萨所要面对的矛盾问题呢?乃至即使通过上面的比喻结合意义给予了说明,但可能仍会有人说:世间孤儿院的院长解决不了某个问题或者说不能满足某种要求很正常,因为他毕竟是普通的凡夫,但万能的救世主——大慈
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应该能够满足所有的祈愿,否则就不能说千处祈求千处应了,在观世音菩萨面前还有什么必要再去分辨合理与不合理呢?
这种种质疑式的说法乍一听起来好似有些道理,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可以说是因为对佛法的某些教义并没有真实了解领会而造成的不负责任的说法。这样讲并非没有道理,为了进一步说明此理,我们不妨先举一例喻:佛陀在经中说:释迦佛示现涅槃后至弥勒菩萨成佛期间,在此娑婆世界,不会有示现十二相成道的佛陀出现。而这时有一对夫妻在观世音菩萨面前祈祷: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啊,请您加持我们能像净饭大王和摩耶夫人那样,快快生一尊示现十二相成道的佛陀来导驾慈航、普度众生以破除这浊世的黑暗。面对这个祈愿,您不能说不是一种善意的祈祷,但是请问:他们想尽快生一尊示现十二相成道之佛陀的愿能实现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绝对不可能。再请问:能否因为这种祈愿不可能实现而否定观世音菩萨的悲智功德呢?或者说观世音菩萨就不是千处祈求千处应了呢?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通过上面的例喻,我们不难看出:恶愿暂且不说,乃至于善愿,也并非都有实现的可能,也就是说,有的善愿决无实现的可能。这样一说,有些人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因为在某些人看来:只要是善的愿就不应该存在不能实现的情况,因为是善的缘故,佛法的核心不就是行善吗?既然是这样,善愿又怎会不能实现呢?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当善愿决定不可能实现的时候,就意味着这种善愿一定有它的不合理性。这时有人可能又会问:既然是善,又怎么会不合理呢?回答:此处的合理并不是以善恶为标准来区分的,而是以它是否合乎法性规律来衡量。也就是说,此处是否合理的“理”指的是法性之理,而不仅仅是善恶之分的问题。
分析至此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不合乎法性规律的愿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时,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经典中处处宣说佛陀功德圆满、悲智广大,那为什么不将法性规律改变一下,或者再创造一些新的规律让众生的愿都得以实现呢?若有提此疑问者即是前面所说的对佛法的某些教义并没有真实了解领会的人。因为经典中说佛陀业尽情空、福慧圆满等诸如此类的讲解,是指佛陀在断尽二障的同时,又对世俗法性及胜义法性都无余圆满的彻证。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复次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又指佛陀不仅断证圆满,并且能够起用无量的悲智方便,将自己所亲
证的大宇宙真理带给一切有缘众生,让众生也能够如是亲证。如《宝性论》云:“诸法自知令他知,道障自断令他断,入道自得令他得,说二利谛佛无畏。”
讲到这里,也许还会有人迫不及待地发问:你既然引经据典来说明佛陀的圆满,又为何说人家是对某些教义没有真实了解领会的人呢?难道你前后所说不是自相矛盾吗?因为佛陀既然是如此的不可思议,那他理所当然可以改变或者创造一些新的规律嘛。回答:问题的焦点就在于此。虽然佛陀有种种不可思议的断证功德、智悲方便,但即使是如此圆满的佛陀也不可能将他自己所亲证的法性规律改变丝毫,同时不可能发明创造丝毫所谓新的法性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讲:佛陀不是万能的。虽然佛教的种种教义都宣称佛陀是大宇宙真理的圆满证悟者,但并没有声称自己的教主是创造、主宰万物的万能士夫。如《护法论》云:“佛有三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一切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一切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能、三不能也。”此中明确说到佛有三不能:一、不能即灭定业;二、不能化导无缘;三、不能尽众生界。
关于三能、三不能的详细诠释,在此处没有必要作过多的讲解,我们只是想通过这个教证,让人们了知佛陀并非象有些人所臆想的那样万能,从而使我们对佛教的信仰能够建立起一种与佛法相应的理智信心。只有这种信心才能使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固、稳定以至永无退失。我们不妨思维一个道理:如果不观待任何因缘,佛陀也可以让众生立即获得解脱乃至佛果,那么可以说法界当中除了佛陀以外,不会有第二种补特伽罗存在。因为佛陀出现于世间,最大的悲愿就是要让众生离苦得乐、获得解脱乃至终极佛果,并且佛陀的大悲又周遍于一切众生界。在这种前提下,又承许“万能”的佛陀可以不观待任何因缘让一切众生立即获得佛果,那一切众生包括你、我、他等又凭什么不马上成佛呢?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众生如果不马上成佛简直是毫无道理,或者可以说一切众生界早就应该彻底穷尽,十法界当中除佛法界以外,其余九法界都不应该存在,否则便是不合理。但是请问:一切众生都是佛陀,对于你我现在所各自安住的境界来讲能够成立吗?显然不可能。再者,如果佛陀可以不观待任何因缘让一切众生都马上成佛的话,那么佛陀也就没有任何必要苦口婆心地为众生宣讲三藏十二部了,而你我今天在网上的佛法交流就更显得没有丝毫意义可言了。因为
如果承许佛陀是如此的万能,那么一切众生
对佛法的闻思修行也就成为毫无意义的多余之举,但这显然也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
所以佛陀虽然悲智圆满、神通无量,只要轻轻挥手,就可以将众力士也无法移动分毫的巨石轻而易举地抛向梵天,但却不能不观待任何因缘,将众生象抛石头那样从浊世秽土抛向清净刹土,使众生即刻获得解脱或者成佛。因为佛陀虽然是大宇宙真理的圆满证悟者,但并不等于就是此真理规律的发明创造者与修改者。所以佛陀虽然将自己所亲证的真理及如何证悟的方法向众生一一宣讲传授,但是否能立即契悟,以及即便契悟而何时解脱、何时成佛等,都要观待众生各自的界、根、意乐、信、愿、行持等众多因缘。如佛陀在将要示现涅槃作最后教诫时也说:比丘们,要靠自己用功修行,才能得最后的解脱。
面对上面的理证和教证,我们可很通俗地说: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而不是发明创造者,不能因为佛陀为我们宣讲了无量教言,殷恳地告诉我们此是应取、彼是应舍等,就以分别心臆造性地认为佛陀发明创造了许多条条框框的规律,并不是这样。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佛陀可以任意发明创造以及改变某种法性规律的话,那佛陀也就没有必要对我们宣讲任何教言,只要把某些规律用神通力稍微作一下调整,众生立即就可以离苦成佛了。正因为真理是不可以改变、不可以创造的,所以佛陀才宣讲众多无上的教授,让我们随顺真理、趋近真理以终至佛果的圆满证悟真理。
4、分析之后的具体答复:
说到这里,也该对您所提的问题给予一个具体的答复了,但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再观察一种假设:如果某人发愿:愿我成佛时,在我的所化世界中,所有众生无论是造作善业还是造作恶业,都能感得安乐的果报,此愿不成,誓不成佛。请问:他的愿能成就吗?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有两种情况:一、他永远都不要成佛,二、要成佛就必须重新发愿。为什么呢?因为恶业感招安乐的果报与世俗的因果法性规律直接相违,即使成佛也无法改变这种真理。同样对您所提问题的具体答复是:夫妻二人当中要么有一人改变祈愿的内容,否则即使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也不可在一个孩子的身份上,同时满足夫妻二人在关于生男生女方面完全相反的不同祈愿。因为在名言观现世量的境界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不是二,二也不是一,男就是男,女就是女,男不是女,女也不是男。如果有人说:既是男也是女的情况在此世间也有啊!回答:两性人既不符合男孩的法相,也不符合女孩的法相,其实既不是男孩、也不是女孩。既然既不是男孩,也不是女孩,则
与丈夫祈愿生男、妻子祈愿生女的愿望全都相违。
由于面对众生所安住的名言观现世量的境界来讲,这些法尔如是的规律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不能满愿并不代表观世音菩萨本身有丝毫的所谓过失存在,菩萨依然大慈大悲,依然是千处祈求千处应。关于这一点,民国期间弘一大师的弟子陈海量居士在其所著的《可许见许.保富法》一书中指出:对诸佛菩萨虔诚祈祷固然是好事,但要看所祈祷的内容是否合理,如果合理才有可能满愿,否则绝对不可能满愿,所以叫作“可许则许”。
三、结合所提问题继续遣除余疑: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经中说祈祷观世音菩萨便可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呢?回答:我们不妨先看看经文中是如何宣讲的。《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若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经中的确是说“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但经中并没有讲:设若有夫妻二人要一个且只要一个孩子,并且二人在生男生女方面的愿望正好截然相反,但即使是这样,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能满愿。所以,诸佛菩萨并非象有些人所相像的那样是一切皆可为之的万能士夫。作为佛教徒,必须要在相续中树立起这样一种理智的观念,才有可能对三宝生起真正坚定不移的信心,才有可能对佛法更加深入广泛地闻思修学。
最后,祝愿我们彼此都能增上对三宝的信心、对佛法的修学。
[按——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工具理性的发达,对基督教的论难蜂起,几乎摧毁了主要以教条为预设而精心构建起来的整个神学体系。基督教神学家们不得不修补这些漏洞,疲于奔命。但其基本的预设如果不能成立,这种修补是勉为其难的。现在,也有人把这种理性的锋芒直接佛教的类似问题,但是他们忘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佛教是不承认创世主宰的,佛陀只是宇宙真理的发现者、证悟者而非创造发明者。对法界中普遍存在的缘起律,有佛和无佛时代都是法尔如是,佛菩萨并不能改变这些法则。对不合缘起律的愿求本身就是众生的无明所致。因此,在这里,对基督教成立的理证妨难对佛教却毫无疑义。妙莲法师的回答巧妙地应对了这类论难,令人赞叹。愿大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后记:
当我看完这类问题后,我想起了一些其它的问题;譬如“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等,基督教的解释也是很牵强。但像“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这种问题,佛经《圆觉经》中借
金刚藏菩萨之口提出,佛祖已经予以解答。可见。佛教在传播中肯定碰到很多类似的诘难,所以自己便借佛祖之口提前予以解答。这便是佛教在传播中较其他宗教的殊胜之处。至于上面所提问题,我读的佛经较少,不知是否有经书已经解答过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