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总需求理论
总需求理论
![总需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bfc98e6c8d376eeaeaa31e1.png)
联结社会总供给的中间环节是社会总收入,即社会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 总和,亦即国民收入总和,简称国民收入。一方面,国民收入的形成是向社会提供 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果,这些要素的使用就形成社会总供给: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又 提供了由收入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形成社会总需求。这样,围绕着国民收入的获得 和使用,便形成了整个社会国民经济的流转,形成了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对 应关系。凯恩斯认为,如果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相等,国民经济便可均衡发展, 但问题出在社会总需求方面,由于国民收入发生了漏出,没有全部转变为社会需求, 从而导致了需求不足,进而使得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就必然出现生产相对 过剩的经济危机。社会产品大量积压之后,资本家便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导致部 分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这样就只能在低于充分就业的萎缩状态下实现低水平的均 衡。而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在凯恩斯看来,资本 主义之所以存在着生产过剩和大量失业,问题出在需求方面,在于国民收入未能转 变为足够的有效需求,这样,凯恩斯将分析的重点转向了社会总需求。 在做社会总需求分析时,凯恩斯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有效需求。他认为“有效需 求”包含三层含义: (1)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或购买力的需求,它表现为收入的花费,既包括消费需求, 也包括投资需求; (2)指社会总需求,而不是指某个具体的消费者或厂商的需求,因而利用有效需求 概念所展开的分析是宏观的总量的分析; (3)指的是这样一种需求水平,即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需求总量, 有效需求必须是使投资者有利可图的需求,这样才能刺激供给,刺激向生产过程投 入生产要素,才能对就业水平的提高发生影响。
凯恩斯通过分析指出:由于存在三大心理规律,使得国民收入不能全部转变为有效需 求,因而有效需求不足,使国民经济经常失衡。这三大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分别介绍如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凯恩斯认为,当收入增加时,人们的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 总不如收入增加得那么快,即消费的增长速度总是落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总 收入的绝对量愈大,收入总量与消费总量之间的差距就越大,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 重就越低。所以,随着社会收入水平或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边际消费呈现出递减的 趋势,这样就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不足,并成为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为此就要 设法刺激消费,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就是投资者预期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 这一投资可能带来的新增利润量之比,亦即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 在凯恩斯看来,资本边际效率既然是一个预期的利润率,它就必然受到两方面因素的 影响,一是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判断乐观,预期收益就高,投资热情也就高 涨;如果判断悲观,预期收益低,投资的热情就会降低。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利息率 与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之间的相对关系。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前会以当时的利 息率作为现实的衡量标准。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低于银行现行的利息率,投资者就会把 钱存入银行或用于购买有价证券;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利息率时,他才会增加投 资。在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投资需求的高低则完全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高低, 而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凯恩斯认为,无论投资者是乐观或悲 观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都是递减的。预期乐观,投资增加,但增加超过一定量,会 引起利息率上升,产品销售困难,资本边际效率必然递减,从而导致投资急剧下降。 预期悲观,会直接减少投资。他提出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意在说明,从长远看,作为有 效需求的一部分,投资需求必然递减,从而使得社会总需求不足。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16467a40783e0912a2162a96.png)
厂商对劳动需求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Y
利润最大化的就业量
f(N,K0)
WN
• 劳动的边际 产品等于实 际工资。
Y0
利润
0
N
教材P585图17-4
劳动需求曲线:
W P
W P0 W P1 Nd 0 N0 N1 N
教材P585图17-5
劳动供给曲线:
W P Ns
• 劳动的供给 • ——表示劳 动的供给量 与实际工资 率之间的关 系。
一、总需求函数的含义及其特征
•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 ——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 国外需求构成。 • AD=C+I+G+(X-M) • 总需求函数[Aggregate Demand Function ] • ——表示社会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 的关系。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Y=f(N,K0)
Y0
0
N0
N
教材P583图17-3
二、劳动市场
劳动的需求
• 实际工资率[Real Wage Rate] • 货币工资率[Money Wage Rate] • 劳动的需求——表示劳动的需求量与实际工资率 之间的关系。 货币工资率 实际工资率= 100 物价指数 8.4元 例:实际工资率= 112 100=7.5元
r LM r1 r0 E1 E0
IS1
• 教材P582图17-2
0 P Y0 Y1
IS0
Y
P0
E0
E1
AD0 0 Y0 Y1
AD1 Y
货币供给量变动 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r LM0 r0 r1 E0
《西方经济学》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精)
![《西方经济学》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精)](https://img.taocdn.com/s3/m/3375c236915f804d2b16c1d3.png)
(四)AD曲线推导的代数方法
已知IS方程:r=0.4150.0000185y+0.00005G, LM方程:r=0.00001625y-0.0001M/P 导出总需求曲线 方法:令r=r,并将整理后的结果化为总需求 曲线的标准形式y=f( p )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推翻AS不变的假定,考察AS如何随价格水平 的变动而变动 一、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 1、内涵: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 生产者和政府向国内和国外提供的,供最终 消费用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也就是总收入 和GDP。或者是一个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 务的最大能力(包括现实的与潜在的能力), 取决于该国的要素数量与技术水平。Y=AS=f (P)
第四节 古典(长期)总供给曲线
(一)内涵 1、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2、形成原因:W和P可以 迅速调节并且在长期中有充 分的时间来调整。 3、政策含义:AD移动与垂 直的AS曲线之间的配合— —AD右移,物价上涨,产 出不变 见图17-9
(二)长期总供给的进一步说明*
在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经济的就业水平就 会处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 1、长期总供给:每个企业都实现产量最大化、平均成本最 小化,整个社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的总 供给。 2、长期总供给主要取决于总的资源配置情况,因而不取决 于一般物价水平。 3、在长期中,实际工资会调整到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的就 业水平,不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动,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上, 不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 4、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与横轴的交 点即为充分就业的产量。但一般来说,这条垂线的准确位置 是难以找到的,是不确定的。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理论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38620e70975f46527d3e11a.png)
一、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 是由流动偏好决定的。 所谓流动性就是指持有货币在交 易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人们愿意持有 货币以保持这种便利性的倾向,就被 称作流动性偏好。 因此,流动性偏好就是对货币的 需求。
宏观经济学 30
三个动机
凯恩斯把流动性偏好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们 的三个动机:交易、预防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 的是为了日常交易。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 相关。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 有一定数量的货币。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是与收入 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在证券 市场上进行投机。投机动机的存在,使对货币的 需求与利率水平成反方向变化。 31 宏观经济学
E
当政府购买增加△G以后,计划支出线向上 平行移动到E1,
45° B
E1
E 在新的均衡点B处,均衡
A
ΔG
ΔY
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 总收入的增量Δ Y要明显 大于政府购买的增量ΔG, 因为又增加了派生支出
0
Y0
YI
宏观经济学
Y
18
自生支出乘数
自生支出的增加对于总收入 的扩张具有成倍的放大效应,我们 把这种放大效应叫做自生支出乘 数。即: k=Δ Y/Δ A (8.8) 自生支出乘数是总收入的增 量和自生支出的增量之比。
宏观经济学 7
从第二章的分析中可知
自生消费(a)、投资(I)和政府支出 (G)都与收入变动无关,它们属于自生支出, 用 A 来表示。即: A = a + I + G (8.5) bY 是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支出,因此属于 派生支出,用 eY 表示,e代表边际支出倾向, 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支出,即: dE (8.6) e dY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学)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c250fed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5.png)
r
亦反是。
r1
结论: 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 r0
右移。反之亦反是。
引申: i、g、x使IS右移,y
增加,称为“注入”;相 P 反,s、t、m使IS左移,y P0
减少,称为“漏出”。
E1 E0
IS0 IS1
Y0 Y1
Y
E0
E1
AD0 AD1
20
货币政策(LM移动)导致AD移动
r
前提: P不变,M变动
∵假设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可以迅 速或立即自行调剂, 使得实际工资(W/P)总处 于充分就业所应有的水平。
实际工资(W/P)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古典学派一般研究事物的长期状态, 而在长
期中, 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被认为是具有充分 的时间来进行调整的。
40
四、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10
国际替代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效应):
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它国家生产的 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 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 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来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 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减少。
P↑→本国商品相对昂贵,外国商品相对
便宜 →出口↓,进口↑
企业将选择一个就业水平
N0, 使劳动的边际产出等 y
于实际工资, 此时, 利润最
大。
利润
企业就业低于N0时, 劳动
的边际产品就将超过实际
工资, 因而存在着增加利 润的机会。反之, 利润会
O N0
减少。
Pf (N,K )
工资 总额WN
N
29
宏观经济学中的劳动需求
W
Nd Nd (
表示劳动需求量
经济学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经济学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0eb079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6.png)
经济学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 引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它用于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我们理解经济体整体的运行和调整机制。
本文将介绍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概念、假设、模型结构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2.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概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指在宏观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相互作用的力量决定价格和产量水平的模型。
总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方面的需求。
总供给则由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等决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旨在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和调整过程。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假设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基于一些简化的假设,以简化分析过程。
以下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假设:•全面竞争市场:假设市场上不存在垄断或垄断竞争,所有价格都是由市场交互决定的;•稳定价格水平:假设在短期内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考虑通货膨胀对模型的影响;•外部条件不变:假设除了价格和产量之外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如技术水平、政府政策等;•供给弹性:假设生产者可以灵活调整产品数量以响应需求变化;•市场清算:假设市场可以实现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完全清算。
4.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结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分为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和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短期模型通常假设价格固定,重点分析经济波动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
长期模型则考虑价格的灵活性,着重研究价格和产量水平的长期均衡。
4.1 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总需求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总需求的数量,通常呈现负斜率;•总供给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总供给的数量,通常呈现正斜率;•短期均衡点: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的点,决定了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的短期均衡。
4.2 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相对复杂一些,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长期供给曲线:表示长期内总供给的数量,通常呈现正斜率;•长期需求曲线:表示长期内总需求的数量,通常呈现负斜率;•长期均衡点:长期供给曲线和长期需求曲线相交的点,决定了长期价格和产量水平的均衡。
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与价格调节
![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与价格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9c77c02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6.png)
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IS-LM模型推导出来, 这个模型描述了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 衡情况。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 着价格的下降,国民收入会增加, 这是因为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购买 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增加了总 需求。
03
价格调节
定义与概述
定义
价格调节是指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影响供求关系,进而实现市场均衡的过程。
政府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直接影响 总需求,例如政府支出的增加会直接提高总 需求。
投资
净出口
厂商的投资决策也会影响总需求,例如厂商 对新的生产线的投资会增加总需求。
净出口的变化也会影响总需求,例如外国对 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会提高净出口,从而增 加总需求。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表示的是在不同价格水平 上,一国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国 民收入水平。
政策干预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能会采取干 预措施,例如设置最低限价或最高 限价等,以影响市场价格和供求关 系。
04
总供给、总需求与价格 调节的关系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企业 、政府、家庭等部门提供的各类商品和服务
的总量。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总供 给必须与总需求相匹配,才能实现经济的平
总供给主要受到技术水平、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 的影响。在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情况下,总供给可能 会增加。此外,政府的政策措施和居民的消费习惯等也会对 总供给产生影响。
总供给的变动因素
生产要素投入
总供给的增加需要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如果这些要素的投入增 加,总供给就会相应增加。
当物价水平上升时,消费者 会减少购买,从而缩小总需 求。这会导致物价进一步上 升,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物 价水平。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ddd827a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6.png)
(3)资源充分利用阶段。即C以上部分,这时总供给曲 线是一条垂线,这表示无论价格水平(P)如何上升,总供 给(Y)都不会增加。
这是因为从长期来讲,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当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宏观 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内的 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劳动人 口的充分就业),此时,无论如何提高价格,总供给也不会 增加。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资源总是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因 此,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左图中,总需求增加,使 得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 ,得到新的均衡点E1,对应的均 衡国民收入为Y1,均衡价格水平 为P0;总需求减少,使得总需求 曲线从AD0移动到AD2,得到新 的均衡点E2,对应的国民收入为 Y2,均衡价格水平为P0。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
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 线,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引起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总需求增加 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会使国民收 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如下图所示。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即BC段,这时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表示总供给(Y)的变动会引起 价格水平(P)的同方向变动。
这是因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引起 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总价格水 平上升。这种情况在短期生产中比较常见,所以这种向右上方 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如生产技术的提 高)的变动会引起总供给的变动,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总 供给曲线的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总 供给增加,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 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2;二是总供给减少,引起总供给曲 线向左上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1。
宏观经济学7总需求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7总需求总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55b002c2da38376baf1faeda.png)
4、长期总供给(新古典供给曲线)
在古典经济中,由于价格、工资可以灵活变动,因此所
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即资本不存在闲置,劳动 力达到充分就业,这时经济的产出称为潜在的产出水 平,这就是长期总供给。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Long— 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 ,简称LAS)表现为一条与 横轴垂直的直线。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一个社会 长期总产出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是由技术进步和资 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数量决定。由于生产要素都得到了 充分利用,因此,在长期总供给水平上失业率等于自然 失业。
1、总需求曲线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相交
2、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
3、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
4、短期总供给变动的影响
1、总需求曲线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相交
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增加会使Y增加,而价格水平不
变;总需求减少会使Y减少,而价格水平也不变,即总需
求的变动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只会引起Y的同方向 变动。 用曲线表示如下:总需求曲线从AD0到AD1,总需求增加, Y增加,而价格不变;总需求曲线从AD0到AD2,总需求减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 二、总供给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
一、总需求
1、总需求的定义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及AD曲线
3、AD曲线的经济含义
4、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1、总需求的定义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
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国 内生产总值的需求。总需求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 量之间的关系。 AD=C+I+G
图示
CASE
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
宏观经济学9-1 总需求:建立和应用IS-LM模型
![宏观经济学9-1 总需求:建立和应用IS-LM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80f386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8.png)
因此,IS曲线向右移动ΔG/(1-MPC)。政府购买的增加既提高了 收入又提高了利率。
26
图11—1 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的增加 政府购买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动。均衡从A点移动到B点。收入从Y1增加到 Y2,利率从r1上升为r2。
2
1 - 产品市场与IS曲线
利率、投资以及IS曲线
凯恩斯交叉作了一个简化假设:计划投资水平I固 定不变。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关系是计划投资取决于 利率r。
为了把利率与投资之间的这种关系加到我们的模 型中,我们把计划投资水平写为:
I=I(r)
4
图(a)表示投资函数:利率从r1上升 到r2使计划投资从I(r1)减少到I(r2)
M P s
MP
M/P
实际货币余额
14
2、货币需求
(1)对实际货 币余额的需求:
r
利率
M P d L(r )
r:是人们选择持有多少货 币的一个决定因素,持有
货币的机会成本
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是因为 更高的利率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
M P s
L (r )
MP
M/P
实际货币余额
15
利率调整到使货币 供给等于需求时的 位置:
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
1 产品市场与IS曲线 2 货币市场与LM曲线 3 结论:短期均衡
在本章建立的总需求模型称为IS—LM模型(IS—LM model),是 对凯恩斯理论的主流解释。这个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在任何一种给 定的价格水平下什么因素决定了国民收入。
经济学经典案例: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
![经济学经典案例: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https://img.taocdn.com/s3/m/c767572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9.png)
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教学用途:1、本案例适用于《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课程。
2、主要考核的知识点: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总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
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
但在200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总需求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
它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例如,如何看待节俭。
在传统观念中,节俭是一种美德。
但根据总需求理论,节俭就是减少消费。
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减少就是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减少则使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衰退。
由此看来,对个人是美德的节俭,对社会却是恶行。
这就是经济学家经常说的“节约的悖论”。
“蜜蜂的寓言”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凯恩斯重视消费的增加。
1933年当英国经济处于萧条时,凯恩斯曾在英国BBC电台号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
在《通论》中他甚至还开玩笑地建议,如果实在没有支出的方法,可以把钱埋入废弃的矿井中,然后让人去挖出来。
已故的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陈岱孙曾说过,凯恩斯只是用幽默的方式鼓励人们多消费,并非真的让你这样做。
但增加需求支出以刺激经济则是凯恩斯本人和凯恩斯主义者的一贯思想。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299788a02d276a200292eb0.png)
Y 国民收入的核算
4.2 总供给曲线
(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几何方法推导
P A
P2
P1
B w0 w1 W0/P2 W0/P1 w/P 国民收入的核算
P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LAS P0
w/P
W0/P0
Y
N 国民收入的核算
4.2 总供给曲线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
(一)资本设备闲置假说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社 会存在大量资本设备闲置 的条件下,AS曲线表现为 某一不变价格时的水平线。
4.2 总供给曲线
(二)SAS曲线的移动
1、短期总供给曲线(SAS) 随 长 期 总 供 给 曲 线 ( LAS) 的 移动而移动。如前图所示。
2、短期总供给受工资及原 材料价格的影响。工资或原材 料价格上升,则产出减少,SAS 曲线左移,反之则相反。
Y P LAS SAS2
SAS1
国民收入的核算
4.1 总需求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形态的决定
(一)实际资产效应
价格水平的上涨,金融资产的名义数量未 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 数量会减少,人们会减少消费。反过来,价 格水平下降,人们会增加消费。因此, AD 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
国民收入的核算
4.1 总需求曲线
(二)利率效应
价格的上升会导致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减少。 反过来,价格的下降会导致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增 加,使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3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均衡国民收入与总需求变动
(一)古典情形
如图,在古典情形中,总 需求的扩大,只能导致价格 水平上升,产出量或国民收入 不会变化。
LAS
AD1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第八章总需求理论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第八章总需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239ec0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8.png)
第三节 IS-LM模型
➢IS曲线 ➢LM曲线 ➢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
IS曲线
➢(一)IS曲线的推导 ➢(二)可贷资金理论与IS曲线 ➢(三)财政政策与IS曲线
(一)IS曲线的推导
dY
• 可见,边际支出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方向变 化而与税率成反方向变化。
E
45°
E1
C
E0 B
A
0
Y0 Y1
Y
图 8.4 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
假定政府调低税率使边际支出倾向增大,表现为计划支出线的斜率
加大,如图8.4所示。在图中,我们看到,由于税率的降低使边际支 出倾向增加,计划支出曲线由E0沿着与纵轴相交的A点向外旋转至 E1,均衡点也由B变为C,均衡的国民收入由Y0增加到Y1。这表明 在自生支出不变的情况下,税率的降低加大了边际支出倾向,从而 导致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
• 在图(a)中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为r1时,图(b)中由投 资函数决定的投资水平为I1=I(r1),图(c)中相应的计划支 出线为E1=C(Y-T)+I(r1)+G,由此决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 为Y1。现在,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图(a)中货币供 给曲线由MS1向外移至MS2,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水平由 r1降至r2。在图(b)中,当利率从r1下降到r2时,投资从I1 上升到I2,I2=I(r2),上升幅度在图中用ΔI来表示。投资增 加使图(c)中的自生支出增加,计划支出线平行向上移动ΔI 的距离,我们得到新的计划支出线E2=C(Y-T)+I(r2)+G, 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时也由Y1上升到Y2。
宏观经济学__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宏观经济学__总需求—总供给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a6a4673fb90d6c85ec3ac6c6.png)
yf
常规总供给曲线(非线性的)
y
第七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一、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当总供给AS与总需求AD相等时,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此时国民收入为yf 对应的物价水平为P0 但一国经济体是复杂的, 经济达到均衡是相对的。
P
AS
短期中,现实经济会出现波动, 1.总需求的变动 2.总供给的变动 会偏离充分就业或出现通货膨胀。
所以今天 才像黄金般值得珍惜
P0
AD0 AD1
y1
yf
Y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第六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1.常规总供给曲线 常规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之间。
P
AA:古典总供给曲线 BB: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A B E C
C B
CC:常规总供给曲线
常规总供给曲线CC位于两个极端之间。
AD=C+I+G+NX
P0 E1
E0 AD0
此外, 消费C减少、 政府购买G减少、 净出口NX减少, 都会使AD曲线左移。
P1
AD1
y1
yf
y
总需求的移动(不利移动)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二)
设经济最初取于均衡状态, 若投资I增加, AD右移。
B.经济过热
AS P
P1
E1 E0
• • •
物价水平上涨。 表明:经济过热,物价水平上升。 严重时出现通货膨胀。
P0
AD1
AD0
yf 总需求的移动
y
三、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短期总供给曲线AS产生不利移动:
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发生自然灾害和战争,AS向左移。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如进口石油价格上升,AS向左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81746a8f524ccbff1218418.png)
宏观经济学1.总需求货币数量论: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取决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
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摩擦失业率: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引起的失业。
供给经济学:指通过使长期的(垂直的)AS曲线向右移动以提高潜在GDP的政策措施。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宣称降低税率会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储蓄和投资,这将使总供给大量增加,从而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下降,即使在低税率的情况下经济的高增长也会使税收收入增加。
但是这种观点在短期内可能能够实现,但在长期可能是令人质疑的,因为虽然长期的产出增加了,但是只是小幅度的,很有限的增长,不足以弥补减税所带来的损失。
货币中性: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的同比例变动。
当货币是中性的时候,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此时只是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商品的相对价格并不改变,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以及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和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影响产出水平和实际利率,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呈现中性。
2.总供给工资粘性: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
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之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粘性的”。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改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需求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需求](https://img.taocdn.com/s3/m/2fa7d56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7.png)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宏观经济中所有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之和,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总需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私人需求、公共需求和总需求。
私人需求是指个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公共需求是指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需求是指这三种需求之和。
私人需求是指个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私人需求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因此它的增长率取决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当经济发展良好、收入水平提高时,人们会更多地购买商品和服务,因此私人需求的增长率会随之提高。
公共需求是指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它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需求是由政府通过政策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如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等。
公共需求的增长率通常比私人需求的增长率低,因为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总需求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总需求增长时,宏观经济会出现繁荣景象,人们的收入水平会提高,消费和投资也会相应增长,经济也会随之发展。
相反,当总需求下降时,宏观经济会出现衰退景象,人们的收入水平下降,消费和投资也会相应减少,经济也会随之萎缩。
除了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外,总需求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
技术进步可能会提高某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政府政策可能会影响总需求的增长或下降。
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宏观经济中所有商品
和服务的需求之和。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的理解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395aa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1.png)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的理解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用于解释经济运行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简单来说,总供给是指所有生产者和企业愿意在一定时间内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而总需求是指所有消费者和企业在同一时间内愿意购买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认为,经济体中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增加会导致总供给的增加,而需求的增加也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者预期、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等。
当生产者对市场的预期变好,他们会增加投资,提高生产能力,从而增加供给。
此外,生产成本的变化也会影响总供给。
例如,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供给会减少。
技术进步也可以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力,从而增加总供给。
总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等。
消费者支出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额,它受到收入、财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
当收入增加,消费者支出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
投资支出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购买资本货物和增加生产能力的总额,它受到信心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支出是政府在一定时间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额,它是由政府的预算决定的。
净出口是指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它受到国际贸易、汇率等因素的影响。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则市场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降,企业利润下降,部分企业可能会减少生产,导致总供给减少。
相反,如果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则市场需求过于旺盛,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利润增加,部分企业可能会增加生产,导致总供给增加。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宏观经济层面,也可以应用到微观经济层面。
在微观经济学中,供求关系也是解释价格和数量关系的基本原理。
供需平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通过供给与需求的调节,市场能够自我调整,实现价格和数量的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考虑一个如下封闭经济的情况
C 200 0.75(Y T ) I 200 25r G T 100 货币需求函数( M )d Y 100r
(4)假设价格水平可以变动,试推导出总需求曲 线。
IS-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一、财政政策的影响
挤出效应:
减税
r
相当
于增
加政
府购
买
在货币供 给不变的 情况下, 增加政府 购买会引 起货币需 求增加,
从而利率
提高,减
少私人投
O
资Y,削弱
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 政策的效
增加政府购买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果。
图 8.18 财政政策的效果
财政政策的效果:政府购买乘数
dY dG
场上国民经济达到 均衡时,利率和实
IS
际均衡收入呈现反
方向变动:利率下降,
投资需求增加;投
资需求增加,实际
产出增加。
O
Y
二、可贷资金理论和IS曲线
r
r
I(r)
O
I,S
图 8.2 可贷资金理论和IS曲线
IS Y
(三)财政政策和IS曲线
E
图 8.13
扩张性
财政政
Y 策和IS
r
曲线的
移动。
O
Y
二、LM曲线
第一节 国民收入决定
一、计划支出线 计划总支出E=C+I+G。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消费理论,当期消费是当期可 支配收入的函数: C=c(Y-T),其中,Y为实际产出,T为政府税收。 一般地,将消费函数表达为: C=a+bY, 计划总支出E=a+bY+I+G, 外生变量,自发性支出A=a+I+G. 设边际支出倾向e=dE/dY, E=A+eY.
(一)LM曲线的推导 收入提高,货币需求提高,当货币供给不 变的时候,导致利率提高。于是,当货币 供给不变的时候,收入提高,则利率提高。
图 8.4 LM曲线
MS
r
r
MD
O
M/P
Y
(二)货币数量论和LM曲线
MV(r)=PY,利率越高,货币流通速度就越快。 在短期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收入Y 就提高。
(三)货币政策和LM曲线
LM MS
MD
M/P
图 8.15
Y
三、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
图 8.16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均衡
第四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IS-LM模型 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是代表产 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IS-LM模型是同时使用IS曲线和 LM曲线为框架分析一般均衡问题 的宏观经济模型。
E
支出乘数效应
K Y 1 e e2 e3 , G
K 1 。 1 e
政府购买增加1引起的实际产出扩大: 第一轮,G政府购买增加1,计划支出就增加1, 实际产出也增加1。 第二轮,计划支出增加e,实际产出也增加e. 第三轮,计划支出增加e3,实际产出也增加e3 .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需求
f
(1
f b)
= qh (1
1 b)
qh
.
f
其中:
b边际消费倾向, q投资利率弹性; f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h货币需求收入弹性。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
图 8.19
图 8.20 货币政策效果
萧条区域,利率传到机制失灵,货币政策无效; 古典区域,利率传到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货币政策效果最大化。
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乘数
r
LM
LM
萧条区域
Y
古典区域
3、什么是挤出效应?为什么说IS-LM模型的 政府支出乘数效应要小于图 8.2 国民收入决
定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效应?第204页。
4、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市场机制完备,利率传到机制有效。举出 中国市场机制不完备,利率传到机制失灵 的例子。
5、一个封闭经济的消费函数、投资 函数和政府支出如下:
P 货币供应量M=1000 价格水平P=2 求:
(1)IS曲线和LM曲线以及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水平。
(2)当政府购买从100增加到150时,IS曲线将 如何移动,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并求出此时的均 衡利率和收入水平。
(3)当货币供给从1000增加到1200时,LM曲线 如何移动?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并求出此时的均 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水平。
dY
q
=
q
.
dM (1 b)[ f qh ]P [(1 b) f qh]P
1b
其中:
b边际消费倾向,
q投资利率弹性;
f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h货币需求收入弹性。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图8.2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相互配合 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实现稳定利率,增加产 出。
四、IS-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图 8.1 计划支出线
E E
e=tna O
A Y
图 8.2 国民收入的决定
E
450线
E B
O
Y
450线代表计划支出等于实际支出(实际产出).B点的左边,计划支出大于实际支出(实 际产出),厂商增加产量;B点右边,计划支出小于实际支出,厂商缩减产量.
三、收入和支出的变动
(一)自发性支出的变动 支出乘数K=∆Y/∆A. K是大于1的正数。
r
LM(P1)
P1 LM(P2)
P2
Y
图 8.23 当名义货币供给不变时
由IS-LM模型导出总需求曲线
复习题
1、举例说明政府扩大购买支出的乘数效应 中国自2008年~2010年的4万亿元刺激计 划。图示。用计划总支出模型、总供给— —总需求模型和IS-LM模型分别表示。
2、在IS-LM模型中,为什么说货币需求的利 率弹性 f 决定了财政政策是否有效?
人们为什么愿意持有 一定数量的货币?
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
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函数 :
投机动机 (M )d L(Y , i).
P
费雪方程的货币需求函数 :
i r.
图 8.5 货币需求曲线
r
MD=L(r , Y )
O
M/P
图 8.6 收入增加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
rOΒιβλιοθήκη M/P二、货币供给
货币存量 M
实际货币供给:
MS
( M )S M . PP
M /P
三、利率的决定
四、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 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利率下降; 利率下降导致投资上升; 投资上升,导致实际收入提高。 E=c(Y-T)+I(r)+G.
第三节 IS-LM模型
一、IS曲线 r
(一)推导IS曲线
I=S,即在产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