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 (1)自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谐”、“和”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周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左传》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论老子的艺术理论思想观点及影响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观点)《老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绘画的论述,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绘画要素的论述,确立了早期中国人的玄素色彩观,这是最为直接的绘画理论。

2、画论观点往往与其哲学思想互为论证,体现出哲学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导向制约作用。因而讨论老子的艺术主张必须密切联系其基本的哲学观点。(影响)1、历代画家将老子的“有”“无”观点运用在绘画上,解放了视觉画面的局限性,将欣赏者的视线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中国画在唐宋以后弃真求写、偏重神似,逸笔草草的重要出发点。正因为如此,“计白以当黑”“挂一而漏万”才成为中国文人画创作的基本法则,成为真情实景的补充和升华2、总之,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独特的审美思想、朴素的艺术观念,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学、审美态度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绘画实践与绘画理论同样富于启示。这一思想既有与众不同之处,又与其他学派的绘画理论相互映照,共同作用。其中,道家哲学美学思想与儒家哲学美学的互补关系,构筑了中国文化艺术审美理想的基本框架。

孔子的绘画主张有哪些?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是专门的画论家,但对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深刻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与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一起,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他将服饰色彩与人的道德修养、行为准则——礼与仪——联系起来,与人的官职地位联系在一起,给自然地颜色赋予了社会政治内容。

2、崇素尚雅是孔子的又一美学观点(绘事后素)

3、明显的带有“文以载道”的艺术观点。

简述庄子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道家哲学,美学的继承人。庖丁解牛,解衣般礴,庄周梦蝶。

1、《庄子》“解衣般礴”庄子咋这里肯定了那位迟到而不拘常礼的画家,他没有像其他画史那样噤若寒蝉的侍奉君王,而是缓步进宫,从容不迫,受命拜揖后便返回居所,交脚箕坐,解衣露体,姿态随意而自若。兴之所至,竟然脱掉衣服裸体而画,因而被宋元君赞为“真画者”。庄子的这则寓言原本意在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即要自然而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讲绘画的故事只是一种借喻。

2、庄子倡导真与自然的观点,与其重内在精神的主张是相辅相成的。庄子认为,对人来说,外在形体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在精神,只要顺乎自然,内在的真实比什么都珍贵。(影响)庄子真朴、自然的审美关怀,对内在神韵的核心追求,很容易引导中国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重意轻形,重写轻绘是自顾恺之,谢赫之后的普遍审美倾向,也是文人画,在宋元以后独占鳌头的重要思想根源。《淮南子》“神似”“君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顾恺之、谢赫、宗炳、王微等人的画论思想无不带有明显的佛教与道家思想的印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师造化”“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理论,在中国画论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直接影响了当时以及之后的绘画创作,有些理论直到今天还具有现实意义。(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画论家,他们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与理论概括,为中国画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而使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潮头迭起,波澜壮阔。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西晋太康年间著名作家。“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简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他明确提出绘画中的“以形写神”论

1、“以形写神”论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精确概括,它与“传神写照”共同展现了绘画的本质。顾恺之: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2、顾恺之画论中第二个极富价值的观点是“迁想妙得”。他在《论画》一文中开宗明义,说:“反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如何理解“迁想妙得”?

迁想妙得是中国绘画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基于生活体验基础之上的精思熟虑、绝想佳构,既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又对画家提出了精于思索、捕捉精髓的更高要求。所谓“迁想”,可以理解为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情感;所谓“妙得”,即通过“迁想”、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想,做到胸中有数。

简论宗炳的山水画论主要思想。

宗炳,字少文,河南南阳人。祖上官宦。

《画山水序》又名《山水画叙》是关于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文献之一,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主要提出了如下几个绘画命题:一是“求真”。即山水绘画的认识论。所谓“真”,即宗炳所谓的“道”。宗炳在文中开宗明义,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他认为山水画不是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反应,而是画家主观世界的表现,是蕴含思想、规律、智慧的有力方式。

澄怀味象:中的“澄怀”有排除杂念、荡涤心胸之意;“味象”,指通过对宇宙万物的观照以观“道”。

含道映物:是宗炳论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绘画如果不能体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即“道”,不能由此生发智慧的光彩,即“理”,即如果没有认识价值,机会失去他存在的意义,就会等同于工匠者流的图画样式。

“求心”是亮点;“畅神论”是基本认识;《画山水序》是落脚点;“含道映物”是着眼点。

王微《叙画》,首先区分了绘画艺术与用作工具的地图的不同。

六法论的内容

谢赫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古画品录》中明确提出了“六法论”。谢赫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指的是作品形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同时还指形象所表现出的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骨法用笔: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应物象形:意味着绘画创作选择对象的合度,观察与塑造形象的深入细致、正确概括。

随类赋彩:指的是绘画创作必须根据具体对象正确的施色,与前文所述宗炳的“以色貌色“有相似之处。

经营位置:意味着绘画创作对素材的取舍与组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

传移模写:则专指古代绘画中的模仿技术。

香港学者范瑞华认为:“六法论“并非谢赫的首倡,它与印度佛教艺术在汉代传入中国后的影响有关。

姚最《续画品录》,该书最有价值的理论是第一次提出了“心师造化“的观点。

心师造化即以自然事物为师,阐明了画家与客观自然之间的正确关系,是唯物的,是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理论基石。心师造化理论对后世画架、画论家影响至深,在此基础上,唐人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理论,并成为此后画家们身体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艺术原则。

王维《山水诀》、《山水论》,两篇画论文章总结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王维的艺术主张:

1、作者首先提供了观察事物、艺术表现的具体方法

2、其次作者认为,画面布局要合理安排。

3、作者还要“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作了进一步总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4、注重绘画的诗意表现。

张璪采用了一种新的山水画法——破墨

如何理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张璪曾经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继姚最“心师造化”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是对姚最学说的深化和发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从客观物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创造形式的全过程,说明艺术美的真正来源是现实美、自然美;由于画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绘画高于现实,是现实与画家主观情思熔铸、锻造的结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同时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艺术形象形成过程的这一简要总结,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全部秘密,历万代而犹新,并为现代艺术创作理论所继承。

朱景玄的四格:神、妙、能、逸《唐朝名画录》

破墨仙人图南宋梁楷

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与成就

张彦远,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大理寺卿,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绘画理论家。

《历代名画记》是一部最早的中国绘画史专著

1、首先张彦远更加详尽的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其社会教育意义。他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2、其次,张彦远对谢赫的“六法论“作了新的阐述。谢赫是”六法论“的提出者,但对”六法“并未做具体的,进一步的解释,以致造成不少歧义,张彦远是”六法论“最早、最具影响的解释者,从而明确了这一绘画理论的基本内涵,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审美趋向。

3、张彦远论证了书与画的密切关系,首次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4、阐明了绘画用笔、风格与立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意存笔先”是“本于立意”的另一种说法,“画尽意在”则说明了用笔与用意之间孰先孰后,孰主孰次的问题,直指绘画的目的论。作为艺术的绘画“传情达意”是其根本,用笔、形象只是个载体,中国画审美主要是“审意”,而非单纯的审笔、审墨;笔墨只有与意象结合才具有更高的价值。因此作画之前首先要“得意”,要无意于画,不使画家心为形役;反之,意在于画则失于画,这种得失认识明显受到了庄子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

《笔法记》中荆浩提出了山水画创作,审美中的“六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