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村名来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安县村名考

(一)自然村村名考

城镇战国时期形成村落,原名太阳。隋大业七年为丰利县治,唐贞观元年省丰利入文安,文安县治由位于大柳河东侧的“文安故城”迁此,该地遂称为城关。1961年改名城镇。

东关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王、李二姓从山东迁来此地定居,后不断有人迁来,发展成村。因位于文安城东门处,取名东关。

西关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葛、樊二姓由山东迁此定居,因位于文安城西门外,得名西关。

边王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边、王、赵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各自以姓起名:边王赵、北王庄、赵家庄。1949年三村合并,得名边王赵。

大叩皂北宋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8年)立村。据传,杨六郎镇守易津时,这里是放牧军马的地方。建村时以此地的历史经历和地处寇水流域得名寇皂店。政和年间于村西南侧又建一村,名小寇皂店。这村改名大寇皂清末简化为大寇皂,民国初年写做大叩皂。

泗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温、刘、谷、皮等姓由南京诏迁此地立庄,得名四家庄,因距文安县城较近,后改名峙郭庄。明末以该村靠近泗水河演化为泗各庄。

北光洲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立村,以其三面环水的地势特征得名光洲。随着人烟的增多,清代分化为3个村,这村梁姓居多,名梁光洲,1958年以方位改名北光洲。

西光洲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北光洲。

东光洲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北光洲。

后孙章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孙、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孙章村。清代时由孙章迁出部分居民在该村东另立村庄,起名后孙章。

前孙章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后孙章。

吉村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李姓在此地立庄,取吉利之意起名吉村。

房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房姓在此立庄,以姓得名房家庄。后简化为房庄。

留郡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有一郡官因仕途潦倒,在此隐居,发展成村得名留郡村,1958年简化为留郡。

元里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张、杨、李、华四姓在此定居种菜为生,后发展成村起名园里。后演化成为元里。

西元里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陈等姓从外地搬来此地定居,以种菜为生,因住地靠近园里。以方位得名西园里。

相公庄隋朝(公元581—618年),原名丰乐村。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有一张相公死后葬于此地,并树碑于此。张相公,字仁宪,死后追赠工部尚书,很有名气。后该村改名相公庄。

麻各庄唐景云年间(公元710—711年)建村。据传,在此定居最早的一长者满脸麻子,以此得名麻哥庄。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又有李、赵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村。清代,演化为麻各庄。

大庄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吴、李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取名庄头村。民国初,海丰庄、吴家场归属该村,改名大庄子。

海丰庄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建村,孙姓在此居住,因村址座落在水中高台上,得名海蓬庄,后演化为海丰庄。

吴家场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吴氏在打谷场定居,得名吴家场。赵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赵村。

张庄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张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张家庄。清末简化为张庄。

阜安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氏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取安居乐业,物阜民丰之意得名阜安。

徐郭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徐、郭、黄三姓由南京迁来此地,因地居文安县城郊,取“三里长城,七里之郭”之寓意,得名郭里村。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该村西侧又建一西郭里村,到清代各自以姓立庄,该村以徐姓居多得名徐家郭。1949年简化为徐郭。

袁郭名称含义、来历见徐郭。

苏桥汉朝建村,住户有八个姓(靳、刘、穆、肖、丁、杨、沈、杜),得名八姓村。宋嘉佑五年(公元1061年),县主薄苏洵来此地察看民情,并建桥一座,民受其福。为了纪念他,改名为苏家桥,后简化为苏桥。

苑口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苑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后发展成村。因滨临河道,汛期长发生决口,以地势特征得名苑家口,1949年简化为苑口。

崔家坊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崔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后发展成村,以姓得名崔家坊。

北留寨宋辽交战时,宋军杨六郎部在此扎过营寨,民间流传的三营四寨,“四寨”即指这里。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刘姓从山东迁此后发展成村,因倾慕杨门忠义爱国,取名留寨。北宋末年,在该村南面又相继建立了两个村,援用此名。各冠以方位名之。

中留寨北宋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郝姓从河南迁此,在宋寨遗址上定居,因靠近留寨,冠以方位得名中留寨。

南留寨北宋靖康年间杨姓从山东迁来此地立庄,以方位得名南留寨。

西李庄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李庄。1981年在地名普查时,系重名村,按其方位更名为西李庄。

王庄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王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以姓得名王庄。

下武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武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武哥庄。民国初演化为武各庄。1981年在地名普查时,因系重名村,改名下武各庄。

善来营北宋年间建村(公元960—1127年)。据传,宋将杨延昭曾在此扎营,单姓在此立庄,取名单家营。明永乐年间张、翟二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渴望平安吉祥改名为善来营。

宋庄伙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宋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得名宋庄伙(后相继有侯、杜二姓迁入,该村有侯家岗子之别称)。

东三官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王、刘、张等姓从山西诏迁此地各自立庄。相传,此地曾是杨六郎镇守益津关时设置的驻军营地,由此得名东营,三官村,西营,该村名东营。1945年,三村合并,名三官村。1949年又分开,名冠以方位名之。

中三官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东三官。

西三官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东三官。

新镇系古村,取日新月异兴盛发达之意得名。唐代隶属归义县,宋太平兴国六年新镇为平戎军治,村落随政体而名。景德二年改为保定军,后改保定县,民国3年改为新镇县,村落复名新镇。

太保庄北宋(公元960—1127年)建村。相传雍熙三年宋将曹彬率大军北征辽之幽蓟于此建大堡屯兵,后有梁、刘等姓家族从山东迁来在遗址定居取名大堡庄。清代,该村淀神庙一庙祝名声很大,死后为了纪念他改村名为太保庄。

口村唐显庆年间(656—661年)立村。名莫金里,系以村东有莫金山(现已成土岗)而得名。清道光年间,大清河决口,冲毁了村庄的大部,只剩下少数民房,当地俗称该处为口子头,后来人们以此称谓做了村名。

芦阜庄该村原是芦庄和阜新庄两个村,都是北宋年间(公元960—1126年)建村。芦庄以滨临苇塘盛产芦苇而得名。阜新庄以村居高地,土地肥沃,人们富足之意而得名。1945年两村合并,取两村原名首字得名芦阜庄。

辛村原名于家村,建于唐朝(公元618—907年),系以姓得名。清道光年间,大清河决口,村庄被毁,遂迁移原址东0.5公里处立庄,改名新村,新字演化为辛。

鲁庄子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鲁姓从山东迁来此地立庄,以姓得名鲁家庄,后演化为鲁庄子。

东代庄原名戴家庄,北宋时戴姓立村。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韩、谷两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民国初年村名演化为代庄子。1945年分为两个村,这村以方位得名东代庄子。1958年简化为东代庄。

西代庄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东代庄。

周庄子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周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占产立庄,取名周家庄,民国初年演化为周庄子。

鹿疃原名路疃,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立村。以村址靠近官道得名。清代以谐音写成鹿疃。

王庄子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以姓得名王庄子。

田各庄据传,田各庄王姓是由邻村王庄子迁徒而来。王庄子在明朝时处于大清河北岸,河南岸有部分土地,耕种时隔河涉水很感不便,为此在河南岸设一临时窝棚,俗称田庄,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一部分农户在该处定居,发展成村,取名田各庄。

刘家园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刘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种菜为业,取名刘家园。

孔家务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孟姓从山东曲阜迁来此地立村,以祖籍为“孔圣人”之乡,取名孔家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