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包身工》优质导学案2

《包身工》优质导学案2

《包身工》优质导学案【学习导航】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作者简介】1.作家作品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资料链接】《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用)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用)

《包身工》讲学稿晨读在线:蚕妇北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qǐ)者,不是养蚕人。

【分析】这首诗分两层来写。

第一层两句,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向读者补述了蚕妇痛苦的原因: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从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成语积累】1、发聋振聩:聩,耳聋。

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者也能听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也作振聋发聩。

2、发指眦(zì)裂:发指,头发向上直竖;眦裂,眼眶睁得开裂。

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3、翻然(幡然)悔悟:翻(幡)然,大转变的样子。

形容很快悔改醒悟。

4、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

5、防微杜渐:微,细小,指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开端。

在坏思想、坏事物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

【优美仿句】钱能买到药品,不能买到健康;钱能买到时装,不能买到美丽;钱能买到朋友,不能买到友谊。

钱能买漂亮的眼镜,但买不来明亮的眼睛。

钱能买高档的钢笔,但买不来敏捷的文思。

钱能买来芬芳的玫瑰,但买不来真正的爱情。

钱能买来名贵的篮球,但买不来精湛的球技。

钱能买来精确的钟表,但买不来流逝的光阴。

【相关资料】作家介绍及文体知识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赛金花》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茅盾)、《祝福》(鲁迅)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用)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用)

《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1.概括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2.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速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

作改编的。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是散文的一种,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3、基础积累惺忪()水门汀()弄堂()褴褛()执拗()籼米()莴苣()揩地板()蹒跚()簿子()骷髅( ) 谄媚()瞌睡()贿赂()怔住()第一学时【研习新课】一、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选择哪些场景描写“包身工”的什么样的生活?线索:场景:2、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年龄:十五六岁性别:女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工作时间:长达 12 个小时以上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知识识记:(摘抄于语文笔记本或者课本上)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

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真实的生活。

一、整体结构《包身工》是一篇复杂的报告文学,牵涉到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也相当丰富,但作者把所选的材料集中在一天之中,主要选的三个时间片段是:()()(),以时间点位线索,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等内容。

二、包身工悲惨生活全貌本文通过包身工清晨起床(住)、早餐(吃)、上工(劳动)等方面,具体描述了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

请先在课本中勾画出相关内容,然后完成以下内容。

住一一工房:()() ( )用一个字概括。

吃——早餐:()()()用一个字概括上工——恶劣的劳动条件三大威胁:()()()三大危险:()()()三大处罚:()()()三、文中关于包身工的称谓有十几个,包括称呼,称说,甚至是外号。

请你细读文章,找出至少2个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并分析其各自含义例子:猪锣”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1、2、高一上册基础知识1、《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kuî)挥斥方遒(qíu)漫(màn)江携(xiã)来浪遏(â)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曾都一中熊栋梁教学目标一、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二、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三、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文本介绍1、作者介绍:2、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的总称,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基础知识(1.)字音猡(luó) 烘( hōng ) 骷髅(kūlóu)荤腥(hūn)缜密(zhěn)瞌睡(kē)弄堂(lònɡ)繁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尘埃(āi)趾(zhǐ)噩梦(è)契约(qì)怜悯(mǐn)拷绸(kǎo)吮(shǔn)吸(2.)词义吮吸:聚拢嘴唇吸东西。

游说:四处劝说别人服从自己的主张。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

揣测:推测。

见机:看情况办事,文中是识趣的意思。

一任天命:全听凭命运的安排。

整体感知:1、找出文章哪些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新闻事实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1----7、(四点一刻)起床恶劣的住宿条件8----11、被诱骗的农村少女------包身工的来源【包身工制度的产生】12----14、(四点半后)吃饭恶劣的饮食条件15----22、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23---32、(五点)上工三大威胁三种罚规恶劣的劳动条件33----34、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膨大的趋势。

【包身工制度的结果】35----47、(十七点)放工悲惨的遭遇和命运48----50、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的趋势】双线结构的巧妙安排主线副线一、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包身工制度的产生二、包身工吃早餐的情景——包身工制度的发展三、包身工劳动的情况——包身工制度的结果四、包身工放工后的情况——包身工制度的趋势⇓⇓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解读人物(点面结合)1,说说包身工每天的生活情况,吃穿住行方面。

高一必修1包身工导学案.doc

高一必修1包身工导学案.doc

高一必修1《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了解“包身工”的含义及包身工制度。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名的罪恶。

【学习重点】抓住新闻时事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学习难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堂堂趣)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组合凭借一首《春天里》登上春晚的舞台,圆了他们的音乐梦;可是谁能想到上世纪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级,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子笼,吃的是豆腐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没有自由……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解读)二、看书做记号(堂堂问)1、读课文题目2、读作者3、将自然段标上序号,能口述包身工的故事。

4、读注释5、生字词做记号,并且查字典记录下来字音弄.堂()游说..()皮辊.()轧.票处()锭.壳()6、读课后思考题、背景知识介绍7、读课后研讨与练习,疑问和相关知识的联想在课本上旁批三、课文问题化探究(堂堂评)(根据学情决定质疑、展示的时间和方式)(一)整体感知(基础知识部分)1、报告文学有哪些特点?2、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3、口述包身工的故事。

(可以分别以芦柴棒、小福子、不知名的包身工为对象复述)4、本文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5、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

(二)精读探究(拓展知识部分)1、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

2、“包身工”的产生,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课文中找依据。

3、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并为包身工下定义5、包身工现象与现代打工仔、打工妹有什么区别?四、小结堂堂悟(给出时空让学生领悟,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生发言要求:站得直,声音大,普通话有条理)学生总结“包身工”的内涵。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

3、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体会其作用。

2、难点(1)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和对包身工的同情。

(2)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知识链接1、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

报告文学往往把关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和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作者简介夏衍(1900 年 10 月 30 日-1995 年 2 月 6 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蠕动()拎着()弄堂()游说()赚()骷髅()簿子()谄媚()2、解释下列词语。

①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②褴褛:(衣服)破烂。

③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④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五、文本研读(一)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真实地描绘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8 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展现了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和非人般的生活。

第二部分(9-17 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突出了她们饮食的恶劣。

第三部分(18-25 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揭露了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26-33 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控诉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本文是针对高一语文课程中的《包身工》这篇课文所编写的导学案。

《包身工》是当代作家李继宏创作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纯真善良的包身工孩子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丑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阅读策略、重点词语解析、文本理解和拓展阅读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篇课文。

一、背景介绍《包身工》是李继宏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包身工家庭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少年包身工的成长过程进行描绘,反映了包身工家庭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展示了包身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深受读者喜爱和肯定。

二、阅读策略在阅读《包身工》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通读全文,把握全局:先通读整篇文章,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把握整体结构,抓住主线思路。

2. 注重细节,品味细节:注意细节描写,品味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性格塑造,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3. 理清逻辑,深入思考: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三、重点词语解析1. 包身工:指以包修锅、包补瓦为生的农村工匠。

2. 老古董:指年纪大、思想保守而又固执的人。

3. 干劲:指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4. 偏见:对人或事物的主观看法和片面观点。

四、文本理解在阅读《包身工》这篇文章时,同学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1.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包身工的艰辛生活?2. 文中的包身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3. 文中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4.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和启发?你愿意向身边的包身工伸出援手吗?五、拓展阅读1. 《小兵张嘎》:一部以农民军出身的少年张嘎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敌人浴血搏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故事。

包身工1 学生版

包身工1  学生版

《包身工》(导学案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自主学习】1.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2.作者简介: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

原名乃熙,字端先。

浙江杭州人。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

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3.社会背景: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2)、农村经济破产(3)、工人运动高涨4.预习:(1).给加黑字注音:衍()汀()游说()辊()栅()趾()骷髅()(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吆喝:()生杀予夺:()一听天命:()契据是实:()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三.合作探究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5.理清文章结构四.【牛刀小试】1.下列加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蠕动(rú)拎着(līn)轧票处(gá)B、饲养(sì)胆怯(q uâ)包身契(qì)C、咳嗽(sù)纽扣(niǔ)揩地板(kāi)D、莴苣(jù)赚钱(zuàn)栅栏(zh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瞌睡纠缠懒惰睡眼醒松B、荤腥谄媚焦灼衣衫蓝缕C、蹒跚骷髅舀水脾气执扭D、狡滑享福佳肴搽脂抹粉3.在句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其中最为恰当、形象的一组是()①上午四点过一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了。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包身工》,使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作者夏衍的文学表达,培养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剖析课文内容,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育文化意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包身工》这篇文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章中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不公平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同情心。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需要用更多具体的例子和对比分析来帮助他们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我也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主题。这篇文章揭示了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不公,反映了作者夏衍对这一制度的深刻批判。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描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以及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强化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感受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激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梳理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2、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探究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和社会影响。

三、知识链接1、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特点。

新闻性要求真实、及时;文学性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政论性要求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

2、作者简介夏衍(1900 年 10 月 30 日-1995 年 2 月 6 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蠕动()拎着()弄堂()游说()赚()骷髅()簿子()谄媚()2、解释下列词语。

吆喝:执拗:揩油: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2、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

六、文本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的?(1)居住条件恶劣:“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2)饮食条件差:“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3)劳动强度大:“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一、学生学什么1、解决文章中的字词2、了解包身工的苦难及根源二、学生怎么学1、复习题⑴什么是报告文学,它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我国从晚清开始出现报告文学。

2、尝试学习题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A.衍.生(yǎn)裸.体(luǒ)蹒跚..(pán shān)游说.(shuì)B.拎.着(līn) 饲.养(sì) 惺忪..(xīnɡ sōnɡ) 水门汀.(dīnɡ)C.怜悯.(mǐn) 虐.待(nüè) 惩.戒(chěnɡ) 皮辊.(ɡǔn)D.缜.密(shèn) 弄.堂(nònɡ) 骷髅..(kū lóu) 包身契.(qì)解析B项“汀”应读tīnɡ;C项“惩”音同“乘”,应读chénɡ;D项“缜”应读zhěn,“弄堂”的“弄”应读lònɡ。

答案 A3、自学指导⑴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⑵作者简介:夏衍原名沈端先,此笔名从发布《包身工》起用。

浙江省杭州市人。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

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⑶背景介绍:《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11. 包身工
主备:刘开胜审核: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的】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线索,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了解文章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简介报告文学及写作背景
1.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2.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3.作者简介:《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原名沈乃熙,他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曾创作了《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著名剧作,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等。

三.预习课文
1.读课文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蠕动( ) 拎着( ) 弄堂( ) 游说( ) 抹( ) 辊( ) 执拗( ) 簿子( ) 籼米( ) 莴苣( ) 揩地板( ) 搽粉( ) 蹒跚( ) 骷髅( )
谄媚( ) 怔住( ) 锭子( )
3.解释词语:
怜悯:气烘烘:
虐待:虎虎:
会心:生杀予夺:
四、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第一部分(1-34)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1层(1-6)第1个场景,描绘包身工起床的情形,表现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

第2层(7-11)插叙包身工的身份和来历。

第3层(12-14)第2个场景,写包身工早上吃粥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饮食。

第4层(15-22)分析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没有自由、安全、工价低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本质。

第5层(23-24)介绍包身工和“外头工人”的差别以及工厂对工人的严格管理。

第6层(25-34)第3个场景,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资本家及工头对工人的剥削。

第二部分(35-50)总结全文,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表达了自己愤怒的控诉。

第1层(35-47)以芦柴棒和记不起名字的包身工为例,说明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和她们的悲惨命运。

第2层(48-50)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2.领会文章的主旨。

本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推行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报告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2.本文可分成两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2.文章在叙述了包身工的新闻事实之后,又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三、探究学习
1. 标出关键句,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
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3. 日本厂家为何大量使用包身工?
四、概括本文主旨
课堂思考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课外作业】完成《包身工》练习册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及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一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一、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那么,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2、概述课文介绍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包身工的故事,并思考他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褒词贬用除了上面这句话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2.. 第35段:“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

3..第49段:“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

4..分析本文最后一段的表现手法:“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
些锭子上的冤魂!”
5..除了以上这些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外,本文还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比喻、夸张等手法。

请同学们找找看并进行分析。

6..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段落,体会其作用?
7.小结:
随堂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nòng 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
B.shuō 说服说教游说说客
C.qì 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
D.pì 开辟譬如睥睨僻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迟钝裸体游说咳漱
B.褴褛惺松荤腥虐待
C.契据嘈杂焦酌怜悯
D.骷髅嗑睡难堪贿赂
3.填空。

《包身工》在选材上注意______,在结构上,以______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遭遇浓缩在______的生活中。

在顺叙的同时,间以______和______,介绍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

它的发表,对当时提倡的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

4.本文的句式灵活多变,极具感情色彩,增强了表达效果,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点。

如“粥菜?是不可能有的”和“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想想,若改为“不可能有粥菜”和“几个蓬头、赤脚,扣着纽扣,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效果有何不同?思考后请按不同要求变换下面的句子,但不改变原意。

“这件事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1)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4)仍是陈述句,添加修饰词语,使语气减弱变
轻。

(2)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减弱变轻。

(3)改写成反问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