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 2 调查对象 3 调查方法 4
包括污染流程、排放量、排放方式等,对于毒性 较大物质还应估算其非 正常排放量或事故排放量。
5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定量 掌握现状大气环境质量,分析说明大气环境对 新增污染物的接受能力,为大气环境质量预测 评价提供背景。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4
监测时间及频率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评价等级 及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综合确 定。一般 一级评价应在冬、夏两季各进行一期监测;二级评价 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 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 价项目可不作监测,必要时应作一期监测。由于气候 存在着7天左右 的短周期变率,因此每期监测至少应 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 据,监测频率应满足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要求。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第五节 大气扩散参数的测定与选取
大气湍流扩散是小尺度范围的空气运动, 随着局地条件的不同湍流扩散特性相差很大, 而大 气扩散参数又是大气扩散模式诸参数中灵 敏度最高的参数之一,因此大气扩散参数的测 定与 选取成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关键的工作。 扩散参数的测定可采用平稳球标记粒子法、照 相 法、示踪剂扩散试验法、定点风脉动资料计 算法、三轴风向风速仪测量法、超声风速仪测 量 法、热线风速计测量法及激光雷达测烟法等。
发,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 础上,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 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 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 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 生活活动提供依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 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 2 调查对象 3 调查方法 4
包括污染流程、排放量、排放方式等,对于毒性 较大物质还应估算其非 正常排放量或事故排放量。
5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定量 掌握现状大气环境质量,分析说明大气环境对 新增污染物的接受能力,为大气环境质量预测 评价提供背景。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4
监测时间及频率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评价等级 及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综合确 定。一般 一级评价应在冬、夏两季各进行一期监测;二级评价 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 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 价项目可不作监测,必要时应作一期监测。由于气候 存在着7天左右 的短周期变率,因此每期监测至少应 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 据,监测频率应满足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要求。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第五节 大气扩散参数的测定与选取
大气湍流扩散是小尺度范围的空气运动, 随着局地条件的不同湍流扩散特性相差很大, 而大 气扩散参数又是大气扩散模式诸参数中灵 敏度最高的参数之一,因此大气扩散参数的测 定与 选取成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关键的工作。 扩散参数的测定可采用平稳球标记粒子法、照 相 法、示踪剂扩散试验法、定点风脉动资料计 算法、三轴风向风速仪测量法、超声风速仪测 量 法、热线风速计测量法及激光雷达测烟法等。
发,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 础上,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 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 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 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 生活活动提供依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 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论(PPT 79页)
5.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观测地点:在评价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站点设置应符合 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观测期限: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 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 观测期限应在 2 个月以上。
2.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 直径≤10 微米的颗粒物。
3. 氮氧化物(以 NO2 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6. 氟化物(以 F 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7. 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8. 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国家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除本标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 外,还有若干行业性排放标准共同存在,即除若干行业执行各 自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其余均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指标体系
本标准设置下列三项指标: 4.1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4.2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 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 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引用标准
定义
1.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 微米的颗粒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96张)
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节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b)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 不低于二级。 c)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 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mg/m3。 注:C0i 一般选用GB 3095 中1 h 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量 浓度限值;
第二节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按下表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
评价工作分级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 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等级做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三 污染源调查内容
5. 线源调查内容 a) 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 m),道路宽度 (m),街道街谷高度(m); b) 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c) 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第二节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常见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浓度限值(GB3095-2012)
第二节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b) 污染物排放标准 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远比质量标准多,往往需根据污染 源行业性质、污染物特性、排气筒特点等多种因素审慎选 择。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
环境影响评价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幻灯片PPT
环境影响评价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3 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
5.2.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5.2.1.1 污染源调查对象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包括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 经获得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 5.2.1.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
5.4.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 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 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一般采用导则推荐模式中的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进行计算。
环境影响评价
5.4.5 防治评价区大气污染的措施和 建议
5.4.5.1 污染治理措施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对项目拟
环境影响评价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④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⑤线源参数调查清单 ⑥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⑦体源参数调查清单 ⑧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 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要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 相应要求的内容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 ⑨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环境影响评价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接上图
环境影响评价
5.4.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参数的确定
①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对预测模式中的有关
参数进行说明。
②在对
的预测中,应考虑其化学转化。
③在颗粒物的预测中,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3 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
5.2.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5.2.1.1 污染源调查对象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包括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 经获得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 5.2.1.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
5.4.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 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 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一般采用导则推荐模式中的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进行计算。
环境影响评价
5.4.5 防治评价区大气污染的措施和 建议
5.4.5.1 污染治理措施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对项目拟
环境影响评价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④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⑤线源参数调查清单 ⑥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⑦体源参数调查清单 ⑧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 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要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 相应要求的内容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 ⑨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环境影响评价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接上图
环境影响评价
5.4.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参数的确定
①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对预测模式中的有关
参数进行说明。
②在对
的预测中,应考虑其化学转化。
③在颗粒物的预测中,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 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拟建项目和评价区内原有工业和民用污 染源。
• 调查方法:物料衡算法,现场实测法,经验估算法。 • 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与面源。一、二、三级评价有
所区别。 • 其他污染源调查内容
第9页/共92页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P138-141)
•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如果评价区内及周边区已设有 大气监测站、点。
第40页/共92页
•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指标 监测时间 布点方法(网格、同心园、功能区、扇形等)
• 大气质量现状分析与初步评价
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多用单因素指数法
第10页/共92页
(三)关于污染气象调查
• 污染气象要素系指与大气污染或大气自然净化有关的那一部分 气象要素。
• 大气是通过三种机制达到自然净化的,即平流输送、湍流扩散、 清除机制。清除机制是因沉降和转化等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作 用对大气污染源的清除。对大多数评价项目主要是调查与前两 种自然净化机制有关的污染气象要素,即地面与大气边界层气 象要素及湍流扩散参数。
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 雨层云(无定形)
第25页/共92页
云
低 云 ( 20 00 米 以 下 )
高云(6000m以上) 第26页/共92页
中云(2000-6000m)
(5)能见度
能见度: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 的水平距离。
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 米)
• 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第21页/共92页
二、主要气象要素
(1)气温 天气预报中:1.5m高、百叶箱内气温。
• 调查方法:物料衡算法,现场实测法,经验估算法。 • 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与面源。一、二、三级评价有
所区别。 • 其他污染源调查内容
第9页/共92页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P138-141)
•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如果评价区内及周边区已设有 大气监测站、点。
第40页/共92页
•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指标 监测时间 布点方法(网格、同心园、功能区、扇形等)
• 大气质量现状分析与初步评价
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多用单因素指数法
第10页/共92页
(三)关于污染气象调查
• 污染气象要素系指与大气污染或大气自然净化有关的那一部分 气象要素。
• 大气是通过三种机制达到自然净化的,即平流输送、湍流扩散、 清除机制。清除机制是因沉降和转化等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作 用对大气污染源的清除。对大多数评价项目主要是调查与前两 种自然净化机制有关的污染气象要素,即地面与大气边界层气 象要素及湍流扩散参数。
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 雨层云(无定形)
第25页/共92页
云
低 云 ( 20 00 米 以 下 )
高云(6000m以上) 第26页/共92页
中云(2000-6000m)
(5)能见度
能见度: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 的水平距离。
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 米)
• 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第21页/共92页
二、主要气象要素
(1)气温 天气预报中:1.5m高、百叶箱内气温。
大气的环境影响评价终稿PPT课件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2019)
(1)指标体系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 排放速率(kg/h)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 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3.城市热岛环流
10、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 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 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1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 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 防护距离。
二、常用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6)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 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 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三、评价范围的确定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 境影响评价范围。
(1)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 (2)2× D10%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
pi c co i 10 % 0 0.0 2 .541 40 % 0 4.8%
3.根据估算结果确定D10%
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最 远距离 D10%。
如:二氧化硫 的标准限值为
0.5
D10%=6000m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 i大于 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 D10%。
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 颗粒物(TSP、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 (CO)等污染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ppt课件
.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C(x,y,z)2uQ yzex(p2y [2y 22z2z2)]
式中σy、σz为污染物在y、z方向的标准差,为平均风速 m
/s,Q 源强。
式中,扩散系数σy、σ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 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C(x,0,0), 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 大浓度点Cmax。当x→∞,σy及σz→∞,则C→0,表明污染物 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1.1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 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1.2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 度。
1.3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 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 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 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 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 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 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 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 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散模式成立 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 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 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一级评价除预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 条件下的上述预测内容和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内容。
熏烟型气象条件出现在日出后,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逐渐 自下而上地消失,新的混合层开始增长,到前一天晚上烟羽的 高度时,聚集的污染物通过混合层夹卷和湍流被完全混合至地 面。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C(x,y,z)2uQ yzex(p2y [2y 22z2z2)]
式中σy、σz为污染物在y、z方向的标准差,为平均风速 m
/s,Q 源强。
式中,扩散系数σy、σ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 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C(x,0,0), 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 大浓度点Cmax。当x→∞,σy及σz→∞,则C→0,表明污染物 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1.1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 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1.2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 度。
1.3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 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 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 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 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 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 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 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 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散模式成立 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 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 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一级评价除预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 条件下的上述预测内容和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内容。
熏烟型气象条件出现在日出后,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逐渐 自下而上地消失,新的混合层开始增长,到前一天晚上烟羽的 高度时,聚集的污染物通过混合层夹卷和湍流被完全混合至地 面。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x、y、z)----下风向某点(x、y、z)处的污染物浓
•污度染源空间位置没有考虑等等 •需要进行修正
二、考虑地面及源高的影响的高斯修正模型
σy,σz—扩散参数 He—有效排放源高
(一)考虑源高条件下
1、地面任一点(x,y,0)的浓度c(mg/m3)可按 下式计算
Q
y2
C ( x,
y,0)
– 高空气象资料(1500m以下)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现有例行检测资料的分析 收集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
三年监测资料,进行如下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各点各取值周期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值; ✓评价长期浓度、短期浓度达标情况和变化趋势; ✓统计分析一定周期内,短期浓度的超标率情况 ✓分析不同季节主要大气污染物污染水平的变化情
2u
y
z
exp[
2
2 y
]
F
F
k
{exp[
nk
(2nh He )2
2 z 2
]
exp[
(2nh
2
He )2
2 z
]}
2. 污染源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公式为 3. 最大地面浓度及其位置
(二)不考虑源高的条件下(He=0)
1、空间任意一点P(x,y,z)的浓度分布
每期监测时间:一级不少于7天;二、三级,全期至少 监测5天。
• 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实例)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目前采用比较直观、简单的单项评价指数法
4.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的内容:
① 预测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② 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浓度分布及其出现
的频率 ③ 评价区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2.5 × 109 >Pi>=2.5 × 108
二
三
Pi<2.5 × 108
三 三
式中: Pi--------等标排放量,m3/h; 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oi--------《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 中1h平均取样失检的二级标准浓度限
制。
四、评价工作范围的确定
2、地面上任意一点P(x,y,0)的浓度分布(z=0)
3、轴线上任意一点P(x,0,0)的浓度分布(z=0,y=0)
Hale Waihona Puke ★高斯模型适用的条件➢ 扩散范围不超过20km; ➢ 地面是平坦、开阔、均匀的 ➢ 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1.5m/s ➢ 在模拟的单元时间段里风向、风速、稳
定度基本不变
三、不利条件下的扩散模型(气象条件修正) 1、薰烟模型
主要依据项目的评价级别确定 一般可取项目主要污染源为评价区的中心,以主
导风向为轴,按正方形或矩形划定评价区的范围。 若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为轴。
评价级别
一
二
评价范围 16~20km 10~14km
三 4~6km
注: 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内容: 自然环境状况 社会环境状况 污染源调查 污染气象条件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二、工作程序(“三三制”)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报告书的编写
调查 预测
污染源 气象条件 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
污染气象及大气 扩散规律
三、评价工作的分级
依据: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 (平原、复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Pi/(m3/h)
复杂地形 平原
评价工作分级
Pi>=2.5×109
一 二
方法:
数学模型—高斯模型 模拟试验
预测模式及其适用条件
高斯模式——导则中推荐 假定条件: ➢污染物稳定且保守 ➢地面全反射,没有沉降、吸收 ➢流场均匀定常 ➢平均风速不能太小 ➢标记粒子在Y、Z方向上均满足正态分布
一、连续点源烟流扩散的高斯模型(标准型)
式•有中:很强Q的--假--源定强,(限m定g条/s件)多; •未考u虑-地---面平、均地风形速条(m件/s); •气象条件仅---考--虑y轴风和速z轴的扩散参数(即标准差)
况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续1)
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 监测项目:筛选出污染因子作为监测因子 • 监测布点:
➢ 原则:以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 ➢ 数量:一级,>10个;二级,≥6个;三级,1~3
• 监测制度:
一级,不得少于二期(夏、冬);二级,可取一期不 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必要时一期监测。
2、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一、二级评价项目:拟建项目污染源及评价区工
业和民用污染源;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的污染源
污染源调查(续)
3、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排放位置:污染流程图
排放强度: (技改项目“三本账”)
正常 非正常
排放源排放量 无组织排放量
点源 排放方式:
面源
污染气象调查分析
– 地面气象资料
式中:
Li:抬升中混合层的高度(大气边界层高度); Li-H:混合层顶与烟云轴线的高差
:薰烟条件下的侧向扩散参数,据经验:
最大薰烟浓度和最近距离的估算,其模式为:
式中: u:为稳定层中的平均风速; Li:抬升中混合层的高度,
tm为混合层自hs升到
的时间差;
2、静风模型
静风:10米高空上的风速小于0.5m/s 条件:
自然环境状况调查 主要包括评价区域的地理、地形概况,
土地利用情况和气象概况
社会环境状况调查 包括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功能区
划分以及评价区域内的环境敏感点的分布 等
污染源调查
1、污染因子的筛选
首先,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
要污染因子 其次,考虑评价区域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020/2/23
1
概述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实例
概述
一、基本任务
定量地评价拟建项目建设前大气环境质 量现状,识别对大气环境的哪些质量参数产 生影响,预测建设项目投产后大气污染指数 的变化,解释污染物质在大气中的输送、扩 散和变化的规律,提出建设项目污染源的控 制治理对策。
假设污染物在360°范围内各个水平方向上等概率分布,在 垂直方向上运动与有风条件下的规律相同,它的模式为:
式中: r为离高架源的距离(m), u为平均的水平散布速度,一般u=0.4m/s。
四、颗粒物扩散模式 适用条件:
排气筒排放的颗粒物粒径﹥15μm的污染 物,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1.5m/s,平坦 地形,在模拟单元的时间段里风向、风速、稳定 度基本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
•污度染源空间位置没有考虑等等 •需要进行修正
二、考虑地面及源高的影响的高斯修正模型
σy,σz—扩散参数 He—有效排放源高
(一)考虑源高条件下
1、地面任一点(x,y,0)的浓度c(mg/m3)可按 下式计算
Q
y2
C ( x,
y,0)
– 高空气象资料(1500m以下)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现有例行检测资料的分析 收集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
三年监测资料,进行如下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各点各取值周期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值; ✓评价长期浓度、短期浓度达标情况和变化趋势; ✓统计分析一定周期内,短期浓度的超标率情况 ✓分析不同季节主要大气污染物污染水平的变化情
2u
y
z
exp[
2
2 y
]
F
F
k
{exp[
nk
(2nh He )2
2 z 2
]
exp[
(2nh
2
He )2
2 z
]}
2. 污染源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公式为 3. 最大地面浓度及其位置
(二)不考虑源高的条件下(He=0)
1、空间任意一点P(x,y,z)的浓度分布
每期监测时间:一级不少于7天;二、三级,全期至少 监测5天。
• 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实例)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目前采用比较直观、简单的单项评价指数法
4.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的内容:
① 预测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② 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浓度分布及其出现
的频率 ③ 评价区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2.5 × 109 >Pi>=2.5 × 108
二
三
Pi<2.5 × 108
三 三
式中: Pi--------等标排放量,m3/h; 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oi--------《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 中1h平均取样失检的二级标准浓度限
制。
四、评价工作范围的确定
2、地面上任意一点P(x,y,0)的浓度分布(z=0)
3、轴线上任意一点P(x,0,0)的浓度分布(z=0,y=0)
Hale Waihona Puke ★高斯模型适用的条件➢ 扩散范围不超过20km; ➢ 地面是平坦、开阔、均匀的 ➢ 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1.5m/s ➢ 在模拟的单元时间段里风向、风速、稳
定度基本不变
三、不利条件下的扩散模型(气象条件修正) 1、薰烟模型
主要依据项目的评价级别确定 一般可取项目主要污染源为评价区的中心,以主
导风向为轴,按正方形或矩形划定评价区的范围。 若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为轴。
评价级别
一
二
评价范围 16~20km 10~14km
三 4~6km
注: 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内容: 自然环境状况 社会环境状况 污染源调查 污染气象条件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二、工作程序(“三三制”)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报告书的编写
调查 预测
污染源 气象条件 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
污染气象及大气 扩散规律
三、评价工作的分级
依据: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 (平原、复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Pi/(m3/h)
复杂地形 平原
评价工作分级
Pi>=2.5×109
一 二
方法:
数学模型—高斯模型 模拟试验
预测模式及其适用条件
高斯模式——导则中推荐 假定条件: ➢污染物稳定且保守 ➢地面全反射,没有沉降、吸收 ➢流场均匀定常 ➢平均风速不能太小 ➢标记粒子在Y、Z方向上均满足正态分布
一、连续点源烟流扩散的高斯模型(标准型)
式•有中:很强Q的--假--源定强,(限m定g条/s件)多; •未考u虑-地---面平、均地风形速条(m件/s); •气象条件仅---考--虑y轴风和速z轴的扩散参数(即标准差)
况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续1)
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 监测项目:筛选出污染因子作为监测因子 • 监测布点:
➢ 原则:以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 ➢ 数量:一级,>10个;二级,≥6个;三级,1~3
• 监测制度:
一级,不得少于二期(夏、冬);二级,可取一期不 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必要时一期监测。
2、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一、二级评价项目:拟建项目污染源及评价区工
业和民用污染源;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的污染源
污染源调查(续)
3、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排放位置:污染流程图
排放强度: (技改项目“三本账”)
正常 非正常
排放源排放量 无组织排放量
点源 排放方式:
面源
污染气象调查分析
– 地面气象资料
式中:
Li:抬升中混合层的高度(大气边界层高度); Li-H:混合层顶与烟云轴线的高差
:薰烟条件下的侧向扩散参数,据经验:
最大薰烟浓度和最近距离的估算,其模式为:
式中: u:为稳定层中的平均风速; Li:抬升中混合层的高度,
tm为混合层自hs升到
的时间差;
2、静风模型
静风:10米高空上的风速小于0.5m/s 条件:
自然环境状况调查 主要包括评价区域的地理、地形概况,
土地利用情况和气象概况
社会环境状况调查 包括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功能区
划分以及评价区域内的环境敏感点的分布 等
污染源调查
1、污染因子的筛选
首先,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
要污染因子 其次,考虑评价区域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020/2/23
1
概述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实例
概述
一、基本任务
定量地评价拟建项目建设前大气环境质 量现状,识别对大气环境的哪些质量参数产 生影响,预测建设项目投产后大气污染指数 的变化,解释污染物质在大气中的输送、扩 散和变化的规律,提出建设项目污染源的控 制治理对策。
假设污染物在360°范围内各个水平方向上等概率分布,在 垂直方向上运动与有风条件下的规律相同,它的模式为:
式中: r为离高架源的距离(m), u为平均的水平散布速度,一般u=0.4m/s。
四、颗粒物扩散模式 适用条件:
排气筒排放的颗粒物粒径﹥15μm的污染 物,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1.5m/s,平坦 地形,在模拟单元的时间段里风向、风速、稳定 度基本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