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合集下载

2019年《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1

2019年《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1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186年,陆游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军事,期时陆翁已然六十有二,虽早过知天命之年,但年轻时的恢复之志,仍于压抑沉寂之后,重新燃烧起来,足见陆翁无愧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一称号。

“书愤”一题,毫不掩饰诗人当时内心的悲愤,“愤”为贯穿全诗的意脉。

陆翁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出生第二年,即1126年,就碰上“靖康之变”,徽钦二帝为金主完颜亮所虏,长江以北江山易主,加之投降派把持朝政,南宋小朝廷从此偏安长江之南。

陆翁从小跟随家人颠沛流离,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而陆翁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陆翁师长,皆为爱国人士。

这样的经历和家世,促使他自小树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

正如本诗首联所写: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两句,大气磅礴,笔力雄健,用事实说明南宋人民完全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有能力收复故土失地,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然而,年轻时的诗人没有想到世事如此艰难,投降派何其无耻,自己的一腔抱负,满怀豪情,失去了朝廷的支持,遭受投降派的阻挠,最后只能是“空自许”,尽管南宋有的是诗人一样的“塞上长城”!光阴似箭,世事沧桑,岁月蹉跎间,两鬓已经斑白。

颈联两句,是愤怒的控诉,强烈的指责。

然而,毕竟,陆翁被重新起用了,官职虽然不大,但机会毕竟来临,六十有二的陆翁,想到了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想到了诸葛亮《出世表》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不渝的执著奉献精神,所以以此自勉,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还想干一番报国大业的勃勃雄心。

空有报国志 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空有报国志 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一对著名的诗篇,集合了他的思想精髓,也深深影
响了许多后世诗人。

《书愤》自名揭示其主题,表达了为祖国而作,亦愤慨于书法之于陆游而言未能成为一种
正义行为和报国志士的遗憾,表达了他深植于心底的凌云志气。

他更有“纸上谈兵”的惋惜”,愤而不可卒城古今尚无,令人动容。

《临安春雨初霁》亦宣示着陆游婉约浪漫的情怀,表达了他憧憬世间美景,时日无垠的愿望。

诗中清新可爱的景象,随风飘渺的烟尘,落拓欲休的雨停天晴,无不表达了陆游对自
然的敬畏和尊贵。

令人心旷神怡,亦见其无奈客京华的心境。

陆游的这一对诗篇,不仅反映出他的豪迈,也反映出他的文学品味和思想深刻。

他既有忠诚而坚定的报国志气,又有淡淡夜雨和梦中兰蕙的唯美情思。

它们令人感叹,亦令人佩服。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从意象的选取上着眼分析从意象上看临安春雨初霁中纱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等意象表面给人以清新闲淡的感觉实则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壮怀难酬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 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 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 着品味那茗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沾染,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 到镜湖边的山阴老家。
整体感知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 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 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 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 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 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 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 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 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品 赏
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听的不是春雨,是寂寞与惆怅
《临安春雨初霁》不同于陆游其他的作品,它没有 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 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 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深夜,万籁 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 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 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 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 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 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 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 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_陆游的_书愤_与_临安春雨初霁_对照赏析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_陆游的_书愤_与_临安春雨初霁_对照赏析

陆游之父陆宰本是一位积极主战的爱国
行》) 。为了实现诗中壮志, 陆游不论做什么小 知识分子, 与他交往的都是颇有气节的志士仁
官, 甚至闲居, 都不忘其恢复中原的志向, 特别 人。陆游少有才名, 在这方面熏陶极深, 20岁即
是在川陕王炎、范成大幕 府 时 , 抗 战 之 言 与 行 立志: 上马击狂胡, 下 马 草 军 书 。 一 生 为 之 奋
总的来说, 这两首诗风格上一个悲壮, 一 个淡泊, 颇不相同, 但时间上的相连使我们仍 可以从中发掘出其情感心态的脉络, 从而理 解一位著名爱国诗人矢志不渝追求与抗挣的 悲剧性。可叹! 可叹!
湖 北 省 大 冶 市 第 一 中 学(435100)
11
体现得非常明显。对于曾经的抗击战事, 他总 斗, 几经沉浮, 怅惘一 生 。30岁 礼 部 考 试 中 第
是念念不忘, 总 希 望 自 己 盼 望 的 抗 战 场 面 再 一, 却被秦桧以种种“罪名”除名。张浚北伐时
现。“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正呈 曾起用陆游, 不久北伐失利, 陆游也因“力说张
10
诗文赏析
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不但事业之途如此多 舛, 情感路上也崎岖不平。他与表妹唐婉的悲 剧爱情, 也给他的一生烙上失意的印记。“梦 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棉。此身行作稽 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其74岁时有此一作, 可见他终身垂恨不消。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此 为愤慨之言, 亦不免为无奈之辞。“胡未灭, 鬓 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 州! ”(《诉衷肠·当年万里觅封侯》) 报国无门, 华发已生, 再长的豪情, 也渐化之动流。“遗民 忍死望恢复, 南望王师又一年”。(《关山月》) 此遗民南望之心, 又何尝不是陆游北望之想? 陆游自比诸葛孔明, 在悲愤不失意的说法之 下, 亦不能没有“秋风五丈原”的萧索。孔明鞠 躬尽瘁, 神武雄才, 落得悲剧下场。自己即使 有孔明之功力, 又能如何? 这一含蓄说法, 道 尽多少无奈。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是杨绛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读书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人文关怀的追求。

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形象地描绘了春雨初停、大地宁静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身心的宁静。

从题材上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书愤》聚焦于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它对个体的影响。

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从表达手法上来看,杨绛在《书愤》中运用了较为冷静、深思熟虑的语言,通过对人生的回顾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成熟的思想境界。

苏轼的《临安春雨初霁》则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千回百转的抒情手法让词中表现出浓厚的情感。

然而,虽然两篇作品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书愤》中的知识追求与文化关怀,以及《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大自然赞美和精神宁静,都表达了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在题材和表达手法上存在不同,但它们都是两位优秀作家对人生、人性、自然的思考和表达,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并在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人的情感和智慧。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

但岁月的侵蚀终 究是抵挡不了,时光 使你的貂裘黯淡了光 色,使镜中如霜的鬓 发更接近秋天。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 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 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 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千出 载师 谁一 堪表 伯真 仲名 间世
出师表/前出师表 [ 魏晋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 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 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 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唐
元缜)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唐 白居易)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近年来做官的兴 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 ,谁又让我乘马来到 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讽喻
世 味 年 来 薄 似 纱 , 谁 令 骑 马 客 京 华

达官贵人多居 深巷,“太平 盛世”,忘了 亡国之危。
虚实结合。
小 楼 一 夜 听 春 雨 , 深 巷 明 朝 卖 杏 花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最新版4篇)篇1 目录一、背景介绍1.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2.对比阅读选自的书籍及其背景二、对比分析1.临安春雨初霁的诗意与情感表达2.对比阅读所选篇章的情感表达3.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三、个人观点1.临安春雨初霁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2.对比阅读对这首诗的解读与评价3.对这首诗的感悟与反思篇1正文《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诗作,写于他退隐临安之后。

诗歌描写了他在春天的雨中漫步,回忆往事,感叹时光飞逝,抒发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篇2 目录一、背景介绍1.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2.对比阅读选自哪本书3.作者及写作风格简介二、内容分析1.临安春雨初霁的整体把握2.对比阅读文章的内容分析3.对比两篇文章情感表达的异同三、主题探讨1.临安春雨初霁的主题探讨2.对比阅读文章的主题分析3.两篇文章主题的异同及原因探讨四、反思与评价1.临安春雨初霁的反思与评价2.对比阅读文章的反思与评价3.从对比阅读中获得的启示与收获篇2正文《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是一篇关于临安春雨初霁和对比阅读的文章。

篇3 目录一、阅读背景介绍1.两位作者的生平经历2.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3.书愤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二、对比分析1.春雨初霁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1)情感表达的差异(2)意象运用的不同(3)语言风格的特点2.两首诗在表达主题上的对比(1)书愤:爱国情怀与政治感慨(2)临安春雨初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反思三、反思与评价1.从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评价两首诗2.对个人成长和文学鉴赏的影响与启示3.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反思篇3正文一、阅读背景介绍《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晚年创作的诗歌,通过对初春细雨、小楼、春雨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和对官场的怀念。

而《书愤》是陆游晚年又一力作,通过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无奈和感慨。

二、对比分析1.春雨初霁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两首诗都以春雨为题材,但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却有所不同。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发布时间:2023-05-08T08:13:05.501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3年4月作者:马莉[导读] 《临安春雨出霁》和《书愤》是诗人同时期的作品,但意境情感则截然相反,《临安春雨出霁》意境清丽情绪安逸闲适,《书愤》其意境阔大恢弘情感沉郁激愤,究其原因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书愤》是诗人在长期的闲置之下的激愤所做,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是同年创作但是诗人得到了重新任用,心中的抑郁一扫而空。

本文从时代背景和情感抒发的比较,探究作家的情感波动与其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十堰高级职业学校 442000)【摘要】《临安春雨出霁》和《书愤》是诗人同时期的作品,但意境情感则截然相反,《临安春雨出霁》意境清丽情绪安逸闲适,《书愤》其意境阔大恢弘情感沉郁激愤,究其原因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书愤》是诗人在长期的闲置之下的激愤所做,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是同年创作但是诗人得到了重新任用,心中的抑郁一扫而空。

本文从时代背景和情感抒发的比较,探究作家的情感波动与其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书愤》;《临安春雨出霁》;比较阅读;人生经历;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3)4-188-01这两篇作品都是陆游在淳熙十三年所创作的诗歌,从创作时间来看,《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几乎同时完成——。

可是这两首诗歌描写的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却不同:《书愤》强烈的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抒发了自己的感伤和寥落之情。

下面本文从诗歌的创作环境和作家的人生经历两方面来解读这两首诗歌表现重点和风格的差异。

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他的人生理想是抗金杀敌、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但在南宋小朝廷中,主和派占据上风,陆游因此饱受打压。

淳熙十三年,陆游创作《书愤》,此时他已经62岁高龄。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对官场生活的淡漠。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四、鉴赏、赏析手法
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
• 简洁明快,使节奏更加紧凑,情感表达更有力。
(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
●这 种 艺 术 手 法 叫 列 锦 。 列 锦 是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中 特 殊 的 修 辞
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 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 境,表达情感。
四、鉴赏、赏析手法
书愤
“谁堪伯仲间”
这里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 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 •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诵读、整体感知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坏境;(瓜州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 宏大的战场画卷。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四、鉴赏、赏析手法
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PPT教学课件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PPT教学课件

故事背景:
刘备有称雄天下,恢复汉室的壮 志,但势力弱小,在当时军阀混战中 尚无立足之地。被吕布打败后,暂时 随曹操回许都,投靠曹操;在此期间, 秘密会见了国舅董承,同意参与汉献 帝在衣带诏中布置的除掉曹操的活动。 这是有关身家性命的大事,如被发觉, 必被曹操处死无疑。因此,刘备……
范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代“奸雄”。
他骄横跋扈、心狠手辣,而又老谋深算、诡计多 端。作品在曹操出场时就介绍了他幼年诬叔欺父 的故事。越到后来,越是变本加厉。他落难投奔 吕伯奢,吕盛情款待,他却疑心他要加害于他, 而杀吕全家,说是“宁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 人负我”。他在与袁术作战,军粮将尽,就命仓 官用小斛散粮,然后以“盗窃官粮”之罪将其斩 首,借此来隐瞒军粮将尽的事实,稳定军心。他 为防备有人谋杀他,假托“好梦中杀人”,拔剑 杀了替他盖被的近侍,又上床装睡。“赤壁之战” 中,扬州刺史刘馥说他诗中有“不吉之言”,他 “手起一槊,刺倒刘馥”,事后却说是酒后误伤。 他善于利用伪善的面孔掩盖他罪恶的企图和残暴 的行为。每每杀人之后,“极为悲痛”,亲自祭 奠,进行“厚葬”,优抚家属,以笼络人心。
《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 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 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首诗共同的思想感 情。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 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 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 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 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 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 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 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 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 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 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 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 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 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 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 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 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 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 做客呢!这什么?皇帝给 他一个闲职,他现在呆在临安,是既无聊又苦闷, 一天比一天难熬。

到这里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诗人好像 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就是说自 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 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薄 似纱”是紧紧呼应的。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 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上课版PPT教学课件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上课版PPT教学课件

风春雨也无法给人喜悦。“一夜”听春雨是实,
“明朝”卖杏花是虚,一实一虚写出了一个无
眠长夜诗人的愁绪。结尾对“家”的想念更表
达了对官场弥漫的衰朽邪恶空气的厌弃,陆游
感2觉020/1的2/10 是一个没有春意的春夜。
8
2020/12/10
9
1、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B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 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 情郁积如山。 B、 《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 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 “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 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 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 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 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 “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 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纱”是紧紧呼应的,真是绝妙的章法。
2020/12/10
7
都是表现“隐”与“仕”的诗。这两首一
写秋一写春,一写隐,一写仕,写隐的自得其
乐,写仕的意兴阑珊,对照阅读十分有趣。
《山》处处紧扣秋景落笔,一反前人悲秋情怀,
全无萧瑟冷清之色,而是澄彻鲜活一派生机,
令人信服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临》中
“世味”变坏,使得人的心情也变坏,所以春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不同点
《书愤》主要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情感表达更加激昂;而《临安春雨初霁 》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
《书愤》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雄浑豪放
01
此诗以“愤”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金兵入侵、朝廷苟安的强
烈愤慨,整首诗气势磅礴,风格雄浑豪放。
对比手法
陆游在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前后的诗作,当时他正在四川 宣抚使王炎幕下任事,由于平戎之志无法实现,他心情郁闷, 在蜀地时所作的诗多沉郁顿挫。
《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
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前 后的诗作,当时他正在山阴家中蛰居, 他借诗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感叹自己无法实现报国之志。
02
诗中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的抗金与现今朝廷的苟安,突出了作
者的愤慨之情。
象征手法
03
诗中的“千载”、“世情”等词,象征着世态炎凉和朝廷的腐
败。
《临安春雨初霁》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01
02
03
清新自然
此诗描述了作者在临安的 一场春雨中漫步,整首诗 风格清新自然,给人以宁 静之感。
借景抒情
诗中通过描绘春雨、花、 草等自然景物,表达了作 者的内心情感。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 》对比鉴赏
目录
• 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 主题与情感表达 • 艺术手法与风格 • 语言特色与修辞技巧 • 诗人形象与诗歌风格
01
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书愤》的创作背景
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前后的诗作,当时他已在山 阴家中蛰居了五年,他借诗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懑,感叹 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
两首诗中诗人形象与诗歌风格的对比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1500字《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是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名篇,分别由宋代文学家赵师秀和苏轼创作。

两篇文章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自己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激荡。

下面将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赏析。

首先是《书愤》,这是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短文。

文章以“书愤”为题,表明了作者对现实境遇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文章开篇以“金风玉露一相逢”开头,用四个字独立成章,贯穿全文,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凸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痴迷和对现实之厌恶之感。

接着,作者将正值秋天的景色描绘得非常细腻,如“荷塘月色真如水,千金千幅事期除”等,犹如画家的笔触一样细致入微。

在景色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借助“书愤”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学问的追求。

文章结尾两句“霖雨青青屋檐畔,槐阴滚滚马道边”则给人以开放的感觉,使整个文章产生了反差,并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文章。

文章以春雨初霁为背景,以临安的郊外为描写地点,通过对春雨、春风、百花和乡村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内心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章以“秋窗皓韵卷春愁”开篇,通过对作者内心的描写,突出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之情。

接着,文章描绘了春雨过后,村庄的乡村景色,如“暧暧远人村,淡淡水长云”等,给人以和谐、宁静的感觉。

而最后一段则通过对自己心情的抒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结尾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用“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来形容自己的境遇,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综上所述,《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都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自己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两篇文章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情感的抒发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荡和对理想的追求。

同时,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动人,既有着情感的张力,又充满了文化内涵,给我们展示了宋代文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情世界。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中学语文论文《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章敏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他现存的九千三百多首诗,大都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鉴赏陆游的诗歌,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知人论世”,了解陆游其人,把握他所处的时代特点。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靖康之变,陆游随家人逃难,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

惨痛的逃难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使他立下了“上马击胡贼,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然而陆游生活的南宋时代,始终是投降派当权的时代,陆游因为主战常被贬斥罢官,报国理想屡屡遭受冷酷现实的扼杀。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均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春。

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中的“愤”字,这愤懑之情贯穿全诗。

颔联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写值得纪念的两次抗金战役的胜利,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家卫国,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可是投降派当权,贪图安逸,朝廷无意收复中原,诗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其中的“愤”又是多么强烈。

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诗人只能徒然自认为是“塞上长城”,对镜照看疏落的鬓发却早已花白。

“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出师表》真足以名传后世,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尾联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勉,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杭州)去觐见孝宗,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 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 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流露出作者对官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小楼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B 1,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 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 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 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 《书》 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 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 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 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 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 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 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 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 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 "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 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 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 系.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 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 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 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 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 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 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 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首诗共同的思想感 情.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 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 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 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 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 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 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 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 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 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 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 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 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 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 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 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 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 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 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 复失地.
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 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 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 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 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 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 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 —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 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 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 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 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 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 非直接蕴藉其中.
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 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真 是绝妙的章法.
都是表现"隐"与"仕"的诗.这两首一 写秋一写春,一写隐,一写仕,写隐的自得其 乐,写仕的意兴阑珊,对照阅读十分有趣. 《山》处处紧扣秋景落笔,一反前人悲秋情怀, 全无萧瑟冷清之色,而是澄彻鲜活一派生机, 令人信服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临》中 "世味"变坏,使得人的心情也变坏,所以春 风春雨也无法给人喜悦."一夜"听春雨是实, "明朝"卖杏花是虚,一实一虚写出了一个无 眠长夜诗人的愁绪.结尾对"家"的想念更表 达了对官场弥漫的衰朽邪恶空气的厌弃,陆游 感觉的是一个没有春意的春夜.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 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 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 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 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 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 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 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 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 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 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写 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 却也动了羁旅之愁."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 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 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 忘记了亡国的危险."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 分茶",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 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 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 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到尾联诗人才将 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 已经包含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 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