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 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 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 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 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 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 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 复失地.
《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 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 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首诗共同的思想感 情.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 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 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 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 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 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 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 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 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流露出作者对官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 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 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 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 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 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B 1,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 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 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 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 《书》 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 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 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 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 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 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 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 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 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 "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 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 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 系.
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 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真 是绝妙的章法.
都是表现"隐"与"仕"的诗.这两首一 写秋一写春,一写隐,一写仕,写隐的自得其 乐,写仕的意兴阑珊,对照阅读十分有趣. 《山》处处紧扣秋景落笔,一反前人悲秋情怀, 全无萧瑟冷清之色,而是澄彻鲜活一派生机, 令人信服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临》中 "世味"变坏,使得人的心情也变坏,所以春 风春雨也无法给人喜悦."一夜"听春雨是实, "明朝"卖杏花是虚,一实一虚写出了一个无 眠长夜诗人的愁绪.结尾对"家"的想念更表 达了对官场弥漫的衰朽邪恶空气的厌弃,陆游 感觉的是一个没有春意的春夜.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 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 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 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 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 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 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写 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 却也动了羁旅之愁."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 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 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 忘记了亡国的危险."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 分茶",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 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 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 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到尾联诗人才将 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 已经包含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 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
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 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 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 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 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 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 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 —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 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 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 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 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 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 非直接蕴藉其中.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 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 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 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 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 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 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书
愤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 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 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源自文库诗题中的"愤"字.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 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 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 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 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 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 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 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 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 复失地.
《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 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 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首诗共同的思想感 情.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 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 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 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 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 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 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 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 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流露出作者对官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 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 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 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 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 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B 1,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 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 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 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 《书》 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 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 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 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 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 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 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 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 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 "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 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 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 系.
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 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真 是绝妙的章法.
都是表现"隐"与"仕"的诗.这两首一 写秋一写春,一写隐,一写仕,写隐的自得其 乐,写仕的意兴阑珊,对照阅读十分有趣. 《山》处处紧扣秋景落笔,一反前人悲秋情怀, 全无萧瑟冷清之色,而是澄彻鲜活一派生机, 令人信服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临》中 "世味"变坏,使得人的心情也变坏,所以春 风春雨也无法给人喜悦."一夜"听春雨是实, "明朝"卖杏花是虚,一实一虚写出了一个无 眠长夜诗人的愁绪.结尾对"家"的想念更表 达了对官场弥漫的衰朽邪恶空气的厌弃,陆游 感觉的是一个没有春意的春夜.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 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 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 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 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 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 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写 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 却也动了羁旅之愁."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 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 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 忘记了亡国的危险."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 分茶",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 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 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 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到尾联诗人才将 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 已经包含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 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
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 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 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 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 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 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 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 —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 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 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 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 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 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 非直接蕴藉其中.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 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 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 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 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 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 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书
愤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 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 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源自文库诗题中的"愤"字.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 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 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