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植 保 土 肥
Zhi aot ei bI uf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朱春 丽
( 龙 江省 绥 棱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心 ) 黑
f 摘
要】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 薯的主要病 害之一 , 每年都有不 同程度的发 生和流行 , 在一般年份减产 1% ̄ 0 4右 , 0 2%- : 重
二 、 播 途 径 传
养分的作用。
( ) 立 无 病 留 种地 。 少 初 侵 染 源 : 种地 应 采 取 更 为 3建 减 留 严 格 的 防 治 措施 , 条 件 的地 方 。 种 地 应 与 大 田相 距 5公 有 留
里 以上 。 于 马铃 薯 新 种 植 区 , 病 种 薯 就 更 为重 要 . 选 无 对 无 挑
生 长。
病 菌 主 要 以菌 丝 体 在 薯 块 中 越 冬 。播 种带 菌薯 块 , 致 导
不 发 芽 或 发 芽 后 出 土 即死 去 ,有 的 出 土 后 成 为 中 心病 株 , 病
2化 学 防 治 .
在 未 发 病 前 提前 喷 施 保 护 性 药 剂一 次 。 田 间 出现 中 心 当 病 株 时 , 即清 除 , 用 密 闭 容 器携 带 出 田外 深埋 或 烧 毁 。 立 并 施
病种薯 。 也可 以减少初侵 染来源 。
( ) 强 田间 管 理 : 足 基肥 , 行 配 方 施 肥 , 免 偏 施 4 加 施 实 避
氮 肥 , 施磷 、 肥 。定 植 后 要 及 时 防 除 杂 草 , 据 不 同品 种 增 钾 根 结 果 习性 , 合理 整 枝 、 心 、 权 。 少 养 分消 耗 , 摘 打 减 促进 主茎 的
三 、 生 条 件 发
定 , 雨 多 、 日多 、 病 品 种 应 增 加 施 药 次 数 。 降 雨 感 喷药 间 隔 天

马铃薯环腐病晚疫病发生症状防治措施论文

马铃薯环腐病晚疫病发生症状防治措施论文

马铃薯环腐病与晚疫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马铃薯环腐病、晚疫病2种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介绍了这2种病害的发生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环腐病;晚疫病;发生症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47-01价廉物美的马铃薯实际上是继玉米、小麦和大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

马铃薯抗逆力强、产量高,种植面积大,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但近几年来,由于马铃薯各种病害,尤其是环腐病、晚疫病的危害严重,使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现将这2种病害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环腐病1.1 发生症状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维管束病害,主要以病害带菌传到下一代。

病薯播种后,严重者病烂,不能出苗;轻者可出苗,但生长缓慢细弱,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缘褪绿,逐渐向上枯黄上卷,最后枯萎。

患病的块茎,脐部皱缩凹陷,变成黄褐色,将病薯从脐部横切开后,维管束一圈或半圈腐烂,呈乳黄色,用手挤压,有乳黄色菌液流出,薯皮薯肉分离。

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

地上部染病分萎蔫和枯斑2种类型。

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病情向下扩展,最终导致植株倒伏枯死;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病情向上扩展,导致全株枯死。

此病主要靠病薯带菌,又通过切刀扩大传播,因此在生产中,只要保证种薯不带菌,就能达到防治目的。

1.2 防治措施一是从无病区调种,加强检疫。

马铃薯调种时必须进行产地调查,种薯检验,证明确实无病,才可调运。

同时加大脱毒马铃薯推广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种薯带菌的问题。

二是选用抗病品种,主要是建立无病留种田。

在留种田中一定要采用单株优选,整薯播种。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综合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综合防治
织变褐 坏死 , 病健组 织 间无 明显 分界 , 无食 用价值 。综合 防治 包括 : 用抗 病品 种 , 薯 处理 , 学 应 种 化 农 药防 治和 栽培措施 等 。 关键 词 : 晚疫 病 ; 害特点 ; 危 综合 防治
马铃 薯是 世界 第 四大粮 食作 物 ,也 是 中 国的重 件 下 , 有利 于 孢 子 囊 的形 成 , 凉(0 1  ̄ 保 持 l 冷 1 ~ 3C, ~
5 Og 薯块 . 成病 薯 . 形 成为 翌年 主要 侵染 源 。病菌 喜 日暖 2 %甲霜 灵 lO ,加 少量 水浸 沾 或喷 施 。或 每亩 用 5 0~ 5 g配 含 夜凉 高 湿条 件 , 对 湿度 9 %以上 、 相 5 温度 1 ~ 2 8 2 ℃条 2 %的 甲霜灵 可 湿性 粉 剂 20 2 0 , 成颗 粒 剂(
1 病 害 危 害特 点
马 铃薯 晚疫 病 又 t ho fs n ( n.d B w] I 的一 种 流 3 综 合 防治 措 施 P yo t ai et s Mot e a  ̄ 起 p r n a ) 行性真 菌病 害 , 被称 为马铃薯 生产 中的头号杀 手 。田 31 推 广 抗 病 品 种 .
治措施 。 有条 件 的地 方 , 留种地应 与大 田相距 5 m 以 k
2 病 害传 播 途径
无病 种薯就 更为 重要 。挑 病菌 主要 以菌 丝体 在薯 块 中越冬 。播 种 带病 薯 上 。对于 马铃薯新 种植 区 , 也 但 即使 切 块, 导致 不发 芽或 发 芽后 出土 即死 去 , 的出土后 成 选 无 病种 薯 , 可 以减少 初 侵 染 来源 , 是 , 有 为 中心病 株 .病 部产生 孢 子囊借 气 流传播 进 行再 侵 块 检查 也不 能完 全 清除 病薯 ,所 以还 要进 行 种薯 处

土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抗击马铃薯晚疫病

土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抗击马铃薯晚疫病

土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抗击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然而,土豆病虫害常常给马铃薯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其中,马铃薯晚疫病作为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被广大农民和科研人员广泛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进行了详细的技术研究。

一、病虫害的特点马铃薯晚疫病是由一种名为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真菌引起的,其主要特点是生长迅速、传播范围广和侵害严重。

疫病病原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感染马铃薯植株后,引起叶部水渍状斑点,随后蔓延至茎、叶柄和储薯部,导致植株萎蔫、干枯甚至死亡,使得产量大幅度减少。

同时,马铃薯晚疫病还具有较强的复发性,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药剂防治技术为了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研究人员在病害防治中使用了一系列药剂,以实现有效的病菌控制。

常见的药剂包括金铂霉素、苯醚甲环唑、氧化合成合剂等。

这些药剂具有广谱、快速、持效性好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抑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科研人员还开展了对药剂使用量、使用时间等方面的研究,以优化药剂的使用效果,提高病害的控制效果。

三、生物防治技术除了传统的药剂防治外,生物防治技术也成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手段。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利用一些具有抗病菌能力的生物制剂,如拮抗菌、拮抗真菌等,来对抗疫病病原菌。

这些生物制剂具有低毒、环境友好等优点,并且对病害的控制效果也较为明显。

因此,生物防治技术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环境调控技术为了增强马铃薯对抗疫病的能力,科研人员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调控技术研究。

其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

通过合理的温度和湿度调控,可以减少疫病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达到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目的。

此外,科研人员还开展了土壤管理、气候调节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环境对马铃薯生长和病害防治的影响。

五、综合防治技术为了更好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摘要结合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经验,提出了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以推进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Abstract Combined with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xperience of potato late blight,integrated control techniqu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tato late blight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otato industry.Key words potatoes;late blight;integrated control techniques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沾河林业局地处小兴安岭北麓,气候湿润,雨热同季,给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现结合笔者多年的种植经验,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探讨如下。

1 选用良种是基础马铃薯块茎是晚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带菌块茎一旦遇到适宜条件,易形成中心病株,造成蔓延[1]。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晒种等过程中,都要严格剔除病薯。

种植前严格挑选健康无病的种薯,是预防生长期多种病害最关键的一步。

建立无病种田,消灭初侵染源。

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单打单收。

推广种植的品种抗耐性要强,选用抗病品种,如郑薯五号、郑薯六号、高原七号、克新二号、克新一号、抗疫一号等。

播种提倡小整薯。

种薯播种时要进行切块处理,切刀消毒可用75%的酒精、0.1%高锰酸钾液或福尔马林浸泡。

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和农用链霉素药剂拌种,按种薯重量的0.3%加适量的草木灰或滑石粉与种子搅拌均匀后播种[2-3]。

2 科学种植是关键选地势高、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马铃薯病害,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

该病害主要影响马铃薯的地上部分,可导致马铃薯全株枯死。

晚疫病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对农民的田间栽培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马铃薯的生产非常重要。

晚疫病的发生与传播与环境因素、病害源和病原菌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环境条件是晚疫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低温多湿的环境是其发病的主要条件。

病害源包括病原菌残留的马铃薯上、土壤中以及野生马铃薯植株等。

病原菌是晚疫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病原菌在病害源中休眠并通过空气中的风雨传播到健康植株上。

为了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高抗或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性品种能减少植株受病害侵袭的机会。

2. 病害源清除:在种植前,彻底清除田地内的病害源,如残根和野生马铃薯植株。

对于上一季度的马铃薯田地,可以选择种植非寄主植物来降低病害源的数量。

3. 适当旋作:将马铃薯种植区域与马铃薯病害源隔离开来,进行适当的旋作,减缓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降低发病的风险。

4. 防雨水措施:在防雨水流时可采取不同措施,如平整地面、修建坝洼、修筑排水沟等,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5. 定期病害监测:在播种后,定期巡视田地,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

一旦发现病害,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如迅速割除病株,喷洒农药等。

6. 合理施肥:适度添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提高马铃薯的抗逆性,增强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

7. 避免过密种植:合理控制马铃薯的栽培密度,避免过密种植,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光线,从而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8.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的高发期,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并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以达到防治效果。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很重要。

农民应该加强对于晚疫病的了解,积极预防和防治,以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青海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青海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青海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青海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当地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青海地区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全省面积72万km2,耕地面积53万hm2,其中以高寒山旱地为主。

青海省海拔较高,且气候冷凉,因此能够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少,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为8万hm2,属于种植较为广泛的一种作物,是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

随着青海省政府将其定位为重点发展产业,围绕马铃薯种植、生产、加工为一体的马铃薯产业,但马铃薯晚疫病严重威胁着青海省马铃薯的产量,属于一种毁灭性、流行性的病害,造成的损失在30%~60%,一旦防治不及时,青海省马铃薯产量会减少50%~70%,尤其在7—9月,晚疫病传播迅速。

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1.1 发生环境和传播带菌病薯是马铃薯晚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与当地气候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马铃薯处在低温、湿度高、早晚多雾、阴雨、多露、露水大的环境中极容易出现晚疫病,且病原菌的侵袭性和流动性较强,控制难度较高,能够借助风雨、水分以及土壤的运动进行扩散,能够潜伏在块茎中,随着来年的种植而发生传播。

如果马铃薯开花处在22 ℃的白天温度,>60%的湿度,而夜间温度在10~13 ℃,且马铃薯叶面存在水滴,即可发生晚疫病,并在10~14 d后蔓延迅速。

1.2 发生症状在马铃薯感染之初,马铃薯叶缘或者是叶尖位置会出现绿褐色斑点,且斑点周围存在浅绿色晕圈,当空气湿度较大时,叶面上的病斑会快速扩大,且马铃薯叶背面出现白霉,传播速度加快;而马铃薯颈部或者是叶柄等部位感染晚疫病会出现褐色条斑,当马铃薯晚疫病极为严重时,会表现出叶片卷缩、萎蔫,整株马铃薯变黑腐;马铃薯块茎感染晚疫病时,会出现紫褐色或者是褐色的病斑,且病斑面积较大,有凹陷、变硬的感觉。

将块茎切开,病变位置的下方会存在斑带或者是褐色斑点在向周围扩展腐烂。

马铃薯一旦感染晚疫病,在储藏过程中会萌生多种真菌、细菌,造成腐烂[1-2]。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晚疫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容易引起疫情,导致产量急剧下降。

及时有效的防治晚疫病对于马铃薯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晚疫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晚疫病的发生原因1. 气象条件:晚疫病病原菌对气温和湿度有很高的要求,比较适宜的气温为15-20℃,湿度在90%以上。

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病原菌繁殖迅速,容易引发疫情。

2. 病原菌来源:晚疫病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土壤、秸秆等途径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上,晚疫病病原菌容易越冬,也容易在新一轮的生长季节中传播。

3. 马铃薯品种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抵抗能力不同,一些抗性较弱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4. 土壤条件: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二、晚疫病的防治措施1. 清除病株:一旦发现患有晚疫病的马铃薯植株,应立即将其烧毁或深埋,不可留下残株,以免造成病害的继续传播。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对晚疫病抗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危害。

3.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肥,不可过量施用,以免造成病害的滋生繁殖。

4. 防治病害:在气温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喷洒合适的杀菌剂来控制病害。

5. 合理密植:适当的密植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晚疫病的管理方法1. 种植前期管理: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在种植前,也可以使用草甘膦等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播种前土壤的卫生。

2. 病害监测:在播种后,要及时观察病株的情况,一旦发现有病害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害的扩散。

3. 合理灌溉: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种植旋作:在连作马铃薯的地块上进行适当的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能够造成马铃薯产量大幅下降甚至全面歉收。

晚疫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病害,对于马铃薯种植业具有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就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措施做一个详细阐述。

一、发生原因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晚疫病菌在叶面上产生孢子并且通过划伤或切口进入植物内部,从而引发病症。

晚疫病菌最适合生长的条件是潮湿的气候和高温,而且在25°C—30°C的温度下,病害就会有比较严重的发展。

晚疫病菌的传播也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它可以通过风传播或者在水中传播,有时一场雨就足以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二、症状1. 叶子上的症状:马铃薯晚疫病的最显著的症状就是叶片上的水渍状斑点。

在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会出现水渍状的浅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斑点会迅速扩展并且变成黑褐色的斑点。

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这些斑点上还会看到粉红色的孢子粉。

叶子表现出被烧过的感觉,很快就会枯黄并且干死。

2. 茎和叶柄的症状:感染了晚疫病菌的茎和叶柄会有水渍状的斑点,并且在这些斑点上也能够看到黑色的霉层。

病变的茎和叶柄会逐渐变软并且枯死。

3. 块茎的症状:感染了晚疫病菌的马铃薯块茎会出现不规则的黑褐色的斑点,其形状不定,表面也有黑色的霉层,块茎内部会变得软弱并且无法食用。

三、防治措施1. 块茎选择:在种马铃薯的时候,要选择抗病优良的品种,这样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种植前要对块茎进行浸种处理,可以选择用3%的漂白粉进行浸种,这样可以有效地杀灭晚疫病菌。

2. 合理施肥: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的氮肥,但是不能施用过多的氮肥,因为氮肥过多会导致植株长势过旺,易感病。

在施肥时需要注意控制氮肥的量,同时还需要适量施用磷钾肥料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合理密植:适度的密植可以减少茎叶部位的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产量。

马铃薯早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论文

马铃薯早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论文

马铃薯早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是我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马铃薯疫病一直是困拢我区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区乃至整个马铃薯产区常年发生、危害极大。

主要分早、晚疫病两种,其中以晚疫病对马铃薯影响最大。

由于受低温、多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马铃薯疫病发生比较普遍,发病覆盖面达20%以上,减产辐度达16.7%~45.1%。

针对这一情况广大科技人员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并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对马铃薯疫病防治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得出以下意见,以便农民朋友在生产过程中有所遵循。

一、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症状识别1.马铃薯早疫病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上面有黑色同心轮纹和少量黑霉,病斑外面有黄色晕圈;茎部病斑同叶部病斑基本相似;薯块形成暗褐色圆形病斑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病斑下面组织干腐变褐。

2.马铃薯晚疫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发生水浸状褪绿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到叶的大部甚至全部,并可沿叶缘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

叶片背面和茎部沿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霉,湿度很大时,叶片正面也长出白霉。

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变为褐色,没有白霉,叶片变脆,易碎裂。

薯块发病,产生不规则紫色斑,稍凹陷,组织变硬,干腐,将病薯从病斑处切开,可见到皮下有一层较深的薯肉变为红褐色,潮湿时软腐、发臭。

二、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发病条件1.马铃薯早疫病早疫病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如晚疫病严格,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发病。

因此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病,若此期间雨水过多、雾多或露水重、暴风雨次数多,发病重。

2.马铃薯晚疫病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当条件适宜发病时,病害可迅速扩展蔓延,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

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

三、综合防控1.农业措施(1)推广抗病品种?利用抗病良种是控制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重要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治论文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治论文

浅谈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在一般年份减产20%左右,重发生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

近年来晚疫病已成为黑河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制约因素。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病原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无隔、多核。

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菌的包囊梗和孢子囊。

包囊梗从寄主的气孔伸出,无色,有1~4个分枝,分枝的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圆形。

顶端有乳突,在低温、高温条件下,萌发后能产生6~12个肾形带2条鞭毛的浮动孢子,在水中流动片刻后,萌发产生牙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牙管。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特征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

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包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

干燥时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幼茎和叶柄也可感染呈褐色条斑。

发病严重时叶片萎垂、卷缩,终至全株黑腐,散发出腐败气味。

块茎感病,初生褐色或紫色大块病斑,稍凹陷,局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散或烂掉。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存活。

种薯带菌播种后,病菌的菌丝随着种薯发芽而活动,逐步从病薯侵染幼芽,随幼芽出土,病菌沿寄主皮层内组织向上蔓延,形成寄主组织的条纹状褐化,后期在形成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囊。

靠风、雨、流水在田间传播蔓延,遇到合适的条件即萌芽,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叶片上产生典型病斑,形成了田间的中心病株,进而继续侵染、生产孢子囊再传播、再侵染。

病菌侵染叶片多是从气孔或直接穿入表皮。

侵染块茎(薯块)多是从伤口、皮孔、芽眼侵入。

晚疫病在多余年份易流行成灾。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发病重。

过分密植或株型高大可使小气候增加湿度,有利于发病。

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者土壤贫瘠缺氧,或粘重土壤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马铃薯疫病的研究与防治

马铃薯疫病的研究与防治

马铃薯疫病的研究与防治马铃薯疫病,也称晚疫病,是由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最早于1845年在爱尔兰爆发,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

现今,马铃薯疫病仍然是全球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马铃薯疫病的研究与防治进行探讨。

疫病对马铃薯的威胁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也是众所周知的富含营养的食物。

但是,由于其易受到疫病的侵袭,导致其生产和供应受到了影响。

疫病可通过空气、土壤和种子传播,对马铃薯的叶片和块茎造成严重的损害。

枯萎、变黄、凋萎、落叶和干燥是马铃薯疫病的主要症状。

病害不仅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导致食品和饲料的短缺,从而进一步导致经济和社会损失。

马铃薯疫病的研究为了对马铃薯疫病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和野外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疫病的病原体、病害的传播方式、马铃薯品种的抗性和疫苗的治疗方式等多个方面。

病原体: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疫病的主要病原体。

其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因此,温度、湿度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素对疫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除了Phytophthora infestans之外,其他一些真菌和细菌也可能引起马铃薯疫病。

因此,将马铃薯种植区域的环境监测纳入到病害防治计划中至关重要。

传播方式:马铃薯疫病的传播方式有空气传播、土壤传播和种子传播。

空气传播是疫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病原体可以通过风力在不同地点传播。

土壤传播主要是由于农民在春季未完全消毒土壤的情况下种植马铃薯,导致病害在土壤中滞留。

种子传播也是病害的一个传播途径,需要选用经过检测的健康种子,从源头上控制疫病的传播。

品种抗性:研究人员通过选育抗病马铃薯品种的方式来解决疫病问题。

抗病品种具有抗菌剂生成能力或具有针对病原体的抗体。

例如,通过对芜菁草和马铃薯进行杂交,育成了具有较高病害抵抗性的品种。

冬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和治疗技术

冬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和治疗技术
案例二
某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防治效果下降。
防治与治疗技术的改进与优化建议
建议一
加强病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 防治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建议二
推广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 合防治技术,降低化学药剂的用量和 使杀 菌剂和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在雨季或浇水时,应注意及时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种植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密植,保 持田间通风良好,避免过度密植导致 植株间湿度过高。
在生长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植株生长 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株,防止病 情扩散。
生物治疗技术
01
生物治疗技术是利用有益微 生物来防治冬种马铃薯晚疫 病的一种方法。如使用枯草 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 等有益微生物,可以减轻病
科学用药
选择合适的药剂,按照规 定的浓度和次数进行施药 ,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
01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以自然控制病害的发生和
蔓延。
使用生物农药
02
选用具有生物活性的药剂,如微生物杀菌剂、植物源农药等,
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农业生态调控
03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善农田生态等措施,创造不利于病原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抗性品种的推广力度 ,提高马铃薯产区的抗病 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晚疫病挑战
国际合作项目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共同研 究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技术,分 享研究成果。
技术交流平台
建立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交流 平台,促进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 与合作。
跨国合作机制
建立跨国合作机制,共同应对马 铃薯晚疫病的挑战,保障全球粮 食安全。

浅谈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毛元江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我镇马铃薯的主要病害。

本文根据我们近年来对马玲薯晚疫病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及防治经验进行了认真分析总结,并根据马玲薯晚疫病的症状、病源、浸染循环及发生和流行条件等因素,结合我镇马玲薯晚疫病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经验,提出了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我镇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我镇马铃薯种植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目前我镇种植马铃薯达6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50%以上。

其中,春马铃薯达5万亩,冬早马铃薯1万亩。

马铃薯即是我镇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经济作物。

由于农户种植水平较低,管理粗放,加之品种不断退化及品种更新较慢。

因此,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面积及发生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危害较大,损失严重,给我镇马铃薯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此,搞好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是保证马铃薯产量,确保农民的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1 病原菌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属真菌中的卵菌。

1.1 病菌形态病菌菌丝多核、无色、无隔。

在病叶上产生的白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

孢子梗从寄主的气孔中伸出,无色,有1-4个分枝,在每个分枝的顶端产生孢子囊。

孢子囊无色、单包、卵圆形,顶端有乳突。

孢子囊盟发方式分为直接盟发和间接盟发两种。

间接明发是在低温高湿条件的盟发,盟发产生的芽管再次侵入寄主;直接盟发是在温度高于15℃时,孢子囊直接明发产生芽管而侵入寄主。

孢子梗顶端形成孢子囊后,孢子梗可继续生长而将孢子囊推向一旁,并在顶端又再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再次侵染寄主,在生产季节中病菌可多代重复侵染。

1.2 寄生性及寄主晚疫病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强的真菌,只能在特定的寄主上寄生形成孢子囊或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孢子囊。

晚疫病菌的寄主较少。

栽培植物中只能侵染马铃薯和番茄。

但马铃薯晚疫病菌较少侵染番茄,而番茄晚疫病菌可以侵染除较多的马铃薯品种。

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由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马铃薯病害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凡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

本文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症状、侵染规律、发病条件、重发原因、防治措施等进行分析,希望对马铃薯的种植提供支持。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1.发病症状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侵害叶和薯块,包括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能受害。

一般以叶及薯块受病最多,而以叶上症状最明显。

田间病株一般在开花前后出现,病叶初生褪绿水渍状小点,潮湿时迅速扩大,颜色由浅变深,终呈黑褐色或黑色,边缘无明显界限。

病健部交界处可见一圈白色霉轮,以叶背最显著。

病斑延及主脉或叶柄处,叶片即萎垂。

病害流行时,全田叶片一遍焦黑并大量脱落。

霉轮是田间诊断晚疫病的最可靠的特征。

但在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呈褐色,叶背不出现霉轮,易与早疫病混淆,可将可疑病叶进行人工保湿培养,如长出一圈白色霉轮,即可确诊是晚疫病。

薯块受害后,病斑呈暗灰色,略下陷,触之病部发硬,或呈褐色干腐状。

土壤潮湿时,病斑侵入内部,同时有许多杂菌侵入,常使整个薯块腐烂。

2.发病规律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薯内越冬、越夏,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带菌种薯及遗留土中的病薯萌芽时,病菌即开始活动,逐步向植株地上茎叶发展,成为中心病株。

其上产生孢子囊,经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也可随雨水进入土壤,通过伤口,皮孔和芽眼侵入块茎,以菌丝体在块茎内越冬。

在其开花前后,如遇天气温暖、早晚多雾、露,或2日以上的阴雨天,气温不低于9℃,相对湿度在75%以上,就会出现中心病株。

如果天气继续阴湿,病害就会迅速扩展到全田。

地势低湿,通风不良,或者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者土壤脊薄,营养不良,品种成熟期迟,播种过晚,均会降低植株抗病力,有利于病害发生。

3.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播种带病薯块,会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亡,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

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析

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析

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析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疫霉菌引起的马铃薯重要病害,其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建平县的实际情况,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进行探析,并结合相关防治技术,以期为该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气候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

建平县常年气候偏暖湿,夏季气温较高,多雨多湿,为晚疫病的高发区。

2. 病原菌传播途径: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通过病原菌的孢子传播,其传播途径有风、雨水、工具、动物等。

建平县农田区域密集,空气流动不畅,病原菌通过风传播的可能性较大;而降雨时,雨滴击打病斑,溅起的水滴易带动孢子传播,加速病害扩散。

3. 杂草和积水: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在杂草中能生存一定时期,并通过杂草传播至马铃薯。

建平县农田中常见的杂草有苋菜、马兰、毛冬青等,在田间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杂草成为病害的隐患。

水稻田之间常有积水,为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1. 良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治晚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应选用耐病性强、抗性广的品种,如“中白7号”、“雪莲”等。

2. 地理位置选择:在建平县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避免低湿地、常年积水区种植。

应选择相对高处、水利条件较好、通风良好的农田进行种植,减少病原菌传播的可能性。

3. 病害监测与预警:建立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获取病害发生的信息,并根据病害预警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4. 防治药剂的选择与使用: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使用防治药剂进行喷洒,如马锑可、甲基硫菌灵等。

应注意防治药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农药使用说明,以减少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5. 病害机理了解与病害生物学研究:通过深入研究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害机理和病害生物学,了解病原菌的生活习性和传播规律,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6. 农田管理措施:加强农田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提高通风条件,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机会。

西南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

西南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

西南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针对西南山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晚疫病从其发病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技术进行了阐释,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马铃薯晚病疫;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西南山区马铃薯晚病疫是一种侵染性、速发性、毁灭性病害,如不及时防治,一般可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

1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田间发病最早症状出现在下部叶片。

在叶片上,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褪绿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

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可扩及叶的大半以及全叶。

边缘有一环白色稀疏的霉轮,在叶背或雨后清晨尤为明显。

发病严重时,叶片萎蔫下垂,全株变黑呈湿腐状。

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呈褐色,叶片背面无白色霉层,病叶脆易破裂,病害扩展缓慢。

茎部受害,可形成褐色条斑。

潮湿时,病部产生白霉,但较稀疏。

受害部位组织坏死、软化甚至崩解,造成病斑以上叶片和茎叶死亡。

薯块受害时,形成淡褐色不规则形的小斑点,稍凹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变褐坏死,最后病薯腐烂,也可在存贮期间引起烂窖。

2病原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卵菌门疫霉属。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能萌发,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为10~13℃。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

相对湿度达到95%~97%时孢子囊才能大量形成。

晚疫病菌有许多生理小种,目前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划分,采用一套分别具有R0、R1、R2、R3、R4、R5、R6、R7、R8、R9、R10和R11的12个标准鉴别寄主进行活体鉴定,目前西南山区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组成复杂,几乎全部11个抗病基因全部能够被克服。

3病害循环西南一季作区,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播种前淘汰的病块茎,任意弃置室外,也可能成为初侵染源之一。

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析

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析

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析近年来,马铃薯晚疫病成为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建平县作为辽宁省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晚疫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探析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以期为当地的马铃薯种植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晚疫病是一种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其侵袭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气象性。

在我国,晚疫病一般发生在5-9月,其中以7、8月份发生最为频繁。

晚疫病的发生受包括气象条件、病原菌密度、病原菌种类、土壤水分及土壤营养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1、气象条件天气湿度是晚疫病发病的主要条件。

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繁殖并侵染到马铃薯叶片。

此外,晚疫病的发生还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通常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病情较为严重。

2、病原菌密度和种类晚疫病的发生与病原菌密度密切相关,病原菌密度越高,发生的几率也就越大。

而在不同地区,晚疫病菌株的种类也会有所不同,对马铃薯的病害程度也会有影响。

3、土壤湿度和营养土壤的湿度和营养对晚疫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土壤湿度过高,则会促进病原菌的生长;而营养过多则会加重马铃薯晚疫病的病情。

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宜地区栽培马铃薯属于冷凉作物,因此,在选择种植地时应选择适宜的冷凉地区,并尽量避免在湿热地区种植。

此外,还应选择耐病、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

2、做好土壤管理土壤的管理对于预防马铃薯晚疫病也很重要。

要做好土壤通气、保湿和除草等措施,以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

3、化学药剂防治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一般采用防治剂是如甲基硫菌灵和苯酚甲环唑等,可以在发病高峰期及早喷洒预防,减轻病情。

4、无公害防治技术无公害防治技术主要采取生物控制、物理控制和生态控制三个防治手段。

生物控制以病毒和细菌为主要手段,物理控制主要通过田间操作来实现,生态控制则是从土壤条件和气候控制入手。

它们既能控制晚疫病又不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是未来推广的防治技术。

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析

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析

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马铃薯种植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马铃薯晚疫病却给马铃薯栽培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

在建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受环境因素、物种间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马铃薯晚疫病在建平县的发生规律:1. 气候因素建平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多雨,气温高,湿度大,这种气候条件无疑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且其病害发生旺盛期一般在雨季。

2. 耕作管理马铃薯是一种容易感染病害的植物,在耕作管理方面,如地力不足、水分管理不当、施肥不当等都会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3. 种植密度马铃薯密植的情况下,植株之间的距离较近,空气循环不流畅,温度、湿度也较高,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病害发生。

4. 物种间关系马铃薯的病害发生还与种间关系有关,指的是马铃薯和其他蔬菜的搭配种植会产生传染性反应,促使病原菌在种植区域传播,加速病害的发生。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技术手段很多,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农艺等方面措施。

具体技术如下:1. 生物技术防治有研究发现,利用土壤生物学技术,在马铃薯生长的不同生长期对土壤尤其是传染性病原菌菌群进行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

采用太阳能干燥、热水灌根、灯光耗氧等物理方法,可以杀灭马铃薯上的病菌,达到防治作用。

化学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极易获得多种药物如氧化松香锰锌等,但是注意使用药物不当,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这种方法包括推广抗病品种、控制植株密度、采用秸秆或土壤覆盖物等。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马铃薯对病原菌的抗病能力,防止病害的发生。

总之,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随时关注天气情况、遵守育苗原则等,才能尽可能减轻病害对于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摘要总结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以及防治技术,以为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173-01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1]。

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多雨潮湿的年份危害较重。

目前,晚疫病已成限制马铃薯生产的第一大障碍。

田间发生造成马铃薯减产20%~60%,窖藏损失一般在5%~10%,重者达30%以上。

1病害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可发生于叶、茎及块茎等部分。

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病斑边缘不明显。

可沿叶脉浸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茎上病斑很脆弱,茎杆经常从病斑处折断[2]。

最后植株叶片萎垂,发黑,全株枯死。

空气潮湿时,病斑边缘处长出一圈白霉(孢囊梗),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正面也能产生。

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呈褐色,叶背无霉层。

在感染晚疫病的块茎上,可以看出稍凹陷的病斑,手摸有硬的感觉。

斑点的颜色为褐色或铅灰色,取
决于种皮的颜色。

切开块茎时,可以看见浅褐色的斑点或斑带。

软腐病未介入前,褐色斑点组织变硬,切开后内部薯肉呈锈褐色。

一旦软腐病菌侵入块茎,块茎即腐烂。

感染晚疫病的块茎在贮藏期会开始腐烂,导致种皮表面的斑点软化,块茎肉变黑,并由此难以确定病害的初始原因。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晚疫病流行的温度在10~24 ℃。

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 ℃,最高温度为30 ℃,最低温度为10 ℃。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3 ℃,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9~22 ℃。

在低温10~13 ℃下形成游动孢子,在温度超过24 ℃时,孢子囊多直接萌发成芽管。

孢子囊形成要有97%的相对湿度,萌发与侵染都要有水滴。

因此,晚疫病多在阴雨、潮湿、气温偏低的地区与年份发生。

晚疫病的初侵染源为发病而不严重的薯块,当将其播种到地里,病菌随气温转暖而活动,沿着幼苗的茎杆长到地面。

气候温暖潮湿时,在地上或地下的病斑上长出孢子囊侵染叶片与邻近的健康苗,经过几次再侵染,形成一定数量的病株病叶后成为发病中心株才被发现,由中心病株再扩大传播。

此时若气候继续潮湿,短期内全田发病。

降雨、灌溉时又把病菌孢子带到块茎上,使块茎感病,或在收获时块茎表皮被擦伤,土壤和茎叶上的病菌孢子趁机侵入块茎[3]。

晚疫病致病疫霉寄主范围窄,除马铃薯外只侵染番茄。

河北省张家口市分为坝上和坝下2个自然类型区,坝上地区气候凉爽,降雨少,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较轻。

坝下地区相对来说降雨多、气温适宜,晚疫病发
生较重。

2010年张家口市降雨较多,据坝下万全县于7、8月调查,一般病株率4%~7%,最高病株率15%。

3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在张家口地区适宜的品种有大西洋、坝薯10号、春薯1号、克新 2号、晋薯5号等。

(2)播前严格淘汰病薯。

一是在种薯出窖进行催芽前剔除病薯;二是催芽期间,凡不发芽或发芽慢、出现病症的全部剔除;三是切块播种或整薯播种时严格检查,剔除病薯。

(3)合理轮作换茬,可采取马铃薯与玉米、小麦、蔬菜等作物轮作换茬,以减少晚疫病的发生。

(4)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成长,增强抗病力,早春及时清除杂草,重视农肥底施,尽量避免偏施氮肥或以氮肥作追肥。

(5)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排除雨后田间积水,规避发病条件。

(6)厚培土。

田间晚疫病孢子侵入块茎,主要是由雨水或灌溉水把植株上落下的病菌孢子随水带到块茎上造成的[4]。

在种植不抗晚疫病的品种时,尤其是块茎不抗病时,要加厚培土,使病菌不易进入土壤深处,以减少块茎发病率。

(7)割秧防病。

在该病开始流行时,对种植密度大、行距小、不能厚培土的地块,要在未发病前把薯秧割掉,运出田间。

作为留
种的地块应及早割秧,防止病菌孢子侵入块茎。

3.2化学药剂防治
根据气象条件和发病中心株的情况,进行晚疫病流行的预测预报,并及时对发病中心株附近及低洼地进行化学防治,逐步扩大范围。

喷药次数因药剂种类、病害发生情况和气象条件而定。

苗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全田喷防。

发病期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隔10 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可控制病害的发展。

还可用波尔多液,即用500 g硫酸铜加500 g生石灰加50 l水配制,在发病时喷施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延江.马铃薯晚疫病及其综合防治 [j].中国马铃薯,2002,16(5):302.
[2] 毕士云,毛彦芝,邱广伟,等.4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6,20(2):90-91.
[3] 曾会芬,蒋育昌.天生桥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与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1981(4):35-36.
[4] 孔令权.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防治[j].云南农业,2000(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