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金牌学案2023年配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金牌学案2023年配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33c3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4.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金牌学案2023年配人教版》一、引言在中学历史学科中,《七年级上册历史金牌学案2023年配人教版》是一份重要的教学资料。
通过细致的设计和丰富的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性、科学性的历史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一学案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评估与探讨1. 学案的内容和结构《七年级上册历史金牌学案2023年配人教版》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古代史、中世纪史和近现代史等多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性认识。
在学案结构上,每一个单元都有清晰的目标和任务,有助于引导学生系统性地进行历史学习和思考。
2. 深度和广度的展现这份学案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着很好的展现。
在深度方面,它通过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剖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深度思维能力。
在广度方面,学案内容的多样化和全面性,能够让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他们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3. 个人观点和理解的共享对于这份学案,我个人认为它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史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而这份学案恰恰可以通过其丰富的内容和清晰的结构,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历史学习评台,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七年级上册历史金牌学案2023年配人教版》的全面评估和探讨,可以得出结论:这份学案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着很好的展现,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历史。
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达。
希望通过这份优质的学案,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学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e6966fc77da26925c5b0f7.png)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目标导航学习目标了解隋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的统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其影响。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法设计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
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学习设计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导入:阅读课前提示,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一、隋的统一谁建立了隋、统一了隋、隋统一后的经济状况如何?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隋灭陈,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完成统一。
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71fb85a1c7aa00b52acb5c.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老子和孔子。
2. 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百家争鸣。
【自主探究】一、老子1.老子:是时期楚国人,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人们应顺应;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的双方可以;在政治上主张“”。
3.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一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是春秋后期国人,他的核心思想是“”。
2.孔子在政治上推崇的制度。
主张,他反对,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
社会才会稳定。
3.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他创办,主张,他在教学中,注重教育和教育。
4.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一书。
三、百家争鸣1.2.百家争鸣促进了和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合作探究】1.概括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你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吗?这个故事体现了老子的哪一思想主张?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3.阅读课本38页“相关史事”,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4.百家争鸣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拓展延伸】诸子百家中许多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请以此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学后反思】答案【自主探究】一、1.春秋后期;道家。
2.自然;对立面;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3.道德经。
二、1.鲁;仁。
2.西周;以德治国;苛政,德政。
3.大教育家;私学;有教无类;道德、文化知识。
4.儒家;论语。
三、百家争鸣1.2.思想、学术;第一次。
【合作探究】1.主张:(1)顺应自然。
(2)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塞翁失马”的故事体现的是其中的第2点: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https://img.taocdn.com/s3/m/3fbdb1f8770bf78a65295498.png)
②引文中包含着什么思想?
③总结:这是朴素辨证的思想。举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故事
学习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墨家:墨子”兼爱”:“非攻”。4、法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5、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展示内容:
1、百家争鸣的时间,原因。
2、春秋时期:a、孔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学说,主张“”
反对和。
孔子创办,注意,教育学生要,要求学生要及时复习,以便。他的言论被整理成《》。
A.用仁政治理天下 B.进行改革,依法治国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虔诚信佛,行善积德
9、某同学在活动课上说出的下列观点,其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10、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民为贵”,“君为轻”。
(1)孔子和孟子是什么学派的代表?这一学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材料一被推荐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之一。请你说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
(3)材料二中“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得到了怎样的体现?
归纳生成
1、儒家:孔子——“仁”的学说。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教学重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8b9b3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2.png)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以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示范教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开篇导入(5分钟)1.引入题目,引发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思考和想象。
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呈现(15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多媒体课件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人类最早的生活形态、社会的原始状态等。
2.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包括氏族、家族、部落等组织形式。
3.讲解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例如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等。
三、示范教学(15分钟)1.分组讨论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
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认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相关阅读和研究,加深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扩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对古代社会的了解。
2.让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相关主题的作文或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兴趣较高,但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年代》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教学案(7-8课)(附流程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年代》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教学案(7-8课)(附流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2722693968011ca3009174.png)
七年级历史(学科)教学案课题:《动荡的春秋年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总第8课课第 7—8课时课型:新授 /备课老师:班别: 姓名:学号:3.引导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结果;社会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精讲点拨:1.2.本课出现了李冰与商鞅两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来分析、评述。
他们超越不了历史的时代,他们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都创造了丰功伟绩,以致流芳千古。
不能以当今时代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从这两课学习内容看,一是“春秋战国纷争”,一是“大变革时代”。
前者重政治史,后者是经济史,也含有政治史内容。
春秋、战国从社会形态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可以用表格对比起来更容易掌握。
春秋战国政治政治格局大国争霸七国争雄改革变法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变法运动开展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人际关系奴隶主占有奴隶农民依附于地主社会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经济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土地制度土地属周王所有地主占有土地剥削方式奴隶主占有奴隶劳动成果地主对农民通过地租剥削4.关于变法措施的作用,分析讲解时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
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
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达标检测:基础巩固:1.与“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3.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A.铁农具B.选种C.牛耕D.治虫害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的发展B.力图称雄天下的C.周王室日渐衰微D.阶级斗争的尖锐5.战国时期是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6. 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27544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2.png)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历史事件;2. 掌握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3. 理解历史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历史概述1.1 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1.2 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1.3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第二章:大一统王朝的兴衰2.1 秦朝:统一中国的始祖;2.2 汉朝:大一统时代的巅峰;2.3 魏晋南北朝:统一瓦解与南北分裂。
3.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3.1 唐朝:盛世之下的华丽文化;3.2 宋朝: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3.3 元朝:外来统治与多元文化。
4. 第四章:明清时期的中国4.1 明朝:文化复兴与社会变革;4.2 清朝:外族统治与封建专制。
三、教学步骤:1. 第一章的教学:1.1 在黑板上绘制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图;1.2 利用PPT展示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1.3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2. 第二章的教学:2.1 使用多媒体资料,介绍秦朝的统一中国以及其兴衰原因;2.2 利用教科书和图表,让学生比较汉朝、魏晋南北朝的异同;2.3 学生分组展开辩论活动,讨论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最大。
3. 第三章的教学:3.1 利用图片和视频材料,生动展示唐朝的盛世文化;3.2 观看纪录片,了解宋朝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3.3 学生自主研究元朝的多元文化,并进行小组展示。
4. 第四章的教学:4.1 分组阅读教科书,了解明朝的文化复兴和社会变革;4.2 利用图表和数据,了解清朝的外族统治和封建专制;4.3 学生设计PPT演讲,讨论明清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中国历史时期划分的理解;2. 设计小组演讲评分表,评估学生对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掌握情况;3. 批改学生的小组活动报告,了解他们对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4. 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撰写一份短文,评估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理解。
初一下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
![初一下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538d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8.png)
初一下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教案主题:初一下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2. 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历史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1. 阶段性复习巩固知识,对古代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 引导学生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趋势;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课:了解古代中国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起源;2.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起源,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2. 教学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
3. 活动设计: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份古代中国地理和政治社会结构的绘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2.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规律。
3. 活动设计: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展开讨论和研究,设计一个小组展示,让全班学生了解更多历史事件。
第三课: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3. 活动设计: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展开研究和讨论,设计一个小组报告,让全班学生了解更多历史人物。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衰亡》学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衰亡》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54d12910a6f524ccbf85f5.png)
科目课题周次课时序号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7 1课时13 主备人邓国智审核人麦超洪、费文【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及东汉衰亡的原因,掌握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措施。
2、知道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东汉衰亡的原因。
【课前预习】一、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夺取政权,建立,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年,西汉宗室称帝,定都,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3、中兴措施: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②合并,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员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缓和。
4、结果:统治时期,以“柔术”治理天下,注重文治,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原因:①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的势力膨胀;②皇帝长大后不甘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依赖身边的,设法除掉,宦官由此得宠,把持朝政。
2、戚宦之争:①表现:形成了东汉后期与交替专权的局面。
②影响: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1、背景:东汉末期,朝政腐朽,时局动荡,自然灾害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概况:创立太平道,于184年领导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起义军头裹黄巾,因此此次起义被称为。
3、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起义失败,但沉重打击了的统治。
4、州牧割据: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形成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合作探究】东汉末年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达标检测】1、我国古代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演变过程,人们称此过程为“王朝周期”。
汉朝又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还有一个短暂的过渡朝代叫新朝。
初中历史七年级优质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6d3a9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6.png)
初中历史七年级优质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七年级教材:《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理解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学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王珪的《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引导学生思考: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汉朝后,社会面临哪些困难?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困难。
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了解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
2. 学生合作讨论: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
2. 教师讲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性。
3. 教师讲解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如减轻赋税、放宽刑法、注重农业生产等,并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代表分享答案,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及其作用。
2. 教师强调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案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4ea11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0.png)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3.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会评价汉武帝。
【重点难点】1.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自主学习】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西汉初, 势力强大,地方发展起来,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内容: 提出,规定诸侯王除以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3.影响: 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2.措施(1)接受董仲舒“ , ”,把儒家学说立为 ,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汉武帝在长安兴办 ,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3.影响: 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1.背景: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措施(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2)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 ,平抑物价;3.作用:使国家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四、北击匈奴1.汉初与匈奴关系(1)背景:匈奴首领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南下袭扰;汉初国力疲弱。
(2)关系:对匈奴实行“”。
2.汉武帝时北击匈奴(1)原因:西汉强盛起来, 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
(2)过程: 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取得战役的胜利。
(3)作用:沉重打击了匈奴,再无力与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时期。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dca475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b.png)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单元线索】【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重难点突破】重点:光武中兴难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知识清单】一、光武中兴1、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帝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1)下令释放并禁止残害奴婢。
(2)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光武帝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5、东汉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使用二牛一人一型的耕作方法。
(2)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3)冶铁、制瓷发展加快。
(4)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炼铁质量。
(5)青瓷烧制技术成熟。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1)表现:①东汉中期后,继位皇帝大多年幼,皇太后主持朝政,依靠自己的父兄,形成外戚专权;②皇帝长大后,为亲自行使君权,依赖身边宦官以除掉外戚,形成宦官专权(2)影响:①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诛杀异己,政治腐朽不堪;②为扩大势力,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壮大(1)表现:①兼并土地,役使大量农民。
②拥有私人武装,控制地方政权。
③有的豪强长期担任要职,世代为官。
(2)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1、原因:阶级矛盾(地主和农民)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社会危机不断加深,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2、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被称“黄巾军”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结果及影响: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教学参考】【想一想(P75)】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以及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对东汉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导致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豪强大族势力割据一方,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第7课 百家争鸣 学案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百家争鸣 学案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f86b02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9.png)
《韩非 子》
《孙子 兵法》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
பைடு நூலகம்
影 响
⑮
思想文化
发 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2. 当下应如何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2)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3)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 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4)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 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成就:创办私学。(2分)目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2分)简述其评价的主要依 据。(2分)
评价: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分)主要依据:中国人 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2分)
(3)材料三中“这样一个大背景”是指什么?(2分)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不 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2分)
A. 是研究孔子生平的第一手史料 B. 属后人凭空想象,并无史料价值 C. 再现了孔子和老子的交往场景 D. 体现了后人对孔子好学精神的尊崇
☞知识点三:百家争鸣 ( C ) 6. (跨语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活跃,其主要内涵是重 视民的作用,强调顺应民心、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下列言论中能体现 民本思想的是 A.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实行“ 仁政 ”,最早提出“民贵君 轻”的思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8课 百家争鸣》第二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8课 百家争鸣》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303de7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9.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老子的思想观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探讨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3.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贤的智慧,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老子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一、老子1.地位:春秋后期人,学派创始人。
2.主张(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在政治上主张“”。
3.相关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家的经典——《老子》()一书中。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地位:春秋后期鲁国人,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是“”,提出“仁者爱人”。
(2)主张,反对苛政。
3.教育成就(1)创办,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2)注重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著作: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一书。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影响。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当堂达标】1.(绍兴中考)《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这说明老子()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2.(衡阳中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3.(安徽中考)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3571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a.png)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崇尚和平、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世纪的世界2.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3.第三单元:近代世界的起源4.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面掌握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的发展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时安排: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1.第一单元:中世纪的世界课程目标:了解中世纪的世界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罗马帝国的灭亡、封建制度的兴起。
教学步骤: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中世纪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封建制度的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中世纪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形成报告形式进行展示。
4.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扩展自己的历史知识。
2.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课程目标:了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航海时代的探索。
教学步骤: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
2.讲解文艺复兴的起源和影响,以及大航海时代的探索和发现,与学生进行讨论。
3.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观后感的写作。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研究和展示。
3.第三单元:近代世界的起源课程目标:了解近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内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步骤: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近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的思考。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无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65d63684868762caaed5de.png)
七年级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案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 _______号【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2、利用书中的史料及其它史料,增强通过史料推测北京人生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的情况,形成唯物史观。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阅读、识图,进一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比较的能力。
3、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和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生活的地点、时间以及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难点: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通过教材文字补充及图片和大量的考古材料来了解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活跃的思维,在学习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通过自己的预习、思考、动手、讲、听、练、讲方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线索,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对本课主要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自主学习】一、回顾旧知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关于人类产生的神话传说吗?你相信这些传说吗?如果不相信的话,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你认为人类是如何产生的?二、基础知识感知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发现地点:省元谋县。
2.地位: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发现地点:。
2.发现过程: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先于年被发现。
发现意义:这些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1.生活状况:能打制粗糙石器(旧石器);通过和等获取食物。
2.火的使用:(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会长时间保存。
三、合作探究问题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说说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是怎样的?2、北京人是怎么被发现的?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是怎样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北京人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四、小组讨论问题预设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以上远古居民为什么要过着群居的生活?2、人类了解历史的途径主要有哪些?3、什么是化石?有何意义?五、提问展示问题预设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并保存火种的?火的使用有何重大意义?。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新版)上册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新版)上册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https://img.taocdn.com/s3/m/5da9d42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42.png)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预习】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最基本原因是()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答案】B【学习目标】1.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自主学习】1.淝水之战:4世纪后期,族建立的统一了黄河流域。
年,与东晋展开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此次战役后,很快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386年,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3.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迁都以后,接着又推行出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民族不仅在上密切交往,在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和,并为以后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3.评价北魏孝文帝。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当堂达标】1.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2.下面是同学们在课堂上表演的课本剧,请你判断一下,他们学习的内容是()4.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初中历史初一下册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389d8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1.png)
初中历史初一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复习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
2. 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新文化运动。
3. 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尧舜禹的传说、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诸葛亮与三国鼎立、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
2. 难点: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诸葛亮与三国鼎立、辛亥革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出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课堂复习(30分钟)1. 教师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引导学生复习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等知识点。
2.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
3. 教师运用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诸葛亮与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设计历史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复习的历史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所学历史知识点,巩固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A西晋定都洛阳B灭蜀
C西晋迁都长安D灭吴
7、下列人物分类排列,司马懿应在哪一类()
A曹丕、司马炎B陈胜、吴广
C蔡伦、张衡D屈原、司马迁
8、成语典故“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9、居住在绍兴的李先生说他祖籍在山东,请问他祖先最早可能在何时迁徙到此()
A西汉B东汉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
时间?从它的短暂统一到快速灭
亡可吸取什么教训?
2、为什么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3、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交战双方、结果,比较这些战例,你得到哪
些启示?
学习目标
1、记忆西晋、东晋的建立。熟记“五胡”及内迁的情况、淝水之战的结果及原因。复述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4、灭亡:时间、被族所灭
东晋: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淝水之战:背景:前秦政权建立
经过:
结果:
灭亡:年,被建立的(政权)所灭。
江南经济发展:原因:1、
2、
3、
表现:
意义:
巩固达标:
1、被大将纂夺政权的是()
A东汉B西晋C东晋D秦朝
2、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刘裕B苻坚
C王猛D司马炎
3、历史上常把少数民族称为“麦人”或“胡人”,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原因;2、表现;3、影响。
展示内容:
西晋1、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2、统一:时间
3、五胡内迁:、、、、
C西晋D东晋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此地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③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④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安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④D①③
11、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人中原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在什么时候?
(1)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区?
(2)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3)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地方吗?(至少举出两条说明)
(4)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分析造成战争结果的原因。
3、通过学习江南经济发展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结构: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A氐B羌C鲜卑D匈奴
4、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于四世纪的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淝水之战是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东晋军队大败前秦
5、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
6、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2、表现;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课后反思: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12、阅读下列材料:
两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