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层及其结构归纳.ppt
界面现象与双电层结构资料52页PPT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பைடு நூலகம்,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双电层.ppt
如电解过程中,要使电解反应连续不断地进行,就 要从外电源不断输入电荷,才能维持一定的稳定的反应 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外电源保证电解过程有稳定的电 流。这一电流叫法拉第电流。
外电源输入的电荷参加了电化学反应,这时电极体 系的等效电路为反应电阻与双电层电容并联。
Cd
Rr
22
(2)、不参加电化学反应,只用于改变界面结构 想极化电极是没有的,只能在一定电位范围 内可以找到基本上符合理想极化条件的电极体系.
Hg—Kcl电极体系,Hg要发生氧化: 2Hg-2e= Hg22+
电极电位必须大于0.1V,才能发生阳极氧化形成Hg22+, 而K+要还原,电位必须比-1.6V更负:
2K++2e→2K(Hg) 因此在-1.6-0.1v电位范围内没有电化学反应发生,这 时电极才具有理想极化电极条件。 在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结构时应选择在较宽电 位范围内没有明显电化学反应的电极为研究电极,如Hg—
双电层微分电容与一般的平板电容器不同,双电层电容 不是恒定的,与电极电位有关,电容是电位的函数,用导数 的形式来表示界面的电容称为微分电容
d Cd d
其中σ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面积电荷,表面剩余电荷。
31
除界面张力、微分电容外还有离子的表面剩余 量,表面电荷密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都与电极电位有关,因此研究这些界面 性质与电极电位的关系就是研究双电层结构与性质 的重要手段。
13
偶极双电层形成的原因:
A、由于在电极表面定向排列的偶极子本身电荷的两 个分离端之间存在电位差而形成的双电层。
-+ -+
B、当偶极子在表面定向排列时,由于偶极子的诱导作 用,使金属表面的原子发生极化,产生作用于界面两侧的 荷电层,也叫偶极双电层。
胶粒的双电层理论 ppt课件
胶粒的双电层理论
电解质对双电层的作用
❖ 紧密层:一般很薄,只有单层或数层离 ❖ 反离子扩散层:却很厚,其厚度与溶液中的离子强
度有关,离子强度越大,厚度越小,而高价离子对 扩散层厚度影响更大,当扩散厚度减小时,ξ电位也 随之降低,稳定性降低。 ❖ 其原因:电解质对扩散层有压缩作用(直接压缩 ; 进一步把反离子压缩进紧密层,ξ电位降低,扩散层 厚度降低。) ❖ 离子强度:电解质的浓度,离子价数
胶粒的双电层理论
❖ 高价离子:可以进入乳胶粒的扩散层和紧密层,置 换出低价离子,使双电层的离子数目减少而压缩扩 散层,降低ξ电位。
❖ 结果: ❖ 由于直接压缩,以及高价离子的离子交换和吸附作
用。扩散层减小,电动电位降低,直到使全部反离 子都由扩散层进入紧密层,电动电位降为零。 ❖ 这时胶团的吸附层中正负电荷相等,胶团变为电中 性,达到等电状态(等电点),消除了水乳胶体系 的稳定性。
胶粒的双电层理论及应用
高分子化学与物Biblioteka 曹佳乐 2014.04.09胶粒的双电层理论
胶粒的双电层 理论及应用
乳胶粒的形成 与结构
电解质对双 电层的作用
胶体颗粒表面 双电层之间 的相互作用
机理
稳定 与絮凝
同种电荷 胶体颗粒 相互作用
胶粒的双电层理论
异种电荷 胶体颗粒 相互作用
乳胶粒的形成与结构
❖ 乳胶粒:在乳液聚合时,单体进入由乳化剂形成的 胶束后经引发剂引发聚合后产生的胶体粒子。
❖ ②相同价态的同号离子对双电层相互作用的影响差 异不大
❖ ③双电层相互作用的程度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减 小。
❖ ④随着两带正电荷平面之间距离的减小,双电层相 互作用力会急剧地持续增加,而且总是表现为相互 之间的排斥力。
双电层
在扩散层中,电势随离表面距离的变化大致呈指数关系。对于平的带电表面,若Ψ0不很高,则扩散层中的电 势随离表面的距离x的变化可用图中式子表示。
Ψ=Ψd▪e-Kx
式中K的倒数称为双电层厚度,与溶液内部各种离子浓度(单位体积中的离子数目)及价数Zi的关系可用图 中式子表示。
式中 e为电子电荷;ε为溶液的电容率;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上式表明,增加溶液中的离子 浓度与价数均使双电层变薄,扩散层内的电势降也因此加,带电表面则排斥同号离子并将反离子吸引至表面附近,溶液中离子的 分布情况由上述两种相对抗的作用的相对大小决定。根据O.斯特恩的观点,一部分反离子由于电性吸引或非电性 的特性吸引作用(例如范德瓦耳斯力)而和表面紧密结合,构成吸附层(或称斯特恩层)。其余的离子则扩散地 分布在溶液中,构成双电层的扩散层(或称古伊层)。由于带电表面的吸引作用,在扩散层中反离子的浓度远大 于同号离子。离表面越远,过剩的反离子越少,直至在溶液内部反离子的浓度与同号离子相等。
双电层
过剩的电荷相与吸引
01 介绍
03 结构 05 实验证明
目录
02 理论 04 详解
任何两个不同的物相接触都会在两相间产生电势,这是因电荷分离引起的。两相各有过剩的电荷,电量相等, 正负号相反,相互吸引,形成双电层。
介绍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 双电层概述 •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 双电层的应用 • 双电层的实验研究方法 • 双电层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 双电层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01
双电层概述
双电层的定义
总结词
双电层是指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带电薄层。
详细描述
双电层是由固体颗粒、水和电解质组成的系统中的静电作用力所形成的带电薄 层。这个薄层分为紧密层和扩散层两部分,其中紧密层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 而扩散层则与紧密层保持一定的距离。
唐南模型
总结词
唐南模型引入了唐南势的概念,描述了双电层中离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详细描述
唐南模型认为,双电层中的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会影响离子的分布。唐南模 型通过引入唐南势的概念,描述了这种相互作用及其对离子分布的影响。该模型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 双电层结构的理解。
萨尔瓦托雷模型
粒子电泳法
总结词
利用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行为,研究双电层的结构和性质。
详细描述
粒子电泳法是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测量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行为,分析双电层的结构和 性质。该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粒子在双电层中的吸附和脱附行为,以及双电层的结构和电
化学性质。
表面张力法
总结词
通过测量表面张力随溶液离子浓度的变化,分析双电层 的结构和性质。
03
双电层的应用
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电池
双电层理论在电池领域的应用主要涉 及电极过程动力学和电化学反应机制。 通过研究双电层的形成和演化,可以 优化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提高电池的 能量密度和寿命。
电镀和电化学抛光
在电镀和电化学抛光过程中,双电层 理论有助于理解金属离子的沉积和溶 解过程,从而优化工艺参数,提高镀 层质量和抛光效果。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目 录
• 双电层概述 •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 双电层的应用 • 双电层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 实验操作与演示 • 习题与思考
01 双电层概述
双电层的定义
总结词
双电层是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带电物质层。
详细描述
双电层是指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带电物质层,通常由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吸附 形成。在电极表面,带电物质层的电荷分布与体相溶液中的电荷分布不同,形 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界面层。
电层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05 实验操作与演示
双电层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材料
配置电解质溶液
准备电解质溶液、电极、电导率计、离心 机等实验器材和试剂。
根据实验需要,配置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 液,确保溶液的纯净度和浓度符合实验要 求。
电极处理
实验操作
对电极进行预处理,如打磨、清洗等,以 提高电极表面的电导率和活性。
03 双电层的应用
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电池
双电层理论在电池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电极过程动力学和电 化学反应机制。通过研究双电层的形成和变化,可以优化电 池的充放电性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寿命。
电镀
电镀过程中,双电层理论用于解释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的吸 附和还原过程,从而指导电镀工艺的优化,提高镀层的质量 和均匀性。
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双电层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物质吸附 和电化学反应的关系。
06 习题与思考
基础习题
01
02
03
04
1. 请简述双电层的概念。
2. 列举双电层的形成原 因。
3. 描述双电层的结构特 点。
4. 解释双电层对物质吸 附和分离的影响。
思考题
电化学 第2章 双电层(1)
第2章 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Properties of Metal/Solution Interface or Properties of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前面介绍过,电化学反应是在电极/溶液界面进行的异相反应。
尤其是电化学步骤—得失电子的过程,是直接在该界面上进行的。
反过来说,该界面是实现电化学反应的场所,而这个场所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对界面反应的动力学规律有很大影响。
我们研究界面性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界面的性质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不同性质或附加一些不同条件的电极表面上,同一电极反应的进行速度可以很不相同,有时这种差别甚至可以超过十几个数量级。
为什么不同电极表面的“反应能力”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或者说什么样的影响造成这种差别呢?主要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化学因素(1)电极材料不同,或者说电极的化学组成不同,催化活性就不同。
比如,2H 析出反应:↑=+-+222H e H该反应在Pt 电极上要比在Hg 电极上进行的速度大1010倍,即1010/≥Hg Pt v v (当然,其它条件应同:ϕ、S 等)。
这就是说,对于2H 析出反应而言,Pt 的催化活性要比Hg 大得多。
(2)当电极表面出现吸附或成相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层,或者表面状态不同(粗糙程度等),活性也不同。
如:2PbO (acid Pb -电池正极活性物质)有α和β两种晶型,其活性不同。
第二方面:电场因素S M /界面上的电场强度(大致对应于ϕ)对电极反应的活化能有直接的影响,活化能的大小又直接影响到反应速度的大小:i W →→ϕ界面电场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先不去考虑,这里只需要接受这个事实:有电场。
那么这个电场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有多大呢?(1)许多电极反应,ϕ改变0.1~0.2V ,)(i v 可变10倍。
ϕ改变1~2V ,)(i v 可变1010倍。
一般的电极反应,ϕ的变化都可以达到1~2V 的程度,很一般。
双电层理论ppt课件
扩散双电层模型
Gouy和Chapman认为,由于正、负离子静电吸引 和热运动两种效应的结果,溶液中的反离子只有一部 分紧密地排在固体表面附近,相距约一、二个离子厚 度称为紧密层;
另一部分离子按一定的 浓度梯度扩散到本体溶液中, 离子的分布可用Boltzmann 公式表示,称为扩散层。
双电层由紧密层和扩散层构 成。移动的切动面为AB面
电势
带电的固体或胶粒在移动时,移动的切动面与液
体本体之间的电位差称为 电势。
在扩散双电层模型中,切动面AB与溶液本体之间
的电位差为 电势;
在Stern模型中,带有溶剂化层的滑移界面与溶液
之间的电位差称为 电势。
电势总是比热力学电势低,外加电解质会使
电势变小甚至改变符号。
只有在带电质点移动时才显示出 电势,所以它
流动电势示意图
胶粒
胶粒表面双电层结构示意图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平板型模型
Helmholtz认为固体的表面电荷与溶液中的反 号离子构成平行的两层,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
++-
+-
+-
0
++-
+-
+-
+-
+-
Helmholtz双电层模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0
扩散双电层模型
+A
+
+
电化学 双电层
双电层
双电层
1.自发形成的双电层种类 2.人为可控的双电层结构 3.双电层模型理论 4.双电层结构的意义
双电层
自发形成的双电层种类
过剩离子双电层
水化作用
Zn2+ Zn
Zn2+
静电引力
水化作用>静电引力
水化作用
Cu2+ Cu
Cu2+
静电引力
静电引力>水化作用
额外电场E
电子 锌离子
-+ -+
阻碍Zn2+进一步从晶格中转移
-+ -+
到溶液中,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双电
-+ -+
层结构。
额外电场E
+-
阻碍Cu2+进一步向晶格中移动,
+-
++-
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双电层结构。
+-
+-
铜离子 溶液中的阴离子
双电层
离子特性吸附双电层
自发形成的双电层种类
-+
-+
-+
-+
抑制“特性吸附的趋势”,最终形成 稳定的双电层结构
双电层
自发形成的双电层种类
偶极分子定向排列形成的双电层
+-
+-
Me
+-
+-
+-
+-
阻碍偶极分子在电极表面的定向排 列----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双电层结构
双电层
人为可控的双电层结构
双电层
双电层模型理论
紧密层模型(Helmgoltz理论):双电层两层电荷趋向于紧贴电极表面排列
胶粒的双电层理论ppt课件
完整版课件
16
❖ Frank根据带相反电荷胶体颗粒之间的静电作用, 通过自组装制成双层胶囊形的纳米材料,其形成过 程类似于胶体颗粒之间的团聚行为。
❖ Antonio等研究带相反电荷胶体颗粒发生团聚时,内 部结构有一个特点,每一个颗粒被带相反电荷的颗 粒所包围,外围再分布相同电荷的颗粒,这样带相 反电荷的颗粒交替排列,而且随着两种胶体颗粒数 量比的变化,团聚颗粒的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
胶粒的双电层理论及应用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曹佳乐 2014.04.09
完整版课件
1
胶粒的双电层 理论及应用
乳胶粒的形成 与结构
电解质对双 电层的作用
胶体颗粒表面 双电层之间 的相互作用
机理
稳定 与絮凝
同种电荷 胶体颗粒 相互作用
完整版课件
异种电荷 胶体颗粒 相互作用
2
乳胶粒的形成与结构
❖ 乳胶粒:在乳液聚合时,单体进入由乳化剂形成的 胶束后经引发剂引发聚合后产生的胶体粒子。
❖ PS:絮凝过程是比较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迄今 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电荷中和作用、吸附/ 架桥作用 )。
完整版课件
12
带同种电荷胶体颗粒双电层相互作用
❖ 影响因素: ❖ 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受胶体颗粒表面性质和胶体
颗粒周围溶液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 研究不同价态组合型电解质(如1价阳离子/1价阴离 子,1价阳离子/2价阴离子)对双电层相互作用的影 响时发现 :
❖ 这时胶团的吸附层中正负电荷相等,胶团变为电中 性,达到等电状态(等电点),消除了水乳胶体系 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φ=φ0时q=0:
q
q
dq
0
0 Cd d
(4-6)
精选文档
22
电极电位 为φ时的q 的数值相 当于图4.7 中的阴影 部分的面 积。
图4.7利用微分电容曲线计算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值
精选文档
23
三、电毛细曲线法和微分电容法比较
求q :电毛细曲线法利用σ~φ曲线的斜率求q
d / d q
得 。
图4-2 毛细管静电计示意图
精选文档
10
思考:电极电位变化怎么能导致界面张力发生变化呢?
电毛细曲线:
图4-3电毛细曲线(Ⅰ)与表面电荷剩余电荷密度与电位曲线(Ⅱ)
精选文档
11
3、电毛细曲线微分方程
理想极化电极表面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d / d q (4-1)
由式(4-1)绘制曲线得表面剩余电荷密度与电位 曲线,如图4-3(Ⅱ)。
精选文档
20
微 分 电 容 曲 线
图4-6滴汞电极在不同浓度氯化钾溶液中的微分电容曲线
精选文档
21
微分电容曲线的应用:
利用 判断0 q正负 ;
研究界面吸附 ;
求剩余电荷q、积分电容Ci (从φ0到某一电位φ之间
的平均电容称为积分电容 Ci 积分电容Ci和微分电容Cd的关系:
q
q ):
o
q Cd d 积分常数
精选文档
18
根据电解池的等效电路,读取Rs和Cs 数值。 结果:
Rl
R2 R1
Rs
(4-4)
Cd
R1 R2
Cs
(4-5)
当 R1 R2 时 Rl Rs Cd Cs
精选文档
19
3、微分电容曲线
微分电容曲线:用微分电容Cd相对于电极 电位φ的变化所作的曲线,称为微分电容曲 线。
微分电容法:根据微分电容曲线所提供的 信息来研究界面结构与性质的实验方法。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
精选文档
1
➢主要内容:
研究界面电化学的意义,电毛细曲线及双电层电容, 双电层结构及理论模型。
➢教学要求:
1.了解研究界面电化学的意义,平板电容器的双电 层模型,分散双电层模型。
2.理解电毛细曲线的测定,微分电容法,GCS分散 型双电层模型。
3.掌握理想极化电极、零电荷电势的定义,双电层 结构。
精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档
2
第一节 概述
一、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意义
界面的结构和性质对电极反应的影响: (1)界面电场对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
通过控制电极电位有效地、连续地改变电 极反应速度 (2)电解液性质和电极材料及其表面状态的 影响
精选文档
3
二、研究界面结构的基本方法
1、电极/溶液界面、界面结构和性质
“电极/溶液界面”:指两相之间的一个界面层, 即与任何一相基体性质不同的相间过渡区域。
式(4-1)和图4-3对照分析: 当电极表面剩余电荷等于零,即无离子双电层
存在时:即 q=0, d / d 0
应于图4-3中电毛细曲线的最高点
精选文档
12
零电荷电位:表面电荷密度q等于零时的电极电 位,也就是与界面张力最大值相对应的电极电 位。常用φ0表示
当电极表面存在正的剩余电荷时q>0,则:
定义:在一定电位范 围内,有电量通过时 不发生电化学反应的 电极体系称为理想极 化电极。
C
理想极化电极等效电路
精选文档
7
常用的理想极化电极——滴汞电极
Hg Hg e 0.1V
K e K Hg 1.6V
在+0.1~-1.6V之间可以认为该电 极是理想极化电极。
精选文档
8
第二节 电毛细现象 和双电层微分电容
精选文档
16
交流电桥法测定微分电容的基本线路:
直流极 化回路
交流信 号源
交流电桥
电极电位测量 回路
图4-4 交流电桥测量微分的基本电路
精选文档
17
电解池等效等效电路:
Cd
Rl
a
b
图4-5 时电解池等效电路
测量方法:测量时,小振幅的交流电压由交流信号 发生器G加到电桥的1、2两端。调节Rs和Cs,使 之分别等于电解池等效电路的电阻和电容部分时, 电桥3、4两端点的电位相等,电桥平衡,示波器 O示零。
研究的基本方法:充电曲线法 、微分电容曲线 法、电毛细曲线法
精选文档
5
3、研究电极/溶液界面对研究电极的要求
直流电通过一个电极时,可能 起到以下两种作用:
在界面上参加电化学反 应而被消耗 ;
用来改变界面结构,参 与建立或改变双电层。
Rf
C
图4-1(a) 电极等效电路
动画
精选文档
6
理想极化电极(重要概念)
精选文档
14
二、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1. 微分电容概念
理想极化电极作为平行板电容器处理,电容值
为一常数,即
C 0 r
l
(4-2)
微分电容:引起电位微小变化时所需引入电极
表面的电量,也表征了界面在电极电位发生微
小变化时所具备的贮存电荷的能力。
Cd
dq
d
(4-3)
精选文档
15
2、 微分电容的测量
交流电桥法:在处于平衡电位 或直流极化的电 极上迭加一个小振幅(扰动<10mV)的交流 电压,用交流电桥测量与电解池阻抗相平衡 的串联等效电路的电容值与电阻值,从而求 得电极的双电层电容的方法
微分电容法是利用Cd~φ 曲线下方的面积求q,
q
q
dq
0
0 Cd d
微分电容法更精确和灵敏。
微分电容法的应用更广泛
微分电容法和电毛细曲线法都是研究界面结构 与性质的重要实验方法,二者不可偏废。
一、电毛细曲线
1、电毛细现象和电毛细曲线概念
视频1
视频2
电毛细现象:界面张力σ随电极电位变化的 现象。
电毛细曲线: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的关系曲 线。
精选文档
9
2、 电毛细曲线的测定
体系平衡时:
gh 2 cos
r
∴
gr K h 2cos
恒定一个电位 ,通过
调节贮汞瓶高度使弯月
面保持不变,从而求
界面结构:指在电极/溶液界面过渡区域中剩余电 荷和电位的分布以及它们与电极电位的关系。
界面性质:指界面层的物理化学特性,尤其是电 性质。
精选文档
4
2、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思路:
通过使用一些可测的界面参数来研究电极/溶 液界面;
根据一定的界面结构模型来推算界面参数 , 根据实验测量数据来检验模型。
d / d 0 对应电毛细曲线左半支
当电极表面存在负的剩余电荷q<0时,则:
d / d 0 对应电毛细曲线右半支。
精选文档
13
结论:
(1)不论电极表面存在正剩余电荷还是负剩余 电荷,界面张力都将随剩余电荷数量的增加而 降低。
(2)根据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可以直接通 过电毛细曲线的斜率求出某一电极电位下的电 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也可以方便地判断电 极的零电荷电位值和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