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整体观念的概念和内容
中医整体观念的概念和内容中医的整体观念,哎呀,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身体是个大系统,里面的每个部分都是紧紧相连的。
就像咱们的生活,没办法把一件事情单独拿出来讲,它们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说,这是不是很有趣?中医可不是像西医那样,只是盯着某个病症来治疗。
比如说你肚子疼,医生不会光给你开药,而是会问你最近的生活、饮食、情绪,甚至你睡得好不好。
这就叫做“从整体看问题”。
这就像打麻将,光看一张牌可不行,得看整副牌的配合,才能赢得胜利。
咱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任何一个小齿轮出问题,整台机器都可能出毛病。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阴阳,听着玄乎,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阴暗面和光明面。
你吃得好,睡得好,这都是阳;如果熬夜、吃垃圾食品,那就阴了。
要想保持健康,必须两者协调,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哎,这就像吃饭,不仅要有肉,还得有菜,才能营养均衡嘛。
中医师常说“天人合一”,就是告诫我们,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
你看看,天气变化、季节变换,咱们的身体也会受到影响。
这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小毛病,像感冒、过敏啥的。
中医讲究的“气”,可不是随便的空气哦,而是一种能量,像咱们喝水、吃饭一样,气也得充足。
气在身体里流动得好,咱们就能感觉到轻松、愉快,浑身上下都像打了鸡血一样。
但如果气滞了,就会觉得疲惫、无力,这时候,可能得调理一下。
中医师会用针灸、拔罐、推拿,甚至草药来帮助你通气。
你想啊,这就像车子跑久了,得定期保养,才能开得顺畅。
更有意思的是,中医还强调“五脏六腑”的健康,心、肝、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职责。
就像家庭成员,谁负责做饭,谁负责打理花园,都不能缺少。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中医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不然,中医就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失衡”。
你想,咱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工作、学习、应酬,一会儿喝酒、一会儿熬夜,身体就会说:“喂,够了!”这时候,听听中医的声音,或许能让我们重新找到那份平衡。
中医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什么
中医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什么
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指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不是孤立的生活在时空中,而是与时空时刻发生着各种联系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组织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与机体具有密切的联系,即“形神合一。
2、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3、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第 1 页共1 页。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具体表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
而且脏腑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调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
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
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
(3)在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根据是“有诸内,必形诸于外”,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这就决定了中医学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异常表现,由表及里推断和了解内脏之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做治疗的根据。
如舌体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都可通过经络而呈现于舌,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内脏的功能状态。
(4)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疗要从整体出发,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
其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全科)全科医学的整体医学观
全科医学的整体医学观包小兰济南护理职业学院临床教学部主任,省级示范专业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
全科医学的整体医学观就是全科医学工作者对疾病、病人、健康和医学的总体看法。
生物医学将关心的焦点固定在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治疗上,疾病似乎成为一种脱离患病的人而孤立存在的实体。
这种观念不仅对临床实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且也明显阻碍着医学的全面发展。
全科医学要求在系统、全面、整体的基础上来认识医学及其元素的构成和发展规律。
一、疾病、疾患和生活问题疾病、疾患和生活问题,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人类健康问题的不同范围和不同方面,只有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地把握健康问题的性质以及发展规律。
(一)病理过程与疾病当人们感觉得病了的时候,其实人整体功能已经受到了影响。
这时,医生便将其诊断为某种疾病。
然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没有被人明显觉察到的或长或短的局部变化过程,先是分子、细胞水平的某些生理、生化和免疫学等方面的异常反应(病理反应),然后是组织、器官水平的局部损害(病理变化),我们把以上过程称为病理过程。
病理过程只有在影响整体功能时才表现为疾病,而某些轻微的病理过程却不表现为疾病。
一般来说,次要器官的病理过程较长,如肺部肿瘤、肺结核往往有一段较长的病理过程;而重要器官的病理过程则较短,如心脏的局部缺血可以在短时间内威胁病人的生命。
当然,局部的病变过程与全身表现之间并无平行关系,微弱的局部变化也可以引起严重的全身表现。
严重的局部病变也可以只有轻微的全身表现。
因此,病理过程与疾病之间的界限是局部病变是否破坏了整体的功能。
例如,位于肝脏或肺部的棘球蚴囊肿可能长期地甚至一生都不会引起病人全身表现,临床医学完全有理由把这种情况以及类似的情况看作是病理过程;一旦化脓,当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开始威胁生命时,这种病理过程就已表现为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病理过程和病理反应,例如,肺结核的发展可能是增生型的,也可能是渗出型的,而不同的疾病也可以有相似的病理过程。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
每个脏腑各自协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
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中医学还通过“阴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五千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则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反相成、制约互用的整体关系。
这种动态平衡观、恒动观、制约观,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发展生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整体观念与病理: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有关系,并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
用阴阳学说来综合分析和概括整体机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学和发病学上,中医学十分强调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柩·百病始生》)。
什么是中医的整体观?
什么是中医的整体观?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3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整体性即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一、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官窍组成的,而它们又各自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通的生理功能又共同组成了整体生理活动,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决定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各个脏腑、组织和官窍实际为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各个分部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这种整体性体现在生理、病例和诊治三个方面。
1、生理上体现为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1)五脏一体观: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
而且脏腑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调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观。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因此,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以精、气、血、津液为基础,以经络为联系,六腑形体五官九窍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
(2)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是生命两大要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古人强调:“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心理和生理功能的有机融合。
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
中医整体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整体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整体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它一直在中国发展和传播。
它以“以实证为主,以理证为辅”为基本原则,致力于建立一种以脉象诊断、以经络为基础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整体观念”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核心内容。
整体观念指的是以人体为本的观念,并从整体观点和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的规律。
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体的身体和心理有着机械性的联系,同时,人体的机能也是一个整体,是整体性的。
中医整体观念认识和理解人的健康状况,基于脏腑的对称性和相互作用,关注脏腑机能的协调性,重视“调养”与“中和”,以综合防治为基本原则,重视培养人体机能的健康状态,以预防疾病,有助于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中医整体观念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有机论,它把身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病因病机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身体结构、营养、精神状态等,是多方面因素的协调作用,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
认识和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对于我们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体质特点,有助于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促进健康。
中医整体观之我见
中医整体观之我见——整体观是中医的灵魂。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二者唇齿相依,这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在医学方面,中医也是遵循这一思路,把人体和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这就是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二是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在《中基》中对整体观念的两个含义的解释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整体观
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整体观大家好,学中医,做自己的医生,我是涟漪,多谢这几天一直支持我的伙伴们,有你们的支持,我才能坚持每天排版发文,希望大家接下来能给我更多的支持,传播医学。
阴阳学说,是一个二元论。
五行学说,是一个多元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主要的两个说理工具。
研究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就是运用这两个说理的工具。
那么接下来就来学习五脏六腑学说。
五脏六腑学说,又称为脏腑学说,是通过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外在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内在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中女子胞指的是女子的子宫。
关于五脏六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生理特点呢?我们来看看五脏,它们主要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它们都是实质性的脏器,以贮藏精气为主。
精气应该要满,而不能随便泻。
所以五脏,应该满而不能实。
五脏以贮藏精气为主,而精气容易耗损,所以,五脏病变多以虚证为主要病理特点。
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和膀胱以及三焦。
它们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这个水谷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饮食物。
饮食物在六腑中间传导,但是不能够停聚在六腑中,所以我们又称为传化物而不藏,或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生理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所以六腑必须要保持通畅。
六腑以传导消化物为主,如果消化物贮藏停聚在胃肠中,就会导致实证。
所以六腑是以实证居多。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的形态中空,类腑;功能藏精气而似脏。
似脏又似腑,但又不是脏又不是腑,所以称它们为奇恒之腑。
它的功能主要是跟五脏类似,藏精气而不泻。
奇恒之腑的病变,通常也是以精气耗损为主,所以它的病理多以虚证为主。
脏腑学说,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环境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五脏就是这个整体观的中心。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中医是传承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智慧,更是中国的文化。
中医的智慧数千年来为我们的千万华夏儿女治病救人,防病养生,离不开中医的三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一、中医的整体观所谓整体认识观,就是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小世界,外边是一个大世界,小世界要适应大世界,小世界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还可以头上的病从脚上下功夫,脚上的病从头上下功夫,因为人的精气神是通过气血、经络和生理构成的。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其整体性与统一性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反映出来。
(1)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随意分割人体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成,相互之间由经络和组织进行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
对于整体来说,任何一部分都是整体中的局部,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不可随意分割的。
(2)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整体的协调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学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出发,以五脏为中心,把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
各系统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摘要: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中医学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为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作指导。
它具有与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特色,强调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是我们作为初进杏林的新生,也知道整体观念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如何正确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而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它们的机能也是整体机能的一部分。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生理、病理、诊治三个方面上。
生理上,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系作用,构成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五脏机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同时,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维持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
另外,精、气、神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主宰者,必须与形体相结合与统一,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在分析病理时,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官窍,又不忽视其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此外,人体内外紧密联系,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也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
由于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所以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
又因为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所以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
2.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既生活在自然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没有一个人能脱离自然界和社会独自生存,因此,自然界和社会必然影响人的生命活动。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治病,就是从整体着眼的。
首先把人体内脏与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瞧作就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与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于就是,在临床上总就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与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与生活习惯等。
这种整体观念就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就是有机联系着的。
首先把十二内脏瞧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
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就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与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
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就是说明脏腑的功能与脏腑与形体的关系。
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与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
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
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人体与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就是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与气候不能分开,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与长寿。
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与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哲学观是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核心。
以下是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1. 整体哲学观
整体哲学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中医强调治疗时要根据人体整体状态进行治疗,而不是单一地关注某个症状或疾病本身。
整体哲学观还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解决的单一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全面调整使身体恢复健康的过程。
2. 预防哲学观
预防哲学观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失衡和外界因素的刺激引起的。
中医强调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这些方法都是基于预防哲学观的,旨在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3. 经验哲学观
经验哲学观认为,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疗效是通过长期实践中的经验和观察得出的。
中医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经验哲学观也体现在其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上,中医往往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来诊断疾病,而不是依赖现代科学的仪器和诊断方法。
拓展: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不仅仅是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基础,也是中
医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医强调患者的重要性,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
中医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医还强调医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医师尊重医学伦理、遵守医学规范,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动中是相互协调为用的,在病理变化中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又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一个整体,自然间的变化(如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中医治病时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
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同进,人又是社会整体事的一部分,所以,社会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
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社会和人体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阴阳阴阳基本概念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朴素的矛盾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说来,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
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
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阳热动兴奋强壮明亮无形轻上增长阴寒静抑郁衰弱晦暗有形重下衰减在人体中阳体表背五脏机能活动机能亢进阴体内腹六腑组织结构机能低下阴阳变化的规律阴阳二气是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称为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
阴阳的交感使对立着的两种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于是产生了自然界,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类,并使自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1)阴是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如表.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腾而化气等。
中医对于身体的整体观念
中医对于身体的整体观念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强调身体的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中针对症状的局部治疗有所区别。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体的自愈能力和平衡状态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身体的整体观念被称为“整体观”。
一、整体观的起源和基本原则中医的整体观源于对自然观的推演。
中医学认为,在自然界中万物皆有共性,宇宙万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自然观同时被应用于中医对于人体的认知和治疗上,形成了强调身心统一、整体观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的基本原则包括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和脏腑功能协调等。
阴阳平衡是中医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指的是人体机能和病理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
气血调和则强调气和血的正常循环,维持身体内部各部分间的和谐。
脏腑功能协调是指人体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整体的健康。
二、整体观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诊断是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病情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辨证是一种从整体上分析疾病的方法,即“辩证论治”,强调整体病情的辨析和治疗。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特征、询问病情和听诊闻声等手段,获得相对全面的病情信息。
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辨证的过程注重辩证、辨证,即辩证病因与病机,辨证病名与病位、病证与病候。
通过这一过程,中医师能够把疾病的发展和变化看做一个整体,而非独立的症状。
这种整体观可以帮助中医师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整体观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治疗以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为主,其中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整体观在这些治疗方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强调药物的整体性,即每种中药本身是复杂多成分的混合物,其中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协同,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适量应用多味中药,既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又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针灸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
按照中医的整体观,针灸通过激活经络、调节气血来影响人体的整体功能。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的。
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于是,在临床上总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
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联系着的。
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
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
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
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
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
尤其显着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此收口。
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溃疡等外症,肿疡、如皮肤病、外,2. 人体和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是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和气候不能分开,必须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和长寿。
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和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部分。
中医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由脏腑、经络、气血等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
这与西医的分割式观念截然不同。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部位出现的问题都可能会对其他部位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治疗时注重综合分析,综合前因后果,针对整体进行治疗。
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整体表象,结合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象等,来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并据此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机不畅等有关,而辨证就是通过辨别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机运行的状态,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辨证结果和治疗方法。
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是“因势利导”,即在治疗过程中顺应人体自身调节的趋势,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机流通,使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中医重视平衡和谐的状态,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的平衡被破坏所致,治疗方法也应该以恢复平衡为目标。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即在患者尚未发病之前,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调理、药物调理等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辨证论治中,中医医师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根据所得信息,辨别病人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确定辨证结果;最后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并选择适当的药物、针灸、推拿、中药汤剂等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个体化的治疗,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同一种疾病也会有不同的病因和机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总的来说,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因势利导,目标是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机流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坚持整体观是医好疾病的前提
坚持整体观是医好疾病的前提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医在临床过程中,无论内脏方面疾病,筋肉方面疾病,还是脊椎方面疾病,无论是采用内治法治疗,还是采用外治法治疗,都必须要坚持“整体观”,从人地整体上看问题。
分请疾病的主次,坚持以主病为主,辅病为辅的原则,统筹考虑,辩证施治,综合治理,这样才可以极大提高临床疗效。
几十年我在临床医学道路上坚持“整体观”,对医理、方法,不断探索、细化理论、推陈出新,摸索出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创立很多好的、新的方法,又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应用到临床,竟取得意想不到地疗效,通过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证实。
下面简单介绍我在临床上,矫正脊椎疾病过程中,如何运用整体观指导临床的病例,提供笔端,以供参考。
脊椎是人体很重要的椎体,脊椎分布在人体背部中心,由脊椎等组织组成胸廓,内藏五脏六腑,外抗病邪入侵,脊椎在人体当中承担着重要任务。
脊椎从上到下依次排列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脊椎中每个椎体均与脏腑的血脉相通,上行直通到脑,为脑提供营养物质。
脊椎是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对脊椎方面的疾病,采取何等方法进行调整和治疗,已经关系到人体健康的大问题。
脊椎整体观要求我们,矫正和治疗脊椎已经不单单是脊椎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脏腑功能,医治脏腑疾病的大问题。
所以,矫正错位脊椎的同时,注意错位椎体与脏腑的关系,坚持矫正和调整脏腑功能并行,脏腑功能提高了,气血充盈了,又有利于错位脊椎的恢复。
矫正和治疗脊椎疾病要掌握好几大要素。
从以下列举有关病情分析,采用的治疗方法,对中医的整体观便可见一斑。
一看、矫正治疗脊椎疾病,首先要观察后背,后背两侧各部分,都是平衡对称的,如果失衡框架得不到矫正,脊椎疾病的矫正治疗无从谈起,矫正治疗脊椎就失去了基础。
整体医学观的内涵
整体医学观的内涵
整体医学观是一种强调人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医学观念。
具体内涵包括:
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 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也会相应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3. 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也会相应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整体医学观的指导下,医生不仅关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我的医学整体观。
在古代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医学思维方式都属于整体
论的范畴。
整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人的整体性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人的整体水平考察和调节在人的整体水平
呈现的健康和疾病的过程总结和掌握整体性的规律。
整体性是人的一种根本特性整体论思维方式符合人的这种特性因
而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其临床意义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1。
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沿用这种整体论的思想至今并成为中国传
统医学的一大特色。
整体观也是现代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
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
因此在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
关系再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2。
我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基础上的整体观。
躯体是一个整体人体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和分化而成的有机整体不像机械那样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
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的整体是元整体不是合整体3。
元整体原理揭示了人所特有的、不同于机器的整体性整体内的部分离开整体不能独立存在。
人体这一元整体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
的动态系统。
系统内八个子系统都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相互联系着彼此密不可分。
子系统功能正常彼此之间就能维持一种正常的关系整体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反之亦然。
一个子系统
功能异常将会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影响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
整体的功能。
临床上常常见到的是一个系统出现了病变可以在其他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有时候甚至疾病所在的
系统未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之前其他系统就已经出现了症
状和体征。
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而各组织、器官和致病因素作用部位的病理变化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局部的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影响整体而机体的
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影响局部的病变的发展
和经过4。
心身是一个整体人体不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一个心身合一的整体。
在人体这一整体内心身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躯体疾病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心理疾病可以在躯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甚至可以引起躯体的病理变化。
心身医学是研究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
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心身相关的医学分支学科。
现代医学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健康和疾病现象把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看
成是生命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再将二者完全
割裂开来。
这样一种医学认识论上的进步对于临床工作有现实意义。
由世界卫生组织组织14个国家参加、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合作研究“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的报
告中99.1的心理疾病患者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到综合性医院各个科室就诊5 。
从此研究结果中心身的关系可窥一斑。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应该作一个整体看待临床表现指病人的主观症状及医师查体所得的客观体症。
实验室检查结果是用现代先进的仪器检查病人的生化、病生和病理所得的结果。
对科学和科技的过度崇拜使人们过度相信和依赖仪器检查的结果忽视了病人的基本症状和体征。
其实不但症状和体征是疾病这一本质的外在表现而且实验室检查结果也是检查疾病的外在表现――生化、病生和病理所得的结果。
也就是说三者都是反映疾病的表现理应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在疾病诊断价值方面三者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不可顾此失彼。
在分析判断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时候必须在病人状和体征的基础上进行。
不认真分析具体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资料过度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所得的结论往往南辕北撤离真实的情况相差甚远。
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和哲学思维是一个整体临床思维包括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和哲学思维。
理论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它不是停留于对对象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的认识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科学抽象力和理论洞察力深入分析矛盾和问题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经验思维是以经验为依据决断问题的思维形式是最基础、最一般的思维形式它具有内容的重要性、直观的感知性、认识的表面性、观察的局限性、分析的非定量性特点。
哲学思维是在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基础上进行总体反思和整体综合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级、更成熟的理论
思维能力。
遗憾的是许多医师工作一辈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高的医学理论水平却对哲学思维不屑一顾。
其实哲学思维非常重要。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家必须同时为哲学家。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该从医学开始而医学最终应归结于哲学。
”古罗马时期的医学大师盖伦有一句名言“最好的医生也应该是哲学家。
” 理论思维和经验思维是哲学思维的基础。
离开了理论思维和经验思维哲学思维就成为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末。
同时哲学思维渗透在理论思维和哲学思维里面。
因此哲学思维应该同理论思维和经验思维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因此具有哲学思维的医师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峰上进行科学思维能够
高屋建瓴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