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善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它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的行为,又指人对人的一种心态,包括同情心、怜悯心等。慈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指整个社会、民族的一种事业,即:当人对人的关心、爱护与同情,已经由个别人发展到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和共同心理时,慈善就具有了社会心理、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行为的意义了。

一、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的历史沿革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着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慈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世代传扬,历久不衰。

第一,以“仁”为核心的古代慈善文化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古代的慈善文化大约经历以下主要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慈善思想。早在战国末年,《礼记·礼运篇》中提出了要使世界“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孟子也提出“守望相助,出入相支,疾病相持”的主张。可见,中国的慈善文化很早就出现于以家庭为基础的全社会的普通百姓的思想之中,有着深厚的民族基础,它要求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家庭,慈爱自己的亲人,还要慈爱社会中所有的人,让社会中所有的鳏寡孤独和残疾人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照料。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慈善文化与佛教的济贫

思想逐渐结合起来。佛教寺院的出现,使中国有了最早的民间慈善救济事业。佛教慈善思想的核心是行善的功德论,有极其浓厚的“福报”、“修福”的观念,对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到了唐朝,随佛教的迅猛发展,佛教寺院的财产已非常丰盈,寺院慈善事业随之迅速发展。寺院慈善事业主要是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宣传慈善等方面。直到宋代,民间的慈善事业大多由寺院僧侣和佛教信徒从事。

宋元时期的政府与民间慈善。宋代,民间慈善和政府统治逐渐相结合,朝廷主办的慈善机构出现。朝廷的慈善从养老到慈幼,从医疗到送终。当时建立的规模不等的居养安济院、慈幼局、慈幼庄、婴儿局等,成为朝廷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之一。

与此同时,民间的慈善宣传及私人慈善活动也不乏见。如,范仲俺宣传的“义田”,朱熹从事的“社仓”等,与官方和寺院的慈善活动相结合在一起。

现代慈善萌芽于明末清初,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的无锡、太仓等地区,先后出现了同善会、广仁会、同仁会等民间慈善团体。其中,明万历18年(1590年)成立的同善会是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同善会的活动方法为:一是通过集会演讲获得捐献。由主会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演,劝人行善,做安分守己的良民,共建地方“好风俗”。讲演结束后,有时也对听讲的贫民给予少量的施舍。二是发展会员,通过会员集资善款。三是置办不动产———土地,通过地租收入维持运营。同善会的救

济对象首先是生活无着的孝子、节妇,其次是未被养济院收容而不愿以乞讨为生的贫老病者。这些人先要经会员推荐,再由同善会调查核实,才有资格领取善款。

同善会既不同于宋朝时期国家干预的慈善事业,也有异于此前出现的寺院的和个人的慈善活动,它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的非宗教性的、非个人志愿性的慈善救济事业,是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萌芽。

第二,以“救国”为目标的近现代慈善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到一个忧患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的传统慈善文化在面临严峻的挑战的同时又出现重大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被赋予民族复兴的使命。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面前,救民必先救国,中国的传统慈善文化受到民族存亡的严峻考验,被赋予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慈善文化在宣传和动员全民族拯救国家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洪秀全宣传的天下太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思想理论,都自然地突破了中国古代慈善文化原来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赈灾救民、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苦乐共享狭隘范围,而是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富强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与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统慈善文化与西方慈善文化相融合。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特有的民主色彩的慈善文化开始猛烈冲击中国

封建的传统慈善文化。西方慈善文化的传播者大量来到中国,他们宣传慈善和兴办慈善事业的动机和目的各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在中国立足,借兴办社会慈善事业来取悦中国人;有的是出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需要,以办慈善事业来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确实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把慈善当作一种国际性的救援事业来实施的,如,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他真心真意地帮助贫穷的中国人摆脱战争和奴役,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又如,著名的美国石油集团的企业家约翰·洛克菲勒在北京创建了协和医院,就曾经为中国的公共医疗慈善事业作了重大贡献。

如果我们撇开西方在中国兴办社会慈善事业的种种目的,仅从中国慈善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的慈善文化促进了近代中国慈善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古老的慈善文化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即:慈善没有国界,慈善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慈善不仅仅是传统的救穷,慈善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发展。

第三,以政府为主导的现当代慈善文化

中国现当代的慈善文化有两个明显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慈善文化是一度断层,传统的慈善理念严重缺失。慈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的时期已经萌芽、已经深入人心了到了近代慈善文化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和国际接轨。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慈善文化却受到了沉重地打击,由于建国前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慈善的幌子,的确做了很多可耻的事,让我们对慈善产生了误解,使得“慈善”蒙垢,产生了负面影响,“慈善”一词在我

国历史上也曾一度声名狼藉,慈善事业被视作封建毒素和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被扫地出门。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慈善事业终于在中国大陆重新出现并迅猛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慈善活动以不同形式、不同规模大量出现;民间慈善组织纷纷建立;涌现出一大批为慈善奔走的慈善事业家……但是文化是一个社会积淀最深的东西,在短期内修复40多年慈善文化的空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人们对人道主义、慈善事业的认识相当模糊,社会上虽有一大批热心社会事业者为慈善事业捐款捐物,很多志愿者为慈善事业出力服务,但毕竟是杯水车薪,没有形成大规模和经常性的格局。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随之又出现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现象,而且民众的慈善理念比较淡薄,对慈善事业不予关注。我国的慈善事业在这种慈善理念缺失的背景下,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当代慈善事业的第二个特征:我国当代慈善事业仍然是政府主导,呈现出官办慈善事业的格局。

新中国的慈善文化虽受到“阶级斗争为纲”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出现停滞不前。但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兴起,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又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慈善总会应运而生。

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于1994年,是经中国政府批准依法注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