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统计学 自考复习资料
广东自学考试人力资源本科统计学计算题汇总复习
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质量:表示平均程度的量,是相对量,一般有劳动生产率(Q )、平均工资(X )、平均人工成本(L )。
质量变,数量固定在报告期。
数量:表示数目多少的量,是绝对量,一般有平均人数(T )、比重(F )。
数量变,质量固定在基期。
第三章例:某制造企业年5月份(31天)有制度公休日11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全日缺勤500工日,非全日缺勤800工时;全日停工100工日,其中被利用100工日,非全日停工400工时;全日非生产3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200工时;公休日加班100工日,加点150小时。
求:(一)该企业的(1)日历工日数、(2)公假工日数、(3)制度工日数、(4)出勤工日数、(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6)全部实际工日数;(二)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
解: • (1)日历工日数=800×31=24800日 • (2)公假工日数=11×800=8800日• (3)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800×20=16000日 • (4)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缺勤工日=16000-500=15500日 • (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 =15500 - 300-400+100=14900日• (6)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工日=14900+100=15000日15500100%100%96.88%16000=⨯=⨯=出勤工日出勤率制度工日14900100%100%96.13%155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日14900100%100%93.13%160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日100100%100%0.67%15000=⨯=⨯=加班加点工日加班加点比重全部实际工日1001001000.67114900=⨯=⨯=加班加点工日加班强度制度内实际工日• (1)日历工时数=800×31×8=198400工时 • (2)公假工时数=11×800×8=70400工时• (3)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假工时数=800×20×8=128000工时 • (4)缺勤工时数=8×500+800=4800工时• (5)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缺勤工时=128000-4800=123200工时 • (6)停工工时数=8×400+400=3600工时 • (7)停工被利用工时=8×100=800工时 • (8)非生产工时=8×300+200=2600工时• (9)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出勤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 =123200-3600+800-2600 =11700工时 • (10)加班加点工时=8×100+150=950工时• (11)全部实际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时+加班工时=117800+950=118750工时第五章例 题11)计算甲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 2)计算乙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 3)计算全厂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4)分析计算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以及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并对全厂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自考《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考试重点梳理汇总
0本课程的重点章是第1、3、4、6章,第2、5、7章是次重点章,第8、9、10章为一般章。
应考者应把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
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绪论一、概念1、企业人力资源:也称企业劳动力资源,指企业所拥有的具有能过从事生产活动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2、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是从开发、配置、利用与保护等环节研究人力资源量的方面的特征3、总体:由客观存在的且具有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而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二、简答题1、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内容①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与素质统计②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③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统计④劳动定额统计⑤劳动报酬统计⑥人工成本统计⑦劳动技能开发与鉴定统计⑧劳动关系统计⑨劳动者社会保障统计2、统计分组须遵循哪些原则①完备性原则②互斥性原则3、简述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前者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后者说明总体的特征,总体是指标的载体;前者既可以用数量表示(数量标志),也可以用文字表示(品质标志),而后者只能用数量表示。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很多指标来源于标志。
例如,将各总体单位的标志值汇总可得标志总量,这个标志总量便是总体的指标。
4、相对指标的种类①计划完成相对数②结构相对数③比例相对数④比较相对数⑤强度相对数⑥动态相对数5、平均指标的特点①将各总体单位的差异抽象化:②只有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才能平均;③被平均的对象必须满足“同质性”6、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和可比性,在总量指标因素分析的统计实践中如何处理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的?在总量指标因素分析的统计实中,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只能二选一。
为了保证指数体系的对等性,一般规定: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而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则固定在报告期。
即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果用拉氏指数,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采用帕氏指数。
7、总量指标的种类①总体单位与标志单位②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③实物指标、价值指标与劳动量指标8、统计分组的作用①区分现象的质或类型②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③分析现象间依存关系9、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方法:①统计分组法②统计指标法③统计指数法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与素质统计1、简述简答加权方法的基本思路简单加权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对于每个具体观测值赋予相应权重,并累加各个观测值与权重的相乘结果,由此得到一个综合结果。
自考11467《人力资源统计学题库》
自考11467《人力资源统计学题库》1. 说明总体单位特征与属性名称的是( B )。
A. 总体B. 标志C. 指标D. 单位2. 在组距分组中,下限与上限之间的距离称为( D )。
A. 全距B. 组中值C. 下限D. 组距3. 说明同一总体或不同总体的不同数量特征的对比关系的指标是( B )。
A. 总量指标B. 相对指标C. 质量指标D. 平均指标4.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平均指标的特点( C )。
A. 只有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才能平均B. 将各总体单位的差异抽象化C. 被平均的对象须满足“异质性”D. 被平均的对象须满足“同质性”5. 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 与商品的销售量为q 时,帕氏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 B )。
A. ∑∑=0010q p q p I q B. ∑∑=111q p q p I qC. ∑∑=0001q p qp I p D. ∑∑=1011q p q p I p6. 下列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 C )。
A. 生活日分配统计B. 劳动生产率统计C. 劳动产品库存量统计D. 人工成本统计7. 主要解决同一公司具有多重身份时其所管辖员工的人力资源规模统计范围的身份归属问题的是( B )。
A. “为谁工作谁统计”B. “谁法人随谁统计”C. “谁拿工资统计谁”D. “谁发工资谁统计”8. 明确比较两个不同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规模的变动情形的统计是( A )。
A. 动态比较统计B. 人员增量统计C. 时点规模统计D. 时期规模统计9. 可以处理一些初入职者、工作调动者或离职员工、被裁员者、参军入伍或离职进修者等人员的人力资源归属问题的依据是( C )。
A. “谁拿工资统计谁”原则B. “谁发工资谁统计”原则C. “为谁工作谁统计”原则D. “谁法人随谁统计”原则10. 企业人力资源包括( B )。
A. 自费脱产学习人员B. 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计划外员工C. 出国探亲人员D. 参加劳动的在校学生11. 主要指该企业人力资源减少的数量来自于企业现有劳动力退出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形式是( C )。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参考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参考资料多项选择题:1.下列不计人工资总额的范围的项目有【BDE】A.奖金 B创造发明奖 C.社会保险费用 D.离退休人员待遇的支出 E加班费用2.根据我国职业培训法规的规定,职业培训分为(ABCDE)A、就业前培训B、转业培训C、学徒培训D、在岗培训E、转岗培训3.人工成本一般包括(ABCE)A、保险福利费用B、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C、退休的退职人员的费用D、生产资料费用E、住房费用4.企业劳动争议统计原则有(BCD)A、劳动争议是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纠纷B、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主要是指企业行政和职工之间的争议C、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的有关劳动权利与义务问题的纠纷D、劳动争议必须提出申诉E、劳动争议包括职工与职工之间发生的纠纷5.企业社会保险统计指标包括(ACE)A、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统计B、集体福利统计C、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统计D、个人福利统计E、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统计6.原始记录的特点是(ABDE)A、记录时间的经常性B、记录工作的群众性C、记录内容的综合性D、记录内容的广泛性E、记录项目的具体性7.编写统计分析报告,应注意(ACD)A、主题明确,重点突出B、注意全面总结,不要侧重于分析问题C、论点要准确,判断推理要符合逻辑D、材料和观点要统一E、注意提出办法和建议,不要侧重于全面总结8.在工作时间统计中停工被利用的时间包括【ABCD】A.制度工作时间 B停工时间 C、出勤时间 D.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E.管理人员的停工时间9.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水平取决于【BCD】A.企业组织能力 B个体素质状况 C、人力资源总体的组成结构D.人力资源的组合比例 E.企业的组织结构10.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有【BE】A.计划定额 B工时定额 C、企业定额 D.产量定额E.临时定额计算分析题:1.某企业工资等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问题:(1)计算各项指标的增加额及完成计划率,并把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的空白处;(2)运用相对检查分析法对该企业的经营效益与工资总额进行计算分析。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全
2012年6月委考课程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课程代码:11467 )一、识记1、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是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2、衡量劳动保护工作水平的标准是工伤事故的频繁程度和严重程度。
3、属于间接损失的是事故造成的停产和减产损失。
4、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产品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5、生产单位合格产品规定的劳动时间消耗量标准,称为工时定额。
6、劳动报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货币和实物。
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
8、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
9、生产力中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是人力资源。
10、劳动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11、按工伤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死亡2人的属于重大伤亡事故。
12、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是劳动产品总量/活劳动消耗量。
13、当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水平与名义工资水平的关系是实际工资低于名义工资。
14、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费用就是人工成本。
15、劳动争议人数是指报告期内与企业行政发生劳动争议的总人数,它不包括重复发生争议的人数。
16、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是智力水平。
17、一个工日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的时间。
18、某甲参加抗灾,某乙参加报告会,按规定甲乙都算非生产工日。
19、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是20、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1、单位时间内规定的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称为产量定额。
22、某企业在报告期内劳动争议处理件数为20件,其中调解、仲裁、判决完结件数分别是14件、2件、1件,则报告期调解完结率是70% 。
23、反映职工代表大会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企业经营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就010010T T q T q T K T T =÷∑∑∑∑∑是工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
24、统计台账的特点是将统计资料按时间顺序系统登记,以便掌握企业经济活动情况的进度资料。
广东自考11467人力资源统计学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人力资源统计学(44-11467适用广东)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答:(1)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与素质统计;(2)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3)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统计;(4)劳动定额统计;(5)劳动报酬统计;(6)人工成本统计;(7)劳动技能开发与鉴定统计;(8)劳动关系统计;(9)劳动者社会保障统计。
考点2:简述指标的分类。
答:(1)根据计算方式不同。
指标分为基本指标与派生指标。
(2)根据表现形式不同。
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3)根据性质不同。
指标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考点3:简述统计分组的原则。
答:(1)完备性原则。
是指任意一个总体单位必须属于某一组。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遗漏,否则各组总体单位之和一定小于总体。
(2)互斥性原则。
是指任意两组都不存在相同的总体单位,即任意一个总体单位仅能属于某一组。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重复,否则,各组总体单位之和一定大于总体。
考点4:简述相对指标的种类。
答:(1)计划完成相对数,又称计划完成程度。
(2)结构相对数,各组标志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之比。
(3)比例相对数,同一总体内部组与组之间标志总量之比。
(4)比较相对数,两个总体相同指标之比。
(5)强度相对数,也称密度相对数,两个总体不同指标之比。
(6)动态相对数,总体两个不同时期相同指标之比。
考点5:简述规模的增量统计。
答:(1)增员统计(2)减员统计(3)人员净增统计(4)人员周转统计(5)人员变动平衡统计考点6:简述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评价的程序。
最新整理自考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考试重点
最新整理自考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考试重点本课程的重点章是第1、3、4、6章,第2、5、7章是次重点章,第8、9、10章为一般章。
应考者应把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
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绪论一、概念1、企业人力资源:也称企业劳动力资源,指企业所拥有的具有能过从事生产活动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2、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是从开发、配置、利用与保护等环节研究人力资源量的方面的特征3、总体:由客观存在的且具有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而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二、简答题1、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内容①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与素质统计②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③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统计④劳动定额统计⑤劳动报酬统计⑥人工成本统计⑦劳动技能开发与鉴定统计⑧劳动关系统计⑨劳动者社会保障统计2、统计分组须遵循哪些原则①完备性原则②互斥性原则3、简述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前者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后者说明总体的特征,总体是指标的载体;前者既能够用数量表示(数量标志),也能够用文字表示(品质标志),而后者只能用数量表示。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很多指标来源于标志。
例如,将各总体单位的标志值汇总可得标志总量,这个标志总量便是总体的指标。
4、相对指标的种类①计划完成相对数②结构相对数③比例相对数④比较相对数⑤强度相对数⑥动态相对数5、平均指标的特点①将各总体单位的差异抽象化:②只有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才能平均;③被平均的对象必须满足“同质性”6、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和可比性,在总量指标因素分析的统计实践中如何处理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的?在总量指标因素分析的统计实中,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只能二选一。
为了保证指数体系的对等性,一般规定: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而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则固定在报告期。
即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果用拉氏指数,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采用帕氏指数。
7、总量指标的种类①总体单位与标志单位②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③实物指标、价值指标与劳动量指标8、统计分组的作用①区分现象的质或类型②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③分析现象间依存关系9、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方法:①统计分组法②统计指标法③统计指数法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与素质统计1、简述简答加权方法的基本思路简单加权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对于每个具体观测值赋予相应权重,并累加各个观测值与权重的相乘结果,由此得到一个综合结果。
自考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汇总内容
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
统计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数体
系
影响企业劳动生产
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
和劳动力的影响
企业月劳动生产率水平受小时劳动生产率水平、实际工作日长度、实际工作月长度这三个
因素的影响。它们的指数关系为
月劳动生产率=小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日平均长度×实际工作月平均长度
a指数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数 = 出勤工时 - 非生产工时 - 停工工时 + 停工被利用工时
= 496000 - 13900 – 10600 + 6400 = 477900工时
全部实际劳动工时数 =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 + 加班加点工时
= 477900 + 9000× 8 + 6000 = 555900工时
300工日
全部实际劳动时间
1)日历工日数
2)制度公假工日数
= 800 X 31 = 24800 工日
= 800 X 8 = 6400 工日
3)制度工作工日数 = 日历工日数 – 公假工日数 = 24800-6400 = 18400 工日
4)出勤工日数 = 制度工作时间 – 缺勤时间 = 18400 – 300 = 18100 工日
1000工日 2600工时
实际劳
停工损
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 停工被利用
时间 800工日 失时间
全部实际劳动时间
缺勤时间
非生产时间
1500工日
1900工时
3500工日
4000工时
日历时间 (30天)
制度公休时间(8天)
每班8小时,生
产工人月平均
人数为3000人 实际公
(华师自考)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考点
1.按用工期限分组:
(1) 长期职工:只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及国有经济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2) 临时职工:之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
2. 性别分组。
3. 按工作岗位分组
1.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应得到相应的提高。(q↑→W↑)
2.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增长水平要适度,要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水平。(W↑<q↑)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P8
1. 企业人力资源量与配置统计
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与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均衡配置等,人力资源的构成由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多)P9
(3).半年平均人数:指报告半年期(上半年或下半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力资源数。
(4).年平均人数:指报告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力资源数。
在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中,不仅要计算其总量指标,还需要将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观察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在性别、岗位、工种等方面的配置状况,研究各种分配比例是否合理,保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各类人力资源的需求,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协调和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P23
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本期增加人数的六项子指标:P27
(1).从农村招收的人员
(2).从城镇招收的人员
(3).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
(4).录用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
(5).调入
(6).其他
本期减少人数的五项子指标:P28
(1).离休、退休、退职人员
(2).被开除、除名、辞退的职工
广东自学考试人力资源本科统计学计算题汇总复习
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质量:表示平均程度的量,是相对量,一般有劳动生产率(Q)、平均工资(X)、平均人工成本(L)。
质量变,数量固定在报告期。
数量:表示数目多少的量,是绝对量,一般有平均人数(T)、比重(F)。
数量变,质量固定在基期。
第三章例:某制造企业年5月份(31天)有制度公休日11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全日缺勤500工日,非全日缺勤800工时;全日停工100工日,其中被利用100工日,非全日停工400工时;全日非生产3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200工时;公休日加班100工日,加点150小时。
求:(一)该企业的(1)日历工日数、(2)公假工日数、(3)制度工日数、(4)出勤工日数、(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6)全部实际工日数;(二)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
解:• (1)日历工日数=800×31=24800日• (2)公假工日数=11×800=8800日• (3)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800×20=16000日• (4)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缺勤工日=16000-500=15500日• (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15500 - 300-400+100=14900日• (6)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工日=14900+100=15000日• (1)日历工时数=800×31×8=198400工时• (2)公假工时数=11×800×8=70400工时• (3)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假工时数=800×20×8=128000工时• (4)缺勤工时数=8×500+800=4800工时• (5)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缺勤工时=128000-4800=123200工时• (6)停工工时数=8×400+400=3600工时• (7)停工被利用工时=8×100=800工时• (8)非生产工时=8×300+200=2600工时• (9)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出勤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123200-3600+800-2600 =11700工时• (10)加班加点工时=8×100+150=950工时• (11)全部实际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时+加班工时=117800+950=118750工时第五章例题1总产值(万元)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人数人数基期报告期甲车间乙车间1080027000240003200012001800200020009151216133.3106.7全厂37800560003000400012.614.0111.11)计算甲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2)计算乙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3)计算全厂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4)分析计算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以及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并对全厂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1)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企业节约劳动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赢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A、提高劳动效益B、提高劳动报酬C、提高劳动生产率D、降低人工成本2、下列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A、产品生产统计B、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一C、劳动技能开发统计D、劳动报酬统计3、为避免人力资源统计的重要与遗漏,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统计时应遵循()A、在哪工作由哪统计的原则B、由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统一的原则C、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D、由最初的工作单位统计的原则4、按用工期限分类,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A、在一年以上的职工B、不超过半年的职工C、不超过两年的职工D、不超过一年的职工5、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部分是()A、制度工日数B、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C、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数D、出勤工日数1.企业的()直接影响着劳动报酬水平的高低。
A.产品销售量 B.劳动生产率C.产品产量 D.GDP增长2.()不是..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A.企业人力资源统计 B.生活日分配统计C.人工成本统计 D.产品销售成本统计3.为准确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各企业应该执行的原则是()。
A.主管部门统计 B.基层统计C.谁发工资谁统计 D.管理人员统计4.计算月平均人数时,遇到公休日和节假日,处理办法是()。
A.不算 B.按当天加班人数算C.按其前一天的人数算 D.按其后一天的人数算5.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标志是()。
A.人的体力和智力水平 B.人的文化水平C.人的年龄和性别 D.人的家庭及其工作岗位6、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时间标志是()A、社交时间B、娱乐时间C、闲暇时间D、受教育时间7、按照工伤事故损失工作日分类,重伤事故的工作日损失在()A、90-5999日B、105-5999日C、1-90日D、365-5999日8、在进行劳动保护措施费核算时,不被作为劳动保护费用的是()A、有关劳动保护的设备、工具的购置费用B、发放给个人使用的劳动保护用品C、有关保健食品的购置费用D、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劳动保护设施所支付的费用9、下列哪一个因数是制约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设施的主要因素?()A、基本生产工人B、生产工人C、辅助生产工人D、全部从业人员6.以下关系正确的是()。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课程代码:8407)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2分)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A统计整理 B统计调查 C统计分析 D统计结果2.企业人力资源期末人数就其性质来说属于时点现象,因此被称为()。
A年末人数 B季末人数 C月末人数 D时点人数3.按用工期限分类,长期职工指用工期限()。
A在一年以上的职工 B不超过半年的职工 C不超过两年的职工 D不超过一年的职工4.出勤率代表的是()。
A个体劳动积极性的指标 B个体能力的指标 C个体身体健康状况指标 D个体体能综合5.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复合体,具有整体性和相关性,因此进行人力资源素质评价时应遵循()。
A主导因素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定量化原则 D模糊性原则6.报告期内连续工作的日数与制度工作日数的比重称为()。
A平均工作日比重 B工作日比重 C辅助工作时间比重 D连续工作日比重7.下列不属于非工作时间的是()。
A医疗卫生保健时间 B上下班路途时间 C工间操时间 D社交时间8.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管理和教育等方面,采取的一整套综合性措施,称为()。
A劳动保护 B劳动保障 C劳动环境 D劳动社保9.在进行劳动环境分析时,对厂区绿化状况的评估,通常使用的指标是()。
A达标率 B超标率 C覆盖率 D完好率10.产品产量÷耗用工时=()。
A日劳动生产率 B小时劳动生产率 C月劳动生产率 D年劳动生产率11.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或一定工作量所预先规定的时间消耗标准,称为()A劳动生产率 B劳动效益 C劳动时间 D劳动定额12.以“工时”为单位计算,实际消耗工时只包括()。
A缺勤工时 B停工工时 C无定额工作工时 D从事有定额工作的消耗工时13.狭义的企业人力资源考评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
人力资源统计学 自考复习资料
2、 为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增减变动的规律,除计算本期增减人数外,还应指明增加人员的来源及减少人员的 去向。 (1)企业人力资源本期增加人数的主要来源有: 一是从农村招收的人员;二是从城镇招收的人员;三是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四是录用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 五是调入;六是其他。 (2)本期减少人数指:一、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二、被开除、除名、辞退的职工;三、终止或解除合同的职 工;四、调出人员;五、其他人员(包括停薪留职、参军、死亡等) 3、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报告期末实际使用总量/报告期计划使用总量*100% 在计算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指标时, 其分子指标的实际使用总量使用了报告期末实际使用总量, 其原 因是计划总量是按期末人数制订的。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逐步缩小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性服务的职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 市场、提高本企业拳头产品的竞争能力方面。 第三章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 1.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水平、技术业务水平、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等。 企业要有顽强的活力,其源泉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技术基础,从更深层次观察,还在于企业脑力劳动者 与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 2.研究意义: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状况以及层次结构,可以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实力的总体水平。 3.人力资源素质 (一) 个体素质 (二) 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标志是人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反映人力资源素质的间接指标有:健康状况、 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 (1). 体力 包括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上肢长、下肢长等;机能指标,如呼吸差、肺活量、最大摄氧量等; (2). 智力:智力水平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智商 (3). 健康状况:发病率、职业病感染率、 (4). 文化程度 (5). 性别 (6). 年龄 (7). 劳动积极性:出勤率、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8). 能力:能力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综合指标。 (三) 整体素质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水平取决于:个体素质状况、组成结构、组合比例。 4.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 概念:指为了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需要,科学运用经济计量、数学模型、统计等方法,对企业中作为 经济要素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的设计的构成因素有: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 (1). 体能综合指标 身高三项综合身体指数=身高—(体重+脑围) (2). 智力水平 (3). 健康状况指标 (4). 文化程度指标:一般通过学历反映。 (5). 年龄性别指标 (6). 劳动积极性指标 (7). 能力 5.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特点: (1). 数量化、 (2). 模糊性、
人力资源统计学
自考本科《人力资源统计学》代码:11467复习重点课件小抄程振源李军华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绪论第一节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企业人力资源:也称企业劳动力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具有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
ﻫ特点:1.企业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 2.企业人力资源具有再生产性。
二、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及其基本内容1、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与素质统计;2、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3.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统计;4、劳动定额统计;5.劳动报酬统计;6.人工成本统计;7、劳动技能开发和鉴定统计;8、劳动关系统计;9、劳动者社会保障统计。
第二节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和总体单位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且具有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总体单位: 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总体性质: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和差异性二、标志和指标(一)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与属性的名称标志表现:各总体单位上的具体体现1、根据标志表现是否完全相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2、根据数量表示,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标志值: 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标志总量: 各总体单位的标志值之和指标: 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1、显著特点: 数量性2、根据计算方式, 分为基本指标与派生指标3、根据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根据表现形式, 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标志和指标区别和联系区别:前者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 而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 总体是指标的载体。
标志既可用数量表示, 也可用文字表示。
而指标只能用数量表示。
联系:很多指标来源于标志。
第三节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统计方法一、统计分组法(一)统计分组法: 按某个可变标志将总体分成若干组成部分(称为组)(二)原则:完备性原则、互斥性原则(三)作用:(1)区分现象的质或类型 (2)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3)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四)类型: (1)根据分组标志的多少,有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2)根据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有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单项分组和组距分组)(五)几个跟组距分组有关的概念1. 上限与下限: 分组标志在每组中的最大值成为上限, 取的最小值称为下限2.开口组和闭口组:只有上限或只有下限的组称为开口组, 而同时具有上限和下限的组称为闭口组。
广东省《人力资源统计学11467》重难点复习资料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重难点笔记资料课程代码:11467内部辅导11467人力资源统计学串讲笔记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概论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1)对企业人力资源施行科学管理,就必须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实际情况。
科学管理的前提之一就是实事求时,一切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按实际情况办事。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开发,与利用的数量表现及有关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其发展态度和某种趋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与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区别(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与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在大的方面是一致的。
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对人力资源经济运动的总过程给予量化的观察和分析,在对人力资源质与量的统一研究中描述人力资源的数量表现与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它的变动走势和一般规律。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是包含在这个大范围内的,其与社会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区别可概括为(3)第一,研究的客体不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象与过程为研究客体的,而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则是以全社会人力资源现象与过程为研究客体。
(4)第二,研究的范围不同。
前者是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利用和使用条件的研究,而后者是社会人力资源的形成。
配置。
使用和再生产的过程。
(5)第三,研究的内容不同。
前者是研究企业劳动力的规模,构成,利用,劳动效率,劳动保护,工资分配和人员培训等内容,而后者则是研究全社会人力资源的总量和构成,从业人员的规模和构成,劳动力的使用与劳动时间的利用,劳动力工作环境安全安全与健康,劳动报酬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的关系等内容。
(6)第四,研究的任务不同。
前者的研究除了为全社会的宏观研究提供材料外,主要研究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为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而后者则是研究和阐明全社会人力资源的现状,发民用工业,各种比便关系,社会劳动效益与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发展变化速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40 90 50 50 100 100 80 2 3 5 2 2 2 2 2 73 .75 (人 ) 74 人 a 35 2 2
例 3: (注意:不能数错天数) 尾-头+1 某公司人数登记如下: 1-11 日 12-22 日 23-30 日 610 人 612 人 620 人 11 日 11 日 8日 月平均: a
(3). 动态性。 6.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设计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2). 主导因素原则、 (3). 定量化原则、 (4). 模糊灰色原则、 (5). 最优化原则。 7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程序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 确定指标权权重 (3). 确定评价方法 8.层次分析法(P52) 基本思想:分层、同一层次内两两比较排序。 第四章 *生活日分配统计 1. 生活日分配是指人们在一天的时间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耗费的时间分布状况。 时间分配又称时间构成,它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制约,同时又受到生活习惯、传统风俗、道 德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2. 生活日分配的基本方向有:工作时间、非工作时间。 3. 生活日分配的任务(P58) 4. 工作时间利用统计 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工作时间不包括为上班而必须耗费的路途时间和午 休时间(工间操时间则应包括在内),也不包括自愿留下做好事而耗费的时间。 5. 工作时间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工时、分钟。: 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时间,称为一个工日。不仅包括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和末从事本职工作的时 间(如停电、停工待料等)还包括非全日缺勤的时间。 使用“工时”作为计量单位通用性更强。 6. 工作时间的构成与核算(P62) 图 4-1 工作时间构成关系图 日历工作时间(工日或工时) 公休时间 加班加点 工作时间 制度内实 际工作 时间 制度工作时间 出勤时间 停工时间 停工被 利用时间 损失的工 作时间 非生产 时间 缺勤时间
X
Xf f
注意由时期数列求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1〕、由 时期数列 求 序列平均数 (
a
a)
af f
简单:
a
a
n
加权: (
2〕、由时点数列 求 序时平均数
a)
a
(1)若资料是每天登记的视为连续时点,可用算术平均数法求序时平均数。
n 已分组: 未分组: 例如:已知某企业一个月内每天的工人人数,要计算该月内每天平均职工人数,可将每天的工人人数相加, 除以该月的日历数。 a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与利用以及其它劳动现象的数量方面,是 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研究范围是:企业人力资源诸现象。 3. 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 4. 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 5.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6. 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工资。 7. 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8.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内容: (1)企业人力资源量与配置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均衡配置等。 人力资源的构成有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 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 主要指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3)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 (4)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 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安全生产统计或工伤事故统计、职业病统计、劳动环 境统计等。 (5)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 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 数量的多少,也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也 可决定劳动报酬水平。 劳动定额统计; (7)工会参与统计; (8)企业人力资源考评与奖惩统计; (9)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报酬统计; (10)职业技能开发统计; (11)人力费用统计; (12)劳动争议统计。 9.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的过程:三个阶段 (1)一是搜集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的原始资料,称为统计调查。 主要任务: 是对企业内每个单位人力资源现象的具体事实及其所表现的数量特征进行登记, 搜集反映企业人力资 源现象数量方面所需要的原始资料。 (2)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汇总,称为统计整理; 主要是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汇总, 以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总体的特征, 为统计分析打下基 础。 (3)三是对统计整理好的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分析报告,称为统计分析。 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发展 趋势、原因和特点,发现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10.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组织的布局是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布局相对应。 1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原始记录。 12.从现象上看,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售后服务的竞争。市场竞争实质是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水平的竞争。 1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
2、 为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增减变动的规律,除计算本期增减人数外,还应指明增加人员的来源及减少人员的 去向。 (1)企业人力资源本期增加人数的主要来源有: 一是从农村招收的人员;二是从城镇招收的人员;三是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四是录用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 五是调入;六是其他。 (2)本期减少人数指:一、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二、被开除、除名、辞退的职工;三、终止或解除合同的职 工;四、调出人员;五、其他人员(包括停薪留职、参军、死亡等) 3、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报告期末实际使用总量/报告期计划使用总量*100% 在计算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指标时, 其分子指标的实际使用总量使用了报告期末实际使用总量, 其原 因是计划总量是按期末人数制订的。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逐步缩小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性服务的职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 市场、提高本企业拳头产品的竞争能力方面。 第三章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 1.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水平、技术业务水平、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等。 企业要有顽强的活力,其源泉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技术基础,从更深层次观察,还在于企业脑力劳动者 与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 2.研究意义: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状况以及层次结构,可以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实力的总体水平。 3.人力资源素质 (一) 个体素质 (二) 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标志是人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反映人力资源素质的间接指标有:健康状况、 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 (1). 体力 包括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上肢长、下肢长等;机能指标,如呼吸差、肺活量、最大摄氧量等; (2). 智力:智力水平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智商 (3). 健康状况:发病率、职业病感染率、 (4). 文化程度 (5). 性别 (6). 年龄 (7). 劳动积极性:出勤率、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8). 能力:能力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综合指标。 (三) 整体素质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水平取决于:个体素质状况、组成结构、组合比例。 4.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 概念:指为了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需要,科学运用经济计量、数学模型、统计等方法,对企业中作为 经济要素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的设计的构成因素有: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 (1). 体能综合指标 身高三项综合身体指数=身高—(体重+脑围) (2). 智力水平 (3). 健康状况指标 (4). 文化程度指标:一般通过学历反映。 (5). 年龄性别指标 (6). 劳动积极性指标 (7). 能力 5.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特点: (1). 数量化、 (2). 模糊性、
a
a f f
(2)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
(
a
)
A.间隔相等 (时间是间断的,而且间隔相等)
a1 a a2 a3 ...... n 2 2 a n 1
例 1:某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职工人数如下表。 日期: 10、1 人数: 865 11、1 872 12、1 890 今年 1、1 879
第二章 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 (*) 1、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及构成情况; 二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是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潜力,为劳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2、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和从事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生产力中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 下,企业间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实质上是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上的竞争。 3、企业人力资源是指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工作或服务并由企业支付工资的全部人员,它既包括职工、再就业 的离退休人员和临时员工,也包括在企业中工作的外方人员或港、澳、台方人员。 4、为了准确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各企业应该执行的原则是:谁发工资谁统计原则。 下列列入企业人力资源统计范围的人员有: 一是实行个人承包,离开单位经营,不再由原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二是经单位批准停薪留职、自费脱产学习、了国探亲以及离开单位自谋出路的人员; 三是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在校学生; 四是已由国家司法部门法办,在一定时期内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5、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可用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来反映 (1)期末人数 时点现象 (2)平均人数 序时平均数 (3)常用的企业人力资源数量指标有:季末人数;年末人数;月平均人数;季平均人数;年平均人数。 (4)年平均人数是指报告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力资源数。各季平均人数的平均数;各月平均人数的平均数。 计算方法有; 一、全年内各月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 12; 二、全年内四个季度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 4; (5)月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计算月平均人数时, 一、遇到公休日和节假日的人数处理方法是按其前一天的人数算。 二、在计算开工不满全月的新建企业平均人数时,要以其开工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而 不是该月的开工日数。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