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
威海市城市发展规划及其景观风貌建构的思考
1 4
19 94
71 3
的市 民提问 、 市长信 箱 、 意见 募集 等方式 反 映了公众 参与 在该 市
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
2 o o4
空 间 结 构 为 “ 品威 海 、 A”精 富裕 威 56 8 人居精品海湾城市 9 字形格局 海、 魅力威海 、 人居
思路。
关 键 词 : 展 规 划 , 观 风 貌 , 考 发 景 思 中 图分 类 号 : 9 4 TU 8 文献标识码 : A
多组 团的带状城 市空问形态 。城 市内 威海市位 于山东半岛东端 , 是我 国著名港 口城市。近十几年 线 向西扩展成 目前 多中心 、 来威海市经济 、 社会 、 文化均获得 了较快 的发展 , 城市规模不断扩 部空 间垂直增长迅速 , 立体交通快 速发展 , 2 0 于 0 8年 全市初 步建 大, 加之近几十年来 的数次合 理 的规划 引导 , 使威 海 市的城 市格 成了纵向 以威石路 、 即路 、 张路 , 向 以 3 9国道 、 威 初 横 0 俚李 线 、 石 环海公路 为骨架 的“ 三纵 三横一 环” 并 以高 等级公 路为 支 , 局变化从实践 中获得经验 , 在对外经 贸活动 与国际化对接 中逐步 泽线 , 走 向合理 、 完善 。结合靠 山面海 的 自然 特征 , 形成 了 山海 交融 的 撑 , 支相 连、 横交错 的公路 网络 ; 干 纵 在快 速路 、 轨道 交通 的支 持 空间风貌 ; 近几年威海 市先后 被评 为 国家 级 园林城 市 、 国家 卫生 下 , 威海与周 边城市 的联 系得到 了极大加强 , 与烟 台、 岛形成组 青 城市 、0 3年获 得联合 国“ 20 人居奖 ” 2 0 、0 9年又 获得 了国家 “ 森林 合城市共同发展 。在此 过程 中一 些重要 的城 市规 划理论 对城 市
我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探析
我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探析摘要城市景观风貌是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及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现。
阐述了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价值,总结了其特点,分析了我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规划要点,以期促进城市景观规划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价值;特点;规划要点城市景观风貌即城市景观所展示出来的风采和面貌,是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现,既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和科教文明[1]。
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加速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与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正逐步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在现代工业技术和全球经济化的影响下,城市原有的格局和城市景观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直观地表现为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和原有景观形态流失。
当原有的、传统的城市空间格局无法满足现代经济活动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城市为谋求发展,新一轮的建设、扩张就不可避免。
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诸如人口、环境破坏等影响,也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对自身空间扩大、多余人口的转移等实际需要,以“迁徙者”的身份出现在城市中,某种程度“迁徙者”对原有城市景观风貌上形成了现有或者潜在的威胁。
1城市景观风貌的价值城市景观风貌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遗产存在形式,其生态保护、景观观赏、科学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等多方面的价值是不可忽视,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突出城市特色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受功能主义和快速城市化的影响,往往套用现成的理念或者建设模式,对城市在历史、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上考虑较少,导致城市个性丧失,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难以赢得和唤起城市人群的认同和归属感。
相关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则可以将城市独有的自然条件、历史文脉、人文信息等因素内化到具体景观要素的设计中,增强城市的差异性。
1.2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我国自开展城市规划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但是在其中缺乏对城市景观风貌的关注。
浅谈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以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浅谈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以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方春;谢芙蓉【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带来文化价值观的扩张,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越来越多地受到其影响,城市的地方性和传统特征正在逐渐弱化,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物出现在各城市,"特色危机"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本文以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塑造城市特色,营造城市独特魅力.【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作者】方春;谢芙蓉【作者单位】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 城市风貌特色的相关概念和类型1.1 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性质、底蕴、格局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
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
它与城市风貌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特色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
城市风貌特色则是一座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历史积淀、自然条件、空间形态、文化活动和社区活动等共同构成的,在人的感知层面上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征,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
其定义的实质与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是完全相同的。
1.2 常见的几种城市风貌特色类型传统城市风貌:城市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保留了历史上一定时期较为完整的建筑群体,反映该时代的风貌。
民族特色城市风貌:城市保留了众多的民族历史文化遗迹,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山地城市风貌:城市依山而建,大多呈多中心的组团式结构,组团间的山体等绿色隔离带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
山水城市风貌:城市建立在自然山水体系中,群峰环抱,绿水穿城,是以山水风景为城市的风貌特色。
《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草案)》的审议意见
《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草案)》的审议意见《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草案)》的审议意见《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草案)》的制定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草案)》的审议意见,欢迎大家阅读。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将审议市政府提交的《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
为做好这次审议工作,市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城环委”)高度重视,提前介入《条例(草案)》的起草,多次与住建局、法制办及相关部门沟通衔接。
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常委会副主任毕礼伟带领城环委立即开展了广泛调研,听取市住建局起草情况的说明,与环翠区、国家级开发区、各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到荣成市进行调研,委托文登、乳山、南海新区征求本辖区的意见;召开了由规划、建设、园林、文化、水利、林业、海洋与渔业、环保、档案等方面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对青岛市制定实施《城市风貌保护条例》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
4月8日和14日,城环委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结合调研情况,对《条例(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议,对审议中存有异议的条款,多次与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推敲、斟酌,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城环委认为:威海“山、海、城”独特的城市风貌是我市的宝贵资源,对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于缺乏具体适用、完善的法律依据,有些风貌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例如,海岸线和湿地被侵占,礁石、沙滩和山体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没有得到很好地维护和修缮,甚至被拆除等等。
因此,制定城市风貌保护地方法规非常必要,同意将该《条例(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同时指出,由于我市缺乏城市风貌保护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及保护名录等基础工作的支撑,《条例(草案)》的内容不够全面,比较笼统、宽泛,刚性要求条款少,约束力不够强。
基于城市风貌特色的多层次景观通廊规划
基于城市风貌特色的多层次景观通廊规划作者:黄鹤绵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11期摘要:塑造景观风貌特色,实现精细化管理,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
中山市基于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建立多层次的景观通廊控制网络,实现对城市景观的有效管控,是一项有益探索,对国内同类型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风貌;多层次景观通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空间拓展迅速,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系列重要会议,要求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实现精细化管控。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
为守护城市生态山水资源,凸显城市特色景观,国内规划界进行持续的探索,并呈现两种趋向:一是从宏观城市景观格局入手,进行总体城市设计,划定生态景观廊道[1];二是从微观的城市区段入手,进行景观视线控制[2]。
这两种趋向对保护城市景观风貌都具有一定作用,但存在局限。
广东省中山市编制完成《中山市中心城区景观通廊规划》(以下简称《景观通廊规划》),转变传统景观规划仅对小尺度空间进行管控的编制思路,从中心城区大尺度的景观格局、景观特色着眼,将宏观景观格局管控与微观视线廊道控制进行结合,构建出多层次的景观控制网络,是对城市景观风貌控制的有益探索。
1 中山市景观风貌特色提炼城市的景观风貌特色,是建立管控框架,实现全域谋划的基础。
《景观通廊规划》通过公众咨询、现场调研、文献解读等技术路径,提炼中山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的三大特色。
1.1 一座与山与水相伴相生的城市中山自宋代建城,形成“山·水·城”的景观风貌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逐步演化为“山·水·田·城·海”的大山大水格局,奠定城市的景观框架。
1.2 一座自然景观优美的秀雅之城中山自然景观具备“名山秀城、岐水绕城”的特点。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威海滨海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威海滨海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摘要: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对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城市景观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
威海市拥有“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的称号,在公园城市理论的指导下,城市滨海景观的设计应展示出新风貌与新作为。
以威海市滨海公园景观设计为例,探索公园城市理论融入滨海景观设计的实践途径,达到提升公园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公园城市;滨海公园;景观设计;1 公园城市理念内涵1.1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强调设计要以人为中心,要注重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要惠及大众、公平共享,建设普惠公平、活力多元的城市绿地。
1.2 生态引领,城园共融以生态为发展观的城市建设强调自然环境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提倡与环境共生,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生态本底,促进城市与自然共融。
1.3 城乡协调,创新互促构建互促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将城市建设与美丽乡村战略相联系,考虑产业融入与转型,创新思路,开放策略,通过区域性的绿色生态网络的搭建,使城乡联动发展。
1.4 多元共生,创新发展公园和开放空间是天然的文化传播平台,是城市展示自我形象的窗口。
可彰显地域文化特点,体现当地特色民风民俗,传播民族文化,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最好名片。
2 威海滨海公园景观特征分析及不足2.1 威海滨海公园景观特征地理气候特征:威海属于暖温带温润季风性气候,雨水丰富,气候温和,周期性的海风使得威海四季分明,冬季风雪较多,根据雨、雪、风、雾等不同气候营造出不同风景,滨海公园利用风力与太阳能进行生态设计,很多灯具的电力来自海边的太阳能板,且这些能源也投入到周边的建筑中使用。
景观植被特征:植物的选择多以抗灾害为主,可起到减轻夏季洪涝灾害,减缓台风的作用。
坚持适地种树的原则,同时引进一些国外适应力较强的树种,色彩搭配上凸出变化,呼应公园的景点,反映了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原理。
威海城市风貌描述
威海城市风貌描述威海是一个位于中国东部的美丽海滨城市,拥有独特的城市风貌。
威海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威海的城市风貌以海洋为主题,融入了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和传统的文化元素。
沿海地区的建筑多采用了现代化的玻璃幕墙设计,给人一种开放、明亮的感觉。
而在城市内部,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许多游客。
威海的城市规划十分合理,道路宽阔,交通便利。
城市中心的主要街道都铺设了整洁的人行道,街道两旁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街道两旁的商业区充满了活力,各种时尚的商店和餐馆让人目不暇接。
威海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传统的民居建筑。
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代表了威海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形象,而郊区的传统民居展示了威海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些传统民居建筑通常由青砖灰瓦、木结构和雕花窗户组成,给人一种古朴雅致的感觉。
威海的城市风貌还体现在城市的公园和景点中。
威海有许多美丽的公园,如中山公园、草地公园等,这些公园绿树成荫,湖泊和花坛点缀其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而威海著名的景点之一——威海湾则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威海湾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拥有绵延的海滩和清澈的海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度假和观光。
威海的城市风貌还体现在街头巷尾的小细节中。
街道上的绿化带和花坛经常被装饰成各种形状,如鸟、花、动物等,增添了城市的活力和艺术氛围。
城市中还有许多艺术雕塑和壁画,展示了威海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威海的城市风貌独特而美丽。
从海滨到城市中心,从现代化建筑到传统民居,从公园景点到街头巷尾,威海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无论是作为居民还是游客,都能够在威海的城市风貌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八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烟台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1)一、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现状分析 (2)(一)威海市土地利用现状 (2)(二)威海市生态环境现状 (5)二、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影响 (10)(一)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10)(二)城镇用地的生态环境影响 (10)(三)农业用地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1)(四)工矿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2)(五)基础设施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六)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三、威海市土地生态建设研究 (14)(一) 威海市环境承载力分析 (14)(二) 威海市环境承载力评价 (18)(三)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20)四、威海市生态用地建设目标以及布局安排 (21)(一)总体目标 (21)(二) 调控指标体系 (21)(三) 生态调控指标建议 (22)(四)土地生态用地的功能分区布局 (22)五、威海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6)(一) 农村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26)(二)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27)(三) 开发区(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27)(四) 建成区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27)(五) 生态和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28)(六) 旅游区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28)六、协调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对策措施 (29)(一)发挥土地总体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9)(二)继续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并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及生态条件 (30)(三)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防治土地退化 (30)(四)启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预警系统 (30)前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通过对土地的使用、保护和改造以获得效益。
人类进行土地的利用过程也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干预过程,这种干预有时是正向的,能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健康及自身的发展,而大多数则是负向的,会恶化环境,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特征区研究——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景观特征区研究——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山东省威海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威海市的城市景观也在不断改变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城市景观资源,需要对威海市城市景观特征区进行系统研究。
2. 研究目的通过对威海市城市景观特征区的研究,旨在:1)掌握威海市城市景观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2)分析威海市城市景观的类型组成、特征和变化趋势。
3)提出威海市城市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威海市未来城市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3.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选取威海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威海市城市景观特征区的调查和分析,深入探讨威海市城市景观的分布特征、类型组成、特征和变化趋势。
具体内容包括:1)威海市城市景观特征区的划分和分布特征的分析。
2)威海市城市景观类型组成、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分析。
3)对威海市城市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的研究。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空间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
4.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了解威海市城市景观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为威海市城市景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为威海市城市景观保护与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3)丰富景观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
5. 研究进度计划本研究预计完成时间为一年,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2个月)第二阶段:数据归纳和整理(1个月)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3个月)第四阶段:对策和建议研究(3个月)第五阶段:报告撰写和修改(2个月)6.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1)威海市城市景观特征区分布图和分析报告。
2)威海市城市景观类型组成、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分析报告。
3)威海市城市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报告。
4)一篇完整、系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
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_以威海市为例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08-0064-07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宋 云 俞孔坚 〔摘 要〕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所面临的洪涝灾害严重和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提出应整体和多目标地解决这个问题,而非单一目标或工程的方式来解决。
运用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前瞻性地判别出对控制洪涝灾害关键的局部、点和位置关系,通过保护、管理和规划坑塘、湿地和绿色水道系统来实现城市的洪涝治理,并通过蓄滞和下渗雨水来实现雨水的资源化。
另外,通过规划前后定量化的模拟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对规划的结果进行检验。
〔关键词〕 景观规划;水资源管理;景观安全格局;城市水系统〔中图分类号〕 T 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宋 云(1982—),女,满族,辽宁铁岭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雨洪管理和区域景观规划;俞孔坚(1963—),男,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和区域规划、景观设计学。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攻关计划子课题(2004BA516A18);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政府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 2007-04-16〔修回日期〕 2007-06-04 一 引言 在我国,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紧缺问题同时并存。
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很多的呼吁和相关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
一方面,提出了转变防洪减灾思路,从过去的视洪水为猛兽向人与洪水和谐共处转变,从过去单一的控制洪水向全面管理洪水转变[1][2][3],提出以蓄积代替全面泄洪,为河流预留出更多空间的防洪思路[3];另一方面,提出了洪水和雨水资源化管理的思路[4][5][6][7],认为雨水利用可以开源节流,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水污染的控制等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8]。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管理雨水和洪水,进而实现城市的洪涝安全和雨水资源化。
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
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风貌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
本文将通过对城市风貌的深入解析,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城市风貌解析城市风貌是指城市在地理、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整体形象。
在城市风貌的解析中,我们需要城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以深圳市为例,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深圳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蜕变成一个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深圳也面临着风貌特色丧失、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控制策略针对城市风貌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策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城市风貌进行引导和控制。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明确保护区域和开发区域,防止盲目开发导致的风貌破坏。
其次,采取环保措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例如,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垃圾分类和处理效率等。
最后,优化建设规划,打造宜居环境。
例如,提高公共空间品质,增加绿地面积,推动慢行交通等。
总结城市风貌的保持与传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城市风貌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为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提供有益的建议。
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城市风貌的保护与传承,注重保持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使城市在发展中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总之,我们要在推动城市发展的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风貌,让城市在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引言山东省威海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威海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基于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城市风貌规划,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规划生态基础设施是指城市中支持绿色生态、提高环境质量的自然和人工系统,包括自然保护区、公园、湿地、林地等。
城市风貌规划则是以城市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展现城市独特的形象和魅力。
威海海岸设计
摘要:威海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和人居福地,拥有中国城市中最长的海岸线。
海岸线是威海的灵魂和重要资源,海岸线的生态景观对城市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本文从威海海岸线的现状调研和生态空间分析,运用先进的景观设计方法和理念,剖析了海岸线的综合利用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了威海市区海岸线生态保护开发策略。
关键字:海岸线生态景观威海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及港口,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是中国生态与人文环境最和谐的地方之一。
威海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海、山、岛、泉、古、俗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拥有海岛海岸、城市园林、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十多种类型。
城市建设更是独具特色,红瓦淡墙,与青山、碧海、蓝天相映成趣。
山在海中,海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卷。
威海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度假基地,以境内的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福文化”为主题,将威海沿海岸线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构筑起威海大旅游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南有寿比南山,北有福如东海,外有黄金海岸,内有幸福海岸”的威海旅游新品牌。
威海市海岸线也是山东省海岸带重点发展的“中国阳光海岸带”之一,海岸线生态和景观资源十分丰富独特。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海岸带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些地方的岸线资源被无序开发,海水养殖、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海岸生态;一些地方的海岸防护林被砍伐掉开发房地产;海岸线景观破坏严重;一些海岸湿地被侵占,沿海重大项目及产业布局缺乏协调,致使海岸生态趋于恶化。
1 景观表述——威海海岸线区域现状山东省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地处北纬36°41′~37°35′,东经121°11′~122°42′。
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北与辽东半岛成犄角之势,素有“京津的钥匙与门户”之称。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城市风貌保护的实施意见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城市风貌保护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07.13•【字号】威政办发〔2017〕11号•【施行日期】2017.07.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环境保护,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城市风貌保护的实施意见威政办发〔2017〕11号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加强城市风貌保护,优化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着力保护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和品位,深入推进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到2018年,编制完成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建立城市风貌保护名录。
到2020年,城市风貌保护体制机制有效建立,城市空间格局、历史风貌、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
三、主要任务(一)实施城市风貌保护名录制度。
1.根据城市风貌保护内容,分门别类确定保护项目,建立保护名录,并结合需要及时调整。
根据保护名录,同步建立城市风貌保护档案。
建立城市风貌保护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保护项目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及时将城市风貌保护相关信息化成果纳入系统,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环保局,各区市政府和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管委。
标黑体字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和设计。
2.加快编制威海市区和荣成市、乳山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水利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环保局,各区市政府和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管委)3.组织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开展城市总体设计,加强区段城市设计。
威海城市风貌描述
威海城市风貌描述威海是一座山海相依、风景优美的滨海城市。
它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威海的城市风貌以海洋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城市的海岸线曲折多样,有长长的海滩、坚固的海堤和迷人的海湾。
沿着海岸线散步,可以看到蔚蓝的海水和绵延不绝的沙滩。
海边的公园和广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海风的吹拂,欣赏到远处的海景。
而夜晚的海边,灯光璀璨,美不胜收。
威海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市区的中心地带,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的商业街区熙熙攘攘。
这里有时尚的购物中心、高档的酒店和各种美食餐厅,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购物者。
而在市区的旧城区,可以看到传统的石头房屋和狭窄的胡同。
这些古老的建筑体现了威海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给人一种宁静、朴实的感觉。
威海还有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色。
威海公园是威海最著名的公园之一,它占地广阔,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花卉。
在这里,人们可以散步、慢跑或者坐在长凳上休息,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威海的城市风貌还体现在它的交通系统上。
威海的道路宽阔平整,交通流畅有序。
市区内有公交车、出租车和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此外,威海还有一些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鼓励人们步行或骑行,减少汽车的使用,保护环境。
威海的城市风貌以山海相依、海洋为主题,融合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元素。
它拥有独特的海滨风光、多样的建筑风格、美丽的公园和便捷的交通系统。
无论是在海边散步,还是在市区漫步,威海都展现出一种宁静、舒适的城市氛围。
威海的城市风貌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来,也让威海的居民感到自豪。
威海这座山海之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滨海城市。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文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威海市规划局2005.11前言21世纪的中国需要环渤海地区的崛起。
如果说我国改革开放的头两个十年成就了珠三角和长三角,那么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快发展,以青岛为核心,包括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的山东半岛东部可能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区域教育科研基地、旅游度假地和修造船基地是威海市建设的重点。
规划借助日韩经济向山东半岛大规模转移这一历史机遇,立足传统工业、特色渔业、农业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基础优势,争取通过规划引导,促进威海市加工制造、教育科研、农产品加工和旅游度假等产业均衡发展。
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威海的环境资源优势已经初步得到中国和世界的认可,但由于经济和城市加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加,本次规划在合理安排威海长远发展框架的同时,将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营建作为重要规划内容,在城市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中,给予重点解决。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第五章城市用地和空间布局规划 (9)第六章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13)第七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6)第九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8)第十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20)第十一章城市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22)第十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3)第十三章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24)第十四章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28)第十五章市区岸线利用规划 (30)第十六章给水工程规划 (31)第十七章排水工程规划 (32)第十八章电力工程规划 (33)第十九章通信工程规划 (34)第二十章燃气工程规划 (34)第二十一章供热工程规划 (35)第二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36)第二十三章环境卫生规划 (37)第二十四章城市消防规划 (38)第二十五章城市防洪、防潮规划 (39)第二十六章城市抗震规划 (40)第二十七章城市人防规划 (41)第二十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41)第二十九章城市远景规划设想 (43)第三十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45)第三十一章附则 (46)附表1 威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46)附表2 威海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表 (47)附表3 威海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表 (47)附表4 市域海岸带重点管制区强制性管制导则表 (48)附表5 规划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04-2020年) (52)附表6 威海城区规划道路综合指标表(2020年) (52)附表7 威海城区主要文化设施规划一览表 (52)附表8 威海城区主要医疗设施规划一览表 (53)附表9 威海城区主要体育设施规划一览表 (54)附表10 威海市区规划主要公园一览表 (54)附表11 威海市区文物保护单位规划一览表 (55)附表12 威海市区海岸线利用规划一览表(不含岛屿岸线和泻湖内海岸线) (57)附表13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图纸目录 (57)附录1: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强制性内容 (59)附录2: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名词解释 (59)项目名称: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委托方(甲方):威海市规划局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5年 11月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管所长:蔡立力(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主任工: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高飞(城市规划师)项目参加人:屈波(助理城市规划师)马克尼(助理城市规划师)崔宝义(助理城市规划师)曾浩(工程师)金晓哲(博士)王忠杰(城市规划师)司马文卉吴晶一陈小明张瑾威海市主要参加人员:刘茂德(副市长)李延茂(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峰(市政府秘书、科长)房德阳(市建委主任)隋永华(市规划局局长)刘玉文(市规划局副局长)兰鹏燕(市规划局副局长)徐东晖(市规划局副局长)都剑光(规划科科长)陈福旭(规划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王昌勇(注册规划师)刘静(注册规划师)张伟(注册规划师)张启明(注册规划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威海市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
多元生态的城市滨水区风貌规划方法研究——以宿州市风貌规划为例
多元生态的城市滨水区风貌规划方法研究1——以宿州市风貌规划为例运迎霞,潘亚伟,李思濛摘要:随着对优质城市风貌的追求,城市滨水区的风貌规划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中小城市过快的城市更新及过大的开发强度,对于滨水区这一生态敏感区的关注大多集中在物质建设层面,忽视了对城市的特色文化、生态环境的考虑,城市滨水区也很容易受到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文化失衡等问题的影响。
所以,融合了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等多种因素的多元生态城市风貌规划就十分重要,结合国内中小城市的滨水区发展现状,对多元生态的城市滨水区风貌规划方法进行研究,并以安徽省宿州市的滨水空间作为切入点,在基于宿州滨水现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将多元生态理念融入宿州滨水区的景观风貌规划的规划方法;并对宿州滨水空间景观风貌规划实践进行引导,通过相应的滨水设计方案对规划方法进行论证。
关键词:多元生态城市滨水区景观风貌规划方法1 引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历史任务,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顺应国际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潮流、实现科学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
然而国内中小城市随着飞速的城市更新使得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考验,城市风貌的地方特色也开始逐渐被丢弃。
中小型滨水城市对于滨水区的开发虽然紧跟潮流,但是对于滨水区这一生态敏感区的关注大多集中在物质建设层面,忽视了其在城市风貌中的重要性。
本文的主旨就是以安徽省宿州市这类的中小型城市为例,面对国内快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探究如何在生态理念下,对滨水区景观风貌进行规划引导,将自然、人文、景观等多元因素进行融合考虑,营造多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区景观风貌格局。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2.1 相关概念2.1.1 生态多元生态生态(Ecology),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
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本研究中,生态是指人类与环境系统之1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城镇群高密度空间效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2012BAJI5B03)部分研究成果间的相互作用。
威海城市风貌简介
威海城市风貌简介
威海市位于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具有浓厚海洋文化和浪漫氛围的城市。
威海市的城市风貌独特,融合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和古老的渔村风情。
威海市的城市规划十分科学,布局合理。
市区内有许多高楼大厦、现代化商业街区和豪华酒店,展现出繁华热闹的都市风貌。
市区内还有一些历史古迹,如弥河联洋、威海文化广场等,展示出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威海市沿海的风景也非常迷人。
市内有多个优美的海滨景区,如威海海滨公园、刘公岛、草山湾等,这些景区拥有绵延的海岸线、金色的沙滩和碧蓝的海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此外,威海市还有许多美丽的园林和公园。
市内的威海公园、李村公园、曙光公园等都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些公园内有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环境优美,是市民日常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总的来说,威海的城市风貌既有现代化的繁华都市景象,又有古老的渔村风情和海滨度假风光,给人一种和谐、宜居的感觉。
无论是外出观光还是居住,威海都会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威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7号——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
威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7号——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威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6.09.30•【字号】威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7号•【施行日期】2016.11.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威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7号)《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已于2016年7月21日经威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于2016年9月23日经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威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6年9月30日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2016年7月21日威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16年9月23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风貌保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风貌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法律、法规对城市风貌保护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风貌保护,是指对影响城市风貌特色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控制要素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与控制,达到保护城市的空间格局、历史风貌、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等目的的行为。
第四条城市风貌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风貌保护工作的领导,监督指导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建立健全城市风貌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各自辖区内城市风貌的保护工作。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风貌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是市城市风貌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城市景观风貌
城市景观风貌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作者: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发表:《城市规划》2008(03):87-92[评论]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城市的景观与风貌规划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途径。
并以威海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山东省威海市风貌基础设施生态1 引言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 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
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
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
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 aned Franz,19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 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
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 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 and Fr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
城市特色被理解为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它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
美丽宜居 生态先行——威海张村镇生态城镇规划策略探索
美丽宜居生态先行——威海张村镇生态城镇规划策略探索黄博燕,王峰摘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是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小镇8个示范镇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小镇。
针对这样一个美丽宜居的小镇,在总体规划时提出生态优先,将其打造为一个生态城镇。
但目前对于生态城镇的规划方法没有统一的定论,所以本文借张村镇探索生态城镇的规划策略。
文中提出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
宏观策略主要针对整个城镇的生态格局,微观策略主要针对城市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展开。
通过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的结合,打造舒适、健康、幸福的生态城镇。
关键字:生态城镇建设策略1背景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这是目前人们生存环境的写照。
在全国掀起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人们开始探索生态城镇的规划,开始走生态城镇建设之路。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生态城镇的规划策略进行研究。
目前,在城市规划术语中没有对“生态城镇”的概念做以界定,并且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对“生态城镇”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所以首先对概念进行界定。
1.1生态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
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
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1.2生态城镇通过对“生态”的界定,生态城镇首先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去规划城镇,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进行规划设计;其次,生态城镇应该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产物,是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能提供给人类美好生活的空间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圈1研究框架Fig.1Researchframework(3)针对中观尺度特征突出的各景观特征区,落实景观风貌规划的各项内容,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导则;(4)通过预景的方法,对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模拟和评价.指导未来的空间发展决策。
4案例实践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市区面积为769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91.24km2.总人口82万(2004年底)。
威海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依山傍海.山海相融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包括甲午海战纪念地等在内的大量历史遗存。
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球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荣誉,享誉国内外。
自1980年代以来,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化已经对威海城市风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如果现阶段不抓紧时间对城市风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保护,那么威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将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而,在威海新一轮城市建设之前进行的城市风貌研究,有助于独具魅力的滨海城市风貌的保持和塑造.确保其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4.1研究目标通过城市风貌规划将威海市建设成为’山海相连、城乡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宜居城市”。
(1)维护自然过程包括水文(雨洪.海潮).生物等在内的自然过程的安全,确保城市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2)保护和弘扬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维护乡土文化遗产安全:(3)显山露水,城乡融合,维护海陆.城市和乡村.自然和人文的空间联系安全;(4)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与控制,保护威海多样的自然.生物.人文资源.使其成为开展公众教育和观光休闲的基地;90噩精I潜*I造驰羞l暮||g(5)优化城市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特征.4.2威海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4.2.1自然过程(1)山体完整性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与视觉质量下降:(2)雨洪等自然过程受人工建设干扰严重,导致城市受到海潮淹没.山洪和涝灾威胁.4.2.2生物过程湿地围垦.大型工业园区与高速公路建设等.造成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种群数量下降等问题。
4.2.5人文过程(1)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措施与明晰的标识系统,没有形成整体化的乡土文化体验网络;(2)综合游憩体验过程被分割.开放空间可达性较差.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游憩网络;(3)高层建筑高度缺乏统一规划的指导,城市天际线零乱无序,重要山脊线背景与重要视廊被遮挡。
4.3威海城市风貌规划在高.中、低三种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防洪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乡土文化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等五大安全格局(图2一图6),由此建立城市总体的生态基础设施。
并通过与各个格局相对应的景观特色构建威海城市风貌总体特色。
f1)通过建立综合水安全格局,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恢复湿地.坑塘系统和河道自然形态.以及建立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为目的的生物廊道网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景观,形成生态景观特色;(2)通过建立乡土遗产网络,有效地保护威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并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遗产在强化城市特色.游憩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塑造历史文化景观特色;(3)通过新建和改善公共户外活动空间.建立连续的滨海.山体和城区游憩廊道,使市民和游客都能享受到便捷可达的游憩系统,凸显作为人居典范城市与旅游度假城市的游憩景观特色;(4)通过对城市天际线.重点视廊的控制,营造和谐有序的视觉形象,构建别具一格的山景.海景.城景相互融合的视觉景观特色。
综合以上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安全格局(sP).形成整体的生态基础设施(EI).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保障,是构建城市风貌特色过程中必须明确的。
不建设”的刚性界线(图7).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将使威海城市最终形成山海相连.城乡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景观风貌特色.4.4威海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的重点在于确定如何将生态基础表1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预景TablScenariosofurbanformsbaseddifferentdevelopmentapproaches序号模式名称概念综合评价结果是否推荐模拟多层.高层建筑均按建筑高度控制网所规定高度的上限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预景1极值建设模式进行’极值建设”的发展模式。
在此种模式下将规定高度的效益较差.风貌较差.最大值全部建满.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模式.模拟多层.高层建筑在建筑高度控制网所规定高度下进行经济效益较好.社会预景2集中片状模式推荐。
集中片状建设4的发展模式.效益较好.风貌较好.模拟各区建筑均以国家规范多层建筑高度24m为主进行。
多经济效益较差.社会预景3多层建设模式推荐层建设。
的发展模式.是另一种较为极端的模式.效益较好.风貌最好.经济效益较好.社会预景4分散分布建设模式模拟完全按市场发展导向下的。
分散分布’的发展模式.效益较差,风貌最差.设施规划与城市风貌规划成果落实到城市的物质空间之中.使其成果成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参考的直接依据,从而真正成为保障生态安全与风貌特色的刚性界线.4.4.1景观特征分区景观特征区(1andscapecharacterareas)是有着特定景观类型的不连续的地理区域。
通过分析景观的现状特征及景观要素问的相互关系,进行景观特征区的划分,有助于预测和调控城市景观未来的发展.指导相应的景观决策.采用将城市按其景观类型与景观要素重点的不同划分市区与局地尺度下的景观特征区的方法。
最后将威海市市区尺度划分为。
山、海、城”三大景观特征区,局地尺度划分为35个景观特征片区(图8.图9)(王姗,2007)。
4.4.2典型El廊道与景观特征区风貌控制性规划在市区尺度“山.海.城“三大景观特征区划分的基础上,分别对各大区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风貌控制与管理导则。
宏观尺度上的典型EI廊道主要侧重于其在自然.生物,人文三个方面的要求,中观尺度上主要侧重于三个行政区划内的17个重要景观特征区,从(1)生态建设要求;(2)乡土文化景观;(3)开放空间;(4)交通布局;(5)建筑高度与色彩五个方面进行导则编制。
4.4.5城市天际线预景在不同的城市发展策略下城市发展形态将呈现完全不同的特点,使城市风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在视觉安全格局中确定的建筑高度控制网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统一的城区建筑高度控制网下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可能出现的三种预景(预景1一预景3),以及完全按市场发展导向下城市空间形态可能出现的一种预景(预景4)。
并对四种预景从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做出综合的分析与评价(表1)。
利用ARCGIS模拟,分别对四种预景进行可视化模拟(图10一图13)。
通过这一过程.将使决策者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效益产生清晰的认识.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5结论与讨论笔者提出城市风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过程91i医呻I掣阡l情斟l晰I舳昆l埘站I声藩I墨I卜H彗I蠹引gI彗*|滏饕l壁≈IQ耋I;历史文化过程和当地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的;既是城釜Il市视觉审美的对象.也是城市居民定位和认同的根本,更是声Ji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载体.并讲述城市历史文化故lI:事:一个最优的城市景观风貌,不应仅仅是视觉”美”的,;I‘同时也必须是“健康”的与。
有内涵”的。
在方法论上,运参考文献(References)1Ga悯HL.№na懈the印mofRace:AProcessforthePresewztionofTownCllaracter[M].1985.2CornebenI,FPamP.c}I峨Strtctwes,Funct;ons,andTowmcape;TheTramforrmtjonofAM鲫删zedcltyInn脯蛹M.№ht.J.ofHo喇唱andtheBlJlltEnvironment.1995,10(2),107--125.5LynchK.]m&geoftheCity.MITPress.Cognitiona.nclEnvironment:FuncOoningin卸UncertajnWorld.NewYork.:Pr螂,1960.’4MgdT.TheBementsofTowmcapeandthBArtofUrban嘲ptJ].Journ山ofUrbanDesign,1999,4(2)。
195--208.5Nerberg--S,ulzC,GerimLed.TowardAPlI哪嗍朗0Io甜ofAI州饵:州MI.NewYodl:Rizzoli.1979.6TugnottA.Mak吨Towmcape:AContextual^口脚t0n●魄in卸UrbanSettir《州】.London:圳tc『刨,1987.7YuK.J.SectaryPztten葛inLandscape确,魄:WithCasehSouth口妇[D】.Flarv&rdUnive喇ty。
1995.8YuK_J.SecurityP&tterns&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Bnnins[J】.L&ndscape&ndUrb&nPl&nning,1996,36(5):1--17.9池泽宪(E1),著,郝慎钧,译,羌苑,校.城市风貌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10蔡晓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划学院。
2005.1l陈艳,洪再生,等.滨海新城的城市风貌与城市文化初探[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
28(1):48—5I.12扈万泰,郭恩章.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5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4金广君,张昌娟,等.深圳市龙岗区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框架初探[J】.城市问题,2004,(6):66-70.15李伟.城市——区域特色景观安全格局[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I6李晖,杨树华.基于景观设计原理的城市风貌规划——以景洪市澜沧江沿江风貌规划[J].城市问题,2006,(5):40--44.17李宏珍.基于视觉安全格局的城市天际线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8优保兴.在城市建设中容易发生的八种错误倾向[J].城市规划,2005,(12):9--11.19仇保兴.中国城市面对未来的六大危机[J】.城市开发,2004,(5):25--27.20阮仪三.留住我们的根——城市发展与城市遗产保护[J】.城乡建设,2004.(7):9—11.21昊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J】.城市规划,2002,(2):9—14.22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淳.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咀J】.规划师,200I,(17):9--17.25俞孔坚,李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