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教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东西干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题目:请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东西部干湿气候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答案: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影响我国东西部干湿气候的稳定性。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发展适应性农业,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我国东西部的干湿气候。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季风气候和干旱气候的理解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分析气候成因和影响因素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准备在下节课中采用更多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方式,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气候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③环保意识、温室气体排放
3.艺术性与趣味性:
①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如绿色表示湿润气候,黄色表示干旱气候。
②利用简笔画描绘地形地貌,如山脉、平原,增强视觉效果。
③设计有趣的气候符号,如雨滴、太阳,增加趣味性。
④结合实物模型或挂图,直观展示气候分布和影响。
⑤创设情境,如“穿越东西部的气候之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西部景观对比图,提问:“为什么我国的东部和西部会有如此不同的自然景观?”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这与当地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
-介绍我国东西部干湿气候的成因、分布特征,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地理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设备,展示气候分布图、气候带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实物模型:展示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地形模型。
2.软件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气候数据,制作气候分布图。
-气象数据软件:提供我国东西部的气候统计数据。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4.小组合作评价: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1.提问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候概念、影响因素和气候类型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其正确理解知识点。
2.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表现不积极的学生给予关注和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
2.地形因素:海拔、坡向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3.洋流因素:暖流、寒流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4.大气环流:季风、信风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5.人类活动:城市化、工业化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三)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
本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和人地协调。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
3.组织学生进行气候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当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最新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7篇
最新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7篇最新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__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活动]:看图讨论回答: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 掌握气候分类及其分布规律;3.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危害。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 气候分类及其分布规律;3.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学习内容:(1)气候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A. 什么是气候?1. 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天气条件。
2. 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日照等方面。
B. 气候形成的原因气候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 地球自转和公转;2. 太阳的照射角度和辐射强度;3. 气体的吸收和辐射作用;4. 大气循环和水循环。
(2)气候分类及其分布规律A. 世界气候带划分1. 热带气候带;2. 温带气候带;3. 寒带气候带。
B. 中国气候带划分1. 热带气候带;2. 亚热带气候带;3. 温带气候带;4. 冷带气候带。
(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危害A.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1. 温室气体排放;2. 全球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过程。
B. 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1. 冰川消融;2. 海平面上升;3. 气候灾害增加;4. 生物多样性减少;5. 农业受到影响。
3. 小结及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以便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4.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些实际案例,讲述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气候分类及其分布规律;2.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危害。
五、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
2. 情景教学法。
3. 案例教学法。
六、教具、学具:1. 大屏幕及投影仪。
2. PPT课件。
3. 学生课本。
4. 网络资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的成绩。
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的表现和互动。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概念和气候的分类方法。
2.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气象观测。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候的分类方法。
2.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能够区分和描述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类型。
4.了解气象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气候等现象,进入气候相关知识的学习。
2. 概念解释(10分钟)由教师介绍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可以通过温度、降水等要素来衡量。
3. 分类方法(15分钟)简单介绍气候的分类方法,偏重于气温、降水量和季节的判断依据,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气候类型。
4. 影响因素(20分钟)通过讲解地球自转、气候带、洋流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针对每一种因素,可以举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5. 中国气候(25分钟)介绍中国气候的分布特点,列举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可以通过PPT 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6. 气象观测(20分钟)介绍学生如何进行气象观测,包括温度计、雨量计等气象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
7.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和总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气候相关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演示、讨论、实操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图表等方式,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气候相关内容。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讨论、实操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气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对气候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通过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通过课堂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收获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教案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气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 第3课时 教案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优质教案《气候》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节讲授的内容是我国的气候,包含“气温与降水差异”、“气候主要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三部分内容,这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极为密切,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亲切和实用。
但是,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又是本章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3.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4.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4.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2.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第3课时【课程引入】前两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课件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师:从图上,你能发现什么呢?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5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5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1[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学生讨论]略[小结] 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面积 1/5人口 1/3稻谷 70%棉花 1/3淡水鱼 60%轻工业产品 1/2工农业生产总值 2/3[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
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
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
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板书]2、“水能宝库”[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
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
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
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
第二节天气标题天气课时2一、教材内容剖析本节包含“天气种类复杂多样”、“季民风候明显” 、“我国的灾祸性天气”三部分。
“天气种类复杂多样” ,供给了六幅地图,要修业生经过读图活动,认识我国天气特色“种类复杂多样”。
“季民风候明显” ,经过认识夏天风、冬天风的性质,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来认识到这一天气特色。
“我国的灾祸性天气” ,经过图片和知识之窗让同学们认识到我国灾祸性多发,以及对灾祸性天气的危害有必定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灾祸性预防意识。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我国的天气种类、温度带和干湿区,认识到天气种类的复杂多样。
2、认识我国季民风候典型的特色,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限。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认识我国天气的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的灾祸性天气,掌握预防灾祸性天气的基本知识,建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课重点和难点教课重点:我国天气的主要特色。
教课难点:季民风候对我国的农业和灾祸性天气的影响。
四、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1、天气种类复杂多样运用课本供给的 6 幅地图,在读图剖析基础上认识我国天气的复杂多样,从而去剖析其影响要素。
我国夏天广泛高温、冬天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差别大,这些与南北纬度(纬度地点)、东西经度跨度大(海陆地点),地形复杂等要素相关。
2、季民风候明显让学生读“我国的夏天风”和“我国的冬天风” ,认识风向和影响范围,从季风的特色去理解天气的特色。
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认识到季民风候明显的特色。
1、我国的灾祸性天气让学生谈谈当地的灾祸性天气,引入本部分教课,联合实质,说明灾祸性天气的危害,所以一定增强防灾和减灾。
五、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地图册六、教课过程教课过程教课活动第一课时1、情形导入展现西北荒漠图、东北滑雪图、海南海滩图等。
提出问题:为何我国各地的天气和景观差别大?2、认识我国的天气种类读中国的主要天气种类散布图,参加活动:1、我国主要有哪些天气种类?2、天气种类复杂多样与我国面积、地形有什么关系?3、认识我国的温读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区图,参加活动:度带和干湿区1、有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区?2、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区分跟什么相关系?(温度带依据获取的太阳辐射热量相关,干湿区跟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3、比较温度带和干湿区界限,那两条大概符合?(亚热带与暖温带,润湿区和半润湿区)4、你知道不一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差别?(不一样温度带农作物熟制不一样,不一样干湿区农作物、建筑、生活风俗等存在差别)4、认识我国的气读图中国 1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中国7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年降水散布图,学生看图参加活动:平和降水1、我国7 月份哪些地域气温超出28 度?2、哪些地域 1 月份气温低于-24度?3、哪些地域年降水量超出1600 毫米,哪些地域年降水量不足200 毫米?叙述: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限,它是 1 月份 0 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经过的地方;又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润湿区和半润湿区的分界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章节主要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形成原因,认识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列举典型气候案例,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气候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课件。
2.视频素材:准备与气候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3.图片素材:收集各种气候类型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4.练习题:准备针对本章内容的练习题,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气候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对气候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气候案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2024年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作业评价:
-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出错误和不足,为学生提供改进方向。
- 在作业点评中,关注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过程,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优秀作业和进步明显的同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资源开发与保护。
难点:
1. 气候形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
2. 学生对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的理解和记忆。
解决办法:
1. 采用图文结合、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形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 利用地图、图表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典型例题4:
问题: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有诸多影响。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困难;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物种多样性。
典型例题5:
问题:讨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答案: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资源现状和人类需求。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水利发电、灌溉农业等;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风力发电;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可以发展太阳能发电等。同时,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
4.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难点问题,提高课堂互动性。
学具准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以及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天气图的阅读,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气候与天气相比,更具复杂性和抽象性,需要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类型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直观的感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候数据和图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类型及分布。
2.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气候图像和案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知气候的特点和影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气候的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气候相关的课件,包括气候图像、案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气候数据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和主要因素,如气温、降水等。
通过气候数据和图像,展示气候的差异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以亚洲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4.根据气温的,并结合实际,由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个温度带。另外还有一个。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展示
激趣导入
探究新知
展示汇报
课件展示:小明去外婆家的冬季夏季的不同经历说明什么?
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阅读教材P31图,完成学案
★阅读等温线图要点:
①依据图例,读取数值
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和突变部分
③观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
④阅读气温极端数值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实践创新
作物熟制与温度带的关系
农作物与温度带的关系
序号
八年级
学科地理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气候(1)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初步阅读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
2、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约。
冬季最冷的地方。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只有除外。
夏季最热的地方。
3.思考:冬季南北温差为什么这么大?
每堂一清
1.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
3.
课时精练P18
知识要点1、2
随堂训练1、2、3、4、5、6、7、8、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候的定义;2.掌握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的概念;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气候要素;2.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气候是指长时间(至少30年)内某地区的天气状况和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规律。
2.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指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温度: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热量的数量,通常使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降水量: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数量,通常使用毫米或英寸表示。
•气压:指大气压强,通常使用毫巴或千帕表示。
•风向和风速:指风的方向和风的速度,通常使用米/秒或公里/小时表示。
•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使用相对湿度表示。
3. 气候类型生物圈上大多数地区的气候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柯本气候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将地球上所有地区的气候分为五大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4. 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不同。
下表列举了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但人类活动受限热带草原气候适合农业和畜牧业,但周期性的干旱可能会导致饥荒热带沙漠气候人类生活受限,但适合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农业和渔业,但会有周期性的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气候;2.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不同气候类型下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估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并绘制气候图;2.课堂练习:出示多张气候图,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对应的气候类型。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候的概念、要素和分类方式深入理解,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参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和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2.联系身边地理景观,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我国的南北气温差异,使学生了解我国国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的情况。
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气温分布以及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2.我国降水分布以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
难点:1.阅读我国一、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2.我国降水空间、时间分布特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自学指导、讲练结合、交流讨论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差异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温度带包括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东西干湿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差异干湿地区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哪些是天气方面的要素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气候要素,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
1.会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新课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指导1:1.读教材31页“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完成下列问题:在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 --- 一线分布。
2.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完成下面问题: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只有,气温相对较低。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A 带,B 带C 带,D 带E 区,F 带小组活动1:举例说明气温南北差异对人类的影响2.合作交流、教师点拨1.学生小组内自学情况交流,提出自己组的疑难问题。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2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2.2气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运用地图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位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温度带,并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难点: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图片——追赶花期的养蜂人,我国每年油菜花开放时间的差异较大,图片展示了一年中养蜂人追随花期的移动路线,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花期南北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 气温分布特点活动1: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读图的步骤与方法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判断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总结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活动3: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0°等温线的位置。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并加粗0°等温线,教师强调与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一致,帮助学生记忆。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冬季南北差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教师展示漠河与海南冬季景观的差异。
合作探究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我们的冬季风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议一议:冬季“避寒”好去处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找出冬季“避冬”好出去,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活动4:引导学生阅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判断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总结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探究2: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偏低的原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山地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平均气温低。
议一议:夏季“避暑”好去处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找出夏季“避暑”好出去,让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案、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世界各地气候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候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气候知识的兴趣。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结合家乡气候特点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气候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气候概念也有初步了解。但在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成因方面,学生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此外,学生对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环保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4.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气候实例,使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特点和成因。
2.运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学会阅读气候资料,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与天气的区别,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2.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成因,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3.学会运用气候资料分析气候特征,如气温、降水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气候类型判断。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这一节主要讲解气候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影响因素,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天气、地理现象的能力。
但对于气候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内容,还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候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定义和类型。
2.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
3.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案例。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沙漠、寒带等,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定义和类型。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3. 分析气候现象的能量来源和影响因素,理解气候的形成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2.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3. 气候现象的能量来源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挂图、地球仪。
2. 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 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有哪些类型?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气候的定义: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和气象现象的总和。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根据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气候类型可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以及干旱、湿润和过渡性气候。
3. 讲解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a.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
b.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
c.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e.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东部地区。
f.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
g.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和华北地区。
h. 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i.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我国云南省为例,分析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 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候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看书《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
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⑤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16℃、最北-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板书)(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投影) 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
(板书)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2.夏季普遍高温(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4)(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
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
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讨论。
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
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
②从《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7)(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7,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
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
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
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与探究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反思:这节课所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兴趣较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分析问题较准确。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2.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
3.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看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学生活动)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