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四:公共物品治理之道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演讲稿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演讲稿》。
这一主题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公共事物的治理往往是我们所关注的,而在我们工作中,公共事物的治理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因此,学习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对我们很有帮助。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是由我国知名社会学家、教育家李银河教授所写。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公共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分析了公共事物的治理模式以及公共事物治理的机制、原则和方法。
通过对公共事物的多方面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公共事物治理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性。
公共事物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在公共领域内的规范制定和执行过程,既涉及到政策法规的制定,也包括制度和实践的运作。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公平公正、透明高效,能够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事物治理机制。
这个机制需要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协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各方应该优势互补,以达到共同目标。
此外,书中的“五种公共治理模式”也深入人心。
本书提出的五种治理模式涉及“市场机制、政府治理、社会组织、企业投资、个人自由”。
这五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用得当能互相结合,共同实现公共事物治理目标。
如今,许多地区的治理实践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从思考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我认为,在更多的实践中需要注重民主和法治的思想。
民主是现代公共事物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也是公民和政府之间构建信任和沟通渠道的关键。
而法治则是保障公共事物治理的基石和保障制度。
在公共事物治理中,需要广泛参与,完成民众的意愿以及保证公共事物的公正性和稳定性。
在此,我也要提出一个警示——我们不得不面对公共事物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其中既有一些老问题,例如腐败、信息不对称、人口老龄化等等,更有一些新问题,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等。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公共事务治理的核心目标是社会公平与公正。
公共事务治理的初衷是为了确保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即使在理论上我们都认同这一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教育不公、环境污染等,都是基于社会资源的不公分配而产生的。
因此,公共事务治理必须致力于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以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制定公正的政策和法律,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同时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确保公共权力不被滥用,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此外,我还从这本书中了解到,有效的公共事务治理需要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共同参与。
传统上,公共事务治理主要由政府负责,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市场和公民社会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市场作为资源分配的机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和调节公共事务的发展,从而提高效率和效益。
而公民社会的参与则能够提供多元声音和反馈,确保公共事务治理的公众参与和问责机制的建立。
公民社会组织、媒体、NGO等都可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监督政府的行为,推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增加治理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公共事务治理案例,对我启发很大。
例如,韩国的政府通过建立全民参与的e-Government平台,实现了政务公开,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增加了公众的信任和参与度。
芬兰政府则通过强调社会创新和民主实验,建立起了一个有利于社会创新和政策实验的环境,在治理中不断探索和学习。
这些案例告诉我,公共事务治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进。
只有不断尝试和学习,才能找到适合特定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模式。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公共事务治理需要关注社会公平与公正,重视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时要不断创新和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推动,为实现更公平、更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是一本关于公共管理和治理的重要著作,作者对公共事物的治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公共事物的治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事物的管理和治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公共治理”的概念和理论。
他指出,公共事物的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这种多元化的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也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公共事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公共事物的治理需要政府、市民、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力量。
其次,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互助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动力。
通过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可以提高公共事物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资本是公共事物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够不断地积累和发展。
此外,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公共参与”的理论。
他认为,公众参与是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也可以提高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通过促进公众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公共事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公众参与是公共事物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够不断地推进。
总的来说,《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公共事物的治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事物的管理和治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地借鉴书中的观点和理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公共事物治理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是一本关于公共事务管理的书籍,通过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管理模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演变、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使我们对公共事务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古代的君主制到现代的民主制度,作者对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公共事务管理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使我们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作者还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公共利益、公共参与、公共决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分析框架。
其次,在实践经验方面,这本书也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实证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公共事务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们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经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些案例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操作和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管理模式。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公共事务管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管理模式。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管理模式。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读完《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公共事务管理不仅仅是政府机构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只有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公共事务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期待。
除此之外,我还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读书报告范本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初程程一、选书原因我阅读的书目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
在此书中,作者着眼于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自助组织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之外发展了集体行动的理论,为面临着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公共事物的可持续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提供了自主治理的理论基础。
本书涉及的自主治理问题,同社会的治道变革潮流不谋而合。
尤其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书中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对我国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著作,阅读此书有助于加深对以上两个领域的了解,同时书中的制度分析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也带给我很多的启发。
二、本书内容简介作者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针对公共事物治理的传统模型进行适用性评析,对其内在缺陷进行批判,提出了理论上存在公共事物自主治理制度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作者将研究视角从理论转移到现实中的公共池塘资源问题,指出其中的困境,并设计研究该问题的基本框架。
针对提出的问题,搜集成功案例,分析自主治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并随后对这些原则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将之前做的理论反思集中在一起,阐述了其对设计自主组织和自主管理的制度具有的含义。
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总结了人们通常用来分析公共事物解决之道的三个理论模型,这些模型无一例外的说明了在集体行动的前提下,人们作出的理性选择总会产生非理性的后果。
为了消除这种悲剧后果,人们总会提出很多“唯一”方案,即以中央集权或者彻底私有化来解决问题,而本书作者试图探寻其他的可能。
她提出了“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认为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来制定并实施有效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合约。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集体行动理论基础上的的政策分析工具,实际上这种自主组织的实例很多,我们需要很好的在理论上总结它们。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读后感
制度如何为个人贡献集体提供动机——《公共事物治理之道》书评1000013505 于晓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本书对我个人知识结构的改变这本书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隐隐的困惑。
每当有人提出“公地悲剧”造成资源不断退化时,我都在想:为什么自然资源自人类出现几万年来一直没有大面积衰竭,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几百年间大量资源出现退化甚至枯竭,难道仅仅是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加吗?人的自利性是一直存在的,按照“公地悲剧”的理论,世界各地的草场、农田、渔业资源早应枯竭殆尽,为什么至今仍有未退化的资源供人使用呢?这本书对于我的疑惑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答。
在“如果一个人在集体物品被生产出来之后,不会被排除在获取这一物品所带来的收益之外,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动机为这个集体物品的供给资源奉献力量。
”这样的前提下,奥尔森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即在对公共物品进行追求时,习惯于从自身角度考虑的理性行动人只要不被排在分享由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就没有动力为共同的利益做贡献,而往往只会选择做一个搭便车者,从而“个人的理性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最终导致集体性悲剧结果的发生。
这样的推导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问题在于这个前提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公共资源现状。
默认这个前提的情况下带来仅有的两种解决方案:一、以利维坦“唯一”方案。
也就是对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实行中央政府的控制,以此来避免公地悲剧。
这种方案阻止的是“非理性”选择的发生,通过政府的强权来监督资源使用的规范。
二、以私有化为“唯一”方案。
这种方案阻止的是“集体物品”的产生,也就是试图在根源上杜绝“公共物品”的存在。
这两种方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我们看到这两种方案完全忽视了“个人就不会有动机为这个集体物品的供给资源奉献力量”这句话。
我个人认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治理方案”归根结底是设法通过自筹资金、资助合约、公共物品自治等方案,为每个人提供保护、改善资源的动机,从而解决公共事物的治理问题。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后感2000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后感2000书里说的公共事务就像我们身边的很多事儿。
比如说小区里的小花园,那就是公共事务的一部分。
以前呀,我们小区的小花园可乱了,垃圾到处都是,花草也被踩得乱七八糟。
这就像书里说的,要是没有人好好管,公共的东西就容易变得糟糕。
有个老爷爷就像故事里的英雄一样站了出来。
他每天早上都会去小花园打扫,还跟小朋友们说不要乱踩花草。
刚开始,只有老爷爷一个人忙乎,后来呢,一些叔叔阿姨也被他带动了。
有的叔叔帮忙修理花园里坏掉的椅子,有的阿姨带来花种子种在花园里。
慢慢地,小花园变得特别漂亮。
这就和书里讲的一样,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在学校里也有这样的事儿。
我们教室后面有个图书角,一开始书摆放得乱七八糟,好多同学看完书就随手一扔。
后来老师说,咱们要一起把图书角管好。
大家就商量出了办法,每个小组轮流当管理员,负责整理图书和记录谁借了书。
从那以后,图书角变得井井有条。
我还想到村子里的那条小河。
以前河水脏脏的,还有好多垃圾。
村里的大人们就组织起来,一些人打捞垃圾,一些人去告诉大家不要往河里扔东西。
现在小河变干净了,还有小鱼在里面游来游去呢。
公共事务就像大家一起做一个超级大的拼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一块小拼图,如果有人不把自己的那一块放好,这个大拼图就不完整,就不好看。
就像在公园里,如果有人随便破坏公共设施,那公园就不会那么让人开心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共事务的一部分。
就像在马路上,如果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到处乱走乱闯,那马路就会变得特别危险。
可是如果大家都好好地走人行道,等红绿灯,那马路就会很安全,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所以呀,公共事务的治理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出一点力。
就像一群小蚂蚁搬东西一样,一只蚂蚁力量小,可是好多蚂蚁一起,就能搬动很大的东西。
我们在生活里也是这样,大家一起爱护环境、遵守规则、互相帮助,我们身边的公共事务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不管是小区、学校还是更大的地方,都会变得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初读这本书,读得有些艰辛,因为个人在某些地方理解上出现了困难,比如不太理解模型隐喻性的涵义、看不懂博弈图,但是当老师给我们讲解后,在理解上豁然开朗,并惊叹于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实证研究方法,这本书涉及了很多管理模型构建方面的知识,浅浅几遍的阅读很难完整的了解作者的全部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籍,我觉得阅读它不仅对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我们往后的文章写作、论文写作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搭便车现象是公共事物治理中首要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市场化或者国家化被视为是解决搭便车问题的仅有的两条路径,但是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通过大量的实证案列研究证明,除政府和市场以外的其他组织(尤其是自主组织)可以更好地管理公共资源。
公共池塘资源的自主治理理论在市场与国家理论之外进一步发展了集体行动理论,为面临类似选择的人们提供了处理类似问题的新思路。
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对公共事物治理的传统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和集体行动的逻辑,这些模型无一例外的说明了在集体行动的前提下,人们做出的理性选择总会产生非理性的后果。
为了消除悲剧的后果,人们提出两种“唯一”的方案,一种是以利维坦为“唯一”方案,作者用博弈二来加以展示,并用博弈三证实了博弈二的缺陷,另一种是以私有化为“唯一”方案。
这两种方案即以中央集权或者彻底私有化为“唯一”方案。
而作者提出了“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认为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来制定并实施有效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合约。
在本书的第二章,作者提出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但一组面临集体行动的委托人仍然存在一些难题,在探讨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本书所运用的制度分析的框架,即要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行动问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新制度的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相互监督问题。
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心得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这本书,是由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写。
第一章对公地悲剧、囚犯困境博弈、集体行动的逻辑这三种有影响的模型的介绍帮我巩固了上课的知识。
让我豁然一新的是有关集体行动的逻辑的相关解释。
曾经,我认为,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会自愿地为促进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动。
但是,在现实中,面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称性,对其他人的不信任等各种原因,最后的结果就是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放弃集体利益。
另外,在任何时候,一个人只要不被排斥在分享由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就没有动力为共同的利益做贡献,而只会选择做一个搭便车者。
这便是人性!我在读这三种模型的时候,我便想到,正因为人都是自私的,也就是西方人一直说的“理性人”,所以才会产生这些悲剧。
联想到实际,有种悲哀感。
整本书在我看来,就是在解决怎么在诱惑存在的情况下,让“占有者”高度遵守规则。
第三章所述的几个成功例子都是由“占有者”自行设计规则,与他们雇来的其他主体一起监督实施规则,并且他们雇来的这些监督者可以将得到罚金的一部分,以此提高监督者的积极性。
因为外来者他们并不熟悉这片公共池塘资源,他们不能准确的知道这片公共池塘资源的上限性,也就无从确定资源补充率,自然无法明确无误的安排资源的使用。
这就是由政府“唯一”承担解决公地悲剧的限制。
同样的,采用“唯一”私有财产制度同样也有局限性。
对于流动资源,像水和渔场,根本就不清楚私有产权指得是什么。
即使真的去确定所有权,确定所有权的成本也许让人难以接受,这也就违背了初衷。
另一种情况,可以确定所有权,确定的成本也较低。
如一块牧场,的确可以确定私有产权,而且确定私有产权的成本也较低,但是,同样也有问题。
比如,一块牧地,分割为两半,这只需在中间线那里围栅栏便可。
看似解决了问题,但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带来的风险,也会出现不公平的事情发生。
因为,假使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一部分牧地也许在某一年草料茂盛,而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却生产不出足够的草料。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本书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斯特罗姆写就,在书中,她重点论述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理论。
在本书的开头,作者描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为什么国家或市场在有效治理公地时通常会失败而许多社群的人们却通过一些制度安排取得了成功?作者正是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上展开了她的研究与论述。
首先,作者探讨了三种普遍而有影响的模型。
第一个是公地悲剧,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士亚里斯多德的断言:凡是属于最大多数人的公地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东西;第二个是博弈论中经典的囚徒困境,它使人类对于理性的初衷和由此造成的非理性结果产生了全新的认识;第三个是奥尔森对群体理论观点的反驳,他认为个人很难为群体的共同利益自发地采取行动。
这三个模型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个人的完全理性往往会生产出从所有相关者看来并不理性的结局,他们的中心问题便是搭便车,与此同时,人们通常会把现实与这些模型进行简单粗暴地套用和比较,并认定他们将陷入这些模型的陷阱中。
而对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经济学家们也往往倾向于两种固定的方案,一是利维坦方案,主张应用一个外在的利维坦去避免公地悲剧,但这种方案隐含的完美假设是一个拥有充分信息、完全理性的利他主义者在担任着利维坦的角色,而这在现实中往往是不可能的,就如我国之前某些政府的唯GDP论思想,为了经济发展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一个糟糕的统治者或是中央机构还有可能把情况变得更糟;二是私有化方案,主张建立完全私有的产权来解决公地悲剧,但这种方案存在的同样难以实现的完美假设是所有资源都是同质的,这显然更加不可能。
总而言之,无论是利维坦方案还是私有化方案,都是把一种外在的制度安排强加给受他影响的个人,这种不契合现实的制度安排其最终的结果通常都是失败的。
实际上,许多成功的案例都是突破了这两种僵化的方案,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或是寻找一种更适合他们的创新性方案或制度,而作者则致力于对这些成功或不成功的案例进行探索从而做出一系列合乎理性的推测。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
《公共事物治理之道》读书笔记《公共事物治理之道》作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1933年出生于美国。
她供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和政策分析学家, 美国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之一。
10月12日, 奥斯特罗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女性。
其著名公共政策著作《公共事物治理之道》, 针对"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 同时从小规模公共资源问题入手, 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创新制度理论, 为面临"公地选择悲剧"大家开辟了新路径, 为避免公共事务退化、保护公共事务、可连续利用公共事务从而促进人类集体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制度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 我具体查询了"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概念, 方便愈加好了解书本。
"公地悲剧"来自于美国生物学教授哈丁在 1968 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公地悲剧》, 其中引用了这么一个例子: 有一片公共牧场, 无偿地向全部牧羊人开放。
每个牧羊人从追求自己最大利益角度出发, 在这片牧地上放养尽可能多羊。
最终有一天, 牧地容量达成了极限, “公地悲剧”发生了: 牧地被过多羊群摧毁了。
在这个悲剧产生过程中, 每个牧羊人都作为一个理性人, 追求自己最大利益。
每个人都打着个人小算盘: 增加一头羊收入完全归自己全部, 而过分放牧对公地造成损失则在全部牧羊人中分摊, 所以增加一头羊给个人带来收益要大于给个人带来损失。
正因为公地损失大家分摊, 从而不受约束自由放牧最终带来了公地毁灭。
"囚徒理论"是1950年美国兰德企业提出博弈论模型。
它讲是, 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 分别关在不一样屋子里接收审讯。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关学诚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班终于读完了这本《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这本书着眼于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研究,在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物的制度理论,从而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集体行动的理论,为面临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路径,为避免公共事物的退化、保护公共事物、可持续地利用公共事物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书中对公共池塘资源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的社区治理,也有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对公地治理的反思。
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中,作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首次系统地总结了人们用之以分析公共事物解决之道的三个理论模型,分别是哈丁的“公地悲剧”、博弈论的“囚犯困境”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些理论模型都说明个人的理性行动最终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
”作者又分析了当前处理公共资源难题的两种政策方案:一是以“利维坦”为唯一方案,即政府对公共池塘资源实行外部强制性管制,实行公共控制,但这必须建立在信息准确、监督能力强、制裁可靠有效的以及行政费用为零这些假定的基础上,很显然,这些条件在现实中并不能完全满足;二是以私有化为唯一方案,通过创立一种私有财产制度来终止公共财产制度,但是这种排除公有化的方案成本较高,而且对于一些无法划分的流动性的资源如海洋、渔场,则无法建立私有产权制度。
作者运用博弈论分析了这些理论模型所隐含的博弈结构,并从博弈的角度探索了在理论上可能的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可能性。
她认为纯公有或是纯私有的制度都较为肤浅,没有彻底的私有化,也没有完全的政府权力的控制,于是提出了一个公私混合,存在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的新的模型:自筹资金的合约执行博弈——通过局中人的相互订立协议并设立一个外在的仲裁机构运行,这个模型的提出也是本书写作内容的创新之处。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以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是一本关于公共事务治理的书籍,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特点、治理原则、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公共事务治理的内涵和要义,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事务治理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建议。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对公共事务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公共事务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公共事务治理的需求,需要探索新的治理之道。
其次,本书提出了公共事务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认为,公共事务治理应当遵循公正、效率、参与和透明的原则,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治理,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和民主决策,推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社会信任和责任意识,促进公共治理的创新和改进。
这些原则和方法为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再次,本书总结了公共事务治理的实践经验。
通过对国内外公共事务治理的案例分析,作者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这些实践经验不仅丰富了公共事务治理的理论体系,也为公共事务治理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最后,本书提出了一些关于公共事务治理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建议。
作者认为,公共事务治理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促进公共事务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民主化。
这些观点和建议为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路径。
总的来说,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公共事务治理的内涵和要义,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事务治理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建议,对公共事务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公共事务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努力提高公共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为什么瑞士和日本的山林公地能维持几个世纪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稳定,而土耳其的近海渔场却屡屡因捕捞过度而发生冲突?作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书中以事例为主,系统的讲述了公共事务的治理方法,对我国居民自治和农村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思。
作者在第一章就提出了三种富有理想的模型:一、公地悲剧。
二、囚犯困窘。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
作者这样安排为了引出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三种模型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搭便车”,当人们都搭便车时,集体利益就不会得到保证。
例如我国的人民公社化时期,人们集体劳动、吃大锅饭,都想着多干少干都一样,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不高。
而目前的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以利维坦“唯一”方案。
二是以私有化为“唯一”方案。
通俗的讲,第一种就是绝大数自然资源由中央政府控制,第二种是自然资源由私人控制。
这两种方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它们认为,人们是不会为集体作出任何贡献的。
其实,人们在有私心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公心,会为社会、集体作出一定的贡献。
这两种方案,让我想到了建国初期的“公私合营”形式,虽然可能两者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公私合营”就像是这两种方案整合的结果。
作者在书中也提出自己的两个观点:一是理论的替代解决方案。
二是经验性替代方案。
理论的替代解决方案就是自筹资金的合约博弈模式,通过合约来维系关系,我觉得这种方案中合约使他们有共同的利益,而彼此间又缺乏信任,这样的合作最终会失败。
经验性替代方案是用已经成功了的事例作为案例推广,这样是会成功的。
作者在第三章中对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塘资源,以及西班牙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
最后提出了制度设计的八大原则:清晰界定边界、占用和供应规则则与当地条件相一致、集体选择的安排、监督、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分权制企业。
其中,“清晰界定边界”是告诉我们要把管理的边界划分清晰,这样才能各司其职的有效管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第一篇:《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初程程一、选书原因我阅读的书目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
在此书中,作者着眼于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自助组织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之外发展了集体行动的理论,为面临着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公共事物的可持续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提供了自主治理的理论基础。
本书涉及的自主治理问题,同社会的治道变革潮流不谋而合。
尤其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书中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对我国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著作,阅读此书有助于加深对以上两个领域的了解,同时书中的制度分析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也带给我很多的启发。
二、本书内容简介作者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针对公共事物治理的传统模型进行适用性评析,对其内在缺陷进行批判,提出了理论上存在公共事物自主治理制度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作者将研究视角从理论转移到现实中的公共池塘资源问题,指出其中的困境,并设计研究该问题的基本框架。
针对提出的问题,搜集成功案例,分析自主治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并随后对这些原则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将之前做的理论反思集中在一起,阐述了其对设计自主组织和自主管理的制度具有的含义。
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总结了人们通常用来分析公共事物解决之道的三个理论模型,这些模型无一例外的说明了在集体行动的前提下,人们作出的理性选择总会产生非理性的后果。
为了消除这种悲剧后果,人们总会提出很多“唯一”方案,即以中央集权或者彻底私有化来解决问题,而本书作者试图探寻其他的可能。
她提出了“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认为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来制定并实施有效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合约。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集体行动理论基础上的的政策分析工具,实际上这种自主组织的实例很多,我们需要很好的在理论上总结它们。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
自主治理: 公共物品治理新路径——《公共事物治理之道》读书笔记《公共事物治理之道》是美国公共选择理论印利安纳学派代表人物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女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撰写, 她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政治经济学家, 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美国公共选择学会会长, 美国中西部政治学会会长, 该书是对公共池塘资源怎样有效治理探讨。
在叙述她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之前, 必需对之前存在公共物品及其治理通常理论——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进行了解, 只有如此才能愈加好地了解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组成了本书关键组成部分, 以此来划分与国家和企业理论之间界限。
她自主治理理论也是在对前二者理论批判继承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批判公共物品经典定义最早是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纯理论》中提出, 所谓公共物品就是指社会组员均等地消费物品, 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造成他人对该物品消费降低。
公共物品含有效用不可分性、消费非竞争性、受益非排她性等三个特征, 因为公共物品含有这么特征, 所以含有显著正外部性, “囚徒困境”博弈、哈丁“公地悲剧”和奥尔森“集体行动困境”等理论模型都说明, 个人理性行动在使用公共物品时最终造成却是集体非理性结果。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说, “通常属于最多数人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料事物, 大家关心着自己全部, 而忽略公共事物; 对于公共一切, 她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她个人多少有些相关事物”。
在前面理论模型指导下, 奥斯特罗姆认为存在两种截然不一样治理方法——利维坦和根本私有化, 其中利维坦即国家理论, 后者是企业理论。
其一、国家理论。
国家理论主张经过外部强权监督与控制来实现公共物品治理。
如奥普尔斯就认为: “因为存在着公地悲剧, 环境问题无法经过合作处理……所以含有较大强制性权力政府合理性, 是得到普遍认可”, “即使我们避免了公地悲剧, 它也只有在悲剧性地把利维坦作为唯一手段时才能做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权清晰化,万能的解药?——读《公共物品治理之道》有感前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作为200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之一,她所开发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受到了诸多学者的瞩目与称颂。
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除了其自身的严密性和说服力之外,也因为它所倡导的自主治理同当前重视社会力量的现代性重构殊途同归。
然而,过于宏观的理论推理往往在现实实践中不进入人意。
因此,本文将在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内容的简单概括基础上,联系现实,对文中一些论点进行更贴近实际的补充思考,以求更为深入地掌握和理解公共物品治理的理论体系。
一、公共物品治理理论介绍(一)公共物品治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池塘资源的占用者占用和提供公共池塘的决策和行动,是广义的理性人在意识到自己处于复杂和不确定环境后的决策和行动,而影响二人策略选择有四个内部变量: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在规范和贴现率。
人们选择的策略会共同与外部世界产生结果, 并影响未来对行动收益和成本的预期。
个人所具有的内在规范的类型受到处于特定环境中其他人的共有规范的影响。
收益、成本、共有规范、机会都是影响个人决策选择的总和变量,但在现实中,这些内部的、内生的、主观的总和变量很难有准确的汇总方法。
因此,判断理性个人的策略选择应把重点放在影响总和变量的可以观察的环境变量及其环境变量组合上。
(二)自主治理的三个难题。
任何面临集体行动困境的一群人都需要解决三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制度供给难题,自主组织理论是怎样解决制度供给难题的呢? 奥斯特罗姆认为, 在公共池塘资源系统中, 只要人们经常不断沟通、相互交往,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互惠的处事模式,他们就拥有了为解决公共池塘资源使用困境而建立制度安排的社会资本。
通过建立信任和社群观念, 在拥有了这些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来解决新制度供给的问题。
第二个难题是可信承诺问题。
在制度供给得到圆满的解决后, 如何规避公共池塘资源使用者搭便车、逃避责任和各种机会主义诱惑呢? 这就涉及到可信承诺的问题。
奥斯特罗姆摈弃了经常用到的外部强制作为解决承诺问题的方法, 让公共池塘资源使用者通过自我激励去监督人们的活动、实施制裁以保持对规则的遵守。
第三个难题是相互监督的难题。
没有监督,就不可能有可信承诺;没有可信承诺,就没有提出新制度、新规则的动机。
奥斯特罗姆认为,只要人们对遵守规则做出了权变的策略承诺, 就会产生监督他人的动机,以使自己确信大多数人都是遵守规则的。
(三)公共池塘自主治理的八大原则。
奥斯特罗姆在大量的案例分析上,对自主治理背后的制度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给出自主组织治理成功的八大制度要素:①公共资源使用权的边界必须清晰;②使用权的规则符合当地的情形;③集体参与、集体决策;④监督的规则明确;⑤分级制裁原则;⑥冲突解决机制;⑦组织的自主权得到政府的认可甚至法律的保障;⑧分层治理的制度化。
二、文献综述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在海外早已享有盛誉,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制度经济学等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巨大的学术影响力。
有人做过统计,近二十年来,政治学和制度经济学界各个子学科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有三本,奥斯特罗姆的代表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便位列其中(另外两本分别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唐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
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和克林格曼在他们编的《政治经济学新手册》中,对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作的引用次数方面,对其学术地位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保罗·A·萨巴蒂尔在其《政治学教程理论》一书中,对其制度分析框架进行了十分详细的介绍,并着重分析了此框架的优缺点。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她的理论引起了国内大量学者的关注。
毛寿龙最早在国内翻译并评价了奥斯特罗姆的代表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他组织翻译了“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丛书,其中包括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三本著作,书中展示了奥斯特罗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及在实证基础上所形成的公共事物治理思想。
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的译序中,毛寿龙教授对奥斯特罗姆的学术地位和贡献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阐述和概括。
此外,江峰(1995)比较详细地解释了奥斯特罗姆夫妇的“自我管理”思想的前提。
刘振山(2004)对奥斯特罗姆的自主组织理论的组成和核心内容进行了介绍。
蓝宇蕴(2006)对其公共治理思想,尤其是对多中心理论有相当研究。
丁宏(2004)就奥斯特罗姆运用公共选择和制度分析的研究框架及对公共资源的治理进行了概括、罗列。
王志凌、魏聪(2008)年从制度分析与经验研究层面对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进行了研究。
朱华(2009)对制度理性框架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
还有大量的学者运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去分析和研究现实中存在的公共治理问题。
如孙柏瑛(2003)运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分析了公民参与与自主管理的地方治理模式。
多制度中心理论也常被学者应用,如金红磊、王守宽(2005)以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领域的失灵为切入点,以政府职能转移为理论分析基础,具体探讨了政府职能让渡之后的公共物品提供问题。
梁莹(2006)也通过中心理论强调“社会资本”在公共治理中的重要性。
臧乃康(2006)运用多中心理论研究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多种悖论与矛盾的公共治理问题。
200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后,大量学者对奥斯特罗姆的获奖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其核心理论加以回顾并应用。
杨斌(2010)回顾了其多中心和自主治理理论,并详细阐述了公共选择理论给中国公共治理之道带来的启示。
蔡晶晶(2010)回顾了埃莉诺早期在地方公共经济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其制度分析框架及其公共资源治理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解读了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意义和启示。
陈宇峰、姜井勇(2010)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述评了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的自主治理和企业边界与经济组织的逻辑为核心理论的贡献和社会影响。
三、我的思考与理解《公共物品治理之道》一书给我们展现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全面而严密的逻辑,字字句句无不蕴含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学术研究的功力。
然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所提出的公共物品治理之道是否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笔者对其的几个观点持保留意见。
本文就以“产权清晰化”这一治理之策展开讨论。
面对“存在外部效应问题”和“公共企业效率低下问题”,书中要求明确产权,并把“产权清晰化”列为八大原则之首,可见作者对其的推崇。
笔者认为,产权清晰化从本质上讲还是属于一种利益激励。
它是通过改变利益分配这个点来对经济行为人产生作用的。
可是,“产权清晰化”这一方法不会那么完美。
1、首先考虑它能否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触及“利益分配”这个点的。
在很多国企里面,实行“产权清晰化”以后,企业内部各个管理者各管各的,由于目标不一,无法协商解决,导致企业仍旧按原效率生产(反公地悲剧);也有一些国企,虽说是低效率,但是不意味着个人收益低,如果管理者满足现状,清晰化的产权也无法激发他们提高企业效率(利益激励不足)。
前一种情况是产权清晰化无法触及“利益分配”这个点;后一种情况是产权清晰化触及“利益分配”这个点的力度偏弱。
其实,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国企多为行业垄断者,不会面对生死存亡的威胁,竞争激励不足。
2、其次考虑产权清晰化后的排他性问题。
前面的“反公地悲剧”已经涉及了一部分,但生活中,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一是表现为利益保护,举个例子就是“我不仅不允许你家的牛羊经过我的草地,而且我还要在我的草地周围围一圈铁刺”。
“一圈铁刺”就指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保护“浪费”的资源。
二是表现为利益选择,举个例子就是“我家北坡的草维护的费用太高,算了,不管了。
南坡的草好维护,种南坡的吧。
不久之后,北坡的草地成了荒漠”。
“北坡的草”就成为了牺牲的公共利益。
三是表现为利益不道德趋势,举个例子就是“地是我家的,今年就种柳树吧。
结果周围其他人的草地纷纷枯死”。
“种柳树”就是一种无法用法律强行禁止但又是不道德的行为。
3、最后还要考虑“产权清晰化”过程中所花费的制度制定成本和日后的监管成本。
对公共产品的产权进行界定,往往是十分困难的,界定过程就是包含了无数协商探讨妥协的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是高额的交易成本;此外,即使清晰界定了产权,随着时代的推移,对公共物品产权的维系与监管成本同样巨大。
四、结束语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治理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她的理论实现了人性利己和理他的结合。
从实践的意义来看,她的理论为人们解决公共资源的供给问题,帮助人们走出供给困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然而,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具体事务的特殊性,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奥斯特罗姆的自治理论是否对我们解决公共物品治理的具有借鉴作用及如何借鉴,我们还得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安排。
参考文献:1、王志凌, 魏聪. 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之道——解读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J]. 消费导刊, 2008, (16):253-253.2、张克中. 公共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理论述评[J]. 政治学研究,2009, (6):83-93.3、侯艳鹏.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4、李玲.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资源治理理论及其应用[D]. 云南财经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