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随着煤矿开采数量的增加、工作面的深入,煤矿顶板事故也越来越多。
为了保障工人的安全,维护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转,煤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观测支护质量观测是维护煤矿安全运转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支护的观测,可以识别出支护部位的不足之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充或者改进。
观测方法支护质量的观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直接观测法:对支护进行目测观察,查看支架的稳定性,有无损伤、松动、移位等情况。
•测量仪器法:使用支护质量测量设备,对支护进行测量,得出支护的数据信息,再进行分析。
•特殊试验法:使用特殊的试验方法进行支护质量的测试,例如:支架负荷试验、挤压试验等。
观测内容支护质量观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支护稳定性:观测支架有无松动、移位等不稳定情况;•负荷均衡:观测支架在弯曲荷载作用下是否均衡;•支护密实度:观测支护密实程度,主要依据支架之间的间隙大小查看;•支护密度:观测支护的密度。
支护质量的观测频次应该视煤矿的开采情况、工作面深度和支架的使用寿命而定。
一般情况下:•日常观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3个小时;•特别观察:支架出现异常情况或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及时进行观察,观景时间不应超过1个小时。
顶板动态观测顶板动态观测主要是为了根据顶板的动态变形情况预判顶板事故的可能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煤矿的生产安全。
观测方法顶板动态观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视察法:在进风井和出风井视察煤巷顶板的裂隙、下陷以及皮带、管道等设施的变形情况。
注重顶板变形的观测和动态监控。
•测量仪器法:使用顶板变形测量仪测量顶板的变形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顶板变形的情况状态。
观测内容顶板动态观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顶板下陷量和区域:观测顶板下陷量,一般应该控制在安全限度内,注意控制顶板下陷的区域位置;•沉降特征:观测顶板的沉降特征,例如,在顶板下陷区域不断产生新的裂缝。
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 制度
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为杜绝采煤工作面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发生大面积冒顶和垮面压架事故的发生,切实加强现场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搞好采煤工作面的顶板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成立矿压管理工作组为确保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等工作顺利开展,采煤专业成立以机械化科技术主管为组长,机械化科指定专人及各区队技术员为副组长,各区队验收员为成员的矿压管理工作组。
其主要职责有:1、协调安装好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所用仪器仪表;2、组织实施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实施。
3、对特殊地点进行专项研究。
对采煤工作面过断层、富水区、破碎带、交叉点、沿空巷道,进行矿山压力专项研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对特殊地点的顶板控制提出超前预防措施,严防重大冒顶事故的发生。
4、对相关的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技术资料、总结报告和监测数据等进行存档管理。
第二条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一)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主要内容、指标、测站布置、方法:1、工作面日常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支架(柱)达到初撑力,支护状态符合要求,使其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减少冒顶事故,提高综采功效,保证安全生产。
2、主要监测指标分为支护监测指标、围岩状态指标和巷道超前支护质量指标:(1)支护质量监测指标:①支架(柱)初撑力、工作阻力②支架端面距③支架(柱)工作状态④液压系统状况⑤采高(2)工作面围岩状态指标:①端面顶板冒高②煤壁片帮深度(3)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①支架(柱)初撑力、工作阻力②人行出口③直线性3、工作面日常矿压观测方法:(1)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观测:采集或读取、记录压力表读数。
(2)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线处对顶板状态作统计观测,记录采高、冒高、端面距、片帮深度等。
(3)支架(柱)工作状态观测:采用目测普查,超标明显处用工具进行测记,包括顶梁的仰俯角、支架的歪斜角、顶梁错茬。
采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
采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一、引言采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是煤矿生产管理中至关紧要的环节之一。
它能够实时、精准地反映采煤巷道的支护情况和顶板的变形情况,为矿山生产管理供给紧要的依据。
因此,建立有效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对于保障采煤巷道安全稳定、合理设计和施工具有紧要意义。
二、数据收集流程1.传感器安装:–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和规格,如应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并确保其性能稳定牢靠。
–在采煤巷道重要支护结构和顶板变形区域安装传感器,并保证传感器与被监测对象接触良好。
–依照设计规范和要求,对传感器进行固定,并确保固定坚固牢靠。
2.数据采集:–利用数据采集设备,对已安装的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
–设置合适的采样频率和数据存储格式,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具有肯定的精准性和完整性。
–对采集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数据上传和存储:–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无线传输等方式上传至数据中心或云端服务器。
–在数据中心或云端服务器上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对上传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和冗余,以免数据丢失或损坏。
三、数据分析流程1.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去噪、滤波等处理,以去除干扰和噪声,并保留有效的信息。
–对数据进行时序排序,确保数据的时序关系精准。
2.数据分析:–依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变形的分析。
–对支护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和比对,判定支护结构的稳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顶板的动态变形进行分析,推测可能显现的变形模式和趋势。
3.数据挖掘:–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规模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发觉,发觉其中潜在的关联和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的结果,对采煤巷道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变形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四、数据处理制度1.数据质量掌控:–建立数据质量掌控制度,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
–依据数据质量评估结果,适时发觉和处理数据异常和错误。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3篇)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一、引言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矿山工作面的扩大,矿山顶板的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证矿山工作面的安全和高效运营,建立和完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制度1. 观测参数的确定支护质量和顶板的稳定性是通过观测参数来评价的,因此在建立观测制度前,需要确定一些关键的观测参数,如顶板下沉、位移、变形以及支护结构的应力和变形等。
这些观测参数的选择应考虑到地质条件、开采方法和工作面的特点等,确保能够准确刻画矿山顶板的状态。
2. 观测设备的选择和布设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观测参数,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并合理布设观测点。
观测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到安装和维护的方便性,同时要确保能够满足对不同观测参数的测量需求。
观测点的布设应密集于矿山工作面周围,以便及早发现顶板的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观测数据的采集可以采用现场观测仪器实时采集或定期采集的方式进行,具体的采集频率可以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包括数据存储、分析和绘制图形等工作,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三、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分析制度1.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支护质量和顶板的动态分析是依靠观测数据进行的,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频谱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可以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评价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支护质量和顶板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顶板的下沉量、位移和变形程度等。
评价结果可以用来判断矿山顶板的稳定状况,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
3. 预警和预测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顶板异常变化的趋势,并进行预警和预测。
预警和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尽早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避免矿山事故的发生。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1. 简介本制度重要旨在规范企业支护质量和顶板的动态观测、分析和处理的流程和方法,以确保工作安全、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
通过实施本制度,可以及时发现顶板的变形和松动情况,做出合理的处理和措施,防备和减少支护体的塌方和顶板事故的发生。
2. 管理标准2.1 巡察和观测•全体员工应依据工作任务和布置进行规定的巡察和观测,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测结果。
•巡察和观测的频率应依据工作环境和支护质量的要求确定,一般不得超出8小时一个轮次。
•巡察和观测记录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并保管相关记录以备查阅。
2.2 支护质量检测•支护质量检测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包含支护料子的检测、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等。
•支护质量检测的频率应依据工作环境的变动和支护料子的使用情形确定,一般每次工作前后都应进行检测。
•支护质量检测结果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并保管相关记录以备查阅。
2.3 顶板动态观测•顶板动态观测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重要包含定期的顶板位移测量、顶板应力监测等。
•顶板动态观测的频率应依据工作环境的变动和顶板的情形确定,一般不得超出24小时一个轮次。
•顶板动态观测数据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并保管相关记录以备查阅。
3. 考核标准3.1 工作任务和计划的完成情况•考核标准:依据工作任务和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满分为完成度100%。
•评分细则:依据实际完成度进行打分,不同完成度对应不同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工作执行越好。
3.2 巡察和观测记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考核标准:依据巡察和观测记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满分为记录及时、准确度100%。
•评分细则:依据巡察和观测记录的提交时间和内容准确度进行打分,得分越高表示记录及时、准确度越高。
3.3 支护质量检测结果的合格率•考核标准:依据支护质量检测结果的合格率进行评估,满分为合格率100%。
•评分细则:依据支护质量检测结果中合格样品的数量和合格率进行打分,得分越高表示合格率越高。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概述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是指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支护质量和顶板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和顶板的完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目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的目的在于:1.及时发现地下工程中的支护质量问题和顶板运行状态异常,防止事故的发生;2.评估支护质量和顶板的稳定性,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完整性;3.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地下工程施工和管理。
流程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的流程如下:1.观测阶段:–定期对支护结构进行全面观测,包括支架变形、锚杆变形、压力和应变等参数的监测;–定期对顶板进行周边位移、沉降、开裂等方面的观测;–制定观测计划和点位布设,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分析阶段:–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发现异常和问题,并进行记录;–评估支护质量和顶板的运行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运用专业软件和模型,进行支护和顶板的稳定性分析。
3.处理阶段:–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和修复方案;–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支护结构的加固和维修工作;–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加固和维修质量。
观测要求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对观测的要求如下:1.观测设备:–使用先进可靠的观测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观测设备应具备自动化、远程控制和实时传输数据的功能。
2.观测点位:–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观测点位,覆盖全面;–观测点位应具备代表性和可比性,能够反映整个工程的状况。
3.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特点和级别,制定观测频率;–在施工过程中,观测频率应适时增加,对重要部位进行连续观测。
4.数据处理:–观测数据应及时传输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运用专业软件和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准确的结论。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是指在矿山或隧道工程中,对支护结构的质量和顶板的运动进行定期观测、分析和处理的一套制度。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防止支护结构和顶板的失稳和塌方。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观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确保观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和监控设备等的安装和维护。
2. 观测指标的设定:确定支护质量和顶板运动的评判指标,如位移、裂缝、变形等,以及相应的观测频率和观测方法。
3. 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定期收集观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判断支护结构和顶板的稳定性,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4. 处理措施的制定: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加固和修复支护结构、采取预防措施等,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5. 监督和管理:监督和管理观测和处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包括设立专门的观测和处理小组,定期检查和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是矿山或隧道工程中重要的安全管理措施之一,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也是因为矿山或隧道工程通常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工况,支护结构和顶板的稳定性经常受到地
质、水文、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动态观测和分析,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采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
采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一、采煤巷道支护概述采煤巷道支护是矿山生产安全的紧要环节之一,支护质量直接影响着采煤巷道的安全稳定。
因此,对采煤巷道支护进行动态监测,适时发觉支护质量不合格适时进行处理,对提高矿山生产安全具有紧要意义。
二、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1. 数据收集(1)监测设备的布置:在采煤巷道设立监测点,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如位移传感器等,确保监测数据精准牢靠。
(2)数据采集:利用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监测设备所监测到的位移等数据。
2. 数据分析(1)采纳数据分析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位移变化图谱等数据。
(2)依据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觉顶板支护质量异常情况。
3. 数据处理(1)当发觉顶板支护质量异常时,进行数据处理,实行整改措施,如加固支护等,确保采煤巷道的安全稳定。
(2)对采煤巷道支护的整改措施进行数据反馈,适时发觉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采煤巷道支护质量监测管理制度1. 定期检查(1)对采煤巷道的支护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发觉问题适时解决,确保采煤巷道的安全稳定。
(2)对巷道支护系统进行检查,适时发觉问题并加以解决。
2. 安全教育(1)对矿工进行安全学问的宣讲和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
(2)培训矿工把握采煤巷道支护学问,提高矿工的操作技能。
3. 应急预案(1)订立应急预案,发生事故时能够快速实行措施,保证采煤巷道的安全。
(2)在预案中明确责任人,清楚分工,保证应急工作的高效进行。
四、结论采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是矿山生产安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合理布置监测设备,适时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发觉问题进行整改措施,在巷道支护的定期检查、安全教育、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管理,提高矿山生产安全水平,保证矿工生命财产安全。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矿井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水平,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矿井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工作的管理,包括井下采掘工作面、硐室、巷道等地点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
第三条矿井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工作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二章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观测管理机构及职责第四条矿井应成立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矿长担任组长,总工程师、生产矿长、安全矿长担任副组长,分管副总工程师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部门。
第五条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一)研究制定矿井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管理制度;(二)组织制定矿井支护设计和顶板管理方案;(三)协调解决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四)对矿井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指导、考核。
第六条矿井安全生产部门职责:(一)组织实施矿井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工作;(二)负责矿井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报告;(三)对矿井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指导、考核;(四)组织制定和改进矿井支护技术和工艺。
第三章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第七条矿井支护设计和施工应符合国家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确保支护质量。
第八条矿井应建立健全顶板动态观测制度,对采掘工作面、硐室、巷道等地点的顶板进行定期观测、分析、处理。
第九条顶板动态观测应包括以下内容:(一)顶板岩性、结构、厚度、产状等基本地质条件;(二)顶板应力、位移、变形等物理力学性质;(三)支护结构、支护参数、支护质量等;(四)顶板事故隐患及发展趋势。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本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掌握支护质量和顶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探矿、煤矿、金属矿山等各类矿井,适用于井下支护和顶板工作。
第三条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是确保井下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是矿山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确保制度执行有效。
第五条矿山企业应当配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工作。
第六条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矿山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纪律。
第二章支护质量观测与处理第七条矿山企业应当设置支护质量观测点,定期进行观测和记录。
第八条支护质量观测应当包括支架变形、支护层位变化、支护层稳定性等内容。
第九条支护质量观测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记录准确可靠。
第十条支护质量观测记录应当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位、观测内容、观测结果等。
第十一条支护质量观测发现存在问题时,应当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支护质量处理应当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预警、加固或更换支护设施。
第十三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支护质量统计和分析制度,对支护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第三章顶板动态观测与处理第十四条矿山企业应当设置顶板动态观测点,定期进行观测和记录。
第十五条顶板动态观测应当包括顶板裂缝、顶板下沉、顶板移动等内容。
第十六条顶板动态观测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记录准确可靠。
第十七条顶板动态观测记录应当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位、观测内容、观测结果等。
第十八条顶板动态观测发现存在问题时,应当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顶板动态处理应当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预警、支护或采取回采方案调整等措施。
第二十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顶板动态统计和分析制度,对顶板动态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第二十一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的责任制度,明确各级责任。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是指在煤矿、地下工程等地下空间内进行支护质量和顶板情况的实时监测、分析和处理的一套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矿山和地下工程的安全运营,及时发现和解决支护质量和顶板问题,防止事故发生。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测设备选择和安装: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如应变仪、位移仪、收敛仪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和安装。
2. 观测数据实时采集和传输:通过传感器采集观测数据,并利用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实时传输,实现对支护质量和顶板的实时监测。
3. 观测数据分析和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地质、工程等方面的数据,判断支护质量和顶板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
4. 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设立预警指标和预警级别,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障人员的安全撤离。
5. 信息共享和追溯:将观测数据和处理结果进行记录和存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相关人员进行查阅和追溯,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上述制度的实施需要成立专门的监测团队,并进行培训和日常管理,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制
度的评估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保持制度的适应性和科学性。
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编制单位:生产技术科编制日期:2022年10月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 1 条为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顶板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高顶板管理水平,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结合我矿顶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 2 条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是煤矿企业井下顶板安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煤矿企业各部门、各相关专业管理机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把此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
第二章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机构及职责第 3 条为进一步做好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工作,矿成立专业领导小组,以矿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分管生产、安全的副矿长为副组长,分管副总工程师以及生产技术科、地测科、通防科、机电科、安全质量监察科、调度指挥中心及采煤区队单位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专业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
第 4 条顶板管理专业领导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制定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落实上级指示、指令;负责全矿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协调;做好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管理;对采煤队的日常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责检查、监督、指导、考核,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信息。
第三章责任分工第5条总工程师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负主要技术责任。
1、负责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制定及修订。
2、健全机构,配齐人员,落实岗位职责。
3、组织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及时分析观测资料。
4、组织开发和推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第 6 条生产副矿长对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1、检查和督促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分析结果做出决策和指令。
2、组织对监测出的隐患进行整改排除。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文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文一、引言在煤矿等地下开采工作中,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是保障工人安全的关键。
由于地质条件多变、煤层厚度、岩性、地应力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建立科学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对于预测和防范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进行探讨。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文(二)1. 保障工人安全: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是保障地下作业人员安全的重要条件,制定科学的制度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2.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能够对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掌握地质变化的动态,从而及时调整工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产能。
3. 优化工作流程: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的变化对开采工艺和工作流程有着重要影响,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开采工艺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观测内容和频次:制度应明确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的具体内容和频次,包括地下水位、顶板位移、煤层开裂等关键指标的测量,以及观测的时间节点和周期。
2. 观测手段和设备:制度应明确观测的手段和设备,包括自动化观测仪器的使用,以及人工观测的方法和要求。
同时,还要对观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进行规范。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制度应明确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流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方法。
同时,应建立数据库,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建模,形成相应的预警机制。
4. 处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度应明确对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包括对突发地质灾害的预警及时处理措施的制定。
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应急演练计划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
5. 制度执行和监督:制度应明确责任主体和执行程序,包括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和配合机制。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1. 引言在地下岩石工程中,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是保证工程安全和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在常规开挖过程中,动态观测、分析和处理岩体变形和顶板下沉等问题,对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2. 观测系统为了进行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传感器选择和布置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对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进行监测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可采用的传感器包括测点应变计、变形计、位移计、压力计等。
在布置传感器时,要考虑到监测点的分布均匀性和代表性。
2.2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为了获取准确的观测数据,需要建立一个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该系统应能够实时采集传感器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分析和处理中心。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中心数据分析与处理中心是整个观测系统的核心部分。
该中心应具备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及时评估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决策。
3. 观测原理和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的变化规律,需要了解观测原理和方法。
3.1 应变观测原理和方法应变观测是支护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应变计测量的数据,可以评估支护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变形情况。
常用的应变观测方法包括导线应变计法、光纤传感器法等。
3.2 变形观测原理和方法变形观测是对岩体变形和顶板下沉等问题进行监测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变形观测方法包括全站仪测量法、测距仪测量法、位移计测量法等。
3.3 静载试验原理和方法静载试验是评估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支护结构的负载进行监测和试验,可以评估结构的力学性能。
常用的静载试验方法包括压力计测量法、加载试验法等。
4. 数据分析与处理流程在观测数据得到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评估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决策。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支护质量和顶板的安全稳定,通过动态观测和分析,及时处理潜在问题,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保障员工的安全生产。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相关岗位人员,包含工程施工人员、工程监理人员等。
二、管理标准2.1 支护质量管理在进行支护施工前,需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和技术交底,包含支护工艺、料子使用、设计参数等。
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2 动态观测和分析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支护质量和顶板的动态观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观测方法应准确可靠,包含但不限于监测设备、监测人员等。
2.3 处理措施当发现支护质量或顶板存在问题时,应立刻停工,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包含但不限于调整支护方式、加固支护结构、封堵破损部位等。
2.4 报告和记录全部的观测、分析和处理情况都要进行认真的记录,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相关记录和报告要依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保管,保存时间不少于5年。
三、考核标准3.1 支护质量考核针对支护质量,考核标准如下:—支护工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支护料子的使用是否合理、符合质量要求。
—支护结构是否稳定、安全。
—支护工程是否依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支护施工中是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顶板动态观测考核针对顶板的动态观测和分析,考核标准如下:—观测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准确。
—观测结果是否及时上报,处理是否及时有效。
—观测结果是否准确反映顶板的变动情况。
—观测数据是否进行科学分析。
—观测分析是否能够猜测顶板问题的发生。
3.3 处理措施考核针对处理措施,考核标准如下:—处理措施是否及时有效。
—处理措施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处理措施是否能够解决问题。
—处理措施是否对工程施工产生不良影响。
3.4 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对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等工作的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标准如下:—是否建立健全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的制度和流程。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地下工程中,支护质量和顶板状况的监测、分析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地下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建立并完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1. 监测内容支护质量监测的内容一般包括:•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监测;•地力变化监测和地下水位监测;•断层活动情况监测;•地震监测。
顶板状况监测的内容一般包括:•顶板位移的监测;•顶板裂缝状况的监测;•顶板应力的监测。
2. 监测方法在进行支护质量和顶板状况的监测时,需要采用适当的监测方法。
支护质量监测方法一般包括:•束流法;•建筑物测量法;•光纤传感器监测法;•微震监测法等。
顶板状况监测方法一般包括:•钻孔测斜法;•钢筋测拉法;•土体应力监测法;•声波检测法等。
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支护质量和顶板状况监测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管理:监测数据要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整理、存储、备份等管理工作;•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图表绘制,通过综合分析得到地下工程的变形、沉降、应力等情况,为工程调整提供依据;•数据评估: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地下工程的安全评估。
4. 处理措施处理措施是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针对地下工程出现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处理方法。
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主动支护措施:对于支护质量出现问题的情况,可以通过加固、加密等手段对支护结构进行加固,提高支护结构的稳定性,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顶板加固措施:对于顶板出现问题的情况,可以通过加固顶板、加固支架等方式,提高顶板的稳定性,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减少掘进速度和停工措施:如果地下工程出现严重的问题,需要考虑减少掘进速度和进行停工措施,等待措施的效果。
5. 优化完善制度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是不断完善和优化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监测方法:通过引进新的监测方法,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管理:建立信息化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管理;•处理措施:建立处理措施的数据库,便于快速、准确地选择适当的处理措施;•安全预警:引入先进的安全预警技术,实现对地下工程的预警管理。
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
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为掌握矿压的基本规律,加强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突出支护质量是采掘工作面安全生产的保证,杜绝支护事故的发生,综合分析矿山顶板控制问题,建立健全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和处理责任制,特制定制度如下:回采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监测内容(1)支架阻力观测利用矿压监测系统,对工作面进行矿压监测。
工作面每10组支架布置一台压力监测分站,其它支架上安装压力表,由区队派专人进行监测支柱的的初撑力、工作阻力,并做好记录。
(2)支架活柱缩量观测用钢卷尺测量支柱的活柱下缩量。
(3)顺槽的矿压观测顺槽利用顶板离层仪观测顶板情况,掌握顶板变化情况。
3 、监测要求及标准(一)工作面支护1)工作面控顶范围内,顶底板移近量按采高不大于100mm/m。
2)工作面顶板不出现台阶下沉,接顶不实。
3)梁端至顶板冒落高度不大于300mm。
4)不准随意留顶、底煤开采。
5)支柱初撑力不低于规定值的80%(不低于24MPa)。
6)支架及支柱要排成直线,垂直于顶、底板,迎山有力。
(二)安全出口与端头支架1)机尾铰接梁必须铰接使用,上下端头严禁空顶。
超前支护距离距煤壁不小于20m。
2)主、辅运顺槽自工作面煤壁超前20m范围内,有0.7m宽人行道,端头支架前移完成后,应及时打好护帮板,防止片帮、掉顶。
4)超前支护支柱支撑力不低于90KN。
(三)煤璧机道1)煤壁平直,与顶底板垂直。
伞檐长度超过1m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不大于200mm;伞檐长度在1m以下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不大于250mm。
2)及时跟机移架,停机时要及时跟上,端面距符合要求;前梁接顶严实。
3)当端面距超过800mm时,要超前移架。
4. 监测内容及分析1)采煤工作面必须进行顶板动态监测。
2)测压人员应分别对工作面的顶板移近量、支架阻力、活柱下缩量及顶板破碎度等进行监测并进行记录。
3)监测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工具及仪表,并负责对仪表及监测工具的维护保养,保证仪器、仪表的灵敏可靠。
2024年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三篇)
2024年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一、采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主要内容、指标、测站布置、方法1、采工作面日常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液压支柱支撑有力与铰链梁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减少冒顶事故,提高工作面支撑功效,保证安全生产。
2、主要监测指标分为支护监测指标、围岩状态指标和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
(1)支护质量监测指标:①关键指标:1、初撑力2、端面距②辅助指标:1、支柱工作阻力2、液压支柱与铰链梁工作空间几何状态。
3、液压系统工况(泵站压力、液压管路和密封件完好状况)4、采高。
(2)采工作面围岩状态指标:端面顶板冒高、冒宽、冒区长度,煤壁片帮深度,片帮区长度。
(3)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煤壁超前20m范围内支护完整,巷高不小于1.6m,有0.8m行人通道。
按照作业规程规定加强端头及超前支护。
3、采面矿压及支护质量观测测站布置:每隔20液压支柱安____台矿压观测表。
4、采工作面日常矿压观测方法:(1)支架阻力观测:直接读取压力表读数。
(2)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线处对顶板状态作统计观测,记录采高、初撑力、二次补液状况等。
(3)支柱几何参数观测:采用目测普查,超标明显处用工具进行测记,包括顶梁走向角及倾角、顶梁错差。
(4)两巷超前支护质量监测测量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二、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1、采煤队负责进行现场支护质量与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工作,每天监测一次。
监测数据表内容主要包括支架初撑力,两道超前支护初撑力、二次补液后压力。
2、工作面安装、撤面必须对液压支架初撑力进行动态监测,对液压系统完好情况进行统计观测,并将监测记录保存。
三、回采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处理1、锚网巷道回采时,在采动压力影响区内,采煤队对采煤期间安设的顶板离层仪,安排专人(兼职)每十天测读一次。
观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观测期间还应对巷道支护状态进行统计观测。
2、超前支护范围内,每天选测超前支护及密集切顶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本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本一、引言在煤矿工作中,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的观测、分析和处理是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这一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很必要。
本文将就制定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进行探讨。
二、制度的目的和背景制定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矿井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保障。
三、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制度1.观测任务的确定和划分(1)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确定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的任务范围和频次。
(2)明确责任人员和观测工具的使用要求。
2.观测方法和技术规范(1)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观测,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根据观测数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规范操作流程。
3.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管理(1)明确观测数据的收集和传输方式,确保数据的即时性和可追溯性。
(2)建立观测数据的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备份。
四、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分析制度1.分析指标的确定(1)明确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分析的关键指标。
(2)建立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2.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应用(1)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准确的分析结果。
(2)利用先进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分析结果的评估和判定(1)根据分析结果,对矿井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进行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判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处理制度1.处理方案的制定(1)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2)确保处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处理措施的实施(1)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人员在处理过程中负责相应的工作。
(2)确保处理措施的实施顺利进行,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处理效果的评估和总结(1)对处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判断处理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2)总结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类似情况提供参考。
六、结论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的制定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珲春矿业(集团)公司英安煤矿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为加强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标准化意识,突出支护质量是采掘工作面安全生产的保证为前提,杜绝采、掘工作面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发生大面积冒顶和垮面压架事故的发生,切实加强现场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做好顶板管理工作,掌握矿压的基本规律,综合分析矿山顶板控制问题,建立健全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和处理责任制,结合《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煤矿安全规程》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完善矿压观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
成立矿压观测组,矿压观测组设在生产技术科。
设组长、副组长。
组长:总工程师
副组长: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技术副总、生产副总
成员:技术科长、安检科长、各采掘队长及矿压观测人员。
在组长、副组长领导下,组织完成有关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的各项日常工作任务,把矿压观测列为现场顶板控制工作的重点。
充实观测人员,根据顶板监测需要,最少配备5名专职观测人员,由矿压组统一管理,做到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
其主要职责有:
一、制定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所用仪器仪表、设备配备数量和维修检测资金计划。
二、对所需的仪器仪表及设备,编写安全专用资金采购计划
三、组织实施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实施。
四、对特殊地点进行专项研究。
对采煤和掘进工作面过断层、富水区、破碎带、孤岛开采、大断面切眼、交叉点、沿空巷道,编写专题观测方案,进行矿山压力专项研究,对观测进行分析总结,对特殊地点的顶板控制提出超前预防措施,严防重大冒顶事故的发生。
五、对锚网回采巷道的支护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对矿压、安全监测仪器仪表,严格按照国家计量器具管理制度进行检测。
杜绝各类不合格品的使用。
六、对相关的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技术资料、总结报告和监测数据等进行存档管理。
第二章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
一、综采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主要内容、指标、测站布置、方法
1、综采工作面日常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撑紧、移够、站正、完好,使其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减少冒顶事故,提高综采功效,保证安全生产。
2、主要监测指标分为支护监测指标、围岩状态指标和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
(1)支护质量监测指标:
①关键指标:1、初撑力2、端面距
②辅助指标:1、支架工作阻力2、支架工作空间几何状态(支架歪角、排齐偏差、相邻顶梁台阶值、顶梁俯仰角、支架间隙)3、液压系统工况(泵站压力、液压管路和密封件完好状况)4、采高(2)综采工作面围岩状态指标:端面顶板冒高、冒宽、冒区长度,煤壁片帮深度,片帮区长度。
(3)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煤壁超前20m范围内支护完整,巷高不小于1.8m,有0.7m行人通道。
按照作业规程规定加强端头及超前支护。
3、综采面矿压及支护质量观测测站布置:
每隔30m设1条测线。
4、综采工作面日常矿压观测方法:
(1)支架阻力观测在测站支架的前、后立柱间、平衡千斤顶下腔设矿用数字压力计存储及读取数据。
(2)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线处对顶板状态作统计观测,记录采高、端面距、片帮深度等。
(3)支架几何参数观测采用目测普查,超标明显处用工具进行测记,包括顶梁走向角及倾角、顶梁错差。
(4)两巷超前支护质量监测测量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5、特殊时期的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包括初采、末采撤面、工作面顶板初次垮落和初次来压,该阶段对每台支架均要进行动态监测,其初撑力必须符合规定。
二、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
1、综采区技术员担任验收员,负责进行现场支护质量与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工作,并在井下认真填写原始数据记录表。
监测数据表内容主要包括支架初撑力、两端头初撑力及围岩状态情况。
不按现场实际情况填写或没填写监测报表罚验收员100元。
2、现场验收员每班将井下测取的各种原始数据按记录表格填写清楚,采煤工区在每天下午5点前安排专人将3班监测记录表报送矿压组,矿压组将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后,填入整理表格。
不按时或不送报表,罚综采区长、书记各100元。
3、监测数据采用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打印出日报表。
日报表对工作面支护质量及煤岩稳定性作出总体评价,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由分管领导签署意见、综采区队签署整改措施后,存档备查,并现场监督整改。
4、工作面安装、撤面必须对液压支架初撑力进行动态监测,对液压系统完好情况进行统计观测,并将监测记录保存。
三、回采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处理
1、锚网巷道回采时,在采动压力影响区内,采煤工区对掘进期间安设的顶板离层仪、巷道位移等测点,安排专人(兼职)每周测读一次。
超前支护区内,每天测读一次,进行详细记录,观测期间还应对巷道支护状态进行统计观测,如有变形、网兜、片冒等现象要作出统计记录。
2、超前支护范围内,每天测定超前支护及密集切顶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3、综采区队每天下午5点前将记录表报送技术科,技术科安排专人对监测数据及时分析处理,掌握顶板离层、围岩变形量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发现异常及时向领导进行汇报。
4、每个采煤工作面,从初采开始按规定安设压力表,进行工作阻力测定,矿压人员定期对有关数据进行测试分析,并将分析成果及时报送上级有关单位(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步距、最大初撑力、平均初撑力、最大阻力、平均工阻等);回采结束后及时回撤维护,奖励矿压观测人员300元每人。
第三章掘进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
一、顶板动态监测仪器仪表的安装、维护
1、掘进巷道顶板动态监测主要仪器为顶板离层仪,所有采用锚网支护的煤巷从施工到报废都必须在矿压组的协调指导下实行全过程地监测与维护。
巷道掘进期间的安装、监测与维护工作重点由掘进施工单位在矿压组指导下进行;巷道竣工交接后到采煤工作面生产前其监测工作重点由矿压组负责,采煤工作面生产到巷道报废期间其监测与维护工作重点由采煤区队负责。
掘进、综采区队应设立煤巷锚网顶板离层指示仪监测小组,由专人(兼职)负责,报矿压组备案,并在人员有变动后及时通知矿压组更改。
2、锚网巷道顶板离层指示仪的观测采用定人、定岗、定时观测,
煤巷锚网支护巷道的监测责任单位都必须建立巷道监测与维护档案,在巷道交接时,其巷道监测与维护档案一并交接。
矿压组不定期进行抽查摸底,缺少此项每次罚责任单位100元。
3、矿压人员负责日常锚杆(索)、锚网支护巷道的拉拔力试验与顶板离层观测,抽样率不小于3%,拉拔力度帮为4t,顶为7t(按设计要求的90%进行拉拔试验)。
4、矿压组要提前一天通知施工单位打锚杆、锚索离层观测孔。
如无正当理由施工单位不积极配合而错过安装位置,罚款施工单位100元。
5、所有煤巷锚网支护巷道及时安设顶板离层指示仪,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回推迟安装,且规范安装,确保离层指示仪能准确监测顶板变化情况,提供顶板离层的情况,深基点7m、浅基点3m。
否则对该巷道负责的人员罚款100元/个。
顶板离层指示仪必须随迎头及时安设,移耙矸机后24小时必须安设,不能滞后安设,否则对该巷道负责的人员罚款50元/个。
6、复合层较厚或破碎的顶板每隔30m设一组顶板离层测站。
其余每隔50m安设一组离层仪,间距过大的必须补加,并对该巷道负责的人员罚款100元/个。
7、根据巷道顶板岩性,随时加大顶板离层深度和及时安设表面位移、锚杆、锚索测力计,以便观测顶板整体下沉量和锚杆、锚索受力情况。
8、当帮顶锚杆被拔出时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在原班之内补打完
毕。
否则每根锚杆罚款100元。
9、对于每条巷道的顶板离层指示仪必须有矿压组组织人员每日观测,否则罚矿压组100元。
10、特殊条件(断层及围岩破碎带、顶板淋水、应力集中区、交岔点及硐室等)下的巷道必须按规定安设顶板离层指示仪,否则对矿压观测组罚款100元。
11、掘进、采煤、巷修以及涉及使用到锚网巷道的单位,损坏离层指示仪的按200元/个扣罚。
12、施工单位不能随意损坏监测仪器,损坏的按仪器原值的一倍罚款。
13、顶板离层仪因其他原因被损坏要及时补设,否则没出罚责任人100元。
二、掘进巷道支护质量与动态监测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按下列要求执行:
1、巷道掘进期间距迎头200m以内顶板离层仪测量读数每天不少于1次,距迎头200m以外的范围测量读数每周不少于1次。
2、巷道竣工交接后到采煤工作面生产前期间测量读数每周不少于1次。
采煤工作面生产至巷道报废期间测量读数次数按回采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处理要求执行。
3、矿压组要认真收集、整理、保存顶板离层仪读数,并进行简要分析。
如发现异常:1、读数范围内累计下沉100mm;2、日下沉量
超过40mm/日。
应告知施工区队的跟班人员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临时支护保证现场施工安全,然后矿及有报相关领导,进行分析并制定有关措施上报矿有关领导,进行处理。
5、记录台账每周向技术科科长报送一次,不报罚款50元。
6、矿压组每月组织定期及不定期对掘进巷道锚网支护质量进行检测,定期为每旬检测,不定期为随时组织人员对巷道进行检测。
检测锚杆间排距、锚杆角度、托盘贴沿情况、锚固力,不合格每项罚施工队组100元每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