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夜书所见》古诗原文1夜书所见【诗人】叶绍翁【朝代】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一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我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亮着灯不肯睡觉。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这一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诗句翻译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诗句翻译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诗句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生字注音组词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生字注音组词《夜宿山寺》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殷实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危wēi 危险危难安危危机危害垂危危及病危敢găn 敢于果敢勇敢不敢胆敢敢当敢问敢请惊jīng 惊吓吃惊惊怕受惊惊慌惊扰惊恐惊动惊喜阴yīn 阴天阴山阴雨阴阳阴暗阴沟阴谋阴极似 s 好似似乎相似类似近似神似貌似疑似野yě 山野野外田野野生野菜下野粗野视野苍cāng 白发苍苍苍白苍老苍茫苍天苍山苍松茫 mng 白茫茫茫然茫昧茫茫渺茫茫然若失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近义词反义词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近义词反义词《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近义词:依靠望看反义词:白黑人出穷富前后直弯4、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专项练习一、给下列生字注音欲牧何倍异佳借符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旧()()()魂()()()兄()()()独()()()苏()()()酒()()()屠()()()三、比一比,再组词欲()()牧()()浴()()收()()何()()倍()()河()()陪()()异()()佳()()导()()桂()()借()()符()()惜()()府()()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shǎo() zhng()少中sho()zhōng()5、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及组词《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4课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4课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
靖逸,龙泉(今浙江
丽水龙泉市)人,南
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新 字 读 认 sh3o xi`o ti2o c& l!





你放 还在 认词 识里 吗, ?
促 织
挑 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小结 “动客情”即作客他乡因 某事某物触发了思乡、思 亲的情思。本诗中,前两 句的“萧萧梧叶”“江上 秋风”触发诗人动了客情; 而后两句的儿童夜捉蟋蟀 的场面又一次使诗人动了 客情。
名家点评
“声华馥似当风桂,
气味清于著露兰。”
归纳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
我会写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
亲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
作 业
在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
大 声 朗 读
理 解 词 义 •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 促织:俗称蟋蟀,又叫蛐蛐。 • 篱落:篱笆。
闪仔 现细 出读 怎诗 样, 的你 画的 面脑 ?海 里
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背井离乡、独 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 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孤寂落寞、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走近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 见录》等。
理解词语
【夜书】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我会写
送来
sòng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辶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我会写
挑逗
tiǎo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二、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秋时节的山。 • • 2.停车坐爱枫林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 • 3.正是橙黄橘绿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橙子将黄,橘子犹绿。 • • • • 4.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动旅客思乡之情。 • • • 5.知有儿童挑促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 • • •
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案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案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教学详案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师:再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同学们会想到哪些事情?生1:月饼。

师:好吃吗?生1:好吃。

生2:圆圆的月亮。

师:说得好,“圆圆的月亮”。

月到中秋分外明,多好的月色呀!生3:全家人在一起团聚。

师:对呀,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师: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他们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

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大屏幕出示):(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号靖逸。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有一年,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

秋天的一天晚上,他住在乡村的一间小旅馆里,晚间的所见,让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夜书所见》。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

读懂了题目,能更好地理解内容。

我们再读一读诗的题目(齐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师:“夜”是什么意思?生:是夜晚的意思。

(板书:夜)师:“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书,在这里是写的意思。

师:说得好。

这里的书,不是指我们读的书,而是写的意思。

师:“所见”是什么意思?生:所见,是所看到的意思。

师:那么,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生:在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师:诗人在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了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的三⾸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描绘的是秋之⾊,展现了⼀幅动⼈的寒⼭秋⾊图;《赠刘景⽂》写的是秋末的景⾊,让⼈从残败中看到⽣机、看到希望,寄意深远,让⼈回味⽆穷;《夜书所见》写诗⼈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抒发了⼀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以及客居他乡、归⽆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1 教学要求: 1.⾃主学习本课⽣字,能⼯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课时 ⼀、说话训练,进⼊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句或⼏句描写秋天景⾊的句⼦吗?(⽣说话练习) ⼆、故事导⼊,揭⽰课题:介绍杜牧、岳麓⼭。

1.下⾯请同学们先听⼀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位⽂学家,他从⼩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

他的诗⽴意新奇,优美隽永,⾻⽓雄劲,在当时⽂坛别具⼀格。

他⼜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部编《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

部编《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夜书所见》。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

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句蕴含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三、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四、说学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五、说教学流程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字词解释:【夜书】晚上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词大意: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①认识新偏旁冖:秃宝盖,汉字偏旁名,写法是第一笔是竖点,不要写成短撇,书写时向左下由轻到重顿笔。

横钩稍左低右高,转折处稍顿,出钩稍快。

灬:四点底,四点底的字代表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与火有关,如:煮、蒸、煎、熬等。

另一个意思表示尾巴,如:燕、羔等。

②问题归纳1.青蛙写诗都有谁来帮忙?他们都帮了什么忙?来帮忙的有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

小蝌蚪当逗号;水泡泡当句号;一串水珠当省略号。

2.一串水珠为什么可以当省略号?一串指出了水珠的数量多。

省略号就是六个小圆点,因为一串水珠就像是省略号。

①认识偏旁宀:意思是房屋,作为部首时常称之为宝盖或宝盖头。

由宀构成的字可分为四类:⒈指称房屋的,如:家、室、宅、宫;⒉与房屋有关的形容词,如:宽、寒、宏、寂;⒊与房屋有关的动词,如:寄、寓。

⒋与房屋关联的其他词:客、实、富、宁、安。

女:女字旁,做左偏旁时,横右边不出头。

女字旁的字多与女性有关,如妈、姐等。

②、问题归纳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因为光的关系,光在前面,影子就在后面;光在后面影子就在前面①认识新偏旁王:王字旁,做左偏旁时,下面的横变成提,带王的字大多和玉有关。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教学反思《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

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一、复习导入,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说?(背)《: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时,我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师说出诗人名字并板书——叶绍翁,边板书边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然后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你了解叶绍翁多少?学生汇报: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他擅长写景抒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提示,生逐字逐词逐句理解2.下面让学生结合插图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我问学生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因为提前布置让他们预习过,查找过,这时只是交流)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他们提出的办法进行学习古诗,看看能读懂的有哪些,再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然后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_人教部编版(共18张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_人教部编版(共18张PPT)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10:11:1710:11:1710:118/6/2021 10:11:17 A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610:11:1710:11Aug-216-Aug-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10:11:1710:11:1710:11Friday, August 06, 2021
此处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 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知有儿童 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捉 蛐 蛐
斗 蛐 蛐
思乡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 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
忧愁,孤单,寂寞,郁闷
知有儿童
动客情 。 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些许的开心,快乐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 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 动客情 。 知有儿童 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挑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8.621.8.6Friday, August 06, 2021
他动了哪些“情”?
想了哪些事? 他为什么做客不回家?
儒士:读书人、学者的称呼,怀有济世安民的理想。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是江湖诗派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 怜屐齿(jī chǐ)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 传诵。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2张PPT)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2张PPT)

检查预习,字正音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通古诗。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tiǎo 挑tiāo
整体感知,明诗意
1、自己读一读古诗,用 “ ” 圈出诗人看到 了什么,用“——” 划出诗人听到了什么。
2、有疑问的地方,和同桌交流讨论。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夜书所见
你眼中的秋天是什 么样子?
而在诗人眼中,秋天是……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4.夜书所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叶绍翁
宋代诗人,祖籍福 建,常年隐居在浙江西 湖江畔。他的诗以《游 园不值》、《夜书所见》 最为著名。
揭题 解题
夜书所见
(1)书写、记录 (2)字体
逐句品读,悟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江上秋风动客情
秋风动客情的典故
jìn

据传晋人张籍,在洛阳为官,远离家
园故土,有一次见秋风起,而勾起了思念
故乡之情,于是辞官回乡,了却了多年的
心愿。
逐句品读,悟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料想、猜测
篱落 一灯明
他也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袁枚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夜知深有篱儿落童一挑灯促明织。,

部编本人教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课件出示 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 ,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 ,组词 为“挑担、挑粮” 。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 : “扌”表意, “兆”表音。 加一加: “关+辶=送” 。 (3) (课件出示 34 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
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 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 了解了这些, 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 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 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 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 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 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 。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 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 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学生先读,老师指导, 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 四、 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 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 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 41) 泊船瓜洲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
叶绍翁是谁呢?
•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 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 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 贤小集》本。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
他忽然看到远处 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 蟀。
孩子们捉蛐蛐的情景 让诗人倍感亲切,也许 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 童年。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检测反馈
• 1、词语解释。 • 夜书:----------------------------------------- 。萧萧:-----------------------------------。 • 挑促织:---------------------。 知:--------------。篱落:----------------------------。 • 2、判断正误,对的打“√”。 • (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叶绍翁。( ) • (2)、“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意思是知道有几个儿童在 帮助大人织布。( ) • (3)、《夜书所见》一诗中前两句写诗人的孤独郁闷之 情;后两句描写的图景令诗人倍感亲切,所以感情略显舒 缓。(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shēn
促(促使)(促进) 深(深入)(深远)
自主学习
1、放声朗读古诗,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后结合 插图和注释理解诗意,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这首诗描写了------------、----------、----------、-----------、------------、-------------六种景物。 3、 再放声朗读古诗,想一想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图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会想些什么?表 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5张PPT)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5张PPT)
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登高望远 看到了树叶随风飘落,长江水滚滚奔腾,他心生 悲凉和孤独之情。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 一词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情感。
学习古诗的方法:
1、先将诗的内容读准确,读流畅。
2、根据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的意思,有的需要补充或调整。
3、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4、试着背诵。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宋 叶 绍
知有儿童挑促织,翁
夜 书 所 见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语理解 夜书 萧萧 客情 促织 篱落
晚上写。 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旅客思乡之情。 蟋蟀,也叫蛐蛐。 篱笆。
叶绍翁:南宋中 期文学家、诗人 。他是江湖诗派 诗人,他的诗以 七言绝句最佳, 代表作《游园不 值》《夜书所见
巧记多音
交流讨论: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 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 tiǎo (挑战)
tiāo (百里挑一)
加点的字, 是多读音。
巧记:小红经过层层挑. ( tiǎo )战,最终获得第一名。 她真是个百里挑. ( tiāo )一的技术人才。
你知道叶绍翁科,也叫蛐蛐儿、促织、吟蛩。在 地下活动,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 根部,是农业害虫。以翅摩擦发音, 鸣声清脆响亮。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生字闯关
sòng tiǎo


自读检测
指名朗读课文,听评朗读效果。 1.课文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出节奏。
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带来阵阵寒 意,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在江边。假如你就是 客居他乡的叶绍翁,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 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2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学问点篇二一、我会写寒hán(寒冷、严寒、寒来暑往)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刘liú(姓刘、刘海儿)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送sòng(欢迎、送来、送别)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二、我会认犹yóu(如同、犹有、记忆犹新)傲ào(傲慢、傲骨、高傲无礼)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三、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挑tiǎo(挑灯)tiāo(选择)四、古诗诗意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曲折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观赏这枫林的风光,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立的菊枝在寒风中依旧显得生气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需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季节啊!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猜测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由于夜深了,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五、问题归纳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觉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件古诗意思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件古诗意思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床前明月光, 钟山只隔数重山。 疑是地上霜。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举头望明月,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李白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全诗的意思是: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 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 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三年级上册语文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 意思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在夜很深的时候,他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 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
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对家乡、对童年的思念和回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 儿童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

【优选推荐】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精美课件

【优选推荐】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精美课件

我会认
tiǎo

我会写
tiǎo (挑灯) 挑
tiāo (挑选)
萧(萧瑟)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课堂小练
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看到了什么? 篱笆下的一盏灯。 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 的灯,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有两个孩子在逗蛐蛐。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 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逗蛐蛐。
课堂小练
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 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题目的含义。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 所看到的
(3)“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诗句大意 。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 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 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 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 亮着灯不肯睡觉。
不能。 料想、想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 ,想到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想起他的家乡和自 己的童年。
抒发了思乡之情。
课文讲解
要求:齐读诗歌。 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 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 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

)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

(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

(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

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

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夜书所见听:寒声秋风思乡、孤独感:动客情《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

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

(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课件出示全诗)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

”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1.赏析第一、二行诗(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