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外延与内涵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1]
30
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原则
• 保护与激励统一 • 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和各
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采取渐进方
式 • 一般地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
速度须有“三个低于”:低于经 济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 长速度;低于工资增长速度。
社会保障学[1]
31
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四个组成部分互相衔接、互相补充,构成一 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安全网络。
社会保障学[1]
8
(二)社会保障项目的构成
•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 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 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发展重点。
• 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养老保险、残废保 险、死亡及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 险、工伤保险、疾病和生育保险等。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和理念基础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
• 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 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项目的 总和。
• 它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依 据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 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 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 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 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 度。
收支对应的专项基金管 政府作为财政支出
理
的一个项目管理
二者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 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
社会保障学[1]
13
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相同点 • 都是一种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 • 在保障对象和性质上是一致的; • 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
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外延_社会保障概论_[共2页]
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基本理论解释三:公共援助公共援助也称为公共救助。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社会救助可以根据不同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从多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
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生活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依据救助手段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
以贫困持续时间的长短变化为划分,贫困可分为长期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周期性贫困,因此社会救助就可以分为针对长期性贫困的定期救助(如孤寡病残救助)、针对暂时性贫困的临时救济(如多数情况下的失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和针对周期性贫困的扶贫(如贫困户救助)之分。
二、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外延(一)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的能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在需要获得最起码的物质帮助时,所应负的一项基本社会责任。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通过社会救助的方式提供及时、必要的经济援助,是实现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基本前提。
第二,社会救助是在公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标准时才发挥作用。
如社会成员遭遇自然灾害和丧失生存能力时,国家才按照一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经常性或临时性经济援助。
第三,社会救助是在经过严格审查之后提供满足最低限度生活需求的货币和实物,仅以维持公民基本生存为限。
除物质帮助外,社会救助还包含着国家和社会对受援者精神上的关怀和保护,帮助树立起战胜灾害的信念。
(二)建立社会救济制度的意义(1)社会救济制度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一个稳定与和谐的社会是以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保证为条件的。
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
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
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
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
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
社会福利有三个本质特征:(1) 脆弱群体优先。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
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福利性。
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
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
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
“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
”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3) 服务性。
“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
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
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研究内容
对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分配后的资源如何组织运行?
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和增值?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社会保障”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一词,又译为“社会安全”。
发展历史:
01
最初萌芽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 贫法》
选择性
普遍性
选择性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在我国,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保障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并明确指出:“建立多层次的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 储蓄积累保障。”
归纳起来,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 保障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比较项目 保障对象
权利义务关系
表1-1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比较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劳动者(国民)
无法维持生活的人
全体社会成员
部分义务对应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 法》。由于它简明、概要、表 达准确,被国际劳工组织接受,
一直沿用至今。
03
制度出现
1938年,新西兰通过一项法案, 把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的所有 单项法规合并在一起,称为社
会保障制度。
04
现代概念的出现
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 《费城宣言》正式使用“社会 保障”概念,逐渐形成现代意
(6)互济性。互济性体现在社会保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上。社会 救助和社会福利的资金,来自劳动者为社会剩余劳动所提供的资金,体 现了劳动者对非劳动者无偿援助,其互济性十分明显。
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
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为维护自身权益和发展利益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国家利益是国家长期利益的沉淀,是国家的基本宗旨和目标。
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是体现国家利益的不同层面和方面。
国家利益的内涵国家利益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利益:政治利益是国家维护国家政权,稳定政治局势,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治制度稳定的利益。
2. 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国家追求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和繁荣的利益,包括国家经济的独立性、安全性和发展性。
3. 安全利益:安全利益是国家的安全和防务利益,包括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国家和平安全的利益。
4. 文化利益:文化利益是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利益,包括加强国家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交流。
5. 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国家追求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利益,包括维护公共秩序、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6. 国际利益:国际利益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国际形象的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独立、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的外延国家利益的外延是指国家利益的延伸和拓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利益:国家在特定区域内的利益和影响力,包括邻国关系、地缘政治和区域合作。
2. 全球利益: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和地位,包括国际规则制定、全球治理和国际安全等问题。
3. 未来利益:国家长远发展和未来利益的考量,包括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4. 多元利益:国家在多元化社会中的利益和关系,包括少数民族权益、社会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等问题。
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国家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国家外交政策、安全战略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国家应当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推进国家利益内涵的拓展和外延的延伸,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目标。
社会保障学
第1章社会保障的历史与发展第1节社会保障的概念一、社会保障的内涵(一)国际社会对社会保障内涵的解释“社会保障”一词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 , 原意是指“社会安全” ,最初使用于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
关于社会保障的概念,世界各国理论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英国《牛津法律大词典》中“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是对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旨在保护个人免除因年老、疾病、残疾或失业而遭受损失的法律的总称。
英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是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如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
社会保障可包括:社会保险计划、保健、福利事业和各种维持收入的计划。
德国学者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旨在使竞争中失败的人不致遭受灭顶之灾,并能获得重新参与竞争的机会;并为那些由于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困难而不能参加竞争的人,提供生活保障。
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对社会保障的具体的理解是:“根据社会保障法制定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年老、长期残废、死亡或失业而失掉工资收入者提供保障;同时对老年和残废期间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障。
老年、遗属、残废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受保险的退休者和残废者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受保险者的遗属,按月提供现金保险待遇。
”日本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保障被看成是政府关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社会政策的统称,而狭义的社会保障则被看成是指国民在生活上蒙受诸如失业、伤病、高龄等各种事故,而使这些国民的生活源泉——所得出现中断或减少,给国民生活带来困难时,通过社会保障机制进行国民再分配,保障其最低限度的收入所得,由国家来救济国民生活之缺损的制度。
在这里,把社会保障作为包括社会保险、国家救助、社会福利、公共卫生等内容的统称。
1989年,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司把社会保障的定义概括为: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来为其成员提供保护,以便与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等原因造成停薪或大幅度减少工资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贫困进行斗争,并提供医疗和对有子女的家庭实行补贴。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工资是工资制度的基础概念,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先后作过五种界定[1],反映了不同部门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不同认识和要求。
正是由于有关工资的界定较多,彼此差别较大,核心内涵的认定缺乏共识,导致实践中工资信息统计、计算、披露乃至司法裁定上的混乱,因此界定好工资不仅是健全和完善工资制度的要求,也是有效解决当前管理实践领域一系列问题的迫切需要。
本书重点从劳动法角度对工资的界定进行探讨,提出了重新界定工资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和借鉴。
一现行界定及实践背景劳动法体系对工资作过两次界定,一是《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将工资界定为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二是《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将工资界定为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两次界定时间跨度不长,且均出自原劳动部,界定形式基本相同,内涵相近,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期企业工资管理实际及对工资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工资支付依据相对固定。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是劳动法实施初期的工资支付实际,当时,多数单位确定劳动者工资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国家统一制定的工资制度,部分企业依法开展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合同关系,开始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
进行了用工制度改革且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的企业,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标准就是企业自行制定的工资制度中明确的工资标准;进行了用工制度改革但没有进行工资制度改革的企业,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标准仍然是国家统一制定的工资制度中明确的工资标准。
因此,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为工资支付的依据是当时人们的主流认识。
二是工资支付形式单一。
货币形式为工资支付的唯一形式也是转轨初期人们对工资支付形式的普遍看法,劳动法实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企业大多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低工资、高福利”政策,工资和福利是严格分开的,工资为货币形式,福利大多数情况下为非货币形式,且为非市场化的内部福利,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将工资支付形式认定为货币形式,有利于清晰划分工资和福利的界限,有利于国家强化对企业工资和福利的统计、监控和管理。
第64讲,第一节保险市场要素
第一节保险市场要素大纲要求:保险市场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性质与类别;组成要素;衡量指标。
重点:保险市场的性质知识点一、保险市场的概念、性质与类别(一)保险市场的外延与内涵保险市场是指保险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保险市场这一概念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
外延指的是它的交易或地域范围;内涵指与保险交易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易的结果,包括保险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核保、保费缴纳、保险索赔和理赔、保险中介撮合与风险管理服务等等。
现代意义上的保险市场囊括了所有有形和无形的保险商品交易关系,既包括保险人、再保险人等保险商品的供给者,政府、企业和个人家庭等保险商品的需求者,也包括保险经纪人、公估人、代理人、保险电子商务网站等保险中介,还包括保险仲裁机构、保险监管机构等在内的所有保险市场运行要素所形成的整个保险商品交易关系体系。
(二)保险市场的性质与类别1.保险市场的性质保险市场的性质是指保险市场的本质特征,体现在:(1)保险市场交易的标的是风险,投保人一方以支付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2)保险市场交易的对象是无形的保险保障服务,保险是一种典型的金融服务产品;(3)保险市场是一种典型的非即时结清市场;(4)保险市场的交易在时间上具有预期性,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都有稳定的预期。
2.保险市场的类别(1)按保险人的承保方式的不同或保险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保险市场可以分为原保险市场和再保险市场。
(2)按保险保障的对象或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市场可以分为寿险市场和非寿险市场。
(3)按投保者性质的不同把保险市场分为个人保险市场和商务保险市场。
(4)按保险经营的目的可以把保险市场分为政策性保险市场和非政策性保险市场。
(5)以投保方式为分类标准的团体保险市场和个人保险市场。
(三)保险市场的组成要素保险市场的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价格保险市场的主体:包括供方、需方和中介方三个部分;保险市场的客体:是保险商品。
具有无形性、服务性和复杂性保险市场的交易价格:指保险费率。
外延的名词解释
外延的名词解释在语言学中,外延(extension)是指一个名词所涵盖的事物或对象的范围或范畴。
换句话说,它是指一个词语所指代的所有具体存在,或者是特定概念所包括的所有示例。
外延与内涵(intension)相对。
内涵是指一个名词所包含的定义、特征、属性等。
外延和内涵一起构成一个词语的完整含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外延和内涵的区别:假设有两个名词,A和B。
A的内涵是“能够飞的生物”,B的内涵是“哺乳动物”。
那么A的外延包括了所有能够飞的生物,如鸟类、昆虫们等等;而B的外延则包括了所有的哺乳动物,如人类、猫、狗等等。
外延的概念在逻辑学和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描述和分类事物时。
通过确定一个名词的外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该名词所涵盖的范围,并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它。
然而,外延的界定并非总是明确和固定的。
有些名词的外延是相对变化的,取决于观察的角度和标准。
例如,一个名词可能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被广泛接受,并指代一系列共同的事物,但在另一个社会群体中可能有不同的外延范围。
另外,一些名词的外延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随着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而重新定义。
此外,外延在逻辑学的领域中也有其他用法。
在谓词逻辑中,外延是指一个谓词适用的所有个体的集合。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陈述的真假可以通过判断谓词所涵盖的外延中是否存在相应的个体来确定。
总而言之,外延是名词所指代的具体存在的范围,它与内涵共同构成了一个词语的完整含义。
通过清晰地理解一个名词的外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使用语言来描述和分类事物,并在逻辑推理中确定命题的真假。
然而,外延的界定并非总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标准而有所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语言和社会的变化,并灵活运用外延的概念来理解和表达我们的世界。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doc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1.1社会保障的特征和理念基础1.1.1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1.社会保障的内涵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的定义(P1)中国: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涵:其一,宗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其二,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
其三,主要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提供各类保障。
其四,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社会保障的外延界定(1)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是广义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
福利国家的两大支柱——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两个重要措施——住房补助和教育。
(2)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涉及的范围更广泛。
1.1.2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1.国家主导性:社会保障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
政府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
2.法制性:社会保障通过立法建立。
3.社会性:实施对象具有社会性、保障责任和义务社会化、社会化管理。
4.福利性:第一,低限度目标是消除和预防贫困,高限度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具有非营利性质。
第三,社会保障是国家社会政策的核心支柱。
5.人道性:人道主义精神是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基础。
1.1.3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基础:以个人为自立点,帮助个人抵御生活和劳动风险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1.2社会保障制度结构1.2.1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总体框架①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②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工资后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社会福利:高层次社会保障;④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
1.2.2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1.社会保险: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
2.社会救助:主旨是反贫困。
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城乡贫困救助、扶贫等。
3.社会福利:本教材论述的是狭义的:第一,公共福利事业;第二,局部性福利措施;第三,员工福利;第四,特殊社会福利(养老院、孤儿院、福利工厂等4.社会优抚:1.2.3两类不同性质保障项目的界定及分类管理1.社会保险类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联系与区别社会保险是保险类项目,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是转移支付类项目。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公司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公司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理论界关于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 展现为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类形式。
其中内涵式界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司社会责任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狭义的公司社会责任仅指伦理责任。
国外学者采用内涵式的界定法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美国学者卡罗尔的“企业(公司)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为例,他将企业(公司)社会责任分四个层次:第一层经济责任是基本责任,处于金字塔的底部;第二层是法律责任,企业必须在社会制定的法律框架内运作;第三层是伦理责任,指那些为社会所期望或禁止的、尚未形成法律条文的活动和做法,包括公平、公正、道德、规范等;第四层是慈善责任。
另一派,则将公司社会责任看作是涵盖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因而几乎与公司责任相类似的概念。
①中国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与西方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基于中国公司社会经济的阶段发展背景,它又具有显著的本土特征。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此背景下,国内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研究都对西方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进行了积极主动的吸收接纳,并最终落实于立法领域。
一、不同视角下的公司社会责任1、从《公司法》角度看《公司法》的立法宗旨是为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可以看出《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体现在公司对股东、债权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公司对股东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表现在:定期将公司的经营状况告知股东,主动自觉接受股东对公司的监督,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公司对股东的利润分配应公正合理;公司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在公司要遵守债务合同的要求,严格执行合同,积极主动偿还债务,公司在经营活动还应对所有债权人负谨慎注意义务,保证公司资产保值和增值,公司应及时准确披露公司信息,不编造、隐瞒,在公司破产之时,不滥用公司人格。
发展历程、内涵外延及本质要求
一、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人们对于发展的理解就是对于社会或个体前进的过程,同时也指对于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变化和转化,它是多样的,涵盖了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拓展。
二、内涵外延1. 内涵的演变:古代社会,人们对于发展的认知主要是指国家的疆域扩张、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制度的发展。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发展的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不再仅仅是对于物质和经济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2. 外延的拓展: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外延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不仅包括了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还包括了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
三、本质要求1. 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进取,不仅包括了经济的发展,还包括了文化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全方位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2. 均衡发展: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均衡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发展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只有均衡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以人为本: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只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对于人的尊重和关爱,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拓展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还包括了环境、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方位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发展的内涵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
在经济方面,发展不再仅仅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
政治上的发展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提升,民主法治的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创新。
社会保障考试科目内容与范围
《社会保障学》科目考查的内容范围一、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一)社会保障的概念1、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2、社会保障的性质和特征2、社会保障的目标、功能与意义(二)社会保障的发展1、社会保障的发展线索与发展规律2、社会保障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三)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1、社会保障学的多学科交叉特色2、社会保障学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基础(四)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1、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2、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等的关系(五)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1、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与目标2、社会保障模式的类型(六)社会保障基金1、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与分类2、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七)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1、社会保障法制化的意义与内容2、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八)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1、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2、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保障3、非商品化理论与社会保障4、风险社会理论与社会保障5、社会支持理论与社会保障6、社会分层理论与社会保障7、伦理学与社会保障8、社会保障体制结构中的政府与市场9、演化博弈论与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二、社会保障制度实践(一)社会救助1、社会救助与贫困问题的基本理论2、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和内容(二)社会保险1、社会保险运行的基本原理2、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和内容(三)养老保险1、养老保险的基本原理2、养老保险的主要模式和内容(四)医疗保险1、医疗保险的基本原理2、医疗保险制度的类型(五)社会福利与军人保障1、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及其内容2、军人保障的基本原理及其内容。
责任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什么
责任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什么责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贯穿于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之间,承担责任是每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
责任的内涵与外延关系紧密相连,深刻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责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和对他人及社会的应尽义务。
内涵包括个体的自我反省、行动自律、言行一致等内容。
首先,责任内涵的核心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意味着个体应当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起责任感。
其次,内涵还包括对他人的责任,个体在社会中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积极为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的外延则涉及责任行为的范围和程度,包括责任的特性、内容和范围等方面。
责任的外延是指责任行为在具体社会关系中的表现和发挥程度。
首先,责任的外延是责任行为的外在表现,是责任的具体实践和体现。
责任行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去体现。
其次,责任的外延还包含责任的层次和深度,即不同社会关系中责任的具体要求和履行程度。
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场景会要求个体有不同的责任承担和表现。
责任的内涵和外延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责任的内涵是责任的本质和灵魂,是责任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责任的外延则是责任行为的具体体现和表现,是责任的具体路径和形式。
责任的内涵决定了责任的外延的深度和广度,而责任的外延则是责任内涵的具体实践和表现。
在现代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也呈现新的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体观念的变迁,责任内涵的理解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责任行为的外延也逐渐向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场景延伸。
个体应当逐步拓展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和前进贡献力量。
因此,责任的内涵和外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责任的真正实践需要内涵和外延相辅相成、无缝连接。
责任是社会道德伦理的核心,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个体应当切实肩负起责任,不断提升责任的内涵和外延,推动社会建设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要点
1、社会保险是一项社会事业 2、直接目的在于补偿收入损失 3、收入损失获得补偿必须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 4、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是指生育、疾病、一般工伤
危险而言;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是指年老、死亡、 严重工伤、残障等危险的后果;有劳动能力而无 工可做,是指失业而言。 5、工资劳动者才是社会保险的对象 6、社会保险制度正确运行的必然结果是保证劳动力 扩大再生产运行和促进社会安定
• 人口老龄化,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 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升 高,并逐次升到科学厘定的高度。
• 日历年龄、生理年龄、经济年龄 • 老龄的起始年龄是多少? • 老龄人口要求达到的比重是多少?
• 古希腊思想家 • 19世纪法国学者弗露朗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学者马克斯 • 瑞典人口学家桑巴特 • 波兰著名人口学家爱德华·罗赛特
• 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后果要求社 会保险改革
• 不利后果的表现
• 儿童少年负担系数 • 老年负担系数 • 老龄化带来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第1章 社会保险外延与内涵
• 1.1危险及其特征 • 1.2社会保险范围 • 1.3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 • 1.4社会保险内涵 • 1.5社会保险的固有特性
1.1危险及其特征
• 社会保险工作所承认的危险必须有哪些特 征?
• 普遍性 • 客观性 •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 客观规律性
1.4社会保险内涵
1.5社会保险的固有特性
• 劳动性与社会性统一 • 国家性与强制性统一 • 补偿性与福利性统一 • 公平与效率统一 • 权利与义务统一 • 互助互济性与自我保障性统一
第2章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险
• 2.1人口老龄化趋势 • 2.2赡养比与社会保险 •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险的压力
2.1人口老龄化趋势
• 老少比 • 年龄中位数
中国在进入老龄化阶段后,会出现 什么特点呢?
• 老年人口的规模世界第一 • 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晚,但进展迅速 • 未来将超过日本,而达到世界上老龄化的
最高峰值
2.2赡养比与社会保险
• 什么是赡养比? • 在业劳动者的“老化பைடு நூலகம்会给社会保险制度
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险的压力
• 定义社会保险 • 所谓社会保险,就是现代社会以国家为主体,对
工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 劳动能力而无工可作的情况下,亦即在丧失生活 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 给这类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 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而保证劳动力扩大再 生产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项社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