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论文:浅谈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教育论文:浅谈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启

摘要: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法国教育的“经典作家”,其对道德教育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研究,挖掘出隐藏在宗教外衣之下的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牲牺精神和自律精神,从而为他所提倡的理性道德教育找到了有力根据,也为我国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道德教育;纪律精神;牺牲精神;自律精神

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法国教育的“经典作家”,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涂尔干对道德教育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研究,挖掘出隐藏在宗教外衣之下的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牲牺精神和自律精神,从而为他所提倡的理性道德教育找到了有力根据。他也因此成为道德社会学的创始人。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是19世纪末法国社会现实主义的反映。这一时期,法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导致的一系列政治革命是涂尔干理论形成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然而,吸引涂尔干关注的却是这些革命活动的消极后果,即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失范(anomie)现象。涂尔干认为,法国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建社会和道德秩序,加强道德的调节作用。然而,在西方历史上,道德从来都是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呈现出道德最初的面目,涂尔干提出了纯粹理性主义道德教育。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内涵

(一)道德的三要素

在涂尔干看来,初等教育的议题是围绕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和自主或自决三个道德要素展开的。当涂尔干在研究道德这一社会事实并着手构建理性道德时,他清楚地意识到,长期以来,道德与宗教之间确立了密切联系,如果清除一切宗教性的内容,而又不提供任何理性替代物,那么就有把基本道德观念和情感也清除掉的危险,从而有可能失去理性道德的内容。因为这些基本道德观念和情感,虽然披着宗教外衣,但都是一些从未得到体现的基本道德要素。涂尔干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新发现隐藏在宗教外衣下的道德基本要素,于是他就开始了对道德要素的考察。

第一,道德的首要要素:纪律精神。涂尔干认为,道德

是各种明确规范的总体,它说明了在某种既定的情境中人们怎样去行动。规范的功能在于确定行为,消除个人的随意性,使行为具有一致性。涂尔干把行为的这种一致性称为“常规性”,而权威性构成规范的另一个特征。人们之所以按照规范规定的方式去行动,是因为外在于人们的规范具有某种权威力量,它命令人们如何去做,人们只得服从与默认。常规性与权威性是规范的两个特征,实际上就是“纪律”的两个方面,纪律就是要使行为符合规范。然而,纪律与规范总是表现出令人讨厌的约束性,他这样来论证纪律存在的合理性:任何力如果没有反作用力与之抗拒,就必须会在无限中迷失自己;所有能量往往都会无限地扩张,最终使自己趋于消亡。对于不容忍一切约束和限制的人来说,阻碍其发展的乃是无拘无束、无穷无尽的欲望。我们之所以需要纪律就在于它具有抑制功能,可以防止个人私欲无限制地膨胀。

第二,道德的次要要素:对社会群体的依恋。涂尔干的分析是从对人类行为的划分开始。涂尔干认为可以根据人类行为的目的来区分人类的行为,分为个人行为和非个人行为。涂尔干指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行为从来就不具有道德价值,道德行为总是追求非个人目的。当然,非个人目的既不是除自我以外某个他人的目的,也不是除自我以外某些他人的目的,而是超越于个人的集体的目的。这里非常明显地

体现出涂尔干的社会观——唯实论和整体观。如此,我们就得到了道德的次要要素: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第三,道德的第三要素:自主或自决。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个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为,或者说,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的心理社会化。涂尔干引用自然科学的例子来说明道德自律的特征,从科学知识入手来解释道德自律。“没有其他获得自主的手段,科学乃是我们自主的源泉”。他指出,人虽受自然界的支配和控制,但人可以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去了解自然界,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使自己变得更自主。人既然在物质世界中通过科学知识而获得自主,在道德王国里也同样可以如此。“我们只能以我们征服物质世界相同的方式来征服道德世界:创建一门有关道德的科学”。如果创立一种道德的科学,人们同样能够了解道德的起因与功能,就能理智地服从规范,有意识地遵守规范,无需外部的强迫,也丝毫没有约束。在涂尔干看来这就是自律精神——道德的第三要素。所以他指出,一个合乎道德的行为,光靠遵守纪律和忠于社会利益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识,要尽可能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行为的理由,只有这种意识才能使行为自律。但是与涂尔干所提的道德的前两个要素相比,涂尔干对自律精神的

论述比较薄弱,也有明显的缺陷。他认为:“从科学而且只有从科学中我们才能获得指导道德行为的观念。”这显然夸大了知识在道德中的作用,混淆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区别。

涂尔干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是由其个体社会化理论引申而来,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即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社会品德个性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我们道德教育的目的,涂尔干坚决反对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主张个人献身社会,主张道德判断以社会利益与要求为标准。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既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一整套规范去行动,又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发展或塑造那些一般的性向,这些性向一旦形成即能自行适应人类生活的特定环境。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上,涂尔干反对以美育作为德育的核心,而把科学和历史定为德育赖以进行的两大课程体系。他认为,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因为它们是关于真正生活的,而道德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他还指出教学应注重集体和整体,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复杂变化。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