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姓氏分布
晋江姚氏渊源
晋江姚氏宗祠姚姓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为上古时五帝之一虞舜的传裔。
虞舜为黄帝八世孙,诞于姚墟(在今山东省濮县南),以姚为姓,因生成目有重瞳,故称重华。
天性孝悌聪明,顺天之义,知民之意,仁而有威,惠而有信,修身而抚教万民。
帝尧闻其孝德,以二女娥皇、女英嫁之,使九男为伴以观其行。
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郡。
舜教百姓耕种,二妃教妇女织布,一方百姓丰衣足食。
尧经多年的考察,终于将天下禅让给舜。
虞舜61岁承践帝位,建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县),日有虞氏。
以礼乐德行教育百姓,感服四夷。
在位39年,得享太平盛世,人称“尧天舜日”。
舜的后裔亦因祖德受到尊重,先后有60 世受封诸侯国君,计享位达1974年之久。
著名的如夏禹时封为虞侯的虞思和周武王时封为陈侯的胡公满。
传裔分姚、虞、胡、田、陈等48姓(或谓56姓)。
到汉代,姚姓已繁衍为中原大姓族之一,较多聚居于吴兴、南安二郡(吴兴郡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南安郡相当于今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
所以姚姓既有以吴兴为郡望的,也有以南安作为郡望的。
据晋江姚氏族谱记,西汉昭帝时有材略大将军、拜大司农田延年,因坐罪自刎。
其子渊,逃往江南吴兴郡,改为妫氏,卜居灵溪之涯。
其孙平为溪翼州刺史,始後姓姚氏,为吴兴郡起家之祖。
历史上姚氏名人不少。
如汉代有姚平,河东人,著名经学家。
姚苌,南安赤亭人,十六国时后秦的建立者。
唐代姚思廉,陕西万年人,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撰《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
姚崇,陕西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宰相,爵封梁国公。
睿宗时奏请太平公主上居东都,以削弱其势力,被贬职。
开元初复相,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的营造,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俗,推行焚埋之法,减轻了灾情,世称“救时宰相”。
姚告,南宋潼川(治今四川三台)人,寄籍宜兴。
德韦占元年(1275),元军陷常州,他筹划组织民兵反攻,收复州城,元帅伯颜率军来攻,他与部将坚守半年,城破,不屈而死。
晋江陈氏主要支派
晋江陈氏主要支派一、涵江陈姓涵江陈肇基祖念吾公,讳乾,字坤德,生于1250年,子二,长碧溪,次清溪。
碧溪为本支之祖。
清溪居地未详。
据涵江陈府族谱所载,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蒋德璟所书谱序:'余涵江之陈氏是于颖川籍改闽之兴郡蒲邑涵头,至宋状元参政讳文峰公开科发甲于鼎甲荣恩。
''至元因海寇混杂,退居泉青阳,是乃始祖念吾公隐逸,至碧溪公外岳官是涵江谢天官讳许公之婿,因而迁籍,始又重兴复业焉。
'在族谱世系篇中亦云:'晋安诸陈为最繁,诸陈有派别之,涵江之陈派出固始,自唐季闽,世家晋江青阳山,至元延祐年间始迁涵江,遂为涵江破荒始基之祖公。
'涵江陈以碧溪为一世祖。
碧溪生子四,曰容斋,曰次斋,曰三斋,曰少斋。
容斋、次斋传涵江本里。
三斋出祖安溪勃口,少斋出祖柴塔及厦门。
二世长房容斋公生子三,曰默斋、曰静斋、曰晓然。
默斋传本里,静斋出祖安海,晓然出祖楼下乡。
五世敏斋于明弘治壬子年中亚魁,癸丑年联捷进士,任南京兵部郎中,广东高州知府。
六世敏斋生子五,其第五子省轩出祖永春。
二世二房次斋公生子一,曰真隐。
真隐生子二,曰珍斋、曰安遇公。
四世珍斋为二房长之祖,俗称獭堀房。
后獭堀房又一支分居惠安崇武獭堀。
五世学乙分居泉州筍江,寂然分居安海六角亭桥头,乔山传本里,草堂分居晋江永和茂亭村,七子分居缺塘。
六世敬斋生子一,曰质斋。
七世质斋生子三:曰直野、曰吝公、曰紫峰(陈琛?)。
涵江陈姓至今已传二十五世,历代英才辈出。
有陈腆,明代广东高州、凉州知府教谕;陈琛(紫峰),明代江西、贵州提督学政;陈让,明代东城监察御史;陈举贤;明代广东叙浦县正堂;陈伯英,明代工部主事;陈应春,明代兵部左侍郎;陈龙可,明代户部郎中、广东琼州正堂;陈朝京,明代福协都督府;陈韩遴,清代刑部尚书前翰林院掌院吏、礼二部左侍郎;陈元捷,清代广东化州知州;陈元松,清代吏部验司主事;陈绍芳,清代广东肥乡县正堂;陈大扬,清代广东龙门协镇府恩荣四世;陈进,清乾隆年间选取拔贡第一名;陈施,清代侯选县正堂;陈元锡,清代乾隆年间二甲进士等。
晋江江夏黄氏族史考略
晋江江夏黄氏族史考略黄鸿源黄姓是我国古老而著名的大姓,今位列中国百家大姓的第八位,黄之原始本义指:“佩玉”,它发源于远古时代东夷嬴姓少昊集团中的黄夷,《史记》载,嬴姓后裔分封达十四国之多,黄氏即其中的一个分支,黄姓尊少昊为远古始祖,以伯益为血缘祖先,在夏初伯益后裔在今河南潢川地区建立了一个黄国,历经夏、商、周,直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
黄氏望出江夏郡,今晋江黄氏门匾即书:“江夏传芳”,江夏郡地域为今湖北省云梦县周围。
战国四公子之一,楚相春申君黄歇第七代孙黄霸,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汉宣帝时曾官“颖川太守”,治行称天下第一,为中国古代循吏典范,后为丞相。
黄霸六世孙黄况为叶县令,立籍江夏,黄况生黄香,黄香、字文强、九岁丧母,哀思度日,日见憔悴,乡人称为至孝,父亲体弱家贫,他孝敬父母,夏则为父扇凉,冬则为父温席,它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
黄香博览群书,还以文章闻名京师,青年时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黄帝元和元年(84年),皇室为千乘王刘伉俪举行落冠大礼时,特召黄香参加,然后对诸王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并御书“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赏赐给黄姓家族,并让它入皇家图书馆阅览藏书,由尚书令于永年四年升左丞相,逝后葬于江夏安陆源口,今晋江青阳霞浯浯江黄氏家庙,有联曰:“骏绩西京颖川第一(指黄霸),彪文东观江夏无双(指黄香)”。
即概括了这两位黄氏先祖的丰功伟绩。
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人物最显贵的显赫望族,黄氏古代虽有多处郡望,但归根溯源都出自江夏黄氏,“江夏”遂为后世天下黄姓的总郡望。
黄氏已知最早入迁晋江者,为唐代舍宅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其后裔蕃衍繁盛,构成今日闽南紫云黄氏一派,宋、元明清廷入晋江尚有龙溪、回族黄氏、文山、金墩,莆阳、燕山、文献、天潢、庙内诸派,形成现在的晋江黄氏,而在历史上,晋江黄氏派系肯定不止这些,从科第上看晋江黄氏历代有文武进士135名,笔者经多年搜查族谱,仅有50多名得其所属派系,尚有70余名查不出,如晋江五代状元黄仁颖等,尤其宋代黄氏文武进士,绝大多数不属现今晋江黄氏中的任何一派,出现派系众多的原因与晋江所处地域是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曾经呈现国内外商人云集,号称“市井十洲人”的特殊环境相关。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卢承志2004年10月18日泉州市现有卢氏人口约27000人其中:石狮市约5725人、晋江市约1500人、南安市约3500人、惠安县约12500人、安溪县约700人、泉州市区约600人、永春县约有150人、德化县约2058人。
石狮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永宁镇沙美头村约2300人,锦尚镇卢厝村卢厝卢氏约1350人、石湖社区卢氏约800人、卢厝村西坑卢氏约600人、港东村卢氏约75人,郭宅村、塔石村等约600人。
晋江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池店镇清濛村、东山村、柴塔村、霞美新村、洋茂村等泉州南门外25里的周边地区,人口约1500人,其中东山村约900人。
南安市卢氏主要分布在美林街道办事处李东村约2100人,码头镇宫占村澳下约900人,洪濑镇大洋村烧前约500人,东田镇盖凤村芹菜坪约100人,乐峰镇飞云村等约35人。
惠安县卢氏主要分布在泉港区峰尾镇卢厝约150人,赤埕村约3000人、古山村约3000人、北关村约500人、吴厝围约400人、许湖村约300人、许仁村约150人、小乍村约15人、新霞、霞光、金山、温厝、瑞东、五柳、诚平村以及崇武卢厝街等7个乡镇10多个村,2000多户、约12500人。
安溪县卢氏主要分布在虎邱镇竹源(圆)村卢氏约200人,金谷镇卢氏约500人,其中汤内村卢氏约450人,其他金谷村、尚卿镇福林村、湖上镇飞亚村等约50人。
泉州市区卢氏主要分布在洛江区双阳卢厝约500人,其他散居在清源山周边及北门、南门等地约100人。
永春县现有卢氏主要居住在湖洋镇玉树村,约有150人。
德化县卢氏主要分布在上涌镇西溪卢智村824人、三班镇龙阙村400人、龙浔镇高阳村451人、盖德镇下寮、有济306人、浔中镇61人、杨梅乡西乾村10人、春美乡尤床村6人。
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为金瓯相裔,沙美村卢氏基祖子仁、子信和子明仨兄弟於明从同安仁德里十二都兑山保山美社(即今集美区后溪镇兑山村红树林)迁入,后子信移居港据(即今卢厝村),其他基祖均从沙美村、卢厝村迁出。
晋江蔡姓源流
晋江蔡姓源流蔡尤资据《蔡氏族谱》载:蔡氏出自姬昌姓,周文王姬昌第五子叔度(武王姬发之弟、成王之叔)。
武王灭商后封功臣昆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建立蔡国,传至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
《济阳柯蔡简讯》第52期亦记:“蔡自叔度始封至为楚所灭,凡二十三代传二十四世,享国计共662年(前1101—447),中绝三年。
”先秦时,蔡氏繁衍于河南、河徽一带,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
”(《蔡氏族谱》)西晋时陈留圉是蔡氏繁衍中心,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衍派”。
蔡叔度派下第三十七世蔡勋字君严,汉哀帝时(前6—1),以孝廉为长安邰(今陕西武功县)令,平帝时(公元1—5)为郿令(今陕西郿令),王莽篡汉时拒绝出任太守,携家隐入深山。
蔡勋传至第二十八世君智之长子(第十九世)用元,在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从河南固始入闽时,举家迁居闽之泉州,初为同安人,后卜居仙游赤湖蕉溪,遂为莆阳一世祖(莆阳是原兴化军隶,辖兴化、莆田、仙游等三县)。
用元传瑾,瑾传显皇,显皇传恭,恭传琇,琇传襄。
蔡襄字君谟生于仙游枫亭东宅,迁居莆田城南蔡宅,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端明殿学士,乾道时赐谥“忠惠”,故莆阳蔡氏灯号为“忠惠传芳”,是褒扬蔡襄忠君惠民之德,先知泉州转知福州,再知泉州。
襄次子房旬之曾孙继守泉州,之侄于宣和间入晋江,历八传至德原开基东石蔡,至三世别为十支(东石十六房蔡:金铺、衍泽、银炉、珠泽、西霞、玉井、前埔、西湖、东埕、松窟埕)。
(根据《龙江蔡氏大宗主谱牒》)《蔡氏族谱》又载:襄季子房旻五世孙吉居晋江东石镇开族;旻三世孙咸之曾孙入居晋江(去脉未考);旻子伸八传日新居晋江守墓芦(去脉未考),日烨居晋江容卿(现居石狮),日皋居晋江龙津(今名不明)。
又据故老传闻,东石蔡姓来源於泉州东街蔡巷(则菜巷),若此说属实,东石蔡姓就不是蔡襄直系子孙,而是蔡确之后了。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望识者指正———笔者按)东石蔡氏子孙后来分居各地,尤以台湾为多。
晋江吴姓源流
晋江吴姓源流晋江吴姓源流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夏7飞52的博客点击数:649 更新时间:2010-2-23史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于姬为姓,吴姓出自姬衍,肇基太王,来自西歧,上溯受姓始祖泰伯公,历时已逾3200百多年,泰伯公原为周太王古公?父长子,为让位给三弟季历以及昌(周文王)乃率二弟仲雍引退,藉采药为由,避居荆蛮(今江苏无锡一带)其谦德风仪,守护甜心,高风亮节,感动当地民众,拥戴而建立吴国。
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此为吴姓之源流。
泰伯公因终身不娶无子。
弟仲雍之长子季简承接泰伯嗣支、故仲雍为吴姓传代始祖。
传至第十八世孙寿梦、吴国大而兴、寿梦生有四子、长诸樊,次余祭,三余昧、四季札。
因四子中季札最贤,寿梦欲以国授季札,季札固辞,隐居延陵,后封之,故号延陵季子,为延陵肇基始祖。
称延陵为郡望而衍传的子孙为“延陵衍派”;以诸樊、余祭、余昧衍传的子孙因吴国古为渤海之地,称渤海为郡望,故称为“渤海衍派。
”其他分支尚有“濮阳”。
“陈留”“吴兴”“武昌”等郡望。
从泰伯肇基,传至二十一世,二十五主,至公元前495年,夫差继承王位,吴国异常强大,泰伯世家一脉相承,绵亘不断,谦让美德和开拓进取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因夫差刚愎自用,一味孤行,导致国破家亡。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亡吴,威振天下的赫赫吴国从此陨落。
岁月嬗递,蹉跎沧桑,缘让位、封国、封地、避仇、拓荒及强迁诸多原因,吴族后裔几千年来,北徙南迁,飘洋过海,生息衍传,其子孙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和海国异邦。
成为中华吴氏大望族。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至今为止发现最早以氏族入闽的姓氏群体为吴氏。
自周末以及秦汉三千多年以来,吴氏子孙散居于长江流域等省,南迁甚早,入闽开基始祖众多,各支系的入闽年代亦不一,吴氏入闽比之永嘉入闽的诸姓氏有过更加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越灭吴之时,吴氏先民为逃避战争祸患,由吴国迁徙入闽,西汉后期已聚族六千多户,人口三万众,成为闽地的泱泱大族。
晋江许姓源流
晋江许姓源流晋江许姓源流吴绵普传说中许氏始祖为尧帝时贤士许由,后人以许为姓。
又一支为炎帝之裔孙伯夷佐帝尧为典之官,使掌四岳。
周武王有天下,始封四岳之裔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故子孙以许为姓。
战国初,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仍以国为姓。
全国许姓分有高阳许氏、安陆许氏、汝阳许氏、太原许氏、晋陵许氏和中山许氏六大支,其发祥地都在河南许昌。
许氏最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同安,其故址曰营城,今同安县小西门营城巷。
同安城建于宋绍兴十五年(1164),比许督之营城迟了一千多年。
后唐天成四年(929),闽王王延筠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所以历史上流传没有同安先有许督。
许督为许姓入闽始祖,子15人分居全闽各地。
至唐僖宗时,广明二年(881)黄巢起义,同安大变,永公二子复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许氏大兴。
但据考证,同安许氏属许督派下的并不多,可能后来分居外县,金门及台湾,或闽北等地。
除上述许督外,尚有二支许姓入闽。
一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许陶、许天正父子。
此支称为汝南许氏,主要繁衍于漳州至潮汕之间。
唐宋时的族谱记载比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见有分居晋江的记载。
却是在抗元期间,损失惨重,诏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各县也所剩无几。
后来泉州许氏南下者继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许氏在抗元以后,为避蒲寿庚之害,称祖自漳州,属天正公后裔,故此支与晋江许氏关系密切。
闽省许氏皆奉许陶为漳南始祖,许耐京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二是唐景龙二年(708),为武荣州刺史的许辅乾。
此支属高阳许氏,因辅乾的曾祖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许绍功高,各种史籍有记载,李渊封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绍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许氏,实为河南许州人。
唐中宗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许辅乾由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刺史,贫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名谏)、懋武(名论),葬辅乾公于莆田壶光山,先居山南的现东峤许厝东井(埔),后皆移居晋江。
晋江市乡镇村居区划及主要姓氏(二)
晋江市乡镇村居区划及主要姓⽒(⼆)磁灶镇 明、清分属晋江县⼀、⼆、三、五都。
民国三⼗⼀年(1942年)为磁灶乡,民国三⼗三年(1944年)改梅溪乡。
主要姓⽒有吴、陈、张、苏。
磁灶居委会——磁灶、后⼭宫——〖吴、唐〗 岭畔——岭畔——〖吴、朱〗 ⼩桥——⼩桥、道碑、道碑厝——〖陈、刘、王、丁〗 井边——井边、笑⼝、曾岭——〖苏、王、李、倪、吴〗 下官路——下官路、陈坑——〖吴、陈〗 下灶——下尾、下灶、上流坑、下流坑、内塘——〖吴、李、王、陈、蔡、唐〗 苏垵——苏垵——〖陈〗 坝头——坝头、溪头、曾坑——〖柳、周、曹、曾〗 洋宅——洋宅——〖李〗 ⼤埔——⼤埔、菜洞——〖吴〗 前尾——古塘头、⼭后、树后——〖王、陈、李〗 瑶琼——瑶琼、新乡、风炉、后坑——〖陈、张〗 官⽥——官⽥、草⼭头、新后坑——〖陈〗 ⼤宅——⼤宅、深沟——〖陈〗 太昌——太昌、倒桥、杏⽥——〖陈〗 上厝——上厝、后洋——〖张〗 锦美——锦美、下五龙——〖庄、张〗 钱坡——钱坡、加⼭、沟边——〖苏、李、姚、吴〗 新垵——⽯湖边、杏当、⾼厝林、妹⼭、⼭仔——〖苏、林、蔡、李、黄、谢〗 洋尾——洋尾——〖谢〗 三吴——西边辽、前⼭、杏林——〖吴〗 东⼭——东⼭、龙林——〖张、王〗 张林——张林——〖张〗 官前——官前——〖柯、吕〗 五龙——上五龙、加福——〖张〗 砌⽥——砌⽥、后边、吴厝——〖张、何、赖、郭〗 车厝——车厝、洋坑、黄厝、道允林、杨厝、吴岭——〖王、郭、杨、陈〗 湖头——湖头——〖柯、张、林〗 宅内——宅内、南仓——〖张、陈、庄、姚、王〗陈埭镇 明、清属晋江县⼆⼗七、⼆⼗九都。
民国⼆⼗九年(1940年)之置三民镇,民国三⼗⼀年(1942年)改三民乡;民国三⼗三年(1944年),三民、池店⼆乡合并为碧⼭乡,今域属焉。
主要姓⽒有丁、陈、林、苏、张、。
【站长注:陈埭古为海滩,五代⼗国时,南唐观察使陈洪进令军民围滩筑埭,以其姓冠之,故名“陈埭”。
福建姓氏志朱氏章
福建姓氏志•朱氏章第一节源流一、溯源(一)古老朱姓在远古中原地区,有支崇拜赤心木(朱木)的氏族,以朱木作为图腾。
进入文字时代把自己的血缘群体名称写成“朱”,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朱姓族群(朱襄氏)。
还有支生活在东夷(今山东)的先民,把蜘蛛作为氏族的图腾,甲骨文的“邾”就是一只爬行蜘蛛的画像,称本氏为“邾”。
《元和姓纂》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侠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朱。
”颛顼乃黄帝之孙,其5世陆终。
陆终第五子晏安,辅佐舜帝有功,被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曹国在商末灭国。
后裔曹侠辅佐周室,周室把曹侠改封于邾地(今山东邹城一带),建立邾国,以国为姓,改曹姓为邾姓。
邾国历时780年,后被楚宣王伐灭。
大夫邾夷鸿早为躲避灭国灭族之灾,携带家室逃到沛邑(今江苏沛县)隐居,把邾氏改姓朱氏(一说其子朱秺移居相邑去邑姓朱)。
后人尊为朱氏的得姓大始祖。
如今绝大部分朱氏的血缘都源自曹姓邾氏族。
(二)改姓为朱朱氏也是源于不同的姓,特别姓氏合一时期。
以氏为姓,改姓朱的有赢姓朱氏、祁姓朱氏、子姓朱氏、宋姓朱氏、南北朝时北方渴烛浑氏和鲜卑族人可足浑氏均改为朱氏。
胡人可足浑长生,改姓朱,叫朱长生。
徙居河南,其后裔发展形成六朝望族,河南朱氏。
又有可足浑昌,后改姓名朱瑞,字元龙。
(三)赐姓为朱明朝,朱元璋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许多蒙古人被赐为朱姓。
为褒奖臣下,以示恩宠,赐义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等人均为朱姓。
湖南澧水流域有支“安福朱氏”始祖朱义,原名郭信,明太祖赐郭信姓朱名义,沿袭至今。
明正德年间,朱厚照皇帝曾赐其他姓百余人为朱姓。
赐姓是朱姓鼎盛时期的标志,当朱姓处于衰落状态时,除给蒙古族赐姓未复原姓以外,其他绝大多数的汉姓赐姓都恢复原姓。
二、入闽(一)东晋未年(400-420年),朱穆16世朱桓,由南京入闽,定居福州。
后裔迁居福安、政和、寿宁等地。
(二)隋大业九年(613年),朱福(朱一郎)从河南入闽,先后定居闽城东坊(今闽侯县),后迁宁德霍童石桥、周宁咸源等地。
福建晋江潘湖金墩黄氏源流及蕃衍
福建晋江潘湖金墩黄氏源流及蕃衍福建晋江潘湖金墩黄氏源流及蕃衍黄鸿源潘湖金墩黄氏源流及蕃衍福建晋江帽中学黄鸿源金墩黄氏为泉州一著姓望族,其源流为:西晋后期,惠帝昏庸,八王之乱后,又五胡兵起,中州板荡,时八十九世知运公,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守,有子彦丰公,任晋安(今福州)守,为避乱遂于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举家入闽,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黄巷,九十世彦丰公即成为黄氏入闽始祖。
其后历传至第十二代有黄崖、黄岸两人,崖入泉州,生守恭,传闽南紫云黄氏一派,岸入莆田,传莆阳黄氏一派。
唐开国公岸公于天宝未年(约755年前后)迁居莆田涵江黄巷,是为入莆始祖,岸公开莆之后,子孙繁衍成前黄(又分东黄、恐溪两支)。
后黄三大支脉,枝盛叶茂,名人代出,成为莆中一大望族。
传至五世孙献公值唐未(约880年前后)五季分争,黄巢举义关中,乃偕子曹公隐入仙游游洋巩溪,成巩溪始祖。
献公兄谏议大夫峻公入永福(今永泰县),为永福黄始祖,峻公有子碣公,于乾宁二年(895年)在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威胜军节度副使任上,因节度使董昌欲僭号称尊,公宁死不从,全家近百口殉难。
昌败后,诏赠司徒,谥忠义。
妻子均从难,同受封,旌表一门忠孝。
(《新唐书》《资治通鉴》有载)时诏求其后,不能得见,乃众议以曹公次子珍公嗣之。
此后其子孙,唐宋两朝时有以忠义论授,而曹公长子淑公、三子佩公二传后失考,唯珍公有后,至此,峻、献二公传至珍公时,合为新巩溪黄系,而以忠义碣公为新系始祖,并嗣碣、曹两公,上承峻、献二公。
有宋一代,巩溪黄氏为兴化著姓大族,簪缨相继,出现一门八进士之盛事。
莆阳十一世(巩溪七世)太常博士中庸公,又自兴化县游洋里巩溪徙居兴化军城西(今莆田城厢旧西门),莆阳十三世(恐巩溪九世)祖彻公,登宋宣和六年进士,历官岳州平江令,政绩颇著,《福建通志》,湖南、莆田、仙游各地志书均有列传,所著《巩溪诗话》一书入载《四库全书》为宋代著名文学评论专著。
彻公生四子,三子府公,登宋隆兴六年进士,任今扬州江都令,自兴化军城再迁莆田黄石金墩(今黄石镇沙坂村金墩自然村)为金墩始祖。
2016更新中国县市统计加百强县加百家姓(全网比较全的文献)
中国人口最多姓氏前十排名:1.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
2.王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
3.张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84,800,000人。
4.刘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5.38%=64,600,000人。
5.陈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
6.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
7.赵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
8.黄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3%=26,800,000人。
9.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12%=25,400,000人。
10.吴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24,600,000人。
中国人口最多的前100名姓氏:前十名总人口约为5.5亿人。
01李02王03张04刘05陈06杨07赵08黄09周10吴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钟57汪58田59任60姜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漕89钱90汤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 100文第101—200名:101庞 102樊 103兰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颜111倪 112严 113牛 114温 115芦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鲁 120葛121伍 122韦 123申 124尤 125毕 126聂 127丛 128焦 129向 130柳131邢 132路 133岳 134齐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庄 139辛 140管141祝 142左 143涂 144谷 145祁 146时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151路 152詹 153关 154苗 155凌 156费 157纪 158靳 159盛 160童161欧 162甄 163项 164曲 165成 166游 167阳 168裴 169席 170卫171查 172屈 173鲍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181景 182薄 183单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宁 188柯 189阮 190桂191闵192欧阳193解 194强 195柴 196华 197车 198冉 199房 200边第201—300名:201辜 202吉 203饶 204刁 205瞿 206戚 207丘 208古 209米210池211滕 212晋 213苑 214邬 215臧 216畅 217宫 218来 219嵺 220苟221全 222褚 223廉 224简 225娄 226盖 227符 228奚 229木 230穆231党 232燕 233郎 234邸 235冀 236谈 237姬 238屠 239连 240郜241晏 242栾 243郁 244商 245蒙 246计 247喻 248揭 249窦 250迟251宇 252敖 253糜 254鄢 255冷 256卓 257花 258仇 259艾 260蓝261都 262巩 263稽 264井 265练 266仲 267乐 268虞 269卞 270封271竺 272冼 273原 274官 275衣 276楚 277佟 278栗 279匡 280宗281应 282台 283巫 284鞠 285僧 286桑 287荆 288谌 289银 290扬291明 292沙 293薄 294伏 295岑 296习 297胥 298保 299和 300蔺2013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 排序城市1 江苏昆山市2 江苏江阴市3 江苏张家港市4 江苏太仓市5 浙江慈溪市6 江苏宜兴市7 福建晋江市8 湖南长沙县9 四川双流县10 辽宁海城市11 浙江义乌市12 浙江余姚市13 广东增城市14 山东龙口市15 内蒙古准格尔旗16 山东荣成市17 山东邹平县18 浙江诸暨市19 河北迁安市20 辽宁瓦房店市21 福建石狮市22 浙江乐清市23 江苏丹阳市24 浙江富阳市25 浙江瑞安市26 江苏扬中市27 浙江海宁市28 山东寿光市29 山东滕州市30 浙江玉环县31 福建福清市32 辽宁庄河市33 江苏海安县34 福建南安市35 山东莱西市36 福建惠安县37 山东莱州市38 黑龙江肇东市39 山东招远市40 江苏如皋市41 山东新泰市42 浙江德清县43 浙江温岭市44 江苏启东市45 浙江长兴县46 四川郫县47 河南义马市48 山东肥城市49 河南新郑市50 辽宁大石桥51 河北任丘市市52 福建龙海市53 江苏大丰市54 山西孝义市55 河南禹州市56 江苏邳州市57 黑龙江安达市58 新疆库尔勒市59 内蒙古托克托县60 江西南昌县61 辽宁开原市62 河南荥阳市63 江苏句容市64 吉林前郭县65 辽宁东港市66 浙江永康市67 江苏兴化市68 吉林延吉市69 山东蓬莱市70 广东高要市72 江苏高邮市73 陕西府谷县74 安徽宁国市75 福建安溪县76 江苏仪征市77 安徽肥西县78 浙江平阳县79 江西贵溪市80 安徽当涂县81 山东茌平县82 江西广丰县83 内蒙古霍林郭勒市84 陕西吴起县85 安徽肥东县86 江苏赣榆县87 江苏沛县88 云南安宁市89 山东昌邑市90 山东桓台县91 山东乳山市92 山东青州市93 辽宁辽中县94 陕西靖边县96 湖南醴陵市97 宁夏灵武市98 青海格尔木市99 贵州盘县100 湖北大冶市中国市县数量一览表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国家一级行政区共34个23个省 4个直辖市 5个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地级(含副省级城市):共333个282个地级市(含副省级城市) 18个地区 30个自治州 3个盟县级:共2861个845个市辖区 374个县级市 1470个县 117个自治县 49个旗 3个自治旗2个特区 1个林区乡级:共44821个66个区公所 20500个镇 17187个乡 1168个民族村 5516个街道 282个苏木 2个民族苏木总计: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二〇〇三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二〇〇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截至2003年底,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1个地区(州、盟),比上年减少了6个;660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2个,比上年增加7个;县级市374个,比上年减少7个;1642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比上年减少7个;845个市辖区,比上年增加15个。
[转载]福建晋江何姓源流
[转载]福建晋江何姓源流原⽂地址:福建晋江何姓源流作者:何启昌福建晋江何姓源流--------------------------------------------------------------------------------何振良据《姓篡》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孙分散,江淮间⾳,以韩为何,遂为何⽒。
”这证明何⽒得姓是⼗分偶然的。
发源地江淮流域,韩与何的发⾳⼗分接近,韩姓后代怀着亡国之痛,也就将错就错,从此以何为姓。
⼜据《海阳⽔⽊记》载:“何姓初祖名,为韩釐王⽀⼦。
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夫。
尝与韩⾮同秉国政,谏王安勿韩秦,弗听。
祖乃退隐韩原,及王安被秦所虏,国破家亡,与妻姜⽒流寓庐江,操⾈为业。
后始皇出游⾄博浪沙间,为⼈所击,⼤索不得,疑是六国公⼦所为,乃下令潜访六国,欲尽屠害之,秦吏循令遗胥,密遍诘居⼈姓⽒,胥登祖⾈问姓,祖未知秦胥,适天寒,因戏指⽔以应⽈:此为吾姓,意为⽔寒喻韩也。
韩寒同⾳,实⾮有所隐也。
胥不悟⽈:是河姓耶?祖漫应之,⽒必从⼈,岂从⽔耶!胥乃籍何⽽去。
祖后乃知秦令,⼤骇⽽叹⽈:岂⾮天启,吾家幸免于⼑斧者,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定籍庐江,⼒耕致富,讲礼睦邻,庐⼈重之。
公姜妣皆寿百龄,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世称何坟岗,⾄宋犹存。
”北宋崇宁间进⼠李光,曾经游览何姓始祖卒葬地,并题诗云:“何坟岗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
姬裔未应灰灼⽕,吕蛆那怪误疑⽔。
川⾈百代⾏⼈济,华表千年归鹤鸣。
抔⼟不随函⾕变,骊⼭徒⾃发崇陵。
”明朝⾼⼠何不偕先⽣《不去庐集》中载有何⽒初祖诗⼀⾸,句云:“扁⾈来往织溪津,⼀字荒唐已避秦;翻觉桃源⼈更拙,举家何⽤绝交亲。
”以上所述均可作为何⽒得姓始祖源起于安徽庐江的佐证。
庐江是何⽒始祖发祥地,所以⾃来即以庐江为堂号。
关于何姓起源还有另⼀种说法,在客家何⽒宗亲中流传着:认为何⽒的得姓始祖为韩庶,因避⽗仇,在奔逃时,遇有盘诘,则仓惶惊答,缘韩何⾳近,讹韩为何,遂以何为姓。
福建晋江灵水吴氏世系图源美堂长房派系
福建晋江灵水吴氏世系图源美堂长房派系一世祖:懒翁公讳性(祥)字志仲(1325-1387)配王氏号安仁子:默泉继配苏氏子:渊潜国初盛时翁居城郭而志在山林故自号懒翁晚年移居灵源山下新辟地葺葺舍以遂其志时山下居人鲜少而山木蒙密人每患于虎翁谓慈山为灵源则山自有灵人乃物之灵山灵必呵护之为文率乡人除地望山祭告虎不待驱尽去自是无复为患乡人敬服识与不识称东门先生以翁旧居城东门故遗表而异之而末知翁之甘于田野不欲厚资产以遗之身后则其旷达之识有在矣二世祖:默泉公讳玄字原道配周氏号德渊子:温明默泉夫妇以差役远行卒于旅舍枢(木亲)二世祖:渊潜公讳秉字元矩(1386-1464)配曾氏号四泰得子四传本里世柱,福州顶三世祖:温明公讳孟阳字复初(1375-1443)配许氏号辉静子:纯恒子:孜敏(蔡氏出)公幼失孤侍祖懒翁没时公年一十有三有三漂泊寄寓几不免于吞噬之口者履既长娶辉静乃近里可墓女晋江惟五都地瘦为甚民贫多弃田里而远避征科田里则没于吞并而虚米悬户贻累居民公乃倡义清查以招复逃亡如系户绝其原业则分配各班排年代披至今人颂其功广俭宪邑人张忠为公墓志异公幼孤失学而性质聪敏志尚高远能拓大先业辉静醇懿温而能容铭曰玉栏佳气积轮兹双壁孔固且安四世祖:纯恒公讳骘字存恩(1406-1449)配陈氏号贞一子十:恭。
宽。
信敏。
惠。
道。
德。
仁。
义。
礼。
公去世诸孤方盛年而代以有终者贞一也贞一出自南安白石巨姓闲熟礼节至于德性刚方又有丈夫之不能及者晚年子孙不下数百四世祖:木庵公讳孜字体恩(1420-1498)传东皋,山兜,星塔,陈山东,埭边等四世祖:讳敏字丰浩传厦门海沧吴冠乡五世祖:恭公字钦斋号俊轩(1422-1449)配黄氏子:英传山西霍县五世祖:宽公字钦容字号遁斋(1427-1498)配洪氏子:崇传本里,泉州市区,上岭,壳厝,台湾五世祖:信公字钦定号诚斋(1431-1458)配刘氏子:亨传陈埭庵上,福州五世祖:敏公字钦学号纳斋(1433-1509)配林氏子:宣本里后乡,曾林五世祖:惠公字钦锡号行简(1438-1487)配黄氏子:昊往台湾五世祖:道公字钦由号恪斋(1439-1482)配黄氏子四:监。
身边历史:洪氏源流
⾝边历史:洪⽒源流洪⽒是⼀个常见的姓⽒,约佔全国汉族⼈O.14%,居中国姓⽒⼈⼝排⾏107位。
以浙江、江苏居多,两省洪姓约佔全国汉族洪姓⼈⼝28%。
在闽南,洪⽒是⼀个歷史悠久,传裔眾多的望族。
仅晋江、⽯狮洪⽒就有68村,总⼈⼝6—7万⼈。
晋江洪⽒分佈主要在青阳镇(现西园)钱屿、莲屿、梅屿,及英林镇,⾦井镇,龙湖镇⼀带,称“五⼗三乡洪”。
洪⽒的起源有⼆,⼀谓起于“共”姓。
据《元和姓纂》,上古炎帝神农⽒之后⼗四世⽇勾龙,勾龙⽣垂,為尧共⼯之官,因命⽒列于诸侯,封于共国(在今河南省辉县),称為共伯。
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其后⼈称共⽒。
东汉灵帝时有⼤⾂共普,因宦官势张,弃官避祸,改姓為“洪”,迁居燉煌(今⽢肃凉州)⽽族姓昌⼤。
故洪⽒以“墩煌”作為郡望。
⼀谓洪⽒来⾃宏、弘、翁等⽒之后改姓⽽成。
《通志·⽒族略》载,豫章有弘⽒(⼀说宏⽒),因避宋朝讳⽽改為同⾳的“洪”字。
⼜据《六桂堂族志》谓:五代时有由莆⽥⽵啸庄迁泉州的翁乾度,“官⾄郎中,娶夫⼈陈⽒,⽣六⼦”,因避乱将六⼦分别改姓:长⼦处厚,字伯起,分姓洪;次⼦处恭,字伯虔,分姓江;三处易,字伯简,本姓翁;四处朴,字伯悖,分姓⽅;五处廉,字伯约,分姓龚;六处休,字伯容,分姓汪。
⾄宋初,六⼦先后俱中进⼠,居官显荣,⼈称“六桂联芳”,其苗裔振振绳绳,分佈⼴泛,故闽南乃⾄东南亚⼀带华侨,俱以“洪、江、翁、⽅、龚、汪”六姓為同宗,称“六桂堂”。
洪⽒⼈闽南先后有下列⼏⽀派:⼀是唐末乾寧年间由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闽,经三迁后肇居於晋⾢南关外⼗四都英林乡的⼗四朝奉;⼀是南宋初年,洪皓、洪皎昆仲之后裔,由江西乐平⼈闽分居於同安、晋江等地,钱屿洪⽒属於这⼀⽀派;⼀是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洪仁璲任职漳州府长泰知县,携眷迁居长泰,传裔分佈于漳州、龙海、漳浦、东⼭⼀带。
英林洪⽒是最早⼊闽,传裔眾多的⼀⽀。
据《英林洪⽒族谱》记:“⼀世始祖⼗四朝奉,妣郭⽒恭⼈。
晋江姓氏分布知识
附:1988年姓氏分布表一、青阳镇(庄、李、蔡、孙、林、洪、郑、谢、曾、张、王、吴、黄、许、陈、赖、周、杨、苏)二、磁灶镇(吴、陈、李、苏、王、倪、柳、黄、周、曾、刘、丁、谢、朱、蔡、林、唐、郭、杨、张、庄、何、姚、吕、柯、赖)三、罗山乡(陈、张、王、洪、林、郑、蔡、柯、苏、曾、杨、高、谢、郭、翁、吴、倪、姚、龚、周、何、李、江)注:荆山(片村)包括王厝、吴厝、郭厝、新乡。
四、陈埭镇(陈、丁、林、李、曾、刘、吴、蔡、张、杜、谢、郑、倪、郭、许、施、留、纪、高、黄、朱、柳、薛、杨、魏、庄、苏、柯、尤、潘、徐、洪、叶、雷、胡、韩、江、翁、沈)五、池店乡(曾、林、尤、杨、史、蔡、苏、张、王、黄、周、李、吴、卢、陈、魏、吕、倪、卓、邱、阮、郑、朱、施、洪、孙、庄、骆、胡、雷、萧、沈、伍、田、丁、徐、傅、廖、许、赖、柯、宋、唐、谢)六、紫帽乡(王、吴、蔡、李、康、卓、阮、黄、赖、陈、谢、史、邱、杨、倪、庄、曾、周、郑、许、苏、张)七、安海镇(吴、郭、陈、颜、蔡、高、张、田、李、林、洪、董、龚、倪、吕、施、周、桂、徐、王、杨、丁、柯、孙、许、汪、萧、陆、侯、沈、庄、余、郑、朱、鲍、曾、姚、万、尤、安、苏、蓝、伍、马、君)续表续表八、东石镇(蔡、叶、黄、周、丁、苏、许、萧、王、陈、郑、张、杨、吴、曾、李、颜、温、谢、柯、刘、孙、洪、蒲)续表九、内坑乡(李、林、庄、姚、尤、曾、王、杨、蔡、吴、洪、白、郑、张、沈、郭、高、邱、黄、陈、谢、涂、钟、赖、叶、许、雷、吕、汪、周、欧阳、朱、何、伍)续表十、永和乡(姚、辜、陈、许、张、周、庄、王、鲍、蔡、曾、倪、潘、苏、翁、吴、黄、郑、刘、范、邱、留、邓、施、康、余、林、胡、邵)十一、金井镇(蔡、吴、张、陈、洪、赵、施、王、曾、萧、杨、汪、许、黄、林、郭、纪、庄、勤、李、卓、蒋、刘、何、郑、谢、范、周)续表沟 顶 施 后 寮 施 枪 寮 施 新 乡 施 五块寮施 洲洲 王 十一 后 山王 十四圳 尾 王十一溪 仔 王 新市新 市曾十六前 安 萧曾 埔宅埔 宅 杨 十五清 沟 杨 山 尾蔡 顶房寮 施竹 围 杨 莲 厝 施李 古垵古 垵黄陈 坑 西蔡 三坑曾 坑王吴勤十六十二、深沪镇(陈、吴、蔡、施、周、杨、许、詹、王、石、李、吕、郑、林、张、颜、柯)十三、龙湖乡(吴、丁、郑、张、施、王、许、陈、黄、曾、郭、苏、粘、杨、刘、颜、蔡、洪、翁、庄、留、金)续表十四、英林乡(洪、林、吴、张、柯、王、杨、董、苏、傅、姚、谢、李、黄、曾、许、陈、刘、欧阳、蔡)续表十五、石狮镇(张、丁、蔡、倪、王、洪、陈、谢、林、黄、郑、许、苏、吴、萧、邱、颜、郭、戴、龚、施、李、高、杨、曾、叶、周、温、刘、柯、孙、姜、商、何、田、江、卞)。
晋江市各镇的人数姓氏分布
晋江市各镇的人数姓氏分布青阳梅山居委会——〖庄、蔡、孙等杂姓〗青华居委会——〖庄、李等杂姓〗青阳居委会——〖庄、陈、张、王、林、曾、李等杂姓〗莲屿居委会——〖庄、李、林等杂姓〗高霞——高霞——〖王〗洪宅垵——洪宅垵、仑顶——〖陈、曾〗象山——象山、新乡——〖林〗普照——普照——〖蔡、李、杨〗陈村——陈村——〖许、吴〗曾井——曾井——〖张、曾〗苏塘——苏塘——〖赖〗后间——后间——〖赖、杨〗岭山——顶岭、崎山、后圳坑、许厝、下岭——〖庄、杨、许、蔡、苏、王、陈〗竹树下——竹树下、田洋——〖李〗三光天——三光天、霞塘、许塘蔡——〖庄、王、张、曾、洪、黄、周、陈、蔡〗王厝——王厝、岩下——〖洪、陈、林、张〗屿头——屿头、山头——〖洪、许、陈〗霞浯——霞浯——〖吴、黄、谢、李〗赖厝——赖厝——〖赖〗烧厝——烧厝——〖赖〗梅山——后塘、蔡厝、后崎、轩内、隘门头、孙厝头、大石脚、巷尾三、三角内——〖庄、蔡、孙、苏〗青华——内头李、烟边巷、大井口、一门、西边宅、宫下、井仔——〖庄、李、林〗青阳——杏厝王、东岩口、新田、沿塘头、新街——〖庄、王〗莲屿——沿塘、下行、田洋——〖庄、李、林、陈、张、曾、王、洪、郑、谢〗安海镇兴胜居委会——〖杂姓〗海东居委会——〖杂姓〗鸿塔居委会——〖杂姓〗复兴居委会——〖杂姓〗灵水——前乡、后乡、田厝、加溜——〖吴、蔡、张〗曾林——曾林——〖吴、李、许、庄、方〗大山后——大山后、小布林、大布林——〖王、许〗可慕——可慕、新乡——〖许〗西畲——西畲、丙厝、梧埭——〖陈、余、吴〗桐林——古田、西埕——〖黄、许、陆〗西门——湖池、西门——〖李、杨〗梧山——梧山——〖苏〗山兜——山兜、玉楼——〖苏〗菌柄——菌柄、洋南——〖黄、王〗桥头——桥头、浦边、三社、安厝、塔兜、新陈山——〖许、蔡、陈、安、吴、施〗上垵——上垵、后林、田坑——〖许、杨、林、黄〗社坛——社坛——〖蔡、吴〗前林——前林——〖蔡〗下山后——下山后——〖陈〗庄头——庄头、前蔡、后垵、潮坑——〖李、庄、陈、蔡、王、黄〗后蔡——后蔡——〖颜〗水头——水头、后埭头——〖姚、黄、蔡、林〗前湖——前湖——〖蔡〗新店——新店——〖许〗坑边——坑边、窑后——〖黄〗窟前——窑前——〖颜、许、姚〗曾埭——曾埭、东井——〖黄、苏〗西柄——壳厝、西柄——〖张、鲍、陈〗庵前——庵前、加坂——〖尤、沈〗下洪——下洪、丙店——〖李、周、蔡、林、方〗仁寿——上岭、后桥——〖朱、周、吴〗西溪寮——西溪寮、后肖——〖蔡、萧〗坝头——坝头、梧厝、溪边——〖王、许〗赤店——赤店、苏厝——〖曾〗前埔——前埔、皂店、林厝、郑厝、侯厝、小前埔——〖许、林、郑、侯〗西垵——西垵、下坂坑——〖颜、丁、萧、杨〗型厝——型厝——〖颜、曾〗安东——星塔、前乡、中乡、后乡、后库、黄墩——〖陈、吴、王、林、柯、孙、许〗外曾——外曾、内曾——〖吕、曾〗金井镇金井居委会——〖吴、蔡、张、陈〗古垵——古垵、坑西——〖陈、黄、蔡〗石圳——石圳、晋井、后垵——〖李、许、陈、张、林、黄〗福全——福全——〖卓、刘、陈、蒋、王、郑、张、何、尤、许〗溜江——溜江——〖陈、王、许、吴〗围头——围头——〖吴、谢、周、洪、陈、蔡〗湖厝——湖厝、东垵、岑下——〖许、杨、周〗塘东——塘东、下寮、寮头、后埭、西垵、山柄——〖蔡、王、吴、谢、许〗洋下——洋下——〖陈、施〗南江——南沙岗——〖李、谢〗岩峰——小三村、官兜、东营、西头、陈厝、石兜、上清——〖陈、范、吴、许、蔡〗三坑——曾坑、坑西、浔坑寮——〖王、吴、许、勤、林、施〗新市——新市、前垵——〖曾、萧〗丙洲——丙洲、后山、圳尾、溪仔——〖王〗玉山——桑柄、石亭、顶柯坑、草湖——〖洪、赵〗山头——山头、新街——〖洪、张〗坑口——坑口、南埕、埕边、留宅——〖蔡、王、陈、林、洪〗钞岱——钞岱、茂下——〖郭、洪、许、陈、王、纪、汪、庄〗苏庄铺——苏庄铺——〖施〗金井——金井、下丙——〖蔡、吴〗埔宅——埔宅、清沟、山尾、顶房寮、竹围、莲厝——〖杨、蔡、施、李〗山苏——中寮、沟顶、后寮、枪寮、新乡、五块寮——〖施〗深沪镇南春居委会——〖吴、陈、张、王〗东垵居委会——〖吴、周、杨、蔡〗后山居委会——〖陈〗港阜居委会——〖吴、李、陈、许、詹〗壁山居委会——〖吴、陈、石、洪〗西峰居委会——〖蔡、杨〗浔光——西旧房、王厝——〖施、王〗华峰——顶土地寮、下土地寮、赤下、五七柱、黑土、三柱、六柱——〖施〗华山——后山寮、下乡——〖施〗东华——东后——〖施、吴〗首峰——坫头、竹脚、中寮、宜富、下新厝、西脚寮、圭庵寮——〖施〗群峰——灰寮、长房寮、湖仔寮,二房寮、龙寮、宿困墩、大寮——〖施〗坑边——坑边、颜厝、畲下——〖陈、颜、张〗柳山——柳山——〖林〗东山——东山——〖林〗华海——海尾寮、雪上寮、东旧房、鲤鱼穴、南寮、后山寮——〖施、吴〗运伙——吕宅、石井、西尾、坑前、坑后——〖许、张、柯、郑〗科任——科任、新村——〖陈、许、李、蔡、吕〗土屿——土屿——〖蔡、杨、周〗东石镇东一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东二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东三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东四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东五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平坑——平坑——〖陈、蔡、杨〗龙下——龙下、斗门头——〖陈、郑〗永湖——后湖、永坑——〖黄、蔡〗东埕——东埕——〖蔡、蒲〗白沙——白沙——〖周、谢、黄、张、洪〗许西坑——许西坑、郭厝、深垵、松柏山——〖许、郑、张〗湖头——湖头、龟湖——〖黄、李〗井林——井林——〖许〗肖下——肖下、前埔——〖萧、蔡〗金瓯——山前、前埔——〖王、黄〗大白山——大白山、下厝许、小白山、曾厝、草红塘、西行——〖杨、许、吴、曾、陈、颜〗大房——大房、下庄、吕厝、石兜——〖许、颜、张〗潘径——潘径、塘边——〖张〗潘山——潘山——〖张等杂姓〗塔头刘——塔头刘——〖刘〗檗谷——檗谷——〖黄〗郭岑——郭岑——〖杨、郭〗三乡——吴厝、高后、埕边、埭边——〖吴、王、黄、谢、蔡〗梅塘——前埔——〖蔡〗梅峰——型厝、张塘——〖蔡〗洪塘——洪塘——〖张〗坑园——坑黄——〖吴〗清透——清透——〖张、温〗柯村——柯村——〖柯〗金泽——洋宅、山兜——〖蔡、吴、杨〗张厝——张厝、中舍——〖王〗光渺——石菌、路东——〖陈、黄、洪、王、周〗塔头孙——塔头孙——〖孙、蔡〗埔头——埔头、麦园、岑兜——〖颜、王、萧、洪〗磁灶镇磁灶居委会——磁灶、后山宫——〖吴、唐〗岭畔——岭畔——〖吴、朱〗小桥——小桥、道碑、道碑厝——〖陈、刘、王、丁〗井边——井边、笑口、曾岭——〖苏、王、李、倪、吴〗下官路——下官路、陈坑——〖吴、陈〗下灶——下尾、下灶、上流坑、下流坑、内塘——〖吴、李、王、陈、蔡、唐〗苏垵——苏垵——〖陈〗坝头——坝头、溪头、曾坑——〖柳、周、曹、曾〗洋宅——洋宅——〖李〗大埔——大埔、菜洞——〖吴〗前尾——古塘头、山后、树后——〖王、陈、李〗瑶琼——瑶琼、新乡、风炉、后坑——〖陈、张〗官田——官田、草山头、新后坑——〖陈〗大宅——大宅、深沟——〖陈〗太昌——太昌、倒桥、杏田——〖陈〗上厝——上厝、后洋——〖张〗锦美——锦美、下五龙——〖庄、张〗钱坡——钱坡、加山、沟边——〖苏、李、姚、吴〗新垵——石湖边、杏当、高厝林、妹山、山仔——〖苏、林、蔡、李、黄、谢〗洋尾——洋尾——〖谢〗三吴——西边辽、前山、杏林——〖吴〗东山——东山、龙林——〖张、王〗张林——张林——〖张〗官前——官前——〖柯、吕〗五龙——上五龙、加福——〖张〗砌田——砌田、后边、吴厝——〖张、何、赖、郭〗车厝——车厝、洋坑、黄厝、道允林、杨厝、吴岭——〖王、郭、杨、陈〗湖头——湖头——〖柯、张、林〗宅内——宅内、南仓——〖张、陈、庄、姚、王〗陈埭镇南霞尾——南霞尾——〖杨、倪〗梧埭——金沟、曾厝、南店、梧埭、南湖、西滨——〖蔡、杨、翁、林、江、曾、王、陈、沈、张〗宫口——宫口、潭头、溜尾——〖林、陈、雷〗桂林——后祠、西霞美、后田前、对叁——〖林、郑、倪、蔡〗坊脚——坊脚、沟西——〖林、尤、王、倪、庄、吴、陈、郭、苏〗江头——江头、土头——〖丁、陈〗溪边——溪边——〖丁、曾、吴、王、倪、李、韩〗赤西——赤西——〖张、庄、丁、王、陈、杨〗沟头——沟头——〖叶、王、陈、曾、林、潘、雷〗苏厝——苏厝、前沟、黄厝、横坂头、前乡、普益、普头、高厝、港墘、湖厝、埕尾——〖苏、张、胡、陈、黄、李〗岸兜——岸兜——〖丁、陈、苏、吴、张、林、宋、李、汤〗鹏头——鹏头——〖丁〗西坂——西坂——〖丁、曾、陈、李、黄、魏〗四境——下沟、后坂、前社、后社、仓下头——〖丁、陈、倪、李、杜等杂姓〗湖中——湖中、地顶、苏埭——〖张、庄〗双沟——双沟、加沙、下坂、草田尾、陈塘、泽沟——〖王、李、柯、丁、尤、曾等杂姓〗涵埭——洋埭李、下村、土围——〖李、谢、庄、陈、黄、纪〗洋埭——洋埭林、大东、下海——〖林、李、魏〗庵上——庵上、庵兜——〖黄、陈、张、薛、李、吴、杨、杜、曾、丁、林〗海尾——海尾、大洲——〖郑、纪、留、施等杂姓〗大乡——大乡——〖陈、张、丁、杨〗涵口——桥北、涵透、桥南、下埭、后林——〖陈、王、张、苏〗横坂——横坂许、横坂林——〖林、许、陈、吴〗西滨——西滨——〖林〗花厅口——花厅口——〖丁、林、吴、许〗仙石——仙石——〖陈、许、谢、刘等杂姓〗高坑——高坑、柯岭——〖张、高、柳、陈等杂姓〗池店镇池店——池店、曾村、皂坑、田洋、砌坑——〖李、林、谢、孙、陈、施、魏、王、庄、曾、洪、黄〗浯潭——浯潭——〖李、苏、许、朱、黄、林、何〗新店——新店、坑西、古坑、小霞浯——〖李、苏、吴、陈、魏、林、吕、倪〗钱头——钱头——〖吴、曾、谢、郭、许、丁、陈、李〗洋茂——洋茂、村头——〖林、卢、黄、吴、曾〗赤塘——赤塘、高厝——〖陈、林、丁、张〗潘湖——潘湖——〖黄〗溪头——溪头——〖朱、吴、杨、谢、陈、李、黄〗古福——古福——〖杨、张、李、沈〗东山——东山、西宅——〖张、卢、吴、陈、黄、谢、萧、林、沈、李、蔡、徐〗大洲——大洲——〖苏、蔡、黄、陈、李、林、许、吴、伍、朱〗华洲——华洲——〖陈、黄、徐、施等杂姓〗溜石——黄后——〖朱、郭、黄、苏〗营边——营边——〖陈、林〗霞福——霞福——〖朱、郑、吕〗霞尾——霞尾、墩仔——〖林、吴、黄、杨、卢、唐等杂姓〗清蒙——清蒙——〖郑、张、王、卢、杨等杂姓〗柴塔——柴塔——〖蔡、卢、伍、沈等杂姓〗唐厝——唐厝、前山——〖唐、黄、许、林、谢、李、邱、宋、吴〗旧铺——旧铺、过田、新埔、后岭——〖萧、雷、魏、田、阮、胡、骆等杂姓〗茂厝——茂厝——〖卓、朱、郑、黄、邱、蔡、阮〗屿崆——屿崆、仕尾、上钞——〖傅、谢、倪、吴、曾〗仕春——仕春、冷水——〖陈、魏、蔡〗御辇——下辇、御赐桥——〖曾、尤、史、周、杨等杂姓〗罗山镇梧桐——梧桐——〖陈〗许坑——许坑——〖吴、高、杨〗后林——后林、下宅——〖吴〗下埔——下埔——〖王〗后库——后库——〖陈〗缺塘——缺塘——〖郑、柯、林、蔡〗罗裳——罗裳、仓边、柯厝、江宅——〖曾、张、王、洪、倪、蔡〗福埔——后堡——〖陈、曾、许〗前沿——前堡、小沿塘——〖陈、郑、王〗社店——社店、后边、尾厝、田内——〖陈〗苏前——苏前——〖陈、蔡、苏〗山仔——山仔——〖李、郭〗苏内——溪东、东洋、苏内、内塘——〖曾、谢、李〗林口——林口——〖柯、李〗张前——张前——〖何、周〗英塘——大浯塘——〖翁、蔡〗小浯塘——小浯塘——〖李、蔡、吴〗梧垵——蔡厝、郭厝——〖洪、蔡、郭、江〗洪厝——江厝、帮尾、洋柄、古塘、仑上——〖李〗樟井——樟井——〖姚、杨〗湖格——湖格——〖杨、吴〗梧林——梧林——〖蔡〗荆山——王厝、吴厝、郭厝、新乡——〖吴、王、龚、郭〗林格——林格——〖杨〗塘市——塘市、前曾——〖柯、曾、龚、周〗南塘——南塘——〖柯、龚〗杏田——杏田——〖王、翁〗杏坂——沟下坂、杏田后王——〖王〗后洋——后洋——〖杨〗沙塘——沙塘、洋厝、山透——〖王〗上郭——上郭、后曾、塘边、中乡、虎项、占头——〖柯、陈〗龙湖镇新峰——火埔、新埔——〖施、张、王〗后溪——后溪——〖郭、许、施〗内坑——内坑——〖吴〗吾坑——吾坑——〖许〗秀山——秀茂、山头、山脚、历山、祖秀茂、新祖秀茂——〖许〗新街——新街、下炉灶、顶炉灶——〖许、施〗杆柄——杆柄——〖施〗衙口——衙口——〖施、粘〗石龟——许厝——〖许〗苏坑——苏坑——〖施〗埭头——埭头——〖吴〗昔坑——昔坑——〖吴〗枫林——枫林——〖吴〗后宅——后宅——〖施〗吴厝——吴厝、洋垵——〖吴〗湖北——西舍、英厝、庄厝、翁厝、十三施、枪城——〖施、翁、庄〗前港——前港、新村——〖施〗龙园——龙园、西湖——〖施〗古湖——古湖——〖吴〗坑尾——坑尾——〖施〗仑上——仑上——〖洪、刘、留〗溪前——溪前、山边——〖洪〗南庄——古婆庄——〖施〗洪溪——湛溪——〖施〗钞厝——钞厝、山尾——〖施〗檀林——檀林、粘厝埔——〖许、粘〗西吴——旧西吴、新西吴、苏厝——〖吴、苏〗陈店——陈店——〖施〗坡锦——火夫埔、倒石埔、东厝——〖许、陈、曾、黄、王〗古盈——古盈——〖吴〗后坑——后坑——〖洪〗龙埔——龙埔——〖施〗龙玉——龙湖亭、玉斗——〖许〗烧灰——烧灰、新烧灰——〖许、洪〗瑶厝——瑶厝——〖蔡〗石厦——石厦、新刘厝、三房、新乡、杏坑、竹山里、刘厝——〖施、刘〗鲁东——鲁东——〖施〗曾厝——曾厝——〖洪〗杭边——杭边、银埕下、湖仔内——〖洪〗溪后——溪后、中堡、曾厝——〖洪〗南浔——南浔、新民、田头、小埭、桥头、灰瑶、山前——〖施、郭、颜〗埔头——埔头、瑶林、林埔内——〖施、杨〗英林镇英林——英林、西塔、西塘——〖洪〗三欧——塘边、新厝、欧厝、刘厝、荣埭——〖欧阳、刘、王〗后头——谢厝街、后头、内厝、东村——〖王、谢、李、黄〗港塔——港塔、洋仔坑——〖林、曾〗高湖——高湖、西山、玉坂、斗林——〖洪〗嘉排——伍堡、岑张——〖张、童、姚、柯、杨等杂姓〗马山——马山、卢厝溪——〖林、洪〗湖尾——湖尾、西湖——〖苏、傅、王〗柯坑——柯坑——〖张〗沪厝垵——下乡、下柯坑、沪厝垵——〖柯、张〗埭边——埭边——〖许、柯〗东埔——东埔——〖吴〗龙西——龙水寮、清内、西垵、西埔、埔顶寮、窑内、东垵、新西湖——〖洪〗陈山——陈山——〖洪〗钞井——钞井、东溪、西溪——〖洪〗玉坂——玉坂——〖洪〗内坑镇明、清分隶晋江县三、四、五、六、八都。
现代化进程中闽南宗族的变迁_以晋江市庄氏宗族为例
创办本活动中心的宗旨,要维护党和国 家的政策法令,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宗祠文 化和公共财物,丰富老年人的文体生活。 为 使老年同志有个舒适祥和安定的活动场所, 希望在本中心活动的老年同志能自觉严格 遵守本会制定的如下规章制度。 一、本会活 动 中 心 仅 供 男 (60岁 )女 (55岁 )的 老 年 同 志 娱乐活动。 凡未及此年龄的年轻同志请自觉 退让,否则出问题必须自负全部责任。 二、希
种强调宗族渊源的形式体现了闽南文化的慎终 追远精神和族源意识。
宗族由来的后面往往是移民的历史,移民们 聚族而居,依靠群体力量来争取生存的空间。 和 福建许多大族一样,庄氏也称始祖是唐代从中原 来福建为官者。 庄氏先祖为庄森,唐末随王审知 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 卜居永春桃源里蓬莱 山。 第八世庄元吉,有翼、果、晦、夏四子。 庄夏为 南 宋 淳 熙 八 年 (1181)进 士 ,朝 廷 赐 第 府 城 ,就 从 永春迁徙出来,宅第在今泉州庄府巷。 当时皇帝 就将其故乡永春的鬼岫山赐名锦绣山,从此庄氏 以“锦绣”为堂号。 庄翼之后十二世庄佑孙,迁居 青阳开居,其号古山,为青阳庄氏肇基始祖。 [1]庄 氏繁衍日众,现晋江市就有多个衍支,有思齐、裕 斋、希信、震福、未庵诸小宗,各立宗祠,以示家族 兴旺发达。 庄氏裔孙多徙居外地,主要有同安、惠 安、南安、漳州、龙海、长泰以及广东潮州一带,以 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旅居海外族亲主要分 布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加拿
泉州晋江福全蒋氏源流
泉州晋江福全蒋氏源流蒋氏自赐姓而后,若诩之开三径,待贤琬之社稷名器,同日剖符则有满、万,踵时修史则有乂、係。
功着一时,声施后世者,代不乏人也。
粤稽族系,福全蒋氏肇自江南义兴阳羡,八十世传蕃公,字延宗,原籍江苏宜兴滆湖西OU(“凵”字内面加个“了”)亭乡七堡湖墅里,生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己未,李唐末任江西丰城令,秩满家于丰城长乐乡邹坊(今名堎上、蒋坊),植杏门首,故又名杏树下,系为江西丰城始祖。
嗣后,由丰城而迁者,近则有豫章杏花村、南丰棠溪,新干三湖、新干溧江等,远则有湖北天门状元支、福建建宁巧洋支、湖南安化义溪支、徽州凤阳寿州支等。
迨元延祐年间,蕃公十四世孙成,号六一,生子四,曰:橹、真、兴、旺。
泉州晋江福全蒋氏先祖旺公,号明封,又称寿州公,原籍徽州歙县,随父兄徙居凤阳府寿州延寿乡。
早年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有年,渐由总旗历升把总、承信校尉、兴化、应天、凤阳、建宁四卫所百户,洪武廿五年壬申以明朝开国功臣致仕。
又三年,诰进武节将军、骁骑尉、泉州永宁卫福全所正千户,世袭罔替,遂籍泉州晋江福全村,是为福全肇基祖。
寿州公妣陈氏,封安人赠宜人,生子三:正(又名政)、忠、信。
明初军籍制条文:“以功臣之子孙应袭本职,仍在卫所世袭,其余各官舍或徙外邑监军、立为军籍,不与官籍之例。
”次子忠、三子信俱回凤阳祖籍,惟长子正留福全所世袭父职,遂籍晋江福全。
福全蒋氏源流世系:伯龄(01)→ →澄公(48)→ →将明(76)→乂公(77)→係公(78)→眺公(79)→蕃公(80 丰城始祖)→丰公(81)→修公(82)→舟公(83)→明远(84)→俊公(85)→怀亮(86)→锡公(87)→炳公(88)→世宜(89)→大有(90)→达公(91)→友公(92)→成公(93)→旺公(94)(福全始祖)。
此源流世系参照光绪十七年辛卯版《福建永春东平蒋氏家谱》、光绪十六年庚寅版《江西上饶东田蒋氏宗谱》《江西广丰五里墩蒋氏宗谱》。
长子正(又名政),号洪谧,永乐十六年戊戌世袭父职,生子四:勇、义、雄、铭。
晋江江夏黄氏族史考略
晋江江夏黄氏族史考略黄鸿源黄姓是我国古老而著名的大姓,今位列中国百家大姓的第八位,黄之原始本义指:“佩玉”,它发源于远古时代东夷嬴姓少昊集团中的黄夷,《史记》载,嬴姓后裔分封达十四国之多,黄氏即其中的一个分支,黄姓尊少昊为远古始祖,以伯益为血缘祖先,在夏初伯益后裔在今河南潢川地区建立了一个黄国,历经夏、商、周,直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
黄氏望出江夏郡,今晋江黄氏门匾即书:“江夏传芳”,江夏郡地域为今湖北省云梦县周围。
战国四公子之一,楚相春申君黄歇第七代孙黄霸,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汉宣帝时曾官“颖川太守”,治行称天下第一,为中国古代循吏典范,后为丞相。
黄霸六世孙黄况为叶县令,立籍江夏,黄况生黄香,黄香、字文强、九岁丧母,哀思度日,日见憔悴,乡人称为至孝,父亲体弱家贫,他孝敬父母,夏则为父扇凉,冬则为父温席,它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
黄香博览群书,还以文章闻名京师,青年时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黄帝元和元年(84年),皇室为千乘王刘伉俪举行落冠大礼时,特召黄香参加,然后对诸王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并御书“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赏赐给黄姓家族,并让它入皇家图书馆阅览藏书,由尚书令于永年四年升左丞相,逝后葬于江夏安陆源口,今晋江青阳霞浯浯江黄氏家庙,有联曰:“骏绩西京颖川第一(指黄霸),彪文东观江夏无双(指黄香)”。
即概括了这两位黄氏先祖的丰功伟绩。
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人物最显贵的显赫望族,黄氏古代虽有多处郡望,但归根溯源都出自江夏黄氏,“江夏”遂为后世天下黄姓的总郡望。
黄氏已知最早入迁晋江者,为唐代舍宅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其后裔蕃衍繁盛,构成今日闽南紫云黄氏一派,宋、元明清廷入晋江尚有龙溪、回族黄氏、文山、金墩,莆阳、燕山、文献、天潢、庙内诸派,形成现在的晋江黄氏,而在历史上,晋江黄氏派系肯定不止这些,从科第上看晋江黄氏历代有文武进士135名,笔者经多年搜查族谱,仅有50多名得其所属派系,尚有70余名查不出,如晋江五代状元黄仁颖等,尤其宋代黄氏文武进士,绝大多数不属现今晋江黄氏中的任何一派,出现派系众多的原因与晋江所处地域是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曾经呈现国内外商人云集,号称“市井十洲人”的特殊环境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1988年姓氏分布表
一、青阳镇(庄、李、蔡、孙、林、洪、郑、谢、曾、张、王、吴、黄、许、陈、赖、周、杨、苏)
二、磁灶镇(吴、陈、李、苏、王、倪、柳、黄、周、曾、刘、丁、谢、朱、蔡、林、唐、郭、杨、张、庄、何、姚、吕、柯、赖)
三、罗山乡(陈、张、王、洪、林、郑、蔡、柯、苏、曾、杨、高、谢、郭、翁、吴、倪、姚、龚、周、何、李、江)
注:荆山(片村)包括王厝、吴厝、郭厝、新乡。
四、陈埭镇(陈、丁、林、李、曾、刘、吴、蔡、张、杜、谢、郑、倪、郭、许、施、留、纪、高、黄、朱、柳、薛、杨、魏、庄、苏、柯、尤、潘、徐、洪、叶、雷、胡、韩、江、翁、沈)
五、池店乡(曾、林、尤、杨、史、蔡、苏、张、王、黄、周、李、吴、卢、陈、魏、吕、倪、卓、邱、阮、郑、朱、施、洪、孙、庄、骆、胡、雷、萧、沈、伍、田、丁、徐、傅、廖、许、赖、柯、宋、唐、谢)
六、紫帽乡(王、吴、蔡、李、康、卓、阮、黄、赖、陈、谢、史、邱、杨、倪、庄、曾、周、郑、许、苏、张)
七、安海镇(吴、郭、陈、颜、蔡、高、张、田、李、林、洪、董、龚、倪、吕、施、周、桂、徐、王、杨、丁、柯、孙、许、汪、萧、陆、侯、沈、庄、余、郑、朱、鲍、曾、姚、万、尤、安、苏、蓝、伍、马、君)
续表
续表
八、东石镇(蔡、叶、黄、周、丁、苏、许、萧、王、陈、郑、张、杨、吴、曾、李、颜、温、谢、柯、刘、孙、洪、蒲)
续表
九、内坑乡(李、林、庄、姚、尤、曾、王、杨、蔡、吴、洪、白、郑、张、沈、郭、高、邱、黄、陈、谢、涂、钟、赖、叶、许、雷、吕、汪、周、欧阳、朱、何、伍)
续表
十、永和乡(姚、辜、陈、许、张、周、庄、王、鲍、蔡、曾、倪、潘、苏、翁、吴、黄、郑、刘、范、邱、留、邓、施、康、余、林、胡、邵)
十一、金井镇(蔡、吴、张、陈、洪、赵、施、王、曾、萧、杨、汪、许、黄、林、郭、纪、庄、勤、李、卓、蒋、刘、何、郑、谢、范、周)
续表
洲洲
十二、深沪镇(陈、吴、蔡、施、周、杨、许、詹、王、石、李、吕、郑、林、张、颜、柯)
十三、龙湖乡(吴、丁、郑、张、施、王、许、陈、黄、曾、郭、苏、粘、杨、刘、颜、蔡、洪、翁、庄、留、金)
续表
十四、英林乡(洪、林、吴、张、柯、王、杨、董、苏、傅、姚、谢、李、黄、曾、许、陈、刘、欧阳、蔡)
续表
十五、石狮镇(张、丁、蔡、倪、王、洪、陈、谢、林、黄、郑、许、苏、吴、萧、邱、颜、郭、戴、龚、施、李、高、杨、曾、叶、周、温、刘、柯、孙、姜、商、何、田、江、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