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浅谈高校人才培养
维普资讯
、
IL L N T N s J 。 I u A I 0
革命传统相结合 ,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 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 就理想教育而言 。 要做到理想教育与现实社
垒 士 日结 会 对 T 1 的 I定 '立 I [ n喃 生
维普资讯
口朱
光
【 摘
要】 人才的培养靠教 育。人才培养要做 到以“ ” 德 为先, 以爱 国主义思想为先, 以对现实的认知 为先 , 修 身” 以“ 为先, 以培养 自 律意识为先 , 以环境影响为先, 以思考能力的培养为先 , 以
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先等。
辈无产阶级革命 者和无数先烈为推翻三座大山抛头 颅 、 热 血 的 大无 畏 革命 精 神 , 远是 中华 民族 宝 贵 洒 永
的精神财富。 大学生成长条件 、 环境不 同, 受到的家庭教育和 外部影响也各有差异 ,但是对于爱 国这一条是基本 相同的。 据此 , 高校就、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国、 治 平天 下”后人称为《 , 大学》 八条 目” 反映的是人成才 、 的“ , 成相 、 成王的奋斗轨迹 , 也是儒家传统思想不变的信 条。在大学期间 , 学生初步审视社会 , 审视各种思潮 和 言论 , 也审视着 自己的过去和将来 , 在对诸 如“ 为 什么”“ 、是什么” 怎么办” 和“ 问题 的审视 中逐渐地成
要把“ 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整个 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和
学生运动 , 都是爱 国运动 , 这些运动在历史上 留下了 不可磨灭的印记。 其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解决大 学生将来为 谁服务 的重大问题。革命传统教育 的任务是让每个 大学生都懂得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走有 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人 民的正确选择。老一
高校教学管理中创新人才培养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摘要: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借鉴国外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本文认真分析国内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就是首先设定人才的培养目标,然后按照目标的要求对教学的各个部分和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全面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学管理活动。
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管理观念还相对落后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教学管理只是管理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事务。
在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作为教学管理者,习惯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手段。
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也无法得到发挥,个性不能得到发展。
2.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完成。
但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普遍缺少精干的教育管理人员。
许多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学管理教育,不懂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更不要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了。
3.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陈旧虽然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在高校早已得到普及,但由于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还不完善的原因,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很难落到实处。
即使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大部分管理人员更多地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管理,而对教学目标的管理重视不够,不仅浪费了教学管理资源,也难以科学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国外高校的管理方式1.完善的管理体系美国高校的管理工作在高校所有的事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着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健全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都是围绕着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制订的,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完成。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定义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但改革力度不够,推进速度仍远远滞后于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市场需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当务之急,应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以能力培养、社会岗位需求为中心,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
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造成学习内容繁多无法抓住重点,学习知识陈旧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等现状。
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还造成了教学形式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摒弃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偏重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而设置的专业及课程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而造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无法与一流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而技术水平能力又不及职业院校。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或者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为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内容。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注重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合理的专业、课程,采取相应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
理论研究应贯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形成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模式研究、从教育体系到管理机制研究等一系列理论研究。
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构建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依托行业背景,紧密结合企业现状及发展需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浅谈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3. 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改革要求高校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提升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国情、民情,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心理素质。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学会调整心态,克服困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1. 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实践教学改革要求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能力培养的转变。
论文: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一、中国高等教育形成良好发展形势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其已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井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
2.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经过这些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的经验.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一实践和研究的成果现在已经越来越进一步的实践和现实所证明。
3.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走非常有利的。
特别是对于整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本身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和时期。
由于没有了更多的规模和数量上的压力,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某些硬件方面的建设也就能够按部就班地有计划地进行,进而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学校本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的人才呢?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我认为可分三步来进行:一、积极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优化教学质量。
现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的弊端。
诚然,教学内容适当形式化是必要的,但如果只重视概念与原理的教学,强调逻辑上的严密,追求全面、系统的演绎推理,就会走向反面。
教学忽视观察与检验,忽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使学生不知如何对科学事实、现象、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也不知如何应用这些概念与原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浅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目前我 国高校专业划分过细 , 且对学生限制 过死 , 并 一些学 生一入 学就被迫进入 自己不想学 的专业 , 一些学生在学习进程 中专业兴趣 另外 改变却没有转专业的 自由 , 种现象严重影响 了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 和积 这 极性 , 从而导致一部 分学生消极地 以应试学 习的方式应付学 习 , 这种现 象极其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 因此 , 当鼓励高等学校以专业门类 、 应 而 不是具体 的专业招生 , 在学 习了 l 2 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 , 一年 学 生再根据兴趣与 自身的特长 自主选择理想 的具体专业 , 建立合理 的知识 结构 。 为了给学生更多 的时间 、 精力来 自由选择课 程 , 拓展其 自由发展空 计算 机科学与教育专业 , 实验师 , 东商学 院信息学院软件工程实验室 , 广
第 l 期 4
收稿 日期 :06 0 — 8 20 -20
浅 谈 新 形 势 下 高 等 教 育 与 人 才 培 养
周文 宁
(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 陕西西安 , 10 1 706 ) 摘 要: 介绍 了我 国高等教育人 才培 养模 式改革的必要性 , 从改革教 学管理 与运行体
制、 实行 文理渗透和专 业交叉 、 强学生应用实践 能力的培 养等 方面 业 交叉
从世界科技革命 的发展进程来看 , 知识迅猛增长 , 新 原有知识 老化 率加速 , 现代科学 和发展把相关 的各学科 、 专业 综合为一 个统一体 , 构成 了纵横交错的知识 网络 。每 个新 兴的科学 、 边缘学 科无不综合 了各类专 业知识 , 那种单纯地以传授单 门专业 知识为 目的的教育模式 已不能适应
基础上 , 获得规定 的学分 , 进入更高层 的学 习阶段 , 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 生可 以提前毕业 , 有利于快 出人才 , 提高学 生在校期 间的学 习效率 。 可 以断 言 , 不实行学分制 的教学 管理模式 , 就无 法从根本 上和体制 上构建起高素质复合 型人才培养模式。遗憾的是 , 目前我 国高等学校大 多没有实行学分制 , 至少是没有实行真正意义 的学分制 。因为学分制 的 实施 不是简单 的教学 概念变更 , 而是牵一 发而动全身 的大变革 , 它会强 烈冲击 多年来 已固有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因此 , 国的各级 教育 管理 我 部门应 当鼓励 和推动高等学校积极尝试学分制 , 寻找 出适合我 国国情的 学分制 , 为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新 的管理基础 。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与任务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还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本文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并分析了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标签:高等教育;改革;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国把教育的优先发展作为增强国力的致胜法宝。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圣地,对科技的进步,现代化建设和高级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专门人才支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1]。
1 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2020年达到3550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20年达到4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
坚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体系规模日益壮大,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且形式多样、种类不断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架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2 高等教育改革任务2.1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领导部门始终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
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针对于振兴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计划也在逐步开展,加强中西部地区高校优势学科的设立和不断强大中西部高校的师资队伍;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计划,大力支持优秀毕业大学生支教西部学校。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
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
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
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
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
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
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
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
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思路
一、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
这种人才的特征是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生产现场或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
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满足以下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技能)与职业素质要求,具有明确的职业特征;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二、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一)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合理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能力培养。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专业及相对应的岗位群对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以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需要为向导进行课程开发和整合,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框架。
(三)突出职业性的原则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条件。
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培养,将职业素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四)贯彻校企结合原则产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有条件的专业可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到总揽 全局 ,着力加 强人才培 养工作 中 的薄弱环节 , 推行科研训练 “ 中学 ”实践训练 “ 中学 ” 乐 、 做 和科技应用竞 赛“ 中学” 竞 的做 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 导下 , 推动个体的社会化与个体
要解决 的问题 , 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 。 其四 , 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 正
确引导好学生兴趣爱好 , 提升学生的政治信念。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需
要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方 向转变 , 要彻底 打破应试教 育的模 式 , 真正
做到“ 以人为本”让广 大大学生 自由全面 、 , 可持续地发展 。 二、 适应市场需要。 优化专业结构 。 深化课程改革
识同样重要 。因此 , 在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条件下 , 加强对中专生这一 特殊教育 主体 的教育培养 ,实施德育创新 ,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 全面落实人才强 国战略 , 于高校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 的。 对 为应对须
关注学生个性 ,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 , 把工作实实在在放 到育人为本这一个工作价值 目标上来 , 进学生知识 、 促 能力和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 。其三 , 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 切实处理好学生最迫切最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实现德育工作 的创新 。坚持 以人 为本 , 树立科学 的德育发展观 ,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 高校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德育的客
观规律 , 深入剖析 目前工作 中存在 的问题 和不足, 切实加强德 育理论研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 济体制 的建立 和逐步完善 , 国经济和 我
略部署 ,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 措, 也是提 高党的执政能力 、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科学
浅谈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人才培养的问题1. 教育体系僵化当前教育体系中,仍存在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灌输而忽视实际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这导致了人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欠缺。
2.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现代社会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在面对创新需求时显得捉襟见肘。
3. 行业对接不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运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人才在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题。
二、人才培养的对策1. 推行多元化教育教育机构应积极推行多元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拓宽职业教育渠道在人才培养中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各行各业的企业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行业对接能力。
3. 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定期交流的机制。
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企业也可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4.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支持政策,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密不可分。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对话和合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从就业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东北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为例
责任编辑:王松国
65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工作研究 GONGZUO YANJIU
事实上上述的 1500 万个岗位根本不可能得到充 分的利用,这是由我国地域经济的不平衡导致。偏远 地区,如大西北需要人才,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 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不愿意去那些地方,他们基本上 都想在一线城市里找一份待遇优厚、福利好的工作。 毕业生的这种心态导致了不少待就业者找不到工作。
当然,学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也有责任,最直接 的就是教育与现实脱节,课堂上的内容根本跟不上社 会的发展,而老师授课基本上是以书本为标准,这使 得学生学到的和社会需要的产生了脱节。
学生找不到工作,心理压力过大。有关机构在北 京、上海、成都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 显示,到 2009 年 2 月为止,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 35.5%,有约 70%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 好找工作,56%的受访者对未来就业感到非常焦虑。 2010 年对宁波某学院的就业调查中,27%的毕业生 非常担心自己以后的工作。这表明,如果就业问题得 不到解决,毕业生的心理压力会不断加大,最终会对 社会的进步甚至安稳产生不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文利.中国高等教育材料研究:回顾与展望[J].北大教育 经济研究,2004,(5):33- 35.
[2]冯菲,马丽娜,陈平水.高校贫困生资助要以有偿资助为 主—— —从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角度[A].2010 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 术年会论文集[C];2010 年.
[3]王红,陈纯槿,童宏保.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对高等教育公平 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11,(9):74- 78.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一直被认为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快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适应这些变化的学生,使他们具备创新、领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体系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记忆和机械化的学习,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
为了找到解决方案并适应变化的情况,学生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因此,教育改革需要改变课程设置,引入更多的创新课程和项目学习,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创造力。
其次,教育改革还应重视学生的领导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领导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潜力,并推动组织的发展。
教育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潜力,通过课堂上的团队合作和社区服务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解决问题和领导团队的能力。
此外,教育改革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实际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知识、道德修养、社交能力等。
教育体系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
这些经历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各种情况。
另外,教育改革应该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他们是塑造学生的重要力量。
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育改革需要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只有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创新和领导能力的人才,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改革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浅谈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
・+ ・
-— 一+ 一+ —
- +
・
意就 因为几 天时间而被淡忘 , 第二次课 又得再重来 , 这 不仅是 浪费时问 , 还浪费 了精力 。因此 , 改变专业课等 动手能力较强课程 的排课模 式 ,采用阶段排课 ,现在 《 电气设 备及控 制》 程采用 的就是 四节课 一排 的连续 课 方式。 五、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 中需要注意的有如下几点 : 1 . 要重视教会学生学 习。 了提高高等教 育人才培 为 养的适 应性 , 在教育 目标上 , 普遍强调 在传授知识 的同 时提 高学 生 以学 习能力 和创 造 能力 为基 础 的应 变 能
作者简介 :张爱红 ,大庆职业学 院 电气教研室 主 任, 副教授 专业方 向为 电气控制 ; 罗海方 , 庆职业学 大 院教务处 副处长 , 副教授 , 专业 方 向为高职教 学研究 , 电气控 制。
力, 因此 在教学 中学生不仅要掌握 系统的知识 , 更要获 得 独立 地学习与更新知识 的方法 与能力 。教师在教学
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及 自 我发展能力。这种能 力 的培养渗透在 了每一堂课 中。尤其学生的 自学能力 、
近几年来 , 国高 等教育进行 了大规模 的改革 , 我 并 取得了不容忽视 的成就 。从硬件设施上来说 , 高校的 占 地面积扩大 了, 学生 和专业 数量也都增加 了 , 各种现代 化教学设施 、 设备都有 了很 大的改善 , 但是相对 于这些 宏观方面 的改革来说 ,高校在 内涵上 和微 观方面的发 展稍显落后 ,尽管广 大教育工作者 已经转变 了教育思 想, 开始注重学生能力 的培养 , 但是效果并不 显著 。传 统 的“ 老师满 堂讲 , 学生满 堂听 ” 种灌输 式 的教学 模 这 式仍然大量存在 。高 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各个 领域的专 业人才 。因此 , 其课程 的专业性和深度都 比中学 阶段要 强得多 ,相应 的教学 方法当然也与基础教育 有很大 的 区别 , 其注重 的是实践 技能的培养 。然 而 , 是这些专 越 业性很强 的学科 ,越是要求 学生掌握扎实 的基础理论 知识 , 而理论知识 的讲 授最普遍 的方式就是课 堂教学 。 《 普通教 育学 》 为 ,在学 校教育 中 , 认 “ 教学 处于 中心位 置, 因为人才 的培养 和教育 目的的实现 , 主要 是通过教 师 的教和学生 的学这 一特殊教育途径完成 的’ 因此 , 。” 在高校 的 日常 教学 过程 中,课堂教学仍然是 最主要 的 形式 ,关于课 堂教学 的改革也就成 了高校教育体制改
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摘要: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本文从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入手,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如何实现将学习需求素质和能力、行为、习惯三位一体化,实现三个转化:将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将外在的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将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在的行为,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快速发展,高校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重视,分析其现状,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学术风气过于浮躁,基础研究不被重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推进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差距等诸多问题。
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跟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同,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既有教师“教”的质量问题,又有学生“学”的质量问题,同时还有教育管理者“管”的质量问题,其质量的提高,显然与人的因素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起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自然要复杂的多。
道家鼻祖老子曰:“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细”。
做难事要从易处做起,做大事要从小处做起。
教育质量对于高校而言,既是大事又是难事,如何把难事变成易事、把大事变成小事,需从细节着手,找教育规律,抓住教育质量的核心,切实提高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的质量。
为此,必须把握好关键的教学转化环节,将学习需求、素质和能力、行为习惯三位一体化,这样才会获得最佳的高校教育质量。
具体而言就是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化,形成三位一体化:(1)将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2)将外在的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3)将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习惯。
1、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外在的学习要求,就是国家、各级组织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对高校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外在要求。
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演讲稿
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的话题。
人才是国家的栋梁,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如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初衷。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
接受,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才能。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环境。
优质的教育环境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我们应
该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在当前社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
参与其中,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努力。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演讲稿
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这一重要的话题。
人才是国家的根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而人才是国家的希望。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论他们来自哪里,无论他们的家庭条件如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创新性。
教育改革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质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我们要注重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总之,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我们要重视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一、中国高等教育形成良好发展形势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其已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井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
2.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经过这些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的经验.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一实践和研究的成果现在已经越来越进一步的实践和现实所证明。
3.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走非常有利的。
特别是对于整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本身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和时期。
由于没有了更多的规模和数量上的压力,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某些硬件方面的建设也就能够按部就班地有计划地进行,进而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学校本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的人才呢?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我认为可分三步来进行:一、积极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优化教学质量。
现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的弊端。
诚然,教学内容适当形式化是必要的,但如果只重视概念与原理的教学,强调逻辑上的严密,追求全面、系统的演绎推理,就会走向反面。
教学忽视观察与检验,忽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使学生不知如何对科学事实、现象、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也不知如何应用这些概念与原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这种形式化的课程体系,必然忽视学生的认识规律,脱离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实际经验。
这样的课程体系,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一个外语教师,我就深切的感受到目前我国的外语课程体系就是需要改革的,它以语法知识为中心,以文字翻译为主体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书面表达,轻语言交际的课程体系。
即重视了理论性的逻辑性的常识性的语法知识,而严重忽略了外语是作为人们彼此相互进行交流的语言工具。
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开展各种语言交流活动。
如生活中的情境对话,某种特定场合下的交谈,讲述小故事,朗诵短诗、儿歌和童谣;编排各类游戏和小型话剧、舞蹈,组织学生同外国朋友交谈等等,让学生在通过语言交流的实际中学习外语,了解外语所表述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提高能力既是人类整体的要求,更是每一位个体的渴望。
千百年来,人们在对能力的认识和提高途径的探索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能力的探讨和对培养方法的探索也日渐深入。
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长期的教育来养成,而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以课堂教育为主要途径来培养能力是不容置疑的。
必须明确,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是指以学习知识的过程为手段或中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通过思维掌握知识、学会基本的概括方法、培养自我的认识能力和挖掘自我潜在的创造能力。
三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并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只有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使其才智和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知识就会伴随着教师的那份关爱而溶进了学生的脑海中的。
即知识与情感这两份美好的事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辅相诚的,缺一不可的。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学会去欣赏学生的独特性,并有责任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不要一味的只看重于学生的成绩,而否认了成绩不是很好学生在其它方面的优势,更不可因分数而去抹灭成线不好的学生的长处。
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就会去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并指引学生发挥他们潜力。
并在适时,指导学生如果去弥补自己的弱项。
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乐观的去面对它。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应用型的技术性人才,不再是需要只会死啃课本,视课本为真理,墨守成规的书呆子。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我们作为一名高校教育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的素质核心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在创造行为和创造认识两大邻域,就创造认识来说,创造力是由敏锐的感觉力、高超的逻辑思维力、直觉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构成。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创造能力的伟大民族,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高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从而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对联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这种“应试教育”,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没有一种通用有方法可以适合所有的学生。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培养出高效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
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
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
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
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
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如何发挥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特色方面,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潘懋元先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基本观点便是明确各高校的定位,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不同作用和功能。
他特别指出:如何引导全国高校分类发展,解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的发展目标的矛盾,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
类型划分是高校定位及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
而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看,特色正是任何高校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基本要求。
特色化有利于构成各高校独特的人才市场体系;特色化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那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色”的自觉追求。
而特色化的前提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分层和各高校在分层基础上的合理定位。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
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
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
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
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
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这种“赶超”现象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赶超情结”和“赶超思维定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
在国内一流高校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的浪潮中,国内许多二流、三流高校也忽视了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办学水平,同样地追赶国内一流高校,形成了一股蔚为大观的追赶潮,因而出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依赖”偏差,概括起来便是追求“高、大、全”。
所谓“高”,就是不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都仰头望高,以北大、清华为追赶目标。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实已经存在事实上的分层:首先是处于顶尖水平的,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985工程”大学;其次是“211工程”大学;第三是各省、市、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第四是省市共建、以地级市为主的地方性院校。
这种分层是办学水平、投资方向、学校特色和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
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特色体现,都能够在符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办成名校,成为一流,相互不可替代。
然而,在求“高”的影响下,许多高校放弃了自身之长。
例如,一些刚刚升本的学校明确提出要抓住重点,加大投入,在若干年内争取拿下硕士学位点,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建设拿下博士点,导致最重要的本、专科教育质量急剧下滑。
当这些目标短时期内无法实现时,许多高校便期望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考研活动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层次,成为名副其实的“考研基地”。
所谓“大”,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片面追求的目标。
这种“大”,一是体现在校园面积大。
许多高校想方设法多征地,多盖楼,建造具有标致性意义的国际会议中心和超大型广场,建设豪华型校园等。
为此,他们不惜大规模举债,美其名“超常规发展”。
二是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规模。
由于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资力量匮乏,许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都是若干个班级合在一起上课,甚至连专业课也是如此。
这种“外延式”而非“内涵式”发展思路以外在数量的增加掩盖了内在质量的下降,数量越多,质量下降越快。
所谓“全”,就是不论哪个层次的高校,都以学科门类齐全为荣为乐。
第一、二层次的高校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国家的行政干预,形成“名校+名校”的“强强联合”,迅速地将学科门类整合齐全,而第三、四层次的高校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这一方式,短期内变成了综合性高校,反正学科门类越多越好,越全越显得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