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和变异》的第1章至第4章,从分子水平理解了基因的本质、基因在细胞中的存在位置、基因的结构和作用等基本问题,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学习了细胞癌变,对基因突变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学习了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对基因重组的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
课前学习准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导致细胞癌变的原因,用太空泥构建了减数分裂的模型,对有性生殖的过程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课后学习:完成课后相关题目,同时思考如何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效果分析1. 整节课学生通过视频学习、自学和小组探究活动,了解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时间、发生原因及意义,在知识层面上达到了掌握的水平,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 这一部分内容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预防细胞癌变的措施,使同学们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作为莘莘学子,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将来,用知识的力量来破解癌症难以治愈之谜,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结合课尾的视频,体会到宇航员的伟大,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人类遗传病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通过前面4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
那么,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会不会发生变化?发生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什么影响?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本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掌握基因重组的概念和类型。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探讨基因突变的原因,感悟生命的珍贵。
3. 能力方面(1)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增强小组合作能力;(2)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
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明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改变生物的性状,建立起进化与适应的观点(2)科学思维: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设计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社会责任:运用遗传和变异的观点,解释常规遗传学技术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1、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确定理由: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确定理由:难点在于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两者意义上的区别: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才有可能使生物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只不过使原有的基因乃至性状重新组合。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由于内容上的延续性,而基因突变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第1课时用于基因突变这一核心知识的讲解。
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引导思维探究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具体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知识内容,用投影打出资料或电脑演示相应软件,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容量。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明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说明基因重组相关知识。 说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TCCG TAGGC
AACCG TTGGC
A CCG T GGC
ATTCCG TAAGGC
替换
缺失
增添
这些碱基的变化导致基因突变
倒挂金钟花朵的颜色变化
红花后代开出了蓝花 蓝花后代还是蓝花 为什 么呢 发生了基因突变,而且这种突变是发生在配子中的
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有哪些?
01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取决于环境;
有利变异
总结: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大家讨论一下
基因重组的新课教学(10分钟)
基因重组概念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种个体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在生物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自由组合.
THE END
谢谢
2、化学因素:亚硝酸 、 碱基类似物、
02
物理因素:X射线 、 激光等 生物因素:病毒 、 某些细菌等
烟碱、秋水仙素、黄曲霉毒素等
不定向性
随机性
稀有性
有害性
普遍性
基因突变特点
思考: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新的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是都有利吗?自然环境会选择哪些个体生存下来?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案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案一、教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能力方面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方面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问题探讨及基因突变的实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二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生物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参考内容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基因突变的特 点?
A.不可逆性 B.随机性 C.不定向性 D.普遍性
2、下列哪项不是基因重组的类 型?
A.自由组合型 B.交换型 C.隐性纯合子型 D.点突变型
3、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的 频率是?
A.非常高 B.很低 C.随机变化 D.固定不变
4、下列哪项不是基因重组的意 义?
3、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法总结知识体系。通过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概念的归 纳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
4、指导学生理论实际,学以致用。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 知识的力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理解自然状态下基因突 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并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 稿
01 一、教材分析
目录
02 二、教法分析
03 三、学法指导
04 四、教学过程
05 参考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变异》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 在结构上,是在第一节《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述。同时,它 又是后面学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 达》四章的基础。故本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资料,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自然状态下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让学 生自主探索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通过讨论孟德尔遗传规律与基因突变、基 因重组的关系,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说课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说课稿说课题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教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第五章第一节,必修二的第1章至第4章,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基因的本质、基因在细胞中的存在位置、基因的结构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第5章则从生物变异入手,从基因和染色体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是第4章《基因的表达》的延续和拓展。
本节课内容包含了两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基于前面已经学习了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学生们对于基因重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处理上应注重对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集中于基因突变这个知识点,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地位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讨论等方法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内因,推导出基因突变概念。
2. 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时对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对性状与子代的影响。
3.基因突变产生的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4.掌握基因重组的概念、来源、意义,会辨别不同情况下的基因重组。
能力目标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学会用图示形式表示发生基因重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作图和识图能力。
2.借助示意图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等能力。
3.通过图片、模型演示推出基因突变概念的过程,锻炼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惜爱护生命。
2.认同基因简并性保持生物性状稳定性的意义,以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
2.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难点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教学小结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本节作为第5章第一节课的复习课,对前四章的内容是一个提升和应用,又是学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基础。
在本节中,怎样安排教学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特意设置了相应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主动构建地获得知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注意引入赏识性评价,展示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基本建立;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之前学习的蛋白质的合成,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等内容,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首先,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有关,而且与环境有关。
其次,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遗传信息、性状表现等一些基本概念;有关变异等知识已学习过,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内容比较抽象,在呈现方式上与原有知识认知上略有变化。
效果分析引入新课,出示目标。
然后以问题讨论为主线,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获取新知识;通过生生交流、合作学习初步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原因及相关问题,然后师生互动,教师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基因突变与性状变化关系,进行点拨释疑,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蛋白质合成过程,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转录翻译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基因与性状,并体会变异的根本来源,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
利用典型的习题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了生物学现象和规律,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基因重组的类型,给学生更加清晰的知识框架。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定位: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部分内容与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等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本章后面内容的学习。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一、知识结构二、教材分析1.本节在引言部分,指出生物的变异具有普遍性,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
2.本小节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意义和特点,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以及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意义。
教材从实例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介绍基因突变的普遍性、随机性、自然突变率低、有害性和不定向性等特点时,教材也举了具体的实例。
旁栏设置的思考题和小资料,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因突变特点的理解。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有重要用途,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材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基础上,介绍了两种常见的基因重组。
以基因的自由组合引起的基因重组为例,阐述了基因重组对于生物进化的重要意义。
教材还把重组DNA技术作为小字内容,安排在基因重组的正文之后,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多了解一些先进的生物技术。
4.本节内容可为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基因重组的内容需要本章第二节中的自由组合定律与连锁和交换定律的有关内容作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 知道);(2)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意义(B:识记);(3)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意义(B:识记)。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2)基因重组的概念。
2.实施方案:(1)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2)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在诱变育种上取得的成就,进一步突出重点内容。
五、难点·突破策略1.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
2.突破策略:通过举例放映有关的投影和录像的方法,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具体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投影片、录像片、投影仪、录像机、多媒体设备。
七、学法指导:本小节内容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师生互动,通过实例举证来理解抽象概念和特点。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星期二,第 7 节课一、教学目标1、阐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2、阐述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3、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重难点学习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学习难点:基因突变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班级中亓萌同学母亲18岁时的照片提问:请同学们进行刑侦观察,然后推测是谁的母亲?学生回答:亓萌同学,因为长得太像了。
教师总结: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其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即使亓萌有兄弟姐妹,也不会跟她完全相同。
所以在亲代与子代及子代与子代之间存在的性状上的差异就是变异。
多媒体展示图片:南瓜在不同条件下种植后性状的改变。
讲解:由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但由环境剧变而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后致使性状的改变是会遗传给后代的,即可遗传变异。
讲述:可见生物的变异有两种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主要类型。
它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超级大南瓜的形成原因-----基因突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环节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习要求。
环节三:通过探究构建基因突变的概念。
教师:请分析以下DNA序列,以②链为模板,完成基因表达的过程。
①……ATGGCCACGCCCCTT……②……TACCGGTGCGGGGAA……学生活动,并书写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探究一:DNA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又会对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产生什么影响?(1)学生相互分工,书写替换、增添、缺失后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
得出三者的不同。
碱基替换对生物性状影响较小,只改变一个氨基酸的种类,而增添和缺失可能会影响突变位置以后的所有氨基酸的种类和个数。
探究二:增添或者缺失的碱基对数目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范围是否相同?(以同一位点的增添为例,增添一个至六个的情况。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通过对前4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这就为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打下了基础。
考虑到本节容量大,知识抽象,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感到有难度。
因此,我让学生在本节课前复习了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并预习了本节内容。
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效果能真正的反映和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情况。
为了实现最优的课堂效果,我在教学设计和学情分析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节课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知识方面。
从学生的参与度、展示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节的知识理解到位。
课后我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了批阅统计,90分以上的同学占46.5%,80分以上的同学占90.7%,这个数据说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2.能力方面。
学生在制作模型、讨论、角色扮演时的表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合作探究的氛围非常浓厚,学生们很有团队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表情、观点等,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整节课流畅、连贯,师生交流对话充分,民主和谐、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贯穿始终。
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
总之,整节课学生学的愉悦而充实,课堂教学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教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本节是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1节。
在第3章《基因的本质》和第4章《基因的表达》的基础上,本节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说课稿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遗传规律的延伸和拓展,又为后面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实例,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本质是基因结构的改变。
接着阐述了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使学生对基因突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然后,教材引入基因重组的概念,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解释了基因重组的发生机制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遗传规律和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这为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本质、特点和意义等较为抽象的内容,学生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和意义。
(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3)比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异同。
2、能力目标(1)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和意义。
(2)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新.doc(说课稿)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1【教材分析】《基因突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第1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
基因突变的概念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是很抽象,结合本节内容特点,可以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适当拓展,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恰当的材料,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一节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本节为第一课时,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和应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原因和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总结及表达能力、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科学研究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又确定出了相应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媒介,而学生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
【教学对象分析】高一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比较高,对生物课的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必修1中《细胞的癌变》一节,介绍了引起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改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
为了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1)教法:教法的选择应该根据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提供探究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及类型。
3. 让学生了解基因重组的定义、类型及意义。
4.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2. 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及类型。
3. 基因重组的定义、类型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意义;基因重组的定义、类型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及类型;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图像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遗传变异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基因突变的教学:a. 讲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明确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
b. 介绍基因突变的特点,如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等。
c. 讲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如为新基因的产生提供途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等。
d. 分析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e. 介绍基因突变的类型,如碱基替换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3. 基因重组的教学:a. 讲解基因重组的概念,明确基因重组是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重新组合。
b. 介绍基因重组的类型,如自由组合型、交叉互换型等。
c. 讲解基因重组的意义,如增加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促进生物的进化等。
d. 分析基因重组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概念、特点、类型及意义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材分析
【问题探讨】
本节的问题探讨中,用抄写英语句子和DNA分子复制进行类比,这两个过程都有可能会出错,抄写英语句子出错后的结果一目了然,引导学生思考DNA分子复制中如果出错,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样设计的问题探讨适合作为引入新课时提出的一个疑问,不需要急于解答,在讲完本节内容后来分析答案。
【基因突变的实例】
这部分内容从实例入手,展示了了血红蛋白分子的部分氨基酸序列,让学生在学习过蛋白质结构和基因表达的知识后,观察图片,自己查询密码子表,分析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DNA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然后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按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是从分析原因开始,然后总结特点,最后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重组】
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
【重难点分析】
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和特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并且,遗传规律、减数分裂、DNA结构、中心法则等是学生学习本知识点必备的知识基础。
由此可见,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有关知识在前后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的枢纽地位。
同时,它在生产实践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便分别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所以,使学生透彻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和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在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繁复的前期知识储备,而且,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看不见、摸不着,微观、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此知识点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2.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说明基因突变概念的经典实例,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的综合思维能力。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也是直接说明基因突变的本质的典型实例,由于基因内部的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影响到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活性,导致性状的改变,因此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在教学有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