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及演变:
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领到根据地军 民进行经济建设,党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农业生产发展了;还兴办了一些工业,包括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为巩固红色政权奠定了物质基础;抗 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和行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放战时期在解 放区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极大地激发起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他们积 极参军、参战、支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特征:
49——56年(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严格地说,属于新民主主义 经济,是在国营经济占主要地位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56——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在探索中既出现曲折,又取得巨大建设成就。
66——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波及到所有领域,经济发展遭受巨 大挫折,但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抵制以及努力下,在一些领域还是取得 了领先的成就。 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此后,二十多年来农村、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对外开放格局形成;92年十四大又确立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我国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逐步变为以 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势并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变为间接管理为 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 种分配方式。 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建国后我国农业经济体制的几次调整:
1、50——52年土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 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53——56年农业合作化:从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 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3、58年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 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 者的积极性。 4、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坚 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 亏,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解体最直接的原因是
A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C 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B 外国资本势力入侵
D 中国关税主权丧失 (B)
典型试题(二):
1、经济结构调整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回答:
(1)建国后,我国工业地区分布的趋势是——————————————。工业布局的 这种变化有什么积极意义?( 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地推进。意义: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有利于开发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利于支援农业和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 的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新民主主义经济
概念:
也叫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社会 主义经济,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
特点:
①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②作为一种过渡经济,它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 路线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战胜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经济而占统治地位。
②50-52年土地改革
66-76年:十年动乱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三)
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的转折)
①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对外 开放形成新的格局。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改 革开放的新时期)
成就
②十四大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目标 (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计划与 市场相结合,多种分配方式,极大解放生产 力)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③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自然经济
概念:
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就基本的生存条件。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瓦解了我国在自然经济。但瓦解是个长期 过程,直到建国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概念:实质是商品经济,主要为销售而生产,满足市场需 要。工业革命后,使其物美价廉,Baidu Nhomakorabea场竞争能力更强。 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前主要靠鸦片;鸦片战争后凭借在中 国取得的侵略权益,进行商品输出为特征的侵略,中国沦为列 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甲午战后,呈现资本输出为主 的侵略,通过政治贷款、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开办工厂等方 式,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日本则乘机扩大对华投资和 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美国在 华势力急剧增长,形成独占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
概念: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经济。是近代前期最 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分。 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又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特征: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其产生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缺乏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积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资方式,只是一批官僚、地主、 商人,将其剥削所得的资产投资于近代企业,所以资本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 弱,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种先天不足使其具有两面 性。发展过程中多轻少重、资金薄弱、地区不平衡,受制于双重势力,畸形发展。
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近代前期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一)
①自然经济继续瓦解 特征 近 代 后 期 ( 1 9 1 9 — 1 9 4 9 ) 概况 ②新民主 主义经济 特点:由半半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经济,多 种经济形式并存。 区域: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 十年对峙:土地革命路线和根据地经济建设 经济政策 抗战:“双减双交”、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土地改革 ②列强资主经济加强控制(一战后卷土重来、抗战时掠夺、解放战争官僚 资本和美国豪夺) ③民族资本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显著发展,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日益萎缩 ④出现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两种新的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 主义经济 27 年国民政府成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形成; 十年对峙时期控制了经济;抗战期间实行“统制经济” 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苛捐杂税,财政 金融全面崩溃,农工商破产。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经济成分是什么?简 述其特点,并分析它的产生和发展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封建自 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其中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①发展艰难:在外国资本主义 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发展;②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技术 严重依赖外国;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部门结构不合理。 影响: ①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瓦解着自然经济,抑制外 国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②它为戊戌变法运动和辛 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又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西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它的发展有赖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但由于其本身的 特点,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 主义,故而难以独立发展。
典型试题(一):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 ①国营经济 ②合作经济 ③个体经济 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C)
2、建国初期国营经济建立的作用是 ①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 ②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准备了物质力量 ③为 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有利于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B)
几种经济成分的相互关系:
1、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 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又对其具有抵制作用,而后者又都瓦解 着自然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勾结、 又相互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 主义经济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 4、新民主主义经济受到中外各种反动经济的严重阻碍,其发展又 极大地瓦解反动经济,摧毁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发展演变:
19世纪60-70年代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1912—1919” 年进一步发展;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纷纷破产;1927—1936年民族 工业显著发展;抗战期间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解放战争 时期,财政金融体系崩溃,工商业破产,国统区工业体系趋于瓦解;新中国成立 后,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走上社会主义 道路。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几次调整:
1、49——58年:从建立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曾对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工业化建 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企业越来越失去活力。 2、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经济。它改变了企业管理方式,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解放了生 产力。 3、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 营转变,将企业推向市场,这又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基本启示: 从建国后经济建设的实践,应注意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经 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实事求是原则在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要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