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合集下载

元代杂剧常识

元代杂剧常识

•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 普遍的说法是:“旦、末、净、杂”是用“反喻” 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 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 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 “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 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 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杂 则是饰演杂乱角色。
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
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
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介

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
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
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
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
完毕
•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 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 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 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 就是干净,因而名“净”。 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 称“末”。该行当多为中 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 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 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 的 。杂则是饰演杂乱角 色。
• 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 郑光祖 :《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 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有一定的影响。
杂剧剧本组成
•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 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 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 或倒扮,约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 使之形象鲜明。 白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 宾白。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 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 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 科。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 做战科、混战科。③剧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剧中 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劝酒科,因有表演动作,故列入科 内。④效果,如雁叫科、内傲风科,当时没有效果一词, 所以也包括在科中。⑤检场也放在科里,想来元杂剧没有 专职检场,由零碎脚色兼作,如做掇桌儿科、卒子做托砌 末上科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做工和武功两个方面。

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元杂剧这好玩意儿。

你知道吗,元杂剧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舞台派对!演员们在台上尽情挥洒,那叫一个精彩。

咱先说这角色,有旦角,那就是舞台上的大明星,漂亮又厉害;还有生角,帅气的小伙子;净角呢,一脸大花脸,特别显眼;末角就是那能掌控全场的角色啦。

你想想,这舞台上要是没有这些各种各样的角色,那得多没意思呀。

就好比咱平时吃饭,光吃米饭可不行,得有菜有肉才香嘛!
再说说这剧情,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啥都有。

有爱情故事,那叫一个缠绵悱恻,让人跟着揪心;有英雄传奇,看得人热血沸腾;还有家长里短,就跟咱身边发生的事儿似的。

有一次我去看元杂剧,演的是一段爱情故事。

那女主角在台上哭得稀里哗啦的,我旁边一老大爷都忍不住跟着抹眼泪呢,嘴里还嘟囔着:“哎呀,这姑娘太可怜啦!”你瞧,这元杂剧多能打动人啊。

还有那唱词,哇,简直太美啦!就跟诗歌似的,听着就特别舒服。

演员们一亮嗓子,那感觉,就像鸟儿在唱歌。

“咱这元杂剧啊,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得好好珍惜。

”有一回我跟朋友这么说。

“是啊是啊,这可比那些电视好看多啦!”朋友连忙点头。

你也别光听我说呀,自己去看看元杂剧,感受感受那独特的魅力。

去看看演员们在台上的精彩表演,听听那动人的唱词,保证让你陶醉其中。

总之,元杂剧就是一场让你沉浸其中的奇妙之旅,它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有震撼。

别犹豫啦,赶紧去体验体验吧!。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
二、音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
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三、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 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2)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两句、四句 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 夜香”,“正名”是“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
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 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 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 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 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 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 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结为夫妻。后两人来往之事 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 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 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 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 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 试并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转自:七月流火的博客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 6.文学典故 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
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
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 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
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 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 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丽春堂》三种。也创作过散曲,《西 厢记》为其代表作。
• 明初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 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 厢记》天下夺魁”,可见他在当时剧坛
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字风格上,他倾向 于华美绮丽,被誉为“花限人”(明,朱 权《太和正音谱》)。他与关汉卿的“本 色派”不同,被推为“文采派”的代表 人物。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
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 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 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 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 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 (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 等等。 ⑵角色 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末,
• 2.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 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 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 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 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 作为《窦娥冤》。
3.王实甫,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 戏曲作家。从事杂剧创作,写了十四个
剧本,现存《西厢记》、《破窑记》、
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 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 “××科”。元剧使用的曲调全 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 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 净、杂四类。《西厢记》共有五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起源
概念: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 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 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 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 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 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 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 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 北杂剧。
除这四类外,还有一类指剧中需要的音响 效果,如《汉宫秋》第四折连续出现五次“雁 叫科”,《荐福碑》第三折写雷轰石碑,有 “内做雷声科”,即后台作打雷的音响效果。
元杂剧剧本已包含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 “唱”“念”“做”“打”。
三、元杂剧的繁荣
主要原因:
一、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性)和商业 化
二、众多的知识分子从事或参与 三、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
色对话,还有的是台上脚色和后台人员对话。 如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佛印和尚要行
者置备酒肉款待苏东坡,行者向着后台说: “山下俗道人家,有一百八十多斤的猪,宰一 口儿”,于是出现“内云”:“忒大没有”, 后又有“内云”:“忒小没有”。这“内云” 代表不出场的“俗道人家”说话。
科(介)
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南词叙录》:“相见、作揖、进拜、舞 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 说:“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
一日承宣入上阳,十年未得见君王。 良宵寂寂谁来伴,唯有琵琶引兴长。 第四折汉元帝下场诗: 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 虽然青塚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散白:
带云:是脚色在歌唱时插入说白,起串联解释
唱词的作用。
背云:即现代戏剧中的“旁白”,又叫“内心
白”,把“暗想”交代给观众。
内云:是脚色在未上场之前在后台和台上的脚
四、元杂剧的内容

知识拓展:元杂剧

知识拓展: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中国元代戏曲艺术。

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

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

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形成与兴起元杂剧的形成与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戏曲艺术本身的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烈,使不少富于反抗性的剧目应运而生;大都、真定、平阳等北方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随着都市的繁荣,特别是宋代众多的勾栏瓦舍,容纳了各种品位的艺术在一起演出,更有利于作为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发展和成长。

众所周知,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

②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而旦、末的分行更细,以正旦、正末主唱,而净仍保存着发科打诨的特色。

③元杂剧发展了金院本的表演伎艺。

如武行的筋斗,花面脚色的打诨等等,提高了演出质量。

④元杂剧的面部化妆和服饰,与金院本几乎一致,最近几年在山西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戏俑,作了有力的证明。

元杂剧是汲取了众多的伎艺,包括杂技、歌舞、北方俗谣俚曲,特别是吸收了诸宫调、唱赚的联套优点,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戏台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形成的。

表演与演员唱、云、科三者构成了元杂剧表演艺术核心。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或倒扮,约占1/3。

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使之形象鲜明。

云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科。

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做战科、混战科。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指的是中国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是杂剧的一种,又称为元曲戏剧。

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元杂剧的详细解释。

元杂剧是一种在元代出现并发展兴盛的杂剧形式。

元杂剧借鉴了唐代的乐府诗、宋代的宋词、南宋的傩神仪式等多种文艺形式的艺术元素,并结合元代的政治、宗教、社会等背景,创造出一种深受当时人民喜爱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观众,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以其宏大的舞台场面、丰富的戏曲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内容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曲,即以曲调为特色的元杂剧。

元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散曲为基础的散曲剧,如《西华山》、《长恨歌》等;另一类是以律诗为基础的律诗剧,如《太真外传》、《马丹阳娇妻》等。

元曲结合了音乐、舞蹈、演唱、对白等元素,舞台上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元杂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宫廷政治、爱情悲剧、民间故事、历史传奇等各个领域。

它的故事性、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都相当突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冲击力。

另外,元杂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它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寓意丰富的象征意义,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正场的宫廷戏,也有市井小戏。

元代演员技艺精湛,身穿华丽的戏服,运用多种表演技巧,如武打、舞蹈和说白等,在舞台上展现了精彩的演出。

许多元代著名的演员,如杨洪基、姜昆、方亚芬等,都在元杂剧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之,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多种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歌、舞、乐、书、绘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戏曲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下将对戏曲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戏曲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

宋元时期,元杂剧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元杂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戏曲元杂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戏曲元素,这些文学作品为戏曲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戏曲元杂剧在不断吸收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戏曲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歌舞表演形式多样戏曲元杂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形式。

在戏曲元杂剧中,不仅有精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还有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这些表演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展现出戏曲元杂剧的独特魅力。

2.豪华的服饰和道具戏曲元杂剧在表演时注重服饰和道具的搭配,追求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精美的道具,在舞台上展现出瑰丽的景象,为观众营造出了视觉盛宴。

3.武打功夫表演精湛在戏曲元杂剧中,武打功夫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员们通过各种精妙的动作、高超的技巧展现出了武打功夫表演的精湛技艺,为戏曲元杂剧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

4.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戏曲元杂剧中的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故事背景,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

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需要通过唱、念、做等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还需要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角色的内心感情。

5.台词唱词抒情性强戏曲元杂剧中的台词和唱词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往往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使得台词唱词更具感染力,更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知识1、构成要素:唱词:①宫调、曲牌。

②韵文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

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

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净(大花脸。

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

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

元霄玩花灯也称闹社火,源自汉唐,盛于明代。

是流传在陕南民间已久的庆祝上元佳节、祈求平安丰收的传统习俗之一。

柞水民间元霄花灯会,是融合江南歌舞花灯和北方戏文花灯于一体的说、唱、舞三结合型民间娱乐活动。

整个活动由花灯班头统一指挥和调度*****、安排日程,各班组均有一名负责人共同组织协调,每道程序都有比较严格地程式和规范。

我县流行的灯会节目有舞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跑竹马、踏高跷、扭秧歌、大头娃娃、哑老背妻等,表演时还有生(唐二)、旦(幺妹)、丑(花脸罗汉或打岔老者)等角色穿插表演,所有活动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参与,极具大众性、趣味性和戏剧性。

二、花灯艺术:柞水的民间花灯是集彩扎、镂刻、裱糊、剪纸、绢绣、书画、诗文、歌舞、曲乐、谜语等诸种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花灯品种繁多,格调各异,制作工艺有精有糙,彩扎花灯的主要材料是竹篾、高粱杆子和彩纸、纸板、纱绸。

按规模分为全架灯(48盏),半架灯(24盏),一角灯(12盏),均不包括“牌灯”、“还愿灯”和“报灯”;按用料分有纸灯、彩灯、纱灯、羊角灯、绣球灯、缎绣灯等;按品级又分牌灯、主灯、宫灯、绣球灯、愿灯、报灯、和花样灯等;按结构造型分,有单层、双层、多层、宝珠、长方、四方、圆型、棱形、四角、六角、八角形等;从各种灯的装裱内容看,又分为人物典故、山水字画、植物花卉、飞禽走兽、商标字谜种种。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每次讲说前,艺人们都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小说回目的来源。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1、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一级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2、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末、旦、净、丑等角色的命名受蒙元时期欧洲文化的影响。

例如男扮女装的旦就和印欧语系中的“Dame”读音近似,dame在法语中的意思即是女士、夫人,由于唐宋以降,女性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所以在杂剧中便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男扮女装的“旦”这一重要角色。

而元杂剧中使用的道具如“机关”与希腊古典戏剧中的机关异曲同工。

4、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简称元剧,是中国古代元代(1279年-1368年)的一种戏曲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母体”。

它以曲(也称剧本)为基础,结合音乐、唱腔、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继承了唐代和宋代的戏曲艺术传统,并融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民生活,达到了高度的技艺和艺术水平。

元杂剧发展于元朝时期的华北地区,以首都大都(今北京)为中心。

它的早期形式被称为“唱本戏”,以其富于表演技巧、武术舞蹈和声腔的特点而受到了极大的赞誉。

后来,元杂剧逐渐演变成更为复杂和艺术化的形式,称为“曲本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是《汉宫秋》。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和表演风格。

其剧本常以神话、历史故事和传奇为题材,通过情节、对白和音乐展示故事的发展。

元杂剧的音乐采用了一套完整、复杂而精确的音阶体系,以及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与演员的唱腔相结合,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情感和氛围的变化。

元杂剧还强调角色的扮演和表演技巧。

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舞蹈、武术和音乐,并精通各种表演形式。

他们需要通过面具、服装和化妆来完美地诠释角色,显示出角色的特征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元杂剧也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

在演出中,演员们密切合作,配合舞台设备和道具的使用,使剧情更加生动和令人动容。

此外,元杂剧也常常融入杂技、马术等表演形式,以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效果。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戏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戏曲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戏曲得以继续发展和繁荣。

元杂剧的创新和艺术形式不仅影响了华北地区的戏曲演出,也对中南地区的戏曲传播和演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元朝的衰亡和明朝的兴起,元杂剧渐渐式微。

明朝时期,元杂剧逐渐被京剧所取代,而后者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尽管元杂剧的繁荣时期已过去,但它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当代存在,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3、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

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

5、反映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状况。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2.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

3.人物性格刻画鲜明。

4.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关剧艺术关剧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

关汉卿娴熟地运用元代杂剧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诸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

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

《窦娥冤》自始至终把戏集中在窦娥身上,先写她悲惨的身世,继之展开她和流氓地痞的冲突,再集中写贪官污吏对她的压迫,最后写她的复仇抗争。

《单刀会》在公与司马徽烘托关羽的英雄气概,使关羽虽未上场但已有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象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

如同是妓女,赵盼儿、宋引章、杜蕊娘、谢天香等各具不同的个性。

同在鲁斋郎的压迫下,都有着妻子被掠占的不幸遭遇,但中级官吏张珪和工匠李四对事件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在《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西蜀梦》、《诈妮子》等剧里,出色的心理描写打开了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扉,成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关剧紧凑集中,不枝不蔓,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

《窦娥冤》在这方面最为杰出,它除用楔子作序幕,交代窦娥身世外,接下的四折戏都帷幕启处见冲突。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 在结构上 ,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 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然段落,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 、发展、 高潮和 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 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一折之前 ,介绍剧情, 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也有的 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放在两折之间 ,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 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西厢记》 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如《 西厢记》 是五本二十 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 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 四句或八句 对语, 用以概括全剧内容, 叫做“ 题目正名” 对语 , 用以概括全剧内容 , 叫做 “ 题目正名 ” 。 如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窦娥冤 》结尾的 “题目” 是“ 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杂剧的语言采用口语、 方言 , 比较通俗 杂剧的语言采用口语 、 方言, 易懂。 易懂。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角色名称
•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 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 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 (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 旦、外旦、小旦等。 •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 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包公、张飞、李逵。 •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 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宾白(两人相说为宾,一人自说为白)角色:末、旦、净、杂四大类,分旦本和末本。

钟嗣成《录鬼簿》是最早对元杂剧进行了时间分期的著作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西厢记》。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

《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著名文家家、传奇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的总称。

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⑴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⑵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⑶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名词解释元杂剧
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宝库” 。

它最早起源于元朝,后发展至明清。

元杂剧以简便而丰富多彩的方式表现文学思想,是传统戏曲技艺的一个坚实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元杂剧分两大类:绍兴杂剧和田汉杂剧。

绍兴杂剧着重唱腔的设置和演绎,以及古旧的唱腔和伴奏技巧,根据技巧的不同,将唱腔分为五类:口令、讴歌、调韵、宣腔和妒恨腔。

另外,通过统一的器乐、表演、脚调和唱腔,杂剧构成了绝佳的艺术环境。

田汉杂剧是元杂剧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具有古老的艺术表演和音乐风格,由歌曲、韵文、情歌和舞蹈组成,题材以贫富差异、婚变、私情和社会问题为主,给观众以启发。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音乐技艺和文学内容,让人们难忘。

有谚语:“吕洞宾七仙女,杨戬白马啸西风”,是对古代杂剧熔炉中最精彩的演出的赞美,说明元杂剧的地位已跃居传统戏曲的首位。

因此,元杂剧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瑰宝。

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1. 嘿,你知道吗,元杂剧那可是老有魅力啦!就好比《窦娥冤》,那情节多吸引人呐!元杂剧的角色可是很丰富的,有正末、正旦等等,这就像一场精彩的大戏,各种人物轮流登场,各展风姿呀!
2. 哇塞,元杂剧的唱词那叫一个美呀!听听像《西厢记》里的那些唱词,简直绝了!这不就是文字的魔法嘛,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呀,你能不被吸引?
3. 诶,元杂剧的表演形式也是很独特的哟!想想看,演员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的,多有意思呀,就好像一场盛大的派对,大家都尽情欢闹呢!比如说《汉宫秋》的表演,那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呀!
4. 你可别小看元杂剧的音乐啊!那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呢,就跟菜里的盐一样重要啊!像《墙头马上》的配乐,是不是让整个故事都更生动了呢?
5. 哈哈,元杂剧的故事那可都是充满了爱恨情仇呀!就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呢,《拜月亭》不就是这样嘛,多让人感同身受呀!
6. 哎呀呀,元杂剧的剧作家那也是相当厉害的呀!他们就像神奇的魔法师,创作出一部部精彩的作品,王实甫不就是个中高手嘛,厉害吧!
7. 哇哦,元杂剧对后世的影响可大了去啦!这就像是一颗种子,长出了好多好多的大树呢,你说神奇不神奇?比如现在的很多戏剧都有着元杂剧的影子呢!
8. 嘿,元杂剧的舞台布置虽然简单,但是却有着别样的魅力呀!就跟朴素的美一样吸引人呢,可不要小瞧了它哟!
9. 总之,元杂剧是个超级棒的艺术形式呀!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感受,难道不是吗?。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元杂剧正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社会、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应运而生。

元代的戏曲在宋元交替时期,中国戏曲日趋成熟,而在元代,因加强封建统一,促使各地戏曲活动荒废,官府禁戏,民间演出日益式微,从而促使歌舞故事剧的产生。

这一时期,民间歌舞活动在今日中国戏曲发展的史籍资料上有了相对丰富记载。

元杂剧或称为“元戏”,是元朝时期的一种戏剧形式。

元杂剧汇聚了中国北方、南方,以至游牧地区的戏曲形式的成果,以其较大的观赏性,形成了崭新的戏曲体系。

元杂剧诞生于元朝,是以当时现实为素材,集汗漫、断章、散曲等为一体,常常以大规模的舞蹈、表演、武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推星戏曲的审美张力。

其风格豪迈、富丽堂皇,与传统戏剧有本质的区别,被誉为“超级戏曲”。

二、元杂剧的特点1、历史背景和社会层面元杂剧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元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汉、回、蒙古等各民族在这一时期共存并重,元杂剧正是集各民族文化艺术之精华而成。

元代的文学艺术对中国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创作具有融合多种文化、风格的特点。

2、文学形式和演出手法元杂剧多以历史题材为主题,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和豪情,它的作家们大量利用说唱文学、寄唱等种种民间文学形式,如盲诗、歌以及当地的故事、各地风土人情,以及敦煌的木雕造像、摩崖石刻,五谷丰登的各种画像等为题材,而有关他们的内容合都在《元曲遗编外集》、《元曲遗编补编》等中看到,这些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乐曲都有着特别鲜明的特色。

3、舞台布景和表演元杂剧的演出形式多样,常采用大型舞台、繁复布景,注重音乐舞蹈和武术的表现,场景宏大、瑰丽夺目,大规模的群体舞蹈和搏斗场面被视为元杂剧表演最具特色的部分。

同时,其演出形式也受到对象标票的社会评价的影响,这使得元杂剧在演出内容上更具大规模画面和气势恢宏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 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 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 孤(官员)、徕儿(小厮)。
四、舞台演出: 剧本由唱、白、科三部分构成。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汉宫秋故事梗概: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
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 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 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 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 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 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 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 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 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 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 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 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 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2)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两句、四句 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 夜香”,“正名”是“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1、 唱是杂剧演出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 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 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
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
2、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 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3、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剧本中规定了主要动作、表 情和舞台效果,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
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 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 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 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 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 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 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结为夫妻。后两人来往之事 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 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 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 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 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 试并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 《窦娥冤》──元朝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 《精忠旗》──明朝冯梦龙 《清忠谱》──清朝李玉 《桃花扇》──清朝孔尚任 《汉宫秋》──元朝马致远 《琵琶记》──明朝高则诚 《娇红记》──明朝孟称舜 《长生殿》──清朝洪升 《雷峰塔》──清朝方成培
方的曲调)演
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 于中国北方。是歌唱、说白、舞蹈 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元代杂剧
元 散曲
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曲 杂剧 (散曲+“科”+“白”唱)+演
一、结构:
(1)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 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 楔子。
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故事梗概:
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 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 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 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 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 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 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
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迷青琐倩女离魂》故事梗概:秀才王文举与
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 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 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 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 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 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 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 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 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 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
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流行于元代的 南戏四大奇书
《拜月亭》 《白兔记》 《荆钗记》 《杀狗记》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
二、音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
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三、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