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我国金融业监管协调问题研究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我国金融业监管协调问题研究作者:梁颖琳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04期作者简介:梁颖琳(1985-),男(壮族),广西德保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本市场理论研究。
Email:317484850@qqcom摘要: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框架已成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议题,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利害关系,因此急需解决金融业监管的协调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自2007年以来国际和国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并阐释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内涵及框架;其次分析了国内金融业协调监管的现状和不足,进一步说明了金融业协调监管机制的必要性;最后分别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结合、宏观审慎监管与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间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协调监管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监管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04905在后危机时代,注重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和爆发,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已成为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键环节。
“十二五”规划也已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这充分表明了我国金融监管方向和理念的重大变革。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目标就是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它既不等同于宏观的货币、财政政策,也不同于对微观层面金融机构的监管,因此,它不仅需要一系列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同样也需要与汇率政策、利率政策、行业政策以及一些逆周期政策在内的调控和监管政策的配合。
宏观审慎监管具体政策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利害关系,因此如何解决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金融业监管的协调问题,对于保证各政策层面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一致性、监管工具的有效性,以及监管政策的最终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研究

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随之增加。
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各国央行纷纷采取了宏观审慎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是否有效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波动性不断加大。
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各国央行纷纷采取了宏观审慎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通过调控金融机构的风险行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来降低系统性风险。
然而,这些政策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行为、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经济产出的影响来评估这些政策的有效性。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选取了某国的宏观审慎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行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具体来说,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偏好降低,同时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这些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却不明显。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然而,这些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金融市场的所有问题,因此需要各国央行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搭配。
同时,我们也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不明显,这表明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权衡其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各国央行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时,应充分考虑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手段,确保政策实施效果。
宏观审慎政策应与其他经济政策相互协调,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以实现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加强对宏观审慎政策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避免政策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日益成熟,金融风险也日益突出。
为了避免金融风险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研究。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指国家或央行在国民经济中实现金融稳定发展的核心措施。
它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保护客户利益以及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它的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内在安全性。
1、机构设置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共同主导的。
此外,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2、法律制度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在中国的法律制度方面,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是金融业监管的基础。
3、政策制定中国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政策形成为一套由政府制定的政策文件和指导规定体系。
除了针对各行业的专项政策之外,中国政府还提出了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这些政策能够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三、发展趋势与思考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现有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
很多的问题亟需反思和解决,例如:监管部门的制度整合、风险信息的共享、监管技术的提升、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监管等等。
从长远来看,应该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运作效率。
总之,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的必要手段。
中国政府应该利用好当前的政策环境,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能力,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研究

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研究11 合同主体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111 合同标的本合同旨在深入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通过双方的合作与努力,达成以下具体目标:1111 全面梳理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和实践经验。
1112 分析当前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113 提出优化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机制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112 双方权利义务1121 甲方权利义务权利11211 有权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11212 有权对乙方的研究成果进行审查和提出修改意见。
义务11213 为乙方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料和数据支持。
11214 按照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研究费用。
1122 乙方权利义务权利11221 有权根据研究需要,要求甲方补充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
11222 有权获得甲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的研究费用。
义务11223 组建专业的研究团队,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11224 保守在研究过程中知悉的甲方相关机密信息。
113 违约责任1131 若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研究费用,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未支付金额的X%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1132 若乙方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应承担以下责任:乙方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直至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若乙方的研究成果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导致无法使用,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研究费用,同时乙方应按照已支付费用的X%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114 争议解决方式1141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
1142 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15 其他条款1151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研究_梁琪

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效性研究_梁琪经济科学?2015年第2期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效性研究*梁琪李政⼘林(南开⼤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本⽂将差别存款准备⾦动态调整机制和可变的LTV上限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具的代表,利⽤中国商业银⾏2003-2012年的微观数据,采⽤系统GMM⽅法实证检验了这两⼤⼯具在抑制商业银⾏信贷扩张、杠杆率变动及其顺周期性中的作⽤,评估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具的有效性。
研究显⽰,这两⼤⼯具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的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且通过其逆周期调节,能够有效降低银⾏信贷扩张和杠杆率放⼤的顺周期性,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具的调控是有效的。
由于其传导机制的不同,准备⾦率的调控效率在不同类型银⾏间的差异相对较⼩,可变的LTV上限对五⼤⾏和全国性股份制银⾏的效⼒则要⾼于城商⾏和农商⾏。
研究结果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科学有效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撑。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效性系统性风险顺周期⼀、引⾔2007-2009年的全球⾦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危机引发了各界⼈⼠对系统性⾦融风险的关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希望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化解系统性风险,以实现⾦融稳定。
⽬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是学术界对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许多问题还未形成共识,不同的国家对其理解也不完全相同。
在宏观审慎政策理论研究不断完善的同时,宏观审慎⼯具的操作实践已经⾛在了理论发展之前。
宏观审慎⼯具的引⼊主要是应对时间维度和跨部门横截⾯维度的系统性风险。
现阶段我国存在时间维度和截⾯维度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前者表现为信贷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快速增长,后者则表现为银⾏之间、银⾏部门与⾮正规融资及地⽅融资平台之间⽇益增加的关联性(Wang和Sun,2013)。
在本次国际⾦融危机之前,我国已经使⽤⼀系列的宏观审慎⼯具,包括房地产调控政策,如可变的贷款价值⽐率(Loan-to-Value,LTV)上限以抑制呈泡沫化的抵押贷款增长和房地产市场风险;差别存款准备⾦的动态调整机制来调控信贷增速,抑制信贷扩张和杠杆率变动的顺周期性,平滑信贷周期。
试析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调控

试析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调控论文报告: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调控一、引言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是宏观经济政策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然而,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这两个政策之间存在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二、标题1.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2.货币政策调控的分类与目标3.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的相互作用4.宏观审慎监管的不足与改进5.案例分析三、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金融稳定的主要工具之一。
宏观审慎监管旨在通过行业监管和监管框架来防止系统性风险,并确保金融体系的韧性。
但是,这种监管不是实行得越严格越好,严格的监管可能会带来金融僵化和过度风险规避。
因此,宏观审慎监管需要和货币政策调控结合起来,共同稳定经济。
四、货币政策调控的分类与目标货币政策调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通过控制利率。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调整市场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来控制经济增长。
通过控制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决定借贷成本和抵押物价值等,从而控制货币市场的走势。
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五、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的相互作用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现:1.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在系统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作用。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防止金融机构的过度风险暴露,降低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水平。
在此基础上,货币政策调控可以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来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从而实现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2.货币政策调控可以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效果产生影响,尤其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
如果货币政策偏向宽松,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那么宏观审慎监管的效果可能会被弱化。
反之,如果货币政策偏向紧缩,则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过度收紧,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的研究综述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使各国监管部门和学者认识到单独的货币政策不能使经济平稳发展,由此引入宏观审慎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两政策如果合理搭配,则可以使经济平稳发展。
文章主要对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目标、工具、传导机制的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述,从而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配合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9)06-065-02一、引言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报告将“宏观审慎监管”改为“宏观审慎政策”,在强调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的同时指明了未来宏观政策决策机制的调整方向: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
国内关于两政策相配合的文献相对较少,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来填补此方面的空白。
本文旨在对讨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的协调机制的国内文献进行总结,从而为“双支柱”政策的实施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多种目标,岑磊、谷慎(2016)建立含有房地产市场和贷款约束的DSGE模型,认为当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为稳定物价、宏观审慎政策主要被用来维护金融稳定并减缓经济波动时,社会福利更易于达到最大化。
为了实现稳定物价以及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政策工具的选择便成为广泛探讨的问题。
王勇(2018)建立带有以动态贷款价值比为工具的宏观审慎政策的DSGE模型,通过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得出动态贷款价值比是我国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抑制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之一的结论。
汪川(2018)认为货币政策应更注重价格型调控,同时宏观审慎政策可以使用杠杆水平、资本要求等指标进行调控,并且还认为制定贷款价值比考虑上一期值的后顾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优于对未来的贷款做出反馈的前瞻型政策工具,后顾型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减少产出缺口波动率和通胀波动率。
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其他工具,例如朱军、李建强(2018)针对我国“财政金融不分家”的特点(钟辉勇,2017),建立包含财政因素、杠杆以及宏观审慎特征的DSGE模型,认为应将财政整顿规则的工具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范畴,通过强调财政争端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并将宏观审慎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选择,进而是货币政策,从而防止金融失衡。
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搭配研究

2019年09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19第39卷第5期(总157期)Journml of Xi z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39(Sum No.157)DOI:10.15896/j.xjtuskxb.201905007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搭配研究吴智华,温军,李敏(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包含住房贷款抵押比和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两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内生化商业银行决策的DSGE模型,从合作与非合作均衡的视角探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搭配问题。
研究表明:(1)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合作能够实现更低的社会福利损失,该损失降低的程度与冲击类型相关,住房需求冲击和企业家资本收益风险冲击下两者之间相互合作的福利所得明显;(2)货币政策应与宏观审慎政策就信贷水平目标相互沟通,宏观审慎应以金融稳定为唯一目标,即使其目标函数中关注产出缺口,也不应将其作为决策变量;(3)在货币政策和总需求冲击下,宏观审慎当局仅需使用银行资本监管工具,而在其余外生冲击下,单一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会引发宏观经济长期波动性加剧,宏观审慎政策需要多种工具相互配合,共同降低监管政策的整体外溢效应。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监管套利;金融稳定;社会福利;DSGE模型[中图分类号"F820.3[文献标识码]A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引起了学术界和相关政策部门对传统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模式的反思:一方面,传统上紧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似乎不能实现金融稳定,将资产价格或信贷量等金融指标纳入传统Taylor规则之中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学者支持;另一方面,经验表明以单一金融机构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政策不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和传导,而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机制更强化了金融顺周期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1-。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是指对中国金融系统中宏观风险进行监测、预测和控制的研究。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种新理念,目的是保护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1.宏观金融稳定指标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明确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通过研究和建立一系列宏观金融稳定指标,包括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度、风险资本占比、银行体系净利润等指标,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和监测。
2.宏观审慎政策评估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评估现行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政策进行经验和定量分析,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的内容包括政策的影响、政策的副作用以及政策实施的难点等。
3.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对系统性风险进行预警,建立防范机制。
研究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模型、风险监测指标等,为金融监管机构提供预警和防范风险的工具。
4.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
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保持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平衡。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和演化进行调整。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需要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共同提升金融监管的水平。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保护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才能有效应对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检验

一、引言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金融业造成的危害和破坏是前所未有的,各国都意识到微观审慎监管不能预防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危机引发了各界人士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带来的不仅是危害,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教训。
如何让在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构建宏观审慎框架,怎样增强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成为当前理论界、国际组织、各国货币和监管当局关注的问题。
在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宏观审慎工具的实践已经在各国得到了发展。
系统性风险主要分为时间维度和截面维度两个方面,时间维度主要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变化系统性风险会逐渐积累变化,截面维度主要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点上,各平台与个人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这种风险是横向的。
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增加扩张既有内生性的原因,也有外生原因,各国早在金融危机暴发之前就实施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房地产相关政策,信贷调控相关政策以及应对微观层面银行风险调控政策。
虽然各种宏观审慎政策被各个国家广泛使用,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不同国家宏观审慎政策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方向不同,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宏观审慎政策的使用效果和有效性,本文试图通过全球20个国家的跨国数据检验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实施方向不同引起的不同效果。
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为:第一,研究指标较新,本文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宏观审慎政策数据构建宏观审慎政策,研究指标数据更具可靠性。
第二,实证方法更加可靠,考虑到宏观审慎政策所具有的内生性问题,直接采用固定效应会使估计结果有所偏差,本文采用系统GMM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
二、文献综述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义及其有效性已有大量外国学者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许多学者使用跨国数据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问题。
里姆(Lim等,2011)使用4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助于抑制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的顺周期性,许多宏观审慎工具都能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 财政政策
王 辉
财政补贴, 建立以市场为基础 的资源价格机制, 使资源环境的价格真实反映全部 社会成本� 资 源和环境的成本内部化能够有效地调整能源产 业结构, 刺激高碳企业改进技术, 达标排放污染 物, 有助于消除不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因素� 利用国债收入对低碳行业进行投资 � 相对 而言, 低碳行业建 没周期长 � 收 效慢 � 所需 投资 规模大, 在我国经济尚较为落后的情况下, 单纯 依靠民间资本积累或引进外资在短期内很难满 足其发展的资金需要 , 因此 , 需要加大政府对低 碳行业的财 政投入 � 政 府投资 的资金 , 除 了以 税收筹集外, 发行国债是另一有效途径, 可以将 部分社 会储 蓄资 金以 自 愿方 式 向公 共 领域 集 中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资 金应重点投向 那些新兴的低 碳行业 , 既能减 轻政府 投资低 碳 行业的 财 政 压 力, 又能保障这些行业的顺利 发展� "绿色 " 完善 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绿色采购 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 政府 将环境要求和资源限制纳入其采购模式的行为 既会影响普通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消费取向, 也 会进一步影响生产企业和商品销售行业的发展 取向 �一是进一步制 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的相关 法规和政策, 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采购对环保产 品的支持 ; 二是加强环境标志的认 证工作, 不断 扩大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范围 , 不断完善环境标 志认证产品的认证方法 ; 三是完善政府绿色采购 清单制度, 将对环保 � 低碳经济有利的产品设备 纳入到采购名单中去, 促进环保产 品的消费, 加 大政府采购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为社会大众
1 7
2011 年第 54 期( 总第 23 98 期 )
防止问题 蔓延 � 例如, 对于 已经制 定恢复 计划 和处置计划的银行 , 可预先安排 � 设计相应的救 助措施, 对于问题 机构的救 助可以 参照系 统重 要性水平进行等� ( 李摘自 �中 国财 政� 2 01 1 年第 1 1期 �宏观 审慎 监 管与宏观调控政 策的协调� ) 术的创新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是否能 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 但是 , 我国的能源技术 较为落后, 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难度也非 常大 �除了科 研人员� 研发体制 � 科研设备等方 面的制约外, 资金的不足也是一大主要制约� 因 此, 一方面可以采取财政补助 � 贷款贴息� 税前还 贷� 提供融资平台等措施鼓励低碳行业进行技术 创新, 支持其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 取消不合理的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比较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论研究Βιβλιοθήκη 中,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 模型由于能够通过 引入外生冲击模拟金融政策影响经济变量的动态路 径,从而成为政策有效性评估的主流工具,有学者 甚至认为,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模型本质上是 DSGE 模型的一个政策应用 (方意,2016),其主要建模思 路 为 在 NK-DSGE 模 型 的 基 础 上 引 入 金 融 中 介 部 门 (Gertler 和 Karadi,2011),进而设定宏观审慎政策规 则,并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评价宏观审慎政策对信 贷市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变量是否具有逆周 期调节作用。具体来看,现有模型对于宏观审慎政 策的设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宏观审慎工具纳 入货币政策规则,即在货币政策基础上加入对信贷 量、资本资产价格等指标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如 Faia 和 Monacelli (2007) 分别将资产价格和信贷量引入 泰勒规则中,发现盯住这两个变量可以实现稳定金 融市场的目的。李天宇等 (2017) 将具有宏观审慎性 的货币政策规则纳入 BGG-DSGE 模型,发现宏观审 慎的货币政策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且合理确 立政策规则系数可以增强政策的正向外溢效果。第 二类是直接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家庭 贷款价值比等指标进行宏观审慎管理,比如,Gerali 等 (2010) 基于一个引入银行抵押机制的 DSGE 模 型,发现基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可 以显著减少次贷危机对欧元区造成的负面影响,从 而 认 为 宏 观 审 慎 政 策 是 有 效 的 ; Vlcek 和 Roger (2012) 将政府债券纳入模型,发现对资产流动性的 宏观审慎管理有利于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Angelini 等 (2011)、Tavman (2014) 基于一个纳入房地产部 门的 DSGE 模型,发现对贷款价值比的逆周期调节显 著抑制了房价过快上涨,从而对稳定经济具有促进 作用。国内方面,不少学者发现将宏观审慎政策直 接纳入 DSGE 模型后,信贷增速和资产价格波动率等 受到了抑制,体现了宏观审慎政策对于我国金融稳 定目标的实现是有效的。比如,马勇和陈雨露 (2013) 拓展了 Gertler 和 Karadi (2011) 模型,发现 基于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 策通过合理的组合和搭配,有效地起到了稳定我国 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作用。方意 (2016) 基于社会福利 改进的视角,发现盯住房价贷款价值比、产出存贷 比和信贷存贷比的宏观审慎政策均能改进社会福 利,从而为我国的政策实践提出了具体方案。徐海 霞和吕守军 (2019) 基于一个异质性家庭的 DSGE 模 型也得出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利于提升社会福利的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本文为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 “ 中国系统性风险与宏 观审慎监管研究 ”的部分成果 。
2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总第 3 6期
由于 系统性风险有可能会在看似稳健的经济 体内部 累积 ,不能将 寻求金融稳定作为宏观经 济政 策工具组合 的附属 目标 ,而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 的政策工具应对系统性风险 的累积 。在本 轮全球金融危 机后 ,用 于管理 和防范金融 系统性风 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受到空前重视 ,宏观
2 0 1 4 年 第1 2 期
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廖 岷 林 学冠 寇 宏①
摘要 :随着各 国逐步将宏观审慎监 管应用到金 融 系统性风 险管理 实践 ,宏观 审慎政策的有 效性 逐步成为学术界和 实务界 关注的重点。本 文从 两个 维度分析 了我 国宏观 审慎监管政策的有 效性: 在 监管工具有效性 维度 ,实证分析 了我 国应用宏观 审慎政 策工具控制 系统性风 险的效果 ,
( c o u n t e r - c y c l i c a l c a p i t a l b u f f e r s ) 、动态拨备 ( d y n a mi c p r o v i s i o n i n g ) 、贷款价值 比率上 限 ( 1 o a n .
t o . v a l u e c a p , 以下简称 L T V) 、 债务收入 比率上 限 ( d e b t . t o . i n c o me c a p ,以下简称 D T I ) 、 杠杆率 、 存贷 比等 ;二是跨 部 门维 度 ( c r o s s — s e c t i o n a l d i me n s i o n ) ,即应对特 定 时间 内金融机 构共 同 的 或相关联 的风 险暴 露 ,代表性政策工具包 括系统性资本 附加要 求 ( s y s t e mi c c a p i t a l s u r c h a r g e ) 、
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研究

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研究近年来,金融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被引入,以保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
本文将对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展开研究,探讨其在维护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方面的作用。
一、宏观审慎政策的内涵与目标宏观审慎政策是指一系列制度、规则和措施,通过跨机构、跨辖区的方式,对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进行监控、评估和管理。
其目标主要包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手段包括:制定上限和限制金融机构的资本杠杆率,规范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监测和预警金融体系的关键指标等。
通过这些手段,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实现对金融体系的整体管理与监督,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微观审慎监管的内涵与目标微观审慎监管是指对金融机构的具体风险进行监控、评估和管理。
其目标是通过监管措施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减少金融机构的债务风险,保护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
微观审慎监管主要围绕着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风险投资、信贷风险等方面展开。
监管机构需要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其具备充足的资本和流动性来抵御风险。
同时,监管机构还需要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和信贷风险进行监控,以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合理控制风险并确保其盈利能力。
三、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通过协调机制相互补充,以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在协调机制中,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设定相关的指标、要求和政策来对金融体系进行整体管理,包括设定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要求和风险管理标准等。
而微观审慎监管则通过具体的评估、监测和指导,对金融机构的具体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协调机制的重点在于明确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微观审慎监管与之保持一致。
监管机构应当密切配合,在制定政策和规定指标时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当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及政策协调建议

当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及政策协调建议
李远航
【期刊名称】《时代金融》
【年(卷),期】2022()8
【摘要】目前,学术界关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争议主要聚焦于宏观审慎工具分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范围以及如何区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等问题上,并着重于分析各国之间的异同,几乎没有对单个国家的研究。
鉴于此,文章总结了现阶段全球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现状,就国内宏观审慎政策的应用现状予以有效性评估,并从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协调的建议。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李远航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
【相关文献】
1.关于构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框架的相关分析——兼议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性
2.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协同下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3.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协同下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4.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检验——基于对114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
5.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运用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研究

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研究为了维护经济金融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各界普遍达成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的共识,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介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最后探讨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运用。
标签:宏观审慎;工具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重要载体,其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学界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且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实现和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联结有赖于监管工具,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在整个监管框架中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大量的监管工具不断投入实际运用,以及在监管改革的推动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延伸和深化,是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的最重要和最终目标,相对应的,作为其监管工具,整体上来说,是致力于系统性风险的测量和化解,由于金融系统的具有顺周期性的特征,监管工具也要随之兼顾逆周期性。
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依赖于微观基础,并充分考虑作用对象的现实基础。
无论新旧监管原则,资本监管都是最重要的支柱之一,但是新的监管原则,除了需运用到传统的监管工具之外,还要运用到针对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工具,以起到配合的作用。
因此,考虑到现实微观基础的不同以及整个经济环境的变迁,部分宏观审慎工具可由原有微观审慎工具演变而来,而更多的是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设计。
由于宏观审慎监管从概念的提出到走入实践运用时间较短,对宏观审慎监管的认识存在不足,从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GFS)进行的“中央银行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问卷来看,大部分国家央行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理解较宽泛。
一部分央行认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以及专门作用于系统重要金融机构的政策工具,一部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中引入微观审慎监管工具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还有一部分中央银行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货币政策引入到宏观审慎政策措施中。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分工与合作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分工与合作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经迅速成为各国共识,美、英、欧盟等国先后提出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并描绘了本国(地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蓝图。
国内人民银行和监管当局也在不断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探索和实践,本文拟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国际实践入手,结合中国金融监管实际,构建中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央行和监管当局在监管工具使用中的分工与合作。
一、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实践从各国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看,审慎监管框架中央银行和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一)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能均由央行承担以英国为代表。
危机后,为弥补原有监管体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忽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英国先后发布了《2009年银行法案》、《特纳报告》和《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初步构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如《2009年银行法案》提出在英格兰银行下面成立新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C),与英格兰银行原有的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处于同一等级,共同接受英格兰银行的领导。
该机构的职责主要是在收集各方信息的基础上对金融体系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测和应对。
从2011年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看,英格兰银行将重掌监管职能,1997年5月成立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将会解散。
根据英国财政部日前披露金融监管改革的详细方案,将新设三个监管主体取代FSA,分别是英国央行下属机构独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主要职责就是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掌握宏观政策工具;英国央行下属审慎监管局(PRA)以促进金融公司的稳定性为首要目标;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将独立对市场运营行为监管。
(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由中央银行和各监管当局共同承担以美国为代表。
2010年7月,奥巴马签署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明确提出建立一个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与协调性研究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Macroprudential Management 作者: 卜林[1];赵航[2]
作者机构: [1]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天津300222;[2]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天津300222
出版物刊名: 金融理论与实践
页码: 26-3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金融监管;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协调性;金融稳定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逐渐彰显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复杂性,促使学界与监管当局对其内在原因做出深刻思考。
由于微观审慎监管难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各界开始普遍接受宏观审慎政策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及逆周期监管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宏观审慎的内涵、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宏观审慎管理实践等方面进行梳理,探究其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关系,进而为搭建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供合理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2:作用于金融体系的政策体系 政策 微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 主要政策目标 限制金融机构的个体风险 限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资本要求、准入制度 逆周期资本缓冲、 资本附加、 流动性附加、 杠杆率、 动态拨备、动态贷款价值比 LTV 等 代表性工具
2014 年第 12 期
5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资本流动 其他政策
Kuttner 和 Shim (2012) Lim 等 (2011) Wong 等 (2011) Ahuja 和 Nabar (2011),香 港 Craig 和 Hua (2011),香港
LTV LTV
4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总第 36 期
Galac (2011),克罗地亚 Igan 和 Kang (2011),韩国 Jiménez 等 (2012),西班牙 Krznar 和 Medas (2013), 加拿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TV、DTI、 动 态 拨 备 IMF(2011),中国、哥伦比 和存款准备金要求、 流 亚、 韩国、 新西兰、 西班牙、 动性工具、 信贷增长限 美国和部分东欧国家 制等 IMF(2013), 爱 尔 兰、 西 班牙 动态拨备率、 逆周期资 本缓冲
降低银行业信贷扩张速度、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国内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文章主要在文献综述和理论推导方面。谢平和邹 传伟(2013)尝试构建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基础理论新范式,认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 的区别不在于监管工具,而在于监管标准,并证明了逆周期资本要求、附加资本、流动性监管 等宏观审慎工具在经济学理论上的合理性。张敏锋和李拉亚(2013)综述了国际上关于宏观审 慎监管政策有效性方面的文献,指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有效性研究仍在初始阶段,但需要加 以重视。 (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维护一国的金融稳定有着广泛的政策框架(见表 2) ,宏观审慎监管并不是作用于金融体 系的唯一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财政政策、资本流动政策等尽管有着不同的政 策目标,但由于都会作用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因此存在政策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可能 是相互促进,但如果缺乏有效协调也可能是相互排斥,使各政策的有效性都不同程度地被削弱。 在多种经济金融政策工具中,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最 为重要,因为这三类政策均直接作用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互动性最强。
信贷增长上限、 差别存 款准备金率、 对外汇借 款的控制措施 LTV、DTI 动态拨备率 LTV、DTI
信贷增长上限能够控制国内私人部门的贷款 增速,但无法控制各项贷款增速;差别存款准 备金率有助于金融机构提高资本缓冲。 LTV、DTI 能够降低房地产价格增速和减少交 易行为 一定程度上平抑信贷投放的波动 减少住房按揭贷款增量及房地产价格上涨 LTV、DTI、 动态拨备和存款准备金要求效果 较好
1 廖岷,经济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林学冠,经济学硕士,中
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 寇宏, 经济学硕士, 中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意见, 文责自负。 * 本文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中国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部分成果。
2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价格稳定、流动性管理 管理总需求、建立财政缓冲 限制系统内货币错配、防范 资本大幅流出入波动造成的 冲击 多目标
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要求 税收、财政救助 限制外币资产类型、限制外汇头寸,管制资本大幅度 抽逃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
资料来源:Hannoun(2010)、童大龙(2011)。
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协调的有效性方面,已有的理论模 型和实证分析较为有限。 现有研究主要是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一般均衡模型法, 以英国经济 学家 Goodhart 等(2013) 的研究为代表, 通过模拟一个经济体( 包括多类经济主体、 两类商 品和两期禀赋经济) ,研究偶发性资产价格崩盘风险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多监管政策对金 融机构和居民部门福利的冲击或改进;第二类是资产负债模拟法,以美联储经济学家 Bliss 和 Kaufman(2003)的模型为代表,关注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双重约束下, 通过简化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分析银行信贷顺周期性和逆周期监管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黄荣 哲和农丽娜(2011) 、 李向前(2013) 均采用了 Bliss 和 Kaufman(2003) 的分析方法。 其中, 后者主要对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介绍以及论证了加强逆周期监管工具使用的重要性,而前者在此 基础上加入了流动性比率的约束。
2014 年第 12 期
1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
廖 岷 林学冠 寇 宏 1
摘要:随着各国逐步将宏观审慎监管应用到金融系统性风险管理实践,宏观审慎政策的有 效性逐步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 效性:在监管工具有效性维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应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控制系统性风险的效果, 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大多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政策协调有效性维度, 通过简化的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模拟分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等多种政 策对银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政策决策和协调机制方面的缺陷,我国 2008 年后的各个阶 段分别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策抵消”或“政策超调”。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系统性风险;政策协调
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有效性的研究评析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发挥作用和达到预期目标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政策工具本身,通过作用 于金融机构或市场预期,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发挥既定的作用;二是在政策协调方面,通过有效 的沟通机制,避免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其他经济金融政策(通过金融体系的内在联系)发生政
2014 年第 12 期
一、引言
始于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始料未及的方式给现代金融业提出警示,看似成熟发达的 金融体系在危机中突然变得脆弱不堪,系统性风险迅速形成并蔓延,投资者信心瞬间丧失,先 前看似稳健有效的金融机构顷刻坍塌。危机爆发 6 年后的今天,危机压力似乎暂时消退,但人 们对现行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对系统性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的反思却未曾止步。人们逐渐意 识到,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深化,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规模的日趋扩大和结构的日趋复杂, 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 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关联性的不断加强, 金融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分散、传导和积累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巴塞尔协议》为核心的资本 监管在维持单体机构稳健运行的同时,难以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能 迅速传导至每一家看似稳健的单体机构,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3
策抵消和政策超调。因此,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本文也将 从这两方面评析已有的研究文献。 (一)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研究 由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广泛使用兴起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 因此受限于样本时间长度, 针对工具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较为有限。表 1 列示了 2010 年以来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实 证分析。可以看出,相关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对比分析法,即对比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使用前后的系统性风险指标变化,IMF(2011)即采用了这一方法;二是回归分析法,以衡量 系统性风险的指标为被解释变量, 分析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如 LTV)调整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这是大多数文献采用的方法;三是模拟法,假设一国采用了某些宏观审慎工具,通过分析工具 的传导,模拟这些工具使用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IMF,2013) 。在三类方法中,回归分析方 法对数据的要求最高,在样本数据充足的情况下,模型的结果也最具说服力。
总第 36 期
由于系统性风险有可能会在看似稳健的经济体内部累积,不能将寻求金融稳定作为宏观经 济政策工具组合的附属目标,而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在本 轮全球金融危机后,用于管理和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受到空前重视,宏观 审慎工具得到广泛运用。虽然宏观审慎监管从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在国际组织中讨论,但由 于危机前长期的金融繁荣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到此次危机前的去监 管化大潮,使得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研究和金融实践在此次危机前被长期淡化和忽视。这也 是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以及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Clement,2010) 。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 研究兴起,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政策框架,并越来越多地被各国应用于金融系统性风 险管理实践。 宏观审慎监管是管理和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自上而下的金融监管政策框架。从目前国 际组织和各国的监管实践来看,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 度(time dimension) ,即应对金融体系固有的顺周期性,代表性政策工具包括逆周期资本缓冲 (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s) 、动态拨备(dynamic provisioning) 、贷款价值比率上限(loanto-value cap, 以下简称 LTV) 、 债务收入比率上限(debt-to-income cap, 以下简称 DTI) 、 杠杆率、 存贷比等; 二是跨部门维度(cross-sectional dimension) , 即应对特定时间内金融机构共同的 或相关联的风险暴露,代表性政策工具包括系统性资本附加要求(systemic capital surcharge) 、 恢复与处置计划(recovery and resolution plan) 、风险隔离措施等(Borio,2003;IMF, FSB 和 BIS,2011;IMF,2013) 。 正如货币政策有效性始终是货币政策研究的核心一样,随着各国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应 用,理论和实务界已越来越关注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即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是否实现了政策 目标,是否产生了“非预期效果”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也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应 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性;二是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其他经济金融政 策协调的有效性。本文将在评析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有效性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工 具应用和政策协调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并据此提 出未来提升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