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知识重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重点归纳
17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类 函封之 活 前为谢曰 用
其人居远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 走上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18
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①使工以药淬之 ② 使: 使使以闻大王 ③使使以闻大王 ④使毕使于前
让 命令,派遣 使者 使命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返回 还: ②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绕
15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顾: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携带 提: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dǐ 投掷
16
1仰天太息流涕
பைடு நூலகம்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古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 异 义 词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巧 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荆轲刺秦王 》
知识重点归纳
1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
全、都 向北,名作状
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 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
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进兵北略(掠夺,夺取。

)2.微太子,臣愿谒之(微:假如没有。

谒:请。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悬赏。

邑:封地。

)4.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确实,果真。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深:刻毒。

)6.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7.而右手揕其胸(刺)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槌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9.血濡缕(浸湿、沾湿。

)10.人不敢与忤视(正眼看。

忤:逆。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预料)12.仆所以留者(我,对自己的谦称。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14.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15.发图,图穷匕首见(发:打开。

穷:全部打开。

)16.剑长,操其室(握住剑鞘。

)17.群臣惊愕,卒起不意(料到)18.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

提:掷击。

)19.被八创(受)20.轲自知事不就(成功)21.乃欲以生劫之(强迫,威逼。

)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读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6.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7.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三、古今异义1.则虽欲长侍足下(古义:敬称。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

今义:脚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5.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6.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7.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目的。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二)文化常识一)对人的称呼1.敬称:(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

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1.太子迟之认为……迟。

1.略:掠夺,攻取。

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

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

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

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

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

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

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

终于不顾荆轲的顾虑,笑着前往武阳。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司马迁的史记中曾经记载过,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我们在课文荆轲刺秦王中也学习过,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归纳,快和一起看看吧。

荆轲刺秦王译文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期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兴奋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经常想起来,经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兴奋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

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国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被太子丹所赏识。

2、太子丹燕国太子,忧虑燕国的安危,一心想要阻止秦国的进攻,策划了刺杀秦王的行动。

3、秦舞阳燕国勇士,随荆轲一同前往秦国,但在关键时刻表现怯懦。

三、故事经过1、准备工作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两样东西:一是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二是燕国督亢的地图。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便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杀,取得首级。

同时,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让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面见秦王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通过贿赂秦王的宠臣蒙嘉,得以面见秦王。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在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匕首露出,荆轲迅速抓住秦王衣袖,企图刺杀。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荆轲追逐。

5、刺杀失败由于秦王佩剑过长,一时难以拔出,大臣们提醒秦王将剑推到背后拔出。

秦王拔剑砍伤荆轲,荆轲最终被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指生活贫困。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3、一词多义(1)“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意为只是、不过;“终已不顾” ,意为回头。

(2)“发”:“发尽上指冠” ,意为头发;“顷之未发” ,意为出发。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5、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荆轲刺秦王知识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梳理

三、词类活用
1、函封之。 2、又前而为歌曰 3、皆白衣冠以送之。 4、群臣怪之。 5、断其左股. 6、士皆垂泪泣涕. 7、进兵北略地 8、居远未来. 9、太子迟之。 10、发尽上指冠。 11、乃朝服,设九宾 12、使使以闻大王 1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四、文言句式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4、燕王拜送于庭。 5、先言于秦王曰 6、事所以不成者,必得约契以报太 子也。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11、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五)顾 1、顾计不知所出耳 。 2、荆轲顾笑武阳 。 3、大行不顾细谨 。
(六)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为之奈何。 3、乃为装遣荆轲。 4、乃令秦武阳为副 。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6、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7 ). 而 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 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
《荆轲刺秦王》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使工以药淬火 。 3、日以尽矣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9、图穷而匕首见。 10、秦王还柱而走。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2、卒起不意。
二、古今异义词
1、樊蒋军以穷困来归丹。 2、持千金之资币物。 3、诸郎中执兵。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5、断其左股。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只意。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五,一词多义
(一)发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3、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

1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并且,表递进 因而,表因果 却,表转折 就,或不译,表承接 相当于“地”或不译, 表修饰
18.之 •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 • 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 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 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 • 5、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5.以 • 1、何以言之(介词,凭借) •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 • 以刀试人(介词,用) • 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 5、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 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目的连词来) • 7、以次进(介词,按照) • 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16.乃 • 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 •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 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 4、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 • 5、乃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
• 一、古字通假(解释,并抄写原文) • 1.说—悦 高兴:秦王必说见臣(例) • 2.反—返 返回:今日往而不反者 • 3.振—震 振怖:害怕 燕王诚振怖大王 • 之威 • 4.见—现 显露:图穷而匕首见 • 5.还—环 环绕:秦王还柱而走 • 6.卒—猝 突然: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 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

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被八创:被,同“披”,遭受。

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

函封之:函,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2、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3、意动用法:太子迟之:迟,以……为迟,认为……晚。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二、古今异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可以;以,用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露一只臂膀。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变式句(倒装句):(1)状语后置常痛于骨髓燕王拜送于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取之(以)百金(2)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五、成语: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感谢您的阅读!。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国势力强大,已先后灭掉了韩、赵等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等结交,深受燕太子丹的信任。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抵抗秦国的侵略。

为了实现刺杀秦王的计划,他精心策划,并全力支持荆轲。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他具有雄才大略,致力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三、故事情节1、密谋策划燕太子丹找到荆轲,向他表明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荆轲起初有所犹豫,但在太子丹的一再恳求下,最终答应了。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还找来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场面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歌词充分表达了荆轲此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3、秦廷行刺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进入秦宫。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突变,引起了秦王的怀疑。

荆轲机智地解释,缓解了局面。

当荆轲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但秦王在群臣的提醒下,绕柱躲避,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被侍卫所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3、一词多义(1)发①发尽上指冠发,头发。

②顷之未发发,出发。

③发图发,打开。

(2)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兵,士兵。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03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如果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复 命,就是小子。
小子,对人的轻蔑称呼。
通“返”,返回。

这句话的意思是 竖子
02
一词多义
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绕着。

跑,这里指秦王边绕着柱子跑边 拔剑。
秦王因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副词,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 真”、“果真”。

高兴,这里指秦王不高兴。
05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要点一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今天去了而不能复命的,那是没 用的人!”。
要点二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心疾首 的”。
省略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寡人",意为 “现在危急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的“顾”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顾” 表示“只是”、“不过”,而现代汉语中的“顾”则通常表示“照顾”、“回顾”。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总结词
古今异义,古意今义不同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的“预”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预”表示“预先”、 “事先”,而现代汉语中的“预”则通常表示“预备”、“预想”。

返回,这里指回来复命。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拿起。

举、持。这里指举剑直刺秦王。

伸直。这里指挺直身体。

挣断。这里指挣断了袖子。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兼并各国。

燕国面临被秦国攻灭的危险,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侵略。

二、人物分析1、荆轲荆轲是一个勇敢、有谋略、重义气的侠客。

他接受太子丹的委托,决心以死相拼,刺杀秦王。

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但最终刺杀失败,英勇就义。

2、燕太子丹太子丹急于救国,想出了刺杀秦王的计划。

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但在筹划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和考虑不周。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和果断的性格。

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展现出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刎,取得首级。

同时,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为他送行。

场面悲壮,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3、秦廷刺杀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露出胆怯之色,引起秦王怀疑。

荆轲独自上前,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但被秦王挣脱。

秦王绕柱躲避,荆轲最终被赶来的侍卫所杀。

四、重要语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句生动地表现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心情和坚定决心。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这是荆轲在刺杀秦王时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目的和期望。

五、文学手法1、对比通过荆轲的勇敢无畏与秦舞阳的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烘托易水送别的场景烘托出荆轲此行的悲壮和决绝。

六、历史影响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勇行为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反抗暴政、英勇无畏的象征。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对秦国兼并的恐惧和反抗。

七、重点字词1、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秦国与六国之间的争霸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王朝,而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前,中国的领土上存在着六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齐、楚、燕、韩、赵和魏,这六国在争夺中国的统一权力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二、秦王嬴政的与独裁秦王嬴政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例如变法、开拓新疆、进行中央集权等。

他还通过秦国的强大军队,征服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三、楚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国家,与秦国一直维持着敌对关系。

秦与楚之间的战争是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背景。

四、荆轲的身份和背景荆轲是魏国人,他是一名猛士和剑术高手。

据说他曾经是秦国的客卿,但之后被秦王下令杀害其妻子,因此对秦王怀有复仇的心态。

五、谋刺秦王的计划荆轲打算刺杀秦王,以报杀害其妻子的仇恨。

他通过暗示的方式询问齐国使臣,请求支持他的计划,并告诉使臣,他会以自杀为名接近秦王,然后行刺。

六、韩非子与荆轲的联络据一些史书记载,韩非子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与秦王有很好的关系。

韩非子被认为是荆轲的指点人,韩非子给了荆轲很多关于刺秦的建议,并指导他如何行动。

七、荆轲刺秦的行动荆轲拿了一把带有毒刃的剑,然后装疯卖傻地向秦王走去。

当他到秦王面前时,他突然拔剑刺向秦王,但被秦王的侍卫及时制止并捕获。

八、刺杀失败及后果荆轲的刺杀行动未能成功,他被捕后,秦王下令处死了他。

秦王感到害怕,决定离开邸宅,以解现有的政治危机。

九、荆轲的才华与传说虽然荆轲的刺杀未能成功,但他的勇气和才华使他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关于荆轲的传说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他被视为一个英雄和反抗者,并被后人称赞为爱国主义者。

这些知识点是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一些基本归纳,如果需要详细了解此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史书。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3、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4、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礼品)物,厚遗(赠送,给予)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实在)振(通“震”惊恐,害怕)怖大王之威,不敢兴以拒(抵抗)大王,愿(希望)举(全)国为内臣,比(并;列)诸侯之列,给(供)贡职如(像……一样)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封,燕王拜送于庭(通“廷”朝廷),使(派遣)使(使者)以(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大王。唯(希望)大王命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皆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为(发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哭)泣。又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声调激愤)羽声,士皆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发尽(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登上)车而去,终已不顾(不回头)。
到达秦国之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先替他在秦王面前进言,说:”燕王实在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抵抗大王,希望全国都做秦国的臣民,在诸侯的行列里并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匣子封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拜送之礼,派遣使者来使大王知道。希望大王命令他。”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掷击荆轲。秦王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掷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汇总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汇总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汇总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3.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4.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
二(10)(11)班复习资料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5.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二、古今异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
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三、词类活用
【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
【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
【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闻】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怪】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绝】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上】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断】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生】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二)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 往 )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5、以(之)试人 6、皆陈(于)殿下
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
2、给贡职如郡县【状语后置句】
3、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
6、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
7、秦王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2、故(P278)
故遣将守关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鲰生说我……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故人具鸡黍()
3、诚(P273)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4、度(P276)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一夜飞度镜湖月()
置之度外()
5、顾(P278)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大行不顾细谨()
三顾茅庐()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举(P283)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举国上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7.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金就砺则利()
连辟公府不就()
陈力就列,不能则止()
8.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之奈何()
乃为装遣荆轲()
乃令秦武阳为副()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9.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六、【文言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3. 荆轲有所待()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7、将奈何()
七、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语出本文。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荆轲刺秦王【素材运用】
1、话题“心灵的选择”: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

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

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节选)
2、话题“命运与时代”:
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

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

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

(《感受荆柯——浅析荆轲悲剧结局的无奈》节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