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二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二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一、___机构及职责1、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___副组长:___成员:信息网报员: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___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___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医务科职责。

制定我院监测方案、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___院内会诊。

预防保健科职责。

负责全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知识培训;由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___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___区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___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区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职责。

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按照规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临床医生职责。

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采集送检合格的生物标本。

2、成立食源性疾病会诊专家组组长:___组员: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一)监测内容1、监测病例定义。

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___次或___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

全院各科室(重点为急诊科、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妇产科等科室)。

3、监测对象。

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重点为年龄≤___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___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4、监测人员。

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

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附表1)。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三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三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物或饮水中摄入的病原体或其毒素引起的疾病。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及及时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医院应当制定完善的监测方案。

以下是一份____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的概述,供参考。

一、背景和目标:1. 背景:食源性疾病是医院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医院患者和员工的健康。

2. 目标:建立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防控食源性疾病,确保食品安全。

二、主要内容:1. 监测对象:a. 食品供应链:包括供应商、仓储、运输等环节。

b. 食品加工:包括食品加工车间、设备、操作流程等。

c. 餐饮服务:包括餐厅、食堂、菜品供应等。

d. 卫生设施:包括洗手间、厨房、酒水房等。

e. 医院患者和员工:包括饮食习惯、食物安全意识等。

2. 监测内容:a. 食品质量:检测食品的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标、有害物质等。

b. 环境卫生:检测厨房、餐厅、洗手间等卫生环境。

c. 工作人员卫生状况:检测员工的个人卫生状况。

d. 食品加工过程:监测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关键环节。

3. 监测流程:a. 设立监测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小组负责监测工作。

b. 制定监测计划:根据监测对象和内容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

c. 每日监测:对所监测对象进行日常检查和监测。

d. 定期报告:按照一定周期对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和汇报。

e. 异常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包括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4. 监测方法:a. 样品采集:按照要求采集监测对象的样品。

b. 实验室检测: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必要的检测。

c. 数据分析: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d. 结果判定:根据分析结果判定监测对象是否合格。

5. 监测结果分析和应对:a. 分析监测结果: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寻找问题和不足之处。

b. 风险评估:对监测结果中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影响因素。

c. 制定改进措施: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计划。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引起的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和食物相关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健康风险。

医院作为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场所,应当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本方案旨在通过建立和完善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确保食源性疾病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组织结构和职责1. 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医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3. 医务科负责食源性疾病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会诊。

4. 院感科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医院监测方案;负责收集信息表/卡,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每月填写《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每月腹泻数据汇总表》。

5. 检验科负责协助食源性疾病标本的检测和分析。

三、监测和报告1. 监测内容:医院将监测食源性疾病的个案或事件,包括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食物过敏等。

2. 报告流程:a. 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或事件,应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b.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在组织完成食源性疾病事件处置完毕后一周内,由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录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完成事件的报告。

c. 省级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审核。

d.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每日登录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查看各地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并完成季度、年度全国食源性疾病分析报告并提交卫生部。

四、培训和宣传1. 院感科负责组织全院医生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识别能力。

2018年秦皇岛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2018年秦皇岛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2018年秦皇岛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通过对散发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为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提供技术支持。

(一)监测主体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

(二)监测内容对由食品引起的感染病例、中毒病例、异常病例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症状与体征、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初步诊断等。

(三)监测结果报告1.医疗机构应当在确诊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病例信息。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在每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分析辖区内的病例信息,发现有共同饮食史的聚集性病例或食品安全隐患的,2个工作日内向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对辖区内上报数据和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适时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分析报告。

4.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在每个工作日内对全市上报数据和信息进行审核、汇总、汇总分析,发现跨县(区)辖区的有共同食品暴露史的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组织有关辖区进行信息核实,核实后2个工作日内向市卫生计生委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5.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时完成季度、年度辖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分析报告并提交同级卫生计生委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时完成季度、年度全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分析报告并提交市卫生计生委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通过对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的收集和归因分析,掌握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

(一)监测内容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流行病学调查核实后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二)监测结果报告及要求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完毕一周内,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上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定期对辖区内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审核和汇总分析,并适时向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交分析报告。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文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文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文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品中携带病原体、有毒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而引发的疾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加。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实施方案范文。

一、监测目标与原则1. 监测目标:监测食品中的病原体、毒素和有害物质的存在情况,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2. 监测原则:(1)科学性原则:监测方法和指标应符合科学规范,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综合性原则:监测范围应涵盖所有可能的食源性病原体、毒素和有害物质,并充分考虑不同食品类别和生产环节的特点。

(3)动态性原则:监测应定期进行,及时获取最新的监测结果,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1. 监测内容:(1)病原体监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食源性病原体的存在情况。

监测方法包括实验室培养、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

(2)毒素监测:主要监测食品中的毒素含量,包括有机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赤霉烯酮等)和无机毒素(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监测方法包括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

(3)有害物质监测:主要监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如重金属、农药残留、添加剂等。

监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质谱等技术手段。

2. 监测方法:(1)抽样:根据不同食品类别和生产环节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涤、切割、研磨等,以便进一步分析。

(3)检测:根据监测目标,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并记录和报告监测结果。

三、监测机构与责任分工1. 监测机构:由卫生部门、农业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监测机构。

监测机构应具备相关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并符合国家相关的监测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

2. 责任分工:各监测机构根据职责和专业性,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监测工作。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____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物或饮水中存在的疾病源(包括病原体、毒素和化学物质等)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具有突发性、传播性和扩散性强的特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全。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并实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____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全。

2. 任务:(1)继续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和处置制度;(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食品抽检力度,确保食品质量安全;(3)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研究,提高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水平;和卫生素养。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1. 完善监测网络体系(1)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包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2)加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合作,完善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3)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4)加强与国际合作机构的合作,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测和管控。

2. 提高疾病监测和诊断水平(1)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研究,建立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2)加强食源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水平;(3)加强食源性疾病的溯源调查,确定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4)加强与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合作,及时报告和处置食源性疾病疫情。

3.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意识和卫生素养;(2)加强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食品生产和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水平;(3)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1)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1. 概述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是指通过食物和饮用水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这种疾病具有传染性、易发生爆发性、感染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卫生和社会问题。

在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卫生、经济和法律风险。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家食品安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本文将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2.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机制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机制,包括立法、组织管理、人员培训、信息采集和综合评估等方面。

(1)立法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首先需要有法律作为保障。

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遏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组织管理监测和防控食源性疾病需要建立一个多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出台具体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对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地区和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食源性疾病风险隐患。

(3)人员培训对从事食品行业工作、从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4)信息采集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的关键是对食品相关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评估。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收集、整合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掌握食品安全风险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

(5)综合评估在采集和分析食品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对信息进行较为全面、深入、客观地评估。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严谨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机制,以综合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科学的监测和防控策略。

3.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1)建立食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食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卫生状况等信息进行全面、实时、准确的采集和监管。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目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是收集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掌握疾病负担,以利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和监管措施。

二、监测内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共包括四项内容:一是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二是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三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四是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死亡病例和流行线索。

1.监测机构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2.监测对象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等,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型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

(一)感染性病例:出现腹泻,可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也包括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病例。

(二)中毒性病例: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

(三)异常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3.监测程序(1)病例信息采集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发现其接诊病人属于监测对象时,应询问饮食暴露史,包括可疑食品名称、进食场所、购买地点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2)病例信息报送①医疗机构应在确诊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病例信息。

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个工作日内对辖区内病例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审核,每级审核并向上一级疾控中心上报信息的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

③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个工作日内汇总、分析辖区内病例信息。

并进行聚集性识别,发现有共同食品暴露史的聚集性病例或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进行信息核实,核实后2个工作日内向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食源性疾病监测2018新

食源性疾病监测2018新

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诊断要点
• 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他季节 也可发生。 • 原因:食品制作人员的鼻腔(咽喉、皮肤 )、化脓部位,患乳腺炎的牛、羊,可为 葡萄球菌的污染 源;食品被葡萄球菌污染 后,于 20℃~37℃,经 4h~8h 产生肠毒素 。经口食入葡萄球菌肠毒素可引起发病。
• 致病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乳及 乳制品、奶油糕点、蛋及蛋制品、熟肉制 品、鸡肉和蛋类沙 拉、含有乳制品的冷冻 食品及个别淀粉类食品 。
感染型
• 主要症状和体征:初期婴儿突发便秘,
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肌肉张力减弱。啼哭 声和吮乳力减弱、面 乏表情、吞咽困难、 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口腔分泌物增多且 潴留,对光、腱、催吐等反应减弱,颈软 而 无力支撑头部。血压、心跳、肤色变化, 且不稳定,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肉毒梭菌感染中毒型
• 1 潜伏期:一般为 12 h~36 h,短者 2 h, 长者 10 d 或更长,潜伏期长短与被摄入食 品中肉毒毒素 含量和摄入食品量有关,摄 入毒素量大者潜伏期短,病程急,量小且 连续摄入,则呈现潜伏期较长,发病 缓的 特点。
肉毒梭菌感染中毒型
• 主要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具有头晕、乏 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肉 毒中毒特有的神经 麻痹症状,初期表现为 视力减弱、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 震颤或固定、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 反射迟钝或消失等眼部症状,稍后出现张 口、伸舌、咀嚼、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 声音嘶哑或失音 等肌肉瘫痪症状,
临床分型:
• 轻型:不发热或低热,轻微腹痛,腹泻每日 3~
5 次,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
• 普通型:畏寒、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等
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每日 10 次至数十次, 黏液 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2.29•【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施行日期】2018.12.29•【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第三节标签、说明书和广告第四节特殊食品第五章食品检验第六章食品进出口第七章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第八章监督管理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一)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三)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四)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五)食品的贮存和运输;(六)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

但是,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关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有关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对农业投入品作出规定的,应当遵守本法的规定。

第三条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_试行_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_试行_的通知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名词解释
食源性聚集性病例:具有类似临床表现,在时间或地点分布上具有关联,且有可疑共同食品暴
露史,发病可能与食品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食源性疾病暴发:2 例及以上具有类似临床表现,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有共同食品暴露史,且
发病与食品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第二十一条 本规范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对特定食源性疾病开展主动监测。 第八条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确定本单位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的部门及人员,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对辖区内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 第九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每个工作日审核、汇总、分析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病例和聚
集性病例信息,对聚集性病例进行核实,经核实认为可能与食品生产经营有关的,应当在核实结束 后及时向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19 年 10 月 17 日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及时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依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食源性疾病 的报告、监测、通报、管理等工作。
第十一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当每个工作日对全国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进行 审核、汇总、分析,发现跨省级行政区域的聚集性病例应当进行核实。经核实认为可能与食品生产 经营有关的,应当在核实结束后及时向国家卫生健康委报告。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后,调查结果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 应当在 7 个工作日内通过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流行病学调查信息。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品链传播的疾病,其监测工作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基础。

监测体系应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指标、监测方法以及监测频率等内容。

监测目标应明确,包括对食源性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的监测,以及对食品加工环节和餐饮环节的监测。

监测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过监测病原体的数量、毒素的含量以及食品安全指标等来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应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化学分析方法等。

监测频率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对高风险食品和环节应加强监测。

其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关键。

监测结果应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和公众进行通报,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有助于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风险源和传播途径,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保障。

培训监测人员,提高其监测技能和风险意识,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加强监测设备和仪器的更新和维护,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加强监测与应急响应的衔接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环节。

监测结果应及时提供给应急响应部门,为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的监测与应急响应的衔接机制,加强监测数据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实施方案应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强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监测与应急响应的衔接。

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监测与管理制度2018

食源性疾病监测与管理制度2018
24



4.5奖惩措施 4.5.1符合病例的上报经治医师奖30元/例,转诊病例奖转 诊医师20元/例,网络报告管理员3元/例。 4.5.2.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漏报、瞒 报报者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查实者扣 100元/例。网络报告管理员未及时上报报告扣50元/例。 4.5.3对不重视食源性报告并屡教不改者,上报分管领导, 全院通报,情节严重者,离岗学习2周或年终考核不合格。
19
作业内容
4.2.7具体报告流程 临床医生发现病例,通过门诊诊间“食源 性上报”按钮填报报表→报告预防保健科 专管员朱韶华(院内8010,短号665658) →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确认→报告区疾 控。 4.2.8.网络报告管理员每日收集报告卡,校 对、复核,查询检验报告,登录“食源性 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及时填报监测信息。

30
31
25
5.注意事项


5.1急性胃肠炎定义 出现以下症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1)腹泻,是指24小时 内排便3次及以上,且伴有粪便性状异常;(2)呕吐。注意, 尚需排除由于肠癌、炎症性肠病(例如克罗恩病、溃疡性 结肠炎)、急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大肠憩 室病、妊娠、过量饮酒、化疗/放疗、药物治疗、月经、 食物过敏等引起的腹泻或呕吐症状患者。 5.2采集质量、标本送达及时率需达到 100%。监测结果 报告及时率和反馈率均需达到100%;实验室病原学检测 鉴定的准确率需达到95%以上。
2
3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浙江省食品安全法实施办法》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相关工作的通知》 (卫监督发〔2012〕70号) 《卫生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 通知》(卫监督发〔2012〕57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食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 通知》(浙政办发﹝2012﹞22号) 《浙江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疑似食源性异常病 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的通知》(浙卫办〔2013〕14号)

2018年食源性疾病方案

2018年食源性疾病方案

2018年食源性疾病方案第一篇:2018年食源性疾病方案义马市人民医院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一、目的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病例定义。

1、食源性疾病病例: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食源性疾病暴发: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三、监测对象。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重点监测对象包括: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四、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及标本采集信息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及上报原因等。

3、食源性疾病暴发。

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后,报告我院疾控科。

疾控科通知我市疾控中心,配合疾控中心进行调查。

五、信息报送。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

医院应在病例就诊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监测信息。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二篇)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二篇)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为进-步做好我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拋《___县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目的系统、连续地,分析食源性疾病(包牯食物中毒)事件,疑似食源性疾病异常病例/异常健康取件发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全面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二、监测内容及范围在全乡范围内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包括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疑似食源性疾病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发布及其影响因素。

三、监测方法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方法见《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食源性致病尚菌监测方法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及《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另行下发。

四、报告流程附后___中心卫生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其分工。

(1)组长:___vvvv副组长:___vvvv成员:___vvvv___vvvv___vvvv___vvvv(2)职责分工1、___副院长负责___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协调工作,所有工作组人员统一由其调遣,分工合作。

2___负责制定《___中心卫生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做好各项工作痕迹资料的整理保存。

3、化验室、___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采样,样品的监测及送检工作,并对整个采样过程和样品的监测进行质量控制。

4、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后勤保障工作。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二)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以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更好地监测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一、背景和目标1.背景: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机制。

2.目标:建立一个全面、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及时发现、评估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广饶县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广饶县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广卫计字〔2018〕88号关于印发2018年广饶县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各镇街卫生院,局直属各单位:现将《2018年广饶县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广饶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2018年7月6日2018年广饶县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一、职责分工全县食源性疾病监测由县卫生计生局、县疾控中心和各哨点医院共同完成。

(一)县卫生计生局。

1.负责组织实施全县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积极争取县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在确保完成省监测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适度扩大监测规模,使监测数据更具有代表性。

2.根据全县监测方案,制定全县切实可行的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以及县疾控中心和哨点医院的职责分工。

3.组织县疾控中心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

4.协调相关部门,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涉及单位开展病因性食品溯源调查。

5.组织全县监测工作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检查。

6.负责地区间和部门间监测信息通报。

(二)县疾控中心。

1.按照本县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承担各项具体的监测工作任务,做好哨点医院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依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及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开展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核实。

2.负责辖区内哨点医院病例信息的审核和上报工作;负责辖区内哨点医院采集的相关生物样本的收集和转运;承担辖区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网络报告工作。

(三)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

1.成立以分管院长任组长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门科室和专门管理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规范开展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登记报告工作。

严格落实食源性疾病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门诊登记制度和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登记制度。

在重点诊疗科室张贴《山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工作流程图》(附件2-3)和《XX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附件2-4)。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模版(2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模版(2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模版____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传播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毒素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物感染病。

医院作为集中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建立有效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对于维护医院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建立全面、科学、规范的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及时掌握并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医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2. 原则:(1) 综合性:从饮食供应环节到食品加工和储存环节,全面覆盖医院的食品安全。

(2) 预防性:通过定期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 科学性: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4) 公开透明:监测结果应及时向公众和相关部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1. 监测内容:(1) 食物进货链监测:对进入医院食材的供应商进行材料检测,确保食材的质量安全。

(2) 食品加工和储存环节监测:监测医院食堂和餐饮单位的食品加工和储存环节,确保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

(3) 食品质检监测:对医院饮食中心供应的食品进行定期质检,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4) 环境监测:对医院餐饮区域的环境进行定期监测,检测细菌、霉菌等因素,以及温度、湿度等因素,确保环境卫生符合标准。

(5) 患者和医务人员监测:对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和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诊治患者。

2. 监测方法:(1) 采样和检测:采用标准的采样方法对食物、饮水、环境和患者进行采样,使用标准的检测方法进行病原体的检测。

(2) 追溯调查: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进行调查,并使用追溯技术找出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 数据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四、监测实施1. 建立监测团队:医院应成立专业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团队,包括食品营养学专家、医学微生物学专家、环境卫生专家等,负责监测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途径进入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总称,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将有助于更准确的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为掌握来我院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更好地保障大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我院积极主动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我院是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工作哨点医院,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实施指南,按照2018年赤峰市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方案的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院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工作,成立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领导小组、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专家组,制定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领导小组职责、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专家组职责。

对急诊科、消化内科、传染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儿科、医教科及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感染病例。

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水样便、稀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出现以上症状的病例第一时间上报感控科,感控科及时通过网络上报食源性病例疫情网。

完成规定的监测任务,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