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
你知道成语,但是你知道一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口蜜腹剑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供大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狗尾续貂【出处】《晋书·赵王伦传》。
【释义】续:续接;貂:一种皮毛珍贵的动物,古代皇帝的侍从用貂尾装饰帽子,由于封官太多,以致貂尾不足,只好用狗尾代替。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历史典故】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南凤手里,贾南凤生性凶狠狡诈,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赵王司马伦采纳了手下谋士孙秀的建议,以贾南凤谋害太子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南凤,自封为相国。
后来,他又借掌管宫中禁军之机,发动政变,废掉了晋惠帝,自己当了皇帝。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封文武百官,包括孙秀、张林等帮助他篡位的人。
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许多仆人也都跟着他飞黄腾达了。
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貂尾不够用,只好用颜色和形状与貂尾相似的狗尾来代替。
每次上朝的时候,殿上的大臣挤得满满的。
由于当时的官员太多,百姓议论纷纷,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
”用来讽刺朝廷,意思是,朝中的官员太多了,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
司马伦的政权很快就被推翻了。
【成长心语】美好的东西总是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的,但同时,人们更愿意它长久地美好下去,正如故事中的官吏一样,他们希望自己和之前的官吏相同,但他们忽略了代表身份的东西,反倒成了让他们出丑的“元凶”。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在你开始做之前,请认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有把握将美好延续下去,因为有了之前的开门红,接下来的必定要更好,才不至于让人失望,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
唯有道行足够深的人,才能将“貂”续得完美。
成语典故故事2退避三舍【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 班门弄斧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
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
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
”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
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
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
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
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经典的历史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中国历史成语典故【1】班门弄斧解释: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多用于自谦。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
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
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
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
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
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
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
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
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
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
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
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
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
“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
)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8 条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张僧繇可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画家呀!有一次他在寺壁上画了四条龙,奇怪的是都不点眼睛。
人家问他为啥,他说点了就会飞走。
大家都不信呐,非让他点。
嘿,他就给其中两条点上了,顿时电闪雷鸣,那两条龙真的腾空而起了!你说说神奇不神奇?就像梅西在球场上的那一脚关键传球,简直就是画龙点睛般的存在,一下就改变了比赛的局势!2.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叶公,天天说自己多么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结果真龙听说了,就去他家看看。
哎呀妈呀,可把叶公吓得够呛,撒腿就跑。
这多可笑啊!就好像有些人总说自己爱看书,买了一堆书放家里,结果连翻都不翻一下,这不是叶公好龙嘛!3. 亡羊补牢:有个牧民啊,丢了一只羊才发现羊圈破了个洞。
邻居就劝他赶紧修啊,他还不着急。
结果第二天又丢了几只羊。
这时候他才赶忙去修补羊圈。
这就警示我们,出了问题要及时补救啊!好比你考试没考好,那赶紧总结错误,努力学习,这就是亡羊补牢,还不晚呐!4. 狐假虎威:老虎抓住了一只狐狸,结果狐狸多狡猾呀,它骗老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管百兽的。
然后它就大摇大摆走在老虎前面,那些动物看到老虎都吓得跑了。
狐狸可得意了呢!这多像那些仗着别人威风欺负人的人呀!这能长久吗?5. 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有一天在田里干活,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死了。
哇,他可高兴坏了,从此就不干活了,天天守在树桩那儿等兔子。
这不是痴人说梦嘛!就像有些人总想着天上掉馅饼,不努力工作,能有收获吗?6. 南辕北辙:有个人想去楚国,却赶着车往北走。
别人告诉他走错了,他还不听,说自己的马好、路费多、车夫技术。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
“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
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
’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
夫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
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
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
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
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
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
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
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
列子曰:‘然。
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
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
’”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
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
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
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以下是几个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一、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
二、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的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三、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意思是说龙画好了,点上眼睛,龙便活了。
比喻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突出文章或讲话的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四、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五、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的典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期,赵高指着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马。
”秦二世问左右大臣这是什么,左右大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
有的说是“鹿”。
赵高后来设法害死了那些说是“鹿”的大臣。
后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
是非。
历史成语典故故事5篇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
历史成语典故故事5篇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点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些道理。
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化之熙。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历史成语典故故事5篇,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未能免俗【拼⾳】: wèi néng miǎn sú【解释】:没能够摆脱开⾃⼰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成语故事】:魏晋时期有七位名⼠,他们是嵇康、阮籍、阮咸、⼭涛、向秀、王戎和刘剑。
这七⼈常在嵇康家附近的⼀⼤⽚⽵林⾥游玩饮酒,所以⼈称⽵林七贤。
这七贤在⽣活上都有⼀些怪脾⽓:放任随便,毫不注意仪容和⾝份。
就拿其中的阮籍来说吧.他喝醉了酒就往地上⼀躺,也不管那地上⼲净不⼲净,往往好⼏天不醒。
他听说步兵校尉衙门能够酿造美酒,就请求到那⾥去任职,以便痛痛快快地喝酒。
所以⼈们根据他的官街,也称他阮步兵。
阮咸是阮籍的侄⼦。
叔侄也还都爱好⾳乐。
际籍既能弹琴⼜能唱歌,阮咸琵琶弹得很好,⼜精通⾳律。
他特别喜爱⼀种形似⽉琴的拔弦乐器,这种乐器据说是他发明的,所以后来被称为阮咸,简称阮。
阮⽒家族住在同⼀条街上。
阮籍、阮咸叔侄俩在街的南⾯,阮⽒其它兄弟住在街的北⾯。
叔侄俩家境清贫,⽽街北⾯的阮⽒兄弟却⼤都是富贵⼈。
但是,阮籍和阮咸并不因⼈穷⽽志短。
根据当地的习俗,每年七⽉六⽉,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筐,把所有的⾐物都拿出来晒⼀晒,以防⽌发霉⾍蛀。
街北的那些阮⽒兄弟富有,穿的是绫罗绸缎,因此晒出来的⾐服光彩夺⽬,看得⼈们眼花缭乱。
阮咸看到对⾯庭院⾥挂满了⾐服,便对叔叔说:我们也拿些⾐服去晒晒吧!可是,他俩找来找去找不到什么⾐服可晒,就把⼀条粗布的⽜⿐裤⼦⽤⽵竿串起来,⾼⾼地挂在庭院中。
邻居见了,对阮咸说:你还是不晒算了,这样的⾐服晒出去太寒酸了!阮咸回答说:这是⼀种习俗,我们也不能不这样做呀!就让它这样晒吧!成语典故故事2【成语】:味如鸡肋【拼⾳】: wèi rú jī lèi【解释】:鸡肋:鸡的肋⾻,没有⾁,⽐喻⽆多⼤意味⽽⼜不忍舍弃的东西。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历史成语典故篇一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公子围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郑国访问。
郑国非常弱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对楚国使者极力巴结。
毕竟,有了楚国的保护,别的强国就不敢任意欺凌郑国了。
郑国的大夫公孙段为了国家利益,决定把女儿嫁给公子围,表示两国的友谊牢不可破。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诡计。
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很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政权。
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
客人说:“本国的都城非常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如果一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举行仪式吧!”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举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如果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
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
所以贵国的安排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
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
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保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主意,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便宜,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马上离开郑国回去了。
一、背水一战【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故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是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很多著名的成语典故教会了我们生活的启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打草惊蛇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
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
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成语典故【2】以逸待劳以逸待劳总诀: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大意是说:迫使敌人处于困窘被动的形势,不需力战,等待敌我双方的强弱态势的转换。
这是刚柔相济的道理,以逸待劳,则柔也能克刚。
孔子曾经说过: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
这个简单的例子,在军事上也非常常见。
所以为大将者,一定要避免自己的军势成为强弩之末。
如果能够利用地理优势,使敌军成为强弩之末,那么不用战斗,敌我双方的刚柔态势就可以发生逆转。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篇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战例:古时候以逸待劳的例子非常多,通常埋伏计都可算作以逸待劳。
比如孙膑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等等,关键在于争取掌握战斗的主动权,以调动敌人,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里我们举王翦破楚的例子。
战国末期,秦王起用已告老还乡的老将王翦出兵攻打楚国。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发现后立即发兵准备抗敌。
但是,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打持久战的姿态。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1蛇影杯弓【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人叫杜宣,一次在人家中饮酒,见杯中好像有一条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始终不见好。
朋友询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把那天的情形说了一遍。
朋友笑着告诉他那是墙上的箭影而已,他也大笑一声,病不治而愈。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2束手就擒【成语故事】公元945年,契丹军将后晋军队围困在阳城,后晋军队的供需被切断,内外隔绝,生活十分困难,军心不稳。
晋将苻彦卿有勇有谋,向主将张彦泽、皇甫遇建议与其在此束手就擒还不如战死,就分析天时地利人和,出其不意绕到契丹军后方发起进攻取得胜利。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3声色俱厉【成语故事】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
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但韦温拒不接受。
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4上下其手【成语故事】公元前54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穿封戍和公子合围郑国大夫皇颉,穿封戍俘获了他。
在战后,公子围争功,穿封戍不服,请太宰伯州犁裁决。
伯州犁有意把手抬高对皇颉介绍公子围,把手降低介绍穿封戍。
皇颉会意说是公子围俘获他的。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5三纲五常【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了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
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同时又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正式总结出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9篇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9篇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神采英拔【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期,江总以他的述怀诗而出名,他与尚书仆射张瓒等人结为忘年交。
梁武帝称他是神采英拔、才气出众的人。
到了陈后主时期,江总得到重用,经常出席陈后主的酒座赋诗作曲,欢歌酣饮,通宵达旦。
【出处】尔操行殊异,神采英拔,后之知名,当出吾右。
《陈书·江总传》【解释】指人的容貌、仪态英俊非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质【近义词】英姿焕发、神采奕奕【成语示列】他神采英拔,英姿焕发。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2神武挂冠【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
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出处】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
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
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解释】指辞官隐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成语示列】置吾兄于神武挂冠,华顶高服之间,而兄亦不受。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3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顾恺之的画家,他访问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吃不饱饭。
于是他用一个板块画了一幅美丽的饼画,然后拿给当地的人看,并告诉他们可以吃这个画出来的饼,等他们饿得极其难受的时候。
人们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当他们实在等不下去时,就一起砸开了那幅画,发现里面竟然填满了好吃的食物。
2. 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明朝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鲁迅的地主。
他的家里有一只很厉害的鸡,它会打毒蛇。
有一天,鲁迅的仆人在饲养它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只鸡,鲁迅就把这个仆人公开处罚。
这个故事传开后,就演变成了“杀鸡儆猴”的寓言,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想着捉弄别人。
3.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狐狸冒充老虎的故事。
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老虎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冒充老虎,以配合自己抢食。
其他动物因为害怕老虎,就被狐狸骗过去了。
但是当一只老虎出现后,狐狸就变得很怯懦,然后就被揭穿了。
4. 大开眼界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
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牛魔王比斗的情景。
在比斗的时候,孙悟空和牛魔王施展了许多厉害的招式,吓得旁观的人们瞪大了眼睛。
这个故事被套用到其他场合中,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5.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偷铃铛的小偷。
他偷到了一串铃铛后,为了不让别人听到声音,就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是当别人指出他这样做毫无意义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干扰没有任何用处。
6. 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一位老人的马蹦蹦跳跳地跑走了,他的邻居们都表示同情。
但是很快,这匹马却跑回来了,并且带回了一头美丽的骏马。
这时,邻居们都表示祝贺。
但是当老人试图骑这匹骏马时,他摔断了腿。
邻居们都又表示同情,但是很快来了一场战争,因为老人的儿子没有参军,所以老人和儿子都没有被连累。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蒸发殆尽这个成语出现在《战国策》中,故事讲述一个叫芈月的美女,从齐国嫁给了秦国,为了成全国家大业,芈月忍辱偷听到宴会上的机密,拿回去给秦国。
后来她发现自己被秦始皇使用,然后被抛弃,最后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摧残,精神崩溃,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蒸发殆尽这个成语,就是形容一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彻底消失,不再存在。
2.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讲述了一个名叫孟子良的少年与他邻居家的女孩居然是青梅竹马,男孩子时不时地拿着自己盗来的果子去交换女孩子家里的青梅,女孩子其实早已相中了孟子良,但一直不敢表白,最终,孟子良得知了这个情况,便向她坦诚了自己的心迹,从此开始了恋爱的生活。
所以青梅竹马是形容儿时有感情的小时候朋友、或者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人。
3. 匹夫之勇在《战国策》中,有一个故事叫做“犇牛之间”,背景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楚军攻打齐境,围困了一个名叫庄蹻的齐国将军;庄蹻就调动近侍和士兵,齐骑趁楚军平日不备,尽量寻求外援,最后就和一位皮肤粗糙却非常勇猛的老年农夫一起夺取了被楚军圍攻的玺石,适时的诱取了楚军以兵车为条件退兵。
而这位老年农夫用自己的勇猛和机智,帮助庄蹻打赢了这场胜利,所以,匹夫之勇这个成语,就是形容一个平凡的人,却充满勇气和智慧,挑战无知人的勇气。
4. 走马观花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张旭的文学家,常常去看梅花;有一天,他去看梅花,却因为风雨交加,得不到真正的了解,只能跑上马来,走马观花,这种方法得到了快感,并且开始慢慢流行,意思是匆忙一瞥风景,没有真正的了解生活的艰辛。
5. 东施效颦东施是南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美女,擅长满足一切需求,助长人们的贪欲;因为她的容貌,许多人都来求婚,她却对由陈笑而心仪而不去,于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陈笑,并学着自己打扮起来,张扬一些自己的本来面貌,这就是东施效颦。
6. 心直嘴快这个成语来自《红楼梦》中的黛玉。
讲述了黛玉在清明节的时候,眼睛痛得厉害,因此在一旁坐了很久。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鸣锣开道鸣锣开道的成语起源于战争时期,晋国的军队因为需要横渡一条小溪时,干脆造桥相互开车过去,这时一个兵曾建议在水边鸣锣开道,让百姓知道有军队经过,以免惊扰到普通百姓,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2.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外篇》中,讲述了两只乌龟赛跑,其中一只乌龟跑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最终输掉了比赛,因而诞生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
3. 走马观花这个典故源于《东周列国志·齐世家》中的故事,齐宣王曾经养了一匹漂亮的战马,有一天他跟随手下的将领环游四方,到了一处名胜,宣王只是匆匆一瞥而已,从此以后风行走马观花之说。
4. 马不停蹄马不停蹄这个典故的故事源于古代刘邦的一场战役,他的骑兵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但是却在夜里以马不停蹄的方式往战场赶去,这样的速度相当快,因而形成了相应的这个成语。
5. 杯水车薪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两个来源,一是《尚书大传》中的“废书崇玉,实杯水车薪之戚也”,另一个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使用之案例。
二人皆出处来源,各自使用之,逐渐成为后世的成语。
6.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源于《庄子·南华经》之中,有一次庄周看到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画了一条龙,但是画龙缺少某种气息,这时一位慧眼识珠的人从旁边走过,点了一下瞳孔,一下龙便立刻栩栩如生。
7.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东晋时期江西因为战乱而变得破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他曾经参加了自然科学的高考,毕业资格和前景都被削去,但把过程变得完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
8.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叫杨修的人说:“兵书五十有余,其事去矣,或云“见机则作”,或云“有调则应”,此实博闻强记,未必先智。
”9. 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典故的由来是出自《战国策·赵策十三》。
赵王名国因叛亡被困,再三求援秦国,秦昭王听说赵王援军不足,手中的援军不断增加,赵王见后差点伤心而亡,这便是拔苗助长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成语具有传承性、定型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要求服务于社会的语言做相应的发展,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龙凤呈祥[lóng fèng chéng xiáng],指吉利喜庆的事。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
成语“龙凤呈祥”出自《孔丛子。
记问》,也有许多关于“龙凤呈祥”的典故传说流传和几部同名影视作品出品。
龙凤呈祥是汉族民间年画之一。
属门画形式,单幅,多贴在屋门之上以表示吉祥瑞庆。
画面绘两个清俊童子,四周环以古瓶、几案、双鱼等吉祥图案。
构图均衡、对称,极富装饰味。
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小女儿,生来爱玉,秦穆公便给她起名叫“弄玉”。
弄玉生性自由烂漫,喜欢品笛弄笙,穆公疼爱她,便命工匠把西域进贡来的玉雕成笙送给她,公主自从有了玉笙,吹笙的技艺更加精湛。
长到十几岁时姿容无双、聪颜绝伦。
秦穆公想招邻国的王子为婿,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懂音律,不是善奏乐器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好依从公主。
一天夜里,公主倚栏赏月,用玉笙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神往,释放心中怀春的心情,这时一阵袅袅的洞箫声和着公主笙乐响起。
一连几夜,笙乐如龙音,萧声如凤鸣,合奏起来简直就是仙乐一般动听,整个秦宫都听得见,以至方圆百里。
穆公问其原因,公主说是从很远的地方想和的。
秦穆公便命大将孟明一定要找到吹萧人。
一直找到华山脚下,听樵夫说有一青年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善吹箫,音可传数百里,孟明来的明星崖把箫史带回了秦宫。
此时正值中秋,秦穆公见他的箫也为美玉所制,非常高兴,便请来公主,两人一见钟情,便合乐起来,一曲不曾奏完,殿内金龙、彩凤都好像翩翩起舞起来,众人听的入痴,齐赞说:“仙乐!“,弄玉和箫史完婚之后便住在宫里。
箫史教弄玉用箫学凤鸣,弄玉教箫史用笙学龙音,学了十几年,真的把天上的凤引下来了,停在了他们的屋顶上,不久龙也来到他们的庭院里。
一日,箫史说:我怀念在华山幽静的生活。
弄玉说:我愿与你同去享山野清净,二人合奏起来,片刻龙飞凤舞,祥云翻腾,弄玉乘上彩凤,萧史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双双升空,龙凤呈祥而去!
后来人们为纪念弄玉和萧史的动人故事,就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相濡以沫、怡合百年的忠贞爱情。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二:不时之需不时之需(bù shí zhīxū):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自宋苏轼《后赤壁赋》。
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
团副使。
他在黄州期间,遇到两位好朋友。
朋友弄到一条新鲜鲈鱼,苏轼问夫人要酒,夫人王闰之早就给他准备酒以备他不时之需。
他们乘船去游赤壁,一直玩到尽兴而归。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不预定时间的需要,做任何事情前都可以做一下前期准备工作,总有一天会有用到的地方。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要成功就要多方面充实自己,多栖培养能力,机会到来的时候,自身的能力就能起到不时之需的作用了。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三:迎刃而解迎刃而解[yíng rèn ér jiě],意为把竹子劈开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了。
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或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杜预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的孙子,幽州刺史杜恕的儿子。
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的道理。
最初,杜预的父亲杜恕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很长时间不能释怀。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父兄的位子,杜预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
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
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
国的许多重要城池。
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
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
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
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
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
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
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
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